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囚禁的莉莉亚在昏睡中梦到了沃罗亚 沃罗亚说要送她圣诞节礼物 莉莉亚说:是美国?
沃罗亚说:所有一切,整个世界,车子,风,树都是你的 你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莉莉亚看着街道,车辆,树后说:对不起!
我不知道是不是个好礼物,风很大,很冷有雾,并且这不 是一个好的世界,我想飞,想跳,我受够了,一切都很烂 沃罗亚说:可你唯一拥有的就是生命 莉莉亚说:我不想活了,没有意思 沃罗亚说:死是永恒,但生只是片刻 在这世界饱受折磨的莉莉亚再回头看这世界,当沃罗亚要当 礼物送她时都会惧怕 美丽的事物在她眼中已不美 世界给她留下的只有恐惧和失望 穷人的世界里没有天堂 活着是永恒的痛苦,何不享受刹那间的死亡
十六岁的俄罗斯少女莉亚被打得头青面肿,晕死过去。
当她醒来之后,她逃离了那间闭禁她的房子,跌跌撞撞地跑在异乡的街头上。
在幻觉中,她看到了已经自杀身亡的朋友沃罗亚,他对她说:“死亡是永恒的,活着却只有短暂的一瞬。
”他希望能将她劝说住,让她留在人世间活下去。
但莉亚还是从天桥上跳了下去。
我不知道她是否去了天堂,总之她是离开了那个宛如地狱的人间。
莉亚和她的母亲生活在莫斯科破败的居民区里。
她的生活不会惬意,否则她不会得意洋洋地向朋友炫耀:她就要离开这个地方前往美国了。
然而她的母亲——她是一位妓女——抛弃了她,只和自己的男友去了美国。
至于她的父亲——他是一位军人,和她的母亲一夜风流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是生是死。
当莉亚追赶母亲的轿车,摔倒在污泥潭里痛哭失声的时候,肮脏的污泥沾染了她洁白的连衣裙。
那也许是一个隐喻,喻示着莉亚将掉进无法自拔的肮脏泥潭之中。
这个世界继续带给莉亚恶梦一般的命运。
她的母亲将她托付给舅母安娜监护,安娜却粗暴地将她驱赶出门,霸占了她的房子。
学校里的老师无情地嘲讽她,令她愤而退学。
她的母亲写信与她脱离母女关系,不再承担抚养任务。
她在信中说:“莉亚从来就是一个多余的孩子。
”当她向舅母安娜求援的时候,安娜冷冷地建议她向母亲学习,向男人“辟开双腿。
”她第一次卖淫的时候其实并不成功,但她“成功卖淫”的朋友却向她栽赃,使她成为千夫所指的“臭婊子”,甚至受到人们的责骂和毒打。
到了这一步,她已经别无他途,唯有真正以卖淫为生了。
安德烈出现在莉亚的生命中。
这个开着红色宝马轿车的英俊男人,他灿烂温暖的笑容,仿佛是来自天堂里的阳光。
在甜蜜爱情的滋润下,莉亚像俄罗斯土地上迎春的白桦树,尽情地舒展她的生命。
他答应带她到瑞典去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当莉亚只身来到瑞典的时候,迎接她的是软禁、卖淫和毒打。
原来安德烈是个人贩子,他将她卖给了一个瑞典老头。
那老头除了通过莉亚来满足自己的淫欲之外,就是逼她去卖淫,从她身上赚钱。
“一切都烂透了。
”莉亚已经绝望,当她亲手将圣母和天使的画像打碎的时候,也许她的心里不会再有天堂。
她只想尽快离开这个地狱般的尘世,不管死后将去哪里……当我看着《永远的莉亚》中苦难影像的时候,我的耳边流淌着《悲怆交响曲》的旋律。
在这片广袤无边的土地上,覆盖着冰雪,挺立着白桦,静静流淌的河流闪闪发光。
那千年不变的苦难命运,以及西伯利亚寒流般的冷酷洗礼,铸造了俄罗斯民族的伟大和悲壮。
这个民族拥有一种野蛮的、冰冷的、让人望而生畏的力量,她凭着钢铁、鲜血和烈火去开疆拓土,凭着冷酷和暴戾维持着统治。
在维持着千年不变骇人暴政的同时,又创造了旷绝古今的伟大文明。
在人类历史的伟人榜上,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来自这片土地的名字。
然而“倾巢之下,必无完卵。
”透过莉亚悲惨的命运,我看到了决定着她命运的时代和历史。
90多年前的十月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俄罗斯民族的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人类的命运。
一种最光辉灿烂的革命理想,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建立起了极端专制独裁的国家政权。
在这个政权的暴烈统治下,人的位置被取消了:整个国家不以人民为中心,而是以国家权力为中心;人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严密组织化的国家的一个个细胞,其肉体和精神都被国家政权牢牢掌控;人民无法驾驭国家政权的力量,而变成了国家政权的奴隶;人不再成其为人,而变成了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
人在工具化的过程中,良知、道义、悲悯心等等光辉的人性之善点滴流逝,而贪婪、暴戾、残忍等等黑暗的人性之恶却急剧膨胀。
当邪恶的国家政权轰然倒塌,剩下的就是一片物质、制度和精神都已经荒芜的废墟。
莉亚尽管有着苦难的身世,但她并不缺少少女的纯真和善良。
她在寒冷的黑夜里收留了被驱赶出门的沃罗亚;她用自己卖淫得到的第一笔嫖资为沃罗亚买了一个篮球,实现了他的生日愿望;她一再央求安德烈,帮忙沃罗亚离开这个烂地方。
但是这个人间用什么来回报她的纯真和善良?
她的父母抛弃了她;她的舅母将她驱逐出门,霸占了她的房子;老师羞辱她,致她退学;政府部门拒绝给予救济和监护;朋友背叛和出卖了她;年轻人辱骂毒打她;她的“恋人”将她贩卖出国,而得到贿赂的政府人员为她的出国签证大开绿灯;在异国他乡,永无休止的强奸、卖淫和毒打,终于将这个少女逼上了自杀的绝路。
在莫斯科严酷的生活中,她和沃罗亚之间温暖的感情支撑着他们一起坚强地活下去。
当她远走他乡,失去了感情寄托的沃罗亚选择了自杀。
在瑞典,同样失去了感情支撑、对生活和人间彻底绝望的莉亚,最终也选择了自杀,——尽管已经化为天使的沃罗亚一个劲地喊着:“莉亚,不要,不要!
”当失去了爱,人间将会宛若地狱;在宛若地狱的人间,天堂也会无从觅处:——莉亚在自杀之前,亲手打碎了她最珍视的圣母和天使画像,那是她心灵最深处的信仰,是来自天堂的祝福和荣光。
然而这宛若地狱的人间终于将她的天堂击得粉碎。
我相信,当她从天桥上纵身一跃的时刻,她并不为奔向梦想中的天堂,而只为逃离这地狱般的人间。
你曾看见你自己吗,莉莉亚。
在一声声嘲笑里收紧坚润洁白的骨头笑起来,月光般轻巧。
童话的开头总缺少尾巴,莉莉亚。
流浪狗般的孩子最终不拥有家。
剩下的那个男孩啊,许诺永不互相倾轧。
玫瑰的花心是一个空洞,莉莉亚。
你为之抗辩,能抵过谎言吗。
和你一样的海拔是淤泥和鼠妇,那里放不出一朵鲜花。
你怎样变得毫无热情,莉莉亚。
阴恶的蛛网缚你在原地,水涨起来,没过你头顶。
莉莉亚,你曾想呼告吗?
可幸福的人,他们看不见你。
湖水走散了,而你不具翅膀。
当门被打开、自由不再被锁住,踩在门槛上,望着盘旋而上、盘旋而下清冷寂寥空无一人的楼梯,她却迟迟没有动作、难以轻易迈出那一步。
被枷锁剥夺了自由、被释放却不知所措。
这个世界这么大,然而它其实只包含两部分:房间囚禁着她、折磨着她。
她在这里悲苦,这片空间对她施有魔咒,使她更想要睡在“棺材”内祈求温暖。
这是她所想要逃离的;房间外世界广大光明,但这却不属于她。
在这里没有她的立足之地,她只能亡命奔逃。
她的生命绽放在其他地方。
Lilya 4ever,瑞典诗人导演Lukas Moodysson在2002年的完成的写实电影,可算是近年来北欧电影中最揪心的一部。
无助的宿命感压抑着整整109分钟,结成一阵透骨悲凉。
配乐多用重金属摇滚,生活在一片迷狂中失去方向分崩离析。
片头片尾响彻德国战车的mein herz brennt(我的心在燃烧),再合适不过。
这支由东德地区一群厌倦了工厂生活的无产阶级组成的重金乐队,一直给人冰冷无情的感觉,正如从Lilya身边飞奔而逝的世界。
而Lilya是无处可逃,唯有通过死亡解脱,若非走投无路,谁又会选择死亡。
影片时而采用主人公的第一视角,观者仿若真实地置身其中,一同被羞辱,一同被晃动的镜头牵动慌乱的目光。
万念俱灰。
回过神来,透过Lilya以及千万个与之相似的命运来重释一些被世人赋予太多意义的语词,诸如永恒,青春,乐观,全球化,却是另一番神色。
有些生命未能绽放就无声凋零,地球依旧转动。
Lukas说拍这部影片就为了些许改变现状。
永恒。
Lilya对于生命意义的最主动的表达就在,不顾周围人的言语羞辱,坚持在木椅上刻完“lilya 4-ever”,才扬长而去。
这大概是导演的美好愿景,而同时也为了破灭一个大的虚幻。
对于常人,生命有意义的前提在于生活的延续性,怀着终将自我实现的盼望,每一个此刻的动机都指向未来。
而对某些弱势群体,被锁在密室里的性工作者,黑砖窑里不见天日的童工,长年战乱中颠沛流离的难民,当下是痛苦的,未来是对当下的永劫轮回。
固然对这悲剧的洞穿也是宗教的起源,佛家说一朝悟道超越六道轮回方可解脱,耶稣宣扬着超越之爱是唯一的出路。
Lilya十六岁,没读多少书,四围全是黑暗,最后一个圣诞夜把一直带在身边的圣母像摔得粉碎,是拒绝了当下,还是拒绝了永恒?
如此的生命真的只剩下两天,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
弱势群体。
全球化带给弱势群体的影响在于越发残酷的生存竞争。
全球化是宽泛的概念,是个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伴随着二战后国际经济一体化,世界平坦了吗?
Thomas Friedman罗列了种种flatteners、leveling forces、triple convergence (真喜欢造词),讲了一个全球化从国家1.0到个人3.0的故事,总结说这将是世界各地都能参与的在个体之间竞争的时代,大家各自要抓紧准备。
而反全球化者驳斥说,上述种种只对享有资源的阶层有利,包括教育资源,通讯资源,否则就是在血汗工厂卖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影片主要涉及人口贩卖以及sex slave的问题,片中数次出现的麦当劳“意象”正是全球化的象征,也正是全球化通讯便捷更助长了不良趋势。
联合国国际劳动组织报告过去几十年间人口贩卖数量前所未有,当今至少一千二百多万人处于被迫劳动,其中二百四十多万人口被贩卖,每年通过贩卖人口牟利总额逾三亿两千万美元。
这些真实的痛苦,一个人无可奈何的失语,可以被另一个人轻易忽略。
历史的进步固然是要以牺牲部分人为代价,而一路沉重地走来,最终又往何处去?
青春。
所以Lilya会冷冷地说,the world is a shit. 背景又响起重金属阵阵翻滚。
以前非常排斥重金一类风格,只是毁灭却不营造。
前不久看了一个纪录片
当被问及为何重金属, 回以简单一句: We play heavy metal because we live in a heavy metal world. 些许理解了重金的无可奈何:当重金成为不可摆脱的生存状态,那就只有以更猛烈的姿态试着去征服。
当一片废墟中的生命不知何时就会消散,那么不在平庸中超越,就在平庸中灭亡。
这大概包含了青春的一切情结,摇滚的一切情结,纵然the world is a shit, 而mein herz brennt, 年轻的心还要燃烧。
配乐也用到了Alphaville的经典曲目Forever Young,一边是激励了一代西方青年的青春宣言,一边是东欧少女一步步走向深渊,时代与命运惊心动魄的交错,却可以悄无声息地逐渐淡去。
同是天涯沦落人,Volodja在Lidja被羞辱时无能为力的场景,像极了张楚的《姐姐》,流浪少年对爱与美化身的渴望和弱势群体“我要回家”的呼唤,构成了90年代特有的文化气质,十七年后,也逐渐淡去了吧。
想看:1.《16岁妓女的俄语文学史》2.“小时候读俄国作家的小说,每当读到妓女从良和主角相爱都有种莫名的喜悦,也侧面给了我读下去的动力,很奇怪。
”而我恰恰相反,我不愿意看到罗佳因为索妮娅的纯洁而忏悔,我希望他一条路走到黑。
人们忏悔往往是因为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在混乱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定义正确。
很奇怪,妓女从良是无可置疑的美好的走向,但是在一群妓女里偏偏出了一个善良正直的姑娘,总让我感到人们的偏见。
16岁少女是一个文学符号,象征纯洁,所以她做妓女一定不会影响她的纯洁,她出卖肉体过活一定不会影响她的灵魂,她生活在阴沟里也不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这是非常有力的符号,大文豪与小写手都爱不释手。
正是因为人们对心灵纯洁妓女的美好期待,让我更加可怜她们,逼她们沦落风尘的是谁?
要她们既出卖肉体又保存灵魂的是谁?
看过:【夸克】一开始我总在想:因为有理由,所以就可以学坏吗?
那被殖民的那些国家他们经济不够发达,国力不够强盛,那他们就可以自甘堕落吗?
然而,莉莉娅被娜塔莎劝说后去了地下场所,但真正自甘堕落的不是没有监护人的莉莉娅,而是看似乖巧娜塔莎。
瓦洛佳这个小孩,我认为他和莉莉娅是一种共情关系,他们没有爱情,他们都想要一个家。
面对一群人的起哄谩骂嬉笑,瓦洛佳选择离开,代表他的态度是逃避糟糕的现实,这也呼应了前文他想轻生。
而莉莉娅坚持留下来,她听着他们的话,但是却在椅子上刻下反抗的标记。
所以,她不做明明白白的坏事,就不应该定义为社会的反面。
奇怪!
奇怪!
为什么苏联不宣传毒品的危害?
为什么知道卖淫不对却不知道吸毒不对?
好难过,莉莉娅还是卖身了,如果妈妈对她负责,就算穷苦她也不会卖身。
当莉莉娅卖身时,镜头对准她的脸,声音却是嫖客的喘息。
一个被展示的妓女不能发出声音,他们都看得见她的痛苦但他们对此装聋作哑,所以妓女没有声音。
我不想看了,这个安德烈一定会欺骗莉莉娅。
莉莉娅被迫卖身,被小混混强奸,瓦洛佳的篮球也破了。
这个地方真是糟透了。
我一直支持无论如何不应该背叛自己的祖国,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改变祖国,也找不到可以改变祖国的方向,那他怎么办?
留下还是离开?
《罪与罚》中加依洛夫开枪自尽,遗言却是「我上美国去了。
」其实,留在祖国和上美国都是一种结局对吗?
留在祖国等肉体被折磨死,去美国放弃自己的精神而死,而精神消亡了肉体也不存在。
美国显然不只是优渥的环境,更多的是政治意义和精神意义的逃避。
母亲抛弃莉莉娅去美国,莉莉娅抛弃瓦洛佳去瑞典,莉莉娅面临的是更惨烈的未来,那母亲是不是也过得并不幸福。
她已经对自己无能为力,所以她只能放弃莉莉娅的监护权。
瓦洛佳死了,莉莉娅最后也会死去吗?
不,瓦洛佳早就想死了,是莉莉娅救了他。
莉莉娅从来没有想过轻生,她一直都在努力生存,哪怕苟活也不放弃生命。
瓦洛佳最后依旧选择逃避,那莉莉娅还是会刻下「Лилия,4-ever」。
而我在想,莉莉娅是勇敢的姑娘,她可不可以破罐子破摔,杀死那个买她的男人呢?
杀了他就要坐牢,怎么报复安德烈?
怎么破局?
这个转场让我好难过,好不容易发出声音,好不容易反抗一次,她的的尖叫却被车笛声遮掩。
莉莉娅被卖到瑞典后,连痛苦的面容都不能被记录,只剩下嫖客恶心的嘴脸。
因为莉莉娅彻底不能把控自己的人生了。
既然生活已经绝望了,到底怎么才能破局?
最后,莉莉娅死了。
因为生是瞬间,死是永恒,所以这是《永远的莉莉娅》。
我恨自己在想看时写的评论,我现在无比想看见莉莉娅有一个好结局,我不想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死掉了。
但我想法依旧,对一个不知底细的人展现虚弱的一面,这会成为刺向自己的刀。
有人爱写救风尘,但我一直期待莉莉娅跑起来,希望莉莉娅离开这里,希望莉莉娅靠自己得到新生。
有一点,在影片介绍继父时提到他是哪里人,我不懂电影的原文,是瑞典语或者俄语?
但是英语是Russia,中文是苏联。
嗯,看一部电影都能看出来英美和中国对这个地区的印象。
不过,到底原文是什么?
天空阴霾笼罩,寒风刺骨。
荒芜的街区,倾颓的楼宇,席地而眠的流浪汉。
这里像被上帝遗忘的角落,阳光照不进阴暗的门洞,温暖不敢踏足冰冷的房间,一切萧索颓废,任凭时代的灰尘堆积在废墟之上。
然而,这也是天使诞生的地方。
莉莉亚,她是那么的平凡,她是一个有着天使面孔的普通女孩。
她和别的女孩一样,渴望完整家庭的温馨,渴望得到友情,渴望得到对青春期叛逆的包容理解。
然而她看到的是什么:母亲的远走他乡、朋友的堕落、男孩子的辱骂。
而这一切,都不是她的错。
那个抱着一个篮球梦,私藏着毒品的小男孩沃罗佳,他被爸爸赶出了家,成了有家不能回的野娃娃。
莉莉亚何尝不是无家可归了,那里已经没有家人。
同病相怜的两人走到一起,有彼此在的地方,才有“归宿”的感觉。
没有经济来源,生存无以为继,莉莉亚选择靠肉体换取维持生存的金钱,并在舞厅结识了一个她以为可以带她脱离苦海的年轻男人。
她仍然盼望有一天离开这个不毛之地、伤心之地。
靠“自己的方式”第一次赚到了缓解生活压力的钱的那晚,她自信地踏入超市,为沃罗佳买下了一个大大的篮球作为生日礼物。
那两个孩子笑得多开心。
她们不是姐弟,却在一个不能称其为“家”的地方感受到一丝丝亲情温暖的包围。
世界上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美好的东西毁给你看。
小男友让莉莉亚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世界上还是有男人肯爱她、给她欢乐而不贪图肉体之欢。
他给她带来了也许是她短短的一生中最快乐的几天,游戏厅的欢笑、游乐场的嬉闹、快餐店的饱食,那些片段如同幻景,与残酷现实脱离,却熠熠发光。
正是这样,他答应将带她远走瑞典,到资本主义绚烂世界里感受真正的人生。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感情的珍惜、对喜欢之人的寄托,这,都是莉莉亚内心世界最本质也是最美好的渴求。
但是,即使天使的内心纯净如冰雪,却无法辨清带着人皮面具的魔鬼。
小男友把莉莉亚骗到异国卖给了性交易中间人,天使被折断双翼,送入了野兽的巢穴……那样暗无天日的日子她是怎样一天天熬过的,在等待男友来拯救她的夜晚里辗转难眠。
可是,圣母好像对她的祈祷充耳不闻,上帝在看着她落入深渊却沉默不语。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难道她做错了什么,需要让脆弱的心灵和身体同时受到玷污和惩罚?
她想要一个正常的家庭!
她想要充满爱的温情!
她是一个出生在苏联没落社会的“小甜甜”,她有一个美国梦,而这只不过是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啊!
当莉莉亚沉溺在小男友突如其来的爱意之中时,却无法听进沃罗佳的劝告,他早已看出小男友的图谋不轨,却无法阻挠莉莉亚的执意出走。
沃罗佳连这唯一的朋友也走了,他服下了整瓶毒品离开了世界,却在莉莉亚被人贩当作性奴使唤后精神走向崩溃时降临她的身边,将这个世界作为礼物带到她的面前。
“我受够了,一切都很烂,我不想活了...”莉莉亚说。
“我去了天堂,现在有点后悔了,我还想多在世上呆久一点……死是永恒的,生只是片刻,”“你还记得我们在长凳上那时候吗,你在刻着“LILYA 4 EVER”,人们都嫌弃你,你却还没有写完。
你输了,那群傻逼却赢了。
如果你想跳下去,我会接着你...”沃罗佳说。
在桥上纵身跳下前的一瞬间,莉莉亚已经把整个世界都接纳了。
人性的百般丑恶玷污了天使的躯体,折断了梦想的双翼。
她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也不能左右他人的选择。
这是世界给她的无选之选,她看透了,也解脱了。
这是沃罗佳从天堂带给她的赐福,也许,这也是天使最好的归宿。
我会永远记得莉莉亚,天使曾来过这个世界,她那么开心地笑过,好像能融化充满痛苦的生活里覆盖的那层坚冰。
生于单亲家庭处于花季的少女莉莉娅像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叛逆 她抽烟逃课浮躁言行粗鲁 商店不愿赊烟考试成绩糟糕这些都不要紧 因为她要跟随妈妈的男友一起去美国 新的环境似乎可以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但不幸的是像大多数深陷热恋的女人一样 她们为了爱人能够决绝的抛弃一切 即使得不到亲生女儿宽恕的拥抱 即使听见她苦苦的哀求 依然能够头也不回的一走了之 任由女儿跌倒在泥塘里哭得撕心裂肺这次亲人的远离生活的环境转变没有击倒莉莉娅她住在一个孤苦无依的退役老军刚刚去世的破旧房间里 把她从旧家带来的天使的画挂在墙上感激上天的赐予并虔诚祈祷 她收拾了残旧破落的房间拉着小伙伴们一起听音乐嗑药 她将撕毁的母亲的照片从新用胶带拼起并每日查看邮箱等待母亲的来信 她跟好友一起打扮成大人模样戴着假发穿着性感的走进繁华城市中的风月场所 看着好友熟练的跟男人调情交易 她表现的毫无兴趣 直到好友为求自保诬陷莉莉娅出卖身体 直到同学邻居路人对她言语羞辱 她依然能够从容不忙的在椅子上刻着lilya 4ever 那时我对这个女孩充满了尊敬而非同情 即使她潦倒到被断电 即使她姑妈让她去做妓女 她也毫无动摇 直到日复一日等来的是社会福利署的救助信 她母亲毫无意外的抛弃了她 莉莉娅面无表情的烧了拼贴好的母亲的照片 最终走上了出卖肉体为生的歧途安德鲁的出现于莉莉娅和作为观众的我都如暗黑深渊中一道闪亮的光 他的关切仿佛只是出于原始的保护本能 他的约会请求是那么的真情流露 也许他是极少数的重于感觉而不计前嫌男人 但事实证明莉莉娅这次的选择更加糟糕 安德鲁不是想跟她上床 而是不止如此 从安德鲁给她假护照假名字开始莉莉娅的命运走近了更残酷的境地 而莉莉娅的抗争也更加无力 剪发以及极力的丑化自己 直至她摔碎了陪伴多年的天使画片 从车流奔驰的桥上纵身跳下也曾给莉莉娅设定了无数种可能 如果她接受社会福利署的帮助会怎样 如果她听进爱慕她的小男孩的劝阻会怎样 如果她在瑞典男人带她去商店买帽子时大声呼助会怎样 如果她在逃出软禁的公寓后遇到警察上前求助又会怎样 任何一种可能都不见得有更好或糟的后果 死亡不是归宿 而只能让绝望暂时停止
想起尼采的上帝已死,上帝只在善良天真的人的眼中,戈多是等不来的,或者说上帝是好的,可是人间太残酷,甚至电影里完全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莉莉娅又太天真善良,她才十六岁。
电影开头妈妈还在时,她穿浅蓝色格纹娃娃裙,印象很深刻。
之后唯一的温暖便是朋友瓦洛佳——她当时收留了这个被父亲殴打无处可去的男孩,真的很善良。
一个十六岁刚离开妈妈的天真小孩在这个社会上,她的未来似乎可以预见,她一定活不下去,看电影时甚至我也一度相信那个邂逅的男人安德烈真的是个好人,灰姑娘可以被拯救。
可是果然,她的命运是注定的,注定悲惨的。
甚至在瑞典人贩子手里,她也并没有太多反抗。
绝望,身心俱疲,可是无处可去。
生存很不容易,死后可以上天堂,可是瓦洛佳变成天使后对她说 死是永恒的,可生只是片刻。
天堂很好,可我想再活得久一点。
生死原来是这么哲学的话题,生存并不容易,莉莉娅的世界更是太糟糕,毫无希望,可是即使被所有人唾弃和忘记,在世上生存过一次,这是我刹那的体验,无论好坏,我只想经历。
最后想说,莉莉娅真的很好。
最后,你还是放弃了,放弃了这一切都很烂的世界。
影片讲述着一个女孩16岁的经历,被人抛弃,生活无助,看到的全部是生活的负面。
之后,放弃被收容,自我堕落。
后来,他成为天使了,令她羡慕,再后来,她也成为天使了。。
这种不知是要强还是堕落的人都去了天堂。。
不知去天堂是否真的这么简单。。
★★★半 ~ !
阴冷、荒凉、破败、压抑。亲情、爱情、工作和异国,希望和幻梦逐个破碎之后,她打碎了一直带着的圣母像,让自己长出了翅膀。
穆迪森最棒的两部片Fucking Amor和这部4ever Lilya。
缺点就是女猪脚太漂亮不符合剧情
被母亲弃养,被好友背叛,被大众冤枉,生活所迫卖淫,之后就是强奸轮奸,好不容易谈个恋爱以为要好起来了,结果是贩卖人口的,被卖到外国,好友自杀,被强奸被逼迫卖淫,最后逃出来了自己也选择了自杀。永远的莉莉娅,生是片刻,死亡才是永远。
让青春直接面对生死这一残酷的选项,导演或许自以为很高深,其实跟片中的那些浑噩的男人一样,也犯了辣手摧花的瘾,除了泯灭人性的悲情游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引入这个命题呢,对于这部十多年前的电影似乎不能苛求太多。
看了半个小时 实在看不下去了 可能是网上搜到的画质太差 还有就是整个片子的色调都很苍白 实在不是能吸引我的电影 随弃之
2011。源头,无责任感。天使只能在天堂。
三星半,最深入我心的地方在援交的那处平行组合段,无论角度,摄影机只拍嫖客的脸。有点算计在于剧作不断有意给出一些征兆让观众的意识永远领先于角色(皮条客锁上门之后莉莉亚依然怀着满心对生活的向往整理房间,观众的崩溃被前置),从变焦镜头的气韵和对人性天生丑恶的论断来看应该属于道格玛95那一派。有配乐的地方都是灾难,包括首尾引用的战车乐队,影像完全被那首歌本身的力量碾压,反倒像给音乐拍了个MV。
被世界遗弃的孩子。有些地方的配乐真的很下档次。★★☆
演的非常好,但现在已经无法看下去这种完全plot-driven,所有东西都是为plot服务, emotionally manipulative的电影了
被抛弃然后堕落,堕落然后绝望,绝望了然后自杀,这个世界很烂吗?这个世界只是过于普通了
看得我好压抑啊
被亲人遗弃的少女,生活无所依,在白马王子身上寄于童话梦想,却是沦落到肉体的买卖中。不是不够坚强,当生活看不到希望,生命还能走多远。俄罗斯女主角笑起来,酒涡中盛满了甜蜜,与残酷的故事反衬更为黑暗。02年的电影,拍摄手法还是挺老套的。
死是永恆,只有生才是片刻。
手持摄像机拍摄的现实风为主,之后又引入了些超现实的遐想,和同是残酷青春的《罗塞塔》很像,但没有罗塞塔更简单纯粹,故稍逊一筹。主观镜头的嫖客众生相很是令人痛心。最后女孩终于变成了天使,liliya-4 ever.
通篇都在“揭露”,但缺乏“抓心挠肝”的火花。
女孩你怎麼那麼慘啊!還好最後你變成天使了!
不好看,俄罗斯好破。
the world is a shit.16岁,太容易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也太容易被相信的美好事物毁掉。如果离开这个世界,地球仍在运转,生活仍在继续,世界也不会因死去的两个年轻生命而停止前进。我知道一切都很烂,可拥有的唯一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