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设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观里,一种仅针对富人的致命病毒逐渐在该群体里扩散、传播。
被病毒感染的人在牙齿发光后全部死亡。
一时间,社会动荡不安,恐惧在所有富豪之间弥漫,且富有程度越高,死亡速度越快;相反的是,平民阶层的人却安然无恙。
一时间,人类社会之间的对立突起,贫富矛盾一触即发,因为不清楚疾病的感染原因,平民阶层开始针对被感染的富人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围追堵截,同时还暴露出人类社会中原有的种族矛盾、地域冲突等尖锐问题。
影片通过这一极端设定,深刻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与矛盾。
女主作为一名社会精英,她为生存放手一搏不仅仅是其个人命运的选择,更是对整个富豪阶层道德观念的挑战。
影片在她的挣扎与反思中,揭示了财富与人性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剧情不仅探讨了生存与道德的双重考验,还将观众的视线转向了那些平凡而脆弱的底层人群。
女主为了保命曾试图将巨额财产转移给自己的情夫,再被拒绝后她逃过警察的追捕、隐去自己的中产阶级身份,伪装成平民借母亲和丈夫作为自己的掩体。
可自视甚高的女主并不甘于委身于平民行列。
在她的设计下,不仅弃车保帅让丈夫成了自己的替死鬼留住了巨额财产,还在新成立的人类部落里推行自己的经济模式。
女主狡黠的伎俩成了她在这场末世生存下去的致胜法宝,同时女主的成了为数不多在本片主题里靠钻空子活下来的人。
女主的内心挣扎、对物质的依赖与对生存的渴望,在每一次细微的情感变化中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地,这部电影中丰富的众生相群像戏也在这一背景下为我们呈现了明暗交错的人性冲突。
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心理轨迹,折射出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与相互依赖。
全片的画面质感采用了黑暗而充满阴郁色调的摄影手法,营造出一种压迫感,反映出富有的腐朽与虚无。
影片中的音乐亦极具张力,强化了每个冲突场景的情感,并有效推动了叙事进程。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切换和特写,捕捉角色们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复杂情感。
影片不仅是对当代社会财富观念的深入审视,更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讨了人性与财富之间的困境,挑战观众对财富的传统认知。
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富人阶层的焦虑,揭示了财富与短暂生命之间的悖论。
确实题材挺好的,绝对新颖创新!
但是剧情也不至于能拿8.1分吧?
这剧情太拉垮了,全片就是逃难,撇干净一切物质,有点浪费题材的感觉~没啥别具一格的感觉~你说人性,没写多少东西出来,就是跟灾难片一样~也没有强烈的穷富对比~就弄几个主播在那巴拉巴拉浪费电影时间玩~所以这片6.5分差不多,撑死了7~6.5-7分中题材新颖还是占比分值最大!
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而你理解的,也不一定是事实。
我们所有已获取的信息,其实都是滤镜加持过的剩菜,真相,其实只能无限逼近,不能掌握。
就如电影中的这段翻译,完全给了观众相左的理解。
看看电影里人为的翻译,和各个大模型的翻译。
A man is rich in proportion to the number of things which he can afford to let alone.
关键就是, 你们自己怎么看呢?
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Galder Gaztelu-Urrutia)的《饥饿站台》(2019)曾以极致的阶级寓言震撼观众,而他的新作《财富流感》(Rich Flu, 2024)延续了“高概念+社会讽刺”的创作路径,却不幸重蹈了《饥饿站台2》的覆辙——设定惊艳,执行混乱。
影片以“财富即病毒”的尖锐前提展开,却在叙事中逐渐迷失方向,最终沦为一场议题堆砌、逻辑崩塌的逃亡闹剧。
影片的核心设定极具冲击力——一种名为“钱流感”的病毒席卷全球,感染者的财富越多,死亡速度越快。
富人的牙齿会诡异地发光,随后在痛苦中暴毙。
这一设定直指当代社会的财富崇拜,将资本主义的贪婪异化为一场瘟疫,富人从社会的主宰者沦为被猎杀的对象。
前半段堪称精彩:富豪们疯狂抛售资产、焚烧豪宅,甚至伪装成穷人以求自保;底层民众则趁机暴动,欢呼“富人的末日”。
导演通过夸张的黑色幽默(如富人牙齿发光的病征)和荒诞的社会崩溃场景(股市崩盘、游轮轰炸、全球暴动),成功构建了一个反乌托邦奇观。
然而,当影片进入中段,叙事焦点却突然从社会讽刺转向家庭逃亡,女主劳拉(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饰)带着家人一路逃往非洲难民营,影片风格也随之从《雪国列车》式的阶级寓言滑向《生存家族》式的原始求生喜剧 。
乌鲁蒂亚显然不满足于仅仅探讨贫富差距,他在逃亡线中强行塞入了种族矛盾、国际政治、家庭伦理等多重议题。
例如,劳拉的母亲批判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当地村民则因恐惧“钱流感”驱逐富人,这些情节本可深化主题,却因缺乏铺垫而显得生硬。
更糟糕的是,影片对病毒本身的设定几乎毫无解释——它如何计算财富?
为何通过牙齿显现?
富人为何无法通过放弃财产自救?
这些关键问题被刻意回避,导致高概念沦为空洞噱头。
女主劳拉的角色塑造同样充满矛盾。
作为精英阶层的代表,她起初精明冷酷,却在逃亡过程中突然变得愚蠢而自私,甚至试图欺骗助理接收自己的财产。
这种突兀的转变让观众难以共情,而影片对“人性自私”的终极揭露虽然讽刺,却因缺乏细腻刻画而显得仓促。
相比之下,《饥饿站台》的阶级寓言之所以成功,在于它聚焦于单一主题并深入挖掘,而《财富流感》却贪心地试图涵盖一切,结果每个议题都浅尝辄止。
影片最后,劳拉一家在非洲部落中勉强生存,社会回归原始的按劳分配模式,但导演既未给出病毒的科学解释,也未让角色获得真正的救赎,使得整个故事像一场未完成的实验。
《财富流感》的失败,某种程度上是乌鲁蒂亚创作困境的缩影——他擅长构建震撼的设定,却在叙事执行上屡屡失控。
影片前半段的讽刺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后半段的混乱求生彻底消解了主题的锐度。
如今当全球电影市场陷入创意危机,“高概念”不应成为“低执行”的借口。
有趣的是,影片开头的一幕恰恰讽刺了这种现象——无数电影人争相推销离奇的高概念,却无人关心故事如何落地。
但愿这句台词不会成为导演自身的预言。
对于如今的高概念电影,我对它们的深度早已不抱任何期待,只希望趣味性上够劲。
本片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和全片无关的部分,却让我看得有点小爽。
加上女主这一段表演太自然了,显得非常有魅力,我仔细想了一下这风格、表情管理、语气、动作,这不就是裴淳华吗?
在这基础上加了更多甜味儿。
就单纯这段女主的表演,也令人过瘾。
然后,电影就废了,跑到阿拉斯加、非洲逃亡、营地生存……后面毫无意义的片段完全不像拿着剧本拍出来的。
好在电影结尾,回收与分享那段,书、宗教、财富……让电影有了那么一点诗意。
我一琢磨,导演是拿着一首诗就去拍电影了吗?
只可惜是一首不上档次,纯粹堆砌的网红诗。
而女主这个角色的魅力也跟着一起消失了。
这部电影只看开头和结尾就行。
至于高概念我甚至懒得提,就是钱多的人,牙齿会发白发光,发疯然后死掉。
跟电影没啥关联,我现在随便想一个设定,比如随机死亡,都会比本片更有意思。
猎奇程度远不如《饥饿站台》对于社会的讽刺,在亚洲电影视角下,只能说都是小儿科产物了,感觉导演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估计都学的不咋地,这么好的一个创意借新冠的这个灵感写出来,实际呈现的真的很难评价。
快40分钟才进入正题吧,铺垫半天的人物不怎么有意思,设定也不是很清晰,剧情挺搞笑的,最后全欧洲幸存者集体跑非洲也是一种巨大讽刺了哈哈哈,只是全世界的视角也缺少,不知道其他地方怎么样了,然后后面全部篇幅落在了家庭关系上也是一个很大的败笔,拉低了整个电影的水准,已经不想再电影里看family了,有设定就极致一点呗。
通篇看下来就是表达了两个点:1.假设真有这病毒,真有钱人可以随意转移资产,病毒没啥太大效果。
受苦的还是底层人2.回归原始社会之后,刻在骨子里的资本主义依旧不会消灭,人性的贪婪物欲也不会消失。
其实第二点做结尾是电影为数不多给我的小惊喜了,前面真的太无聊了,估计导演就是和开头一群电影人一样吧,就是有一个想法,想好了开头和结尾,也想好了主题和表达,唯独没想好中间怎么拍,然后就拍出了这么一个无聊至极的电影。
只能说倍速光速过一遍,或者过两天看解说吧,解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无限放大电影的设定和优点,这电影感觉就是给解说量身定制的,去看解说应该比正片精彩吧哈哈哈。
《财富流感》的导演加尔德·加兹特鲁·乌鲁蒂亚,曾拍出《饥饿站台》而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他的电影里,阶级矛盾和财富不均是他关注的重点,贪婪是人类战火无法平息的罪恶之源。
主题现实,表现手法却相当大胆独特,只可惜他的电影火候总是差一点。
本片讲述了世界传播起了一种新型病毒,这种病毒自带监察视力和计算心法,能锁定财富感染人群。
越富有的人死的越快,从上到下童叟无欺。
于是“富有”变成了一种病毒,恐惧在全人类之中蔓延。
而这种病毒会使感染者的口中发光,自己不知道只有别人能看到。
富有的人都因感染病毒而灭绝,那么剩下的人又成了富有的人。
这个界限无法分割是导演的难题。
如果财富是罪,那么全人类应该灭绝才对;如果有了界限,那世界将成为对拥有财富者的大屠杀和对财产的自由劫掠。
毕竟如果富豪会因为有钱而感染病毒,那么就没有全世界攻击他们的必要。
借男助理之口,导演交代了一句“我可不想再面对一次城市封闭”,使这种新颖病毒的设定,让人觉得这是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恐慌。
比起无从捉摸的病毒,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和坚定不移的价值观念被遥遥无期的推翻更恐怖。
《饥饿站台》的设定是一栋自上而下的牢房,食物放在一张台子上从上到下运输,上层人的贪婪导致底层人的饥饿。
比较像是垂直版的《雪国列车》,在经历了忍受、打破规则,到认清真相的黑暗面。
同样概念惊人,也一样易放难收。
《财富流感》从一开始近8分的高分,到现在跌落至6.5分,也是因为导演没有能力将一个刺激眼球、又宏观深刻的命题贯彻始终。
他展现了中产阶层迎合上流社会后自家的一地鸡毛,却将财富囤积的欲望批判的轻率。
尽管导演鸡贼的让世界首富们先死,但如果获得财富的奖励,只会使上进与奋斗蒙尘、令智谋与聪颖受辱,那么和一棒子打死的激进仇恨又有何区别。
影片中女主在世界首富的家族产业工作,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令她忽视了女儿的情感需求,与躺平的丈夫更是三观不合正在办理离婚手续。
事实上女主的奋进、聪慧,她试图抓住每个上升机遇去改变家人生活的心计,都是大多数普通人所艳羡的。
在虚与委蛇的世界里为自己、为家庭创造更高的生活质量,正是芸芸众生辛苦一生所追求的。
然而女主没想到从天而降的富贵其实是顶级富豪的阴谋,早早获得病毒信息的富豪们、用狡诈且蛊惑的话语散尽家财保留性命。
代入女主角度扪心自问一下:刚刚被一直看不顺眼的同事抢了功、被青春期的叛逆女儿因为有钱瞧不起、被咸鱼丈夫拖着女儿不放、又在风雪无边零下几十度的小屋里被顶头上司大手一挥给了9亿美金去做善事,这种追求一生的人生巅峰谁会拒绝?
巨大的信息差又让多少人能未卜先知发现财富是致死病毒呢?
女主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正面角色,她的自私与狡诈屡屡因为怕死的恐慌让她爆发出惊人的自救能力,这个角色是上流社会的牺牲品、又是底层社会够得着的报复对象。
影片高开低走,前半生女主的奋斗史和中间的逃亡史形成的巨大反差,非但没有给影片带来贫富差距上的反思,仅仅将整个故事割裂成一个个细碎的爽点蛊惑观众:种族歧视反过来,白人被流放到集中营,黑人是好阵营和救世主;人人自危坐船出逃,甚至自私残忍大船撞小船、小船碎片片;为了救女儿,女主爆发出惊人的体力于黑暗中爆头罪犯;军队成了贪污头领,好像只有富人惜命怕死长脑子。
实验电影式的开头、惊悚电影式的过程,最终带来了影片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幻想——马列主义。
结尾女主所居住的部落,人人平等、同工同劳、同吃同睡,所有个人财产全放进一个小篮子里,第一天从某人开头众人排队、去挑选一样东西拥有一天后放回去,第二天从这个人下一个人开始去挑选一样,以此类推。
公有制社会因为没有私人财产而不受病毒侵扰,小小的海边部落成了一处世外桃源。
而导演定格住的,是女主为了要回自己的手表(她有钱后给自己买的十分有纪念意义的礼物),摩擦出几块漂亮的贝壳,去和今日手表的拥有者交换。
从手表拥有者眼里,女主的笑惊悚诡异。
导演没有让女主的嘴里像感染者一样发光,分析有两点可能:第一,女主感染病毒,只有手表拥有者看到了,而导演没有让女主口中发光,是因为在观众眼中的普世价值观里,交换双方认为价值相等的财物是正常的。
所以在公有制海边桃源里,手表拥有者认为女主想要回手表的行为是贪婪的,所以她看到了女主口中的光,而没有展现给观众;第二,女主没有感染病毒,但是手表拥有者也不想归还手表,甚至既想拥有交换的贝壳又想以部落规则要挟留下手表等待第二天轮换。
女主固然有私心和精于算计,但手表拥有者亦然。
一篮子物品里,手表屡屡是最先被选走的,因为岛上的现代人始终认可手表代表的财富、欣赏价值、以及实用价值。
这个看起来原始亲切又没有烦恼的海边桃源,像是读给六岁孩童听的童话罢了。
这是一部真是“特定”人群的惊悚电影。
饥饿 ,虐待,隔离,器官贩卖这一切曾是另一个阶层经历的苦难被掉了个。
导演最后的目的是想将这看似虚构的经历在富人中放映并赢取普遍的共情?
毕竟在流亡的过程中无论穷富,人性和爱依然存在(也可能因为主角夫妇并不是顶级富人),以致最后放弃财富,返璞归真,阶级消失并和解。
还是想提醒,这种致命的“病毒”曾在历史长河中屡次出现,并每隔一段时间将会重新流行。。。
毕竟对人类社会金字塔尖那一小戳人的仇恨最终将毁灭整个金字塔。
2025年1月24日,一部备受瞩目的欧美惊悚科幻电影《财富流感》(英文原名:Rich Flu,中文译名《财富流感》)在西班牙院线上映,随后于多个国际流媒体平台陆续推出。
这部由西班牙导演加尔德·加斯特卢-乌鲁蒂亚(Galder Gaztelu-Urrutia)执导,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Mary Elizabeth Winstead)、雷夫·斯波(Rafe Spall)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影片,以其独特的反乌托邦设定和紧张的剧情节奏,成为2025年电影市场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财富流感》的剧情亮点、演员阵容及其市场表现,带您走进这部充满人性考验的惊悚力作。
《财富流感》观看链接:https://pan.quark.cn/s/e3e916da0a6b(资源尽快保存,随时失效)
剧情亮点:财富成为死亡诅咒《财富流感》的故事设定在一个近未来的世界,一种神秘病毒开始袭击全球最富有的人群。
先是亿万富翁接连死亡,随后病毒逐步威胁到百万富翁乃至任何拥有财富的人。
这种疾病的症状奇特——患者的牙齿会变得异常洁白发光,最终在恐慌中丧命。
随着疫情扩散,社会陷入混乱,富人们争相抛售资产以求自保,却发现无人愿意接手,因为财富已成为致命的诅咒。
主角劳拉(Mary Elizabeth Winstead饰)是一位好莱坞高管,起初置身事外,直到她的前夫托尼(Rafe Spall饰)将巨额财富转移给她,使她成为病毒的目标。
劳拉带着女儿安娜(Dixie Egerickx饰)展开逃亡,从巴塞罗那的都市喧嚣到坦桑尼亚的难民营,试图摆脱财富的诅咒。
影片通过劳拉的旅程,探讨了财富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当金钱从权力象征变为死亡通行证,人们会走多远来保命?
最终的结局出人意料,既揭示了病毒背后的真相,也留下对社会阶层与道德的深刻反思。
作者:帮忙赚赏金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6e30e2834e18来源: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女主角真的很符合资本家的那种感觉,极度的利己主义,极度的自私,为了财富,可以充满勇气,不惧严寒等等。
助理帮忙找到飞机,上飞机时想把钱给助理,为了自己活下去(助理可以说是她身边唯一一个不离不弃的人了,关键时刻毫不犹豫的卖掉),最后故意让前夫自愿接受财富转移,老妈靠卖器官让她们偷渡等等。
以物易物安生了一段时间,为了自己的手表(甚至不是生存必需品,可以看做欲望的象征),重新创造出一般等价物,用贝壳交换的瞬间,病毒重回人间。
自私,欲望,人类真是无可救药了呀。
好不容易出现的人性闪光,都有可能是多巴胺分泌,在特定条件下的头脑发热,让他再选一次,多半就不会做了。
……不是,为什么富人不肯把东西捐出去,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就还好吧。大概是故意拍出富人的贪婪与吝啬?或嫁祸他人?然后看到也许是反应偷渡难民的遭遇?然后又看到体现主角对物的占有欲??
不是什么人都能拍出《人类之子》,去拍个《西虹市首富》不也挺好吗?导演有自知之明时还能拍出《饥饿站台》,一旦想装逼就只能拍这坨玩意儿了。
想象力很丰富
高概念设定,但是这种阶级固化造成的灾难呈现得很缺乏想象力。女主的人设倒是一以贯之,最后的笑容让人不寒而栗。
没有评论区说的那么难看呀………很适合在影院看的一部电影 音效和拍摄手法都很能调动起紧张感 除此之外也挺引人深思的
混乱且无聊。
导演意识流,线路有点简单
看了前面15分钟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一堆的人名不停跳出,而且越看越不知道场景与对话有什么意义。整部片的内容像Mary Elizabeth的奶一样缩水下塌
2025 BJIFF#5. 身体力行看新片,被骗的也挺惨的。创意挺好的,讨论的话题也挺有意思,我以为又是出《失明症漫记》,但本来一个人性话题,非得塞进家庭情感困境,母女亲情,我一直避免被大杂烩干扰,看不下去就闭眼会,可是导演自己往黑道上走就没辙了,片子里至少一个小时是浪费时间,然后财富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三角话题,一点没表达。结尾,用了好长时间铺垫,人类没有个人财富也能生存,但却抵不过人性(哪怕是善意)的诱惑。直接在这上价值多好,然后导演来了个留白...
有一个很好的概念,却讲了一个很烂的故事。
直至逃亡之旅开始就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节奏之中,让人能够想到疫情期间的种种,但是后半段还是脱离了本来的设定之中。
当年打土豪斗地主全民争当贫农时,竟然没有识别出是何种流行病毒。
啥玩意 下的时候7分多 看完5分多了
疑似穷晕前的幻想。20%的财富流入80%的人群后,继续会将人类分成28
剧情挺新颖的,让有钱人都见鬼去吧,人类就应该自相残杀直到最后一个人,赶紧灭绝吧,灭霸唯一真神
导演:把“高概念 低执行”贯彻到底,是我一直以来拍电影的宗旨。
不知所云。
与《瓦尔登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背道而驰
越有钱越早死,这个点子挺有意思,拍的内容就没啥意思,还老是整特别多恐怖音效。。女主的演技真好,前期的富人气场真强大啊,剧情越到后面越离谱,从一个人奔波到一家人偷渡。。靠着女主的颜值看完了。所以长生之道就是自给自足呗。。女主那么在意女儿,最后,生活安定下来又只想着自己的那块表,也是有点好笑
不错,和饥饿站台概念挺像的,最高层的有钱人如果死光了,那不就轮到穷人了嘛,那有钱人只能赶紧变穷人,穷人只能变回原始人了。就像结尾女主所处的地方!!哎伊丽莎白也老了啊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