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很喜欢父母将自己的人生观加于孩子的身上。
愤世嫉俗,对时代感到失望,于是带着孩子隐居山林。
教出来的孩子博览群书,张口闭口哲学佛学,却没有丝毫儿童的感觉,对时尚和娱乐也几乎一无所知。
我不知道电影中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对是错,但是我觉得,意识到时代问题之后,应该做的不是逃避于山林之中,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在这个时代中生存却又不被其同化。
电影一方面表达着对这个时代的厌恶,一方面又用这个时代衡量优秀的标准来展现男主孩子们的优秀,这种明明深陷时代却又自认为自己高于时代的自以为是让人觉得不适。
那个解救食物的任务更是莫名其妙。
整个电影就给人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
你不喜欢这个世界可以,你可以隐居,但请不要把你的逃避标榜成不屑于这个世界同流合污,毕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也不在少数。
看完觉得有点可惜。
很不错的立意,隐约要触碰到一些犀利的话题——教育的本质,父母意志与孩子意志的冲突,对待资本与消费的态度,现代社会的浮躁——却还是收手了,最后利用母亲的葬礼、逆光侧颜、合家欢结尾掩盖了更深入的探讨。
但是不管咋说,能触碰到边缘,引起一些思考,也是好的。
说起教育这个话题,片中的父亲,看起来好像疯了,但是他教孩子用运动强健体魄,用知识和理智武装头脑,用语言表达感情,去繁就简并且身体力行,给予孩子24小时的关注与陪伴,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可能在融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会感到困惑不适,但一定拥有坚强独立的人格。
毕竟熟悉消费主义那些花花绿绿,可能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学习如何把妹,可能只需要一场(失败)恋爱的洗礼——人是适应能力最强的动物,最重要的还是拥有对自身的清醒认知和爱人的能力。
不过,孩子们还是应有自己的选择,他们有权利接触这个社会的全貌,也需要机会独立面对诱惑,然后才能在成年后,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是继续离群索居独善其身,还是拥抱人群投入纸醉金迷,或者选择利用哲学家智慧改变不合理的现状。
兼济天下——这也是我看完电影之后,内心隐约对这些富有智慧和见解的孩子们的期待。
看完这部乌托邦电影,我最想讨论的是教育问题。
电影中的父亲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是让孩子更好地进入社会,剔除没有必要接触的知识和梳理好完备的知识体系。
这的确是学校的作用,挑选知识,培训学生以便更好地接受。
但是结果呢,却逼疯了自己的妻子使之自杀,孩子们除了知识,什么都不会,没有羞耻感,不懂沟通,无法正常融入社会。
这恰恰与他的目的完全相反。
其实这位父亲虽然起到了校长的作用,违反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根据尼尔波兹曼的说法应该是通过筛选知识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从而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判断的能力。
而故事里的主人公却仅仅只是把自我的价值观、世界观施加给孩子,导致孩子大谈政治,看事物都直指本质。
因此他们学会的是如何使自己过得更好,而不是适应社会,融入集体的能力。
这使他们过早失去童年。
《童年的消逝》里谈到,童年之所以是童年,就是因为成人世界对之有所隐藏。
性,暴力,政治,阴谋种种等如果都在孩子嘴里肆无忌惮地说出,那他们根本不能称之为儿童,而是小成人。
童年的欢乐跟想象被现实与本质充斥并扼杀。
他们缺失了儿童特有的想象力与对万事万物自发的好奇心,简而言之,旁人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很无趣。
其次,这会使他们被社会排斥。
当今社会是娱乐社会,所有话语基础围绕着电视和计算机意识形态进行,他们的娱乐方式仅存在于他们的家庭体系中,是印刷机时代的产物。
娱乐的伴生作用有一个是便于交际,很不幸的是他们做不到,以至于大儿子被野营女孩吸引,想要挽留住她,他只有靠书中提到的求婚。
诚然社会上很多娱乐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对之有所了解与人有所交流,从而获取很多信息才是其意义。
最后,通过故事里埋下的线索,如果一直持续下去没被打破,最后孩子们也只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所以他们的道路会很窄。
这有益于人类社会,但是对他们自身却是不公平的。
同时我也想批判现在不断给孩子们打扮成熟,过早给他们定型,让孩子们赚钱,或者说说是让他们在这个时代能有一门精湛技艺来过得很好的父母们,这种生活方式你是否有问过孩子喜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是不是只是出于你们自己的想象或者既定目的而已?
童年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没有还被定型,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所以请大家多赐予孩子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成长没有那么多拘束。
其实我想给电影打7.5分,是因为故事矛盾太少,描述性镜头太多,孩子们个性不突出。
主人公的形象也不够饱满。
但是里面的讨论性思维是足够的,适合教师或者家长去看。
无需多言,消费主义本身是垃圾,而这部电影则是消费时代产生的垃圾。
首先这部电影是不诚恳的。
一个信仰佛教的人会叩拜乔姆斯基并把理想设定成柏拉图的共和国,而此人甚至还高举自由主义大旗。
要知道乔姆斯基与柏拉图唯一的契合只是灵魂回忆说的部分。
佛教反对自杀,杀生,宣扬性恶论,而电影无疑是颂扬力比多的。
你能想象一帮回归荒野的人秉烛夜读戴蒙德吗?
那么,如果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傻逼,那就是他把观众当做傻逼。
其次,这部电影披着特立独行的自由外衣,赞美了法西斯的过人之处。
电影中的妈妈在信中说她建立了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理想国,所谓哲学王,可笑的是,如果你读过理想国你就应该明白,现行社会(包括China)比电影中的理想国更符合「共和」这一标准,那么导演是在讽刺吗?
我想不会,因为导演没有那个闲工夫,导演很忙,他着急着要把他的脑子找回来。
顺便,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没有诗人的,更不会有爱略特和纳博科夫。
总之这部电影完全把博人眼球的策略发挥到死皮赖脸的地步,we are different !
啊!
那你要举高高么?
U fucking freaks
1、费孝通在40年代出的《乡土中国》里谈过两篇关于乡下人和城里人的故事。
一则说城里人开车到乡下,发现老农听到车鸣喇叭慌乱不知如何躲闪,城里人就会笑乡下人“愚”笨,没见过世面。
费孝通感叹,“愚”字用得太过了,只是城里人有城里人的知识结构,乡下人有乡下人的生活经验,乡下人也可以嘲笑城里人“五谷不分”。
另一则感受更切身一些,费孝通讲他和一众教授战乱避居乡下时,发现教授们的孩子和农民的孩子在学堂上课,教授的读书识字成绩比农民的孩子好上一大截,由此不免有人认为教授的孩子总是天生优秀一些,但随即他们便发现在捉蚂蚱、割稻子一类的事情上,农民的孩子又比教授的孩子好上一大截。
费孝通由此感叹只是环境不同,教授的孩子生活环境里都是书,所以自然读书会好些,却并非就更优越了。
一种环境能塑造出一种优势,一种优势往往同时又局限了另一方面。
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容易懂,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生活在没来由的优越感和没来由的偏见中。
听民谣的小资青年鄙夷听网络神曲的,在B站用弹幕看片的鄙夷守着电视机的,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鄙夷三四线城市的……2、在美国有一对夫妇,他们对消费主义、世俗的虚伪深恶痛绝,于是找了一片原始森林,生儿育女成了森林家庭。
这个家庭的父亲用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每天早起山林里跑步、攀岩、格斗训练、野外打猎,然后根据各个孩子的爱好自由学习、读书,夜幕降临时一家围着篝火,弹琴唱歌,自由辩论各种思想。
这个家庭的孩子们由此体格健壮、生存能力极强,而且所掌握的知识也超出同年龄的孩子,对各种问题总有自己的观点。
一家人过着梭罗《瓦尔登湖》式的生活,直到孩子们的妈妈因为精神疾病住进了医院,继而自杀身亡。
这个父亲决定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妈妈的葬礼,于是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天堂,步入外面的世界……这就是电影《神奇队长》所呈现的故事。
3、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这是《瓦尔登湖》作者梭罗的一段话,也是很多丛林主义、嬉皮士者们的信条。
《神奇队长》中的父亲也坚信这点,所以他带着孩子们在丛林里生活,远离世俗,自己教育。
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你认为“只有步入丛林,才活得有意义”,并因此鄙夷丛林外的人,那就有问题了,这就跟信了某个教,就鄙夷其他宗教或者不信教的人,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片子中那个父亲就存在这个问题,他认为自己的方式才是正确的,世俗的生活充斥着虚伪,于是他跟自己的姐姐辩论该如何教育孩子,拉出自己家最小的闺女(8岁)侃侃而谈人权法案给姐姐家的高中生孩子看。
他在房车营地赤身裸体站在自己车面前,冲两个路过摇头的老头老太太说,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每个人都长着鸡鸡。
他带着全家穿得花里胡哨闯进丧礼教堂,发表大通演讲批判宗教的虚伪……这个跟城里人嘲笑老农,或者老农嘲笑城里人是一个性质的。
你有你的优势,也有你的局限,你的优势往往恰恰就是你的局限,不过秉持唯一正确的人往往都忽视了罗素所说的参差多态。
4、片子中处处是这样的冲突。
姐姐家的孩子惊讶于森林家庭的孩子不知道nike、阿迪,不知道电子游戏,森林家庭不屑于过虚构出来的圣诞节,看不上城里人的浅薄。
我们的生活往往是一场斯德歌尔摩综合症,选择一种生活(其实是被一种生活绑架),然后依赖上甚至爱上这种生活,眼里就容不下别的生活方式。
譬如一线城市总优越于自己的资源,觉得躲到小城市生活的那叫“逃离”,总透着点活不下去狼狈离开的意味。
而小城市优越于自己的慢节奏、诗和远方,看不上一线城市吸霾堵车的生活。
此人之肉,彼人之毒。
所以选择你所喜欢的,也请尊重别人所选择的。
片子中父亲终于也发现自己的无奈,当女儿不慎从屋顶摔下骨折,他必须把她送往医院时,当大儿子说他想读大学时,当小儿子打着电子游戏说我恨你,你害死了妈妈时……豆瓣上有人看完这片子于是说你看,终究还得妥协,还是得融入社会吧,这样的生活只是一个幻想,不免自得意满起自己丰盈的都市生活。
其实不然,设想如果他们仍旧生活在自己的森林天堂里,当然也会遇到生病的情况,那可能求助的并不是现代医学,而是一些原始办法,甚至得承担由此带来的死亡或者残疾的后果,但那就是一个选择该承担的部分。
如果好几个家庭一起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大约就会相互帮助,然后世代繁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成了所谓的桃花源;如果再多家庭,也许也会出现专业分工、形成医院、咖啡馆、微信、微博……所以,不过是一种选择,选择什么承担什么便是了。
片名叫《神奇队长》,选择的人少,便神奇了,但那并不是神圣,也不稀奇。
来自个人微信公号“丫说”(ID:yatingshuo),提供下载链接。
"very interesting."“你触发了关键字!
”看到这我笑了,非常合口味的电影。
描述,而不简单粗暴的定性,nice。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DC超级英雄电影《神奇队长(沙赞)》还想不是说2019年么,怎么今年就有资源了?
当看到阿拉贡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打开方式不太对。
阿拉贡带着六个子女在一片林地里经营着自己的王国。
他们会攀岩、会辨别野菜,会用一把小刀独自在森林里面生活。
他们是野人?
no, 他们有的会说六种语言、有的懂得《人权宣言》、有的懂得高数讲得出懂弦理论,but they know nothing。
柏拉图的理想国似乎在这里实现,但和所有的乌托邦实验一样,他们看到的都是墙上的影子。
真实的世界有更多的矛盾,更多类型的人,更多的突发情况,书本是无法全部承接的。
就算可以,看的完吗?
大儿子被一个吻搞迷得神魂颠倒,一生都要献出去。
书里告诉你要怎么做了吗?
如果你看过,那求婚就是书里告诉你的Reaction?
这是原始脑的冲动,理性脑再发达也管不到这里,只能让原始脑一点点适应去敏感化。
大世界里未知情况会更多,人要成长不能只在自己的脑子或者一个几个人的小团体里面重演这个世界,no, it's too much。
人有着脆弱的肉体,攀爬不比猿猴,游泳不比鲨鱼,爆发不比灰熊,警惕性甚至比不上小强,但是我们有群体有分工协作。
人是要生活在群体中的,群体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分工让人类成为星球霸主。
猴脑吃的,鱼翅吃的,熊掌吃的(吃野生动物是不对的!
),嗯, 我们不吃小强,但我们给他们盖了小房子,嘿嘿。
第一次工业革命末期社会分工加剧,农民土地被收缴,自主自足的生产模式被彻底破坏,每个人都被绑到了社会分工体系里面。
压迫、剥削、阶级,人类历史似乎到了最黑暗的一个时刻,人类精英们开始了自己的乌托邦实验,但无一成功。
人类自私甚至显得愚蠢的原始脑有三百万年的进化史,理性脑也就几十万年;精英永远是少数,人民群众是广大的。
So no Utopia, join others,but don't be others.阿拉贡一直在贯彻一个百无禁忌的教育方针,这让他的孩子十分的cool,我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
比如详细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你长大就明白了。
”很显然不是个好答案,所以我一般会问接着问“长大的标准是什么?
”然后我现在还不知道答案……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缺失十分严重,子不语怪力乱神,性教育哪个都不沾边啊,说好喽。
阿拉贡的解释堪称模板,点个赞d=====( ̄▽ ̄*)b。
熟练使用各种武器,额,我不是支持武斗哈,而是对于刀子这种危险物品,与其不让孩子碰,还不如在其抓握能力发展好后就教他如何用好它们。
这样明显更安全啊。
女儿读《洛丽塔》那段的剧情。
描述而不评价,这个我太喜欢了,对书籍、电影、甚至是事件的一个词的评价和概括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收获。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写到对于书籍的阅读要想四个问题:1 . 整体来说,作者在讲什么(主题)?
2 . 作者用了哪些细节(想法、声明、论点)?
3 . 作者这些细节有道理吗?
4 . 这些对你有什么用?
如果只是“interesting”那这书也就只是“interesting”。
当然我觉得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阿拉贡让他二儿子表达意见的部分。
这真的是民主环境吗?
周围的姊妹兄弟都站在一边,自己在另一边,要我我也说不出口啊。
这其实也是个教育机会,阿拉贡如果让大家围圆桌坐下同时指出这个惧怕群体的问题、引导二儿子表达想法应该就没有后面二儿子跑掉的剧情了(所以编剧没这么安排是吗?
)。
阿拉贡的这些教育构筑了孩子们的一个思维基石:去标签化,没有什么是不能碰的,没有什么是不能谈的,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正因为这种教育让孩子们不断的做出自己的选择,最后回到阿拉贡身边,也做出了改变走出乌托邦回到社会。
所谓“神奇队长”,应当是神奇在此处吧。
欢迎关注我某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wuxiaha11cats/某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xianiannian
开始以为以为是野性的胜利,中段以为是城市的胜利,最后发现孩子们地也种了学也上了,那跟他们两个只爱打电玩的表兄弟相比是热爱的胜利、humanity 的胜利?
我理解作者对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的不满,但这样的 solution 终究还是太过肤浅。
当然了,教育方式这种当事人毫无选择权的事情(至少前半段也是奠定孩子性格的教育基本都是在孩子没什么判断能力的时候进行的),恐怕再争论几十个世纪也不会有结果。
但作为电影来讲,片子的流畅度和完成度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人物塑造方面还是太偏重父亲了,除了要上大学的哥哥还有恨爸爸的弟弟有一定辨识度之外(那也是因为剧情而非他们本身的性格或见地),其他的孩子角色全都是模糊的。
如果作者想用几个个性模糊的孩子、超负荷的体能训练、背课文式的人权法案、应试感浓郁的 Lolita 读后感等等等等来 justify 他的教育主张的话,我不知这能有多大的说服力。
教育的确是个很难的题材,我只能说 nice try.
从第一秒就从头顶冒出尴尬的泡泡,这种尴尬持续到电影最后一秒。
特别是最后,他们在烧自己妻子自己妈的尸体的时候,一起唱sweet my child,在焚尸现场pogo起来,尴尬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了,鼓盆而歌呀,牛逼啊兄弟们……神特么的柏拉图理想国哲学王,柏拉图的棺材板都要翻了,你晓不晓得人柏拉图的乌托邦第一条就是,娃儿不跟爹妈一起生活……乌托邦加亲情的混搭,表面感人至深,实际是堂吉诃德式嬉皮士……为了表现乌托邦的远离尘嚣,点个火都要钻木起火,可是你们明明在照电灯在开汽车啊……为了表现男主的文艺与忧郁,让他天天拿个吉他,然而C和弦都按不出……为了表现孩子们的不俗,就让他们在森林里奔跑,在草丛间奔跑,在夕阳下奔跑,各种快乐轻盈充满活力地奔跑……为了表现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动不动就是大段的背书,背名人名言,背量子力学高等医学深刻哲学讨论法西斯……为了表现男主角对娃儿严格,下雨天一家人野外无防护攀岩,娃儿手崴了还喊娃儿坚持,喵的摔下去就死了还坚持个锤啊……还有尴尬的镜头,为了表现人物情感,各种怼脸镜头,大小演员们就搁那儿五官抽搐地悲伤……但凡导演愿意在剧情、配乐、镜头上稍微克制一点,这部电影就有意思了。
然而导演不愿意留白,不愿意给观众留下思考空间,他将观众们看作下水道,要自豪的把所有思想烧成骨灰,顺着马桶冲给我们……
昨晚看了一部电影,名为《神奇队长(Captain Fantastic)》,可不要被标题误导了,这并不是一部漫威的超级英雄科幻片,而是一部实实足足的剧情片。
本来打算昨晚看一半,分两天看完的,但它却值得让我打破了计划,完完整整的看了下来。
观影全程我有惊叹,有反思,有感动,甚至很想去认识片中他们的每一个人,去设身处地的观察他们,体会他们的生活。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给我带来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思考,余音绕梁。
(下有剧透,慎入)影片开头的主旋律是介绍这个乌托邦王国:一个父亲,带领年龄大小不一的六个孩子,最大的不到20岁,最小的才五六岁,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生活。
在长期的野外训练下,他们能狩猎,能攀岩,能急救,能游泳,能一切你能所想到的生存必备技能。
当然,除了能武,他们还能文。
夜间是他们学习的时间,他们读书,辩论,冥想。
学习深层次的历史、人文、哲学、物理等高等学科,通晓六门外语,欣赏古典音乐等等。
他们是一股清流,茕茕孑立于世上,生存靠自给自足,并以人类各方面智慧结晶武装自己内心的一家子。
后来因为要出席他们母亲葬礼的缘故,乌托邦不得不与现实社会产生矛盾激烈碰撞。
走出丛林的孩子们来到他们母亲的妹妹家,乌托邦王国的一家子像一块价值观紧紧抱团的刺猬,并带有优越感。
本来是轻松愉快的一顿晚餐,但根本聊不到一块去。
他们母亲妹妹和妹夫愤然离席,指则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说这位父亲完全是害了孩子,不上学校的这种封闭私塾教育,让孩子们完全没法好好了解这个世界。
而这位父亲却用行动回敬了这对夫妇一个大耳光——这位夫妇上高中的孩子对一些事物的理解深刻程度,还不及他所教出来六个孩子里最小的那个小女孩。
再后来,这个乌托邦家庭的弊端也慢慢的显现出来。
父亲崇尚自给自足,反对反乌托邦的消费模式,于是他们开始在超市里偷东西,美其名曰:“食物解救计划”;他们不庆祝圣诞节,反而庆祝一个哲学家的生日,并在那天送分发礼物,一个六岁小姑娘看到父亲送给她的黑钢锻造带血槽的求生匕首时欣喜若狂;年纪最大的男孩完全不懂如何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是个男女情感上的“残废”;他们不去上学,在警察的盘问下只能遮遮掩掩,演戏度日...后来,一个孩子的意外事故成为了父亲心路历程的转折点,孩子在执行父亲布置的“任务”中从屋顶摔下,去医院抢救,险些成为植物人。
父亲震惊了,觉得好像差点谋杀了自己的女儿一样,他深刻反思这些年对孩子的教育,剃掉了蓄了多年的胡子。
并打算把孩子们交给她们的外公外婆,自己不辞而别。
他开着车上路,打算一个人回到森林。
镜头拉长,配着音乐,我深深的被感动了,我看到了这位父亲的隐忍,面对所有人反对的生活却一个人默默承担一切的勇气,对孩子和对自己爱人的责任,还有建立这一个小小乌托邦的伟大理想。
故事的结尾是孩子们最终觉得不能再失去父亲,又找到了父亲,并在送别母亲后,开始了各自新的生活——他们去融入社会,去上学开始自己的学业,去恋爱,去回归正常生活。
在一家人安静的吃早餐等待校车来接孩子上学的画面中,电影迎来了尾声。
谈谈观影结束后我的一点感想:我觉得整个电影是一个悟道的过程,道路上有成果,也有陷阱。
崇尚精英教育无可厚非,但闭关多年终需出关,社会才是人生最大的试炼场。
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我认为故事的最后他们不是对之前生活的否定或者是告别,而是从小隐蜕变成了大隐。
不是用那么极端的方式,而是在混杂的社会中成为一股清流,坚定信仰,坚持身体上的训练和思想上的学习。
这也正是王阳明心学精髓所在,古今中外,优秀的人的品质都归纳无遗,写在书上,记在心中,道理都懂,但每个人悟道的过程谁也找不了替身,路还是得自己走。
如果只以一部电影来看,可以给三星,但如果算上观点传达,我觉得这部电影只配给一星,因为逻辑上无绝对错误但刻画方式有明显的偏向性,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自觉的引导,以文化作品来说,未必没有误人子弟的可能。
电影里对小孩子的教育两种逻辑,一种是丛林出世式的强壮自由,另一种是社会入世式的娱乐颓废,都很极端。
人权与自由固然是一种个人主义的绝对正确,但以人类目前的文明程度,其实远不到绝对的独立自由,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这家的父与子们还是要依赖一个现代文明的产物来出行和居住,就是那台特别老的汽车,然后也毫不意外,这台车要加油,而并不是吃草喝空气就能运转,这里面就衍生了一个部分的必然,即无论野外生存能力如何,与现代文明的联系不可能轻而易举的一刀两断。
当代社会有非常多的问题令人厌烦,复杂的人际关系,廉价的问题食品,成年人的世界不乏尔虞我诈,小朋友的阶段也常见校园暴力,这里面有些问题,错误的就是错误,不会因为存在即合理就成为正确,对于三观未定型的成年人,先入为主的评价教育,其实有一种别样揠苗助长的意思。
再看另一种模式即作为反面典型的亲戚家的孩子,沉迷游戏然后身体素质平平,学校里似乎也没有学到更多的东西,似乎无所关注无所热爱,导演似乎很吝啬去展示一下常规生活状态下的同龄人有什么样的优点,只肯给一点干巴巴的惊奇。
但很侧面的,有一点观众需要思考去感知的优点,他们一张白纸,无知的同时也不怎么有畏,懂得不够多,但还有充足空间去自己认识世界。
没有任何一种教育方式能说绝对的教育没有任何灌输的意味,但是合理的教育应该是引导帮助小朋友去认识世界而不是强加一种自由主义,换句话说,真正的自由并不应该是宗教徒告诉你神爱世人众生平等,而是你通过学习和生活逐步去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依照的模版也只应当是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极度的约束和放纵,都不必也不应该。
影片的结尾还是很好的,是出世和入世在某一个节点上的平衡,不脱离群体社会也不放弃自由生存,这是没问题的,只是开始的有些晚,有些错过的事情不可能像没发生一样,其他的,各得其所,倒也很好。
当代政治和君主论的视角某种程度上没有什么可区分的,因为人总要去想,生而被社会困住,如何挣脱?
但本意依旧还在,因为人作为社会本身的一部分,在进化到当代人类的生物水平的前提下,不可能绝对的脱离社会去生存。
这个世界其实不缺乏糟烂的人和事,也总有看不明白的勇和执以成就人性的真善美,看开或是看透的最终不应该是逃,而是接受面对并竭尽全力,毕竟,生活着,生存着。
当我们以偏执与骄傲去对抗世俗的价值体系,这个世界却赐予我们怜悯与温柔。
并非是要非黑即白的一条路走到黑,而是作为一个人,要学会反思自省,要学会给自己选择也为他人提供选择,无论选择哪一条路,保持学习,尊重他人,认真无畏,追求自由,清晰深刻,悲伤挣扎但不盲从,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做爱的时候要温柔会聆听,最后,正直善良。
Fantastic。。
裸裎穿梭丛林的日常,生活乃是文明背后的乌托理想;盛装出席至亲的葬礼,死亡不过值得庆贺的生命轮回。你熟读政论精通外语研讨哲学给诺姆庆生,他暴食快餐沉溺手游放纵情爱赞颂魔法精灵,原始与文明是否冲突,宗教与信仰是否相悖?一辆大巴车满载格格不入的怪胎,我们手腕骨折脊椎断裂,仍为自由狂欢。
偷完超市开始讲权利法案,我也是微笑。权利法案同意吗???
三星全给阿拉贡
气死我了
我有一个孩子 我喂养过孩子 我教育过孩子学习 所以我知道这就是一科幻电影 …另外人为嘛成为社会性动物 就是因为自己活不下去 抱团才能取暖 退掉社会性不难成为自由的因子游离在社会系统外 这也是个不错的实验 用自己个的孩子实验 火星开发一准让您先去拓荒(电影里孩子哭的时候我也哭了 不是电影感人 就是见不得孩子哭)
好在眼界够宽,并未对对立的价值观作过多评判,但还是很懒的写法,其实这两种价值观的“接触”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莫腾森的这套理论体系自身是不自洽的,只是anti-的存在,而不是真正的being(正如Anarchy一样,它对性、作物、快感、科学、体制等事物究竟观点为何?对现代性的排斥程度究竟如何?)。最致命的就是,把死去的妻子写成了一个摇摆者,如果这一切也是她所坚信的呢?那莫腾森的正当性更强,冲突也会更有趣。
小清新无政府
个人认为分数虚高。首先三观不敢苟同。细枝末节都在歌颂父亲的乌托邦式生活,但再多的书本知识脱离了现实意义,不在社会中去实践,再丰富深厚又有什么意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父亲最后似乎也并不是认识到这一点才醒悟。母亲的线交代的也是乱七八糟。小演员演技不错,火化母亲那段歌很好听。
对于这个带着如此quirky气质的主题,[神奇队长]最终却成了部俗套的公路片,充满了设计好的桥段,最终远逊于同题材的[南国野兽]。这也难怪,后者的抒情性来自于倔强的坚持,相比之下此作简直是软骨头。影片的摄影和剪辑亦没起好作用,它们无法让人相信角色的情绪。当蒙坦森满眼泪花时,观众却无动于衷。
崇高自由但幼稚可笑的个人世界,电影呈现的效果更多的是尴尬。
理想式与世隔绝。三星半。
这大概反应是真正的所谓“白左”的理想世界吧 反对政府,企业,资本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提倡亲近自然(过原始人般的丛林生活 类似于鲁滨逊),家庭启蒙教育,当然还要是佛教徒,用乔姆斯基生辰代替圣诞节 大概8~9岁就可以看《性爱的欢愉》对小朋友进行性教育~
想说明什么?
理想之为理想,在于其本身那种永恒不变的不堪一击的状态。没有完美,只有无限趋近相对完美……另,Viggo的表演真的太美了。
bunch of savages,你可以不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自己去隐居,但你最起码要尊重吧,人和animal的区别在哪?你教了你孩子点什么啊?有本事就真正隐到森林里过原始生活啊偷什么东西开什么车?公园里裸着我靠真特么辣眼睛~你学那些生存技能干啥?世界要毁灭了吗?孩子到是全毁了~怪不得老婆抑郁自杀了~
(2.0)1、与现实世界及片中世界都极度对立的主角的价值体系从未找到合理出口 2、主角一家的原则从未得到来自内心或外部的足够挑战 3、面对人性的不完美和社会的复杂性时表现得比他们所尊崇的那些左派更加偏执,这种狂傲掩饰下的无知在任何一种艺术创作中都是极为浅薄的。
可作反嬉皮宣言看。讽刺很明显:这种家教和宗教灌输无别,孩子也难逃人性诱惑。车上聊洛丽塔隐喻全片,但正如恋童不值得同情,世界也不需要哲人王,靠背条文也当不了宪法学家。而导演编剧以及其受众,终究不要反抗而要和解,所以片尾岁月静好,终归充满liberal式尴尬的犹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