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只有一只指南针,一个肥皂,一把小刀,一块面包,但大卫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他人友好的帮助成功地把信送至了哥本哈根。
脱离集中营的自由和随之而来的各种麻烦的出现让他在一路向北的路上获得了许多的成长,也逐渐打开了心扉。
最初心中的那份不信任也不复存在,甚至在最后获得了新生,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在这部电影中,最先触动我的是他对自由和生的渴望,“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但如果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这也是他开始逃亡之旅的心灵起点,之后从保加利亚到丹麦的哥本哈根他放下的心中的枷锁,开始了相信并信任世界是有爱的存在,也迎来了生活的曙光。
我想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正如大卫一样,在某些时候就像刺猬,直接打开内心世界,让其他人发现自己的心灵深处。
或许这也是我们即将上改变之课的意义所在,让我们彼此更加信任,发现生活中爱的所在,活得更加精彩纷呈。
在电影里小男孩大卫和他的的朋友约翰的一些对话,让我当时就暂停电影思考了好久。
大卫在面对整日恐惧的生活很自然地说了一句:我都不想活了。
他的朋友大卫告诫他:以后不准说这句话。
大卫问:为什么不可以说?
反正没有一件好事,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约翰回答:活着是可以改变一些事情的,死了就不能了。
所以你无论如何都要努力活着。
(因为我曾经也有过活着没多大意思的想法。
)尽管被伤害过,也被伤痛可怕的记忆残绕着,所以他一直恐惧,一直不敢相信任何人。
而在他试着把心打开的时候,每一次打开心房相信人的时候,他都获得了很大的帮助。
在他救了的女孩那,他敢问她丹麦在哪儿。
在女孩那,他知道了自己的方向,和要经过哪些必经国家才能到达丹麦。
在苏菲那儿,他慢慢卸下防卫,学会信任自己是安全的,尽管在教堂碰见警察那一刻还是有感到恐惧,他还是勇敢地打招呼了,并确认自己是安全的了。
而且去书店也是他保持着开放的心去的,如果他还恐惧,他就不会去书店了。
最后在书店,他相信了苏菲,他把他的证件资料拿给苏菲。
最后才那么快联络到她母亲。
无论我们经历过多少伤痛,我们都还是要相信,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感动小孩的坚强,感动他的坚持!
哭的我稀里哗啦,虽然很多剧情有些虚构,我都在跟着小男孩的心里猜想这些人是好的还是坏的,夏日周末在空调房里看完,儿子因为外婆看到抖音里四川的水灾开始哭了,他觉得很可怜🥺,小男孩👦真是可爱,偏题了,瑞士真的好美,希望可以去看看呢!
面包店的老板,办婚礼的女人,都是坏人啊,船上遇到的大叔后来又在路上遇到,哈哈哈他傻傻的很可爱
这个是我上这一次一天POV工作坊看的一篇电影,一部很不错很有疗愈力量的电影。
当然就像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部电影在不同的人眼中会有不同的震撼,不过我愿意说说这一次最让我感动的部分。
影片一开始就非常压抑,神秘的人,艰巨的任务,逃出集中营,一个人去往远方。
从这条主线来看,是一个人如何奔向自由和梦想的过程,途中种种磨难,只为让最后的结局显得越发的甜美动人。
第一次眼泪在看的过程中,我仿佛把自己分成了好几个部分,一部分跟着小男孩长途奔波,一部分冷静审视,还有一部分总是有很多感觉。
但眼泪掉下来,是在接近尾声小男孩得到老太太的帮助逃到瑞士后的第一晚。
对的是逃,这之前他一直处于一种逃避的状态,逃避集中营那种残酷,逃避对人群的恐惧,逃避对美好的向往。
他不敢相信任何人,也认为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离开小女孩的庄园),甚至于他的眼中,满满的压抑和掩饰,老太太的那幅画,画出了那个满是伤痕和防备的他。
所以当他终于尝试打开心扉愿意和人又进一步份接触,拥抱老太太的时候,我的眼眶开始红润,老太太在他睡着的时候亲吻他跟他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时候,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一切都会好起来”是在痛苦的时候最能够安慰我们的一句话,也是一个梦想,但同时也是事实。
生命中我们受过的伤,尝过的苦,总是为了让我们更加能够享受另一些甜美。
而到这里,在这个老太太身上,小男孩终于要学到他人生最重要的功课,爱和信任!
泪崩在小山坡上的教堂里面,一群村民正在和谐的唱着圣歌,但是最让小男孩恐惧的带枪的男人出现在他的身旁。
一路以来,这样的人给了他很大的恐惧,而这些也正是他自小在集中营中的认知,带枪的人是残暴的,控制的,是带来恐惧的源头。
而他这样的认知也造就了他一路上不停的碰到这样的人,证明他的想法似乎是对的。
但是老太太跟他说的话,让他在那一刻决定作出另外一个相反的选择,回头的恐惧的眼神,低头的深呼吸,以及再抬头的“你好”!
而警官的反应也如同他一般,戒备的审视,深沉的考量,以及收到问候后的微笑。
有时候别人对我们不好,不就如同我们在之前就决定的那样,而当我们放下防备,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那样的翻转让我也有很多感动。
而同时,闪过的画面也补齐我之前对剧情的困惑,是谁叫小男孩去送信,是谁给小男孩之路,约翰最后的结局如何,那开的枪伤了谁,杀了谁?
小男孩被带走的母亲最后结局如何?
那本总是出现的白色封皮的书又代表什么?
一直以来代表小男孩心中恶势力的那个集中营的军官,其实是那个在集中营照顾他的那个人,帮助他逃跑,帮他准备证件,告诉他逃亡路上的金玉良言,而在举枪的时候的那种挣扎,也展示了人的复杂性。
“不要相信任何人”这句话,支撑小男孩从集中营逃到瑞士,但其实越到后来这句话帮助他越少,反而是那些他不怎么信任的人,总有一些帮助了他。
人性恶是他在集中营中看到并学习到最多的,一个连笑容的不会的小男孩,在这么长途的奔波中,慢慢的学习微笑,学习信任,学会原来人也有爱。
就像老太太说的,当然也有坏人,但是更多的是好人,如果为了防备坏人而拒绝了所有人,那么世界里其实只有坏人了。
最后那本一直出现在他视线里面的书,其实代表了他的家和幸福。
这部电影里面也许有真正的坏人和好人,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有白色的一面也有黑色的一面,小男孩同样偷过东西,他的朋友也很有可能因此丧生,但是如果真的去划分每个人,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支离破碎,如同集中营与集中营以外的世界那样界限分明。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被伤害就拒绝去信任。
当小男孩终于鼓起勇气对世界说“你好”的时候,世界也对他展开的善意。
“不要信任任何人”这些防卫虽然可以帮助小男孩逃出集中营,但是却没有办法帮助他得到幸福,知道他愿意向老太太伸出他的手,打开他的拥抱。
我们当然可以固执己见,证明童年时候被伤害的事件完全正确,但是那样我们的成年之后的世界也会变得没有任何转机,就像小男孩逃亡路上碰到的冲突,追逐。
是要对,还是要幸福?
这是永恒的疑问!
这一次,从集中营里逃亡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
他的逃亡路线,竟然是从保加利亚前往丹麦。
一路逃亡,一路成长。
学会信任,学会微笑。
沿途诗画般的风景,却始终无法安抚一颗充满阴霾的心灵。
能够挽救人心的,终究还是人心。
这是一个充满救赎意义的童话。
很疗愈的一部作品,刚接触社会断断续续两年,我现在对人性充满了不信任。
片尾不由自主地哭了,眼泪来得措不及防但也理所因当,从奶奶到妈妈,真好。
试着去相信他人吧2004年的剧!
看的时候以为是二战前后,一直感叹他们以前就生活得那么好了吗……我再去多了解一下,真的好奇我们与发达世界的生活差距到底多大。
当然我知道现在的祖国很强大!
本应是悲伤到让人绝望的旅程,却为何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欣悦?
是因为沿途旖旎的风光、自私却善良的人们、意外降临的爱情、种种惊险的考验和安慰你、引导你走出瓶颈的老人?
David漫长又短暂的旅程浓缩了我们整个人生。
在无法选择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可能因你的选择而改变的是路程的长度和宽度。
面对你毫无经验的世界,在噩梦生活的阴影下,你依靠着别人告诉你的一点点“知识”和直觉作出反应。
也许在观众看来你做的未必正确,但是谁能肯定如果换一种选择你将得到怎样的结果?
{自由是个飘渺却又让人无限憧憬的疑似泡沫却有石头般厚重的东西}看影片时总有错觉,仿若自己就是大卫,一个倾其一生寻找自己认识世界的孩子有着反复受伤却坚定追求的执拗,那么请允许我以你的身份来讲述这个故事。
我12岁,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压迫和丑陋下,每天能见到血腥的场面,他们用皮鞭不停的抽打,他们凶神恶煞的眼神里总是透露出一股股杀气。
而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父母在何方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在自己,于是我认为这就是整个世界,是的,我害怕惶恐,我想逃,可是几乎没有人能够活着出去?
但是约翰告诉过我,要勇敢的活着,我不知道活着有什么意义?
我只知道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我不如死掉,一次偶然我无意偷了一块肥皂约翰因为替我顶罪被手枪当场枪毙了。
我只记得,他倒下的样子,并且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于是我开始了一个人的逃亡之路,我只有一个坚持下去的目标,就是把警官交给我的信送到哥本哈根,我对内容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我与哥本哈根的距离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地球没有独自一人踏出过这个监狱。
我从布满带电铁闸的外围逃走,我爬不上去只有不停的用手刨洞,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小手哪里来的力气竟然在巡逻员发现之前顺利从地洞中逃走,我回头看了一眼他们焦虑并疑惑的眼神,并由此带来身体的扭曲和夸大淡淡地笑了,这第一次是意味着我终于解放了吗?
我靠自己逃脱了那些凶神恶煞的人的魔抓,于是我拼命的跑啊跑,我没办法像谁倾诉这种快感只有不停地跑。
路上碰到的人都问我: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为什么我一个人没有人担心我吗? 我不愿意告诉别人我叫大卫,大卫是不是就可以解释我是谁了呢?
只是想起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妈妈温暖的笑着轻柔地抚摸着我叫我大卫的景象,我对其他一无所知,如果不是有这封信的任务我也不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我不属于这个世界任何地方不是吗?
我更不愿意提起那个布满蜘蛛网没有温柔的监狱。
那里的人都不会笑,我没有朋友除了约翰,但最后他也被杀死了。
直到在一次大火中我救了一个女孩,我的世界开始有了一点点改变,她会牵着我的手对我灿烂的笑她和我讲起莎士比亚说很多美好的事情她给我看地球仪告诉我哥本哈根在哪里,她们全家都待我礼貌客气,用丰盛的晚餐欢迎我。
他们一直说感谢我的伟大和无私。
我不懂什么是伟大我只是知道生命如此可贵,我会拼尽全力去拯救任何人。
我僵硬的脸本没有一丝表情只有面对着她的时候我终于懂得了嘴角上扬是因为接收到心里发出的幸福讯号。
这就是约翰告诉我的“世界的美好”吗?
这是他让我寻找的东西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的心开始相信美好。
我没有停留继续一个人上路了,因为我不属于任何地方我只是出狱来完成送信的任务。
途中一个满头白发的奶奶坐在一整片的湖边,没忍住好奇走过去看了看,我不懂什么是美因为我记忆里只有冰冷的铁闸。
奶奶执意要给我画像,她说我严肃且执着她好奇为什么12岁我的眼神里就流露出许多无奈和伤痛。
我一如既往的沉默我不能告诉任何人我曾呆过的地方,我要时刻牢记约翰告诉我的原则:不要相信任何人。
她住在哥本哈根附近的小城,我坐她的车避过了检查护照的程序顺利出境。
晚上奶奶留下我在她家住,第一次感觉到被拥抱的温度我靠在奶奶身上眼泪吧嗒吧嗒流,这是我第一次将这些天一个人在外面的情绪爆发出来,是的我相信了奶奶并且把信给她看了,她竟然帮我联系到了信寄去的地址而且亲自把我送上了去哥本哈根的飞机。
从那一刻起,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到哥本哈根下飞机见到脑海中妈妈那张带着温柔的笑脸向我迎来,我忘记了那个冰冷的监狱和约翰被枪打死的痛苦,并且开始相信这个世界。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根据世界经典儿童励志小说《送信到哥本哈根》改编的电影《I Am David》重新解释了这句中文经典成语。
谋事在人,论心不论智,没有万无一失的谋,只有突然勇敢的心。
成事在天,天不助人,天只负责看,看地上有没有肯爱你的陌生人。
12岁的小男孩David,能够逃出集中营,跨越4个国家,行程万里,找到自己失散10年母亲。
替他设计逃跑路线的人,是个陌生人。
这个陌生人,无论在小说原著中,还是电影里,都没有名字。
他突然勇敢了,他悲悯这个孩子,还没有尝过自由的滋味,就要死了。
他,很不负责地,指了一条向北的路,告诉David:北方自由。
12岁的小男孩David敢于越狱。
勇气来自另一个陌生人的死亡。
为一块肥皂,被一枪爆头。
那个叫John的狱友,是自愿替他死的。
David不明白为什么?
就想,也许,这就是天意。
那就,向着北方,向着自由,跑吧。
12岁的小男孩David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母亲,重逢的那一刻,他还是不敢叫:妈妈。
他生怕这一切,都是善良的谎言。
他只敢轻轻地说:I am David。
等待命运的仲裁。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部揭露美苏对抗、全球冷战、政治恐怖的丹麦小说,在中国,变成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少年版。
给儿童励志了。
对我而言,当遇到小David遇到老奶奶Sophie的时候,这部电影到达了它的高潮。
当小David坐了朋友,前船员Roberto的顺风车到达Milan之后,下车的他遇到了正在画画的Sophie。
不知为何,看到附近的风景,会让我想起一个名字,“苏菲的世界”。
仿佛Sophie这个名字,在我心中代表的是美好和友善的事物。
加上老奶奶感觉到小David在看着自己的时候,没有回应怀疑和打量的眼神,而是在说完自己有“心灵感应”之后就跟小David说自己画画。
直到想帮小David画人像的时候才问了下小David的名字。
然后就是在关口三个人的会心一笑。
在过关之前在David透露出恐慌的神情并提出想下车之后,老奶奶没有怀疑小David的同时还安慰他说关口没这么严。
在小David到达老奶奶家之后,当老奶奶告诉小David可以在自己家过夜,而不安全感导致小David不过停留。
但老奶奶表示可以提供帮助并说这里很安全,小David也不需要告诉她任何事情的时候,小David主动给了她一个拥抱。
也许此时,小David已经完全信任了老奶奶。
而我此时在想,会不会老奶奶从此就收养了小David,毕竟就可以代替自己死去的孩子。
然后就是,在老奶奶告诉小David这里很安全,并小David进去教堂后,看到带枪的人之后不再恐慌,而是给了他一个微笑。
然后此时我们才知道,是教官帮助他逃出集中营。
面前的人就像营中的朋友john一样友善。
然后就是那本书了,当发现那本书的作者正是小David母亲的时候。
那一瞬间就像发生了好多事情。
老奶奶冲出书店门口行为,配合BGM的响起,让我彻底破防了。
想要达成老奶奶冲出书店的行为,背后需要很多想法的配合。
首先是小David的完全信任,愿意告诉老奶奶信的内容,那就是自己的身份。
代表小David已经不觉得老奶奶会出卖他。
就像信任Roberto一样。
而最主要就是老奶奶的想法,首先,不会因为小David的年龄跟自己的儿子差不多就不愿意放他走,而是帮他找回自己的母亲。
其次,就是她那迫不及待的小跑,完全展露出对小David的在乎。
军官对小David和小David母亲的帮助,老奶奶的在乎,彻底推翻了我对这电影结尾的猜想。
让我知道原来小David在这世上还有家人,集中营中的军官也有好人,老奶奶可以如此在乎一个陌生人。
人性能有如此光辉的时刻。
当你跟她敞开心扉,而她帮助你的同时还展露出在乎,这不正是人性最光辉的时刻。
这也是我在对人性失望之后,最能击中我的救赎。
希望真如老奶奶所说,这世上好人是大多数吧。
被海报骗了,因为李四叔才看的电影,结果就几个镜头,领略了瑞士的风景如画,听了蹩脚的英语,结局好温暖,结尾曲也好喜欢
2.5.说是那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
特意看了一眼,确认不会是真实事件改编。常理来说,母亲都如此成功了,真想找回儿子应该不是这个方式。儿子跑出保加利亚,剩下的路完全可以由母亲来接了。大概是个童话故事吧。小朋友的运气也是好到爆棚。
不如JOJO,剧情有点平,也不是预想的长途跋涉。
真是神奇的电影
很轻的叙事和表达,最后小男孩踏上飞机,伴随着背景乐响起,我还是几欲泪奔
真的比小说差远了,整部电影显得很仓促
“不能通融一下吗?他只是来贵国做做客,推翻了政府马上就走。”“好吧年轻人,掌握政权之后别忘了给我们加加薪。”
题材很好不过一路的艰辛成长被弱化了好多 变成一生一死的唯美
看完以为会爬出片尾字幕: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结果没有。那就太过于传奇了。
jc从影最感动的一部,虽然背景残酷,但小男孩的经历却像一场寓言那么美
英汉同传最后一节课,陈亦峰老师在课上放的。他说,本来想放《真爱至上》,但太多人都看过了,故放此片。片中的David坚强而敏感,在一路的游历中,终于放下心结,看到美好。可参看王怡的影评《成长就是一场逃亡》。
男孩能孤身一人从集中营逃到丹麦,这一路得碰到多少好人才能成功抵达目的地
一个人翻山越岭的打野升级的游戏
我对战争与儿童结合的电影总是毫无抵抗力,赚我一公升眼泪
给美好的结尾加一星
谁都不相信,就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了。谁都相信,就可能失去生命。怎么选?
看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如何应对这个世界的..简单的人更容易遭遇良善
un海蒂和爷爷,同样的与世隔绝生活后走进真实世界,甚至同样的瑞士。更喜欢这部。
结尾好梦幻。如果是我,可能都饿死在半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