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孤味

孤味,Little Big Women,Guo Mie

主演:陈淑芳,谢盈萱,徐若瑄,孙可芳,丁宁,陈妍霏,张钧甯,杨一展,张翰,龙劭华,洪都拉斯,于子育,杨闵,许怀民,庄心瑜,蔡海殷,陈家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话年份:2020

《孤味》剧照

孤味 剧照 NO.1孤味 剧照 NO.2孤味 剧照 NO.3孤味 剧照 NO.4孤味 剧照 NO.5孤味 剧照 NO.6孤味 剧照 NO.13孤味 剧照 NO.14孤味 剧照 NO.15孤味 剧照 NO.16孤味 剧照 NO.17孤味 剧照 NO.18孤味 剧照 NO.19孤味 剧照 NO.20

《孤味》剧情介绍

孤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秀英(陈淑芳 饰)是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在丈夫(龙劭华 饰)无声无息地离家后,便靠著卖虾卷独自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成人,不仅把虾卷从路边摊卖到开餐厅,三个女儿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儿阿青(谢盈萱 饰)是国际舞者,二女儿阿瑜(徐若瑄 饰)在台北当整形医生,小女儿佳佳(孙可芳 饰)则接手自己的餐厅事业。眼看就要苦尽甘来,秀英却在70大寿当天接到丈夫离世的噩耗,在替这位有名无实的丈夫筹办丧礼的同时,竟意外迎来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令她不得不再次面对内心埋藏已久的怨怼……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99亿的女人浪花男神当代猎巫行动薄荷小颤抖尖叫屋大屠杀老方法三层楼上夜色女神酒店第二季寂寞金鱼不及格:留宿派对美丽的婚礼O记实录之抢匪亦真亦幻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情键四分钟女气花容月貌战争房间我们的餐桌狭隘星落凝成糖阿虎网红狗另一个女人会长的贴身校花旗袍我家大师兄有点靠谱我的恐怖妻子

《孤味》长篇影评

 1 ) 阮永遠是你个

在四十年年前,生活是那麼簡便之極,卻比今日困難太多。

就如同大部分撰文者所言,《孤味》絕不是齣完美的電影,這與它產生的源頭有關,《孤味》與《大佛普拉斯》一樣,原本都只是短片,經資金挹注後才得以翻為長片登上院線,這也是為什麼這兩個電影都有些許尺附寸接的痕跡。

《孤味》所受到的批評亦是源自於此,為了將一短篇故事擴充為長片後,產生的各種不合稱,例如四個女兒的始末的不明確、小三的不知所起、孫女的尸位。

這樣觀來,《孤味》似乎是部乏善可陳的電影,但事實上絕非如此,被其感動者比比皆是,何也?

但我們若視秀英——伯昌——美林以外的角色都是為了呈現這三者的片段或部分,來作為一種審美方法,這樣一主一副相互諦觀之下,我們自然能清清楚楚的看到詩家的用心。

-如果說《親愛的房客》是沒有人負罪的電影,那麼《孤味》就是眾人都在冀求原諒的電影。

前者容易知之,孚斯塔夫在《亨利四世》中這樣說道:「這是我的本分啊哈爾,一個人在他的本分內努力,不算罪過。

」此語雖是滑頭,但卻不是虛話:小叔的掠奪、警察的侵犯,都是他們各自的本分。

但何以見得《孤味》中的三人都在等待原諒呢?

答案就在那一鋅鐵餅盒中。

四十年年前,生活是那麼簡便之極,能讀書的就讀書,能考公務員的就考公務員,再不然就去工作,工作讀書,成家立業,結婚生子,時間到了該做什麼做什麼,不需思考。

-過去是那樣的簡單,但生活卻困難太多,伯昌的乖謬行徑既是時代推進也是內在使然。

「出頭天」「看得起」是生活的必須——尤其對男人而言——這太重要了。

伯昌有著與一般人一樣的現實欲求,甚至更為強烈。

身旁那些流浪到台北後成為大頭家衣錦還鄉的青年在人們口中不斷傳播,有的僅是《蚵豐村》中的盛吉,話說的比任何人大聲,但全是虛話;有的一如〈雜詩〉中的主角,茫不知人安在哉。

「一生幾被顏色誤」,姣好的外貌是種資本,亦是個負累。

我們可以想見一表人才的伯昌在成長的過程中,被怎樣的明示暗示日後必有一番成就,他又怎麼可能夠接受自己終生只委身在警察宿舍和醫師世家的林家之下呢?

於是乎他偷情、他做著唾手可得比比皆是確又虛幻的台北夢。

縱使他傷透了秀英的心,但無疑的他是愛她的,人就是如此奇怪,明知道對愛人有害卻仍要去做。

但他沒辦法,只有在女人的床上,他才不是被老丈人與三個哥哥看輕的廢物,才能忘記自己是讓妻子還需要熱天賣雞卷的廢物,也只有在女人的床上,他才能回想起,天生這一張臉是有意義的。

為了自尊而產生的傷害,便是他欲取得原諒的原因,也是他為什麼要不斷不斷回到台南的原因。

矛盾紛然集於秀英一身,他既是他人虧欠的對象,亦是有虧於人者;他既埋怨,又是他人怨懟者。

種種的一切都是因為他毋甘願,這不只是純粹的血氣使然,亦有為伯昌付出了種種,他是那樣認真,讓他大女兒一樣,然而同樣的努力,在不同人身上是不同的反饋。

有苦難言,也不甘於佔據一輩子記憶的幸福快樂只是中秋時的一盆水中月。

於是他死都不肯簽下那紙離婚證書不僅是自骨子裡完完全全信仰著「尪某著是一世人」所代表的情與恩義,也是因為毋甘願。

他既埋怨丈夫害死了爸爸,而他們之間的主從犯關係——又或是夫妻間特有的恩義,我對你好,所以我也相信你能夠對我好——讓他始終不能夠相信丈夫會留他一人獨自面對這一切,於是他用這種方式來等、來報復。

-這是鄉下人最醇美的報復,我愛你所以我相信你會顧及過去的一切再次回到我身邊。

秀英的不簽字,就是沒有任何遲疑的相信他所盼望的,縱然這種盼望多不由人,也使得美林直到最後才能夠是陳太太。

兩次在靈堂前的眼淚,全都是源自這數十年來,不曾當過陳太太的苦楚,數十年來沒有名份的生活,美林是不可能不恨秀英的,同時間亦對其滿懷愧疚與憐憫,同樣是女人,秀英的寂寞、憤怒、無助,他又怎麼可能不知道的呢,他也很固守本分的不曾埋怨只有在獨自一人的靈堂前,才流露他所想說的那些話,但真到了,卻又一句也說不出,只能依靠流淚來替他代言,也用眼淚來灌溉數十年來的傷口。

-《孤味》並不是提供一個渣男的典型與最終總會原諒的女人來給我們進行價值判斷。

美林自視有虧於秀英、伯昌含愧於一家永遠等他的女人、就連最苦情的秀英亦有虧欠——虧欠於他所信仰的完美愛情完美家庭,他的隱瞞讓伯昌在人言中成為惡人,雖然在承受一切壓力的是秀英,但他們都一樣背後永遠都有一件事情追著,只有說出來了他才能真正原諒自己,也讓已死的伯昌能夠原諒他,最重要的是讓秀英心中的完美愛情在過去圓滿,在現在能夠回憶得起。

感動我們的,不是因為他們的放下,小孩子原諒彼此偷吃對方一顆糖也叫放下,但這種放下太輕易了。

真正感動我們的,是我們真正了解到了他們在這數十年磨難,與他們花了一輩子的力氣去愛卻沒有回報的那份毋甘願,這讓他們的放下變得極困難也極動人。

秀英唱了一世人的「孤單个味,請汝斟乎滿」「再會啦心愛个無緣个人」,但永遠永遠只想著「阮永遠是你个」。

#孤味

 2 ) 嗯

同样是父亲角色缺失,比起海街日记差太远了。

整部剧都仿佛在为这个不存在的父亲写伟大传记,林太太就怎么也放不下这个男的,一个差劲男人让三个女儿两个老婆,这五个女人惦记一辈子,父亲仿佛在女儿眼里还是那么温柔美好,给他们带点心的童年英雄。

到了电影最后还要为他脱罪。

当然,这样的人现实中确实很多,而且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女人大多被一纸婚书束缚了一辈子。

只不过我真的不想在电影里看到这么令人泄气的封建故事吧。

然后最终还要给他解释,不是他偷了印章云云。

但消失,躲避,逃避责任就是事实啊。

这段洗白让我更加气愤了,林太太,你靠自己的双手建立了这个家,如此坚强又勇敢,但是什么时候你能做个理直气壮的女人呢?

最后我看到的镜头转向她在车里唱歌,居然还在幻想和男人的美好合唱。

这依然不是林太太与自己和解,而是原谅那个在他们生活里永远缺失的男人。

她们所有人活得这么辛苦,却没有一个人放得下这个罪人!

不是要原谅他,而是他早就该跟你们切割关系了好吗。

活得这么辛苦根本就没有必要。

但是演员们都演的非常好,拍得也很好,细节也很多。

只是大方向上我实在是很不喜欢。

 3 ) 质疑母亲 理解母亲 背叛母亲

蒋方舟近期在看理想上开了一个音频课,名为《母女关系》,这个小课要讲10位女作家的写作以及和母亲的关系。

在课程的发刊词中,蒋方舟说:我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是因为和很多同龄的女性一样,我也面临着非常真实的生育焦虑:要不要生育?

如果生的话,会不会后悔,如果不生的话,会不会一辈子后悔?

因为这是一个无法撤销的决定,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她又说,她的母亲为了她,牺牲了一切时间精力社交。

而她自己知道,她是做不到的,正因为这一点,让她对生育产生了焦虑。

她现在正想写母女关系方面的小说,在写作的同时,她看了许多女作家写的这方面的内容,在这些不同的文学故事里,她看到了同一句宣言:母亲,是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看到这句话,我心中一惊。

不仅在文学故事里,在现实世界中,我也常听到这句话:我不想成为我妈妈那样的人。

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句话的确切意思,不是在否定我们的母亲,而是在说,我不想过妈妈那样的人生,我想活得不一样。

文学中的女儿或许能做到,现实中的女儿却总是难以超越。

课程的第一期讲到的作家是法国的安妮埃尔诺。

她的妈妈日夜辛苦劳作,将她从小镇送到了大城市读大学,后来嫁给了有钱人,从此实现了阶层跃迁。

不过,安妮在一本书里写到:对我来说,我越是朝着母亲希望的方向上升,我就越看不起我的母亲,我觉得她比起我同学的母亲来说太土了,行为也很粗鲁,每次看到她把酒瓶子夹在两腿中间起瓶盖时,我都很难堪。

我从母亲的血液中继承的那些东西,成了我最唾弃的品质。

看到这段话时,我想多年前在一个演讲活动的现场,有一个讲者讲她在中年时期去学演讲,搞销售做微商,都是为了她的女儿。

因为,随着女儿的长大,她发现孩子开始嫌弃她土,嫌弃她只会做饭做家务,没有别人的妈妈时尚有能力。

当时,我听到这些的时候,只简单地认为这是一个设计过的演讲剧本而已。

而今回想起来,那个妈妈在台上热泪盈眶地讲因女儿的嫌弃而奋力转变的过程,一定心如刀割。

“我为她牺牲了我的一切,她却说我土”。

多年前一个母亲心碎的声音,在安妮埃尔诺的文字中又回荡在耳边。

在电影《孤味》中,也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叫林秀英。

秀英的老公陈伯昌是个浪荡子,常年不着家。

回家时就是跟老婆要钱,陈伯昌后来提出和林离婚,林没有同意,陈不告而别,完全不管一家大小。

秀英独自一人靠着在街边炸虾卷拉扯大三个女儿。

林秀英自结婚有女儿起,就再也没有休息过,一生勤劳辛苦,靠着双手将街边摊做成了大餐厅。

好在三个女儿也很有出息。

大女儿婉青是个国际舞者,二女儿婉俞在台北当整型医生,三女儿继承了林秀英的餐厅。

20多年过去了,陈伯昌再次出现时,是他的遗体。

母女4人面对这个消失的家庭成员想起了许多过去的事。

当一个失职男性“回”到家里时,母女4人之间开始涌动起各自的恩怨。

林秀英一生都在等待着丈夫回家,一生都在为女儿付出。

丈夫直到死才“回来”。

三个女儿在言语间也对母亲有一些抱怨。

大女儿说母亲对什么事都不放手,让人压力大,二女儿说,因为自己读书成绩好,妈妈总是拿她当炫耀的工具,三女儿怪母亲控制她,说母亲不让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令林秀英无比伤心的是,三个女儿对二十多年不管家的爸爸竟很有感情,希望把爸爸风光“接回家”安放。

但是对这个一生为女儿奔波的妈妈,却有诸多不满。

不光不满,还有种种背叛行为。

大女儿跟她爸爸一样感情丰富,结婚后屡屡出轨。

从小读书好的二女儿说,母亲本以她为荣,她说她读医学院做医生并不开心。

妈妈把餐厅都送给了三女儿,但三女儿一样不满母亲的为她好的“控制”。

所有的情节加在一起,又发出了那句 振聋发聩的宣言:母亲是我们不想成为的人。

然而,在电影中,有一个很神奇的安排。

二女儿婉瑜自己几次说读医学院并不是她的志向,只是因为妈妈希望她读这个。

但是,她又一次次地要求自己的女儿小澄去上留学培训班。

婉瑜数次交待小澄要好好地读书,去上托福辅导班,然后出国留学。

但小澄说,她并不是想去外国读书。

看,二女儿对母亲安排她走的那条路并不是多开心幸福,但是,当她自己是别人的母亲时,又走了自己母亲的老路。

这是多么残酷的一种循环。

电影的最后,似乎完成了一个大和解。

林秀英与死去的丈夫和解,和过去执着的自己和解。

女儿们在安排葬礼守七的期间和母亲的情感割裂似乎也得到了和解。

她们质疑母亲,理解母亲,背叛母亲,成为母亲,也原谅母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影就是需要安排这样的结局吧。

它需要以艺术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艰难生活另一面的可能性。

在蒋方舟课程中,有一个女作家始终都没有原谅母亲。

她就张爱玲。

她的人生事迹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详,而她的孤独以及她和母亲的恩怨,也许无人能懂。

也许,现实的残酷之处就是,所有说过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的女儿,最终都活成了母亲。

包括我自己。

在电影《孤味》中,母亲林秀英最喜欢唱的一首歌中有一句歌词这样说:清风拂面,泪珠滴落。

当女儿们开始成为母亲时,就是这般心境吧。

 4 ) 当行的路

是我会喜欢的电影,看的也是正是时候。

再早些时候看我大概也会痛斥渣男,大骂小女儿脑子有病。

现在我慢慢接受了人的有限、局促、懦弱和愚笨。

一个强势的逼着你做所有不想做的事的妈妈,一个虽然失踪但是回来时就给你带大商店才卖的时髦糖果的爸爸,我会选哪个呢,我会选择去理解哪个呢。

我也不是没做过“傻逼小女儿”,我怨妈妈也不是一天两天,我对着心力憔悴的母亲大喊“为什么你什么都不告诉我”仿佛就在昨日,我报复性的表演式的跳楼是傻逼小女儿的n次方,所以又怎样呢,一纸摊开的大女主剧本,脚踢渣男,手打小三,痛骂自己不懂事的女儿,喜闻乐见看客长出一口气。

可是点点滴滴的生活,漫漫长夜,与女儿争执时攀爬在心尖的痛不是由看客来熬的,可是恨真的好费力气啊,女人心,女人心,女人心大概就是会因为纸上的蝴蝶,水中的月亮倒向原谅,原谅了仇者快,原谅了这一生不值得,原谅了就变烂俗的团圆结局。

但不原谅还能怎样呢,恨是孤独,原谅也是孤独,人人都有自个儿的修行,你若爱她,就多目送一段吧。

和朋友们吃烧烤的时候聊到做母亲,我说之前我也无法接受妈妈把人生的重心放在我的身上,我总想如果不是因为我,她将会有更广阔更精彩的人生。

可现在我渐渐理解了,这是她的决定,哪怕我是她身上掉下的肉,也终究不是她,她做了这个决定,那我就和她一起守护她这个决定,尽量不要让她后悔——这也是我的决定。

谢盈萱演得好好,几段和母亲的争执,以及在母亲不在是于三姐妹中变成“长女如母”的形象。

这是个缺乏父亲的家庭,于是大女儿学习父亲的风流漂泊,二女儿做了懂事的顶梁柱,也学母亲代替了父亲的强势逼迫,三女儿懵懵懂懂还停留在国中逃学寻找父亲的记忆中。

只是学得再像,怨得再深,也不是那个一开始就死了的局外人,娘四个围在一起,是真的血浓于水。

原来我会觉得这原谅太轻飘飘了,现在我倾向于相信轻轻的原谅背后是一颗沉沉的,勇敢的心。

不想太责备,毕竟我理解的家庭电影本就是这样的,只是需要一些更冷峻,更展现群体结构性问题的电影文本作为补充。

 5 ) 穷逼剧组逆袭,影后女神飙演技,这部票房冠军赢得硬气!

今天小明要说的这部片子来头可不小,虽然开拍前被投资人怒斥“剧本八点档、没有拍成电影的意义”。

剧组更是穷气冲天,只有一支脚架、六节轨道跟一台摄影机,整部电影单机拍摄,整整耗时三年才完成。

但最后却横扫金马6项提名,凭着不到四千万新台币(人民币约930万)的投资,狂卷2亿票房,稳坐去年台湾本土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处女作,为何能创造种种奇迹?

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盘这部——

导演许承杰,名不见经传。

2017年,执导短片《孤味》,逛了一圈电影节。

2018年,同名长片剧本获得拍摄辅导金,“孤味”其实是一句台湾话,可以理解为“独沽一味"。

专注一道菜并把它做到极致,台湾有很多小吃店菜单就只写一道招牌菜的名字。

后来衍伸为一种生活态度、处世哲学,“若专心一致,能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孤独又何妨”。

个中滋味只有自己能体会。

身为台南老一辈的林秀英(陈淑芳 饰),很自然的承继了“孤味”精神。

面对任何事情总是极其专一,要做就做到极致。

丈夫早年劈腿离家,她一个人靠着卖虾卷抚养三个女儿。

既然要卖虾卷,就要成为全台南最好吃的虾卷。

她辛苦了大半辈子,总算是把路边小摊拼搏成气派餐厅,三个女儿也都出人头地。

大女儿是国际舞者,二女儿在台北当整形医生,小女儿则接手了餐厅事业。

岂料七十大寿当天,竟然接到医院的电话,那位早已离开她、二十多年未见的丈夫陈伯昌过世了。

林秀英气不打一处来,活着时候抛妻弃子,结果死了还要再来恶心她一次。

不光打乱做寿大计,为亡夫操办葬礼更将那些伤心往事勾到眼前。

她一心拼事业、顾家庭,但依旧阻止不了丈夫再三偷吃。

但对这个一再犯错的男人,她却不曾变过心。

这种孤独的坚持在她眼中跟炸虾卷是一样的。

傻不傻?

傻透了!

但却不能否认她的坚毅和真心。

进入婚姻、组成家庭、付出全部在她看来是理所应当的。

年轻的秀英相信夫妻就是一辈子,哪怕早已没有了爱与陪伴,但曾经的美好回忆却无法说放就放。

娘家人的不理解、创业的艰辛、养育的苦楚她都咬牙咽下,但最让她最憋气、窝火、过不去的,是三个女儿与自己的想法冲突。

破碎的家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

而林秀英对孩子们倾泻的爱意,无形中却转化为枷锁和压力。

大女儿陈宛青(谢盈萱 饰)和父亲最像。

她性格叛逆,热爱自由,虽然已婚但艳遇不断,时常被长辈拿来与不负责任的父亲相提并论。

与其说是贪玩,不如说是迷茫,家庭裂痕让她不相信爱情。

跟父亲如出一辙的宛青免不了沦为秀英宣泄情绪的出口。

这种投射让她封闭自我、独来独往,就连身患癌症都不告诉家人,还将一切关心她的人推开。

二女儿陈宛瑜(徐若瑄 饰)并不是天生爱读书,只是因为每次得奖后都能见到父亲所以奋发图强,同时让母亲对她的寄予厚望。

虽然遵循家人的期待念了医学院,但她从未觉得自己能有别的选择。

为了让女儿能有更多机会,宛瑜坚持要女儿读托福、去留学,她不想成为自己母亲那样的母亲。

但将自认为正确人生规划强加在女儿身上的行径却跟秀英出奇的一致。

小女儿陈宛佳(孙可芳 饰)选择不念大学接手经营家族餐厅,还未出嫁的她跟母亲住在一起。

她不仅是姐姐跟妈妈之间的调和剂,更跟父亲走得很近,而且理解父亲和“蔡阿姨”之间的感情。

因为年龄小,妈妈有很多家庭秘密都没告诉她,其中就包括自己有一个过继给别人家的“三姐”。

她为此没少跟母亲赌气,而秀英更是因为她与“蔡阿姨”的联系而略有不满。

于是母女俩开始暗中较劲,催生了本片最抓马的名场面,灵堂斗法!

佳佳知道父亲晚年皈依佛门,于是依照蔡小姐的吩咐请来一群僧人为父亲超渡,秀英却为了斗气而坚持道教仪式。

于是灵堂之内,一边道士在手舞足蹈“破地狱”,另一边僧人在“南无阿弥陀佛”诵经文。

一释一道同堂竞技,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不解与不满随着告别式的筹备越来越多。

而《孤味》欲看的,便是林秀英与三个(白)女(眼)儿(狼)如何从一次又一次的冲突,一段又一段的回忆,来去完整这个家、来去重新认识彼此。

在这个家里,林秀英无疑是灵魂与核心,一切都看似因她而起,但主创却深入挖掘了每个人物的心路历程,而这恰恰是《孤味》较短片版更加丰满的地方——从仅聚焦一位台南老一代女性的情感枷锁,扩展至涵盖台湾老中青三代女性的所思所想。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坚持,都有强烈的性格和不同的难处。

但就算再怎么想逃离,家始终还是家。

每次的开始和终结都无法挣脱开这血浓于水的羁绊。

他们因为爱而离开、因为爱而争吵、因为爱而放手,那些过激的言行举止无疑都出自想让家更好的心,所以片中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无所谓对,无所谓错;只有爱着这个家、爱着彼此的人。

秀英走过了一段和解之路,与女儿、与丈夫、与情敌、与自己。

曾经的她最看重的就是坚持自己的“正统”,虽然输了感情,但尊严和面子不能输。

要遵循自己的意志办一场气派的丧礼。

但到了最后,她还是请来“蔡小姐”参加。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执念,我们既无资格、也没有能力叫他人放下,但每个人都可以去感受、去参透、再去修行。

如今的女性观念和思潮已经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本片这种稍显滞后的主旨并不是要把林秀英塑造为一个典范。

《孤味》想展现的,就是有这样的一个人,她走过这样一段历程,而这段历程真真切切的曾经发生在导演外婆身上。

面对上一代的女性,主创不能、也不会、更不应该把一个新的时代的价值、进步的两性观念强加在她身上,逼迫她接受、要她一瞬之间脱胎换骨。

当代女性主义的精神其实是在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自由,而这种精神跟身体上的自由恰恰是秀英和她三个女儿最终都在追求的。

以食物喻情、走入家庭、感知人心的作品有很多,有同类型珠玉《饮食男女》在前,新导演的处女作难免力有不逮。

但当这样一个浓缩着千千万万个台湾阿嬷的故事被搬上台面的时候,那份流露出的感动是如此真切,一切变得瑕不掩瑜。

这,可能就是开篇问题的答案吧。

戳【有用】,愿你我都能解开心结。

 6 ) 无题

22.02 首刷:对《饮食男女》的拙劣模仿23.09 二刷:castration symbolique(象征性阉割)的典范:象征界父权法则的载体(离婚协议书)始终悬置,母亲以对失落客体的fixation fétichiste(恋物式固着)逃避欲望匮乏。

随着实在界入侵(陈伯昌之死),家庭被迫直面被压抑的实在界创伤,reste non symbolisé(无法符号化的剩余)撕裂了家庭表面的和谐,直到其被满身伤痕地缝合进象征界网络。

25.02 三刷:现实的残酷更能照应出这童话般设定的抚慰之处。

这场与父债和解的好梦里,没有歇斯底里,没有风声鹤唳,没有暗潮下的来日方长,只是在生老病死面前超脱过往,沐浴在最真挚的情感里深情抚摸伤疤。

你可會給我一次最初信任,如面前如此醜惡都不轉身。

能让所有缘分随着一张白纸火化,是件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啊。

可“孤味”一词无不在讽刺现实:主体无法逃避的,在三界的裂隙中通过métonymie du désir(欲望的转喻)不断追寻却又永远延宕的生存状态。

 7 ) 地道的台湾味是何味?

本文首发于杂多体公众号《孤味》《Little Big Women》

初看片名,便觉不赖,直到观毕才回过神来,这可能是我近几年来观感最佳的台湾电影,它没有在时代发展中“进”,它的风味在于“退”,电影中难以割舍的复杂情感,最终都能心安理得的放下。

《狐味》将日文片名取作《弱くて強い女たち》译为柔弱又坚强的女性,而英文片名是《 Little Big Women》,意在指大女人也有小女人的一面,而小女人则也会有隐藏着大女人的一面,大大小小的女性们都有着复杂的个性,就像导演许承杰所说:“每个人都有脆弱与坚强的一面。

” 何为孤味?

早在二零一七年,导演便拍摄了短片版《孤味》,此次二零二一年于Netflix全球上线的《孤味》是改编短片的电影长片,剧情内核是相近的,但在人物关系与演员方面作出了调整,并把主题曲《孤味》进行了重新编曲。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片版中,导演没有特意解释何为孤味,这相比短片来说这种做法更加聪明,同时也留出更多的解答空间给观众。

导演的孤味哲学来自于自己的奶奶,孤味本表示着一味,一道菜,一道独门料理的意思,而由它所上升的哲学意味,则成了老一辈台湾人的人生态度,即:“把一件事情做好,那孤独又有什么关系。

”本文非严肃影评,单纯以食物出现顺序解析 I有剧透壹 I 龙虾

陈淑芬饰演的林秀英一大早便穿梭于卖鱼市场间,虽然她已将饭店老板娘身份交给了小女儿,但她依旧放心不下,用布满皱纹的双手挑选着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食材——虾,而晚上则是她的七十寿宴。

幺女一边喝着她最爱的龙虾汤,一边才发觉母亲一大早便去了海鲜市场,这样的开场家常又美好,和是枝裕和的日常镜头一般缓缓道来。

顺带一提早在二零一五年导演的第一部短片就叫《龙虾小孩》。

贰 I 寿司

虽然在长片里的食物镜头中寿司登场的镜头仅此几秒,而且是以外带包装的形式出现,但在短片版中却有着独特的意味,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因为路途遥远,便借宿于秀英家中,她说:“以前我们搭火车回台北的时候,他都会买一盒寿司带回去,我在想说明天(葬礼),带去给他,让他在路上可以吃。

而在长片版中则是小女儿递送,一方面表示小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更为紧密,因为最晚出生,所以对于家庭中的许多关系都一知半解,在后与母亲的争执中也就理所当然更偏袒于父亲。

叁 I 寿宴

秀英的七十岁寿宴,在中国圆式餐桌寓意着和睦团圆,而人物关系在其中显得独立,这种反差感让人想起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同样是一家三女,而父为餐厅主厨,在《孤味》中则是母为餐厅老板娘,在旋转的玻璃层间情绪也在无形的交替,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在这庞大的家族中会有什么样的碰撞,空出来的座位也意味着难以开口的过去。

肆 I 软糖

在回忆的镜头中女儿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她拆开包装纸,里头是一块软糖。

而父亲过世,另一位陪伴丈夫度过晚年的女人蔡阿姨,告诉小女儿这是她父亲特意从台北带回来时,那道空缺已久的时间跨度似乎一下被拉回了童年,而三姐妹一边吐槽父亲永远只会这招,一边共同分享时的场景也让人倍感温馨。

另外我最近在clubhouse里的两岸群里科普到一个小知识,台南人偏爱糖过于上海,而电影发生的故事背景也位于台南。

伍 I 麦当劳

相比较于此前的圆桌饭宴,方桌多用于祭祀供奉摆放物品,过去迷信忌讳尖角,风水上认为尖角会影响家人健康,导致家庭矛盾。

但这不是电影的表达之意,在后面的剧情中道家与佛家共处一室,更能体现导演对于宗教的看法。

在这一幕中,死者与快餐之间形成的诙谐反差,将电影的幽默气质提升不少。

陆 I芬兰汁

这一幕是秀英阿嬷带着二女儿的女儿小澄去找蔡小姐,但没有如愿遇见,反倒遇见了蔡小姐的朋友。

当蔡小姐的朋友端上来一杯芬兰汁时,阿嬷便说小孩子不能喝酒,但这其实是一种加了牛奶和冰块的混合果汁。

小澄是影片中女性角色里年纪最小的,她代表着世代的差距,当阿嬷在抄写号码时,她便拿起手机咔嚓两下走人,当大女儿与纠缠不清的已婚丈夫的聊天:“是你说过要让我当一个自由的风筝。

” “如果你迷失风中,我会来寻找你。

”时,小澄一脸迷惑,并且不晓得陈升是谁。

小澄的身份更像是年轻一代在长辈中的关系,既能够在争执中置身事外,也能时常以旁观者的身份揭开成年人的伤疤,并能以亲近秀英阿嬷的亲密关系中,以观众的视角带来更多过去的故事。

柒 I 虾卷

虾卷是秀英餐馆的“孤味”,她从一家小小的虾卷铺发展到一家餐馆,她靠虾卷养大了三个女儿,所以虾卷是属于家庭的味道,无论是长片还是短片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值得一提的是那瓶过期的甜咸辣海山酱,二女儿指责小女儿佳佳照顾母亲不周,过期了都不晓得,母亲则一气之下将酱汁倒入虾卷中。

在短片版中这种过期的含义更为明显,当小女儿问其为何不留下遗物做纪念时,母亲说旧的东西就要丢一丢啦。

母亲舍不得过期的酱瓶,就像过去那段放不下的感情。

青春的味酸甘甜好听的歌免歌词

关于味道的电影有许多,比如《阿黛尔的生活》中代表阶级关系的牡蛎与意面,《花样年华》中暧昧气氛下的云吞宵夜,《三夫》中的水果情色,《入殓师》从河豚中感叹生命的美好,在《小偷家族》里将可乐饼放在泡面上的“父”爱.....我们将味觉上升到生活的哲学,是因为它来自最原始的欲望。

 8 ) 男性形象的缺失,才让我们真正看清女性的处境

与同类型影片比起来,这部影片一大特色就是男性形象几乎完全缺失,这不算独创,但确实算少见。

将男性形象抹去是为了更好地刻画女性,然而这部影片并不算激进的女性题材,它没有特意放大女性的艰难处境,在最后的反转(不剧透)中,可以说在女性们已经获得绝对性胜利时,林太太猛敲自己一下,她意识到这胜利绝非正义,比起让仇恨在三代人心里继续耀武扬威,她选择放下这一切——无关当年谁对谁错,只关乎此刻,活人能否与死人握手言和。

林太太林秀贤因为二十年前丈夫陈伯昌的出逃,她一个人拉扯大三个女儿,从一位艰难的小摊贩,到成为台南赫赫有名的餐厅老板,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

或许她最想做的,就是揪出那对狗男女,然后对着他们的脸大骂一句:“C你妈。

”可是一切都不可能了,在林太太70岁大寿这天,她收到了丈夫的死讯。

这个消失了二十年的男人,永远消失在了风里。

可是生活的苦难才刚刚开始。

这边林太太一直想会一会当年带跑她丈夫的蔡小姐,另一边,几个女儿似乎总有什么事情瞒着她,她莫名成了局外人。

然而这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大姐在这时查出乳腺癌复发。

林太太一个人坚强地扛下了那么多,可是这样的生活,何时才是个头……三个女儿的设定很容易让人想到《海街日记》,不同的是《孤味》里有台湾的风土人情,从中窥见的,更多是我们国人自己的社会风貌。

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父亲一般作为家庭的主导,他不一定是付出最多的,但他一定是能发号施令的,母亲则作为父亲的辅助,帮助完整这样的权力架构。

当然在现代家庭当中这样的结构出现了一些变体,这在此不谈,只说林太太这一家——当这个集体的领袖突然出逃,责任就突然落到了家庭里母亲身上。

母亲这时有两个选择,要么在痛骂男人后也选择出逃,丢下小孩不管不顾,那么这就是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要么在痛定思痛后选择扛下命运,扛下父亲与母亲的双重角色身份,这就有了《孤味》里的林太太。

这份责任所带来的反弹是,林太太在性格上的强势甚至超过了一般家庭里父亲的形象。

我们会发现电影里这样的细节,在陈先生的葬礼上,林太太喊女儿们不要跪,她们真就站那里不敢动一下,这份威严相比任何家庭来说都带着一种超越性。

然而威压从不会带来真正的尊重,三妹偷偷与蔡小姐保持联系,可以看成是她对这个家庭的反叛。

其他两个姐妹内心对母亲也都多多少少带着怨恨,大姐乳腺癌复发,她不敢告诉母亲,真到母亲不小心知道时,她一下戳破了母亲的真实想法:你真的能给到我需要的关心吗?

你不能,你只是想知道发生在你女儿身上的每一件事,只是想让每件事都在你的掌控之中,然后继续责怪我的不听话,我一个将死之人,为什么连一点卑微的犯错的权利都不能有?!

因为这个社会从小给我们灌输的完美母亲,一定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像大地一样能吞下所有的悲喜,她不需要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她只需要默默付出,等待子女的幡然感动。

可林太太抢占了他人的角色,所以女儿们必然选择背叛。

而林太太又能怎么办?

除了找回男人,她别无他法。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个男人已经找不回来了。

她能强势镇压女儿们的所有个性,却无法镇压女儿心底深深的埋怨。

正好演大姐的是《谁先爱上他的》女主谢盈萱,又是同样的正宫与小三在男人死后会面的戏码,而且林太太的性格又与《谁》里的刘三莲一样强势,所以我当时有暗自猜想,林太太与蔡小姐见面后会有一场激烈大战,然而从林太太确认这位寡淡的小姐就是蔡小姐的那一刻,林太太彻底软和下来,头脑里酝酿了二十年的硝烟在大战前夕就举了白旗。

不是因为林太太是纸老虎,而是在她潜意识里她很清楚,比起发泄愤恨,其实她需要的,是一个答案。

我们可以想象在影片留白的这二十年,林太太无数次在想象里描绘这个“狐狸精”的形象,她不想恨自己曾爱过的男人,她只有恨那个素未谋面的女人。

将仇恨投向未知总是容易的,当她独自拉扯大四个女孩,还得不到女儿的理解时,她内心肯定是悲愤不已的,她必须为自己的委屈找到一个宣泄口,就像我们总会看到走投无路的人痛骂天地不仁,蔡小姐对于林太太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天地”,她身上贮藏了林太太追寻了二十年的答案,所以蔡小姐成了林太太等待的“戈多”。

可是真的见到了又如何呢?

这又回到那个经典的“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选择和解,默默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

然而这位蔡小姐又何尝不是个饱经苦难的人呢?

把自己小半辈子托付给这个男人,宁愿选择无名无份,到爱人去世,她差点连敬柱香的权利都没有,她选择了爱情,不也是选择默然忍受残暴的命运么?

而陈伯昌当年离开这个家,又何尝不是因为背负了太多,又何尝不是因为他太爱林太太,所以他的男性尊严要他背水一战,他渴望作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再出现在她面前——然而物是人非,时间冲淡了一切,最后命运丢给他们的都是千头万绪、支离破碎的人生。

到底是什么让人间变得苦海无涯啊?

一切就像古希腊悲剧一样,最后发现谁也怪不了,只能怪命运这只看不见的大手。

所以在林蔡会面后,我和林太太一起憋不住哭了出来。

因为人这辈子最怕的,是追问了一辈子的答案,最后发现连问题本身都是错的。

人最难的,就是与不可名状的东西斗了一辈子,最后发现,其实都是自己和自己过意不去。

最难最难,莫过于跟自己和解。

最后说一句,演小澄的陈妍霏某些角度真像女版的王俊凯……

 9 ) 孤味之苦:被摁在牺牲里的林秀英和李焕英

文/ 淹然很多人将〈孤味〉和〈饮食男女〉联系在一起。

〈孤味〉的开场,台南餐厅老板娘林秀英穿梭在菜市场,鱼虾的亮泽和湿漉漉的环境,交相辉映。

这天是她七十大寿,再过几小时,她就要和三个女儿团聚。

〈饮食男女〉起于一场热气蒸腾的烹饪。

退休的顶级厨师老朱为三个女儿准备着盛宴,动作干净利落,所有食物都得到了死后的善待,每周日规定的家庭聚餐就要开始了。

李安这里,餐桌上刮起了风暴,家庭人际的暗流和饮食紧紧咬合在一起。

就像小津,「吃」是电影的精魂,是不能剪掉的。

但对〈孤味〉的导演许承杰来说,无论是让林秀英发家的虾卷,父亲病榻前的寿司,还是月圆之夜的香柚,食物都是稍显轻微的喻体,最重要的就是端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生命里的那道「孤味」。

短片〈孤味〉里说,「不管做什么事就要专心,要用心,这样事情才会顺着来,这就叫孤味」。

另有一种解说,更切中这个「孤」字,「餐厅只卖一种料理,用心良苦将料理做到极致,孤独寂寞也不要紧。

」看着何其职人精神——你以为它要说,几十年漫漫时光,孤母寡女无畏孤独,活出了滋味,殊不知导演恰恰反用了「孤味」,孤独并不浪漫,久而久之熬成了执念之苦。

表面看,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消失的丈夫,沉重的家庭负累,都没有击垮她。

大女儿是国际舞者,二女儿是整形科医生,小女儿承继了自己的餐厅事业。

在通常的社会评判里,小孩成功就意味着母亲成功,还有什么不满呢?

但在七十大寿这天,她接到了丈夫病亡的消息。

表面上是负心人死不足惜,生日宴上却暗度陈仓,她唱的不再是保留歌曲〈孤味〉,突然变成了「再会了,心爱的无缘的人」。

夜寂无人时,她偷偷翻出丈夫的衣物。

她带着孙女特地跑去医院,要找出那个始终陪伴在丈夫身边的恋人,探问究竟。

灵堂里,她第一次透过遗照看到一个老迈的丈夫,这不是记忆里的模样,这是她不允许的。

那些蒸发掉的时光,是她所不允许的。

所以,这才上演了怪诞一幕,佛教超度与道教度亡共演一室。

小女儿尊崇父亲最后的信仰诵念心经,而林秀英认识的那个男人,从小出入宫庙。

很多年前,她帮出轨的丈夫垫付开房费。

男人消失的日子,从路边摊到大酒店,她硬是被生活炼成了一个创业强人。

但她最想要什么呢?

要这个男人回来,要这个男人道歉。

一纸离婚协议,就这样延宕了几十年。

这就是〈孤味〉最堪玩味的地方,一个无私牺牲的女人的暗面是什么?

她活活被一种虚空的「美德」压垮,她说,「夫妻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虽然没有像李安那样直接在片名就和儒家传统摆出碰撞姿态,但所有人都知道,林秀英这个夫妇的定义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故事的第一推动力,正是林秀英的幽暗执念。

就像月球表面布满陨坑,每个人都带伤行走于世。

〈孤味〉上线奈飞一周后,〈你好,李焕英〉公映,刚好也在说执念。

女儿回到自己出生的1981年,她要干嘛呢?

不是〈夏洛特烦恼〉那种自我满足优先——财富和女神,也没有〈乘风破浪〉那样的深深忧惧,重塑世界后,「我」没了怎么办?

哪怕明知母亲会在产后自杀。

〈李焕英〉里的女儿只想让母亲高兴,甚至不惜改变她的婚姻,杀死自己。

不知不觉地,女儿也给母亲当了回妈,并在此过程,也展现出了牺牲式的、献祭式的姿势,亦如自己的母亲。

在不同的面向里,林秀英和李焕英都被摁在了牺牲的卡槽里,动弹不得,面对着一个模糊的男人。

而因为迥异的创作初衷,〈孤味〉又比〈李焕英〉走远了一步,它不惮于给「伟大母亲」挑刺。

大女儿癌症复发,始终瞒着林秀英,因为「如果手术失败,或是我化疗撑不过去,就变成是我对不起你」。

林秀英以为自己从来就让小孩自由发展,她忘了,逼迫二女儿学医,就是要在亲戚面前争脸,维系住与娘家最后的牵绊。

还有,她虽然将寿宴全权交给小女儿,但还是一早起床跑去菜场,检查采购的菜品,并偷偷修改了菜单。

这是太过典型的母亲,以爱的名目进行操控。

而在〈李焕英〉里,我们也发现了,女儿同样走上了那条「我是为了你好」的旧路。

但这才是完整的林秀英啊,柔软,坚定,自私,固执,卸除掉了我们对「伟大母亲」的流行想象。

不必过度夸大光芒,也无需刻意屏蔽幽暗。

最终,导演从一种更普遍的人生况味里,给林秀英找到了出路,缘聚缘灭,要懂得适时放手。

又一次,呼应电影开头,她唱起了〈孤味〉,「海海人生无了时,四界流浪不惊死,免惊心伤悲」。

但具体社会语境里的林秀英或者李焕英,又可以找到怎样的出路呢?

什么时候才能躲掉自毁式的牺牲?

原载〈北京青年报〉

 10 ) 《孤味》——个体与整体的大小之间

台湾电影的世界野心近年来主要体现在才主题与形式两方面,类型化的形式处理以及家庭题材的更多共情。

《孤味》又是一部家庭题材的典型温情台片。

在商业上为了保险依旧是之前的短片扩充而成,拥有一定的关注度。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脑子出现了两部电影——《饮食男女》和《海街日记》,三代人之间的感情和女性群像刻画。

我个人对这部片子最喜欢的点,一个是大女儿的刻画一个是文化体现。

大女儿的开场很直接介绍完重要信息——职业与状态。

后面的刻画以及她这根线都是依据最初的呈现展开。

也是我个人觉得三个女儿中最为立体全面的一个。

同时她对癌症的态度也是我们看抗击疾病的人物刻画时所缺少的一种样态。

最喜欢导演设计的大女儿与关镇在海边交谈的整个调度,非常舒服。

其次是文化的体现,道家、佛家的直接呈现与中庸的儒家体现,虽是一个家庭题材的感情故事,但导演的大思想观“和”从中有一定突出。

特别是结尾母亲的放下,一个家庭一切的调节平衡,是多种文化思想的一个契合,也是大思想在小家庭之间的投射。

英文片名把女人定之于大小之间,每个个体在这之间都形象立体。

中文的片名包含更多,把一个个留有孤独余味的个体连接起来,但并没有将其合一,开头与结束每个人还是在各自的轨迹上。

两遍孤味的歌声,没有改变孤的状态,而是从一开始的不甘转到后来的放手。

孤味依旧,但心有所改,生活继续。

《孤味》短评

两星半//一锅绵软无力的乱炖 虽然有不亚于《海街日记》的四姐妹和绝佳的陈淑芳 就没有什么特别的记忆点了//剧情承接了台湾家庭电影的某种狗血性 缺席的父亲被塑造成一个被强势妻子逐出家门十多年之久的浪漫的大男孩 死亡似乎成为一张赦免证明//而妻子与情人之间 母亲与女儿之间 姐姐与妹妹之间的关系处理显得杂乱且轻重难分 好像每个人都是重点//但确实陈淑芳和葬礼做法真的好看

5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好生气 阿嬷好可怜 小女儿好过分 为什么没有人理解阿嬷

8分钟前
  • 腊八的八月
  • 还行

不知道是不是时代的关系,觉得母亲的角色背负的太多,却愈发隐忍,而离家而去的父亲似乎只需要一包软糖就可以轻易讨好女儿们,真正离去后又值得所有人怀念,也许早放弃真是一种解脱。

9分钟前
  • 姥同
  • 推荐

闷片,一群女人围着一个死了的男人团团转,男人不露面不给钱也会被想念被包容,没劲

13分钟前
  • 吉檀迦利
  • 较差

没看之前Sean问我几姐妹的电影,我推荐了喜欢的《宛如阿修罗》,看了后才知道原来有重叠的题材部分,这一部被比得太下乘了。时间已经来到2020年,母亲做餐厅做到赫赫有名,且将餐厅传给女儿,女系企业仍然远远不是父系的对手,女儿们的隐瞒与责怪,还有大女儿身上“流浪”感的设置,十足十还在为陈旧腐朽的东西做背书,送客一场戏,拍得差又失真,母亲送出来那么远,众人走在前不闻不问,尴尬也演不出,因为是全景的机位,一句蔡小姐喊出来太失真,但不喊,又怎么有后来的东西宫握手言和,这是堂而皇之的现代后宫剧,你以为这些人在争什么,是人的性情和魂灵在对抗吗,是为了一个自我战胜另一个自我的胜利吗,不是他们在争的永远都是父系社会里的一个决定,一个喜欢,一个亲近,一个不在场也变得“有理”的肯定。陈淑芬最后一场戏试图挽救了全片

16分钟前
  • Morning
  • 较差

母女关系在父亲角色缺失的时候,或容易龃龉不合,因为我们擅长对最亲近的人动刀动枪,却试图理解陌生人。目前许多观众似乎习惯于顺耳顺眼顺他们价值观的故事,一旦展露人性中灰色地带,他们就开始宽己严人,要是人类非黑即白,那也不过是一种无趣的生物了。影片角度很好,有令人动容的细节,所谓孤独的味道,也许就是小小的大女人孤身一人抵抗生活。

19分钟前
  • 宋小君
  • 推荐

这个故事真的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烂人居然被所有人怀念

20分钟前
  • 长夜的风雪
  • 很差

这就是用张作骥的手法把《饮食男女》和《相爱相亲》揉合在了一块,我记得《相爱相亲》在那届金马上面颗粒无收,《当爱来的时候》好像也是只给了最后一个大奖,可见这个题材和类型在今时今日并没有那么讨喜,当然这也和剧情的起承转合过于遵循一定之规有关,但这一脉显然还是不能断,台湾电影人前仆后继的精神值得嘉许,至于能力部分,相信许承杰还能做得更好,具体点说,单单把闪回全部略去,格调估计就能高那么一点点。

24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是枝裕和拍家庭戏,首先要嗅到家的气味,习惯这层气味后才能去理解人。《孤味》相反,人物浓烈的个性冲淡了家的味道,我们可以经由言语听到这个家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所发生的一切,却无法透过眼睛看到这些“发生”留下的痕迹。

2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和短片版比有得有失吧。从“女人”的角度和从“人”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片子。

3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家是枷锁,而爱不是。希望所有的女性都能活成爸爸。

35分钟前
  • 我对你的无语简直能沉默整个宇宙
  • 推荐

誦佛經和請道士之間battle那場戲有趣,但其他的,只能說功力真的不太夠。謝盈萱演得好,但角色的情感線又處理得很潦草。現代家庭劇真的被是枝拍到一個高峰,很難超越了。

40分钟前
  • 阿树
  • 较差

母亲的人物弧光非常饱满,但仍然无法给父亲洗白。和海街日记/花椒之味有相似观感,可能是因为东亚地区同宗同源享有“同一个父亲”吧。#金鸢补片

42分钟前
  • sTill-Life
  • 推荐

好治愈的家庭戏啊~里面除了老爸以外的男人都太美好了吧,看得都想结婚了。(但结婚前要先跟谢盈萱谈一次恋爱。)

43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這片子為啥評分那麼高 我完全不會因為什麼“三觀”“小三”之類的東而討厭這部 人生複雜 從不站在所謂道德高地評價。但 實在是 從劇作角度來講... 立不住啊 所有的愛恨都立不住 所有的矛盾都很刻意 很刻意很刻意的敘事 鏡頭也沒什麼才華 ... 人物也尬尬的...... 演員們都盡力了

46分钟前
  • 较差

4.5,台湾当下能祭出的最强女性群戏。祖孙三代,六位女性,被一个缺席的男人牵扯出了一场大戏。像父亲的大女儿、像母亲的二女儿、全程迷茫的小女儿,以及新新人类小孙女,和两个长辈之间擦出了太多冷幽默的火花。陈淑芳的表演非常老辣,将五味杂陈下的酸楚自知展现得淋漓尽致。谢盈萱美出了多样性,一下就搅动了这湾快隐忍成一潭死水的女性群像。台南民俗风情在煽情中起到了调剂作用,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涓涓细流。

47分钟前
  • 蔓鱼蒲烧
  • 推荐

最近几年口碑不错的台湾电影,画面色彩都非常浓艳,故事却很阴郁,《孤味》中全体女演员演技都没得挑,故事上再极致一点就好了。

48分钟前
  • aaron
  • 还行

人生是酸甜的滋味,斟满孤单的酒杯。

53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长辈的事,很多是我们在他们走后才第一次听说

58分钟前
  • DJ依萍
  • 还行

缺位的男人是一切的始作俑者,却得到了所有人的原谅与爱,被抛下的辛苦一辈子,却总被埋怨。东亚的父母子女的鸡娃关系所造成的远香近臭,可以理解无法共情。

1小时前
  • 盲盒游戏戒断中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