百花深处情绵延,废墟之上思无限《百花深处》这部影片通过一个人的悲欢映射出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变迁。
不像陈凯歌导演如今华丽缥缈的叙事风格,这部短片简短而有力,其中的种种意向虽为隐喻,却无不直接地冲击观众的思绪。
以下是我从环境、任务与手法三个角度对这部影片的感受与分析。
“如今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这句话出现在一行人去往百花深处途中对冯先生不认识平安大道发出的感叹,显现了北京变化之大、变化之快。
除了这一句话,影片中还有许多镜头展现着这种环境的变化与对比。
一开头,镜头由记录热闹搬家场景的平视角通过摇的动作转为仰视角,展现了搬家公司和冯先生开始所处的地方—这里是看也看不见顶的高楼之间。
一行人去往百花深处途中环境的转变更为直观:从挤在路边高高耸立的一栋栋大楼到宽阔的立交桥与城市路,再到冯先生终于认出的路上—如今已写满了“拆”字,房屋也破败不堪,最后到达百花深处—这个已经被夷为平地的胡同。
随着环境的转变,气氛由最开始的热闹逐渐变得灰暗压抑,搬家公司的人也逐渐疑惑不解,只有冯先生越来越兴奋,最后指着空空的平地激动地向众人介绍他那两进两出的院子。
这种种转变中有何含义,这可以从他们每个人物的形象讲起。
“冯先生”与“疯子”在我看来,去空无一物的平地搬家的冯先生与搬家公司小队的头儿,分别是慢节奏与快节奏生活,旧日子与新生活的代表与缩影。
“大家都叫我冯先生”,这是他往日的尊严与规矩,也是他魂牵梦萦不能忘怀的胡同里的生活。
而如今,因为对他旧的房子、更是就得生活的留恋与极端的表现,他被众人叫做“疯子”,与原本的“冯先生”相比,尊严尽失。
他与这个新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正如他的服装—红色运动服外套着西装外套,头上带着类似旅游团的黄帽子,新旧混杂,休闲却又正式,这也体现了时代交融时人们内心的复杂与混乱。
除此之外,搬家公司一行人态度的转变也是耐人寻味的,从一开始以为被疯子耍了的不耐烦,到假装帮忙搬家时的嬉闹嘲笑,然后随着冯先生细碎的唠叨和介绍他们也逐渐认真起来—影片通过抬着“空气家具”躲避自行车与碎了瓶子后众人的不知所措两个富有幽默意味的场景展现了这种转变。
最后,这些年轻人仿佛也看到了旧时房子在时候的场景,这也许也暗示着传统文化是可以传承与延续的。
心中的落花与悠闲影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实的是高楼大厦,破败的旧房子与只留一颗老槐树的平地。
虚的东西一开始存在于冯先生口中—是有影背的两进两出的院子,是有着紫檀木衣橱,鱼缸,花瓶的院子,屋檐挂着雨当,下雨天叮叮当当很是好听。
到最后,随着冯先生的叙述,这个房子仿佛也展现在了众人眼前,影片通过水墨画的方式绘出房子的景象,落花中的娴静小院,飘荡着唱戏的声音。
虚实融合间,展现了冯先生对老房子的牵挂,更是旧生活与生活的对比。
贾樟柯曾说不要忘记快速发展中那些跌倒的人,这也许也是这部影片要表现的主题之一。
城市发展迅速,处处都是喇叭声、发动机声、汽车广播声的喧哗,但总有一些人还怀念着落花的声音、雨当的叮当、戏腔的飘扬,他们的情感不应该被忽视。
除此之外,也许影片还想展现更深层的一层涵义,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紫檀木衣橱与大衣柜不能兼容吗,高楼拔地而起,胡同就要被夷为平地吗?
影片的最后冯先生摇着屋檐的旧铃铛欢呼雀跃,朝着夕阳与槐树冲去—那却是与他的新家相反的方向。
往日的生活也会像夕阳一般慢慢消逝吗?
现代人往往都快节奏向前,也许时不时停下脚步看看美丽的余晖也同样重要。
2024.9.29
图1(图1)影片一开始,就以摇镜仰拍镜头展现了一座高楼,将高楼的面积夸张放大,这种仰视意味着高大和进发;但是封闭式的构图、密集的线条、单一的色彩、被挤占得只剩下一条缝的天空给人一种拥挤窒息的感觉,无形的压抑也随之而来,让人迷失在高速汹涌的现代文明中,这种对天空的挤占也令人联想到对传统的挤占。
图2
图3(图2图3)框架式构图。
车窗一框,框中框,框出冯先生:冯先生是一位老北京,穿着一身老旧运动服,戴着一顶刺眼的黄帽子闯入了画面中。
在影片中冯先生可以说是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产物。
与搬家公司沟通时中间一直隔着一扇车门,车门正如一堵无形的墙,隔阂着新旧两代人。
图4(图4)车内近景的拉近,以中国结为分界线,划分为二,明明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当汽车穿过高楼大厦时,搬家工人对此习以为常,而冯先生看着这高楼大厦,却一片茫然、陌生与惊慌。
而当汽车穿过断壁残垣,一路驶向废墟场时,冯先生表现得异常兴奋。
而相反,几位搬家工人面无表情。
他们似乎已经适应了新的社会。
鲜红的中国结阻断在两人中间,相隔着两个社会。
中国结的出现同时也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价值。
图5(图5)框式构图再次出现,左边的一个树桩便占据了整个画框的三分之一,车子从右驶向左,慢慢消失。
胡同是北京城市的缩影,是老北京文化的具象化符号。
新事物强势闯入“百花深处”,意味着现代文明强烈冲击着旧文明。
图6
图7(图6图7)全景景别的运用展现了冯先生到“家”后的一系列兴奋动作,俯拍的角度显得主人公身单影只地站在传统文明被破坏后的一片荒芜之中。
如果说高楼、立交桥是新生势力的象征,那么孤独的大槐树与残楼旧巷就是传统文化衰落的代名词。
“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两进的院子。
”冯先生热情的对着空气一通介绍,换来搬家工人“你开刷谁呢?
这么大岁数!
”的莫名其妙。
仰拍的角度往往用来刻画人物高大伟岸的形象,但在这里,反讽的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
图8(图8)后视镜的构图——框式构图,搬家工人从后视镜看冯先生,将冯先生和大槐树置于自然框架中,画面中的渺小更显得冯先生与代表胡同文化的大槐树的孤苦无依,也代表了束缚禁锢和隔阂。
图9
图10(图9图10)搬家公司回来了,双方的力量关系彻底完成转换。
此时冯先生不仅占据高位,而且给的是仰拍,搬家公司站低位,镜头俯拍。
也暗暗反映了导演对两种文明的态度。
图11(图11)伴随着铃铛的“叮铃”声,“百花深处”的院子以水墨动画的方式复原了,这一次搬家工人们看到了冯先生口中的“家”。
在一系列闹剧结束后搬家工人理解了冯先生这个当代社会边缘人眼中的世界,建设者与传统文化坚守着达成了和解。
图12(图12)影片留下开放式结尾,冯先生摇晃着铃铛奔向远方,远景镜头所提供的纵深感让这个原本瘦小的老人看起来高大,敬意油然而生,他的未来何去何从,我们不得而知。
在中国影史上,陈凯歌导演用哲学的思索,将好电影树立到新高度。
以千禧年间为背景的微电影《百花深处》中利用搬家的契机,通过包工头心境的转变,无声地讲述了百花深处的变化,体现时代更迭无可避免的无奈。
用镜头语言向观众传达了浓烈的思辨色彩。
整部片子以精心设计的传统镜头拍摄方式为主,通过镜头运动,向观众平静地叙述老北京胡同里的一段岁月。
片头一开片运用摇镜头带过一栋高楼浏览环境,向观众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紧接着在冯先生探出车窗的画面里,以移镜头和摇镜头的方式环顾北京城,模拟车中人的视线投放,向观众展现新北京高楼云集的迅猛发展。
深入北京 镜头架在车前窗,以移镜头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片泥泞的废墟,不到30秒的镜头将新老北京做强烈对比,更是突出了老北京的远去。
到达目的地,多次运用远景的景别展现百花深处的破败、荒凉,光秃秃的泥土地和屹立不倒的大槐树成为百花深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景观。
大篇幅的时间和精力描绘搬家现场,主要以全景的镜头将观众的视觉置放至人物搬家的大动作上,加以路人带着自行车避开远离,暗讽搬家一事的滑稽,深有讽刺意味。
以冯先生的视角刻画花瓶的摔落,由实转虚隐喻冯先生梦的破碎;紧接着拉镜头由人物拉至环境,把观众拉回现实,虚实结合;再以由远景推进的镜头描绘冯先生的号啕大哭,带领观众深入角色内心世界,对冯先生信念崩塌的极致刻画,成为极具思辨色彩的经典一幕。
片尾,对百花深处虚实结合,向所有人展现冯先生眼里老北京的时代,最后以冯先生手持铃铛奔向落日这个唯美而有诗意的一刻,将全篇带入结局。
将笔墨放在找铃铛上,意味着冯先生找到了时代的证明。
片尾在冯先生奔向落日中结束,隐喻了百花深处时代的落幕,而冯先生则永远追寻着属于他的时代。
百花深处--时代深处的记忆。
以搬家为线索揭示全篇主题,每一个传统而又不失意味的镜头,体现了它恰到好处的意义,充分体现了导演的批判风格。
时代的更迭日新月异,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时代深处的记忆,和大槐树一起屹立在岁月的洪流里。
百花深处 (2002)9.1200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短片 / 陈凯歌 / 冯远征 耿乐
影片背景影片开场一个小男孩伴随着乔迁之喜的鞭炮声,边跑边喊:“爸爸,我的电脑呢?
”一句话便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发生在家家户户有电脑的21世纪。
镜头转向百花深处胡同,搬家车所到之处都是断壁残垣,随处可见的拆字,可以得知故事发生在北京拆迁的大环境下。
“百花深处”是北京一条胡同的名字。
影片拍摄前,北京正沉浸在获得第 29 届奥运会举办权的欣喜自豪中,大刀阔斧地进行着城市整容,很多老胡同被拆。
在老北京人眼中,胡同是北京城市的缩影,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具象化符号,拆掉的不仅仅是砖瓦,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归属感。
陈凯歌作为地道的老北京人,对拆迁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当时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百花深处”胡同还没被拆,只是用这个美丽的名字赋予影片忧伤的意味。
人物分析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冯先生和搬家工人们,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群体。
冯先生代表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搬家工人们则代表现代工业的发展者。
“冯”谐音“疯”,在外人眼里冯先生是“疯子”,对着一片空地比划着家的模样,请工人搬不存在的家具,深刻揭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给人的心灵造成的影响,让观众通过搬家的闹剧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对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等产生一种悲喜交加的奇妙情感。
搬家工人们急促的脚步声、搬动家具的磕碰摩擦声以及开关车门的粗暴,冯先生在进入百花深处胡同前特意在车上整理了自己的帽子,两者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搬家工人们的举动代表着现代工业发展中人们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这也自然地传达出一个信息: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和浮躁;而冯先生坚持的是传统的规矩,回家前整理好自己,用最好的状态来面对家人和街坊邻居。
搬家工人唯利是图,为了钱上演了一场无实物表演——“搬家具”,相反地,冯先生似乎对钱没有什么强烈的概念,只要答应搬家,绝对给钱,就算打碎了心爱的花瓶,最后也绝不食言,依然坚持付钱。
台词分析(一)搬家工人们的台词:1、 “给钱的活都干”“出了车您得给钱啊”“只要给钱,您说怎么搬就怎么搬”。
搬家工人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台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这群社会底层人物为了生存唯利是图的性格,也暗讽了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群体。
2、“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冯先生作为地道的北京人却因为城市拆迁改造而迷路在这座他长大的城市里,本地人变成外地人,搬家工人对冯先生这个迷路的老北京人的嘲讽,也包含了现代化进程下传统文明的失落。
(二)冯先生的台词:1、“这是哪儿啊”“走错了吧”“我怎么糊涂了,这是哪啊”冯先生对高楼耸立的陌生环境惊恐的表情,畏缩在车里拘谨的动作,甚至还探出车窗去看这个“新世界”,突出他与新时代的格格不入。
他还停留在过去,被时代抛弃,是文明产物的悲哀。
2、“你们怎么都走了呀,家还没帮我搬呢!
”他以为面前的还是他的家,家具也还好好的在里面,他不愿面对胡同已被拆除的事实,催眠一样地告诉自己“这不都在这呢吗”。
3、“花瓶怎么能在这呢”“应该在堂屋,应该在堂屋的条案上啊”,这是冯先生根深蒂固的思想,每样东西都存在一定的秩序,这是规矩。
4、搬家具的时候多次叮嘱“慢着”,这个“慢”,是过去旧生活节奏的习惯,也是对商品社会快节奏的抵抗。
镜头分析俯拍与仰拍的视角对比:1、以冯先生的视点,仰拍搬入高楼的新家,凸显高楼给人的压抑感,以及人在高楼前的渺小。
2、在周围环境都是高楼的城市建筑时,大多以仰拍表现搬家工人,而用俯拍表现冯先生,暗示在常人眼中冯先生是个“疯子”,尤其在冯先生和坐在车上的搬家工人对话时,搬家工人甚至没有抬眼看他,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而当环境变成胡同的废墟时,搬家工人理解了冯先生并对他产生怜悯之情后,冯先生的镜头变为了仰拍,而搬家工人多为俯拍。
体现在搬家这一段中,因为搬家工人总是低下身躯劳动,所以冯先生的绝大部分镜头都是仰拍,搬家工人自然是被俯拍的。
特别是打碎花瓶的一段,所有的工人均站在坡下,画面中只有冯先生蹲在下坡的路上。
3、影片最后以上帝视点,俯拍冯先生摇晃着铃铛快乐得奔向远处,开放式结局,不禁引发深思,现代工业发展背后,被遗忘的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色彩分析(一)冯先生的着装:头戴一顶黄色的帽子,里面一身红色的衣服,外穿卡其色(偏灰色)的外套,表明他内心其实满怀热情,而外套代表现实的处境,他内心的一腔热血无处释放,无人懂他,因为在外人看来,他是个活在过去的人,是个被时代抛弃的人。
红色和黄色正是中国传统的色调,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他思想里根深蒂固的也是传统思想。
(二)影片最后通过动画呈现的胡同原貌,色彩明艳,和之前大片昏暗的废墟形成对比,展现了过去胡同的生命力,也令人惋惜传统建筑的消逝和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撞。
道具分析老胡同、四合院、鱼缸、紫檀衣橱、灯座、前清花瓶、铃铛等等物件在影片中成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代名词,虽然这些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带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和生活情调不会消失。
冯先生追寻的其实是老北京的根,也是追寻传统文化的根。
这里的铃铛其实还是一种生活方式,“遇到刮风下雨的时候,叮叮当当可好听呢”,但刮风下雨还有听铃铛声的闲情逸致,只存在于旧时的慢文化中,丝毫不被快节奏的生活所容纳,于是铃铛也成了传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氛围的缩影。
铃声的多次使用也喻示了北京传统文化在风中摇摆不定、无处安放。
声音分析次生声音:搬家时欢快的无源音乐,增添欢快之感;花瓶打碎时的缓慢的无源音乐,凸显悲伤之感;片尾冯先生跑向新家的无源音乐,表现淡淡的忧伤。
原生声音:搬家时的鞭炮声、开车途中的广播声、路过餐馆时播放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汽车沉闷的引擎声、杂乱的机械颠簸声以及工地上沉重的打击声组成了一部喧嚣嘈杂的城市“交响曲”;影片最后虚拟的动画场景是一幅百花丛中的胡同水墨画。
在传统音乐的渲染下,穿插了屋檐下的铃铛声、老北京的鸽哨声、京味十足的叫卖吆喝声,勾勒出优美温馨的老北京生活场景。
十分钟,从有到无。
2003年,城乡结合处面临拆迁的老百姓,开篇简单的几下镜头描述便有了十几年前皇城下飞速发展的脚步,宏观来看,整部片并没有给出一幅北京城发展全貌的图景,但以“拆迁”,“搬家”为大背景,清楚的交代出百姓跟随时代风潮和社会发展,涌入“快速路”的赶超心理(但以一个疯子作为主要人物来描述也许是对这种“赶超心理”产生的病态感一样的理解和社会发展对于人们情怀上的矛盾吧。
) 10分钟的片子也许谁也做不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放在这样一种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舞台上来pk和进行发挥时难免要被人过度解读,甚至产生对北京或对中国人现状的过度解读,简单从情节和主题上聊一聊:情节上:首先,3处对比 a.人物态度上,耿乐饰演的司机开始是对冯远征饰演的老人持一种对待“客户”的态度,对话客气,“职业性”地问一些搬家的问题,在老人引导之下来到一处残破的废墟时发现上当,对老人的戏弄非常生气,而后得知老人是疯子后又转念“欺骗” 老人假装搬家,最后的笑容又是欣慰的。
b.老人(冯远征)的疑惑和熟悉在几人去搬家的路上,老人先是对方向感到疑惑,认为是走错了路,而耿乐却调侃道“真正的老北京都不认识北京”,其实有一些暗喻老一代的封闭和压抑,像耿乐这个年龄段的人早已经走进了新时代。
而后老人对“胡同”外的路上有一条沟又是如此的熟悉,又体现上一代“封闭”中的情怀。
c.景物和时间的前后安排影片一开始很明显是在早上,逐渐到了下午又到黄昏,最后到夕阳,树下是一位满眼期待着“回家”却顾影自怜的老人。
第二, 不同的人对这样一位“疯子”的态度 a. 耿乐一行人 在得知老人是疯子几人虽然是生气,但是并不想与老人争执,反而很快的理解,而后“欺骗”老人,让老人“回家”。
b. 耿乐的老板 通过一个电话提醒员工这人是个疯子,还说公司里有好几个人都被他“耍”了,暗示之前并没有人理解老人,只是以为他是一个疯子。
c. 路人一位骑车的路人经过时看到几人的 荒诞举动吓得转头离开。
主题层面: 整体上体现了中国人“落叶归根”的大思想,凯歌导演也许想不到,十几年以后我们拍出了流浪地球,在危难来临时,我们甚至带上自己的家,去追寻一个安全的归处。
故事讲述了被称作“疯子”的冯先生找了搬家公司帮忙搬家,在别人是一大块平地的“百花深处”,在冯先生眼中仍旧是自己原先的家。
工人们从原先的疑惑,到为了钱开着玩笑帮忙“搬家”,再到不小心打碎“花瓶”,让冯先生痛哭不止,而心有愧疚。
在回去的路上,因为没有听冯先生的话,车子掉进了一个沟里,却意外发现了冯先生的铃铛。
冯先生高兴地拿着铃铛往“百花深处”奔跑,向着曾经的家奔跑。
影片开始用了一个跟镜头,从一个架子被抬起来,到楼底下,让后将镜头向上一移,突出了楼房的高,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发展迅速。
在马上到“百花深处”的地方,用来隐喻蒙太奇,把冯先生的高兴,工人的疑惑和周围环境的破败都表现了出来,为之后的情节做了铺垫。
搬家时,背景音乐用了比较欢快的曲子,体现出搬家工人们心里把这个搬家当作一件玩笑事,在搬家具的过程中,不同家具也用上了不同的拟音,紫檀衣橱用了木头摩擦的声音,鱼缸用了水声,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更加有代入感;同时,家具中的大衣柜和紫檀衣橱,还有花瓶的位置不同,更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不同;在搬家的时候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经过,看到他们还以为见了鬼了,然后逃走了,也表达出新时代与旧时代的隔阂,“逃走”一动作体现了对旧文化的“抛弃”。
在不小心打碎花瓶后,冯先生蹲下痛哭一段,运用了一个推镜头,着重突出了冯先生的伤心,缓慢地推进也是产生的外化的情绪力量。
最后结尾处,工人们看着“百花深处”,从一副动态的水墨画变成了现在的平地,水墨画代表着过去的“百花深处”,过去冯先生的家,更代表着过去的旧时代文化,现在的平地则是代表着新时代文化,水墨画的动态是旧时代发展成为新时代的过程。
冯先生拿着捡到的铃铛向着“百花深处”跑去时,用到了剪影,突出了冯先生的轮廓特征和动作延展性,把他蹦跳着的动作完全展现了出来,体现出冯先生的高兴。
冯先生的“冯”和“疯”一个音,暗示了冯先生实为一个疯子,他无法融入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因为现代社会发展地太快了,很多人都忘记了旧时代的传统文化。
同时,影片中的“百花深处”也不仅仅是这个叫做“百花深处”的胡同,更是过去的传统文化与回忆。
影片呼吁了观众,不管时代怎么变迁,我们都不能忘却过去的“百花深处”。
涉及影片:《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风月》《百花深处》《妖猫传》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中,大多时候有那么一个两个人是承担了与时代对抗的任务的,他们多半美好,而结局悲惨,是悲剧艺术观的具象表现。
时代与个人,时代意志与个人自由意志的冲突,对时代的反思,对文化的深切思考。
【后续补,缓更,非专业】
首先,一开场电影的主要配角就已经交代清楚,也就是那些搬家工人。
比较灰暗的背景就定下了整个电影的基调。
之后镜头上升,给到了一座很高的居民楼,给人一种人很渺小的感觉。
之后主人公的出现,并且带着很浓的北京腔,很快塑造出了一个老北京的形象——冯先生。
随后插播了一条背景音,强调北京当时已经出现了堵车的情况,但并不严重,仿佛预见了十多年后的现在堵车严重的现在。
随后,出现了一个非常压抑、非常现代化的北京城。
而冯先生这样一个老北京,却像一个外地人似的,探出窗户东张西望,仿佛来到了未来世界一般。
足以证明北京的变化之大,但也逐渐揭示了冯先生的精神不太正常,还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
“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这句话十分讽刺,北京似乎已经不是北京了。
之后的转场用一个破门的小窗口,把整个车和荒芜的景象印在了窗口上。
“到这儿我就认识了”,可是这句台词之后的场景却是非常破败的,原有的老北京建筑都被拆的所剩无几了,接着一个大楼和残垣断壁的对比就是新老北京的交替——身处破旧不远处却是高楼大厦和工厂的烟囱,这与现在走在北京上海的那些为数不多的胡同、弄堂的感觉有几分相似。
随后,镜头给到了主场景——一片空地和一个孤零零的老槐树。
冯先生说到了,那些搬家公司的人自然也就懵了,随后就很愤怒,感觉被耍了,接着上车就离开了。
之后,通过一个电话,明白了那个冯先生其实是一个疯子,通过反光镜,看到了冯先生在大槐树之下的孤单与无奈,因为要结账,搬家公司的人也不得不再次折回去。
这次搬家公司的人,因为明白了冯先生是个疯子,为了拿到钱也就只好配合他做起了游戏。
但当搬家公司的人抬起一团空气时,却真的出现了类似老柜子被抬起来一般的嘎吱声,这是搬家公司的人所声音,但之后冯先生说这是大鱼缸后,声音变成了水的声音。
然后,冯先生在一堆废墟里找到了一个铃铛里的铛子,他兴奋万分,跟搬家公司的分享,但却没人想理他这个疯子。
这时一个路过的人骑着自行车,就像是一个观众以旁观的视角看着这一荒诞的景象。
随后,一个要火的行为,打碎了冯先生眼中的那个“花瓶”,并通过一个主观镜头让我们感同身受,配乐也从欢快转为了悲伤。
碎掉了不止是一个小小的花瓶,也象征着冯先生的家,他心中的老北京和传统的中国文化。
“你给我碎了”也是对那些不尊重传统文化的人的控诉。
随后在车上,这些搬家公司的人因为内疚不要他的钱了。
然后,车子陷进去了一个暗坑,冯先生之前就提醒过,他们却不信,可见冯先生对这个地方的确是很了解的。
可见冯先生说的不全是虚头八脑的,也就真实的,并且随后在这个坑里找到了那个铛子所属于的铃铛。
这时,那些搬家公司的人似乎也开始认为这些都是真的了。
他们也看到了那样的幻觉,从那个铃铛,看到了整个大四合院儿,但随着幻想散去,曾经的大四合院儿也只剩下了那个大槐树。
大槐树代表着曾经老北京鲜活的生命力,曾经的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夕阳西下,冯先生拿着铃铛说着兴奋地说着“搬新家了!
”,讽刺着我们这些现代人,像疯子一样开心地从原来的老屋搬到了新的像笼子一般的现代公寓。
表达了对那些破坏传统文化的人的控诉。
纵观整部影片,冯先生似乎就是疯先生,找搬家公司搬家,却搬了一场空,时过境迁,曾经熟悉的北京城对于他而言已经面目全非,那些老物件、老文化,也只能存在于他自己的记忆中,淹没于历史长河。
对他而言,这个时代是悲哀的,新时代无法融入,旧时代一去不复返,更是让人无奈。
其实拆迁与时代的变迁不止体现在北京城,它也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那些经历了时代变化的老一辈人的身上。
他们见证了时代的巨变,他们或努力融入现代社会,或怀念过去,但他们不会变的,就是对生活的热爱。
搬家小队队长与冯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看出两代人之间尽管不了解彼此,但他们起码互相尊重。
冯先生最后跑向夕阳,也许也是对未来的希冀。
1.冯先生对于新旧家的矛盾情感搬家通常被称贺为“乔迁之喜”,冯先生最后拎着大铃铛奔向夕阳下的槐树,喊着“搬新家咯!
搬新家咯!
”,似乎也充满了幸福的情绪。
然而整个影片都传达出老北京被新北京替代且不可挽回的悲哀,潜藏在冯先生搬家之喜背后的,是他对于老胡同的不舍与怀念。
老屋已被拆迁,冯先生的归属却并没有随之迁走,而是永远留在了百花深处、大槐树下。
悲与喜的矛盾情感融于一身,张力即在此。
2.水墨胡同的虚实界限影片用水墨展现出冯先生眼中的百花深处,但在画卷缓缓展开时,镜头频频给到司机。
正如影片一开始仰拍新北京的高楼大厦时,镜头也时时切到冯先生,暗示这就是他的视角。
因此,导演想通过虚实的模糊,表现司机对冯先生产生认同,似乎他也能看到冯先生眼中的老北京胡同。
作为对比的是,司机身边其他搬家工人的表情各异,证明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了冯先生的世界。
3.时间主题时间是影片的重要主题。
导演在表现时间时,一是通过虚拟的水墨画展开,直观地向搬家工人和观众(观众与工人产生共鸣,共同理解了冯先生)展示老北京的风貌。
二是通过声音这一非直观的感官信息:冯先生捡到小铃铛后一直絮絮叨叨地诉说风铃声之美,让工人们听“多好听啊”;在沟里捡到大铃铛后,他跑着跳着奔向大槐树,似乎通过一个小部件的失而复得重建了整个胡同。
视觉形象的变化表现出时间的流逝,而从过去传来的铃声则体现了永恒。
电影简述了一个“疯子”让搬家公司搬他的大院子,但现在只剩下了一片黄土和一棵老槐树的故事。
描绘了在时代发展下老北京城发生的变化和传统文化衰落的景象。
“爸爸,我的电脑呢?
”小孩的一句话是在表明时代的不同,科学技术的进步,仰拍的高楼大厦是与老一代人所生活环境的不同。
搬家工人说:“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
”是城市拆迁变化,不断修整扩建,使城市褪去所有老旧的文化和建筑,这是年轻人所向往去充分展现他们面对新事物的象征,跟上时代的步伐。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的院长,两进的院子。
”是老一代人生活的环境,已老的他们对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不适应,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对过往生活的不舍与怀念,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
最后一幕是一幅百花丛中的胡同水墨画,屋檐下的铃铛声,京味十足的吆喝声,勾勒出老北京的生活场景。
百花的深处,历史的尘埃,冯先生的疯癫,虚虚实实。
太悲凉了,想来看过这部短片的人,一定可以理解,为什么陈凯歌可以拍出霸王别姬这种巨作,他就是个诗人啊
作为一个农村的非北京人,看完了,只是觉得有意思,陈凯歌还是有才华的,但对于老北京拆迁这事儿,没啥感觉,也没觉得北京的老房子拆了有啥值得遗憾的,必然的历史进程而已
7
在电影赏析课看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表达土著对拆迁的恐慌。百花深处这名字就觉得特文艺吧。冯老师无实物表演。现在百花深处还在呢。
最后他奔向夕阳,有着无可奈何的忧伤。没什么可以永恒,新旧交替必会带来伤痛。
牛逼,不愧是学院老师让学习的片子
京城人民拆迁之伤。[2012.9.6看的]
导演角色选的做作,回忆画面做作
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
离奇。
“就是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1】旧得不得了
北京离我太远,没什么感觉!不过老家的土地庙被拆的时候,有想过类似的问题
百花深处老北平,腊看不惯毁都城,三环四环多空地,一叹房价俱哀意,你和你的苏埃国,毁史灭迹贼心多,不见华夏正消亡,只剩华人空惆怅。
讲什么鬼,要不是对老北京传统建筑有丝顾忌就一星了都。
意犹未尽。
被评分骗进来了,刻意、评论过度解读
真好
凯歌,请滚!
陈凯歌还有这一部好电影啊,无实物表演,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