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可谓吴宇森导演生涯最惨痛的失败,据数据统计好像让米高梅赔了接近7、8千万美刀,基本上埋葬了John Woo,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华人大导,在好莱坞的电影之路!
令人不胜唏嘘的是,吴宇森回归华语影坛后执意连拍《赤壁》、《太平轮》这样的大题材战争片,反馈同样不好,近乎终结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简单分析下失败原因。
1.所谓纳瓦霍密码诠释得很表面,没有深入而精巧的展示太平洋战争中此密码的重要性和厉害的地方,而两位纳瓦霍族的“风语人”也不是影片的主角。
2.男主的任务是必要时杀死“风语人”,即杀死自己的战友。
这的确是个很有戏味的矛盾设定,但作为在战争中的职业军人,不论是“风语人”,还是他的保护者,这都是为了获取胜利而必须做的牺牲。
甚至可以说,在整个残酷的太平洋战争中,必要时杀死战友的状况不少出现。
擅于描绘双雄情谊的吴宇森,未能在本次战争片中借助此设定发挥水平。
男一男二两人的互动和情谊展开得很套路,没有灵动。
白马死后,得知真相后得雅Z也并未有反抗体制的举动,只是一味砍杀日本人泄愤,最后被恩德斯救回一命后当即和好。
恩德斯走不出曾经失去战友的恐惧,必要时杀死白马后,终于在救回雅Z的过程中得到救赎,死前祷念上帝云云的做法相当老套。
编导另外设置的一对角色,即白马和公牛,一个吹箫一个吹口琴,倒是有点吴宇森过往片中双雄惺惺相惜的味道。
尼古拉斯凯奇演得十分卖力,但过分套路的心理矛盾诠释,搭配过于强大的单兵战斗能力设置,以及不知所云的画外音“情信”感情支线,让恩德斯一角实在立不起来。
3.吴宇森的动作片风格起了难以忽视的反作用。
炸弹近距离里爆炸不死,无敌冲锋,一把枪打死一片日本人,小马哥式主角光环的恩德斯很不对战争片的逻辑。
耗资不菲的轰炸镜头,多到让人反感,质感看上去也不好。
雅Z化身日本兵和恩德斯盗取敌方雷达;白马死后,雅Z化身暴怒战神,战斗力突然提升并无情歼敌;结尾双双负伤的恩德斯和雅Z神奇逃离日本严密炮火,恩德斯小队成员突然战神附体,歼灭大批日本兵等情节段落,夸张不讲逻辑的程度,实在让人汗颜。
4.不幸赶上911,多次改期撤档;前几年的《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黑鹰坠落》等片拔高了影迷尤其是军事影迷的G点;这也都算是片子票房失利的原因吧。
这是被日本特务严刑拷打的日本人试着逼问我们的密码,幸运的是,他即便想说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虽然是纳瓦霍人,但不是编译员,尽管是基于他们的语言,密码终究是密码。
东条英机恨不得活捉每一个编译员,我跟你说的这些,绝不能对外泄漏,不论发生什么情况,你绝不能让编译员落入敌手,你的任务是保护密码,不惜任何代价,你懂吗?
是,长官!
我明白。
很好,恭喜,你升为中士了。
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拿我的制服。
亚齐,你知道你和日本人有什么分别吗?
制服上的分别,就这样。
我了解你们,我知道你们这种人有多野蛮,你自己单独在这里可要当心,没有人会保护你的,我还以为你是日本人。
契克,你先让我把衣服穿上好吗?
还是你要继续展示自己的无知?
无知就没法打你了吗?
你看到昨晚的仪式了吗?
它叫做保护仪式。
纳瓦霍人相信,在人快死前,恶灵会围绕在身边,恶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魔鬼,恶魔,我从前并没有想那么多,直到我看到那些尸体。
你想跟我说你看到鬼了?
不,中士,我想说的是我看到尸体不会再愣住。
因为你的伙伴在你的前额涂上灰烬?
没错,因为我的伙伴在我的前额涂上灰烬。
我妈说有人肯花功夫写信给你,你就应该读读这封信。
你妈让你喝酒吗?
不让,但她现在不在这里。
你第一个勋章是怎么得来的?
是因为我没有死。
和我同行的十五人也该拿到勋章,但他们已经死了。
中尉在出发前晚被杀了,又没有其他的中士愿意接手,所以才让我留下来负责,那是我第一次指挥,任务是坚守住某个鬼沼泽,可又没有任何后援,我接受了任务,所有的人都听命于我,他们都信任我,他们请求我,尽快撤退,结果没人活着出来,只有我这个笨蛋活了下来,就因为这样,他们给了我银星勋章。
我记得我爷爷坐在门廊谈论猎杀印第安人,他们像老鼠一样被捕杀,割下一个印第安人的耳朵,就能领3元。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可是天晓得我们五十年后会不会也和日本人坐在一起,喝他们的米酒,跟他们鬼扯。
然后找下一个对手。
本来是冲着尼古拉斯-凯奇去的,没想到收获了那么多感动。
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海军军官乔·安德森,与他以往一段时间的演绎角色相同,都是略带些灰色的。
在平常,他是一个我行我素的酒鬼,战场上,他是英勇的男人。
他总是藏着自己的感情,不投露自己的恐惧,爱,和关心。
最后他说:不会再有人死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这个承诺,他最终也没有下得了手。
本-亚齐(亚当-比奇饰)其实是一个让我出乎意料的角色。
没想到他演得那么好,黑黑的牙齿,健康的肤色。
还有即使美国对待他们并不公平,仍旧为了国家的尊严奋勇前行。
爱妻子,爱孩子,对人谦和友好。
标准的好男人。
白马,我在他的身上找到了共鸣。
多分的自尊,真心地对人,好胜。
家里很有钱却从不张扬。
对待国家有和本-亚齐一样的认真。
用无私感动了本就不忍心下手杀他的朋友,最后,用那么坚强确信的目光点了一下头,为了祖国,让安德森杀了他,和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
还有一个美国兵,我不记得他的名字了,从排斥本-亚齐到接受他,要去印第安居民地拜访,这种转变应该是有吴宇森导演的个人意愿。
那个美国兵说过:今天我们和他们打得你死我活,也许五十年后我们的后代会和这些日本人面对面喝着小清酒。
安德森告诉他,不要想得太多了。
他愣了一下说:第一次有人这么说我。
从这个略显幽默的情节里,我看到了两点启示,战争带给人们的还有思考的机会。
另外,我想起了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我们似乎忘记了并不遥远的过去。
现在即使它们参拜靖国神社,它们篡改教科书,我们依旧过分发扬着中国的传统美德,宽容宽容!!!
然而,日本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民族,善良遇到邪恶依旧善良,邪恶却愈加邪恶。
这是我们的同情未免有一点懦弱。
犹太人至今仍咬牙切齿的恨着德国人,虽然德国人已经深深的忏悔。
而我们呢?
差点忘了,还有唯一的一个女人,深爱着安德森。
为了他,帮他作弊,上战场,无休无止的写信却得不到安德森的一点音信。
最后安德森死了,我想她一定很伤心,但一定不后悔。
其实,这部片子也没有摆脱好莱坞的模式,但是用心看还是会有触动的。
乔.安德森在一次战争中被命令坚守阵地,导致他的15个战友全部阵亡,自己中耳也受伤导致身体平衡有问题。
他一直心存愧疚,想方设法回到一线,被命令保护密码战士—那些纳瓦霍人,他们用自己的当地语设置密码,他的任务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密码战士落入日本人手中。
因此他一开始与本.亚孜保持距离,在一次次任务中,两人积累了深厚的感情,安德森想调走不再监视亚孜。
和亚孜一起的小伙伴白马在战斗中被日本人俘虏,为防止敌人获得密码,安德森甩手榴弹把白马和敌人都炸死了。
也预示了亚孜将来的命运。
亚孜两次装成日本人混入敌人阵营都获得了成功,最后发报求救后,亚孜和安德森成功突围。
在快被俘时,安德森没有杀掉亚孜,而是背着亚孜突出重围,自己却死去了,死前他告诉亚孜他并不想杀死白马。
电影的最后,亚孜告诉儿子,乔是他的朋友。
背景是白人对印地安人还存在歧视和偏见。
二战期间美国人和日本人争夺塞班岛。
战争的背景下,战友的性命和上级的命令,哪个更重要?
吴宇森的电影还是关注男人间的感情。
战争中人本能的恐惧,逐渐变得嗜血杀人麻木,战争的创伤,对亲人的思念,杀死自己人的无奈。
战争场景的描述。
选择理由:第一,尼古拉斯凯奇。
实在太爱这位影帝,用他人一段评论来表达“微秃的头顶,醉意蒙蒙的双眼不时透出灼人光芒;一面是生活中沉沦,颓废,迷茫,精神异类;另外一面是技高一筹,智勇卓尔,无往不胜。
无论是骗子还是军人形象,他代表了男人的一种倾向:颓废之美”,O,MY GOD.这样沉默深沉的男人怎不让女人着迷?
遗憾的随后这几年来他实在没啥佳作,几乎要沦为烂片王了。
第二,吴宇森。
这位导演是拍男人的高手,他的作品几乎可以没有女人的存在,男人可以撑起整部电影,《纵横四海》《英雄本色》《断剑》《变脸》《风语者》《碟中谍》系列等等。
只有吴宇森与李安这两位,作为导演,在好莱坞立足。
这是极不容易的,毕竟文化差异太大。
而《风语者》,却是吴宇森导演的滑铁卢之作。
据说预算超过1.2亿美金,还不包括5千万美金的宣传费。
但是全球票房(包括北美)才区区七千万,几乎血本无归。
米高梅开始走向破产。
为什么这部片子这么不受青睐?
以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为背景题材,选择印第安人作为传递密码电波的风语者,而白人军官奉命保护。
同时为防止泄密,一旦风语者有被捕可能,立即枪杀。
在塞班岛战役中,海军陆战队员乔·恩德斯做成了他的选择。
有人说,主题不受美国人待见,写的是二战期间印第安人一面被歧视,一面积极为美国作战,主题思考的是种族歧视问题。
而这个问题,在美国公众心中是微妙而敏感的。
一般导演不会去驾驭,或者说触碰这个导火线。
我不太同意,毕竟《绿皮书》受到的待遇可不是一般两般的。
说实话,有关种族歧视主题的电影拍得成功的,或者说被观众接受称道的,确实很少。
但这部电影的种族歧视可以称得上是主题吗?
主角是海军陆战队员乔·恩德斯。
他为了服从命令,牺牲了他全部队员;如今他又为了服从命令,将要枪杀“自己人”。
这是关于战争中人性的思考。
但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主题在电影中平等出现,冲击了电影情节的凝聚聚焦。
也许导演都想要,可惜都没做好。
说实话,这部片子能让人看完,也算不容易了。
全片依靠几个场景组成,而场景之间缺乏一以贯之的主题相关联,即情节之间联系不够,不紧凑,战争的紧张感没有出得来,人物的情感张力没有聚焦爆发。
看完,你都不晓得主人公JO从死人堆里被救出来,不顾左耳失聪地跑回战场,到底为什么?
在与风语者本之间的认可递进也没能展现出来。
战争场面的虚假与重复,更是败笔,徒增观影烦躁感,快进就可以。
整部电影,并非一无可取。
除了尼古拉斯凯奇赞赞的演技之外,还是有看点的:例如本假扮日本兵,与JO一起突袭日本军营,抢夺电报机那段,比较精彩。
至于结尾JO背着本返回,太阿甘了。
例如那个无故殴打本的美国大兵说了一句话:“今天我们和他们打得你死我活,也许五十年后我们的后代会和这些日本人面对面喝着小清酒,打把玩乐。
“有趣而真实的预言。
例如开篇与结尾中美国西部一望无际的荒漠,广袤粗犷的岩石风貌,壮观野性的西部风情,增添整部电影的悲壮感。
我只能说整部电影辜负了开头与结尾的西部浪漫。
可惜了,吴宇森后来拍的《赤壁》也不属于我喜欢的。
但尼古拉斯凯奇,他拍烂片,我也喜欢,没办法,眼睛太迷人。
多年前曾听到一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故事,我军当时的密码因被越军知晓,这和当年抗美援越时有关,结果启用浙某地士兵充任传令联络,虽是话语直接传播,但越军因听不懂而抓瞎,保证了战斗胜利。
后来看了《风语者》,没料想中国故事还有美国版,现实的故事竟出现二战版,不知版权在谁。
《风语者》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美军和日军决战太平洋岛屿,因密码为日军破译,遭到很大损失,指挥者决定用印地安语作密码,让印地安人充当译电员,配备到各部队。
同时规定,这些活密码必须有专人保护,一旦他们被日军捕捉,就杀人灭口,绝不让活密码泄密。
就这样电影版的故事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个方向,人在战争中的价值。
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到的,不说大家也明白,但是人在战争中的价值,尤其是在人的生死和战争成败两者选一时,有些伦理上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理论上的探讨已经不少,一些电影导演对人在战争中的感受探讨也越来越多。
包括我没看过也不准备去看的国产电影《集结号》,从影片内容介绍中看也有这方面的探讨。
记得当年看《拯救大兵瑞恩》时,赞扬者认为,这体现了美国对士兵亦即对普通人的关心,在最不显示道德伦理的战争中能这么做就愈显示出他们的道德高度。
但《风语者》不同,在这里美国人也进行了区分,不是白人不是黑人而是印地安人,他们可以是人,在美军中。
但在战场上他们是物品,如果因此危及战争的成败,他们的生命就更得不到珍惜。
《风语者》的故事就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
在这部影片中,印地安人的形象得到了正面展示,虽然他们在军中的地位很难溶入到主流中去,但他们有自己的风俗,有民族的自尊,有吃苦耐劳的品性,有助人为乐的风格,尽管他们总是受到欺侮,有的本来就是因为一种歧见而不是所谓的误解。
但是凭着他们的本性,忍辱负重,不顾自身安危救助战友,在战场上在危难时刻赢得战友的真心,终于换回理解和同情,使保护他们的战友能把他们当成瑞恩一样进行拯救和保护。
在美国电影中如此表现印地安人的片子我看到得不多,作为好莱坞影片中一种元素,印地安人在影片中更多的只是一种点缀,这种感受我在前一篇博文中曾经论及。
《风语者》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果只是第一次看,有些地方还有点看不明白。
但是在对印地安人作为一个美国原生民族,在受到还不如黑人地位的现代,对美国还作出这样的贡献的描述却是很不容易。
我注意到,这部影片的导演是吴宇森,而不是欧美导演。
2010-01-23
尼古拉斯-凯奇饰演海军军官乔·安德森,与他以往一段时间的演绎角色相同,都是略带些灰色的。
在平常,他是一个我行我素的酒鬼,战场上,他是英勇的男人。
他总是藏着自己的感情,不投露自己的恐惧,爱,和关心。
最后他说:不会再有人死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这个承诺,他最终也没有下得了手。
本-亚齐(亚当-比奇饰)其实是一个让我出乎意料的角色。
没想到他演得那么好,黑黑的牙齿,健康的肤色。
还有即使美国对待他们并不公平,仍旧为了国家的尊严奋勇前行。
爱妻子,爱孩子,对人谦和友好。
标准的好男人。
本片是华人导演吴宇森转战好莱坞连拍了几部票房口碑不错的商业片后,改变风格,拍摄的有深层次种族主义思考的战争片。
但该片在美国本土的票房口碑奇差,吴宇森从此在好莱坞也没有什么大作为了,再后来只好回国拍戏;同为转战好莱坞的华人导演李安当年也同样遇到过拍摄了不被美国人认同的《绿巨人》(本人很欣赏李安的这部超级英雄片,电影中那一丝丝伤感让人思考,区别于好莱坞千篇一律的超级英雄片拍摄模式,这是李安在商业片中加入了自己的才华,这一点上李安其实比诺兰都要强)的境遇,但后来李安又重新开始自己擅长的文艺片《断背山》的拍摄,一鸣惊人,成绩有目共睹。
说回吴宇森的这部电影,本人认为这部电影其实也很不错,至少在吴宇森的好莱坞电影里算不错的了,说他把战争片拍成了枪战片,那是因为他着重表现了庞大战场上的局部画面;的确种族关系的刻画有那么点刻意,但也是为了尽量突出主题,另外凯奇和两个印第安演员的表现都很不错,也加分。
第一次看时,还是中学时代,当时只是下意识将这部片和拯救大兵比,质感平庸。
现在再次回看时,评价是3.5分的烂俗作品,已经不能用平庸比喻。
滥用升格、滥用黑场叠化。
泛滥而毫无作用的BGM,此起彼伏,仿佛不能让画面太安静(香港电影早期的舞台剧粤剧影响背景下,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这么做电影)。
摄影简直和现在用单手稳定器拍抖音的一样,拉风箱现象太多,位置关系跳跃。。。。
大段大段的内心价值观,都靠台词之间说出来。
片中每一次慢动作镜头,都是种折磨,仿佛导演跳出来:“看,多酷”。
这不符合人类的视听观感。
只有极少情况下应该用升格。
暴露导演low B,缺少系统的电影制作工艺知识体系的几大法宝:升格、黑场叠化、不符合情节的音乐、爆炸、没有价值观铺垫的撕逼。
这部片子里几乎到处都是,有一种现代俄罗斯主旋律二战反法西斯电影的既视感,动不动就来个慢动作。
另外,作为一部军事题材,道具的细节有一定的亮点。
难得一见的带刺刀的96轻机枪、掷弹筒。
可是呈现出来的爆炸却太浮夸,一颗掷弹筒的榴弹最多40-80mm左右,顶天一枚迫击炮弹的爆炸力。
而且由于没有瞄具,命中精度不稳定。
在片中,一枚掷弹筒的爆炸,火光冲天,简直和150mm重炮的爆炸范围一样。
说这么多,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国产电视剧中才用的低端表现。
为了“舞台效果”而爆炸。
《拯救大兵》《兄弟连》《硫磺岛家书》,可以作为参考。
战争题材电影,如果想表达历史观,都应该以现实主义为前提。
剧作方面的漏洞就太多了,随地都是,就不想分析了。
糟心糟心的摄影,大量的zoom,流淌这浓郁的80年代港产片的质感,粗糙,粗粝,缺少基础的电影知识和文化修养太难受了,感觉简直看了一部网大
二十年前凯奇和吴宇森大导携手的好莱坞大作,剧组包下整个山头来还原的战争场面效果拉满,各种大号烟花爆竹肆意飞溅,多位特技演员全身着火的镜头也是极具感染力,吴导标签化的暴力美学在战争片中完美体现。
不过局限于镜头调度和剪辑理念的时代性差异,相较于现在的战争片,作为观众少了身临战场中的真实感和紧张感,战争效果因此也显得逊色一些。
不知道彼时的凯奇会不会料想到,在本片中呈现自如的颓废气度,将在自己后期的演艺生涯中轮番展示,人到中年的落魄感在此片中就已初见端倪。
个人观感,战争片并不适合这个男人。
凯奇邪魅、忧郁的气质还真吃不了部队的大锅饭。
烂片之王不是吹出来的。。。什么破剧本。。这种前线作战有必要用密码么?明文过去敌方阵地坐标,难道敌人就从碉堡里跑出来转移?还有冒充日本人去用无线电。。。我就无语了,高射炮炸没炸到自己人都不知道,实在不行,你们随便跑回去阵地说一声不就完了么。。给这剧本跪了。。
有老吴电影的特色,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与枪战写实场面。作为战争片的宏大格局反而体现得没那么明显。剧本扎实,叙事清晰,结局感人。
挺好看的,不知道为啥票房那么烂
一部怎么看都蹩脚的电影,浓浓的港片范儿,演的确是二战的美军视角,又有浓重的的吴宇森个人风格,泛滥的慢镜和爆炸、打不完的弹夹、晃瞎眼的主角光环,这些元素跟美军的二战搭配起来就像就像用高脚杯喝铁观音一样别扭
献给伟大而神秘的、至今尚未破译的纳瓦霍语密码。在战争的远景与近景转化间,全片充斥着吴宇森导演的暴力美学。而凯奇叔当年的演技,好得让人想飙泪。其实我更喜欢白马与公牛那对组合,“琴瑟和谐”啊。大峡谷风景首尾呼应,只可惜人的命运不是.
老尼的片子,值得一看。有人说吴宇森的片子对大场面掌握很差,我到没有觉得。
说实在的,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影片,视角独特,以保护一个风语者的另类友谊,手法独特,吴宇森用拍警匪片的手法拍战争片,居然有一种别样的气势和感觉,可惜的是米国人民不太认同这种白鸽双枪的做法,也成了票房大导吴宇森的票房滑铁卢。
。。。
名号响亮,真的很一般。可惜了我非常想看真实的风语者的故事的初衷。或许这片子主题不适合这样拍,或许弄成纪录片会好很多。
爆炸画面不怎么真实,冲在最前面,按理说被击中的概率也大,结果是到最后才被打中。这剧情也没啥特别的,是在感动不了人。终于又有了一部可以毫不犹豫从电脑里删除的电影了。
挺一般的,战争画面太冗长,节奏有点拖沓,一些细节处理的不怎么好,故事讲的也不到位,断断续续的看~~但是战争的场面还是让我哭了~~
哥们,这战争场面以及硬度阿三极度抽搐的表情让我看到一半就决定给一星了
总是觉得吴宇森的大场面没有教堂里的交火来的扣人
虽然有演技还在水准之上的凯奇叔助阵,但把《英雄本色》里的慢镜头特写放到战争片里就会变得非常催眠,且多了些美国精神的灌输,少了些大战前的紧迫感,略有遗憾。
吴宇森导演的战争片,沿续着他一贯的暴力美学.
杀了好多小日本,多给一颗星!!
WINDTALKERS这名起的好。
没太多感觉……特效确实假!
可以媲美集结号的好莱坞大片
塞班岛战役日军伤亡4.1万美军伤亡1.6万,战后日军民数万人受鼓动自杀身亡。残酷战争下摧残的都是脆弱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