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第二季我快看完了,Charlie说过的那句话:Math is Reality 仍然盘旋在我的脑海里。
当有人质疑数学的用处时,他就会一本正经的跳出来,非常严肃的说:数学就是现实,其实觉得满好笑的。
身材不高,如一个顽童般,眼中有智慧的光。
周末出门坐在车上,无端端想起来有一集关于Stalker的杀人案件,Charlie 也收到了未署名的爱慕者的信,表面上装着毫不在乎,其实私下里已经悄悄和喜欢的人的笔迹比对过了。
面对着朋友Larry,洋洋得意的念着爱慕者的匿名信,“…likes my hair.”然后稍稍停顿一下,捋了下自己的头发,“she likes my hair.”让我想着想着,自己就偷偷的乐了起来。
第一季开始看这部戏的时候,最大的感慨在于剧中阐释的“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那种概念,看到Charlie总是能飞快的在脑中将看到的现象或是行为用复杂的公式和模型构架起来,这让我觉得很妙,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到了第二季,仍然是复杂的公式和曲折的破案过程,我开始喜欢看每个案子结束后,回到Eppes一家的欢乐时光的那段温情戏了。
第二季有一集,案件结束后,Alan 老爸终于决定要把过世妻子的遗物送走,Don 和Charlie两兄弟在门口送老爸离开,Charlie看着老爸的车子开走后对Don说:‘刚才那种气氛,其实我一直想说,最后那一箱东西,是我的…”最后总是这样来点小幽默。
在网上看到饰演Charlie的演员David Krumholtz 的背景资料,和剧中的这个数学天才Charlie有很多相似之处。
David在13岁时就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有点少年成名的味道,这和剧中13岁成名的天才数学家Charlie不谋而合。
看过David的履历,我发现David 还在李安导演的Ice Storm里饰演过角色,并且多受好评。
在他的履历上,各种类型的影片多达几十部。
并且,他已经涉及了导演和编剧领域,2003年,自编自导了 “The Lyon's Den” Pilot。
而他,出生在1978年,今年还不到30岁。
所以 Starpulse.com 对他的评价是:One of the more accomplished young actors to be immortalized on celluloid in the late 1990s, David Krumholtz has distinguished himself with both talent and the sort of unconventional looks that allow him to be both dashing and nebbish at the same time.
我们都使用数学预测天气了解时间控制金钱数学不仅仅是方程与等式它是逻辑、是理性是使用你的思想来解决最神秘的问题。。。。
最经典的就是第一集。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视剧吧,年轻的数学教授居然帮助当FBI探员的哥哥*计算*出了案犯的行踪。
数学不仅仅是方程与等式,它是模式的识别,模式的预测,掌握在手中,就是强大控制力。
Everything is numbers
吸引我的不是那一起起案件,而是建立起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数学。
世间万物存在着理,各种离奇案件存在隐秘线索,数学就是这把破解迷局的钥匙,这个理。
很有意思,我们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方法不尽相同,有人用关系去解释,有人用金钱去度量,有人用分子、用物理、用文学、用艺术,同样,也可以用数学。
但剧情之外的角色,却有点被数学这个真正的主角夺走了光环。
还得提下编剧,记得看到报道说剧情设计是大学专业教授参与,所以案件虽然是编的,但推理过程是可行可信的。
这种踏实求真的态度真的值得国内众多编剧好好学学。
俺是典型的数学白痴。
过去学业中学的最不好的是数学。
逻辑性太差,空间感太差。
这个美剧中最吸引人之处是把枯燥的数学理论与惊心动魄的故事非常有机的结合。
所以导致的结果是,有些人认为在每一集中使用的一个典型的数学理论是非常牵强的行为和过度的夸张。
而在我这个数学白痴看来。
第一季中的几个数学理论,绝对不牵强。
而我只能说。
那不就是电影么,何必太强求。
我们从中学到的是,如何将专业的知识用非专业的笔法表述出来。
而且要让非专业的人能看得懂。
这个,很难。
而且,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好像还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这部美剧。
给我启发很多。
很好玩的片子。
可惜的是,因为涉及很多的数学理论,没有中文字幕确实不行。
试了。
根本听不懂。
也因此向字幕组的各位达人致敬。
听打的够专业了。
本来以为只是数学+警察+物理,只当是听个故事,增长一点课外谈资。
结果这种题材都让我不能自已。
我的哭点还是太奇怪。
you know, in Finn's letter, he said that part of reason that he... (suicide), was nobody understood him. he said he feel so alone.what we do be certainly lonely sometimes.That's why so important that you understood what he's try to accomplishment.no way we gonna thank you for him.I could work on it forever, constantly pushing forward, still never reaching an end. You know, sometimes you want to think that things don't end.
我觉得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矛盾,不是贫富差距,不是土地、矿产等资源掌握者和无产以及小产业者的矛盾,这个社会最大的矛盾在于信任的完全缺失。
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不仅不相信我们的上层社会,也不相信我们同阶层甚至低层的人,更不要说互联网上的陌生人。
我们以揭穿人的谎言为生活乐趣,火得要死的天涯就是这种情绪的发泄地,公布明星的身份证号码以揭穿他们的真实年龄,揭穿谁谁谁穿的是“山寨礼服”,被虚假信息欺骗了太久而对社会和他们完全丧失信任的大众,最现实的反击就是“扒你一褂”。
因此,在信任缺失的社会,统计数据的真实客观性自然也屡屡受到怀疑。
个人认为,政府部门在公布统计数据和估计数据的时候至少应该注明数据来源和预测方式,这样才能保证公众对数据和预测科学性放心。
昨天是世界艾滋病日,一打开网页就是有关卫生部发布惊人数据的新闻“约44万中国人不知自己已感染艾滋病”。
这个数据太具有新闻的震撼力了,稍作分析,根据卫生部公布数据,加上不自知的患者,中国一共有70万艾滋病患者,以中国13亿人口来算的话,平均每万人有5.38个艾滋病患者,每两千个人里面至少就有一位,这恐怕让身处在大城市公共场所的人们恐惧感倍增吧!
我从今天开始就不敢摸各公共场所的扶梯的了!
不过各位也不用恐慌,这只是平均数字,卫生部分析我国艾滋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你完全可以暗示自己并非处在局部高流行地区,艾滋病患病人口数要大大低于平均数,说不定会低到1万或2万人中有一位。
可惜我搜索了各大媒体,都没有新闻分析专家是怎样通过已知的26万艾滋病患者这个数据推测出潜在不自知患者为44万这一数据的。
我咨询了几个同事,他们推测可能该数字是通过流行病传染扩散的模型算出来的。
我唯一一次接触这类模型还是看美剧《数字追凶》(Numbers)的时候,有一集那个数学家通过该模型反向推导,从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不同地区突发病例里面找到了传播源头,感觉超级神奇!
不过如果说这44万是根据26万已知患者的流动、不确定性伴侣个数来算的话,每一个患者平均1.69个未知性伴侣传染几率似乎有点小吧!
因为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的已知患者周围应该不存在未知的携带者,都应该是已经确定的已知患者啊。
或许这个数字指的是处在潜伏期的携带者?
总之,定义很模糊,推算方法难于考证,这个数据的准确性更是无从得知。
拜托卫生部,在公布爆炸性数据的时候解密一下数据来源和推算方法吧!
这是提高我们对数据信任度的最好方式,让我们晚上也睡得安稳些。
从第一季就开始关注的剧集喜欢charlie,可爱的数学天才也喜欢他的浪漫爱情,嘻嘻每一集中好像天书一样的数学定理,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这部剧对喜欢数学的人来说特别容易产生共鸣你会突然发现在你身边数学无处不在很多生活中的小细节,会在剧中以公式和定理的形式出现每次提出新的理论会以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作为注释,帮助观众理解高深的定理,很不错的感觉呢而且感觉兄弟俩的父亲都不是一般人呢,越到后面老人家越有着关键时刻画龙点睛的作用开始也特别喜欢那个性格怪怪的物理学家,不过自从他上过太空回来就感觉整个人别别扭扭的...|||
突然很有启发,觉得很对,很有说服力,生活真的只是数字堆砌起来的,都可以用数学来解释并预测;不过,另一方面来说,幸好不是数学天才,不然什么都能预测出来,生活那多无趣.还是要有些不确定的因素才好.总之,是部好片.
大学一年级开始看的第二部美剧,第一部是《CSI》。
让我一个数学渣第一次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开始了坚定不移的追剧步伐。
在用数学知识和刑侦手段结合破案的巨大冲击下,成功成为了本剧的死忠粉丝。
作为FBI探员的哥哥,作为从小到大的超级神童弟弟,在互相帮助着用刑侦手段和数学知识携手破案的过程中,慢慢修补着兄弟之间的隔阂与不了解,在开明友爱的父亲的协调下,一家人开始了互相理解互相让步的过程。
超级喜欢的一部美剧,伴随了我的整个大学生涯。
上手第一季的时候感觉很炫,大概是没有看过类似的吧,把什么都可以归结到数学上去。
不过一路到了第3季也就没有什么新鲜的了,就算他每一次说的公式都不一样,其实也不大懂,所以也就一律当某公式来处理了,再说每次的关键地方都会用一些神奇的公式来解释,觉得有点跳跃性思维。
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认真的看,虽然不知道他的公式到底在说什么,还是挺开眼界的。
每集还会搞点感情小插曲——不只是爱情,算是在乏味的案子中加了点味精吧,味道还不错。
还发现一个问题,美剧的感情戏要不就特暧昧(朦朦胧胧好几季),要不就特奔放(一见面就上床),真是走极端啊
我本来是要看心理追凶的!
EP11 Joseph Gordon-Levitt→Scott Reynolds
让我对数学刮目相看
看到算牌得地方的时候我激动鸟…虽然关注案件的过程,但是对于两兄弟和父亲之间的亲情更加关注,这点永远都是剧中的调剂~
弟弟很有爱。啊啊啊,第五季最后终于求婚了..娘的,等了五年终于给我等到了,啊啊啊,我的小宇宙要爆发了......
第一集太平庸,所以没看下去。
正在看,可以边吃饭边看,不容易漏掉重要情节,意即是一部看点疏松的娱乐片子。现在好久没看了
第一季最经典,有感情小试探,又有惊心动魄
就记得一集,也够白嚯的了
弟弟桑你长得so可爱……有空可以拎两集看看的那种~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让美国人半年死60万
S01E05惊现Barney!唔,07还有Sara.11集Tom.唔,审美疲劳……
一开始还可以 但久了就觉得有点过了 CHARLSE 一个人好像什么都能解决 而且数学天才的这个男主角很早前在一部青春美女片里演一个NERD 而且是很白痴 耍宝的那种 自从看了他那个形象后 这边的高智商形象就灰飞烟灭了
太悬了, 不过很好看, 较容易审美疲劳
每集一个数据模型,好玩的想法。不过讲故事的本事比lie.to.me差很多。拖了很久,最终也没看完。。而论文已经写完了~不需要刺激啦
6季终全局也光了....对了中间有的内容居然一字不差的变成上海一个什么竞赛的试题,真TM弔...
一般吧
呵呵,终于分季了。
石中石
超乎完美的构思;超乎完美的编剧;超乎完美的剧情;超乎完美的演技;超乎完美的数字;超乎完美的复合我的胃口。想打100个星。(而且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美好的F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