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杀死了巨人》影评如果不是周五吃饭聊的开心,也不会有这么奇怪的心情,坚持看完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连男配角都没有的电影,只有2个场景里出现了男性演员,一个是小女主在家里吃饭,看着自己的哥哥和朋友打电视游戏,充满了愤怒;一个是小女主从校长办公室出来,带着戏谑的对校长作揖,那个男校长的一句“get out here”。
本是带着奇幻片的预备视角开始看这部电影的,所以专注力一直在小女主和她所说的巨人,虽然情节进展的非常缓慢,场景都是日常家里和学校的生活,只是偶尔展现出悬疑的情节,反而心里对“传说中的巨人”的期待越来越强烈。
因此,我甚至都没有关注作为女配角的心理医生,尽量跳过她与女主的对话,直到小女主认真的说道:“and i am a little mean to people who are dumb”,然后一口吃掉了一张撕下来的纸片,“delicious”,然后一首非常不错的配乐出来了“something so strong”,才奇怪为什么她要一直找小女主对话。
而我仍然任性的以为这是为了现实小女主在与异世界对抗,所要付出的代价。
电影放到这里仍没有出现什么让人感到恐惧和刺激的地方,我还是认为巨人就快出现了,甚至都忘了注意一直陪着小女主的小闺蜜,然后情节完全出乎我意料的往前推移,直到一场大雨中,可爱的小女配说出了小女主的妈妈病了,我倒是完全迷茫了。
电闪雷鸣,巨人出现了,那是北欧神话中的“泰坦”,小女主从他的神秘包包里面拿出了一把巨大的“锤子”,最终她“战胜”了巨人,战胜了因她而来的巨人。
小女主也在小闺蜜的鼓励之下,上了楼梯去躺到了妈妈的怀抱里。
至此,我才终于明白了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是一部讲什么的电影。
我开始回想整部电影中的细节:所有的巨人都是女主在单独面对;除了小闺蜜,小女主努力在忽略关爱她的人,因为她任性地创造了一个有理由的世界,而她自己觉得她是在保护他们;小女主完全忽视了想要伤害她的人,因为她对他们仅仅是关于愚蠢,而有所同情。
这时我才明白,这部电影所想要表达的:一个人从内心角度,与自己所面对的痛苦之间的战斗,而且是用童话的方式表达出来。
小女主自以为很刚强勇敢,能战胜一切“痛苦”,所以她具化了她将要失去妈妈的这种痛苦,将它变成了神话中的巨人,而且她为此做好了一切准备。
但是,真实的情况,她却根本没有勇气面对这种痛苦本身。
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当我们面对一个巨大的“痛苦”,从心里便发起对它畏惧,畏惧它的手,畏惧它的脚,畏惧它的眼睛,畏惧它的耳朵,畏惧它的嘴巴和鼻子,甚至畏惧它的头发,所以我们便觉得自己必须努力到足够强大,以至于能够独立战胜这巨大的“痛苦”。
我们会拒绝关心自己的人,觉得他们只能让自己更软弱,至于来伤害自己的人,则是用强硬的否决。
但是,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成为了我们的痛苦,就好比小女主,是在他人眼中的怪胎。
所以编剧给了小女主一个小闺蜜,小闺蜜并不在意小女主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只是很简单的体会到了小女主的善意,而逐渐走入她的生活,到后面明白是什么使得她变成这样子,直到最后只是通过握了她的手,让她有勇气去面对。
而这种说法,有这样一个伪装的逻辑:当我们处于抑郁和痛苦之中的时候,我们觉得任何人都是无法能过理解我们的,所以他人无论如何的关心,代表的仍然是不理解。
可是,理解又能如何呢?
真正的是,一个人的抑郁和痛苦还是一个人的,只有当你给予另外的人爱的时候,他们回报给你的爱才能是你粉碎这种抑郁和痛苦的力量,所以小女主为她的小闺蜜做了“守护的法术”,而她也才能面对她妈妈的离去。
so,你所爱的音乐,美术,旅游,人和事物,本身就在给你力量,直到你最终能创造出他们,而他们也会给新的人力量。
而痛苦这东西,当你直面时,她不堪一击,而且它也期待这种结局。
down,感觉小女主看着好像艾玛斯通啊。
我觉得很不错的电影,在豆瓣评分竟然只有5.5分。
所以看了下评论,搞笑的是给低分的人基本上是觉得他并不是自己想像中的科幻大片。
呵呵哒。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部剧情片,儿童题材的剧情片,所以巨人的长相并没有像大人们想象的那么真实,这被大人们吐槽了,剧情片通常节奏都比较慢,这也有人吐槽?
而且现在看电影难道只看怪物吗?
有打怪物就是好片儿,内涵不重要么?
这部影片真正的讨论了关于那些边缘孤僻的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面临的问题,也探究了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难道这样的电影不该被鼓励吗?
说实话我被封面和电影名字迷惑了。
看的不是动作片,也不是科幻片,而是儿童成长片。
所谓的巨人,不过是小女孩的心魔,幻想通过打败巨人拯救病重的母亲。
这是一部以儿童为题材的心灵成长幻想片。
看前半部分其实被小女孩绕得团团转还以为真有巨人,后半部分事情豁然开朗,不过是小女孩不愿面对病重的母亲,内心接受不来。
佩服有担当的姐姐,尊重内心善良的心理医生,羡慕虽然中途有点摩擦却在最后坚持陪着女主渡过难关的闺蜜朋友。
试想过这个世界真的存在“巨人”吗?
它会践踏我们的家园,还是会摧毁我们的意志?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巨人真实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阴影,有阴影的地方,就有巨人。
影片开始,一个约14、5岁的女孩披肩散发,头戴兔子发卡,身着奇装异服,邋遢的面容与脏兮兮的手指,宛如一个末世生存的拾荒者。
下一秒,她又像“女巫”似的,鼓弄着装有未知液体的容器,慌乱中带上工具爬上单车,在一片森林里急忙穿梭。
阴沉的天气仿佛下一秒就会有危险的东西出现,她像事先演习过一样熟练地在树干、藤蔓上涂抹符号印记,女孩的可爱模样与这片诡异的森林有着强烈的视觉反差。
夜晚降临前,这个女孩回家了。
原来她叫芭芭拉,家里有一个痴迷游戏的哥哥,和一个临时管理家庭所有琐事的姐姐三人一起生活。
虽然在同一屋檐下,但三人的关系并不好,充满代沟还不时地吵架。
家中姐姐一直充当父母的身份不断的尝试沟通,由于芭芭拉固执己见,哥哥烦躁不安,多次交流无果。
有天晚上芭芭拉从她的森林帐篷回来,正巧听到姐姐在楼梯上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她被公司辞退的声音,工作的不如意和家庭压力,让接近崩溃的姐姐掩声痛哭起来,芭芭拉内心有些愧疚但又像什么都没听见一样,轻声关门回到了自己的卧室。
第二天,性格孤僻的芭芭拉,在她的森林帐篷里摆弄着自己的巨人图鉴书籍,而且每天都要在上面记录一些东西,里面的绘画和内容只有她自己看的懂。
这几天,芭芭拉总有预感巨人会在森林中凭空出现,届时将会打破这个小镇的宁静,巨人的力量足以摧毁一切。
于是这些天她拼命地在森林里布置陷阱,涂抹魔法符号,所有的准备就为那一天的到来。
想到这里,芭芭拉面带虔诚地抚摸下她的粉色斜跨背包,嘴里念着咒语: “请赐我打败巨人的神器!”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霎时背包亮起洁白的圣光,芭芭拉一顿窃喜,面容充满自信。
芭芭拉的家离海边很近,她经常在沙滩上埋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有次她正在低头寻找,被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孩叫住: “你好,我叫索菲亚,我刚搬到这里。
”芭芭拉很清楚这个女孩要跟她交朋友,她随便敷衍了几句就跑开了。
索菲亚放在嘴边的那句: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被留在了海风之中。
芭芭拉走后,索菲亚一人留在沙滩上,她好奇地向刚才芭芭拉鬼鬼祟祟留下痕迹的地方走去。
她拨开沙子,发现一条粗壮的麻绳被掩埋于下,绳子的两头一直延伸到树根上,这是一个类型陷阱的装置,此时索菲亚脑海中这样想着。
翌日,芭芭拉在公路站点等待校车,见到昨天与自己打招呼的女孩,她在想要不要上前说话之时,索菲亚已到走到她的面前: “一会上车我可以座你旁边吗?
”随后电影镜头一转——索菲亚回头望向最后一排的芭芭拉,又怯生生的看向窗外风景。
中午学校食堂,芭芭拉被几个班上的女混混找上麻烦,原因就是芭芭拉总是行为古怪像个怪胎,怪癖的性格让她们极度不爽。
芭芭拉丝毫没有示弱自己的气息,火气冲冲的直视几个女混混,眼看双方马上打了起来,索菲亚带着老师过来了,老师把女混混等人叫到校长办公室,芭芭拉和索菲亚示意一笑。
因为食堂一事,芭芭拉认可了索菲亚,彼此视为最好的朋友。
她把索菲亚带去了自己的森林帐篷,热情的分享有关巨人的故事和传说。
芭芭拉给她介绍巨人的类型,沼泽巨人、森林巨人、岩石巨人等等,还有最凶残的巨人之王“泰坦”,并告诉索菲亚她斜挎包里的神器可以打败泰坦。
索菲亚认真听着,她诧异芭芭拉讲的像真实的一样。
几天后,芭芭拉因为体育课顶撞老师,被叫到校长办公室,校长骂骂咧咧的教训芭芭拉。
看到芭芭拉油盐不进,只能转移到校心理辅导老师那里。
黑人女心理老师很有耐心,多次尝试与芭芭拉沟通,想要和与这个性格孤僻的女同学交交心,问问缘由。
但芭芭拉认为她总是自讨没趣,同时她的第六感认为巨人就要来了,话语呛了几次心理老师后,匆忙的离开了学校。
森林中芭芭拉飞速的奔跑着,忽然找到一个粗壮的树,她隐藏起来,目视那个逐渐成型的巨人。
她不断引诱巨人来到了事先布置好的陷阱圈,在离家不远的废弃火车旁边。
芭芭拉在火车里艰难穿梭,巨人穷追不舍毁掉所有她跑过的车厢。
最后,巨人被陷阱里的电线困住,芭芭拉按下电闸巨人倒下,被火势吞灭。
随后,她悠然的回家了。
芭芭拉走后,索菲亚来到现场,发现的那并不是巨人,而是一座燃烧的房子。
不久后,天气局预测小镇将会迎来龙卷风,建议未来几日所有人待在家里。
索菲亚发现芭芭拉已经好几天没来学校了,只好找心理老师一起去她的家中去拜访。
这次拜访索菲亚走进芭芭拉的卧室,发现一张照片,是她和母亲一起去看球的照片,而母亲的头像被一张手绘的巨人头像粘贴着,索菲亚似乎发觉了什么,她跑去了海滩去找芭芭拉。
天气骤变,海水不断翻腾,芭芭拉站在灯塔上,告诉索菲亚躲进她的帐篷里,因为最强的巨人“泰坦”马上就要来了。
泰坦从海中生成,芭芭拉毫无畏惧的呐喊着,却抵挡不了巨人强壮的手臂,灯塔被击碎。
芭芭拉坠落在沙滩上,发现此前从斜挎包里掉落的神器——一把木质斧子。
芭芭拉念了一声咒语,斧子摇身一变成为布满雷霆的战斧,给泰坦致命一击。
倒下的巨人说: “我只为你而来。
”芭芭拉撕心裂肺的不断哭喊不断重复: “我击败你了,我击败你了......”风雨过后的芭芭拉,看起来更加坚韧了,经历刚才的那份挣扎与抵抗,她终于清醒了。
回到家中,走上令她恐惧的楼梯,打开曾观望许久不愿打开的门。
开门的瞬间空气阒然无声,一个面容清癯苍白的女人躺在床上,衰弱的呼吸着。
盖在身上的被子,像虫子掉入海中一样泛起微微的涟漪。
芭芭拉上前握住女人骨瘦如柴的手泣不成声: “妈妈!
”女人似乎听到了有人呼唤,慢慢地睁开眼睛,手放在芭芭拉的臂上后又闭上了眼睛,随后,两人抱在了一起。
几天后,母亲因为病症去世了。
芭芭拉和哥哥姐姐一起来参加妈妈的葬礼,前来的亲朋好友都面色沉重,每人送了一束花。
待所有人走后,芭芭拉将斜挎包放在母亲的棺材上,她觉得这是最好的送行礼。
母亲去世的第二天晚上,芭芭拉从自己的卧室出来,上了二楼打开母亲的房间,她似乎在有意搜寻母亲的气息。
芭芭拉望着窗口,看见海边一个巨人朝她走来,芭芭拉拜了拜手,巨人示意后,反向离开,也许是永远的离开。
原来芭芭拉击败的“巨人”是妈妈得病的噩耗,她始终不愿接受现实,长时间的将自己封闭在幻想当中,这个“巨人”一直是罩在她内心的魔障。
不过最后,通过自己的理智抵抗,终于将心结化掉,那个意象的巨人也将永远消失。
■18:3020:10,刷完奇幻剧情片《I Kill Glants(我杀死了巨人)》(英国、美国/2017),与其说本片是带有略微奇幻惊悚风格的成长类电影,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披着奇特风格外衣的灰色文艺片。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被下面这张极其吸引眼球的海报“骗”进来的,海报里的兔耳朵萝莉手持不明武器对视遮脸巨人的惊人场景,绝对令人浮想联翩思绪爆棚。
但如果你真的因为海报而以为本片是一部科幻奇幻作的话,那看完正片的结果多半会是失望甚至是觉得受骗上当。
还好我是有足够心理准备的,也几乎没有什么过多预期,所以看完反而觉得还算不错,原因有以下几点 : 1.女主角出格和牛逼的个性让我印象相当深刻,这种印象60%以上是正面的;2.校园霸凌在本片中被一种强大的反击非常痛快的进行了瓦解,看了不会抑郁;3.虽然有些情节拖沓甚至中段一度令我有些睡意,但好在最后半小时的内容包括煽情部分,还是有一定的韵味和深度,感觉是一场“中邪”女孩儿还没睡醒的黑暗梦境;4.有人说电影很像缩编版的《当怪物来敲门》,可本片分明让我想起去年看过的《克罗索巨兽》,那部安妮·海瑟薇的冷门作品当时我就特别喜欢;5.“骰子从不说谎”,我爱这台词;6.虚构的“科维斯基”和无畏的勇气,同时保护着人格独立性与坚强的母亲,这是我喜欢的状态;7.里面的女声民谣配乐都超好听……至于缺点嘛,哎,饶了它吧,低成本制作玩儿成这样,即使风格和定位并不讨好主流观影群体,在我这儿及格分数还是可以拿一个的。
就当看了部“奇葩少女”成长故事呗,这么想的话你会觉得这片子其实还挺正能量的。
【评分:6.5分/10分】
难道大家都没看出来这明明就是女孩版的《当怪物来敲门》吗,拜托,这是要把电影拍成奇趣蛋的形式(男生版、女生版)啊!!!
单纯剧情而言,两部电影真的是异曲同工之妙啊。
明显是来圈钱的嘛,男孩版没过足瘾,必须得再整出一个女孩版来,从英国再转接到美国来,《无耻之徒》的路子嘛,也确实再看一遍反刍美版的也倒是没什么,就想看《南极之恋》,明明借鉴的《远山恋人》还拒不承认,这样不好,不好!!!
再加上不明觉厉的所谓砖家或职业牛掰掰影评人,大肆夸赞一番,弄得跟原创似得,简直要上天的节奏!!!
你们小心别戳破了我在天上得自留地,我那是留给星际迷航拍外景用的哈哈哈哈。。。
单从影片想表达的,两部都是蛮不错的。
咱只说这部女孩版的。
随着剧情的发展,让我就像感觉到了《老人与海》里老人坚信有大鱼的那份执着,也是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时辰,她用大锤打败了泰坦,又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
泰坦,其实就是她的心结,打开了,也就接受了母亲快要病逝的现实,当她鼓足勇气重新躺在母亲怀里的时候,他已经完完全全的战胜了内心的巨人,敞开心扉去迎接新的生活。
向前看,必须执着的找到释怀的动力与方法,相信自己就不会再害怕,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生活也不会放弃你。
我杀死了巨人,不如说是我杀死了邪恶的巨人;那善良的巨人呢:他坚定的目光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健硕的臂膀赐予我战斗时的力量!!!
一个心理阴影的孩子幻想的与现实困境挫折、抗争、认识到成熟的过程,从孩子的内心视角切入、描述一个传统的问题,比较有新意,而且真的看进去的话,会唤起不少成长记忆和感同身受。
导演玩的一个魔幻、童话的铺垫,最后发现是个成长剧,让猎奇的人有点受不了,不过,理解孩子、引发思考,这些严肃的目的更有价值。
用魔幻的手法表现孩子的内心活动,既有艺术性,也有它扎实的社会心理基础——早期的神话不就是人类幼年期的心理写照吗?
孩子不能理解社会中那么多的悲伤、不公、孤独,她能怎么表述?
只能是幻化为凶神恶煞,而主角的小女孩没有退缩,在以自己的方式抗争,甚至要解救他人,最终迈过了这道坎,这种勇敢和善良是那些用神经病来描述她的人可以理解和比拟的吗?不客气的说,庸碌或怯懦的俗人永远不能真正成熟,没有经过这种心灵洗炼,年龄再大也是巨婴。
爱孩子,不单是给孩子更多的物质,而是真正关心他们小小心灵里的所思所想;一个小小心灵就是一个世界。
看不懂?
那是你慧根不够,一个孩子可能终将被你的愚蠢带向庸常,很可惜。
没看之前被别人说是个神神道道的小女孩乱跑的故事,后来终于看了完整的,小女孩确实神神道道乱跑,中二又讨人嫌,最后的巨人对决中二到尴尬值爆表,但我却意外的很喜欢她,那种不加任何掩饰看透别人内心最脆弱的部分然后残酷的揭发出来,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而不惜伤害所有靠近她的人,但是对于自己内心的困惑却用自我欺骗出巨人的故事来逃避。
而我之所以喜欢她也是因为她的真实,也许是我从她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那个中二对决和各种中二设定,尤其是那把中二锤子确实出自一个十几岁小女孩所能想象的范畴,认真而荒谬。
最后小女孩选择不再逃避后转变太大而略显不自然,巨人的特效不予评价了。
另外我看了评论区,深深感到评论大概也都像这部片子里的那些人吧,有能理解觉得这是中二外表下的成长的,也有完全不理解觉得神经病的。
故事讲述一个青春期自闭女孩回归和谐校园的故事。
当然,因为故事比较老套,导演就想创新,本来,女孩自闭的根源是母亲病危、姐姐哥哥关注不够,导致与家人同学老师交往都十分困难,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杀死巨人、拯救世界的想象之中,影片重点都是围绕着杀死想象中的巨人展开,导演成功的把女孩拍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精神分裂患者了,然后导演觉得得往回收,便让女孩匆匆杀死想象中的巨人,在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感召下,神奇的康复了。
导演在拍摄中估计也分裂了,一开始是青春片,接着是科幻片,没走哥斯拉的路线,应该是成本限制,然后是心理片,最后是情感片,究竟是啥片,导演最后也懵圈了!
整部影片基本上是在快进情况下看完的,略谈感谢。
(部分剧透)主角是一少女,面对家庭变故、校园欺凌显现出的神经质的执著,坚持认为有巨人存在,这些现实中愚昧的人根本不懂,她坚持自己各种设计,与巨人战斗,来保护海湾的人。
实际上很多孩子在面对未知、困难,以及无法解答的事与物时,所变现出来的外在表现均是如此,放大了这些困难及未知,小时候觉得门口的大人说话凶恶,长得也高大,在自己无法战胜的时候,也觉得那就是一个巨大的坏人,类似于坏巨人吧,亦有同感。
在这一点上,故事与《当怪物来敲门》非常类似,均是年少的人面对自己最爱的人(妈妈)生病,自己又无力抗争的时候无助,依托自身想象最终战胜自我,实现自我救赎、成长。
整体剧情略显拖沓,情节节奏较为缓慢,从巨人出现的征兆来看,都是少女一个人的视角,就基本确定本篇不是巨人(或者说怪兽)片的主线,就是个表达的工具而已。
海水上升,引发你的想象,巨人在水中。
超自然想象是一定要有的,要不怎么是巨人片呢!
巨人来的的影子,你害怕不!
校园欺凌问题,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均有体现,比如《奇迹男孩》,比如本篇,在面对校园欺凌时,孩子所选择的态度,是报复、是隐忍、是反击、还是选择原谅与救赎,没有标准的答案。
女主角被大姐大欺凌。
在前面观影中,所有巨人的出场,均是女主个人视角,及时在学校里面交的一个小姐姐也没有亲眼目睹巨人的出场、女主与巨人的战斗,所以后面快进不会影响对影片的理解,只是尚未不明白女主恐惧、困难、未知来自哪里,从女主听的录音带中可以猜测可能跟其妈妈有关。
在战胜巨人之后,谜底解开,女主的妈妈病了,女主恐惧的来源在这里。
女主生病的妈妈就在其不敢上楼的楼上房间。
而前面心理老师称,我去过你家了,对女主的情况已经了解。
最终,女主战胜了巨人,影片借巨人之口,告知“世上一切事物,都会死亡,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在生活中找到快乐的原因,你的时间属于你自己,不要害怕结局,否定结局,就是否定生命,但是,接受吧”。
最终,女主坦然的接受了妈妈离开人世的事实。
其实面对亲人的离开,不要说孩子,有多少的成年人伤心欲绝,无法自拔,“但是,接受吧”!
相比此片,动画片《海洋之歌》借海豹女的神话故事来讲述孩子妈妈的离开,讲述救赎与情亲,来的更加温情。
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对女主的姐姐要特别表达一下敬意,要照顾弟弟妹妹、照顾生病的妈妈、还要工作赚钱(快进看的,不知道爸爸去哪里了),看着羸弱的小身躯,没来由的心疼。
最后吐槽下巨人,特效太一般了,当然本片不是巨人主角的恐怖片。
效果自己评价吧!
七分吧 如果全程都不是幻想就打八分 到一个小时后就开始直线下降 生硬转折
挺好的啊怎么评分这么低
一样的剧情 我觉得比怪物来敲门拍得更好一些 当然还是触动了一些内心的那块柔软
看了十分钟后发现被导演骗了,电影的海报和片头都极具迷惑性,然而这却根本不是一部“猎杀巨人”的动作科幻巨制,而是游离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带有怪奇趣味的成长电影。导演自有一套美学体系,但他走的不够彻底,为什么不能在结尾留下一点巨人存在的证据呢?哪怕只有一个镜头。
妹子将来干原画设计很有前途啊!
小姑娘版本的《当怪物来敲门》
又一部心理具象化的电影,本身可以给三分,但是我一定要给个一星谴责一下这个骗人的海报
一部儿童题材心灵幻想片,在爱的帮助下解除心魔。
平时工作太忙了 就春节最有时间清理硬盘上的电影,大年初一整天看了几部电影 其中一部就是这部描写心理阴暗 寓意母将要病去的恐惧的电影 实在是选择错误
女熊孩子版《当怪物来敲门》 太中二了
A monster calls, 但是煽情并不够…
看到一半就看的稀里糊涂了真的是!故事还是挺一般的
一个单亲家庭妈妈重病。孩子多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些改变事实的东西。但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战胜心里的恐怖巨人。
失去,死亡,痛苦本是生命的本色,是人生乐谱中不可缺少的音符,当你真的听懂它的时候,你会由衷感谢这场生命旅程的体验。所以 “There is nothing to be afraid of”……
之前好像有个男孩版
(5.0)圆梦巨人、彼得的龙、怪物召唤,还有什么?我觉得这些人还处在一种哈利·波特后遗症当中,这种病症的零号病人就是纳尼亚,漫改红火的近些年整体上好多了。儿童和魔幻搭配很难拍,哈利·波特更像是个特例。
有点深奥,有意义的片,感觉女主心中的奇幻世界塑造的还不够
闲得无聊了YY一下是情趣
扁豆看电影解读的,真是个垃圾片子。
想清楚理顺了再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