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德伯格的非线性叙事我们都见识过,不过这次感觉玩脱了,碎片化过于严重。
如果你对古巴革命和切格瓦拉不了解的话很可能看得云里雾里。
好像格瓦拉一拍脑袋就上格拉玛号了,几十人的游击队莫名其妙就发展壮大了,有美帝撑腰的巴蒂斯塔政权谈笑间就灰飞烟灭了,网红格瓦拉转眼又跑到联合国大会上舌战群儒了。
下集更狠,格瓦拉从1959年七二六运动胜利到1965年刚果游击战失败的诸多经历都直接无视,改名换姓再婚生子的他突然就空降玻利维亚的山区丛林中了。
虽然时间线没有再跳来跳去(代价是让上下集感觉像是不同人拍的,缺乏艺术上的连贯性),但导演仍然拒绝做任何背景介绍,宁愿花大篇幅表现游击队日常生活的艰辛也不愿交代前因后果。
诚然,以格瓦拉的丰富履历4个半小时的片长是远远不够说清楚的,可是这样剥离上下文的人生片段图景实在很难让观众走进人物内心。
格瓦拉被(萨特)称为完人,被与玻利瓦尔并论(在南美乃至世界各处闹革命),被比作耶稣基督(放弃高官厚禄去“拯救”黎民苍生),甚至被很多玻利维亚人供为神明(尤其是其死亡地附近居民);但他也有暴力冷血的一面(古巴建国后主持清算),被指医术不精战术拙劣(除了跟卡米洛等一起攻占圣克拉拉外,其实鲜有胜仗,所以本片的选材就有问题),周恩来评价说格瓦拉主义实为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
我不期望一部影片能让我们认识真正的格瓦拉,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还是另有隐情,是坚定地共产战士还是热衷战争,但好歹能给出可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可惜就像本片纪实风格的镜头一样,我看完只感觉头晕眼花,捉摸不定。
英雄葬礼切,已经故去很久了,今日再看那段历史,感受依然很深,很深!
深到,已经不会打字,那就转抄几句吧!
格瓦拉等人的遗骨被运回古巴后,暂时停放在哈瓦那的何塞·马蒂纪念馆内。
1997年10月9日(即格瓦拉遇难30周年),古巴国务委员会发出通知,确定当月11日至17日为国丧日,并确定将格瓦拉的遗骨以国葬的规格安葬在他生前战斗过的圣克拉拉
切·格瓦拉几乎是每一个热爱自由和摇滚乐的人的心中偶像和图腾,但是真的知道他一生的事迹的人就很少了。
格瓦拉那标志性的叼雪茄和大胡子,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说实话有点沉闷,除非你对格瓦拉有很浓厚的兴趣,否则的话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充满了沉闷的调子,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不断交替也无法彻底叫醒观众的神经。
在古巴的城市战斗中,格瓦拉的身影让人觉得是力量和硬朗的象征。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显得很沉稳,另外这个扮演格瓦拉的演员真的长得很像布拉德·皮特……有时看侧脸会以为就是皮特在演。
end
看到的现在的好莱坞片都是主旋律的。
连酷似布拉克皮特的人主演的《切瓦拉》也是这样。
导演尽量要往艺术片靠,靠来靠去,还是靠成了主旋律:梦想、自由、为大多数人服务。
丛林绿和城市黑的色彩处理也没整出什么新鲜来。
人斯皮尔伯格早用过了。
在我看来,和这个侠那个侠的电影比较,除了节奏缓慢,故事拖沓外,本质上没一丁点区别。
好莱坞什么时候能不拍主旋律呢?
恐怕永远不可能。
谁让好莱坞代表先进的世界文化发展方向呢。
不过,弗洛伊德,又是弗洛伊德,其实也很主旋律:当人们解决了内心冲突,就不再将心理能量耗费在无意识上捣乱造成的混乱上,就能to love and to work。
我很喜欢这样的结论,但不知道他老先生到底说过没有,反正美国佬的教科书上说他说过。
看了那么多好莱坞电影,留在记忆中的场景并没有几个,大概我已经被主旋律化了。
《英国病人》,为了私情出卖国家,第一次挑战了我的价值观国家观,从此我开始想国家到底是个啥东西;《宾虚》,被迫害的人压抑愤怒也能在上帝的指引下得到拯救,第一次挑战了我的历史阶级观,因为我一直期望宾虚反抗残酷的统治阶级,电影却在4分之3处告诉我坏人会自取灭亡,宽恕能拯救灵魂和身体。
还有《纯真年代》,我曾经以为喜欢的是那压抑而火热的爱情,现在知道自己所敬佩的是承担。
这三个都是我用自己挣的钱在师大的图书馆花5块钱看的投影。
首因效应,如同我第一次吃怡口莲,第一次喝椰树牌椰汁,第一次读奥尼尔的剧本,第一次看《死无葬身之地》,第一次看到北京的新绿。
切·格瓦拉:阿根廷》看电影名就可以猜测到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了。
下载时看它的介绍感觉是一部好的电影,拍摄的时间经历了四年之久,可以看出导演对这部电影倾注了不少心血。
很明显它不是一部商业化的电影——花四年时间完成一部并非大制作的电影怎么可能适应这个快节能的商业社会?
所以我想它应该不怎么买座——象我昨晚那样不用心看不明白,没有相关方面知识面的也看不明白,现在这个时代最卖座的是“爆米花”电影。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无论你倾注了多少心血来完成它并不代表人们都看好,只有懂得的人才明白,可惜懂得的人地却很少。
未能坚持看完这部电影,虽然它不了各处剪接手法来避免看都呆滞。
看到一半困了,第二晚再续看时也觉无味。
放下了再拿起已没有当时的感觉,吃饭这是样感觉,恋爱有时也有这种感觉。
个人推介程度:没看完,无意见。
———————————个人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作为成功的革命者,切格瓦拉身后的命运可谓是一部传奇。
因为,仿佛还没有哪位政治家会得到全世界草根们近乎神话的顶礼膜拜和在政治世界中的不温不火。
格瓦拉一生成就的不是开国盛世,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多个同质个体所积聚的精神力量,甚至成为象征性的支柱。
索德伯格的《切格瓦拉传》更是还原了这个已经符号化的纯粹的精神力量在尚是凡人时的生活记录。
最初认知格瓦拉,是在风靡摇滚的时代,很低级的以为这个戴着贝雷帽的男人是某位摇滚大腕儿。
兀自端详,发觉不妥。
这个男人的目光太坚决,不似搞摇滚之人眼神中的迷蒙颓废以及透着某种欲望的常态。
况且,诸多摇滚青年的白T恤上都是他,而这个人哪有什么作品?这次的无知,仅仅让我知道这个男人和古巴有关系,尚不知他作为革命者的传奇。
后来,看到已经老去的球王巨星身上也纹了那个经典头像。
在世界公认的两位球王中,一位已经正统到了政治家的楷模,而另一位一直在挺着酒足饭饱的腰身以纯粹个体的形式叛逆于社会,理想于自己。
后者球技超人又“离经叛道”,却依然是精神领袖。
所以,当看到那个纹身头像时,不禁困惑,格瓦拉何等魔力,让普天下追求绝对自由却最终还是倒在过度自由里的男人们如此膜拜?
因而,看过切格瓦拉的短暂人生,确实唏嘘。
辅佐卡斯特罗打天下,在成为精神领袖和实权人物并不是没有可能的时候功成身退,带着小票人马去继续开天辟地,蔓延革命的火种。
这本身就是壮举,暂不说革命后的古巴政权是不是也存在着一山不容二虎的人性常态,就是在艰苦游击后不贪恋权利、成就和享受也是古往今来成名政客中的异数。
在1967年10月9日之前,格瓦拉在冷战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以及独裁政治这些明确的时代符号中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是某些人的仇敌和某些人的关注。
索德伯格筹备七年的这套传记电影果然聪慧到大智若愚,几近纪录片式的表现手法围绕着格瓦拉的生活常态和这个人在人间的影响力,朴实无华、甚至可以称为亢长艰涩的记录还原了那个男人、那个时代和那段历史。
对于死后至今,逐步被传奇、被符号、被象征、被商业化的这个人,有着一种从人到神的推动力在支撑。
真实社会的政治家们如何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格瓦拉革命生涯中的行为和最终命运。
他在寡不敌众被俘后被就地枪决,这对于一个早已功成名就颇具影响力的领袖级人物来说无疑是一种侮辱和损害,也是命运的拐点。
在索德伯格展示的荒凉、贫瘠的穷山恶水中挣扎的革命者的不公待遇,无疑更确切了格瓦拉被超人化的浅显理由。
如果,这之前他是英雄和引路人,这之后他的遭遇确实可以成就传奇和神话。
当然,这照旧不是政治圈子里的评价,而是草根人们通过街头巷尾凝聚的口碑和种种传说的变异。
而且很奇怪的是,顶礼膜拜格瓦拉的草根却是西方社会的青年居多并发源于此。
索德伯格的这套传记电影高明在于单纯忠诚的以旁观者的角度推动格瓦拉的人生际遇,不存在任何倾向性的如流水账一般记录格瓦拉的个体行为。
观者可以认为这是新闻,也可以认为这是游记,还可以认为这是浪费胶片的行为。
总之,看不到任何关于格瓦拉传奇生涯的评断和指向。
这就对了,索德伯格很人文的关注个体就代表着神化的格瓦拉的社会影响究竟在哪里。
在运用完全的客观覆盖主题的敏感之时,索德伯格回避的悲悯之心隐然成为影片重量级的点睛之处。
一幕戏是格瓦拉在联合国的发言,面对诸多要素,索德伯格的剪切俨然让影片转为了剧情电影:攻击的、缺席的、拥护的,以及整个环境产生的张力,都在德托罗饰演的格瓦拉固定时间的短短台词(重现历史)中展现,这在影片极具弱化戏剧性的场景中颇见功底。
另一幕就是格瓦拉的最后时刻,摄像机变成了第一视角:行刑者入画、走近、枪响、仆倒,与地面空间形成最后的视觉关系,淡出。
作为革命者的临终时刻抑或就义时刻,如此这般处理,不用说那些高大全的主旋律和一言不发的写实手法,就是在全片都是第三者视角客观乖巧的记录全景之后,冷然如此一番绝对主观的煽情设计,决算得上画龙点睛,也不枉格瓦拉拥趸的关切和对题材政治敏感性的妥协。
喜欢索德伯格作品的重要原因在于他总是可以在“毫不娱乐”的画面中言之有物,而且不管票房如何,照旧做自己的电影。
同样是彻骨的亢长写实,上部《阿根廷》就隐约透着一种向前的希望,而下部《游击队》的萧瑟悲剧性语境逐步慢慢贯穿全片。
这两种味道当然依据于人物命运的转折,但索德伯格在枯燥写实中成功控制了这些涉及主观情感且容易跑偏的细节,只是一切于无形而已。
或许,在离开墨西哥之前,切和卡斯特罗兄弟没有想过,古巴的革命给加勒比海地区,或者整个南美,或是整个世界所带来的是什么。
从推翻原有的独裁统治,一个外国人,一个和古巴毫不相关的人,操着一口阿根廷口音西班牙语的阿根廷人,出现在了古巴革命的最前线。
在这个理想主义缺失的年代,这个永远都在战斗的理想主义者,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或许,没有任何一个"红色革命家"会像切一样,即使身居要职,最后也要脱掉本不属于自己的安逸与平稳,穿上脱下多年的戎装,拿起长枪,回到属于自己的战场。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格瓦拉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也许,从他骑着摩托车,横穿美洲大陆的时候,从他看见拉丁美洲地区底层人民的生活的时候,那时候,那个深埋在这个理想主义者心中的理想,开始慢慢的生根,慢慢的发芽。
虽然,许许多多的人,对于格瓦拉的理解,理解成除了T恤上的头像之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者。
但无论是恐怖主义也好,无政府主义也罢,但你就是无法完全诠释这个神奇的共同体切格瓦拉。
或许他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段承载着拉丁美洲,作为世界上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花园,所付出的血与泪。
也见证着资本主义给这片曾经富庶灿烂文明所带来的满面疮痍。
如果,没有所谓恐怖分子”切格瓦拉“的出现,拉丁美洲人民,能换来今天的幸福。
今天,一个叫做本拉登的沙特阿拉伯人,做着看似和切格瓦拉同样的事情,是通过穆斯林人民对基督教的圣战,换来中东的安宁和巴勒斯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无论,他们做的对于错,好与坏,方法得当不得当,至少,他们在至少看起来已经成为定局的情况下站了出来,用自己的力量,来重新改写,那已经写好了的历史。
虽然,切格瓦拉的个人命运和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一样,成为悲剧。
但正是因为他的牺牲,让解放,让红色,成为了一种不朽。
看看今天的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看看今天的拉丁美洲。
也许是,特定的冷战,造就了他,或许是其特有的性格造就了他,但或许,从来都没有像他这样,无限的接近于一个圣人,一个完人,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愿其所信奉的信仰和他的精神一样的不朽,也为那个特有的年代而欢呼雀跃以至于流泪。
切格瓦拉-一个只属于理想主义者的史诗
切•格瓦拉以被俘的方式结束了他在尤罗峡谷必将失败的困兽之斗。
十几个小时之后,他被枪杀在一间破旧的小学教舍里。
他的尸体被玻利维亚军方炫耀式的拍照展出:照片上,已经死去的他须发虬缠,投向死亡的最后一瞥竟带着怜悯与安详,脸上闪耀着属于受难圣徒的柔和光芒。
切•格瓦拉的人生上是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传奇。
身出名门却矢志革命,大功告成却又挂冠而去。
放弃了在古巴的官位,身份,家庭和安宁,从刚果到玻利维亚,他践行着他所笃信的革命理想,直到子弹让这个不安分的生命永远地终结在玻利维亚的热带丛林之中。
如此悲壮而丰富的人生,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绝对的世所罕见。
也许这也就是他能够成为传说的最基本的理由吧。
对于历史人物来说,一大悲剧就是生前不得施展,死后却又被抽离成了布满光环的符号。
生前死后无人真的理解,身后收获的不是盛名,而是寂寞。
切格瓦拉就是这样一个寂寞的传说。
他被印在人们T恤的胸前背后,他被涂鸦者描绘在墙壁上,他的招贴画贴满了世界的角落,他被许多人奉做神的存在。
六十年代的巴黎,青年人喊着他的口号冲进壁垒,而在中国的云南边境,许多苦闷的知青被他的日记鼓舞,偷渡边境去解放东南亚受苦的人民。
人们把他当作反抗的象征和宣泄的出口,年轻人也在他的传说中寻找叛逆的理由。
愈发可悲的是,他被商业的力量打造成了无所不在的消费符号,与闪烁的霓虹交相辉映。
他被揉进了流行艺术,揉进了商业运作,被揉进了青春梦想,被揉进了革命旗帜,揉进了各式各样的载体,变成了时髦的象征,却沦为了一个内涵无比庞杂却空洞虚无的传说。
可毕竟,他只是一个人。
尽管他有着无比传奇而悲壮的人生激励,标志性的雪茄,虬髯,微笑和军装,但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复杂而悲情的历史角色。
他被人们比做终生奉献革命的英雄,可也有大量证据指明他是一个神经质的暴躁屠夫。
也许当我们拨开重重光环重新审视这个人,会发现所谓的圣徒光彩可能只是那些悲情时刻我们产生的幻觉。
在行刑前,据说切曾经被问到,你相不相信上帝,他答道:我更相信人类。
剥去光环并不是说要否认格瓦拉的价值,而是只有把他还原为人,才能真正的被这个不屈的人类灵魂震撼与感动。
索德伯格08年的这部分为上下两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格瓦拉传记片,平稳压抑的犹如现实。
挂着战争和传奇的噱头,讲得却是一个人真真正正的故事。
断断续续的四个小时看下来,很少能在心里泛起一丝波澜。
本来古巴革命的历史本然的就极富传奇色彩:82个人承载一艘名叫格拉玛的游艇从墨西哥秘密潜入古巴,一经登陆便遭袭击只剩十几个人生还。
却在短短三年时间,从深山密林的游击一举推翻了貌似强大的巴蒂斯塔政府。
但是电影的叙述,平淡而平静。
充满了各种游击生活的琐碎细节和战斗的残酷。
通过对背景的渲染和营造,丛林游击的处处杀机给人带来一种窒息般的压抑感,但战斗过程本身确实平平淡淡,尽管充满了流血和死亡。
据说电影中的各处细节,是导演对格瓦拉日记和其他一些史料的真实还原。
而正是这种还原,让革命与游击,褪去了那份火红的浪漫色彩,只剩下热带雨林令人晕眩的绿色和树缝间投下的刺眼阳光。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而是残酷的奋斗牺牲。
格瓦拉就是这样带着这种奋斗与牺牲走向了一座又一座丛林,直到死去。
影片没有刻意地渲染任何悲剧色彩,因为故事和历史本身,就已然足够悲壮。
大量的细节展现了格瓦拉作为一个人的可爱与强大,而更重要的是无助和失败。
他的部下会叛逃,他招募的新兵会临阵退缩,他会被卡斯特罗安排到无关紧要的位置,他无时不刻地受着哮喘的折磨,他被他想要拯救的人出卖,他没能带着自己的部下冲出生天,他没能说服看守他的士兵解开他的缰绳,他最终被捆绑着手脚枪杀,他遭遇了人的失败和人的无助。
正因为格瓦拉被还原成了人,他在这场注定无法成功,用生命挑战宿命的战争中获得了神一般的光荣。
切人生最闪光的一刻,我想应该是当他放弃了在古巴的一切而重新拿起枪的时候。
他是真正的战士,真正的战士或许最怕的就是胜利。
而我又觉得,他重新地踏上战场,召唤他的应该是那个当他二十几岁骑摩托车横穿南美大陆时在心里种下的梦想。
贫穷和压迫让这片灰暗的天空无法呈现彩虹,让这片贫瘠的土壤种出希望。
或许正是这种不公点燃了他心头的火种。
而我觉得,格瓦拉身上最强烈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反抗,而在于他反抗的原因——那些我们时时刻刻都不应忘记的梦想,和那些对于压迫和不公的愤怒吼声,这或许才是格瓦拉传说的真正意义。
你或许不认可或者反感他的做法,但你不敢说自己从来没有做过他的梦。
他只是个传说,这个传说是属于一个被存在被创造的神的;但他是一首史诗,这首史诗,属于那些因为有梦而不安分的人类。
切在西班牙語中是大哥的意思,往往表示尊重。
切的出現或許不是偶然,但是結果卻成了必然。
這個現實的社會或許不會讓浪漫主義存在下去,但是你卻成爲了眾多青年的精神偶像。
據說,全世界被印刷頭像次數最多的就是切的。
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麽時候開始喜歡上這個鬍子拉碴目光炯炯有神的男人,或許我不會像他那樣抗上槍去革命,但是至少他教會我了一點——浪漫精神。
這裡所說的浪漫精神並非指狭义中爱情里的卿卿我我,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你在70岁的时候仍然可以带着墨镜,穿着皮夹克像壮志凌云里的阿汤哥一样驾着哈雷在公路上奔驰;照样可以在失去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情况下仍能乐观坚强的活下去,并且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去跟他坟前对饮。
李白,苏东坡,还有切,我所喜欢的人无不是豁达开朗心中有理想有抱负之人。
生活本来就不易,又何必没事找事的顾影自怜暗自神伤呢?
套用老罗的一句话: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理由。
我想你的人生是剽悍的,至于理由,呵,who cares?
上周周四和周五两个晚上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完了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切.格瓦拉》,因为时长的关系,电影被分为两部分放映,前一部分从切与卡斯特罗一行人偷渡到古巴直到古巴革命成功后切率古巴代表团到联合国参会;后一部分从切离开古巴到在玻利维亚被捕被枪决。
同是描写艰苦卓绝的游击队生涯,电影风格和中国的《长征》等差别很大,我反而喜欢这种克制。
克制,对一个人而言是成熟的标志,对艺术又何尝不是?
越是克制的情感反而越有力量,越发人深省。
有的观者或许会觉得平淡,而我却感受到那波澜不惊的海面下不断激荡的暗涌一次又一次撞击我的内心。
切给农民义诊,身旁的小女孩说,他是个庸医,对每个人都这么说。
简单一句话就刺痛我的心,言外之意,落后的条件让农民们营养不良、缺乏保健药物,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切训练新兵,一段时间后给新兵机会自己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那简简单的几句话;切整顿游击队纪律,督促没有文化的队员学习,……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在欢呼革命胜利了,切说“我们只赢得了战争,革命才刚刚开始”记者问切,革命者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切的答案让她很意外,“是爱,对人民、正义和真相的爱”。
古巴:茂密的丛林,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质,队员有的离开了,有的牺牲了,没有眼泪,更多的是静默;胜利了,欢呼的场面一带而过。
玻利维亚:当地的农民不理解切,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来到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为了让自己能够读书写字、看得起病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为农民的告密,切和队友们被捕了,然而他的眼里丝毫没有对农民的怨恨,“为什么农民还要反抗你”“或许他们相信你们的谎言”——切和捕获他的军官的对话。
看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很难过,因为明知道切正一步步走向死亡。
其实切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就是战死?
还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天地间驰骋纵横的浩然正气电影做到了注:根据记忆复述的台词或有错漏。
说实在的,片子还是有点令人昏昏欲睡。但不可否认导演确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切·格瓦拉!
了解古巴,了解这个阿根廷人
外国传记难有共鸣
这片子闷啊...完全看不进...
切格瓦拉已经不是一个革命家
好题材,但讲述的不够精彩
真是...我还是很喜欢切格瓦拉的...但这片子实在让我看不下去...
“虽然我们胜利了,但革命才刚刚开始。”
优秀的传记影片。切·格瓦拉是个世界性的人物,其代表了忠实、纯粹的革命理想主义,他在没有认识到共产极权的危害前牺牲也算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留给世人的是永远正面的勇敢、毅力与对信仰的坚持。Del Toro的演绎堪称完美。
革命是枯燥无味的~
当记录片看来着~
用很冷静的叙事方式讲述切的革命,一点也不热血不摇滚不振奋人心,但这可能才是去商业化的一个比较真实的切吧。
索德伯格记得怎么拍电影了?
这片子拍得太催眠了,实在没有展现出一个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短暂而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这种拍法实在不知道是面向什么观众群的,了解格瓦拉的看起来笼统得苍白,不了解试图通过影片了解的,估计又会一头雾水。参考意见就是不推荐看,不如看看书读读文章来得痛快!
永远的男人....................
我不知道有多少用过格瓦拉logo的人能沉下心来看这部严肃的电影。
索德伯格你就是个庸才,拍点好莱坞主旋律就可以了。你真是把战争的单调和无聊拍得传神。片子的唯一亮点是切格瓦拉在联合国的发言,可惜那不是你拍的啊,那是你买来的纪录片。。。。你的部分乱七八糟毫无逻辑毫无高潮,连音乐都很生硬。那么多打五星的肯定都是切格瓦拉的铁粉,铁粉这种生物真是伤不起啊
人物传记商业片拍成这样算基本成功了
真没意思!
给一个杀人狂魔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