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最终,在奥斯卡外语片的奖项上,《野马》还是败给了《索尔之子》。
但这个结果绝不会掩盖《野马》的光芒。
开场几分钟之后的迅速转折就已经宣告,这段发生在土耳其村庄里的荒诞剧情有着怎样残酷的走向。
这个以小见大的故事,有着铺张的野望和难以辖制的自由之光。
电影从一派烂漫开始,五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姑娘,放学后结伴与男同学玩耍,在海边,两个姑娘分别骑在了两个男孩儿的脖子上做着类似“骑马打仗”的游戏,发泄着青春期孩子无尽的精力。
回到家后,五个姑娘被祖母依次叫到房间教训。
最终,祖母告诉她们,是一位老太太告了状,认为她们骑在男孩身上的行为“不检点”。
在这个笃信宗教的封闭村落里,与男孩子公然亲昵被认作是一种罪恶。
从此,五个姑娘被软禁起来。
不允许外出上学和玩耍,不允许与外界的人接触,由于她们的父母去世,没人能解救她们,祖母和叔叔成了看押他们的狱卒。
姑娘们只能每天在这座房子里打扫卫生,学习烹饪,跟随着老人学习如何变得具备妇道和懂得顺从。
这部电影的色调、光线和镜头摇曳的角度都十分讲究,一个内核极其幽暗的故事,却一直被放置于一个阳光明媚的环境下进行展示。
几个姑娘站在窗台上努力擦着玻璃,温煦的阳光暖暖地射进来,打在她们青春的身体上,这反差更加令人心痛,而女孩把脸贴在玻璃上,向外张望,那层玻璃展现出的“透明的囚禁”也愈发显得残酷。
土耳其的女导演蒂尼斯•艾葛温在呈现几个女孩的形象时,竭尽了一切力量用细节去推动着情欲的汪洋。
她们的外形,穿着,举止,一切都在彰显着肉身的本能,同时,也在对比和对抗着一个禁欲之地的荒凉与荒诞。
五个姑娘摇曳着散乱的长发,像情欲的旗帜,在一个必须包裹身体发肤的地方,那头乱发如此魅惑又如此危险。
而且,即便无法出门,她们在家里也要换上鲜艳的比基尼假装游泳。
她们偶然一次逃出房子去看球赛,穿着紧身牛仔裤,钻过墙洞时,镜头从姑娘们的腿和臀上慢慢摇过,那道曲线已经说明了一切。
她们对身体的展现多么大胆,其他人对身体就多么恐惧。
很快,姑娘们的窗外被焊接了铁栅栏,正值青春期的她们,开始被安排上门提亲,然后不可选择地成亲。
有人反抗,有人自杀,有人自暴自弃,直到最终,两个最小的姑娘,结伴逃亡,奔向伊斯坦布尔。
某种程度上说,《野马》讲述的也是一个和《房间》相似的故事,其实,比《房间》还要残忍。
毕竟,那个故事还是一段黑白分明的灾难与犯罪,而在《野马》的囚禁故事中,一切对于人性的阉割都以文化之名,以爱意之名,以纯洁之名,以信仰之名,当施害者把圣洁与道德作为自己的盾牌,这一切使得受害者深受摧残却无人可以解救。
电影中,面对着那个道貌岸然的叔叔,上一秒钟还试图逗自己和妹妹开心的姑娘,下一秒就拿了叔叔的枪饮弹自尽,所谓绝望,还需要怎样去诉说吗?
这部电影的写作方式非常巧妙,你把它当做一个微观的故事来看,它可以成立,你把它当做一个宏大的寓言来看,同样成立。
叔叔代表着强权式的父权,而祖母看似对姑娘们充满保护欲的初衷,但实际上是更加无知和深邃的恶,相比于男性明火执仗的暴力,这个角色身上所隐喻的女性自己对同性别者的软糯的迫害,更加令人悲伤,她用一种“强迫性的文化”告诉孩子们顺从命运是唯一的,也是道德的选择。
如果说,叔叔所代表的是强加于肉身的迫害,那么祖母所代表的就是从精神内部的摧毁。
《野马》是一部典型的从女性视角出发的作品,但是对于权利和自由的探讨却远不止到女性为止,电影到最后,早已经从对性别权利的探讨延展成为了人类层面对于自由的渴求。
这电影中,那几个姑娘的表演极为令人称道,她们把那种发自青春本能的倔强、独立演绎得真实无比,她们没有任何口号,也没想过反对什么更大的文化禁锢,就是凭借一个人对身体自由和精神自由追求的本能行事,没有什么比这些更令人动容。
当她们第一次出逃后,站在大街上,穿着帆布鞋和牛仔裤,跑到球场看台上放肆地笑闹,就像美国和欧洲的女孩一样,全世界的人们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天赋权利,剥夺这一切的人就是邪恶的。
如果说电影有什么是遗憾,或许结尾的虚弱成为了唯一的缺陷。
那两个女孩找到了在伊斯坦布尔的老师的家里。
但这样的庇护又怎能持久呢?
更深的拷问,导演并没有提供。
但是这些姑娘所经历的囚禁和挣脱的过程,已经近乎一部人性史诗。
Horrible movie. There were very absurd scenes and many logical errors that I couldn't stand watching.First of all, these movie supposed to present a small village in northern east but all the five girls look/act/talk like they come from a luxury area from Istanbul. Turks can see the absurdness in here but I guess it is hard to follow from a foreigner's eyes..Another scene, a virginity control from a male doctor in village is simply IM-PO-SIB-LE.Another scene, teaching how to cooking (to be more spesific how to make sarma rolls) was absurd. Since when we are having cooking101 lesson in Turkey?Another scene, make girls wear nun style clothes was again so unreal.Everybody in this movie talks with pure İstanbul accent. But where the movie takes place is northern east Turkey, a small village where people have strong karadeniz accent. (especially in a village) so this is like they take a movie in a small village in Taiwan but everybody talks with pure Beijing accent.The girls in this movie is so rebel. Girls from a northern east of Turkey again a village girls wont act like this. I cant even imagine that. They act so confident ,feminist and strong. I really couldnt imagine that *blue screen*So this movie is full of exaggeration? No. Actually some part of Turkey is very conservative and families are strict towards their daughters. But the way they represent this in that movie is so unreal. They could pick more real girls for that with real atmosphere. I think director had no experience living in a small village of Turkey but just observed a few weeks and decide to shoot the movie with a lot of exaggeration.*
作为一部讲述土耳其故事的电影,我个人觉得,《野马》其实是更加法国的。
这不仅是因为,首先,影片由法国投资,代表法国选送奥斯卡,本身就有一种文化划地域的成分在里面。
其次,导演蒂尼斯·艾葛温虽是土耳其人,同时也毕业于法国高等电影学院La Fémis,影片整体的影调、配色、摄影、音乐,都相当考究精致,透出浓厚的标准学院派气息。
觉得《野马》法国,主要还是因为,影片以一种高度戏剧化甚至是带有黑色幽默的戏谑性所安排的重大转折和理想化结尾,都彰显出一种以法兰西和欧洲文化来解决问题的优越感,这并不是一部以苦难题材为主题的影片应当有的现实主义态度,说人话的话就是不够惨,但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让《野马》变得好看起来。
生在在土耳其小镇的五姐妹父母早逝,因为流言而被叔叔们囚禁起来,并在依次婚嫁的途中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这样的故事原本并没有什么新鲜,关键词很容易想到,简直可以写出一箩筐——反抗父权制,批判封建礼教,追求自由,逃离禁锢,女性意识的觉醒。
但《野马》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写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更没有像《索尔之子》那样去用力刻画悲惨,这些女孩从一开始就是现代女性,或者说是穿着土耳其长袍的法国女性,她们在影片开头就在海水中和男孩嬉戏,在房间里裸露肉体,翻窗和小男友实践欲望,偷走叔叔的车,在被医生检查处女膜的时候说“我和全世界睡过”。
这简直就是法国新浪潮时期那些走在路上的女性们的土耳其式复刻,所以我会说《野马》很法国。
这也正是电影的核心,《野马》刻画了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生理伦理,这种以性自由、婚姻自由为外在表现的生理伦理背后是这些女孩们没有来源、也不用觉醒的个人意志。
这种个人意志是与生俱来的,影片没有刻画女孩子们的价值观如何建立,如何转变,也没有表达她们的知识来源,只把把伊斯坦布尔和女老师作为一个遥远的目的地放置在影片的最后。
这让影片最后的出走,具有了与另外两部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布鲁克林》和《房间》不同的意义。
在《布鲁克林》里,女主角的出走是新移民去建立新式中产阶级家庭,她在出走后才逐渐完成个人身份的自我完善与确立。
在《房间》里,妈妈和儿子被禁锢后逃离,禁锢所同时也是庇护所,最后她们需要回到房间,才能找到禁锢与现实世界间的自我平衡。
但在《野马》里,女孩们则在出走之前,就已经具有了完整的自我,出走的动作,只是戏剧意义上的高潮,并非是人物心理的成长巅峰。
作为现代化已经走得比较向前的穆斯林国度,土耳其的女性状态依旧非常严峻。
总的来说,《野马》依旧是一部描述苦难的电影,虽然苦难得比较含蓄。
《野马》Mustang2015,孤石影评7.9分,大众级。
这是一部由土/德/法/卡合拍的电影,反映土耳其乡村5个姐妹在传统道德束缚下的不同遭遇。
演员表演出色,演出了五姐妹性格的差异,性格差异又导致不同的故事结局。
要看美女的走过来,土耳其/希腊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处,人种的融合孕育出大量美女。
电影镜头犀利,细节描述中能嗅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告诉人们--拥有现代设备不代表拥有现代文明。
镜头对女主角的各种特写,渲染出一个12岁女孩多样的内心世界。
影片整体节奏很好,可最后的胜利大逃亡显得过于平淡,即使是文艺片,来个商业片的高潮有何不可呢。
或许导演要告诉我们,那些假借圣洁之名的罪恶依然在继续。
该片当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可惜输给了《索尔之子》。
土耳其是个伊斯兰国家。
我对穆斯林女人的最初认识是在小人书上,巴解组织的女人端着AK47,蒙着黑袍,只露一双仇恨的眼睛对抗以色列。
后来知道伊斯兰世界是一个极度男权社会,女人出门必须穿黑袍戴头巾,不准与男人说话,不准上班,不能开车,塔利班和ISIS还不准女孩上学,穆斯林还有极强的处女情结,不是处女嫁不出去,寡妇出轨要被打死,更为残忍的是,有些地方还要对女孩施行割礼,这就是穆斯林女人,悲哀的穆斯林女人。
故事发生地土耳其是伊斯兰国家中最接近西方的,电影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浓重的传统糟粕,回顾历史,伊斯兰曾经引领世界文明,可惜,今天却被基督教文明和中华文明所落下。
<图片1>
文 / 柳莺追随德尼兹·嘉梅兹·埃古万的镜头深入土耳其北部村庄是一趟令人心醉而又心碎的旅程。
在这部名为《野马》的处女作中,女导演将青春题材、女性视角与民俗风光融于一炉,对1999年索菲亚·科波拉的《处女之死》进行了一次本土化的重写,透过一个残缺家庭的崩塌,抨击保守传统对下一代尤其是女性的戕害。
有感于家乡土耳其男权社会的压抑,毕业于法国最负盛名电影学院La Fémis的埃古万选择和同窗爱丽丝·威诺古尔一起,为那些勇于反抗家长专制,一心奔赴自由的年轻女子们谱写一曲影像赞歌。
据导演说,《野马》多少有些个人经历的投射,当年自己在海滩与男孩们嬉闹,回家后便受到长辈严厉的惩罚。
这一段回忆被导演安插在了电影的开头,只不过,和故事中那些扯着嗓子与祖母吵架,以捍卫自己正当权力的姑娘们不同,当年的艾古万默默忍受了所有的责备,而这些心有不甘的愤懑,若干年后统统在《野马》中喷发。
义无反顾的青春气息几乎从电影的开篇就扑面而来。
明晃晃的阳光,在手持摄影的跃动中,划过一所学校中学子们的脸庞。
这是暑假的开始,在一场简单的欢送会上,女主角拉莱抹着眼泪告别了喜爱的女老师,后者将定居伊斯坦布尔。
对于拉莱和她的四位姐妹来说,那里几乎就是另一个世界。
即将远行的女老师在莱拉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新的联系方式,从那一刻起,伊斯坦布尔便成为电影中最大的符号,这个驳杂且世俗的城市变成了自由、驳杂甚至叛逆的象征。
与都会的开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镇虽然淳朴但却闭塞的民风。
这种矛盾集中地体现在拉莱的祖母身上。
作为一个保守的传统妇女,她对孙女们时常出格的行为大为光火,也不停地为她们的婚事操心。
但更多的时候,她又显露出仁慈的一面,五姐妹偷偷搭车出去看球赛,她们疯狂的模样不巧被电视转播的画面捕捉到,而女孩们的严厉得不近人情的叔叔,此刻正坐在电视机前和邻居们把酒言欢。
为了避免一场腥风血雨的家庭大战,祖母召集村中妇女,用石子砸坏电视线路,才使女孩们躲过了叔叔的兴师问罪。
妇人之仁虽给电影带来一丝幽默,却也是只是片刻温暖而已。
真正掌管“生杀大权”的,是家中唯一的男性叔叔谢里夫,而他也是电影中所有“家长集权之恶”的来源。
失去双亲的五姐妹由谢里夫抚养长大,而他唯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如何将她们塑造成符合传统标准的好姑娘,并尽快找到与其匹配的丈夫。
面对女孩的反抗,暴力镇压是他唯一的处理方式。
当然,电影极力地克制着每一场冲突的激烈程度。
因为一个有性格缺陷的家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弥漫整个村庄的专制思维为暴力赋予了某种合法性。
镜头之下的五姐妹,却是如同花骨朵一样柔软的存在。
《野马》用细腻的笔触开掘女性欲望,手持摄影机无限地贴近少女们的身体,仿佛午后阁楼切切耳语。
镜头中,肉体代表青春的诱惑,更充满着反抗的意味。
风中飘扬的长发,与时刻包裹着头巾的穆斯林妇女形成鲜明的反差。
也许是为了避免某种陈词滥调,《野马》中的包办婚姻并非十恶不赦,大姐幸运地嫁给了和自己私定终身的男人,而这个甜蜜的开头却并没有带来持续的好运,反之,一连串的不幸接踵而至。
在对于这一传统的处理上,导演保持了自己的冷静,却丝毫不掩悲观——这套冗长复杂的社会仪式中,运气佳者得到真爱,反之则盲目毁掉一生。
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凸显着女性选择的无奈。
绝望的生活需要出口,于是一百公里以外的伊斯坦布尔就成为女孩们想象中唯一的救赎之地。
遥远的都会代表身心的自由与思想的开放,一个似乎触手可及,却又远在天边的乌托邦。
落在姐们身上的诸多不幸,是通过拉莱的观察透露给观众的。
作为五姐妹中的老幺,导演为其赋予了最叛逆的性格和最丰富的成长可能。
在目睹了二姐与三姐的悲剧后,这名未成年少女终于决心不再当笼中的囚鸟。
要么以顺从的姿态臣服,要么以决绝的姿态斗争,哪怕最终的结果是玉石俱焚。
拉莱自我觉醒的过程,是电影勾连观众与土耳其现实世界的中介,透过她的眼睛,我们得以对异国乡村的保守文化进行观察,从而将全部的希望寄托于这位主角最后的反抗。
拉莱的反抗,最终以逃离桎梏的形式呈现,电影开头埋下的伏笔在结尾处得到了恰当的呼应。
整部电影也在无尽的悲剧过后,走向了片刻的光明。
然而,令人向往的伊斯坦布尔,难道就能带来所有的自由吗?
如果说《野马》的收束给人略显潦草之感,那绝不是因为结尾本身的原因,毕竟,只身离家的小女孩,并不能做出如超级英雄般的惊天壮举。
在好友的帮助下来到几百公里外的大城市,已然是其能力的极限。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结尾是符合逻辑的。
更大的问题,也许存在于导演的创作预设中,思维已然西方化的埃古万用“自由”作为唯一标准,来剖析乡村少女激越的青春躁动,这其中,自然忽视了对更深层社会背景的挖掘,使得片中的不少角色心理流于浅表。
追求个人幸福的少女和十恶不赦的旧观念,被塑造成二元对立的两极,镜头也毫不遮掩地在柔情与暴躁两种风格中转换。
这略显粗暴的分野,正是典型的西方切入视角,反抗者拥有天然的正当性,她注定要被赞美、被歌唱。
当然,作为一部完成度颇高的处女作,《野马》在技术和叙事各个层面都无可指摘,颇为流畅的剧情,交织着悲悯与希望,青春的万丈光芒,在鲜花般的姐们身上闪耀得淋漓尽致。
外滩·文工团
很普通的一部电影,不知道为何影评这么多。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说,奶奶着急把姑娘们嫁出去,应该不外乎两个原因吧:①家里存在(唯一男丁对女孩们的)性侵行为,②女孩们(藏不住的)青春期(骚动)。
其实不管哪个国家,基于不同环境的家庭伦理观念,基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基于自己国家的现状,都存在着不同的现行规则。
宽泛的说,并没有谁比谁的更好。
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现实。
但现实是可以打破的,就看是否足够勇敢,是否能走出去。
所以,评论,不能站在上帝的视角。
电影给出了5个女孩的结果,也是5种可能:①嫁给自己爱的人,②嫁给不爱的人,③结束自己的生命,④忍受→出逃,⑥出逃。
层层递进。
电影给了人们希望:最后的两个女孩出逃成功,最后顺利的找到了老师(貌似找到了文明世界的入口)。
但现实呢?
文化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提出问题,但并不解决问题。
因为问题是形而上的,且问题总会存在。
但解决生存的若干问题,所谓的文化人却是一点也看不见哈。
这个电影我是本着开始了就看完的良好习惯看完的,讲真,真不好看。
就是一个普通的故事而已,至于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评论,我还在好奇,电影真的有这么好?
说实话,豆瓣的高分,都不是我爱看的。
这是个在土耳其北部村庄关于女孩们的故事,奶奶、叔叔和五姐妹生活在一起,因为五姐妹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叔叔主外,奶奶主内。
我怎么也想不到在当代社会,因为女孩们骑在男孩脖上玩游戏就被囚禁在家等待出嫁这样的故事还能发生。
结婚之前必须是处女,这他**什么逻辑,贞洁是什么??
是男人禁锢女性的产物,是无耻至极的审判,是毫无平等而言的桎梏!!
看完影片再回想我最近的相亲过程,我也想吐,就像四姐吃到只能出嫁时才能吃到的巧克力时,她不是幸福,而是恶心,我真他*搞不懂为啥有相亲这种东西,可能我还不能成熟到淡然处之,不对,应该是麻木到任由处置,就像五姐妹被安排结婚,除了大姐自己争取到心爱之人,其它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当然我知道一时的情绪闹事并不是办法,想要改变女性现状,还得个人不断学习,变得越来越清醒,用自己的拳头来对抗👊🏻👊🏻
时间有限,说三点感受。
1.眼泪的不在场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女性与眼泪有一种自然共生的关系。
而在这部以少女为对象,充满了浓郁的忧伤同时主题指涉现实而沉重的影片中,正面叙述却只出现过一次,也就是影片开头拉蕾挥泪作别学校,这是知识终结的忧伤。
少女同亿万人类之子一样,对新知的好奇是天性,而相对于家庭学校所代表的自由环境无疑就好像鱼儿所生长的水,由此天性才能像水草一样施展。
我相信镜头背后还隐匿了两次眼泪,分别埋藏在三姐的突然死亡和在伊斯坦布尔与迪莱克老师重逢两个时刻。
三姐之死,镜头并没有刻意渲染悲伤,一是两位少女年龄尚小,事情来得突然。
符合真实。
二是因为导演呈现的这故事本身,就是场酝酿已久的巨大的悲剧。
再记录流泪显得多余。
而与老师重逢,更确切的说是寻回老师,代表着一个豆蔻少女阶段性的巨大胜利。
被祖母以腐化为由而没收的那张Delacroix的《自由引导人民》画纸此时更具有了象征意义。
那一拥抱,其中的委屈,艰辛,恐惧,天真,自由同时集中在一个小小的身体里,令人感喟动容。
“我亲爱的。
“这最后一句台词放佛是告慰,来自导演的,”更进步“社会的。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的四分之三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海边嬉戏,偷果子吃,逃出去看球,改装长袍,在床铺潜水……女孩们总能从生活里找到欢乐,这极大的彰显了年轻生命的活力与魅力。
每次笑声都真诚的打动人,更反衬出铁栅栏的冰冷和残酷。
2.社会性反思本片虽是导演处女作,却很好的传承了一贯的法国电影乃至法国思想界(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反思精神。
1)与祖母叔叔等人的对抗构成了影片很大部分的张力,家庭的封建束缚,隔代成长的社会弊病。
2)女孩们好像是整个社会中年轻女性的缩影,姐妹这一层的血缘关系被人为淡化,我们眼见的只是五个共同生长的女性(其实还有祖母一辈的其他女性)。
3)拉蕾是唯一喜爱看球的女孩,赋予了足球这一传统男性运动的性别多元色彩。
祖母对去现场看球这一要求的默许也反射了社会层面的女性诉求。
但是值得留意的是因为足球流氓等暴力事件,女性才得以集体出现在球场的观众席上,这一细节的设置除了为影片的第一个高潮作铺垫,同时其作用约等同于反讽。
女性对暴力的回避才得趁机给自己感受现场的机会,浓重的性别差异的色彩就好像一颗哑炮,无疑增添了一些戏谑的成分。
4)整部片子看下来,拉蕾的未发育,她的热爱足球她的冷静理性,无一不抹去了女性的身份特征。
女性的解放不再囿于女权主义所讨论的范畴,归根到底是人的解放。
最后,开放式结局进一步加重了影片的反思意味。
对女孩未来命运的关怀由导演的镜头成功传递到了每位观众那里。
3.观影过程中,我个人感触最大以至落泪的情节有三回:第一次是三姐饭桌逗笑紧接着自杀的情节突转,失重10g超重10g几乎发生在一瞬间,一时间心脏都能感受到压力。
第二次是拉蕾在三姐被匆匆埋葬后寻找逃跑路线,侦探一般把整栋房子勘探一遍,冷静而机敏,这一过程贯穿了小提琴的循环往复,极富人格魅力。
第三次是姐妹二人踏上去往伊斯坦布尔的大巴车,镜头又重新拉回五个人坐亚辛的车去看球的场景,显然是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但是谁都知道那再也回不去了。
不光是因为大姐二姐嫁人了三姐离世人再也不整齐,而是拉蕾真正与家的诀别。
结尾的bass克制而抒情,结果看到最后一把鼻涕。
最后想说的是,虽然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其他四部影片我还没看。
但我会把这票投给Mustang。
少女们以一己之力对抗世界 这里的世界甚至不包括千里之外的伊斯坦布尔 它是一个小小的家庭 几间如同监狱式的房间 他们存在的意义是禁锢自由 而少女们存在的意义 或屈从或反叛 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过程 生之于自由的意义 青春之于生命的意义12月某天下午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 突然觉得 如果要做自己的年度十佳 一定会把这部电影放进去几个月前我做了一个名为少女成长必修课的豆列 里面大多数的电影都是拥有独立意识的女性们如何在爱情 亲情 友情 和自己间夹缝生存看完野马的第一刻 我就觉得 该把这部电影也放到我的豆列中来 只因为这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它没有华丽的布景 也没有很有名的演员 但非常奇妙的是 导演给它赋予了一个饱满的内核 五个女孩 一个封建式的家庭 这里面有青春期的说不清道不明 孩子善于模仿和其不羁的天性 有年少时特有的倔强和聪慧 也有女孩子们饱满稚嫩的身躯 濯而不妖 让人羡慕短短几小时间 我们看到少女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对抗一个小而严密的封建式家庭 也看到现实的残酷性 比如其中一位女孩的自杀 和其自杀的原因世俗的压迫给这个社会的每一位女性不同程度上的打压 不论是屈从或是反抗 五个女孩的青春却能从压抑的表里生长出鲜活的希望 如同普通裸露的岩石群生长出不肯轻易低头的花朵 她们尚且年幼 不知道世俗之于这个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也不了解禁锢之于命运的意义是什么 两条腿当用来奋力奔跑 姣好的面容当用来面对青涩的暧昧 自由啊自由 当我们高举着自由的旗帜时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女性遭受着没完没了的压迫迄今为止还是有很多人以自己的观念规定女性该做些什么 又不该做些什么 女权主义带给我们什么 又教会我们什么 只有真正渴望自由的人才会奋力追求哪怕留有一步后退的余地 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屈从 留下来的女孩们没有这样的余地 所以她们用尽全身每一丝力气 选择往自由飞跑而去 如同野马脱缰 如同自由无疆
电影开头对于男女生区别对待的刻画非常明显,非常讽刺,也很现实,男女生一起玩,那个恶心老太婆却只会去向女生的婆婆“告密”,也只会怪罪女孩子不受女德,奶奶一回家就打她们,但是面对暴跳如雷的叔叔,她却是全力庇护她们,这里好像暴露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奶奶作为女生,害怕的是自己的孙女们不被我们所生活的男权社会接受,正如那个愤怒的叔叔,侄女的“不检点”让他丢了面子——因为,他家里输出的女人不够干净。
而且,女孩们被关在家里时,那些男生在门外的油漆求爱不会受到惩罚,叔叔只会无奈的去用白漆覆盖掉而不是去找那些男生的麻烦,大家都知道,他们可以这样做。
另一个角色,她们的奶奶,其实很爱她们,奶奶其实是为了保护她们,但也成了这个系统的加害者。
就不能让她们成为自己吗?
让她们去做自己想做的,她们五个女生明明那么美好,鲜活,她们和男生一样是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不是来服役的。
能不能让厨房成为喜欢料理的人的天堂而不是禁锢女人的地狱?
她见过了自由和快乐还要再回去当免费劳动力得多痛苦?
画面真的很美,看到有人说满屏的大腿,可是这就是女孩子在家时的真实状态,大夏天,在家就穿个短裤,和姐妹们打打闹闹。
她们家作为一个中产家庭,却也只能压迫,文化的禁锢何其绝望,土耳其美丽的风景加上一望无际的大海也只是平添了绝望的对比,乐景衬悲情。
呜呜呜,最后拉雷和老师紧紧的拥抱,好感动,对于家人的信任居然不敌一个女老师,可能,幸好有她喜欢的女老师的出走,拉雷才敢去伊斯坦布尔,至少的至少,有一个人可能会帮她。
虽然知道了最后有两个女生会逃离,但是没想到居然是最小的拉雷最先开始想逃,并且真的策划实施了这一切,她明明还那么小,但是已经可以冷静的思考做出决断并且实施,电影里面有条隐线,拉雷三次看到叔叔偷偷摸摸进入房间,应该是侵犯了其中一个女生,畜生!!
但其实,从开头,拉雷就是最叛逆的那一个,她很敢说也很敢做,勇敢的女孩,所以她带着唯一幸存的姐姐逃离了。
最后那20分钟简直太可怕了,我整个人跟着她俩一起紧张起来,虽然知道最后她们成功了,但是身在过程中还是很代入,尤其是她们力量对比简直太悬殊了,她们只有两个女生,对方是一大群人。
电影看着看着,就总感觉,可能会有人死,拉雷的旁白总是很冷静,但是到了埃杰的部分,就有点反常。
讲述女性成长的书和电影,好像总是会伴随着女性的死亡,一般都是自杀,这不是因为女性太脆弱,是因为太多女性忍受不了那些不公,又不敢反抗,或者反抗了没有用,这个系统就是如此运作,我们力量还太弱小,她解决不了外部的问题,就只能了结自己。
拉雷,作为最小的,从最开始,她就是最叛逆也最自由的。
她看着除里大姐以外的人,结成一桩婚事何其随意,越到后面她越冷漠也越决绝,她的姐妹都离开了,现在她们不离开就只有等着被处理掉。
这里还涉及了一个问题,做爱是男人应得的权利吗?
幸好婚内强奸的概念现在开始传播,在婚姻里面还有非常非常多问题需要解决。
里面还出现了处女膜和初夜流血的全世界统一的贞洁牌坊,荒谬又现实得可怕。
这部电影里面还呈现了非常多的矛盾,比如艾敏阿姨,她们共同合力约束教导五个女生,但是她用石子砸烂电线是为了保护她们,艾敏阿姨这些中年人是幸存者,她们早已习惯,也知道这个社会的惩罚会多么可怕,她在保护,只是,用抹杀自己的方式妥协已经不是这个社会的唯一一条路了。
好牛逼的片子!黑海之滨的土耳其北部小镇,五位怒放的美丽少女对抗着愚昧,青春洋溢无限美好 #伊斯坦布尔夜色中的博斯普鲁斯大桥和少女们都美得难以言喻# 想到我大天朝报送的《肿瘤君》会在最佳外语片奖项交锋《野马》那酸爽真是#露多大脸现多大眼#
青春的肉体太好看了。 / 这句话真带劲儿 “我与全世界都做过。” / 试想如果生活在那个宗教约束下的姑娘穿着S曲线的紧身裙一个人去酒吧喝一杯,回来会被活活打死吧。/ 珍惜眼下的自由,赛过一切富有。
五个典型作逼女,导演太过矫枉过正
野性十足,冲破牢笼。去年代表法国申奥,真不敢相信这是处女作。五朵金花反抗压抑的家庭环境,手持摄影把电影拍得又美又壮烈。阳光下鲜美的肉体,头巾下涌动的情欲。青春啊,生命啊,如此蓬勃又如此易逝。第一次看土耳其电影,才意识到世界上依然有物化女性的落后观念。每个人都应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
4 那一声枪响简直令人心碎 “我操过了全世界”的自嘲让人无奈 又叛逆又活泼又沉重 好看 不过五个姐妹放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有些拥挤了...
感觉太模仿《处女自杀》了。没耐心看完。
较单薄,赘冗,不过刚开头的青春真是好
细腻但不深刻。五女都是超模脸,长发在阳光下跳跃,浓浓的欧洲大牌春季广告感。(宗教题材也是再难创新了,想着去年的那一打,还是冬眠好啊)
拍是拍得很好,但其实挺单薄的故事。
姐妹很美,现实很残酷
安纳托利亚的《处女自杀》。尽管没啥新意,且最后一段为了增添戏剧冲突而安排的犯罪元素过于刻意突兀,但手持成功捕捉到最细腻动人的时刻,作为处女作来说很不错,同为La Fémis毕业导演作品,比去年的《派对女孩》好多了。
我看着同伴们一个一个倒下/黑暗压得我喘不过气/而我有回忆中的光/眼神渐渐坚定起来/我以你们的禁锢为堡垒/然后突出重围/长长的梦啊/睁眼便看见紫色的大河和清晨
开头很惊艳啊,但后面的剧情把一切都引向女性抗争的主题,就有些单一有些乏味,但开头真的拍的很好。
为什么再也没有被人看一眼就脸红的女孩子?嗯?????——2022.2.14看完
导演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但从叙事的层面上还是蛮燃的,高潮的处理很好莱坞化,小女生被保守的宗教压迫失去自由,煽动性和感染力都很强,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喜欢的那种重叙事、带有地域性、主题还很尖锐的类型,女导演拍的很细腻,可惜没什么辨识度,如果导演风格更强点这片子就了不得了。★★★☆
给四星委屈的三星半电影,青春反叛与传统习俗的碰撞,情节安排太直白了,更让我耿耿于怀的是,五美颜值都能打,削弱了主题的力度,反而让人感觉美女的青春也是不幸的。
好故事,用力有点过猛。音乐不好。镜头非常细腻好看。
像是哪位导演的处女作,处处不精彩。『我和全世界都做过』,歌颂处女,倡导女权主义,崇尚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问题打抱不平就能拍电影的。
【5】主题和姿态捕捉地特别好。青春的气息,成长的轨迹,叛逆的逃亡。但对于电影来说这些东西好在是戛然而止的结尾和时长把控救了,再长一点我就觉得很疲惫了。剥夺后逃亡是一次青春物语,缺乏一些trigger的瞬间,导致这个电影对我来说出了五个青春女孩的姿态和叛逆被深刻地捕捉到,其他真的没了。
形式大于内容,总体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