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和蔼风雅的丈夫,一到晚上就开始发疯!
一次发疯把药水洒向屏风,于是,屏风的图案开始发生变化。
丈夫见到之后变得更加疯癫,甚至将妻子杀害。
清醒之后,丈夫悲痛万分,主动击鼓自首,却发现整个案件疑点重重!
这是《大唐狄公案》中的第二个故事《屏风案》。
一开场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这位“癫公”丈夫,是蓬莱当地的大家滕公,曾在京畿作诗大赛中夺魁。
躺在他身边身中七刀、已经断气的夫人,名为银莲夫人。
而那扇描绘夫妻恩爱的屏风,也变成了丈夫弑妻的画面。
到官府来投案的滕公,声称是自己疯病发作杀死了妻子,求狄仁杰判他死罪。
只见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目失神、身体颤抖,把恐惧与悲伤,悔恨与煎熬的状态演绎得相当传神,把“癫”发挥到了极致。
而初到蓬莱任职的狄仁杰,面对的就是这幅混乱局面。
更巧的是,在赴任途中,狄仁杰就曾遇到过一具无名男尸,同样也是身中七刀。
冥冥之中的巧合,扑朔迷离的案情,在狄仁杰的调查之下,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原来,这具男尸是画师徐凯,也是这扇四漆屏的画师。
徐凯与银莲相恋,为她画了大量肖像及四漆屏,却因麻风病消失了一段时间。
也正是这个时期,银莲与滕公成婚,营造出伉俪情深的恩爱假象。
婚后,滕公利用银莲的诗作,博得名声,甚至在京畿作诗大赛中夺魁造假。
待到徐凯麻风病转好,再次找到了银莲。
二人多次私会,终被滕公发现,动了杀心。
纵观整个“屏风案”,其实是一场披着出轨外衣的连环杀人案,却也将人性的美丑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一是银莲,身为女子,虽有满腹才情却无法施展,在有意或无意之间成为滕公成功背后的女人。
她在爱情上迷过路,在婚姻上犯过错,又在不平之中不幸身亡。
其二是滕公,他舍不得银莲的好诗文,忍不得银莲与人私会,却也不愿意用法律解决,破坏他的好名声,最终造成三起命案。
滕公骗过了自己,骗过了众人,却骗不过狄仁杰。
虽然《大唐狄公案》中的狄仁杰,和以往老成持重的狄公形象不太一样,但它独具特色地体现了青年时期狄仁杰的游侠气质,并将他善于观察的特性,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侦破案件中清晰呈现在我们眼前。
比如,在《屏风案》中,即便是一闪而过的画面,狄仁杰都牢记于心,在侦破案件时发现重要线索。
他先是设计引出重要嫌疑人李翰,又发现滕公指甲有磨损,并联系到可以产生癫狂的芘蔓子,最终推断出滕公杀妻的全过程。
尽管无法直接治滕公的杀人罪,狄仁杰还是提前带走了银莲留下的诗稿,斩断了滕公继续抄诗的后路,并以欺君之罪处罚滕公。
也正应了那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不得不说,《大唐狄公案》之《屏风案》够“癫”,癫的是人的举止,可更是人性,挖掘出案件背后的嫉妒、利益、金钱等人性阴暗面。
《大唐狄公案》中的九个案件也够“疑”,环环相扣的各种疑点,让我们忍不住沉浸其中。
就像那辆载满尸体的诡异大船已经靠岸,甲板之下竟然藏有神秘幸存者……而所有的答案都会在下一个案件《黄金奇案》中一一揭开。
每个案件,线索都很零散,能串成一条完整破案逻辑的线索都没有,证据也没有,或者说更本没有直接证据指向凶手,全是狄仁杰自己想象,然后去对着凶手一顿输出,让凶手自己承认来验证推理和证据,这根本不符合常理,狄仁杰就跟开了上帝视角一样,随便几个线索就可以把案件推理出来,然后对着凶手把他的推理叭叭叭,凶手也马上就承认了,还把自己的作案过程动机全给交代一遍,来完整和证实狄仁杰的推理,这破案也太儿戏了吧,不讲证据,全靠想象,搞笑呢!
看了正片,剧情已经魔改原著了,周一围演得太油腻了。
还是推荐大家去看看《狄仁杰断案传奇》洗洗眼睛吧。
【《狄仁杰断案传奇》87版(高清)-哔哩哔哩】 https://b23.tv/6eIQyml根据高罗佩作者小说改编的,剧情还原原著,孙承政简直是天选的狄仁杰,从书里走出来的。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160349/
《大唐狄公案》新剧开播,一口气看完上线的4集,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狄仁杰。
作为一部古装探案剧,《大唐狄公案》中的狄仁杰武艺高强、智慧超群,同时充满游侠风范,前四集中从西域游历归来的他,与两个小伙伴一起介入到长安城纷乱的争斗中,崭露头角。
这部剧的节奏紧凑,没有一个画面是多余的。
第一集客栈明珠案让狄仁杰小试身手,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段众人对狄仁杰鞠躬的群像画面。
交代了客栈中聚集的众人皆为第二天的科考而来,狄仁杰让他们排除了嫌疑,他们由衷地对此感到感激。
这群赶考人的紧张也从侧面展现了大家对于皇后此次科考的期盼。
然而,给普通人更多机会,意味着原来在世家大族手中的资源相对应的逐渐丧失,改变能够赢得一些人,也必将得罪一些人。
大背景的交代和主角的出场都在第一集通通说了清楚。
“聪明人要谨记,别站错队!
”第一集就留下了伏笔。
挽救了客栈众人的狄仁杰,在老仆的劝说、老师的鼓励、旧时同伴的相伴下参加了科考。
在此,他走上了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科考结束的他和同伴一起走进了鞠水楼,是偶然也是必然,至此彻底卷进了凤印案。
这场长安城中乃至大唐上下最大的斗争,在狄仁杰面前露出狰狞的面目。
反对皇后的大臣事件,凤印丢失,皇后最爱的栖梧树“被天火”烧毁,鞠水楼被烧,饲养皇后亲蚕礼上蚕的农人时间,桩桩件件,直指皇后,是上天的指示,还是人为的嫁祸,亦或是对手的手段,还是有人的顺水推舟,扑朔迷离中,狄仁杰引领我们解开迷雾。
编剧基于整体的主题对于原著进行了一些契合逻辑的改编。
展现了青年狄仁杰不安于现状,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他还有着超群的记忆力、敏锐的感知力、超强的逻辑力,再叠加不错的武力值,狄仁杰以铮铮铁骨做一个开创盛世的大唐人。
“哪有什么真相,哪有什么情感,无非是心被蒙蔽之后的感知。
”“有些东西你能看到,是因为有人想让你看到。
”“新,就意味着变,意味着乱,意味着断头流血,意味着剑拔弩张。
”剧中金句连连。
在主角的设定方面,这版武功很好的狄仁杰在周一围的饰演下自带神秘的氛围感,他是一个游侠,他的神情中多有落寞,和他双亲不在的身世有关,他的武打动作帅气利落,带有现实感的画面质感使得在看剧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剧情的主线是破案,解谜。
谜案后的真相是血腥的权力争夺。
个人的性命与整个大唐之间,取舍之间谓之人性,谓之命运。
案件背后的谜底深刻揭露了人性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冥冥之中,你我皆在局中。
《大唐狄公案》以破局为引,以解谜为脉,为在任何时代每一个勇于抗争的人喝彩。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旧唐书·列传·卷三十九》狄仁杰这个IP,算得上是家喻户晓,这些年来,也陆陆续续看过不少由此改编的故事,之所以称之为故事,是因为比起外国的名侦探们,虽然狄仁杰确有其人,但是他的探案故事内容虚构的部分不少,这其中,荷兰人高罗佩的小说《大唐狄公案》系列可以称之为狄仁杰IP宇宙的经典之作,《大唐狄公案》这部电视剧也正是改编自这套作品。
看阵容,《大唐狄公案》算得上是大制作,单元剧的形式,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演员,又是开年大剧,热度自然不低。
首播四集,讲完了“凤印案”,据说这一季有9个案子,分别是凤印案、屏风案、黄金奇案、雨师传说、红亭子、沙漠追凶、空葫芦、云雀啁啾、朝云书馆,差不多2到4集一个案件。
显然这部剧是在原作打底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编,以及原创了部分的案件,比如开篇客栈的明珠案可以称之为楔子,非常讨巧地引出了狄仁杰,通过他敏锐的观察力,捎带手就破了一件盗窃案,也顺便交待了他入仕之前的心态,算是除了探案线之外,还有一条人物成长线。
而第一件“凤印案”似乎看来与原作独立探案故事关联性不大,但其实是有一些历史人物关系的延展,也基本上可以通过这个案件确立整部剧的风格。
“凤印案”可以称之为一波三折,通过第四集的高能反转,以局中局的方式揭示出皇宫之内的政权之争。
其实第一个案子定的调子还是蛮高的,从凤印失窃、鞠水楼失火到羽林军被杀,一步步抽丝剥茧,指向两股势力的对抗,是新旧,也是男女的对立,这是案件背后的动机,也是对历史的投射。
这块要插一个有意思的彩蛋,就是优酷的弹幕,在狄仁杰回忆儿时旧事时,弹幕开始往回倒着走,算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时间倒叙的一种补充。
可是还有更惊喜的地方,就是“凤印案”结案后,殿试之上,确立革新之策后,弹幕开始升空,这何尝不算是一种“新”,配上“改新者 革旧以替新也 视其目的 核其手段 时新政日下 每因法以便民 民赖法以安”这段文字,多少有些相得益彰。
显然,《大唐狄公案》在对原作的改编上也力图做一些创新,一个是在内容上,并不是按照原有案件进行线性叙事,而是打散已有的故事体系,拽出一条主线,重新整合了部分案件,甚至增补了一些内容,根据主线结构牵引出整个故事的走向,这可能对原著党来说并不“友好”。
另一点是在镜头表达上,因为人物众多,信息量庞杂,为狄仁杰设置了大量脑补镜头的手法来推进破案,又通过快闪和配乐来渲染氛围,都还蛮挑战观众的观剧习惯的。
也算是戏里戏外对“新”的一种呼应。
而这种新的尝试挺大胆的,需要观看者的一些耐心,至少要把第一个案子看完,才有渐入佳境的感觉,也算是对它叙事方式的一种适应。
一旦适应后就有了框架感,会发现它的主线过渡得还是蛮丝滑的。
“凤印案”已破,牵扯出朝堂之争,狄仁杰被下放到蓬莱县任县令,开启了基层破案之旅,也引出了改编自“四漆屏”的“屏风案”。
有意思的是前一案是家国天下,后一案变成了痴男怨女,还蛮大开大合的。
比起“凤印案”,“屏风案”的精彩度略逊一筹,但是,接下来的“黄金奇案”又分外精彩,一开局就出现了不少人物,也是让人颇为期待。
还有后面张若昀参演的“沙漠追凶案”也是我最想看的一个案件。
整体来说,改编狄仁杰IP利弊参半,利弊全在一个熟悉,熟悉就会有先入为主,也会有横向比较,但是,我还是支持在模式之内尽可能的创新,新是冒险,也是打破,就像前面说的,第一个案子是整部剧的基调,交待背景,拉出主线,铺垫分支,以及展现出了制作上的精良,特别是在场景的搭建和细节里,而如何让单元剧的支线剧情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水准,以及完善主线的闭合,也就是通过成长线对狄仁杰有一个比较好的塑造,可能要看过两季之后才能做最终定论。
坦率说,我也是从第五集,才开始喜欢上《大唐狄公案》的。
在今天,拍高罗佩的《狄公案》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相关影视作品太多,观众对它太熟悉,成了“有一千个观众,有就一千个狄仁杰”,已不可能再统一起来。
这就意味着,当一个人说“好”时,必有999人不认同。
几乎所有创新,都算是好事,可落在“狄仁杰”上,反而会迎来各种质疑声。
放空自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放下执念,就会发现,《大唐狄公案》还是可圈可点的,节奏、细节、服化道、人物、悬疑……都下了相当的功夫。
呈现出一种复合、丰富且含混的结合体,静心体验,自得其趣。
我愿将这种风格称为“新悬疑”。
悬疑设置符合历史事实第一次看《大唐狄公案》前四集时,也有些愕然:狄仁杰这么年轻,还会武术?
皇后竟如此贤明睿智……这和我原本理解的狄仁杰,差距颇大。
看过第五、六集后,再回头看前四集,发现它还是很用心的。
首先,故事精巧:一连串离奇的纵火案,与皇宫中丢失的凤印相关,而盗印者据此发布假懿旨,赐死了洋州刺史陈诸良。
尚是布衣的狄仁杰(周一围饰)意识到,长安城存在着一个反皇后集团,他们盘根错节,势力极大。
随着案情深入,狄仁杰惊讶地发现,一直在庇护他、帮助他的恩师魏无疾(张嘉益饰)竟是幕后主使之一,而太尉长孙卿则利用这些纵火案,公开对皇后发难。
就在狄仁杰以为破案时,他才突然发现,“纵火案”真正主使是皇后,她以此为诱饵,让“反后派”们自己跳出来,从而一网打尽。
这个反转确实出人意料。
其次,“社会派”风格凸显:《大唐狄公案》带有典型的“社会派”风格,如不理解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很难理解前四集悬疑设置的佳处。
表面看,大臣们反对皇后,因她“牝鸡司晨”,犯了传统政治中的大忌。
但根本上,是皇后重修《姓氏录》的举措,影响了贵族们利益。
皇后通过《姓氏录》,取消了贵族身份的世袭性、神圣性,传统贵族有足够的理由去反对皇后,所谓“传统道德”,只是借口。
前四集的悬疑设置扎实,符合故事当下的时代背景。
“散点透视”与“聚焦”相结合的产物一般认为,悬疑的硬标准就是“悬疑度”,套路越深,就越牛。
但悬疑也分“本格派”和“社会派”,中国读者追捧的松本清张、森村诚一、东野圭吾等,都是“社会派”,反对“为悬疑而悬疑”,会主动与社会话题、人性话题等结合。
毕竟,“本格派”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叙事空间,真实感差。
然而,受种种因素影响,社会话题、人性话题等如今很难展开,这决定了,《大唐狄公案》不得不采取更复杂的策略,将叙事结构、长安风情、古人生活方式等因素融入进来。
先说叙事结构。
《大唐狄公案》前四集中就采取了“中国套盒”的结构。
比如一开始,为破获一起盗窃案,长安巡捕们突袭了狄仁杰所住的客栈,所有人都面临着牢狱之灾,狄仁杰也在其中,但他根据旅馆的旅客登记名单(古代长安确有相关规定,这一点相当忠实于历史),现场排查,谈笑间便将伪装成账房先生的大盗抓获。
令人点赞的是,大盗所用的算盘确实是唐式的,创作者们下了功夫。
这个故事与“凤印案”无关,类似的细节还包括,在鞠水楼,暗门装置被反复强调,但事实上,它与整个故事亦无关。
在前四集中,狄仁杰的父亲狄知逊多次出场,并强调了他悲惨的生命结局——投水而死,这个故事也与“凤印案”无关。
这些看似枝蔓的故事和细节,即“中国套盒”结构。
古人写小说,经常会采取“故事套故事”“各种故事混在一起”“细节与情节不分”的方法,因古人不认同线性叙事观,他们更喜欢将不同的故事杂糅起来。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的巴尔加斯·略萨便从中得到了灵感。
生活原本就是芜蔓的,如“小径分岔的花园”,活在自己的故事中,我是主角,但在别人的故事中,我又可能连背景都算不上。
但不论怎样弯弯绕绕,我们总会把相关信息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头尾完整的叙事。
“中国套盒”的叙事让《大唐狄公案》前四集有了“散点透视”般的意味,加上悬疑所强调的“聚焦”,堪称中西合璧。
“一闪而过”的精彩实在太多既有“散点”,又能“聚焦”,所以《大唐狄公案》不是单独悬疑剧,它还将长安风情、唐代生活方式等充分地呈现了出来。
在前四集中,“一闪而过”却精彩的东西实在太多,比如:樗蒲:剧中几次出现樗蒲,是一种已失传的博彩游戏,唐人常用樗蒲的方式劝酒,杜甫便写过“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
毕罗:马荣给狄仁杰做过毕罗,是长条状有馅面食,有蒸版、烤版和炸版,《大唐狄公案》中呈现得比较真实。
务本坊槐花:务本坊中有唐朝最高学府——国子监,而唐代科举正在槐花开放时节,所谓“槐花黄,举子忙”,据说务本坊西门外,夜鬼常吟“九衢生人何劳劳,长安土尽槐根高”。
今人所见皆洋槐,花期不同,且唐代科举时间、方式亦与后代有别。
能翻出这个典故,实属不易。
殿试: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御试,即剧中所说的显庆四年(659),创作者且知进士科与明经科的区别。
玄甲军:唐初的精锐部队,李世民曾利用它取得了虎牢关大捷,后由李靖指挥,曾参与讨伐突厥的战争。
马球杖:在第一集中,狄仁杰、马荣等制服了骑马横冲直撞者,对方所持即马球杖。
马球可能来自突厥,汉代已入中原,唐代时极盛,用来训练骑兵。
长安城有多处球场,甚至有球场是用油泼的,以防扬尘,有人眼球被打出来,依然乐此不疲。
唐代马球杖异常精工,常请名师制作。
饮酒:唐人与今人不同,饮酒不吃菜,吃菜不饮酒。
当时已有垂足坐,但席地而坐也常见。
贺大荆与狄仁杰在鞠水楼饮酒的场景,契合唐风。
像这样的细节功夫,在《大唐狄公案》中处处可见,包括唐代拜礼的方式、唐代着装、唐代发型等,特别是将长安的繁华如此充分地呈现了出来。
应该为《大唐狄公案》的勇气而鼓掌随着《大唐狄公案》逐渐靠近原著,喜欢它的人会越来越多,看过第五集、第六集的人,可能都会觉得,“是那个味”。
旧剧总需不断翻新。
BBC几乎每10年就会重拍一次《傲慢与偏见》,虽改动不多,但透露出一个基本的创作原则:名著之所以是名著,源于后人不断参与了再创作,这些再创作可能被批评为误解、篡改、糟蹋……但没有这些再创作,再大的IP也会变得一钱不值。
以唐诗为例,李白在世时,只与孟浩然起名,并未被视为“唐诗冠冕”,正因无数人以李白为法,试图超越他,反而证明了李白诗篇的不可超越性,才让李白诗篇的知名度在身后进一步提升,最终成为大经大典。
唐人所认可的许多著名诗人,在今天已无人知晓,并不是他们的文本不够精致,而是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再创作空间太小,无人续貂,渐成荒芜。
开新就是续旧,越创新,越会让传统活化。
相反,拘泥于旧说,不将其融入到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反而是对传统的最大不敬,是以尊重为名的谋杀。
孙伟和梁枫是拍80年狄仁杰断案传奇的导演和编剧,选角好,选孙承政来演狄仁杰,很好,以精湛演技,演出了狄仁杰的神韵,剧情是尊重原著的电视剧。
而李云亮和京榆是拍大唐狄公案的导演和编剧,选角差,选周一围来演狄仁杰,很差,演技浮夸,不旦没有演出了狄仁杰的神韵,甚至还毁了狄仁杰,剧情乱改,是糟蹋高罗佩原著的电视剧。
我建议李云亮以后还是不要当导演了,你的水平太差了,我建议京榆以后也不要当编剧了,你的水平太差太烂了。
本指望能靠这个剧打发过年的无聊时间。
但看下来真是和那部黄轩的奇幻剧一样,看得出来在剧情之外的地方花了很多功夫。
可关键的,导演编剧真的不知道怎么把握设计悬念,怎么铺排进度。
加上老套的人设,真的是乏味之极。
我还是等唐朝诡事录2,或者莲花楼2吧。
这俩不管有多少离奇的设定,但是至少剧情紧凑,悬念迭起。
狄仁杰是名副其实的大唐第一神探,从影视创作上而言,应该算是大唐最具影响力的IP人物之一。
而他也是很多人的童年记忆,我小时候就看过《神探狄仁杰》,谁能想到,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电视剧了,二十年,仿佛只弹指一挥。
具体的故事如今已然不记得,但那句“元芳你怎么看?
”到如今也挥之不去。
看《大唐狄公案》,倒有点重温童年的意思了。
看完前六集,我觉得这部剧从创作角度而言,还是蛮大胆的,虽然是古装悬疑探案剧,时代背景是古代,但故事的内核却也映射了现代的一些现象。
此外,在狄仁杰形象的塑造上有极大的突破,打破了我既往对狄仁杰的固有印象。
下面就展开说说吧。
突破式的人物塑造,不改为民请命的神探底色以往影视剧中的狄仁杰沉稳、冷静、缜密,很有官味儿,梁冠英、赵又廷、刘德华版几乎都是如此。
而《大唐狄公案》里的狄仁杰和印象中有点不一样,不仅颠覆既往影视剧中的形象,给观众带来新鲜感的同时也尊重了历史。
周一围的气质其实是有点不羁的,所以在人物上,就多了几分机敏感,少了一本正经的官味儿,同时,也让人物多了点鲜活感,和观众的距离更近。
为了让人物形象更丰满,还铺垫了狄仁杰的身世,他父亲早年在朝中为官,但是后来失势,跳河身亡,而父亲的事儿,也成为了狄仁杰的一块心病,他脑海中经常浮现出父亲的影子,父亲反复叮嘱他“找出真相”。
父亲的身亡,似乎是狄仁杰成为“神探”的原始动因,这是这部剧的隐藏暗线,也是剧情的伏笔和悬念点。
狄仁杰的父亲之死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他在西北漂泊多年回到长安、混迹官场,除了要为民请命,是否也是想要查清父亲的死亡真相?
人物前史的交代,增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传奇性,也让狄仁杰显得更加神秘。
狄仁杰似乎有边关从军的经历,所以他还有一身功夫,有游侠的气质,这也是在形象上的颠覆。
混迹西北多年其实为他会功夫做了铺垫,而身怀武艺的狄仁杰,其实也在悬疑之外,为这部剧增加了看点。
不过,虽然外在形象有所颠覆,但狄仁杰“神探”内核和特质是不变的。
首先,电视剧开篇就刻画了他过人的观察力,他从老仆洪亮头上的槐花就判断出他去了国子监。
可谓是观察入微、明察秋毫。
此后明珠案的侦破过程,更展现了狄仁杰过人的观察和推理能力,他从匕首上的红绑带判断出官兵们怀疑的嫌疑人只是边疆逃兵,而非偷明珠的嫌犯,并通过缜密分析排除了客栈里很多人的嫌疑,最终锁定了真的窃贼。
这为他此后侦破“凤印案”做足了铺垫。
狄仁杰外表看似不羁,但实际上却有着侠义心肠,为人非常善良,他知道客栈里的书生没钱吃饭只能喝凉水充饥,所以把自己的胡饼分给对方;知道逃兵只是回来探亲,所以想要祈求官兵们网开一面;看到权贵欺负自己的好友贺大荆,也不畏权势,果断出手解围……种种细节,都将他的秉性生动的刻画了出来。
正因为善良、不畏强权,所以哪怕在侦破“凤印案”的过程中意识到案件牵扯到的是宫中上位者之间的权力斗争,他还是一心追寻真相,因为他不希望谣言蛊惑世人,更不希望有人不明不白枉死。
所以说,《大唐狄公案》中的狄仁杰,看似和以往影视剧中的形象不一样,但底色却依然是一样的,一心为民,不让任何人枉死的那份执拗,就是狄仁杰这个人物的魅力之所在。
诡异的悬案设置,增强了故事张力《大唐狄公案》是单元剧,目前看来是二到四集讲清楚一个案件,前四集是“凤印案”,第五集开始是“屏风案”。
这部剧在案件设置上非常诡秘,“凤印案”中发生了好几件案子,都是以“天火”之名,天火烧树,天火烧伎馆,天火烧蚕房。
从观众视角来看,所谓天火,只是一个噱头,作案人很明显是要以“天火”来表达天怒人怨,从而泼皇后脏水而已。
那么所谓的天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作案的细节又是怎样的?
这就是悬念所在。
当然,案件本身,也是很有悬念的,尤其是县令、魏无疾遮遮掩掩的态度,让人不禁怀疑,在桩桩案件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事实上,在真相大白之前,无论是皇后,还是魏无疾、长孙卿、康执宜,都像是案件的幕后黑手,尤其是长孙卿。
整起案件看起来很像是他为了坑害皇后,而故意一手策划的。
魏无疾也很有疑点,一方面他试图阻止狄仁杰破案,而另一方面,在伎馆失火案中,唯有狄仁杰活下来,也增加了魏无疾作案的可能性,毕竟作案的人留了狄仁杰活口,必然是他熟悉的人。
但事实上,结果却很出人意料,所谓的“凤印失窃案”实际上是皇后一手导演。
“凤印案”的另一个作用在于使得皇后发现狄仁杰这个人才,从而让狄仁杰走上仕途,正式开始探案之旅。
“屏风案”相比“凤印案”在悬念设置上更加诡异,狄仁杰在走马上任的路上就遇到了一具男尸,身中七刀而亡。
更诡异的是,他上任不久,当地名人滕坎的妻子银莲就被杀,死法与男尸一致。
最诡异的是,银莲在被杀之前,家里的屏风仿佛已经“预言”了这场悲剧。
从夫妻把酒言欢的画面变幻成了丈夫杀死了妻子。
这个设置的噱头在于,真凶究竟是怎么做到用屏风“预言”滕公杀妻的?
这个画面是谁改的?
怎么改的?
随着剧情的推进,牵连出了一个叫徐凯的画师,以及几段令人意外的情感纠葛。
剧情此时更加扑朔迷离,银莲和滕公的感情真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好吗?
还是她像自己姐姐说的那样,是个和不同男人打情骂俏、水性杨花的女人?
一切都很迷!
如果说“凤印案”看到一半就能把结局猜出个五六分,“屏风案”看到一半还是让人一头雾水。
不仅涉案的滕公、银莲、管家、丫鬟、赖二娘子等人身上都有疑点,连采石场的长官这样看似和案件无关的人也有疑点,案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看起来也很不简单,没准涉及的,也是一场权力斗争。
古装剧的外壳下,有着现代的内涵《大唐狄公案》在故事内涵上,还是挺深刻的,而且具有现代性。
比如“凤印案”,一桩桩诡异的案件背后,事实上是新旧制度之争,是权力之争,而在这些古老的议题之下,隐藏的是“女人应不应该掌权”这样一个核心议题。
魏无疾、长孙卿害怕的不止于是新政的实施动摇了老贵族的利益,他们还害怕皇后会通过新政,赢得威望和民心,同时,他们也害怕改变,害怕接受新的事物。
总体而言,《大唐狄公案》在服化道、悬念设置、故事深度上都是可圈可点的。
虽然采用的是单元剧的模式,但是故事上也埋下了一条主要的线索,那就是狄仁杰的父亲死亡之谜,无论是“凤印案”、“屏风案”中出现的人物,都似乎与他的父亲有所牵连,故事通过明线和暗线埋下了重重悬念,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既要为公道而追查真相,也要为私心追查父亲的死亡真相,因此后续的故事,也许会愈加精彩!
挺好的原著給改的乱七八糟,比99年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在的制片方和到呀都是恋爱脑吗??
什么都得加点爱情戏,好好的破个案子就不行吗??
你要加也得会加呀,这都什么破烂剧情呀,要人物没人物,要悬疑没悬疑,案件逻辑稀碎,当观众都是弱者吗?
就只会看男女那点破事??
不会看故事吗???
好好的片子,编成这个鬼样子
道具好精致,我想穿越进去,我想生活去唐朝,再跟狄仁杰一起办个案什么的(保证不拖后腿嘻嘻)。整体节奏很紧凑,围绕案子推进,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来一回太精彩了。
白期待了,认真看了前三集不知道说了些啥,剧情无聊至极。
波诡云谲的长安很好看,但是 Sorry ,你们周一围 还没去油成功(~_~💧)
周一围的表演太强了!那段寻找偷窃东珠之人的推理solo看得人好爽,压迫力十足,游刃有余之间一整个拿捏!光看那一段都忍不住要爱上狄仁杰~
除了第一个案子比较精彩后面基本以家常,恋爱和武打拖戏,节奏很慢,悬疑和推理严重缺乏,狄仁杰过于能打。然而风景的特效相当精美,摄影技巧也高,张若昀的客串有点惊喜,女主的智商在线人设也不落俗套,如果不以探案剧要求还🉑
为何采石场守卫统领那么害怕狄仁杰?都在细节里了!狄仁杰全程没有任何一句大声喝骂,表情和语气都很淡漠,一句轻飘飘的“杀了他”比大喊“再不说就弄死你”吓人多了,这种轻飘飘会给人一种视人命如草芥的感觉。好演员对角色的拿捏很到位
强烈推荐屏风案,不断的反转真的狠狠勾起我兴致了,太精彩了!
这不是狄仁杰,这是周一油…演不出狄公的智慧和气场,就会挤眉弄眼,表情太多…
整体质感在线,做工精良,是网剧该有的样子,属于我的菜;一上来就用最像凶手的就不是凶手,最不是凶手、人畜无害还帮忙的人结果是真凶;然后又上来自曝狼人的不是狼人,结果绕一圈回来就是狼人;这个路子下去,上来一看就说李晨瘦了的这种鬼话,就是在点我们,李晨有嫌疑咯,理由是,按照杀人三动机,金钱、痴情、仇恨,李晨是因为长得太帅…
看评论清一色一星,我倒要看看有到难看!结果不难看啊!不能说五星满分,但四星肯定有。啊,这难不成全是诡X录请人刷的?
周一围演得真的很油腻啊。
现在确认了,烂片一个,剧情十分不符合逻辑
周一围太油,钟楚曦太装,没气质组合,跟老版没法比……
听说狄仁杰上线不是为了破案,而是为了抢尽先被抓的风头?这剧情我得好好坐下来分析分析。感觉老友被烧死这个剧情背后应该不仅仅是一个巧合,估计是做局。为什么不杀狄仁杰?故意留活口吧。有点烧脑。
剧情还可以,服化道略有不足,主角配角演技基本在线,一看评分我惊呆了:5.9分?观众太吝啬了吧,这不比看架空神仙谈恋爱强得多 ????????
片方一直宣传的尊重原著,期待了这么久结果十分钟气到关掉,你让同组的张嘉益演狄公都像一些!人设坍塌,演技还油,还有导演那什么垃圾又做作的运镜简直了!
想看破案?那就算了… 看编剧磨时间故事,还行!
但凡男女主换别人,也不至于扑得如此彻底。周一围现在已经快跟包贝尔看齐了,一身重油,烂片专业户
郑重给出一星:非常差劲的一部制作。台词诘屈聱牙,拍摄手法充斥着对以往悬疑作品拙劣的照搬和抄袭,人物设计不知生不知死虚浮空洞,周一围的表演和声音控制火上浇油。这就是一部投资巨大、制作稀烂、一堆看着闪亮其实废铁的金属垃圾撮成一块儿的结果。最后说一句:近年来真实年代的古装大剧,服化道没有一部不是高度还原,这是入门标准(算你没有洗钱),这不是剧作的及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