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去的男人不是没有过去,而是没有那些阻碍人向前的记忆,没有过去,才能过去。
我还没有死,人生就可以从此刻正式开始。
不管我处于世界镜头的边缘还是中心,我都可以成为我自己生活中的主角。
人这一生短短几十年,或许本就不应该有太多的追求。
绝大部分人的人生就是由所处的大环境决定的,某些东西从出生那刻似乎就已经决定了归属,有的人苦苦追求一生而不得的东西是别人生来就有的,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在为了适应整个大的环境。
几十年的时间真的很短,当我们发现再怎么努力也突破不了某个鸿沟时,或许可以改变自身的心态,世界那么大,人生有无限的可能,这个破沟也没必要跨过去,沟的那边很好,但沟的这边也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引言阿基·考里斯马基(以下简称阿基)是当代芬兰最著名的电影导演。
自1980年代初登影坛至今,他的作品体现出一以贯之的鲜明作者性。
钟情于底层小人物的故事,低密度但深具幽默感的对白,低调子打光、舞台剧式布景等场面调度因素,以及对乐队演出场景的偏好——其影片将引人入胜的内容与强烈的形式风格高度统一,得到了全世界电影人的赞誉,也收获了无数影迷的热爱。
已有不少研究者指出,阿基的作者性不仅体现在主题、故事内核与形式风格的相似性和承续性,更埋伏在其作品所蕴藏着的贯穿性的多方面文化内涵之中,譬如对芬兰乃至整个西方历史文化的审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反思,对现当代哲学思潮和艺术潮流的解构和挪用,等等。
而最易引发观众共鸣的,大概莫过于他在创作中一直秉持的人道主义立场。
男主角“M”(《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于2002年上映的《没有过去的男人》被认为是阿基的集大成之作,斩获了当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并提名次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项。
要研究阿基作品的文化内涵,该片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样本。
本文将主要从剧作文本入手,透视和探析该片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
正文一,小人物的故事:视角的人道主义《没有过去的男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不具名的男人(片尾字幕中称之为“M”)于深夜时分乘坐火车抵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当他在火车站旁边的公园小憩时,遭到一伙歹徒的无故袭击。
他几乎丢掉了性命,却奇迹般地“死”而复生。
然而,M从此失去了关于自己身份和过往经历的全部记忆,他流落到赫尔辛基一处港口边的集装箱村落,那里聚集着许多流浪汉、失业者和社会底层民众。
尽管官方机构都对他相当冷漠和怀疑,但在一个又一个萍水相逢之人的救助下,M在废弃集装箱中安了家,找到了工作,发展着摇滚乐队经理人的副业,并且和伊尔玛——一位在民间福利救济社工作的女子坠入了爱河。
正当一切逐渐向好之际,M阴差阳错地卷入一宗抢劫案件,调查此案的警察找到了他原本的妻子。
M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获知了自己的身份、了解了自己的前史。
他最终还是决定与过去告别。
他返回赫尔辛基,同伊尔玛开始新的生活。
M和伊尔玛(《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作为一种人文思想的人道主义,源自14-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尽管经过不断的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显著泛化,但其最本质的特征仍未改变:它强调人的价值,特别是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和生存状况;它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和权利,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和关怀。
可以说,在《没有过去的男人》的多重文化图谱中,人道主义乃是一种基调和底色。
这首先应归因于影片所选取的独特视角。
阿基的电影历来聚焦于小人物,尤其是社会地位较低、生活困顿暗淡的群体。
本片亦不例外——M本是一位来自小城镇的电焊工,在被袭击后丧失了财物和记忆,成为了赫尔辛基许多无业流浪者中的一员;在他后来寄居的集装箱村落里,更遍地是承受着贫苦、不幸和沉沦的边缘人:煤场守夜人一家,垃圾箱住客,乞丐,残疾者,甚至包括那个貌似作威作福的警卫安蒂拉。
M的女友伊尔玛虽是福利救济社职员,但条件简陋的单身宿舍、朴素得近乎寒酸的衣着打扮,也无疑道出她的清贫和失意。
而银行抢劫案则借由“替破产工厂主向工人们发还薪资”的桥段,通过M的所见所感,在益发广阔的的社会层面上,准全景式地展现了芬兰底层民众的现实苦难。
《没有过去的男人》为观众描绘的,正是这样一幅底层人的群像。
在社会权力结构中,他们总是经受着遗忘、轻蔑、曲解和侮辱,同时又极端缺乏被看见或被听见的机会与渠道。
至于所谓的主流电影,无论是作为产业还是作为文化场域,都普遍受制于商品及货币拜物教的统摄,此类群体则由于不被作为目标消费者和话语参与者,往往要么索性不“在场”,要么便是被草率刻画的“边角料“角色。
而讽刺与不合理之处即在于,即便如芬兰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这样的人群也占到相当的比例。
他们不应被忽视和薄待,他们应当被归还社会文化语境中本应属于他们的更主动的姿态,而不是日复一日陷于失语的境地。
影视作品对于他们的表现,不应是一种完成任务或点到即止式的馈赠和点缀,而应当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体,以艺术的真实描摹他们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境遇。
乐队在集装箱村落演出(《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在此意义上,当阿基将这一群体作为构成影片的绝对主体,以诚实的笔调讲述其喜怒哀乐、进退起伏,点染其道德的高尚或缺陷之处;当他将镜头对准这样“沉默的大多数”,深切地关心着他们的现实生活与伦理追求,及由之所映现出的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无疑意味着创作之原点便带着浓浓的人道主义精神。
事实上,与其说阿基在《没有过去的男人》中采取了人道主义的视角,毋宁说这是一种视角的人道主义。
两下的分野在于,前者只是讲述一个故事时所选择的角度与切入点,是众多的选项之一,是方法论层面的;而后者却指称着创作者的立场、原则与根本倾向,是非此不可的,是世界观层面的。
将该片置于导演整个作品序列中去考察,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视角的人道主义,乃是阿基创作观念的核心和固有因素。
二、“在地球上我们要相互帮助”:朴素的人道主义《没有过去的男人》的故事是浅近明了的,其主题也不可不谓清晰直白,完全可用片中伊尔玛对M的所讲的一句话加以概括。
影片约1/3处,M应伊尔玛之约来到她工作的隶属于福利救济社的二手服装店,在赠予M衣物前,伊尔玛说道,“上帝只恩赐上天堂的人,但是在地球是我们要相互帮助。
”的确,本片所反复强调并着意推崇的,正是这样一种“人与人应相互帮助”的道德理念。
考虑到故事的语境,更准确的表述或许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应该友爱相处、团结互助。
这里实则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底层人需要互爱互助,这有利于改善他们在这个并不公平的社会中的境况,替他们争取到尊严、地位和价值;二是,底层人具备互爱互助的人格基础,正如阿基素来在作品中所刻画的那样,他们拥有善良、温厚、宽容、慷慨、诚义等种种美德,而这些美德在一个拜物逐利的社会中,尤其是对于被异化了的上流阶级和中产阶级而言,则已日益消亡——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
希泽夫妇在他们的集装箱家门外(《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我们不妨从剧作情节层面来作一番扫视:如果说故事之初,将受伤的M送去医院,这一施救行为仍部分地归因于车站巡逻员的分内职责,那么其后主角所得到的一系列救助,则纯然是不计回报的善举。
当M瘫倒在港口的乱石杂草间,两个孩子没有冷漠以待避之不及,希泽夫妇也不曾对这个浑身缠满绷带、身份不明的可疑分子有过多猜疑和防备,而是将他接回家中,悉心照料直至痊愈——在这一家人愉快乐观的生活态度背后,实是贫苦惨淡的现实:寄居在废弃集装箱里,灶台是用石块搭建的,洗澡的热水需要孩子人工倾倒,丈夫在煤场守夜的微薄薪水是唯一的生计来源。
然而,对于受惠被恩的M,一家人从未诉求任何回报,除了丈夫曾孩子气地向他索要半只自种的土豆之外。
在M租下属于自己的集装箱后,一位素昧平生的电工赶来帮他接通电路,又替他修好一台废旧唱片机。
当他问,“我欠你什么吗?
”对方只是淡淡地回答,“如果你看到我在贫民区脑袋朝下,帮我把自己翻过来。
”当身无分文的M踏入一家小餐吧,讨要了一杯免费的热水,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携带的一枚茶包丢入其中,聊以充饥解渴时,目睹了这一切的服务员并没有讥讽或驱赶,反而“伙同”厨师赠给他一顿免费的午饭,还热心地询问他“要不要牛奶”。
伊尔玛试图为M在二手服装店找到一份工作,面对主管,她给出的理由是,“有个可怜的人在外面,我想我们应该帮帮他。
”而主管竟亦不疑有他,立即爽快地答应下来,“好吧,叫他进来。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在片中绝非孤立偶然的情节,而是反复出现、环环相扣的行为链条,因此便在文本上获得了一种象征意味:一个被暴力羞辱、一无所有、连身份都失去了的人,正是凭借着这样一份份自然生发的、不计酬报的帮助,得以重建他存活于世的信心、重新找寻到他生命的价值,并以自己的方式——无论是领导福利救济社乐队改革,还是结尾处勇敢斥退歹徒的侵袭——来守护和回报这种美好而温情的民间伦理。
福利救济社主管为大家献唱(《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这种对完整、美好人格的肯定和赞扬,对博爱、互助、非精致利己的社会伦理的推许与呼唤,对于人的尊严与价值的追求,无疑是本片最显性的人道主义因素。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本片所展现的人类友爱互助图景是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的。
然而,由于故事与芬兰人单纯粗率的民族性格相适,与阿基惯用的轻微漫画式创作风格及讽刺手法相谐,我们并不感到突兀或不可信。
不妨说,阿基在这里所秉持的是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
这份朴素造就了一种近乎寓言的表意特征。
的也正因为其朴素,其寓言性,其不必将过多复杂的现实枝蔓牵扯在内,才恰恰形成了独特的形式风格,也更具备了感动和抚慰人心的力量。
三、“这个国家只在乎这些事”:芬兰政治经济语境中的人道主义显而易见,在剧作上,《没有过去的男人》多采取对比的方法,以非人道来反衬和凸显人道。
例如,影片开头处歹徒团伙以残酷的暴力袭击M,不仅抢夺其财物,更对其进行人格上的嘲弄和羞辱,其强烈的非人道性自不待言。
当M流落港口,一名行人睹其惨状,非但不施以援手,反而偷走了他的鞋子。
这些行为无疑与希泽一家对他的救助和照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M前往失业人口服务站寻求帮助,这个原本应该带给人希望的政府机构,其官员却毫不掩饰猜疑和冷漠,甚至于出言谩骂,嘲讽他是在作秀表演,“建议”他“可以上街贩毒”。
而银行作为资本的代称,其柜员面对前来办理业务的M,亦多少流露出“先敬罗衣后敬人”式的冷淡与不耐烦——有趣的是,我们从其后的情节中得知,这位柜员本身也将面临失业,因为“银行被卖给了朝鲜”。
作为一个闭塞而极权的国家,朝鲜在此处显然也是对非人道的一种带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提喻。
M和银行职员被困在金库中(《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更隐晦的非人道则体现在M在议定工作时,同港口货仓负责人的对话中,后者表示她不在乎M姓甚名谁、来自何处,“只关心我能退多少税,和得到多少养老金”,因为“这个国家只在乎这些事”。
“这个国家只在乎这些事。
”——当这句话出现时,我们就绝不应再把影片当作一个讲述可怜人互爱互助最终得到救赎的烂俗都市童话,它已经以一种严肃的姿态抽出了那把宝剑,用以刺破貌似平静有序的社会假象,对国家政治经济结构中的非正义与不合理进行了辛辣而尖锐的揭露和讽谏。
其语气是轻描淡写的,其潜台词却是掷地有声的,即:这个国家只在乎这些,不在乎你们;只在乎钱(权),不在乎人;而你们的困苦与不幸,正是这一单选题所造成的道德沉沦的必然结果。
事实上,将暴力分子、政府机构、资本家等列为非人道的典型形象,饱含着阿基对芬兰社会治理的忧思,对步入晚期资本主义、尤其是奉行新自由主义后芬兰社会极化程度显著加剧的不满,对与此相伴的社会生活中结构性的趋利主义的批评,对前现代芬兰乡土式或半乡土式的和谐而更具人情味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的怀恋。
M和“劫匪”工厂主在酒吧(《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必须看到,在相关情节段落里,弥漫于国家权力机关、上层社会中冷漠、自私、利己的价值观念不仅仅被作为比照的对象,来反衬以集装箱村落和福利救济社为代表的,底层的或曰民间的博爱、互助、尊严的人道主义精神。
更深层在于,阿基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指出,一方面,这种人道主义的式微,源自于芬兰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结构中的非人道逻辑的排挤与压抑;另一方面,这种人道主义需要被抢救、坚持和壮大,因为它应当且能够成为对抗所谓主流价值的力量,任何认同和奉行它的人都将得到救赎,社会的弊病也将由此得以医治。
因而,阿基于《没有过去的男人》——或许也包括他创作序列里绝大多数作品——中所展露的人道主义,不是悬浮的,而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的政治经济语境中来看待。
结语经由正文中的分析与论述,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作者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在《没有过去的男人》中所传达的人道主义精神,至少能够从三个方面来读解。
首先,是介入故事的视角和姿态上的人道主义。
他以一个堪称庞大但在社会日常及主流文艺表达中惯被忽视的所谓“边缘人群”“底层群众”为叙事的绝对主体,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现实与愿景作为故事的血肉,强烈地关注着他们的生命、尊严与价值,实现了这个群体以银幕为媒介同观者之间的平等的交流,从而使人道主义成为整部影片的底色与基调。
M与伊尔玛走在回“家”的路上(《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其次,他将人与人互爱互助的行为贯彻于故事情节始终,使之在剧作文本中呈现为一种不断复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母题,“人与人应互爱互助以获得救赎”遂成为影片的核心主旨,寄托着阿基对于和谐、温情、非精致利己的社会伦理道德的呼唤与追求。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有着强大感召力的朴素的人道主义。
此外,影片中的人道主义在显性文本中式朴素的、单纯的,但考虑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语境,它在潜文本中却是相当复杂的,须代入芬兰的晚期资本主义、尤其是新自由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代入芬兰的社会极化现实及其国家政治经济权力结构的消极影响之中,才能能够得到更历史的、更具体的、更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完)参考书目:《The Cinema of Aki Kaurismäki: Contrarian Stories》,Andrew Nestingen《“Our Aki”: The Auteurial-national Nexus and Aki Kaurismäki’s Finland Trilogy》,Sanna Peden《阿基·考里斯马基:冷峻下的温暖与力量》,张冲《阿基·考里斯马基电影研究》,李劼
电影里这个画面,色调很美。
感触很深,脑海中想起一句话,“it'll pass”,everything will pass. 这个时代的爱恋真实温暖浪漫,每个时代都会有这些爱意的瞬间,会随着当事人的消亡而消散,感谢电影帮我们记录下这样静谧心照不宣充满悸动的夜晚。
一代又一代我们不断的重复着,又经历着。
每一个爱的瞬间都真实存在过,但它的确会过去,又在另外的时代另外的人们身上上演。
我们拿什么来记住这些瞬间凭着我们自己这还存活的记忆。
开头有点有意思,被莫名其妙打死后复活,又在海边醒来。
人物都很有意思,有妻子管买吃的、不让喝酒的热心丈夫,最后重逢要了半个土豆,在集装箱贫民窟互相帮助的穷人们(🚿很有趣,甚至有人住在垃圾桶),还有欺压贫民、事事想要谋利的警察和一开始吓唬得很厉害却人畜无害的母狗汉尼拔(甚至成为了男主的宠物),以及福利社的主管、乐队、还有M的女友。
片中满是摇滚音乐气息,从配乐到唱机到乐队演出,很有气氛。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就是被冻结资产但是信守承诺抢银行、发工资的老板。
但是在社会上想要通行是不能没有名字的,他因此一开始无法被救济,能去电焊(因为以前是电焊工,虽然他不记得),要开银行不了账户,坐牢却又被律师救走,始终是边缘人,但是一份和中年的Irma(她的初恋…)的简单爱情不需要名字。
过去的联系差点使他不得不离开,但最终他知道了自己当年赌博、打架、离婚后还是回去了。
他重新开始,喝起了酒,有了爱情。
总的来说人们是互帮互助的,爱情是美好的警察经常找人麻烦,滥用职权,但也没有描绘成完全邪恶(结尾看打晕男主的人被报复),人的社会关系很重要,但在互帮互助下也不是不能重新开始。
这个男人为什么要抛弃过去的生活?
通过回溯得知,他是个电焊工,有大房子,有美丽的妻子,可能还有一面墙的唱片,不喝酒。
后来,就渐渐失去控制,开始赌博……有个朋友告诉我,他过去经常组织有头有脸的人物偷偷跑去澳门,那些人是为了钱吗?
不是,是为了重新定义自己,获得掌控感,赌赢了就是赢了概率,就是神的感觉。
所以,男主赌博,我觉得是他认为生活已经不被自己所掌握,房子可能要还贷,妻子年轻漂亮,就算不提出过分要求,光是这种存在就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维护工作,听音乐本来是爱好,后来可能就成为了负担……他觉得,是房子,是妻子,周围所有的一切都逼着他去做不愿意做的工作,耗费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这是自私没错,但从主观出发,男主想重新获得随心所欲的感觉,也是对的啊,但是他似乎没想到办法,也没能力解决,只好去赌博,期望获得一种虚假的掌控感,但还是不行,绝望之下,只能走出去。
这就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开始是为了赚钱,扩大生产,后来慢慢就变成了资本自身追求积累的内在本质逼着资本家不断的扩大规模,占领市场,他们剥削工人是资本的内在诉求,就是积攒更多的资本去扩大投资,并不是资本家本人非要剥削工人,资本家剥削来的钱也没消费,其实是所有事情都在资本的裹挟下失去了控制,变得疯狂,不稳定,最终崩溃。
资本没有了,人清醒了,重新开始。
这个失忆的男人,也是如此,他丧失了一切,只剩下一条命,在本能的引导下,这个本能不单是他个人的本能,还是集体的本能,有人拿走他的鞋,也有人救助他,给他喂饭,给他地方住,还可以通过互动,得到爱情,通过慈善组织得到衣物,得到临时性的工作,也不是乞讨,而是一种主动,主动寻求帮助,也是原始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本能,人类就是这样活过冰川纪的,没有什么羞耻可言。
他得到了一条狗,就连过去正常生活状态下权威性的体*&&制,不讲道理,只讲条条框框的警察系统,他也战胜了,他的电焊技能,以一种类似小孩子街头自动加入其他孩子游戏的方式得到认可,而不是发布招聘启事,准备应聘资料,面试,这种规定好的流程,这种流程本身就是一种控制,至于银行账户的开取,本来是有麻烦的,一场意外,也消解了这个过程,甚至设置这种控制的主体银行都被消解了,意外过后,他甚至得到了帮助别人的机会,神一样的导演。
总之,这个男人用抛弃一切的方式重新体验了人类原始本能的感觉,直接简单,尤其是男女主人公的相遇,女的并不年轻漂亮热情可人,男的也不是家境稳定背景清晰,就是女的孤独,男的也孤独,互相有简单的好感,就这么走到了一起,不想未来,不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看过一个视频,一个北京青年是个警察,女朋友父亲早亡母亲精神病,男的认为女的需要照顾,两人就在一起,女的约了网友见面,被网友猥亵,当然这是女朋友的一面之词,男的就义愤填膺,知道没有证据,就找同事打人,第一次还打错了,第二次打,又被抓住线索,最终被判刑七个月。
出狱后工作丢了,女朋友也分手。
这对男女的相遇就不太合理,做的事情,也都大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而且非常的不诚恳。
不像电影里的男女主人公,他们没有过多的期待,也不做能力之外的事情,仅仅体验互相陪伴。
男主对音乐,也变了,不用唱片,也可以欣赏音乐,甚至可以激发其他人的灵感和理想,让音乐娱乐更多的人,慈善机构的领导会唱歌,爱唱歌,想唱歌,那就唱,乐队愿意演奏摇滚乐,那就演奏,自然而然。
低水平下,他重新掌握了生活。
这就是他满意的地方。
这个导演一直在重复讲的道理就是放弃过分的东西,也可以得到安乐平和。
高水平的生活水平下,就不能得到平安喜乐吗?
我与我葬生火海,生成新的我。
灵魂许久不曾被触动,直到看到一个简单又平凡的故事,名字叫没有过去的男人。
故事平平无奇,一个男人被打晕失忆,在生活在边缘地区的底层人善意的照料下走向新的生活,每一个善意都非常微小,却足以另一个人走向光明,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编成了一个真实的美好的世界,正如我所走过的路,唯一不同的是,我带着记忆,而他没有。
整个电影快到终点,才出现一次他的名字,是的,没人知道他的名字,他自己也不知道,看过这个故事的人,也没人会记住他的名字,他的名字只出现一次,当他的名字出现的时候,不是走向过去,而是走向当下。
一个人,和过去挥手告别是一件极难的事情,有人把过去,一直带到生命终了,一生执迷其中,而有人,在一次次机缘巧合下,开始了第二段人生,我们把它叫浴火重生,是的,我也正期望如此。
打动人心的绝不是震天撼地的大事,而是一些细微的小事,灵魂为此而震颤。
整部电影在平静的微小的事件中,展示了一个消失已久的,我们祈盼已久的世界,想要抵达,原来是如此的简单,而我们在一次次迁徙动荡中早就把它丢失了。
全片有暴力,勒索,歧视,赌博,反叛等等,都是平静的发生,像极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从没有惊天动地,连爱也是平常的发生,全片没有一个爱字,导演却用了一个个微小的善意,诠释了爱与新生。
我们都有一段过去,一段记不清的过去,只能在他人口中,找到自己当时的样子,像是听着别人的故事。
这时,我们才真正的放下了过去,把自己投入现世的生活,平常平静的活着。
对于常常陷入虚无主义的我,在此,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世间哪有什么鲜事,导演完完整整的还原了生活原本的样子,生活的本身,生活的哲学被轻描淡写的勾勒了出来,演员扎实的演技,也是同样的动人。
这是一部十分的电影,没有之一。
是的,我也是那个没有过去的男人,没有名姓的活在这苍茫的平常的人间,平常的生老病死,仅此而已。
芬兰电影《没有过去的男人》,还可以,一点点黑色幽默,值得玩味。
他洗了个澡,穿上最好的一件西装。
“今天周末,出去吃吧?
” “好。
” 他们夹在队列中缓慢行进,终于轮到他俩,各自从救助站工作人员手中领到一片面包和玉米汤。
一个失忆的男人加入了流浪汉的周末聚餐。
他的脸上没有悲伤…………………………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五色电影#《没有过去的男人》20230125 推荐指数五颗星很有意思的一部芬兰电影,2002年上映,获得当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
电影很北欧风格,人的秉性脾气一般和当地的气候有关,芬兰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和短暂。
所以芬兰人说话也直接硬朗,在真实的直白中又碰撞出一种很有意思的黑色幽默。
有对比,有意外,有反转,遭遇不测后又有温情。
虽然剧情中故事发展的对比有些强烈 ,但剧情转换又意想不到得丝滑,不会出人意料得不可思议,但反转处又会让人会心一笑。
医生说是赖活着不如好死,但男主竟然奇迹般地活过来。
意外被暴打、失忆、两次被救、被接济、帮助乐队演出、相遇女主、被进警局、被释放、返家、回来、与女主又在一起。
男主一年内的经历倒霉反转又倒霉又反转,似乎生活就是一个意外接着一个意外,但希望总是不经意间来临,事情总有另一个结果。
人世间不就是这样的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但不要失望,另一个新的图景又会来临,不一定是你期待的,但也不会多糟糕。
因为至少热爱生活呀,有音乐、有人与人的温情,生活曲折,好在我们可以抱团取暖。
电影的节奏看似平淡,配乐也很温和,但电影中的故事却有平静中的精彩。
有两样东西会让人闪闪发光和魅力耀眼——音乐和爱情。
电影中的歌唱和配乐很赞哦!
五色电影,五彩人生!
他持枪抢劫银行将自己的钱取出来……在自己的工厂和挖土机旁边开枪了结了自己那些干活的芬兰人拿到了工资……土豆也长出来了他穿着领来的红衬衣准备给爱玛做一顿晚餐……………………………………………………………………………………………………………………………………………………………………………………………………………………………………………………………………………………………………………………………………………………………………………………………………………………………………………………………………………………………………
随便下的电影,看完才知道是考里斯马基的作品。
感觉是我看过最纯粹的浪漫的电影了。
一点都不矫情,一切都是那么的直白而真诚。
电影里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充满了欢乐。
对白总是显得那么有哲理。
配乐每一首都完全打动了我。
不能再喜欢了,就是看得过程是断断续续的。
好喜欢那段手风琴配乐,和教堂的乐队。
福利社的女人和流浪汉的爱情才是最浪漫的!
被名字和评分吸引过来的,看完了看不明白,前半小时昏昏欲睡,爱情线也莫名其妙,他们亲嘴之前甚至都基本没有交集。
鸟有翅膀吗,狼嚎是因为他孤独吗。神剧情神台词。所有角色都像1984老大哥统治下的人。不过好在都是好人。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到来,所以珍惜现在。都是在扯淡。阿基原来这样。
北欧电影太神秘了,女主角的棒读究竟是刻意为之还是心不在焉?似有若无的冷幽默是导演功力还是舞台事故?完全猜不透。破集装箱里有了音乐就是温暖的家,有几分浪漫。
无语
没有在结构上做文章的记忆题材也算是蛮无聊的
???
一个男人可能是好赌,欠钱,被人打了,脑子打失忆了。重新开始一段生活,过得还不错。有一天,他的老婆发现了他,把以前的生活告诉了他,还告诉他他们已经离婚了。于是男人想回归重新的那段生活。
四十分钟弃,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我感觉我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来,是我有慧根,还是阿基导演的电影好入门。
片子很一般,个人无感
我想吃肉
阿基电影世界里的主角总是单纯木讷 无论是叙利亚难民还是本片开头就被暴打失忆的中年男人 财富从不会眷顾他们 继而陷入形式严峻的低潮期。糟糕总会发生的,他们在悲伤境地里生出怀抱希望的犬儒主义 在利禄与遁世中指出一条明路 抵达柔软的彼端。芬兰工人阶级的孤独感在烟和酒精的加持下更显浓烈。幽默感源自悲痛 不是源于伤心念头本身 而是源于一种嘲讽 嘲讽人们居然还能在这个残酷世界生存 笑对缺憾的能力 却可以让我们坚强。物质的贫乏阻挡不了对摇滚乐的美好向往 夜色篝火里的合唱共舞 或许是这样格格不入的荒诞感让破败废墟里生长出来的浪漫主义更为动人。极简主义 油画般的配色 怀念马蒂 着迷的冷酷。“我借鉴并融合了四位我十分欣赏的电影人的风格。他们是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小津安二郎,雅克·塔蒂和查理·卓别林。所以没有考里斯马基风格。”
或许有些人的过去就只是一种负累,没有过去,重新来过,既是更好的新生。
最出色显眼的,感觉是那几个配角,喝了八杯啤酒分了半个土豆的邻居,“放狗咬你噢!”的治安员,说话漏风的救世军律师,还有不变的乐队情结,极道好声音。
失忆了还真挺麻烦的 有坏人不过还好也有好人
简单的剧情让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电影原声非常好听。
故事就是那么简单,但味道还是很浓
細心觀賞會發現是一部有喜感的電影。
如此阿基竟偏离主旨,令人诧异。人物的气味飘散在风里,收编厌恶的东西。将环境烘托到一个冰冷顶点,不太能get到。
男猪脚随遇而安的生活
啊哈哈哈哈看完五条人的十三邀立马看了这部,看完迅速明白仁科为什么喜欢,是如出一辙的浪漫,音乐每首都好好听,男主角长得像接地气版的Viggo。我以前还和科恩兄弟的风格做类比过,现在觉得方向错了,考里斯马基的风格其实还是文学性的电影,是影像化的现代小说,不过这部真的是冷峻中有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