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之前就注意到了这个纪录片,然后我学园林规划的朋友给我们推荐了这部纪录片,我就赶紧找了资源看了。
看了片我才第一次知道猕猴桃是从国内传到新西兰的,我一直以为是新西兰的原产;雨水原来这么会严重影响植物的传粉;正常水稻和不育水稻杂交就是杂交水稻;稻米可以腌制鱼肉;原来还有国外的“植物间谍”来盗种;茶叶发展带动了铁路发展;竹子那么难的开花就是预示着死亡等。
植物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动物,它们通过各种授粉方式繁衍生息。
我想起了一些之前生物课学到的传粉知识,倒是很有意思的。
感觉学农学和植物学还蛮有意思的,面对植物的生活应该是很纯粹的。
中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麓,印度洋吹来季风,带来雨水(躲过寒流袭击,成为许多植物发源地),茶树起源地
茶树(山茶科 山茶属)不到十厘米的小茶苗,长出发达的根系,带来困难:6月雨水多且雨季长,为防止根部腐烂,茶树常长在斜坡
小茶苗长成少年,保护树叶:茶小绿叶蝉(3-5㎜)它的针状口器刺入茶叶吸食里面的汁液,茶叶细胞组织就会遭到破坏,茶叶枯萎、卷曲从而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每月生产一代,茶树防御机制:1)当茶小绿叶蝉的口腔分泌物接触到茶叶时,茶树释放几种特殊气味的信息素,吸引捕食者—猎蛛捕食茶小绿叶蝉;2)受细菌 真菌感染,树叶凋落,茶树死亡,抵抗机制:咖啡碱 茶多酚等物质杀菌。
茶小绿叶蝉
茶多酚 咖啡碱等物质成年,胸围超过3米,高越25米(巨人)
能够抵御寒冷的矮化茶叶果实成熟时间一年半左右,成熟到一半又有花朵开放,成熟时褐色果皮裂开,种子落向大地
未成熟的果子
成熟的果子与开放的花朵年复一年循环,形成种群,云南西双版纳茶树起源地,茶叶是食材也是药材,需求增加,需要人工栽培,云南省凤庆县香竹箐生长着锦绣茶祖的大茶树(早期人工栽培代表),显示出人为矮化的痕迹
锦绣茶祖的大茶树茶树到了温带,热量水分减少,乔木茶树淘汰,小型乔木茶树增多,在四川,为适应温带环境,出土分支,丢弃主干,变成不足一米低矮灌木,叶片细长加厚蜡质层,抵抗寒冷,中华民族将其传播
能够抵御寒冷的矮化茶叶茶树进化史上发生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抵御自然灾害),还有许多基因发生串联复制,导致叶片中合成风味化合物的关键酶基因数量明显增加,但油茶中风味物质较少,风味物质:茶多酚(杀菌) 茶氨酸(类似味精的鲜味) 咖啡碱,从药品—到饮品。
通过制茶工艺来保存茶风味(离开茶树,体内的酶开始消耗风味化合物):杀青(使酶失活 失去水分,易储存)可运输至青藏高原 不丹 尼泊尔 印度 西亚
茶与文化
茶百戏(类似咖啡拉花)
宋代御茶龙凤团饼红茶(福建武夷山)被带向了欧洲,征服英国,19世纪工业革命,茶+牛奶+糖使工人保持精力,波士顿倾茶事件引发独立战争。
茶树全球化种植:罗伯特•福琼带着茶苗 茶种子到印度,茶树能够在大吉岭生长(三大重要红茶产地之一): 环境相似 茶树独特授粉机制:既有雄蕊也有雌蕊,阻止自花授粉,而通过异花授粉进行基因重组,产生更优势的植株。
茶树种植过程程序化(印度种植园),并碾压成碎茶,颗粒在风与热催化下成红褐色,为降低运输成本,英国在印度修建铁路,茶树亚洲出发,1880年代到欧洲,19世纪初到非洲,20世纪到美洲 大洋洲。
日本 僧人成为传播茶的先行者,孕育出日本茶道,建造草庵植物学家林奈命名为Thea sinesis(中国茶树)
多数人认识李成才导演,应该更多是因为《大国崛起》、《华尔街》、《货币》这些揭示金融世界风云突变的纪录大片。
但这一次,他却带来了全新作品,用心2年,从神农架的山头到跨越远洋的彼岸,拍摄了首部植物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而为其开场除了近期刷屏的董卿,还有多年前就在朋友圈为李成才导演打call的前万科董事长王石。
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为何连王石都会打call?
在导演组的文字里,也许我们会瞥见一丝答案:从一个单细胞的游动开始一场生命的交响便在混沌中酝酿35亿年前,她第一次捕获阳光,产生能量4.2亿年前,她第一次出水登陆用绿色,广泛征服1.45 亿年前,她第一次开花绽放用种子,扎根生命的力量从喜马拉雅到太平洋之间的大地上她十分之一的族群都栖息于此从杜鹃花到珙桐从稻菽到桑茶从本草到果竹她穿越时空,绵延万里她遍及二十几个经纬度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但这不仅是一部传统意义植物纪录片,它属于中国,就跟多年前那部《诞生在中国》一样,它记录不仅是植物,而是中国特有的植物: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竹子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塔黄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羽裂雪兔子提及为什么从金融纪录片转型植物纪录片,李成才导演说“金融其实是科学,相信的科学,要寻找我们共同可以信赖的人。
相信科学的人就会相信金融;而认识自然、认识植物,唯一的工具就是科学,才能对细胞、演化等等进行理解”。
小野认为,正如播放的第一集中,让世界记住的,不应该只是中国的包子,还有桫椤的孢子。
— END —*部分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侵删本文编辑:小林老师(Jessica Lam),植物学学士,国际LNT(无痕山林)认证种子导师,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课程志愿者,广东绿道沙面领队,广州市自然观察协会自然讲解员;欢迎关注【小野研学社】与我交流!
整个纪录片的片头有这一幕,桑树王美哭这集的答卷我给四星。
桑树的科普,蚕的介绍,以及养蚕缫丝的人文历史,都有涉及。
重点桑树也没跑。
我的大学就是以纺织出名的,本科与此也相关。
丝绸更是发家之源。
所以大学四年也是浸淫了很多养蚕缫丝的科普,加上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义务讲解员一年(大学社团活动),本以为这集还是历史来一波,结果还是让我有些惊喜点的。
Highlights:1.桑树品种的认知和区分。
白桑,黑桑,红桑等,并且出产丝的质量也是大有不同,我之前倒是不清楚,从小家里就有颗大的桑树,日常学校也养过蚕(大学免费认领的),也仅仅是玩耍,没有考虑过蛋白质吐丝质量的优劣。
2.花粉传播的高清放大放慢,以及一些科学研究下的速度和弹射原理。
这个对于桑树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科普,视频中也是下了不少功夫表现。
3.桑树的生存机理,以及喊警察查岗的反抗。
也是在视频里每一帧都表现得清晰无比。
4.大赞BGM,(文案的话,我歪个楼,先表达下视频结尾我对莫奈的尊敬)因为人类的干预,桑树的寿命不长,并且优胜略汰的太明显,不知道是悲壮还是感谢人类。
每一种生命都值得被尊敬和学习。
日常感动美图如下:
白桑—中国日常所见最多
桑树王,之前也是没见过
我记得最开始的养蚕缫丝都是开水烫死的。。。
各种织布机,博物馆见过,简单知道点原理,但是效率真的低。。。
佩服古人
这个截图美如画
尊重每一种生物
是桑树啊!
end.
镜头一开始是一个层层剥开树林深处的镜头,一个身影在寻找,寻什么?
寻根,水稻从何而来?
野生稻,看着像一种普通野草的野生稻,它的后代却养活了几十亿的人类。
野生稻被驯化为水稻,又如何成人类的口粮,除了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相得益彰,西南山区的人们用智慧为水稻开辟了新家园,中国工程史上的又一大壮举诞生了——梯田。
山有高,水有多高,梯田有多高!
水稻被人类驯化后的一生被完整记录着,育苗,种子的发芽,移苗分栽(插秧),薅秧。
薅秧时与秧苗真假难辨的稗草,记录片里给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叶耳(禾本科植物特有结构),但以本人小时候劳作时大人教的经验是看叶片,水稻叶片中间最大的叶脉是绿色的,而稗草是白色的。
不过水稻的叶耳也非常明显。
秧苗时期的稗草没有被尽力除干净,他的果实就会在收稻谷时掺进稻谷里,煮饭淘米时再捡就非常麻烦了。
小时候去邻居家吃饭看看谁家米饭里的稗子多不多就知道这家人懒不懒。
薅秧是时节性的活路,等秧苗长大些再薅秧或还没薅完,水稻叶片边缘锯齿变硬,会在手臂上拉好多道口子,又痛又痒。
接着就是水稻扬花授粉受精,这时候满田稻花香,满田蜜蜂飞舞。
完成受精,水稻就进入灌浆期,老家农人把这一时期叫“一柱香”。
这时候的水稻果实里是香甜的浓浆,也是鸟儿的最爱,农人会通过假人、放鞭炮等方式对鸟儿进行驱逐。
在水稻扬花授粉期,纪录片里提到了一个意外,杂交水稻的先驱——雄性不育系,意外的意外,水稻意外的雄性不育,被人意外的发现。
于是杂交水稻打开了水稻栽培的新篇章。
随着谷子成熟,稻谷坚实起来,稻穗慢慢低头,农人把这一时期叫“压平”。
水稻完全成熟,整个田坝都是金灿灿的。
接下来就是水稻的采收,割稻、打谷子、背谷子、堆稻草。
稻谷被运回家要及时的晒干,遇到连日阴雨稻谷被焐出芽就糟糕了。
晒干的稻谷去壳就可以煮一锅香喷碰的米饭,小时候每年吃的新米饭至今记忆犹新。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20210703🌿ep01笔记&心得:高寒区和荒漠区的植物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下,要活下去确实很不容易。
相比较而言,热带雨林的生长条件很优越,但是这里的植物自然分布也最密集,每个活在这里的植物都需要有一技之长,竞争压力堪比战场。
生物界的竞争真是无处不在!
我感觉我再也不羡慕那些看上去“静静地美好着”的小花小草了。
一些截图:
叶甲和海芋叶的战争,真是太逗了
充满竞争的热带雨林
在荒漠区顽强生长的梭梭
高寒区的植物
孑遗植物
植物的演化历程
疯狂截图🌿20210704🌿ep02笔记&疑问:稗草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可以让自己的外形变得和水稻几乎一模一样(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叫“拟态”);而被人驯化过的栽培水稻也会有突变的变种(杂草稻),其习性更像是野生稻(种子前端有芒刺,种子会随风脱落隐藏在稻田中)。
所以,植物到底是靠什么来感知的呢?
没有眼口耳鼻没有大脑的稗草,是靠什么来发现自己变成水稻的样子就能更好地存活下去?
被人驯化了的栽培水稻是不是也发现了自己的种子没有回到土地进行繁衍,所以出现叛逆行为呢?
植物会不会也有思想呢?
拟态
水稻受精过程
栽培水稻变种(杂草稻)
🌿20210705🌿ep03 心得:感觉这一集干货不多。
柑橘家族的乱伦戏码已经听过很多遍了,苹果品种单一的情况也早已知晓。
唯一让我比较受触动的大概就是本集结尾的植物“诺亚方舟”——国家作物种质库。
“对所有物种来说,单一往往意味着风险。
”就人类来说,也是如此。
这个世界应该有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做不同的选择,兼容并包真的很重要!
柑橘家族的乱伦戏码
脐橙靠嫁接繁殖
猕猴桃是雌雄异株植物
桃的祖先——光核桃
首先,我个人感觉(勿喷)!
竹子这集差强人意,深度不够。
但是亮点还是有的,就是最后提到了竹子开花的集体使命感和延续生命。
不过导演也是年轻人,刚毕业也需要历练的,先给予肯定吧。
(・ω< )★缺点1:干货少。
这集主要让有印象的就两点,竹林是个大整体,地下营养互通,相互运送,保持个大家庭。
还有一点就是竹子开花,终结的事。
其实这两点算常识吧,可拍可写的还可以更多更深入,却没有了。
这集时长也相对短。
缺点2:没有逻辑性。
a.好多类似的镜头反复运用,也没个主题,就感觉随便切来切去。
既没按时间走,也没按地域走,就连人文历史也不放在一起介绍。
b.为啥就突然选毛竹讲?
也没个地域原因介绍,或者种类特殊性介绍,哪怕对于人类的特殊意义也可以啊。
c. 结束语就放个竹林镜头,然后说,成全着无数物种???
就没了。
到底是想表示敬意还是谢意?
话说竹林挺独立的,到底她成全了哪些物种?
缺点3:深度不够。
比如说竹纸,制造工艺也不说,突然切个画面,就说捞纸这步很重要。
比如说竹荪,是消化竹子的真菌,就画面切了一下竹荪样貌没了。
比如说竹蝗吃竹叶,我以为竹叶立马要开始建立反抗机制了,结果没有,就突然说竹蝗繁衍下一代了,话说竹蝗对竹子有没有积极作用呢?
然后好端端的说熊猫了,咋不说竹鼠呢。
就是稍微深入一点的解释和前因后果应该要加上,好转折的,整篇内容的排列还是需要理一下的。
缺点4:人称的带入。
我更喜欢水稻那集的第一人称,竹子主要是第三人称。
a.很多事情以人类为主题,就好好的介绍诗词文化,历史渊源,竹子日常用品和将来竹纤维的发展,哪怕把竹林背景当成PPT背景也行。
b. 如果想以竹子为主题,那就好好的说一说与别的物种的竞争,如何独立出竹林的,这么多品种的衍化(参考水果那集),将来可能的发展和未解之谜。
我截了一些图,发散一下思维也是:1.我最喜欢的这张图,就是被积雪压迫的竹林,我看到了“臣服”二字,是竹林对大自然的臣服却不屈服。
她时时刻刻与大自然斗争,战败后的样子东倒西歪,可是大部分胜利了。
于她而言,整齐竹林其实是一人,终究她赢了。
被积雪压迫的竹林2.在众多我去过的博物馆中,最喜欢的是苏州博物馆,不仅因为藏品,更多的是因为整个布局设计,这张截图也是我心坎。
3.其实古人用竹来做器具,现代人可以用竹分离出竹纤维(而不是竹原纤维和竹浆),可以替代玻璃纤维,塑料,其他天然纤维(棉毛丝麻)等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这是人类工具的进一步发展。
4.而对于竹来说,竹开花死亡,再从一个种子10年后成就另外一片竹林,也是发展之道。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再此轮回,继以发展。
谁也不能预料一千年后的地球,适合他们生长的又是如何模样。
正如杂交水稻不断出现杂草稻一样,茶树不接受自花授粉一样,所有植物都把最好的营养和基因留给种子,重新出发。
(项目组,答应我,下次能不能拍好看一点的竹子开花照片,可怜巴巴(ಥ_ಥ))5.表白一下项目组的后期吧(~ ̄▽ ̄)→))* ̄▽ ̄*)o
l 简介如果跨越时空在中国山川河流之间遨游一次,我们能看到什么?
跟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脚步,她逆流时间而上到达35亿年前的中国区域,看植物从海洋细胞开始爬上陆地,从匍匐在地到站立起来,进化出种子,绽放开花朵,打造一个郁郁葱葱的植物天堂;她去到森林之中,看一棵茶苗经历百年长成参天茶树,看一棵竹子在地下攻城略地长出一片竹林,看林中野果被人摘下成为盘中之餐,看秘境野草被涂在伤口之上被人珍惜;她去到广阔平原间,看一株大豆被人发掘出她的种子,看一种杂草演化扩张到处处稻田,看遍地花朵被人捧起装点成家;她去到城市之中,看一片叶子被蚕咀嚼织出华丽篇章,看园林之中植物带人重返自然;她去到高山之巅,荒漠深处,沉入水底……看到人类一直被植物环绕,植物的身影无所不在。
中国以三万多种植物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选取其中21科28种植物,汇聚200多位主创三年制作,走遍国内27省和世界7个国家,描绘中国植物的模样。
她们从中国而来,到影响世界而去。
l 笔记第1集| 植物天堂阳光、水分、土壤、温度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同的地质和地貌决定着植物的分布。
中国疆域辽阔,跨越22个经度和20个纬度,北以干旱的蒙古戈壁沙漠为界,西面由终年积雪的大山与西藏高原隔离,南部临近热带,年降水量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递减,全境分布着陡峭的山地、肥沃的谷底和冲击平原,这些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植物的天堂,中国也成为全球最丰富的温带植物区。
这些是自然的馈赠,也是自然的传承。
本集呈现了中国植物分布的多样性。
在中国,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得大多古老植被在这里生存下来。
在植物演化过程中,它们的遗留成为了整个植物史上珍稀而宝贵的存在,同时造就了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中国植物天堂,这里也成为了植物猎人重点探索的区域。
中国为什么能被称为植物天堂,它如何被世界发现?
中国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完成迁徙,在异域的它们又有着怎样的命运?
我国栖息着3.5万种植物(占到地球的1/10),其中3万种会开花。
沙椤——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辽宁古果——1.45亿年前就存在,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
高原上的横断山脉,海拔近5KM,流石滩,长着水母海兔子,它们可是海拔最高的开花植物。
高原附近的云南,西双版纳,拥有着中国1/6的植物,有4千多种植物会开花。
从青藏高原的起源延伸到西双版纳的最绽放生命姿态。
西北荒漠,梭梭,它们在的地方不是好地方,缺水、干旱、风沙,但是它们一株就能固定10㎡的土地。
第2集| 水稻“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这是在《山海经》中的记载,也是中国文献记载粮食作物中最早出现稻字的典籍。
本集追溯了水稻的起源与传播路径,展现了水稻植物在人类手中从野生到驯化的历史进程。
作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水稻至今养育着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
回望水稻的驯化与改良,我们能看到人类互通协作,精益求精的人文精神。
稻田妆点了我们的壮美河山,稻米满足了我们的辘辘饥肠,稻文明塑造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稻市场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形态……前后一万年,人类的迁徙、融合、繁荣、发展,都凝结在这原本只是一株杂草的水稻上。
水稻的天敌是谁?
答案就是和它长得差不多的稗草,稗草通过拟态来侵占水稻田。
稻米,远播日本,发展出了时下热门的寿司文化。
水稻变种。
栽培的水稻会变异,成为杂草稻,甚至长出芒刺,这样就不能当做米饭食用。
而这却是水稻“最自由”的状态。
社稷大业,民以食为天,现在最重要的相关科研之一就是杂交水稻的研制。
和杂交水稻最相关的就是那些神秘的野生稻。
袁隆平等科学家千方百计在野生稻里寻找解开水稻增收的奥秘。
“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尽的生命轨迹。
”第3集| 水果果实是种子植物所特有的繁殖器官。
果实能够保护种子,为种子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
当植物授完粉,完成受精后,就会制造种子和果实,传播自己的后代。
这也使中国植物走向世界更加便利,19-20世纪的“植物猎人”常常将珍贵植物的种子寄给他们的赞助者。
果实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1.4亿年前,它随花的出现而进化,逐渐成为大自然馈赠中的奢侈品。
她本是林间的野果,在人类手中变成了水果。
本集以四种水果为代表,探寻植物果实对植物的意义,又如何以这种方式来吸引人类的传播,以及影响世界的水果文化。
我国目前有700多种果树品种,占到了世界的50%以上。
最主要的是柑橘,这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品种。
柑橘有3大元老:香橼、橘子、柚子。
屈原赞扬橘树是全天下最美好的树,写下了《橘颂》。
“独立不迁、品性高洁。
”“橘”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随着传播,“橘”也成为了以色列犹太人的神的象征。
英国人威尔逊来中国4次,采集了6500多种植物标本,将其中1500多种引入欧美各地。
他特别发现一种叫羊桃,也叫狗枣的野果,这种水果学名——猕猴桃,又叫中国鹅莓。
为此,新西兰专门培育了耐储藏的“海沃德猕猴桃”,成为全国性水果。
雅鲁藏布江,光核桃树——普通桃的祖先,被青藏高原的居民称作“高原神树”,从不修剪。
桃,是对生命的尊敬,是万物一体、万物和谐的体现。
桃含有2000多种成分。
中国人早早发展出了“仙桃”“寿桃”等概念,桃成为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者。
第4集| 茶树托马斯·杰斐逊曾说:“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能够被接纳的最伟大的贡献就是给它的文化带来一种有用的植物”。
茶树就是这样的一种植物,它是中国继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
茶树如今在五大洲均有分布,一方面依靠的是茶叶对人类的征服,另一方面也是茶树自身顽强进化的努力。
人类将茶这种树叶囊括进自己的饮食之后,这个植物叶片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茶叶贸易给我们带来了繁盛的经济,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纷争。
在商业价值之外,茶叶贸易还给越来越大范围内的人带去了自己的文化价值。
这一集的故事深入探讨茶树的起源与进化,茶叶征服中华民族背后的科学原理,茶树从中国到世界的历程与有关茶文明的发展。
茶叶中主要有三种健康物质: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
为了延长保质期,人们会在滚烫的砂锅里炒茶叶,这道工序叫做——杀青。
比如四川雅安地区的人就将茶叶做成了黑茶,卖给青藏高原地区的人,那里的人再做酥油茶。
茶可以提神养性。
快速补回体力。
后来发展成为英格兰城市里的“绿房子”。
外国人多爱喝茶?
英国人打仗的坦克里都得装热水罐,泡茶喝;美国人甚至通过波士顿倾茶事件,影响了独立战争的爆发;特别是日本,最早在寺院里学习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出茶道:一期一会,创造出了禅修的新形式。
茶叶,植物与文明的关系自此才来开序幕。
第5集| 竹子在中国历史上,竹子和稻米堪称地位最崇高的两大植物。
竹子对中国人的影响,甚至让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评论家们都惊叹不已:“竹子比矿物更珍贵,仅次于米和丝绸,是天朝最大的收入来源。
”一秆竹子,一片竹林,可以激发怎样的联想?
它是人们饭桌上的菜肴,是寻常百姓的生活用具,是承载文字的竹简竹纸,是文人笔下寄托情思的诗画……一秆竹子,一片竹林,又有着怎样的超乎想象?
它历经5000多万年的风霜,渐变为今天的模样;大约200万年前,它成为大熊猫的主食;今天,它是绿色环保的新材料。
自然的馈赠始终无私,人类的创造力又将赋予它怎样的生命?
竹子,曾造就“竹子文明的国度”,也蕴藏着影响世界的无限可能。
一只野生大熊猫,每天要花16小时,吃掉40公斤竹子≈成年人20天饭量。
竹子可以做成很多乐器,其中之一:尺八。
由唐传到日本,后来在日本发展起来,中国却消落了。
竹子本身象征“谦谦君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一言以蔽之:中国人的风骨和气节。
竹子,塑造了中华文明,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超过了200个。
特别是竹简传播了汉字文明——“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辈子高洁傲岸,常绿,不屈。
竹子一辈子只开一次花,人们却始终没搞清楚它的开花的植物学规律。
可是,竹子开花时就注定死亡了。
第6集| 桑树“丝路”是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绵长8000公里,也是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的贸易路线。
而中国的丝绸产品则是提供丝路贸易的重要原动力,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产品深入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人对待丝绸制品如同珠宝一般。
本集从中国出发,探讨一种植物桑树、一种昆虫蚕、一个民族中华文明之间,因为一种特殊的成份蛋白质而产生的种种化学反应,而这种化学反应最后得到的丝绸又如何影响了整个世界。
桑蚕产出丝绸,自汉以来形成了中华文明最早广泛传播的“丝绸之路”。
当初,古罗马人见识到了丝绸已达600年,却没办法在当地生产,后来当地的美第奇家族垄断了丝绸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由此形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助文艺人士,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第7集| 大豆作为豆科植物中出场率最高的成员——大豆,在五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与人类初遇时,还无法预知自己破荚而出后的命运。
在人类手中,她从匍匐在地到站立成株,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它与人类相互依存,共同创造。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植物蛋白质来源,它以自己千变万化的智慧,发展出各色各样的样貌,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浸润了人类生活方方面面,养育了世界。
本集通过进入一粒豆子的世界,去探寻它的神秘与力量。
大豆祖先:野大豆。
唐代鉴真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佛学,还带去了大豆的豆腐。
后来,各国“豆腐”的发音还是借用中国的原音。
美国田纳西州专门举行大豆节,进行大豆选美。
大豆对中国人的精神寓意则是故乡。
第8集| 本草中药起源于中国,其中包括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但其重要组成部分则是植物药。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于当下和未来人类健康而言,中医药或许也可以说是中国给世界的礼物。
本集以四种本草植物为代表,探寻人类从植物中间发现药用的历程,植物与人类关系从掠夺到共生的关系演变,揭示本草植物背后的秘密,以及本草植物对非洲以及世界的影响。
最初中国人把用来治病的植物称为本草,这也几乎成了中药的同义词,某些本草俨然已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符号。
时至今日,本草不但维系中国人的健康,也扩及全球,甚至成为控制某些现代疾病的关键。
养生的至高境界——药到病除。
银杏是中国原产地的植物,有2亿多年的历史。
银杏果专治咳喘,恐龙也喜欢吃。
中华有九大仙草,其中排第一位的是——铁皮石斛。
它主要是在丹霞地貌的一些省份,形成共生真菌,于悬崖峭壁之阴处,古人常悬索崖壁或射箭采集,称作“还魂草”。
对现代影响最大的本草是——黄花蒿。
马达加斯加一小镇,妇女生疟疾,病重,发烧呕吐不止。
有了黄花蒿提取的青蒿素药物,她们慢慢健康了起来。
这项技术发现曾被屠呦呦推广开来,为此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疟疾病人。
第9集| 园林英国植物学家E.H.威尔逊曾说“在整个北半球温带地区,任何地方,没有哪个园林的树种不是源于中国的植物。
如果没有来自中国的舶来品,今天我们的园林和花卉资源将会是何等的可怜。
”中国幅员广阔,气候多样, 是许多名贵园林植物的起源中心,被赞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从早春的连翘和玉兰,到夏季的牡丹和蔷薇,秋季的菊花,美丽的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甚至日本的国花“樱花”都是原产于中国。
当人类开始赞颂植物之美,用它妆点家园,植物也就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
中国园林,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
人类对园林植物的选择和塑造,既能照见历史,也能反映中国人的精神追求。
一棵树、一朵花,也许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审美和信仰。
本集从中国园林植物开始,追溯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探寻中国园林中人与植物共生的自然理念和文化内涵是如何在世界传播、生根、成长为新的形式,进而影响了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人。
荷花,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
荷花统治了园林的水域,纯净人格,一朵荷花,一个庄严世界。
兰花是内室雅士的装点,故称为“国兰”。
它代表了一种不向外界寻求认同的独立精神。
而那个“兰”字,最早在3000年前泛指所有芳香的草本植物。
这些都在美学文化达到巅峰的宋朝被大力推广。
西湖的宋代文人林和靖一生未娶妻,以梅花为妻子。
当时靖康之耻,国家危亡之际,文人墨客亟需一种事物来象征国家的转变,于是他们找到了梅花。
凌寒独自开,迎着寒雪,梅花凭借坚韧毅力,绚烂绽放,宣告不屈精神,这正是民族精神的最好表达。
在中国,社稷土地的颜色是黄色、黄壤,所以黄色的菊花就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日本的国徽就是菊花。
菊花到了秋天必开花,于是菊花成为了世界栽培植物之最,全球品种达到了2—3万种。
中国园林由此把菊花推向欧美,推向全世界。
后来英国风景式园林借鉴了中国江南园林的特点,开发出了不规则设计,席卷欧美,成为了现代公园的雏形。
“诗人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荷花,遇见了杨柳,遇见了梅花,遇见了枫树;而植物们也是幸运的,她们在这里遇见了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杨万里、柳永。
植物、诗歌、与艺术,在这里生生不息。
”这就是所谓的“植物丰富人类的第二自然。
”此唯有悠悠千年、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才能彰显出来。
第10集| 园林花卉,大自然之精灵,美之化身,植物生命之光,如果说,是大自然、是植物孕育了人类文明;那么,花卉就是传承文明的载体。
中国储备着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花卉资源,许多品种包括杜鹃、牡丹、月季相继传向世界,并经过各国园艺家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再创造,成就了今日世界的繁花似锦。
寻找并解读人类发展进程中花的魅力。
花,为生存而进化,为繁衍而绽放。
而一朵花又能承载人们多少种情感?
宫廷中的奢华,教堂中的圣洁,传说中的神秘,爱情中的浪漫……它以不同的形态,点缀在不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对花的认知及解读,也伴随花的传播走向世界。
从人类发展的脉络中寻找花的影响,也是寻找人类与花、与植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线索。
青藏高原的绿绒蒿——离天堂最近的花。
大树杜鹃从我国引入欧洲,一下子改变了欧洲园林,也有了“无杜鹃,不成园”的说法。
蜀葵是最早引入西方的花卉,也可能是威尔逊等专家来中国采集时带过去的。
中国花卉改变了欧美园林艺术,影响着欧美艺术的审美,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色彩。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文明变迁也只有华夏大地的万千植物们能寄托着和承载着。
l 短评她,曾经是海洋中的一颗细胞,后来,她捕获了阳光,产生能量,释放出地球最早的氧气。
她,不安于水下生活,在潮汐间爬上岸,用矮小的身体拓荒,土地诞生了。
地球开始有了绿色。
她,不但扎根大地,还向往蓝天。
她站立起来,不断长高。
第一片森林出现了。
她曾经历地球无数的灾难,为了保住种群的基因,她创造了种子,学会了休眠。
一颗颗的种子,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就在某一天,她不再只有绿色。
花朵,诞生了。
花,是她为繁衍,做出的精妙设计,短暂的美丽,赢得动物的协作。
让她的领地不断扩张,这是一个繁华盛开的时代。
此时,距离人类的登场,还有6500万年。
她,给动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家园。
她,为人类文明的诞生编织了摇篮。
看完第一集的我,简直跪了!
美得很惊艳,如果有来生,做一株植物,好像也不错~好几年前看过的纪录片了~到底为啥啊,为啥我的评论发不出去啊啊啊啊啊!
一直说我写的评论太短了。。。。。。
我不知道我还能再写点啥,我只是想分享一下美美的高清图片啊!!!。。。。。。。。。。。。。。。。。。。。。。。。。。。。。。。。。。。。
像武侠片的悬崖地洞!
居然还有这么好看的花🌸
这个可也太好看了,完全有被惊艳到!
地球上的植物大约三十万种Around 300,000 species of plants live on the earth 近十分之一生长在中国nearly one tenth of which can be found in China01 植物天堂 人间天堂该有的模样 P1 - 48:05 人类,因植物而定居;植物,随人类脚步而迁徙。
在这片大地上,他们再也没有分开过。
从那以后,一批批植物,逐渐向我们的祖先走来。
8000年前,大豆用一粒种子,饱满了无数生命;7000年前,桑树走来,成就了未来的丝绸之路;4000年前,桃树、柑橘用果实丰富着人的味蕾;2000年前,茶树走出森林,用一片树叶滋养万千生灵。
从衣食到住行,从药用到审美,一个丰富的植物天堂,孕育并陪伴了一个文明的诞生。
这个植物的天堂,不仅塑造着中国,也在影响着世界。
曾经是,未来还是。
02 水稻 “稻”底是谁驯化了谁?
P2 - 48:44 人与水稻的故事,从草开始,又回到草的生命中探索未来。
一粒稻种进入土壤中,几个月内就能够长出数个稻穗,成百上千粒稻米。
她的每一次轮回,都给了人类千倍的回报。
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透的生命奇迹。
03 水果 柑橘家族千年伦理大戏 P3 - 48:45 在大自然的万千植物中,人类已经发现和驯化了约700多个果树树种。
这些果树树种有近一半在中国,她们滋养了人类,也拓展了人类的味觉体验。
伴随着人类对植物的无尽探索,对美味的无限追求,越来越多的植物宝藏,将被挖掘和发现。
人类和植物,正是在这种相处方式中,互相影响,互相塑造。
04 茶树 “茶”点没能征服世界 P4 - 47:60 茶树以叶扬名,在其盛名之下,茶树似乎隐去了自己的身份。
茶叶被世人传颂,演绎出延绵的文化,带来经济的发展,也挑起风起云涌的战争,直至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
似乎人们心中的茶,约等同于茶叶。
而实际上,茶叶只是茶树,带给这个世界的礼物。
在其辉煌的背后,是茶树植物繁衍策略的极大成功。
这种从中国西南森林走出的树木,植物学家林奈,在1753年将其命名为“Thea sinensis”意为“中国茶树”。
05 竹子 别闹!
你怎么会是草?
P5 - 49:05 人类诞生以前,竹子就已静立天地之间。
她为生存所做的努力,成就了自己,也成全着无数物种。
她是竹子,禾本科,竹亚科。
06 桑树 一只虫的“桑”心往事 P6 - 48:30 如果人类评选最受尊敬的树,桑树应该是入选者。
她的入选理由是:她诞生在青藏高原。
她的出现,为一个文明的文字、诗歌、审美、服饰、时尚等做出诸多贡献。
她在自然状态下寿命可达千年,人类干预下,她的寿命是几十年。
她在林奈创立的植物分类学中,是桑树,桑科,桑属。
07 大豆”豆“是蛋白质闹的 P7 - 44:07 如果人类评选来自大地的英雄,大豆应该是入选者。
她的入选理由是:她们从自然的角落走来。
为了人类,她们用几千年时间,学会勇敢站立。
她们有红白蓝等多种颜色的花朵。
她们的根有强大的固氮作用,为土壤提供了营养。
她们的果实,就是种子,拥有丰富的蛋白质。
牛、羊等动物受她滋养,人更是离不开她。
这些种子变换着多种姿态哺育人类文明。
她们在西方,成了人们心中的金豆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更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料理。
回到故乡中国,她们又交到了新朋友,与人类和蜜蜂共舞。
她外表朴素,却是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她在林奈创立的植物分类学中,是大豆,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
08 本草 她用“秘技”治愈全球 P8 - 48:30 人类与本草相识已久,她们属于植物。
她们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生长在地球上。
因为药用价值,她们的生存一直受到人类的干预,她们的命运也随之起起落落。
而与植物共生,将成为人类最后的道路。
浩瀚的植物王国,人类的认知才刚刚打开这个世界的一角。
中国三万多种植物中间,已知的本草有一万多种。
她们为中国百分之六十的药物,贡献了超过30万种天然化合物,这些数字远没有停止。
09 园林 千年古莲子的前世今生 P9 - 48:22 今天,当人们漫步西湖,或者任何一座中国的园林,看到的一棵树、一朵花,也许,都承载着一种使命。
她们会培育人的性格,抚慰人的心灵,提升民族的审美,塑造文明的形态。
园林,是植物的天堂,是艺术的摇篮,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结晶与坐标。
过去的几千年里,有数千种的园林植物,从中国三万五千种已知的植物中脱颖而出,来到人的家园。
未来,或许还将有新的植物进入园林,再一次丰富人类的第二自然。
10 花卉 就是要你眼“花”缭乱 P10 - 48:31 花,是开花植物生命中一个短暂的环节,却是后面所发生一切的关键一步。
先有花,才会有包含种子的果实。
而种子,也代表了下一代。
植物扩张生存版图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中国大地上,栖息着超过三万五千种的植物。
她们成就了中华文明,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色彩。
学会与她们相处,是对未来最好的期许。
景儿是真美,导演是个青藏迷吧?拍的真美,得空就介绍。里面运用了不少科技画面,挺好。
内容密度有点低,画面挺好的。贯通文字和植物的人不多,文案水平对比其他优秀的国产纪录片真的略差。
让我无数次睡去的纪录片…
画面很美,但不知道到底要表述什么内容,抓不住重点,很飘忽
画面精美,选题也不错,就是结构有些凌乱,常常是一个内容刚提出来还没解答就讲下一个了,比如第二集用一个人守护野生植物开头,马上就到美国田纳西州有个母亲用米糊喂孩子,前者和主题的关系好久以后才提到,后者的也没把中国植物的影响力体现出来,后边又提到水稻在有几个国外地区种植,一两句话就带过了。不该结合考古讲清水稻是中国植物吗?
干货满满,很多知识点连我这种作物学博士也是头一次学到,觉得很值。最让我感叹的还是祖先对植物的驯化,植物与人类竟然存在一种妥协与合作关系,为此改变了野生种与生俱来的性状与习性,与人类达成一种奇妙的平衡,各取所需,各自繁衍,就这样延续千百年,真是一项壮举。
动植物纪录片都躲不过软体虫类,哭了。
……不喜欢
风光旅游片!
美丽的植物
信息密度不足,有些地方略牵强,但还是值得看一看
水稻篇:对学术史不清楚,六十年代的稻作研究提了袁隆平不提丁颖等人?
画面极美,每一帧都惊艳,但过于强调人类对植物的影响,弱化了对植物本身的关注。虽然如此,看到第九集30分钟之前,我还是很想打五分的,之所以只打3分,是由于创作者对“劈梅”这种病态扭曲的艺术形式竟然持赞赏态度。那么,是否能反映创作者内心期望着让植物完全臣服于人类?再结合整个片子的文案都是人类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改造者的口吻在叙述对植物的喜爱和所谓赞赏,细思极恐…
可以入选年度国产纪录片榜单了。
视频拍的不错,这个文案跟剪辑真的吐了
补标
还不错。能记住猕猴桃,橘子,水稻,月季,银杏,大豆。
我经常幻想我参加一个探险节目,让我选择探险地貌,我最不敢选的就是热带雨林,不知道哪里就会冒出一条蛇来吓死!
看一粒种子的生根发芽 自然界万生万物的和谐共生 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花开花落,风带来田野 花草 四季的味道从北到南 纵跨高低纬度的不同气候带 在亿万年的光阴中 植物包容了众多的生命,塑造了我们的家园,在多样的山川地貌之间
除了第一季惊艳,后面都是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