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8年10月7日)有人认为《巴黎》是一部失败的电影,认为这个诺大的城市把这部电影给“吞没”了,个人在观影过程中却无这种感觉,虽然该片距离一部“好”电影还有一段距离,但还不至于失败,相反,那频频从城市上空中速摇过的镜头,仿佛带有某种适时的情绪和潜台词,又仿佛以一位既爱又恨的恋人的视角来回望巴黎人司空见惯的风物,其中,大段的远眺和鸟瞰增加并延伸了该片的情感波动和氛围营造,赋予了生活于斯的各色人等一个灵动感性又平实自然的背板。
反映一个城市及其居住者的影片有很多,巴黎更是博人青睐,片名中有巴黎两字的光影制造举不胜举,如《巴黎最后的探戈》、《巴黎烟云》等等,暂不提那些年份渐远的影片,这部08年的《巴黎》是一部群像电影,聚焦了一个城市的群像生活,两年前有一部诸多文化名人共同参与的“命题作文”《我爱巴黎》(又称为《巴黎,我爱你》、《巴黎恋曲》),也是一部群像戏,不过其每个小故事自成一体,风格也因多人参与而变得多样,或怪诞或离奇或浪漫或风趣,不似这部所呈现出的写实而充沛的气质。
影片导演兼编剧、巴黎人塞德里克·克拉皮斯此次出手虽延续着他惯常的群戏路子——充满着法式文艺片的情怀,也有着丰富的剧情和看似“随性”的架构,其间,人物和事件交织穿插于各处,主要角色还都面临着各自的生活命题,在场景的转换中,他们往往消失于一处,随即又快速现身于另一处,从而加快了影片的节奏。
然而这次,克拉皮斯的“野心”明显比较大,他让镜头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和阶层,还触及了瞬息生死,且让情节和对白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上层与低层、男人与女人、欲念与情感、巴黎与外省与国际之间,出场人物间也存在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构成关系,如姐弟、兄弟、恋人、师生、朋友、同事及雇佣等。
同时,影片场景变换频繁,居室、市场、批发集散地、学校、咖啡馆、面包房、名胜古迹……这些看似凌乱的情节、人物和场景被同一个城市牵引着,被某种复杂而纠结的情感羁绊着,结合有序的节奏和多样的影像,于光影间流露出了些许微妙而弥笃的气息。
巴黎,一如许多国际化大都市一样,有着她独特的调子和味道,而镜头中的巴黎人忙碌且焦躁着:单亲妈妈爱丽丝(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独自抚养有三个孩子,近日,她的弟弟皮埃尔又被查出心脏已失去机能,等待着适应心脏出现以做成功率只有一半的移植手术;派对上,舞者皮埃尔眼见着同行翩然,跟不上步调的他只能在一旁调整呼吸以减轻心脏的负荷;老教授兼老单身汉罗兰因萌生了对年轻貌美女学生莱提雅的欲望而蠢蠢欲动;罗兰的弟弟建筑师菲力普在等待着儿子的降生,富足美满的他对自己的生活却产生了质疑;繁忙的小商贩们过得不算如意,且遭遇着情感饥荒;时尚之都的模特们有着宠儿般光鲜的生活,放纵似乎是另一种找补;外省人口不断涌进巴黎,偷渡者为了来到此地而甘愿冒险……影片汇集了一大批法国影坛的实力派,这些人共计曾获凯撒奖提名33次,在片中,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各自的戏份,将克拉皮斯对巴黎的观察、感悟乃至揣摩跃然眼前,其中不乏对上层虚无和低层无奈的精心再现,就连巴黎小市民的喋喋不休和“火眼金睛”都表现那样的活灵活现……许是为了突出彰显这个城市的风韵——自信而优雅,片中一些镜头的组合是由近景人物对话切至远景构成的,如爱丽丝姐弟于露台交流时的镜头余光,再如罗兰兄弟就菲利普家中窗景的历史变迁交谈时的远眺,其中片尾当皮埃尔乘坐计程车前往医院的那组镜头,更是对巴黎宠溺有佳,画面先是近景,接着是远景和俯瞰,继而掉转镜头对准车中双眼通红的病中皮埃尔,他正以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心境和姿态欣赏着路过的景致。
在此过程中,他还看到了面包店的外乡姑娘、“暮春”失败的沮丧罗兰、他中意的美丽姑娘莱提雅及其男友,他甚至还瞥到了举着巴黎风景明信片对照景色的偷渡客……“这就是巴黎,没有人是快乐的,我们对着她发牢骚,同时又爱着她”,这是皮埃尔的感慨,如若不是重病,或许他不会用如此多情且留恋的目光凝视沿途所看到的一切。
最后的这组镜头伴以悦耳的配乐,滋生出一丝貌似侯孝贤《红气球的旅行》那样惆怅而灵透的味道,不过,只有一丝罢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23919634_d.html)
巴黎,就应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我们知道死,在死亡之前,生命那么美丽。
每一分钟都在感到生的律动,艳遇,美酒,时尚,奢华,还有它的历史。
巴黎,城市,因为它的人。
一代代的人在这个城市里,城市的血液渗入他们的生活,同时他们创造着生活。
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同样的对生的热爱和珍惜。
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束缚,那么多顾虑。
人们按照自己的欲望追逐快乐,即使是短暂的。
一切以男主角知道自己患病以后开始,手术成功的概率是百分之五十,但他感觉只有百分之四十,但他想到的是他有百分之六十的可能会丧命。
他突然感到了生命的短暂,生命的可贵。
“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不知道每天呼吸,散步,吵架,迟到……是多么的美好。
”多么想继续享受生活,多么想留住生命,但死神的威力越来越大了,它开始拿青年人下手。
不论我们做什么,都有理由,我们在享受生活,唯一的一次生命,我们希望随心所欲。
艳遇许多,享乐许多,但不轻浮。
因为我们在享受这种轻松。
这里也有死亡,伤害,孤单……它们同时上演,这就是这个城市,让我们爱,让我们恨。
它充满了各种各样可能性,但面对死亡谁都无能为力。
唯一重要的就是生命本身。
那个女孩的死亡就那么毫无预兆,就那么飞了出去,之前她还在派对上因为出丑而哭得伤心,还有“你家?
我家?
”还有他的前夫,一个含蓄而有趣的男人,心思细腻,但从不做作过分。
他们静静等待,等待爱情的降临。
虽然这样,他对她的前妻依然关心,她的死亡让他哭得那么伤心欲绝。
他不希冀艳遇,他希望是心底的爱,那从某次相遇产生的好感,它一点点成为爱。
还有他的同事们,在市场上工作,他们各自的故事,每一个相同又不同。
他们充分地享受,心底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我们也会留恋曾经的人。
巴黎,一个梦幻之城,这里有各式各样的人,有城中人,有外省人,有北非人。
他们用各自的眼睛看这座复杂而单纯的城市。
那个历史教授,他不愿意成为像老鼠那样的教授,“学问是为了扩大视野,但后来他开始纠结一个个细节,像患上了强迫症一样,每天教教课,泡泡图书馆,像一个老鼠一样,他不想成为他那样。
”他爱美,为美窒息,他追逐美。
老天那么眷顾,那个女孩真的成全了他,他觉得自己重新像15岁那样充满了活力。
他像一个小伙子那样陷入了爱情。
但伤害总是那样的不可避免,但,只能走过去,生活依旧需要继续。
我们有不同的生活,或者中规中矩,或者每天充满浪漫的奇遇,各有各的所得所失。
我们为新生命的降临而喜极而泣,同时为死亡的威胁而肝肠寸断。
但我们依旧要走下去。。
他们这么浪漫,这座浪漫之城。
这里什么都可能发生。
生命就像一场戏,充满未知,充满想象。
许多人的生活,各自进行,他们各自生活在这个城市中,但最后他们像一条条小溪汇成一条。
美丽的女孩坐在咖啡馆里,看着从家里最后向医院去的男主角,他们相互注视着。
就像一个生活的隐喻,我们的生活就在当下,但我们似乎是忘了它,对它毫无所知,就这么让它悄悄溜走。
他们相遇,看似简单,但有无限的可能性,不要放过每一个。
在他患病之后,终于鼓起勇气给那个自己喜欢的女孩打电话,告诉她是第一个和自己跳舞的女孩,那种感觉很美妙。
他明白生命中的一切一切都是珍贵的,圣诞老人也是珍贵的,我们不要让它消失,因为想象让生命变得如此美好,想象充满了如此多的可能性,如此多的浪漫。
有些遗憾,当自己看《巴黎,我爱你》的时候,没有记下只言片语,唯有的只是那种萦绕心头,永远散不去的感动熟悉爱恋着的氤氲。
其实,对电影的感情,就类似对异性的感觉,过去了就是过去,再试着去找回,必然是惘然;但是,有过的记忆和感动,存于心,那是……那是……那算是我们珍藏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远眺来往的人群,想象他们来自哪里,要去哪里,他们都成了自己小说的主人公。
这样很有趣。
——或许无趣,但是,这是我生命的源动力。
老教授Roland跟踪女学生,只是因为她的青春和美丽叫醒了他最原始的感情,那种少年般青涩和无措。
悄悄记下了女孩儿的手机,不敢打电话,却做出了更加糟糕的事情——发短信,内容也是更加有趣“sui a la fac avec toi, t es belle, j te kiff tro grav (我们是同班的,你真美,我为你抓狂)。
Juliet扮演的Alice说的一句台词好喜欢,男人不喜欢我这样的女人,不喜欢爱顶嘴的女人,喜欢小萝莉。
……之后,Alice说了一堆自己人老珠黄,岁月难熬,遇人不淑之类的话。
却被弟弟Pierre一下子骂回来“你还能有大把的岁月,你还美丽,把握这些……给自己一个机会。
你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甚至还没有开始呢”。
为什么总是面临死亡的时候,人才会很透彻的看到看懂一些东西,人生观价值观会一下子不太一样?
沙发,音响,地毯,和满世界的书。
坐在地上,收拾着书,播放着歌,大大的窗户漏下暖暖的阳光。
这样的生活是我一直憧憬的,而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幸福的感觉。
巴黎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部小说,一个新纪元,时装与红酒。
让我们慢慢品味她的浪漫情怀。
其实很喜欢,法国人把名词什么的弄出个性别,连国家分出男女来,法国和中国都是她,paris也是她——elle。
“在这里,我们拥有所有的秩序美丽奢华庄严和严谨”,教授这番话配之以宫廷小提琴的背景乐。
之后就是很滑稽的转场——黑人移民坐在卡车里颠簸,背景宫廷乐仍旧延续,只是多了卡车突突声。
导演回归正题,告诉你我ta……巴黎不是你所幻想憧憬的那样,别意淫别指望所有都是高贵优雅。
记住,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候,巴黎满大街的人还随意拉屎撒尿呢。
教授在录完节目之后,又回到了暗恋的生活里。
不间断地发短信,都是暧昧且诗意,又文绉绉的内容,譬如你冷若冰霜让我望而却步之类的话。
女孩儿显然是处在明处,被这过分的热情吓到了,问你是谁?
教授只是自顾自地抒发着悸动。
女孩儿仓皇奔走在大街上,不时张望,骂变态……有趣的是导演让女孩儿穿过一群练太极的人群,用意显而易见——又是民族融合与冲突。
巴黎,不再是路易十六的时代,不再是断头台和沙龙并起的年代。
巴黎也越来越入世。
当Roland弟弟梦到自己中规中矩的人生蓝图:标准化的公寓小区,便利的商业街道,其乐融融晒太阳的生活……太循规蹈矩,太方方正正……一瞬间,三个孩子一下子迅猛长高,类似小人国过渡到巨人国,抽象变形的画面,凌乱无序的场景……看的我也是紧张纠结。
人生要真的只是这样,我们何必要有“人生”这个概念呢?
不是说生下来活下去,而是要用心去感知周围,也有一颗浪漫的心去热爱生命,即使不好,要努力地变好。
人生的过程,不一定要平顺,但是要有自己的标记和风格,至今,我有。
以后,仍旧要有,而且要很绚烂。
好吧,回归电影。
在教授Roland不间断地短信轰炸下,女孩儿忽然出现在他面前,怒气,质问,讽刺。
教授一副尴尬的样子,手足无措。
两人对话,镜头切,两人穿坐在床边衣服的场景。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OMG!!!
这个,我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纯粹的法兰西,一个爱情至上,一个浪漫至上,一个奔放至上,一个毫不掩饰,一个傲慢又放肆的国度。
在这儿,篡改一下狄更斯老爷子的一句话It was the best of cities, it was the worst of cities。
又回到了Alice的生活,她带着三个孩子到集市买水果。
老板对她的女儿西蒙说“西蒙,尼古拉是你的男朋友,对吧?
”尼古拉也仅仅是小男孩儿,所以老板是很和颜悦色又很调皮的问只有八九岁的西蒙。
西蒙一低头,用很好听的法语羞涩地说non。
老板一个诧异,是真的差异,说“为什么?
被爱是很美好的事情,不是吗?
”然后眼光递向Alice,她笑意盎然地说“oui”。
这样的法国,谁可以拒绝?
我对于法国,尤其巴黎是没有抵抗力和免疫力的,完全拜倒。
因为Alice的弟弟Pierre心脏已经渐渐几乎失去该有的生理功能,所以要换心脏,他对于生命的感悟也十分不一样。
当Alice的儿子说想要熬夜等圣诞老人的时候,Pierre大半夜地把小儿子抱到阳台上,指着远处的埃菲尔铁塔(由灯火装饰着,闪着亮光,夜幕做底,很美很美,好吧,我承认自己又一次沦陷了),他说,圣诞老人会在那里坐着雪橇飞下来,然后会过每户人家。
我觉得孩子们心里有这样简单的期盼和信念,真好!
我以后有孩子,也要给他或她,或是他们最美丽的童话。
……Paris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像老无所依,不像Titanic,不像很多电影一样,它用很多线讲的很多人的经历,零碎的甚至都不可以说是故事。
故事是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这里,很难说哪里是高潮哪里又算是结局。
当非洲的本诺阿打电话给华丽清瘦又谈论dior的j’adore香水的model小姐时,这位曾经表现很热情的小姐,却是完全敷衍本诺阿匆匆挂了电话。
真的想替本诺阿大唱神曲“当初是你要我联系,联系就联系,现在我来打电话,你又不理睬……”毕竟,model小姐习惯了说话只用嘴巴不过脑也不过心,可怜本诺阿把每个字都当真。
一边是热闹非凡急匆匆的秀场,一边是海浪拍打落日余晖的非洲,这样的对比,这样的心理落差,恐怕看了的人都会不胜唏嘘。
尤其本诺阿还举着电话在支支吾吾,完全是很朴实善良的无措,那边早已经挂掉了电话,走到香艳的美妞儿堆里了。
……四个model,四个worker,本来有机会ons,然后分开,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可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两对没有发展。
有时候,人啊,心里,也会知道激情退去,留下的除了体液之外,没有什么。
感情,被人说烂了的词,也被现代人否定N多遍的词,在paris照样可以被相信,你,还有怀疑的理由吗?
……法国电影会有很多不经意的小心思,在孩子们摇头晃脑跟着音乐high的时候,不用竖起仔细听cd里的音乐,就可以辨别出Pierre这厮给孩子放的是English song,是毫不怀疑的hard rock,歌词里洋溢着的都是fu*k,fu*k your money ……说法语的孩子们浑然不觉,乐在其中,随着音乐肆意扭动肢体。
导演,我可以说爱你吗?
Alice在玩儿make love的前戏时,同样放着音乐,不过是那种听起来很开心很轻快的music。
随着音乐,她脱掉一层层厚重的外套毛衫……很可爱地扭动着四肢,哈哈,我乐不可支。
大爱朱丽叶比诺什!
尤其当她鞋子脱不掉,自己笑场的时候,我更加爱这个女人了。
其实,法国女人独有的浪漫与风情,是男人最应该爱护和感受的。
Alice的对韵律很有领悟,扭动的恰到好处,每个动作都略带slutty和dirty的味道,但是又不过火,不会让人厌恶。
毛线衫等这样的衣服一件件扔到男人的脑袋上,还是那么有味道,男人笑意盈盈地拍手…………电影很多时候不是为了消遣或解闷,有导演的价值观和一些人生理念在里面。
最后,Pierre去医院做换心脏手术的路上和司机说了一番话“人不知道自己有幸运。
散步呼吸跑步争吵迟到……生活在福中却不知福。
其实巴黎的生活就应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计程车走在巴黎街头,路过形形色色的人,而这些人就是paris的主角,也是电影paris里出现过的角色,像女学生,教授……好相似的结局,类似《巴黎,我爱你》。
有时候,生活就是在不经意间和谁谁谁有了交集,只不过,有些,你是知道的;有些,擦肩而过,你都来不及回头,人已经消失。
能遇到就是不可思议了,对吧?
影片是在车窗里Pierre苍白无力躺在后座,仰望天空的笑脸里结束的。
阳光明媚,巴黎仍旧那么美。
ps:又过了午夜,最近几天什么都没做,哦,不对,一直在看电影,也在和朋友断断续续联系着。
现在,不小心又过了午夜,午夜轮回,回光返照,赵钱孙李依不依随你……哈哈,我真的是不缺自high的精神,他们说的不错!
最近越来越不舍得在晚上睡觉,总觉得时间越来越少,睡觉很奢侈。
可是,一睡着,我又很难醒过来。
哈哈……一套睡衣在身上穿了两天……要不,膜拜自己?
最近听说身边有两个人暴毙,都不熟,一个一面之缘,一个只是听说。
都是心脏病发作,跟朋友在一起时突发死亡,没有一点过渡。
这个事按说跟我没什么关系,可是这个事跟谁没关系呢?
我扪心自问,那人如果是我,我能安心离去吗?
当然暴毙这事容不得你安心不安心,可是,如果有一个我的灵魂,在体外看着我自己的一生就这样结束,我能心安理得吗?
这个事这几天缠上了我,那个叫虚无的东西,挥之不去。
要去旅行了,是传说中的巴黎唉~我不无起劲地查攻略、看资料,越查越抓狂:路易十四、巴士底狱、大革命、海明威、流动的盛宴、哲学咖啡馆、毕加索。。。
这铺天盖地地到底跟我有什么毛关系?
那个厚得跟厚底批萨一样的人类历史跟我到底有什么毛关系?
这个无限广大的世界到底跟我能有多少关系?
我想起自己去过的那些美好的地方,我渡过的美好时光,是,我承认,我有过美好时光。
SO WHAT?
它们现在在哪?
我翻照片,我看到一些美好的光线,一些美好的光影,过去仿佛总是笼罩在一些美好的光线和光影里。
还有微笑,闪烁的微笑像光线一样在黝黯的记忆里噼里啪啦作响,那又怎样?
眼睁睁看着它们灰飞烟灭。
人生就像不断被天狗吞吃的月亮。
真的是很out的虚无感。
可我能有什么办法?
然后我看了《巴黎》这个电影,我觉得这个电影比我看的所有攻略和所有牛逼烘烘的文化历史背景书籍都靠谱,电影里的巴黎那么NORMAL,用那个历史学家讽刺自己弟弟的说法:你太NORMAL,这个字眼居然让他弟弟做起了噩梦。。。
我们多怕NORMAL啊,我们死都不愿意NORMAL。
这个巴黎一点也不深厚一点也不辉煌一点也不盛宴,这个巴黎甚至不时尚,可这样的巴黎让我安下心来。
片中那个历史学家甚至很合拍地也被巴黎的厚底历史匹萨砸晕了,到了要去看心理医生的地步。。。
我想我可以冷静地去巴黎了。
而且我一定要去拉雪兹公墓,去看看那些躺在一起的牛逼烘烘的人们,和NORMAL的人们。
电影里命悬一线的弟弟让我流泪,这么脆弱都是因为那该死的虚无感。
朋友劝我少想点,快乐些。
然后我想,如果快乐让我麻木,无法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那我宁愿不要快乐。
如果那些牛逼烘烘的什么心灵超脱术、佛教或冥想,让人对人世的悲欢隔靴搔痒,那就是扯淡。
去医院做手术的路上,弟弟看见了所有的人,因为堵车,他看见了巴黎的一切,他躺在出租车上笑了。
如果一个人在赴死(还堵车!
)的路途上可以微笑,那么他就有力量继续活下去了吧。
是不是男的必须混蛋,所以小萝莉莫名其妙的从了老叫兽?
菜场西施也倾心于虐待自己的人?
上流社会混久了,喜欢到工厂闻闻原生的男性味道?
如果有一份高尚正当的职业以及美好的家庭,那就是一件非常泯灭人性的事儿,因为人生是从一种叫操蛋的蛋里孵化的?
所以,活着就是折腾,如果生活不美满, 那祝贺你,你还有改进的地方,你还有生活的目标,如果生活太美满,那我怜悯你,你个可怜虫太普通了.......普通的你自己都没事想到墙角哭一会......难怪,难怪,大清国唯一击败过的欧洲列强就是法兰西了,现在想想,拿破仑带着这么一群情场浪子攻克莫斯科真的挺不容易的。
这到底是浪漫还是浪的难受啊?
漆黑的海面上,一群人用水桶舀出船里的水,因为这偷渡的艘船快沉了。
黑暗中唯一明亮的是一轮圆月挂在船头…只因为那个巴黎梦,也因为某黑人男子心中女神的随口邀请,让他们如此赴险。
肉林中的情挑,斗室中的狂欢,说不出的张力和奇妙氛围。
可以看下这部朱丽亚彼诺什的片子。
一个患了绝症每天靠幻想楼下来往人们故事渡日的年轻人,一个在蒙帕纳斯大厦洒前妻骨灰的中年人,一个疯狂爱上美丽女学生的老教授,一个带着三个孩子却仍向往爱情的单身母亲…艾菲尔铁塔、圣心教堂、蒙马特高地…电影《巴黎》带我回到了那个充满印记的城市,不过是我从未体验过的冬日,泠冽却更加浪漫。
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每天为WSJ上不停更新的报道和自己那现在才发觉有多么寒酸的词汇量损耗大量脑细胞……关于这场危机,我听了太多自以为是不知所谓的想当然解释,无意去嘲笑那些盲目地乐观和悲观甚至盲目地漠不关心的人们。
我只能说,庆幸我们这一辈人能穿越这样一个比以往任何大事件更具有意义的历史时刻。
世界秩序会被改写么?
中国应当救市么?
大萧条又要到来了么?
……其实没人知道后事如何,因为社会科学的主体是人,永远没有像在自然科学中那般精确的因果关系——说这话的人不是我,他的名字叫做乔治索罗斯。
你看冰岛一个国家都被人拿到EBAY上拍卖了,也有人在说咱们干脆把在华美企都国有化,顺势把台湾收复了吧……恐怖的信息流啊,先不扯“乱世出英雄”这些虚无缥缈的,咱先把周围的环境弄清楚先——死也不能做那锅烧开了水里的青蛙。
前天我熬夜看我能找到的所有宏观经济学教材,昨天我开始失眠……这个时候,需要一点“巴黎”。
就像当那个会在课堂上跟我们解释法语习语的英文老师满腔真诚地问我对于金融危机是否感到“angry”,我只能告诉她“Facing the crisis caused radically by the greed of man, we should try to live independ of the material. Things will surely get better, and now we shouldn't care so much about the money. Just be spiritually happy.“更有趣的是有个兄弟下课了一脸兴奋地拍着我的肩膀用带着浓浓法国腔的英语问:“Isn't it exciting?”你只能哭笑不得地回一句“Yeah, baby."这就是可爱的法国人,好在他们在金融上的“无知”导致整个法国的金融大环境相对保守稳定,否则不知他们此刻会是什么心情。
好了,我真的是打算来写影评的。
巴黎,这一次没有那句露骨的“我爱你”。
用一部电影来立体地描绘不可思议的巴黎永远是巨大的挑战——无论是对于任何一个甚至一群导演。
但是这一次,这个叫Cédric Klapisch的导演带着Juliette Binoche, Romain Duris, Albert Dupontel这一群优秀的演员,用流畅的蒙太奇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当然,谁叫这是在巴黎,你理所应当能够拍出好电影。
离婚带孩子独自生活的单亲妈妈,社会工作者;中年独身的历史教授,为电视台拍纪录片,化名波德莱尔写短信追求自己班上美丽的女学生;菜市场的小贩,处处照顾着分手一年的前女友,而当后者已经准备彻底离开他的生活,她的突然死亡让他陷入前所未有的悲伤;刻薄的面包店老板、疯狂的摩登女郎、边缘化的北非偷渡客、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看上完美却仍然不缺烦恼的建筑设计师……导演丝毫不害怕自己的电影里出现太多的人物,因为这些市井人物哪怕再不起眼,少了一个,巴黎却也不再是巴黎。
作为一座鲜活的城市,这里的人们也矫情、也市侩、也虚荣、也卑微……在这样一座几百年来一直被当作艺术品欣赏膜拜的城市,也历经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梦想与现实的博弈……然而之所以这里是巴黎,不光因为美轮美奂的建筑,流光溢彩的时装……是因为,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害怕变得“中规中矩”,都时刻渴望着爱与被爱。
所以哪怕你不喜欢老巴黎的高傲刻薄,看不惯新巴黎的轻浮与放荡,这样一座城市,仍然是让人心驰神往的。
因为至少当我们亲吻、拥抱,向彼此敞开怀抱的那一刻,我们是真诚而充满感恩的;那些彼此温暖过的年华哪怕逝去,经历过的人仍然会郑重其事地珍惜。
其实并不是这座城市真的多么浪漫。
经历过真正生活的人都知道,那些动人的温情画面背后,衬着怎么样的苦辛。
每个人都要辛勤地工作、营生……满世界的人,乍一看去,尽都是冷漠的。
我有时候会想,也许只有在大城市里,过过艰苦的日子,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灵能量。
——这些我都挺过来了,我还会担心害怕什么?
所以才能厚着脸皮向路边见到的美丽的人搭讪,不遗余力地去取悦心仪的对象……这是一种经历了世俗洗礼的强大的天真。
Romain Duris的角色在影片里无疑是特殊的,作为一个心脏丧失机能的舞蹈演员,死亡给他的视角增添了别样的分量。
当他以一种慷慨赴死的姿态告别了姐姐,坐在出租车上,他说:“这就是巴黎,人们永远对她抱怨,却又永远那么爱她。
其实在巴黎,就应当是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啊。
”其实又何止在巴黎?
拥有鲜活的生命,驾驭现有的生活,又为什么要给自己的生活增添那么多的桎梏?
去巴黎换一颗心吧。
忘记是在哪个网站看到一个类似婚介机构的广告,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意味深长:“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
爱人!
”爱人,其实可以是能在病中关怀你的朋友,能在远方让你牵挂的家人;如果谈到爱慕,其实大概谁都希望爱人不是人群中以美丽的忧伤姿态对自己默默凝眸的那一个,更希望那个人能为搏你一笑笨拙地起舞,在你离开这个世界之后将你的骨灰撒到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请好好珍惜这些微末或者比生命更深刻的温暖。
少些欲望,少些贪婪;多些真诚,多些友爱。
如果谁要问我如何度过这次经济危机,这会是我堂而皇之的答案。
是有一种独特的浪漫气质。
几个故事同时发生,各位主人公最后由巴黎的穿行产生的联系。
某些层面上和重庆森林所想表达的东西是相通的。
在巴黎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失意,相聚,爱情,梦想,时时刻刻在上演。
街道永远熙熙攘攘,夜里霓虹灯的色彩与白昼车喇叭声的嘈杂编织出这个城市里形形色色人的梦想与回忆。
这些是真实的吗,还是只是某人的臆想呢?
不禁这样想到。
大城市并没有稀释掉生活在其中的人物的感情和生活,反而使一切变成了独特:生活精彩得永远让人摸不着头脑。
本片几乎一笔带过,像是随口一说般地提及了主要人物。
得了绝症的青年,带着小孩的单身母亲,师生恋的主角。
他们好像不重要,好像只是随随便便的出现在荧幕上,好像在街头擦肩而过的男人女人。
是的,此片给人一种距离感。
好像是隔着一层磨砂玻璃在观察这些人的生活。
看不真切,心却已经悬了起来,想沾水去擦这玻璃,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故意拆解开来了吧。
我们略略看上去总是那么相似,甚至是平凡。
我们好像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
也对。
人本来就是复杂的,善恶美丑,自私和伟大本可以同时蕴藏在一个人体内。
观者感受的只能是一个碎片,某一时刻感情的外化。
所谓一个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片尾,puel独自坐在出租车中。
他告别了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去迎接生命给他的审判。
孤独吗?
并不是。
他仍旧渴望着和别人联系,仍旧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
只是选择了一种体面的方式,从容地出征。
他好像成了一位英雄,他跨越人群,穿越巴黎最繁华的街道,汽车的鸣笛也为他饯行。
这部电影我看了半个钟头以后才开始进入状态。
本以为用这个浪漫的地方命名的电影,会有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看完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名字是《巴黎》,而不是巴黎爱情故事或者其他的什么。
皮埃尔的姐姐爱丽丝是三个孩子的单身妈妈。
为了照顾生病的弟弟,搬来和他同住。
其实爱丽丝的心中并非不渴望爱,她不断压抑自己。
只有40%存活希望的皮埃尔每天站在阳台上,看这个他生活的城市。
渐渐地他发现他爱上了对面房间的那个美丽的女孩。
女孩不知道有人每天这样偷偷地看着她。
女孩是虚荣的,她喜欢年轻的男孩,也和痴恋她的老师不断周旋。
老师对女孩简直着了魔,他觉得自己又回到15岁。
可惜热情过后,他终究黯然神伤。
老师的弟弟是一名建筑师,家庭美满。
可是却感觉生活失去意义而抑郁。
街角面包店的女老板,对新来的打工折极为苛刻,她总是不断抱怨。
好像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不开心,每天都有一些不如意和深深浅浅的小忧愁。
可是你还是离不开这里,你依赖这里,你爱这里。
影片最后皮埃尔独自一人去医院做换心手术。
他斜躺在计程车的后座里,计程车带着他走过左岸,圣母院,铁塔。。。。。。。
我们在拍一个城市的时候总是习惯性俯视她,好像漂浮与城市的上空,遥远地望着她。
但是电影最后,从皮埃尔的眼睛里看出去的却是仰视的巴黎。
他让你知道,你生活在这个城市,带着温热的鼻息和生的眷恋。
最近看了很多电影,可是只有这一部让我时常想起。
因为这不仅仅是巴黎,也是上海,北京,广州,是你所生活的任何一个城市。
这部电影拍出的就是每座城市里的每条街道,带着生活的味道。
照得到太阳的阳台,家门口的小菜场,街角的咖啡店,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厚实朴素的语气,温柔轻软的口音,他们就在你身边。
你时常的小忧郁,觉得望不到头,又上不了岸,在这一座座的城里。
直到某一刻,你发现你的人生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这片土地,象是某种意志和信念,坚定不移。
淡淡的、忧伤的音乐在古老与前卫的街道中流淌,俯瞰繁杂的街区,行人和车辆川流不息,行色匆匆,每个房间、每个窗口后都在发生着悲伤、欢乐、聚散与新生,大千世界、万花人生,每个人都在拼命追求,却又不知道在追求什么。
就如影片中所说的“这就是巴黎,没有人是快乐的,我们对着它发牢骚,但同时又爱着她,其实巴黎的生活就应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影片主要讲述生活在巴黎的几个个家庭所发生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生离死别,人生随着生活的滚滚向前而无奈地随波逐流。
人人都有在追求幸福生活,但追求的一定是幸福吗?
巴黎,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平淡如水却又五光十色、波光粼粼。
我非常喜欢影片这种平静如水、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
一个家庭由姐弟两人组成,姐姐爱莉丝在政府部门工作,离异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弟弟皮埃尔是巴黎歌剧团的舞蹈演员,突发急性心脏病,唯一的办法是心脏移植,但手术需要等待合适的供体,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和放弃舞蹈事业,消沉之下每日在窗台上俯瞰人间悲欢离合,他的姐姐爱莉丝为了孩子拒绝男人的爱,但却在空闲时间选择做义工帮助别人。
为了照顾失去生存欲望的弟弟,举家来到弟弟家以求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平衡。
另一个家庭由在大学任教的老教授罗兰和弟弟菲力普组成,罗兰为电视台录制巴黎旅游节目顺风顺水、人生得意,同时暗恋自己的学生莱提雅,老夫聊发少年狂,由于年龄的关系每天猥琐的用手机发信息向她倾诉爱意,莱提雅每日郁闷的收到表达爱意的信息,却又不知道是谁,造成许多误会和笑点。
罗兰的建筑师弟弟菲力普婚姻事业美满,因为父亲的逝世,四十不惑突然感到人生失去意义,但因为按部就班的的生活,无力改变现状而陷入郁郁。
莱迪雅根据蛛丝马迹发现了发短信的是罗兰,难以理解的是她接受了罗兰的爱意,如春风拂过干涸的荒原,迟来的爱情使老教授焕发了第二个青春,但这种感情能够长久吗,激情总是激情,来得突然去的积极,罗兰全心全意爱着莱迪雅,当发现他还有另外的男友时,身心俱疲的他还能维持这段感情吗。
爱莉丝为了使失去生存欲望的弟弟从新焕发生活的勇气,为此专门召集弟弟以前的同事办了一场patient,晚会很欢乐,欢乐是一群人的寂寞,回忆过往、纵情歌舞,结束喧嚣重归寂寞,聊以安慰人心的是姐姐爱莉丝终于打开心扉找到了自己的情感归宿。
生活在不可阻挡中缓慢前行,街角那个唠叨的面包店老板娘、以及站在街角撩妹的菜贩、帅哥、老板、咖啡店厌倦的侍者,他们背后没有自己的人生吗。
巴黎把看似没有关联的每个人,交集在这个繁华而古老的市井小巷里,神光离合间生活还是以自己的方式滚滚向前。
街角的鲜花店人来人往不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吗?
应该叫情欲巴黎难道这就是巴黎?
通天塔?
大城市中小人物的故事。比较无聊
这就是巴黎,没有人是快乐的。你憎恨它,却又爱它
Luxe, calme, et volupté,远远不是这样,但也很美好。
沉闷到无可救药,第一次有逃出电影院的冲动。
即使数张法国大咖熟脸,即使比诺什永远不令人失望,还奉献了俏皮脱衣舞,但这真是法国群像电影里拍得较弱的。
我不敢说我爱这部电影,但小人物的故事总是能够深深地触动我
刚看完没多久 为什么没印象
我抽根烟之际看见你们每一个人,每件像花边一样开心的事,还有绝症。
杂错的市井生活,破碎无韵的表达,dieu merci,完全不是我的菜。
升级版的<巴黎我爱你>
足够松散的结构,达到了放松神经的目的.又听到了SWAY,这歌很适合用来跳脱衣舞啊.
和《圆舞360》一样白开水。
是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其实吧,应该说片名起得不好
此片走的是藝術路線。不是拍得不好,只是不對脾胃。故事與感情都太斷裂突兀,東加西插的不著邊際,即使攝影音樂優美.也難壓下沉悶昏睡的感覺。
早就发觉跟巴黎有关的电影不会差到哪里去~~都很不错~~
巴黎,除了朱丽叶比诺什不知道还能看什么
Juliette Binoche
情人间的舞蹈让人心动,但最后扎堆接吻真的看不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