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我觉得吧,这部电影受到追捧已经够可怕的了,后来来豆瓣看影评,发现里面竟然没一个低于4星的,这让我的世界观有点崩坏了。
当然写影评不是因为我觉得各个等级的评论数量分布不均,我有义务去平衡一下,而是因为我觉得非常气愤,我需要写影评泄愤。
先说说我的不满: 1)它要耗尽我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啊!
但实际上耗费的会更多,比如当中吃个饭,喝个水,睡个觉,学个习什么的。
2)奇妙逻辑。
其实在看了一个小时的时候,我就觉得有点反胃,但是我想啊,电影才放了三分之一,我不能那么武断地盖棺定论。
于是我耐着性子又看了一个多钟头,在电影结束前的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它突然神展开!
他们就那么莫名其妙的一定认为国防部长是罪魁祸首,这让我想到了当初袁崇焕是如何被自己的民族的百姓误会的。
我当然不是说电影中的政府高官等同于我们的民族英雄,事实上,这里有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强盗逻辑。
德里大学的学生难道考虑事情不知道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吗?再说了,即使真的如此。
为什么那么自然的就可以提出“KILL HIM?”的提议?
我说,那个什么sharman,你为什么不能坚定一点!
你问了一句,就被大家吼了一句就缩了回去!
要知道,有的时候冲动才是愚蠢,冷静也不等同于怯懦。
我觉得这里的那么一下完全是为了照应他们已经和英国女人的电影里的革命者的“精神融合”了吧?
用艺术效果突出他们觉醒了?
可是这里没有逻辑啊。
革命者提出“Kill him”的前提是什么?
而你们提出“kill him” 的前提是什么?
想要推翻体制,改造体制第一想要做的不是通过可持续性,实践性强的详实方案来执行,而是通过愚民暴动一般的行为去刺杀???
这是最优选择吗?
这是下下之策吧?
你被逼到那种地步了吗?
而且国防部长就那么弱弱地杀掉了?!!!!!
人家印度的国家长官的人身安全措施弱爆了!
o(╯□╰)o3)它宣扬极端主义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作为一个个体,你必须对一个集体有归属感,你遵守这个集团的规范,同时你受到这个集团的保护和援助,这种传统被证明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所以在道德上,我们推崇它,也值得推崇它。
当然了,从冲突论的角度,这是有利于统治阶级对于社会的管理。
然而从个人来说,在最初做出这种选择的时候是出于一种理性,是由于出于有利于自身发展,出于对于“我”这个“生命”的发展。
如果为了集体,完完全全舍弃了自己的“利益”的行为不是与最初确立这个道德标准背道而驰了吗?
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确实,如果在不公正的体制下,你不反抗,你顺从,你同流合污,那么你确实活该被奴役。
但是我觉得反抗是有前提的——自己优先于集体,因为我为我这个阶层,我这个团体做贡献,去革命的时候,我是为了将来我能享受到革命的成果。
我不清楚为了一个你享受不到成果,去牺牲生命和付出代价的意义是什么。
或许涂尔干可以解答:我们经常用丰富的激情或者崇高的理由来解释我们受庸俗感情或盲目守旧的影响4)不尊重生命。
首先在他们的朋友死后,他们知道悲痛,他们想要报仇,他们轻而易举地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甚至有点不分青红皂白。
另外,他们的自首确实带着革新,理想的意味。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人只不过是戴着“伟大”光环,却狠毒地伤害了还活着的,还爱着自己的亲人朋友的心的人。
他们莽撞,愚蠢,自私,冲动……我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塑造出那么些角色。
但是它还是有优点的,所以我给两星,不是一星。
1)演员阵容超棒。
除了《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三傻,还有大美女兼大才女Soha Ali Khan (Sonia的扮演者 在《shaadi NO1》和sharman joshi饰演过夫妻),以及电死人的Kunal Kapoor。
虽然他们的表现都不能算差,但是我还真没找出很赞的地方。
反倒是阿米尔汗在戏中的革命者的形象让我感觉超级有喜感,Sharman Joshi在两个角色的饰演上则看起来很自然,收缩自如,不过也可能是因为我本来就偏爱他的原因所以看起来顺眼。
Siddharth 则让我看的时候有点出戏,特别是他在说:“Freedom is my bride”,我就觉得他的表情又萌又好笑。
2)电影的原声听说是AR拉曼大神做的啊,绝对值得下载收藏啊。
3)画面摄影很有感觉,一些技巧的运用也很熟练。
渲染情绪方面,将观众代入情景的工作做得很好总结一下:这还是一部可以看看的电影的,特别是对那些“有良心”“有觉悟”的年轻人or中年人。
看完可以有极其大的道德自豪感去狠狠鄙视那些“麻木”“懦弱”的人。
影片中的英国女电影人苏,乃由末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幼女彭雅思饰演。
镇压过印度革命者的英国警官被革命者视死如归的气概所感动,留下了一本记录当时情况的日记。
多年后,他的孙女Sue(彭雅思 Alice Patten 饰)阅读日记后深受感动,凭着一腔热血辞掉电影公司的工作,来到印度拍摄这部记录那段历史的影片。
Sue到德里大学的学生中选角。
一群充满朝气却和芸芸大众一样对印度这个国家心如死灰的年轻人以及进入她的视野。
开始的拍摄,麻醉于醉生梦死的的学生,对于当年那些为国捐躯的革命者的行为根本没法理解,致使迟迟不能进入角色。
灾祸横至,国防部长的腐败导致朋友们中的飞行员Ajay(马德哈万 Madhavan 饰)遭遇了空难。
Ajay为了防止平民受伤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却因为政府高层的反唇覆舌而死后名誉受损。
元凶逍遥法外。
小伙子们恍然感觉到,自己体内的热血开始为枉死的朋友,为多难的祖国而沸腾……
看了得奖情况 好像电影和剧本本身都没有什么奖项 说明外界对这部电影本身的评价基本上和我是一致的,所以,我要大放厥词了。
生活不是儿戏,如果导演决定了用写实的题材来反映他并不深刻的主题,那么至少在情节上也采取一些写实的手法,杀人的计划没有铺垫,动机没有渲染,过程更是直追80年代的港产电影,颇具无厘头风格的电影可是却以正片的形象问世,我很难接受。
对于b级片,它的主题高调的可笑,作为经典片,它的手法真是b级的业余。
不能因为符合了某些人对中国现实的不满就给这部电影不正常的评价,这对其它评分在5分以上的电影都是不公平的。
愚民的热情是这个国家最大的隐患,什么时候电影的评价降到7分以下了,这个国家的民智才有希望。
#baiduhaokan://video/details/?url_key=https%3A%2F%2Fhaokan.baidu.com%2Fv%3Fpd%3Dwisenatural%26vid%3D7574598607140332224&tab=guide&tag=wise_search_list&source=wise_search_list-0-matrix&coin=0&vid=7574598607140332224&ext_content=%7B%22baiduid%22%3A%22232074B2C08EEBFF0F9DFCCCC8B1B9A0%22%2C%22baiducuid%22%3A%22%22%2C%22qid%22%3A%227000602242830994634%22%2C%22applid%22%3A%22%22%2C%22sid%22%3A%22all%22%2C%22timestamp%22%3A1702831547871%2C%22clkInfo%22%3A%7B%22jumpType%22%3A%22video_jsy%22%2C%22jumpId%22%3A%22100%22%2C%22type%22%3A%22na%22%2C%22action%22%3A%22invokeHk%22%2C%22srcid%22%3A48304%2C%22seClickID%22%3A%22d9199d15376167ca%22%7D%2C%22invokeId%22%3A%227000602242830994634_1702831547850%22%7D&back_url=baiduhaokan%3A%2F%2Fsearch%2Fresult%2F%3Fkeyword%3D%25E8%25B5%25B7%25E8%25B7%2591%25E7%25BA%25BF%25E5%258D%25B0%25E5%25BA%25A6%25E8%25AF%25AD%26tab%3Dguide%26tag%3Dwise_search_list%26source%3Dshoubai%26searchResultStyle%3D1#
天空如洗 阳光灿烂麦穗的金黄色映衬着他们黝黑而健康的皮肤这样一群少年 过着喝酒唱歌的生活看着电视里的美女流口水 骑着摩托车几天几夜不回家 然后各自对付父母的责问在他们认为没有未来的祖国里 他们恣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当他们开着破破的吉普车吹着口哨穿越尘土飞扬的土路当他们拿着啤酒以不同的姿势从高墙跳下当他们在古城墙外宽阔的田野上奔跑当他们脱下上衣当作旗帜呐喊着朝着飞机升起的方向猛然跃起当他们一如既往的轮流拍打那台古旧的电视机谁都没有预料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他们的飞行员朋友阿杰因为飞机失事而死 根本原因是因为贪污而导致的飞机部件隐患在面对阿杰的死以及政府为掩盖自己的腐败而对阿杰名誉的侮辱之后 在抗议遭到暴力镇压之后Sue看着沉睡中的DJ,忽然觉得他们不是在睡觉,而是在觉醒面对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一手遮天的国防部长以及其背后的政府他们选择了除了沉默之外唯一的路 一条不归路—刺杀国防部长后自首 然而等待他们的 依旧是无情的甚至非人道的屠杀但是那向全国播放的电台传播了他们的信念和希望——置身事外评论很简单,责怪他人更简单,你怎么不出去改变这一切?
——勇敢站起来,加入政界、警局、政丅府,清理社会。
——你们不会,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那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抱怨要容易得多。
——要么忍受现实,要么负担起责任试着改变它。
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我们只能将它变得更好!
这样一群活生生的散发着迷人的青春魅力的少年就这样随风离去了他们的身影融化在了古城外的金黄色的阳光中这是一个悲情的又充满了希望的结局一个敢于正视自己不足和劣根性的民族 如何能不强大?
题外话说实话这样的电影能在印度上映并获奖实在是出乎我的意料,印度国防部长亲自观看了这部电影更是出乎我的意料。
不得不说,印度是一个比中国更加开放的民族。
爱国不等于爱政府,但是,爱国是爱政府是不冲突的。
而民众的抗议在大多数时候也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好。
体制是一种束缚,因为它缺少法治的保护。
束缚,自由 若岚 看过多部印度电影,也偏爱阿米尔汗饰演的电影。
印度片最大的特点是歌舞多,以前直接选择跳跃,如今细看台词,觉得字字有理。
影片开始,一场争论让人心里委屈。
花了两年时间准备电影的开拍,却因上层缩减经费的决定,一切付之东流,此刻要么折服于现实,要么反抗体制的束缚。
我敬佩苏的选择,一人拿着剧本来到印度,犹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勇气是前进的动力,智慧是前进的保证。
我们像一株向上攀爬的藤蔓,靠我们的勇气与智慧征服极具破坏力的害虫。
最触动人心的镜头无疑是飞行员阿贾去世后,他的朋友想揭示真相。
在阿贾的追悼会上,国防部部长竟派出警力打伤群众,只为隐瞒腐败的事实。
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里,还有什么安全感可言?
即便是当今中国,也应用影片里的台词形容:没有完美,只有让它变得更好 一句简单的台词,也是主角们——一群疯狂的大学生们的理想。
为理想付出生命在所不辞,但警察们却将他们当作恐怖分子残忍的枪杀,而忽视司法程序,是否存在执法手段过度的嫌疑?
这就像发生于2016年的雷洋案,还未查明真相,却莫名死于警察之手。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阿贾死后,国防部部长接受调查。
他是那般振振有词,因为过不了多久,公众就会将这件事遗忘。
想想印度这个国度,便有些后怕,至今发生了那么多的强奸案,人们都已经麻木了,更不用说有机会去记住再遗忘。
尽管主角们都死于体制,但我不抨击体制,体制内外,都是相对的公平与自由。
只是缺少法治保护的体制是不该被认可的。
这部电影我不断地在看,不断地在哭泣。
在这里面你可以了解印度,顺便看到中国。
歌舞越绚丽,青春就越惨烈。
印度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会讲故事,会渲染气氛,不见长于叙述方式,所以能给人最直接质朴明了的震撼。
芭萨提抛弃了宝莱坞刻意为之显得突兀的歌舞,歌舞最直接的把情节和主题串联起来,是我百看不厌的段落。
在看过这部电影一个月之后我才能冷静下来,才敢写这篇影评,无需评述,主题大家都看的懂,情节有比较简单的铺垫,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明确。
情节叙述亦有缺陷,这部三个小时的电影还是颇有拖沓之处,主人公们在电影的第十六分钟才出现,使得最初接触电影时很不给力。
但是手法都是次要的东西,情感的渲染让你一步步觉得情绪被调动,到了最后,到达高潮,最终的结局在一片悲壮的光明中结束,心都被融化了就是这种感觉,主题的明确直指青年人应该积极地为现实的改变做出实际的努力。
同时也直指印度的现实问题,腐败,激进,贫穷等等。
让我们想到了中国,你会感慨这样的电影在中国注定被和谐,但在这一个月当中我的心情总是很光明的,就想罗永浩最近说的一句话:改变世界,证明改变世界是可以的。
即使是在中国。
我觉得这句很给力啊,这我们唯一可以回应现实的事情。
另一方面,亚洲电影较之西方电影的逻辑和幻想以情感取常,无论是日本韩国印度泰国,当然还有中国,中国尤其,中国导演太爱煽情如陈凯歌、太爱腔调如姜文、太爱场面如张艺谋。
中国的电影导演们,缺真情实感,多的是拿腔作势。
当然印度电影起步也很晚,早年的作品重复主题单一,脸谱化的人物也遭人诟病。
实在想不到 影片会以这样一个惨烈的结局收尾也许沾上历史的东西总是让人沉痛的吧现实本就没有在历史血色的渲染下得以改变 所以也无法用荒芜的欢喜美满结局去蒙蔽双眼假装理想世界那么“轻易”的就可以的被打造几个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逃避现实的年轻人看到影片的结尾 我私心的希望他们就如最初那样简单快乐的只知道玩乐就好了可是当初那几个只知道抱怨体系太糟糕政治太腐败 认为自己的国家已经没有希望的几个年轻人在一部他们自己扮演主角的历史记录片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最终也走向了记录片中人物的归宿如果细心的话 就应该从一开始就可窥见这样的结局看惯了美好的大团圆结局 惯性思维也引导着我这应该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吧虽然我们都很清楚现实中的happy ending 只是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之中最早牺牲的A 是最清楚的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国家是怎么一个样子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是怎样的腐败怎样的黑暗可是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全心全意去付出直至为了避免更多人民的生命遭受伤害的时候选择了放弃自己的生命面对那群朋友的对社会对国家的抱怨的时候印象很深刻的是他面对朋友们对于政府国家抱怨的时候所作出的回答置身事外评论很简单,责怪他人更简单,你怎么不出去改变这一切?
——勇敢站起来,加入政界、警局、政丅府,清理社会。
——你们不会,我告诉你为什么,因为那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抱怨要容易得多。
可是这样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在死后依然得不到国家一个公正的评价反而被诬陷是因为“草率'才造成了自己的悲剧正是这样一种诬陷彻底的激活了几个年轻人沉睡的战斗的心影片中S曾对着因心灵和身体都疲惫不堪的DJ说过这样的独白我觉得他没有睡着 而是在开始苏醒 并且一直都是在醒着的他们原本都只是无忧少年 原本只是想着玩到了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候 就再开始去为找工作 房子家庭而奔波忙碌什么政治腐败的与他们无关 只是抱怨抱怨而已可是依然屈服如果没有A的死 他们也许真的会按照这个轨迹继续走下去记录片记录的历史固然对他们的内心有所震撼可是那时候他们还无法真正的体会记录片中他们扮演的英雄坦然面对死亡的心境无法理解他们的信仰 无法理解他们对自由的追求A的死让他们不再仅仅是扮演着那些英雄 而是将那些角色刻进了自己的灵魂刺杀腐败的国防部长两个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从一开始的争锋相对互相仇恨到最后临死的那一刻双手紧握亲手杀死自己为一己之私买进有问题的飞机零部件导致多起飞行事故的发生 也是间接杀害自己的朋友的凶手的父亲原本极度害怕死亡不想死去最后却在极度的愤怒之下没有躲藏张开怀抱迎接那雨点般的子弹 临死那灿烂的笑让人觉得他仿佛要去做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能够让人坦然面对死亡的不是一颗勇敢的心 而是对使命的一种信仰他们很渺小 他们很无力即使知道不能改变 依然奋起战斗即使他们如几点火星只是在那无边的黑暗中闪烁了一下即被吞没最后甚至都没有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期待那样的期待实现起来太过不易 至少 他们懂得了去战斗 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也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吧现实中听过太多抱怨社会黑暗的强大国家政府的腐败这些的确都是事实可是再不用多说什么 要想清除它就得先融入它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者妄想用唾沫淹死它这部影片也让我对历史有了重新的看法 之前一直以为历史只是过去很久的事情 离我们很遥远一直都在宣扬着历史不可忘 要努力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实际上 历史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先说好的部分:1“不停抱怨只是因为你们知道抱怨远比用行动去改变难。
”“没有国家是完美的,只能让他变得更好,加入警局、军队、研究院,成为政治体系中的一员,国家会变的,我们会改变她的。
”可以说这部电影是发展中的国家青年们的真实写照,某些部分也是十分有启示意味的。
2 青年们很迷茫,怨恨自己问题重重的国家政治,从而戏谑的放任自己在嬉皮士般的生活中。
从对政治的失望,扩大到对国家的失望。
只是,本片从对用生活对国家的抱怨变成用生命对国家的献礼,很感人。
3 我感叹于他们的勇敢和祭奠,又感叹于印度的民主制度宽松到可以让这种片子放映!
放在中国,这种片子一定会被扼杀在摇篮里,绝不可能面对公众。
再说不好的部分:1 非常不明白为什么要加入英国女人的戏份,为什么是由一个外国人来启蒙印度青年,开启为自由而战的帘幕?
分明是如美国之声般的不动声色煽动和俘虏观众。
这就像是向西方臣服和讨好,仿佛对他们说,快来参与我们的内政吧,快来解放我们的人民吧!
立场是一个影片的基调,这种西方视角实在是让我无法接受。
这一点就决定了我只能给本片一分。
2 非常不明白为什么要用流血和武力结局?
用这种革命形式推翻政权的国度从来就没有幸福的,因为武力原本就是非民主和自由的一种形式!
历史上唯有用协议和立宪来更改政权的国度的人民才能真正拥有民主自由和法律。
3 非常不明白为什么逻辑这么不连贯的电影会得分这么高,比如英国女人辞职就是因为公司没法给足资金让她来印度拍摄,但是她辞职来了,那就是说一点没有公司资金支持了,但是后来她不仅完成了拍摄,而且一点资金问题都没看见。
以自己看电影的经验,爱国、革命类的电影是非常难拍的。
爱国、革命这些曾经伟大的字眼现在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一般人的眼里都成了反讽和嘲笑的说辞,没有了任何实质性的内容。
什么是爱国,什么是革命,爱国与不爱国和他们现在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爱国被更多的解读为政治的把戏和筹码。
很多人已不接受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热情了。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时代不同,氛围不同。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认为革命者的努力并没有让这个社会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人口激增、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宗教争端等等,一切照旧,正如剧中人说的那样腐败好像刻在了印度这个民族的基因里了,看不到未来。
所以他们只拿爱国开玩笑,在嬉戏和仅有的自由中追逐着现有的可以得到的一时的快乐,别无他求。
《巴萨提的颜色》这部电影之所以让我感到与众不同:在于动乱、革命年代的爱国热情和精神在和平年代获得了新的阐释和新的延续。
《巴萨提的颜色》是2006年的电影。
剧中以DJ(阿米尔汗饰)为首的几个年轻人不能不说不优秀,飙车、狂欢、载歌载舞,青春的活力在色彩斑斓中无尽的释放,但是也仅只于此。
对于现实的乱象也是有心无力和无尽的吐槽。
但剧中英国女孩的到来,则一点点改变了他们一向嘻嘻哈哈的生活方式。
这当中当然有帮助英国女孩达成心愿的一面:帮她完成印度革命英雄纪录片的拍摄。
拍摄的过程也对他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他们好朋友飞行员的死则激发了他们所受的影响,并因此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对飞行员死亡事件,政府的答复特别是国防部长的说辞:源于飞行员自身的冒失和鲁莽,而不怀疑飞机的质量问题,更把自身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不仅隐藏了背后因私欲而进行的非法交易,更是对个体生命赤裸裸的漠视。
此飞行员是王牌飞行员,更因为为了挽救更多生命而牺牲了自己,却得到了这样的结果和所谓的荣誉,这样的政府代表的国家有什么值得爱的,如果爱它反而有点助纣为虐的味道。
对于普通的大众来说,从没有过高的奢求,只是为了寻求一个真相,让人活的明明白白,也死的从从容容。
仅此而已。
但是现实又如何,生命犹如草芥,不值得一提。
为国献身得到的却是如此的贬损。
他们的抗议和寻求真相更是招致了国家机器的血腥镇压和暴力侵犯。
也许只有到了这时,他们才可能真的明白了为什么革命先烈那么蔑视生死于不顾,他们才明白其实所谓的爱国、革命离他们并不远,因为压迫就在眼前。
正如剧中英国女孩抗议之后所说的:也许他们没有睡去,也许他们正在苏醒。
爱国志士记录片的拍摄反而成了现实,让他们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如果说,革命动乱年代的爱国志士是为了民族独立而战,那么现在和平年代普通人的和平诉求则是为了自身的尊严和真相而努力;这两条线之所以合二为一,是因为无论过去的革命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年代,无论是外来的压迫还是现有政府的压制都是对个人生命和权利的摧残,都是权力异化造成的恶果,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因为这点,曾经的爱国、革命精神实现了向和平年代完美的嬗变;因为这点,爱国志士的抗争才有了真正的价值,值得他们缅怀、尊敬和效仿;也是因为这点,才让他们走向更加深入更加极端的不归路。
他们为了说出真相,杀死了国防部长,但国防部长的死,真相并没有得到彰显,反而被尊为国家的英雄,正义的守护神。
这真是扯天下之大慌。
为此他们又充分利用了广播站台向整个社会现场说法,承认杀了国防部长,并进行了忏悔,更重要的是说出了真相,但他们毕竟还是太过单纯,为此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因为政府把他们当做了恐怖分子对待,即使知道他们是学生,他们也毫不留情。
他们是一群傻子,他们如此的幼稚,但正因为他们的傻和幼稚,却让我如此的感动和羞愧。
从前一直对印度有种模糊地、俯视地否定和潜意识里藐视的不屑,比如他们人口众多却不懂得向中国这样通过计划生育节制人口,他们军队的战斗力在中国解放军面前不堪一击,为了所谓的宗教问题而内乱不已,火车上坐满了人群像蜗牛般爬行,他们的电影载歌载舞拖沓冗长等等。
应该说这些都是我从教科书上、宣传上等获得的,而小时候的我,应该说对这些现象是相信的况且心中有种比较之后的优越感,但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这几部电影,特别是现在说的《巴萨提的颜色》,却让我对印度多了一个认识的角度,或者说和以往认识的不一样的印度。
回顾过往,让我感到了被骗的悲哀,悲哀于自己的全信和自以为是。
中国有句古话,枪打出头鸟。
很多人为之击节称叹,称赞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认为这其中也许隐藏着很深的智慧。
但这种智慧只是一种奴隶的哲学。
因为它更多的是教会了我们去做一个顺从的奴隶。
人们总爱追求真相,但真相并不直接显现,而是隐藏在生活里,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
某种意义,真相是一个自我显现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个所谓客观的存在物。
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对生活的顺从和对惰性的满足,因为真相的寻找和验证需要付出代价,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现在的人比以往聪明多了,这样的傻事只有傻子才会去做。
我的老师曾经说过,在和平社会,做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是很了不起的,当时不明白,现在有所感悟了。
在所谓的和平时代,社会造就的多是平庸之人。
我亦何尝不是呢。
欢迎更多的人,观看这部电影——《巴萨提的颜色》。
1小时20分钟后或许这是个牛片吧,但实在扛不下去了,没完没了的唱,没完没了的跳,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说正事啊导演。放弃了。可以津津有味看《死期将至》、《樱桃的滋味》、《步履不停》、《四百击》这样的闷片,但实在受不了印度电影,你可以不具体说事,但能不能别唱个没完,跳个没完。
后面结局太拉了,寡妇一句杀,帅哥们纷纷赴死,寡妇最后什么都不做,也不承担任何责任,一副岁月静好的样子,呸
比想象的要差,3.5
3个小时,铺垫两个小时,看了快一个星期断断续续看完的,,,就是为了看最后那一个小时啊,印度电影成精了。。。不过电影最后一个小时所讲的主题蛮好的,,,在中国不堪设想。。
颜色很美
青春的印度。
自由,我们要自由,还有什么比自由价更高?!!!
就算这样用生命去点燃,也难以燃尽那些根深蒂固的屈从、自私、畏惧。表忠也无用,那么多镇压力量也是忠,愚忠诶。
印度人真多啊,街道真拥挤啊
这个片的分被打这么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新闻联播的人气下降了。
阶级斗争永不停
真的不喜欢印度电影。
30分钟就能说明白的故事讲了3个小时,可以说其他方面也一无是处了。
why the chick? what the fuck
有瑕疵,但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
歌一首接着一首也就算了。从来没见过一部影片使用如此多没来由的倾斜镜头,从来没见过一部影片如此胡乱地使用变速镜头和慢快门
一般般 不推荐
尴尬不已,前中后三段断裂得如此彻底,简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主角模糊。视角模糊。主题不模糊但是引导主题发酵的线索极其诡异:一个英国人来印度做精神赎罪瑜伽,来对印度人进行二次文艺复兴,方式是拍印度抗争历史纪录片,找的是一群大学嘻哈青年。还有令人讨厌破坏节奏的抽帧和黄不拉几的做旧调色。
如果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我还能敬你牛逼。可这纯粹就是意淫啊!!!明明就是印度五个大学愤青啊!!!口口声声说“印度体系烂透了,那么就进入政体,改变它。”但是你们也没进入政体啊,你们在搞暗杀啊,说一套做一套啊,这很印度人的脑回路,影片还弑父,这就是改变的方式???而且影片节奏差得吓死人,所有音乐时间都在跑题,明明一个半小时能讲完的故事,非要硬凑。
做警察,成为公务员,读清华北大,做政府部门的一部分,来改变现在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