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有幸看了导演映后场。
其实之前本来没这个打算的,因为事先并没有看简介,对郑秀文也不是很了解。
但因为下午刚刚看完《不虚此行》,又碰巧看到一张票才20块钱,就成功触发了“来都来了”的想法。
总的来说非常惊喜,或者说很治愈更贴切。
影片整体风格十分平淡清新,色调大部分时间是偏冷色的,可以说有些“日式”。
寄养家庭的题材虽然很新颖,但可惜对我这个没有相关经历的小屁孩来说很难共鸣(感动但很难哭出来)但周围时不时传来的抽泣声还是成功证明了剧本的分量。
相比之下反而是略写的婚姻关系的部分比较抓我的眼球。
男主的“行为”看似突然,其实早已埋下伏笔。
最有趣的是,映后谈的时候一位观众问到了这段戏(这也是我当时的疑问),在导演回答完之后,一些比较年长的女性观众迫不及待地笑着说他还是年龄太小了,这些事情是会真正在婚姻里发生的。
那时候的气氛之融洽真的让我直观感受到这部电影的“观众缘”还是很成功的,这当然要归功于导演十分用心的社会(人性)观察以及郑秀文精湛的演技。
映后场的好处就是可以听导演讲一些幕后和八卦:比如海报上的片名是他女儿写的,并且小姑娘还参演了(大家可以猜猜是哪位);以及片尾的那条狗真是男主养的并且已经去世了等等。
气氛很好,有好多观众甚至是专程从香港跑来看的。
最后,影片还有两天就要正式上映了,祝票房大卖!
人到中年,自己问自己最好的就是:以后的时间里,我想要干什么?
古人讲,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但人最容易跟自己纠结,这个放不下,那个不愿意,到最后总是被事情推着向前走,等到干不动的时候,回首前程,却发现没有一件是自己想干的。
能够在烦恼的生活中找到一件自己想干,甚至还有一点喜欢干的事情不容易,需要一点运气。
也需要自己能够坚持。
剧中郑秀文是因为失去了工作才去做了义工,帮政府照看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需要寄养的孩子。
老公最开头讲的那句话是这事情的真谛:你把它当成一份政府会发钱给你的工作就好了。
郑秀文也是这么做的。
从第一个孩子文森到她家里寄养,她两夫妻的紧张到中间她打心底里想领养一个女孩,到最后她跟一个大男孩讲,你老是住在我这里,芬姨就帮不到其他孩子了。
这些表达都是郑秀文做一份工作不断演进的心路历程。
从开头紧张政府的考察(因为有收入)到中间她想给一个女孩完整的家庭,到最后她跳出了自己个人欲望,而完全站在帮助别人、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
有的时候,人就缺少了一份坚持。
前几年大陆又拍过一部电影《守岛人》,两夫妻守了一个孤岛一辈子,一生只做一件事,既平凡但又伟大。
郑秀文扮演的芬姨也是这样。
从仅为谋生再到纯粹地为孩子们着想,平凡的人干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回到日常生活中,那些事情依旧是平凡的。
既没有利,也没有权,最后还没有名,有的不过是一份普通人自己的感动。
这一生,无憾!
回到我最开始的话题,吃饱穿暖,生存已经是一件简单事了。
那这人,到底还要追求些什么?
这个问题,既是问我自己,同时也是问到所有能够看到这一篇影评的朋友!
开始觉得很像郑秀文,看到评论,发现真的事郑秀文啊。
好像没有了以前影片那种无厘头,太朴实了。
没了公交线路的工作,又因为生活所迫,男主女主开始了寄养家庭的工作。
随着孩子被送来抚养,女主越发有责任感,真的关心孩子也有耐心的教育、培养孩子,以至于孩子要离开回归自己的家庭,女主对孩子的不舍。
这种离别有如割肉,女主想要领养,可相对比之下,工作人员说,国外有更好的领养家庭,如果真的为孩子好,那无疑孩子在国外比跟着女主要强很多。
女主只能放弃。
不断有孩子送到女主身边,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但他们相同的都是女主的孩子。
落花流水一样,不变的是母亲的爱,变的是一个个长大展翅离开的孩子。
多么希望最后在女主离世之前,所有的孩子都事业有成,回来看望自己的第二位母亲。
但这一画面在影片里也只是女主的梦中。
虽不知孩子们现在的事业和模样。
但他们过去的身影仍在女主的脑海。
现实生活里,这样的离开也会是永别,虽然有一个记挂着孩子的母亲,可是生活,离开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这样的港湾。
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落花流水。
珍惜当下,你所拥有。
花儿一样的孩子们,流到了寄养之家。
落花一世,流水一生。
有些时候我们都在这流淌的时光里,成为落花。
流水落花,本意指的是光阴的流逝。
落花流水,正过来读像是一败涂地,但反过来读却有了一些意境美,影片编剧罗金翡是贾导的妻子,在上一部短片《叹息桥》中就有了不错的反响,这次她的文笔更加细腻了,或许是因为自己也已为人母,更能共情片中的母亲。
也是她鼓励导演申请香港电影发展局的“首部电影计划”,中标后拿到了几百万港币的投资,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流水落花》。
影片讨论的是香港特有的寄养家庭制度,寄养家庭是一种社会福利制度,未满十八岁的孩子如果遭遇家庭变故,没有能够符合条件的亲人看护,就可以申请寄养家庭。
寄养家庭每个月可以申领到6000港元的补偿金,等到孩子们遇到了符合条件的领养家庭,就会离开。
由此,寄养家庭像是一个暂时收留孩童的中转站,来到的第一天就注定了孩子们不会在这里呆太久。
影片聚焦的寄养家庭,女主人天美曾有过一个可爱的儿子,三岁时儿子因天美家庭遗传性心脏病去世。
天美和何彬二人经历了丧子之痛后,由于遗传疾病不敢再生。
直至天美失业,能让天美重新回归母亲身份,又能补贴家用,于是夫妻二人萌生了做寄养的家庭的想法,影片在短短数分钟就用片段回忆的方式勾勒出了寄养家庭的背景。
天美虽然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观影中能发现导演很清晰的拍出来了天美作为一个寄养母亲的成长。
因为是寄养家庭,天美要承担看护孩子的大部分责任,考虑到年龄问题,刚开始做寄养家庭时接到的孩子都比较小。
影片的细节中处处能体现出二人作为新手爸妈的生疏。
影片一共有三次关于天美的“成长”。
第一个小男孩的母亲由于吸毒被传唤,小男孩来到了寄养家庭暂时生活,天美和何彬看到男孩失禁时惶恐无措,没有回避孩子就在室内抽烟。
此时的天美可能不够称职但足够爱护孩子,所以她在男孩涉毒的生母上门叫嚣时宁愿受伤也坚定的站在身前。
这时的天美就像新手妈妈一样,即使没有适应母亲的身份,也已经有了作为母亲的责任感。
第一个小男孩教会了天美怎么做一个“寄养妈妈”。
第三个小女孩小花是个先天性唇腭裂患儿,很小的时候就经历了大大小小多场手术。
小花性格可爱懂事,真切的叫着天美“妈妈”,天美也在小花被班上同学议论时坚定的给小花鼓励支持,这次她动了真情,真的想要收养小花,她向社工请示却被告知成为领养家庭是不可以选择被领养人的。
天美心灰意冷,送走小花后消沉了很久,第三个孩子教会了天美怎样成为一个冷漠的“寄养妈妈”。
直到第六个姐弟二人来到寄养家庭,天美已经轻车熟路的掌握了和孩子们之间若即若离的关心和照顾,也轻易回绝了第七个少年的留宿请求。
这时的天美,已经学会了怎样去爱更多的孩子,她的爱从最开始的稚嫩转为对寄宿孩子们的大爱。
我认为这是很难表现的人格成长过程,但导演把它处理的润物细无声又环环相扣。
把“天美”的坚强和柔软都演到极致的人是郑秀文。
郑秀文凭借“天美阿姨”这个角色,光荣拿下了今年的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这也是我最初进入影院的动机之一。
导演的访谈录中提到郑秀文时满满的赞叹和感谢。
郑秀文作为一早被敲定的角色,也曾让贾导胆战心惊。
因为贾导仅有几百万的注资,把一切打点好后几乎付不出主演人员的酬劳。
是郑秀文拍板支持说“把钱都花到制作上吧,我零片酬出演。
”或许是对电影的热爱,或许是铁杵成针,郑秀文这部看似“毫无回报”的影片,为她赢回了梦寐以求的金像奖。
2019年,许志安的“出轨门”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令人唏嘘的是,现实中的郑秀文和电影中的天美都选择了原谅。
天美选择原谅和不离婚是因为担心影响寄养家庭评分,以后不能再照顾小朋友,现实中的郑秀文为何选择原谅,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郑秀文把天美的柔软和强硬都诠释的非常到位。
一个青年丧子且无法继续生育的女人,需要坚固的盔甲防护起自己千疮百孔的心,也需要无数孩子的爱让她回归母亲的角色,并在这个角色中完成自愈。
究竟是什么样的爱,延续了十三年?
天美和何斌二人在十三年间陆续照顾了七个孩子,平均下来其实每个孩子在家生活的时间都不长。
导演很用心的用黑幕专场和天美发型的改变来表现时光流逝,却从不拍摄孩子们的离别。
导演说如果一个人经历过一些事,她的情绪和状态是可以从发型表现出来的,就像一开始天美凌乱的长发,小花喜欢摸着天美的长发入睡,小花离开后天美就剪掉了,剪掉的是长发,也是过去的时光。
从开始做寄养家庭到天美暮年,十几年的生活一直和小朋友度过。
夫妻二人的心态从一开始的“补贴家用” “做不来就送走”到“你留下了,下一个小朋友住在哪”。
这让我想起贾樟柯《山河故人》里的那句“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天美和何斌的儿子虽然永远停在了三岁,但是他们作为父母的爱却真真切切的停留了十三年,他们的具象到了每一个遭遇变故的寄养孩子身上,而孩子们的成长又反过来治愈了二人。
最终爱变成了大爱,因为每个寄养孩子,都是夫妻二人爱的延续。
我不想把他们神话,导演拍摄的初衷也是想表达他们都是普通。
人物性格与成长,生活与诗意,爱与羁绊,无一不往,犹如人性的碰撞。
来到寄宿家庭的孩子宛如落花,无根无靠的飘落流水之家,而流水之家把他们承载到遥远的彼岸,继续流淌。
我一开始觉得,落花是孩子,流水是寄宿之家,后面感受到孩子们给予天美的疗愈和救赎。
我想,流水落花,就像这个成语本来的意思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落花,一直流淌在名为时光的河中,到达我们不同的终点。
所以在片尾,天美幻想中,在寄宿家庭生活过的孩子们从当年他们住过的小卧室出来时,每个人都是当年的模样,这或许暗示了寄宿的孩子们都没有过来找过天美,也或许表明他们都已经奔向了新的人生。
我们不能阻止时光流逝,小河流淌,但我们能铭记岁月,也能不忘相遇。
这或许也是导演使用黑幕专场,而不拍离别的原因吧。
落花一世,流水一生。
所以我们都在这流淌的时光里,成为落花。
电影名字起得很好,流水落花-寄养家庭。
开篇的镜头好美。
镜头是先落花再流水,名字却是流水落花。
——要么不说话,要么尿床,没得选择。
——你以为他有得选择吗?
·先是寄养,再是领养,领养不可以选择领养对象。
——如果我们可以好好照顾他们,直到找到一个最适合他们,可以永远依靠的家,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祝福。
他们始终有自己的路要走,你可以帮的小朋友绝对不止小花一个。
郑秀文凭借《流水落花》在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捧起最佳女主角奖杯,是迟来的肯定,也是实至名归。
我们总是记得《孤男寡女》《瘦身男女》等都市喜剧中的她,但《流水落花》呈现出一个新的郑秀文——现在的她已经能毫不费劲地演活一个与自己相距甚远的角色了。
在《流水落花》里,她饰演一个居住在香港城郊的底层女性陈天美,与丈夫何彬(陆骏光饰)申请当上寄养家庭,由此发展出与数名寄养儿童的故事。
与人们更加熟悉的领养家庭不同,寄养家庭相当于一个中转站:原生家庭出了问题的儿童,在找到最终落脚点之前,会交由寄养家庭照顾。
大多数电影都把亲情当作不证自明的先验知识,《流水落花》却通过寄养家庭这一设定来拆解亲情。
谁说血缘是亲情的必要充分条件?
来到陈天美家的孩子们,大多有一个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他们反而从毫无血缘关系的陈天美身上找到爱。
陈天美给予这群陌生的孩子依靠和照料,不是母亲,胜似母亲。
《流水落花》的动人之处,更在于没有把陈天美处理成刻板的母亲形象。
她的性格不算好,坚毅、固执,甚至有点不容易亲近。
面对大部分寄养儿童,她很少嘘寒问暖,只是重复着接送上下学、照顾一日三餐等固定动作,你甚至不明白她给自己的定位到底是母亲还是保姆。
但她会跟孩子一起在阳台吃冰棍,为他们在学校遭受的不公而不平,她的爱渗透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
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才知道陈天美坚持照顾这些陌生孩子的原因:她的儿子在幼年时因遗传性心脏病离世,这成了她一直难以愈合的伤口。
那些无私的举动,其实源自这个“自私”的出发点。
电影的主题非常明确:一个承受了丧子之痛的女性,在往后的生命里要如何面对这件事?
很难说清楚,对陈天美来说,成为寄养母亲这件事到底意味着治愈还是自虐?
“寄养”这件事本身就有温柔和残酷的两面性:虽然可以一起度过一段幸福时光,但离别却是注定的。
陈天美全身心投入对孩子的照顾,而后一遍一遍经受着分离,近乎偏执。
这正是片名《流水落花》的其中一层含义:孩子如落花,落在陈天美这条河流上,她终将把孩子送往别处。
而另一层含义或许是,时间如流水,落花无痕,那些痛苦和怨恨终将消解。
电影里,陈天美当了13年的寄养母亲,最终在寄养儿童和丈夫的关爱中找回了幸福。
有人觉得《流水落花》一点都不“港式”,电影细水长流的风格的确与港片一贯的过火和癫狂截然相反,连取景地都在相对地广人稀的城郊,而非观众熟悉的狭仄市中心。
但谁又规定香港导演应该拍什么风格的影片呢?
《流水落花》不贪心,它只是本本分分地讲好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让这个人物的每一个举动都尽量合理和真实,摈除刻意的煽情。
这部电影与郑秀文称得上互相成就:因为郑秀文恰到好处的演绎,陈天美得以更加鲜活,而这部新导演处女作也因此吸引更多观众;另一方面,郑秀文在合适的时间遇上了这样一个合适的故事,对作为演员的她而言,也是幸运的。
这一次拿奖,她的确值得。
电影很淡,有很多光影变化在反映着人物的心情变化,时光的流逝,值得二刷看细节,而其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物性格刻画非常有意思天美姨姨第一次做寄养家庭就遇到个内向孩子,她努力而笨拙,为了收入勉强配合着。
“要么不出声,要么尿床,没有选择。
”“嗬,你觉得他有得选吗?
”(这句话道尽了这些孩子的困境也点醒了天美姨姨)在丈夫的协助下与森仔关系好转之时,因为一些突发意外匆匆结束。
第二次可爱女孩菁菁还懵懂,放弃抚养权的母亲给零花钱时还表示感谢,天美姨姨心疼这个小女孩,寄养期间努力给她温暖,也开始对孩子投入感情。
小花是天美最伤的一次,面对总是甜甜叫妈妈的小花,天美改变了很多个人习惯也付出了真心准备领养,却还是面临送她离开的局面,她丢掉所有东西想结束了。
一段时间休养后,天美姨姨收起温柔似乎又只是执行任务,但懂事的明仔却会为她的错误遮掩,得知她婚姻问题还会偷偷哭泣,乖乖明仔能感受到天美的心。
李家姐弟吵吵闹闹但提前承受太多,对天美的友善不以为意,在一次意外后逐渐理解天美姨姨,天美跟丈夫的关系也得到修复,二人对于儿子的去世都达成和解,姐弟离开时,虽依旧是雨声淋漓,但天美已能笑着释怀。
17岁的大小伙子会主动帮天美扛东西,希望成人后还能继续跟着天美姨姨,老了的姨姨还是凶凶说他胡闹,但会叮嘱他好好考试,以后想回来都能回来。
天美姨姨在这些关系中得到温暖、治愈、开心,又得一次次面对分别的痛苦,养育这些孩子让她仿佛看着儿子成长忘却了伤痛。
彬叔叔这个人物很微妙,天美搞不定孩子们时都是他帮忙圆场,而天美跟孩子们很亲近时他又觉得寂寞,天美得知他出轨,思虑后决定不理他把心思都放在孩子们身上,也许是怜悯也许还有夫妻情他竟也留了下来,帮助天美继续维持寄养家庭,二人最终也重归于好。
他支持天美的很多决定,哪怕他不赞同也很努力帮忙,只是中途一度迷失了,回归后陪着天美终老,天美走后他养了一条狗,终究都只是怕寂寞的人。
主题曲“我这样活了一天” 很好听啊
不记得自己是否有看到或听到《流水落花》在内地排片上映的消息,也许是这几年对电影关注少了,也许是影片本身的风格注定它很难赢得一定的热度,又或许是这样一部安静的影片很难被推至热门位置。
如果不是郑秀文终于在 10 次提名金像奖后凭借此片摘得最佳女主角的消息,恐怕很难会找来这部片子看。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对年轻的夫妻,在失去年幼的儿子后,持续接收因家庭问题而需要寄养的儿童,以此不断推进生活。
孩子们口中的天美姨姨与彬叔叔像是生活在没有出口的围墙内的人,纵使外面春去秋来、花花世界,夫妻二人永远卡在了小白花窸窸窣窣落下的那一刻,他们存在于这个世界,却囿于那一方可以听雨看山的阳台,狭窄的客厅和如流水一样的寄养孩童所形成的感情出口里,这种释放并不带来显然的伤害,甚至疗养自我,造福他人。
电影开头的几幕就点了题:长满小白花的大树在风的作用下形成了落花,落花坠入河面,被流动的河水悄然带走。
某户人家的窗台上倒是留下了几颗本该流走的小白花,在阳光下的玻璃瓶里被人的意念来保持新鲜。
随后故事便在郑秀文扮演的天美姨姨工作发生变动、社工家访、接回第一位寄养孩子等一系列镜头中慢慢展开。
影片完全让人感受不到香港作为大都会的城市感,倒也奠定了全片的基调:隐秘的角落里普通人家稀松平常的故事,它不需要多么炫目的景色,和一些华而不实的光鲜亮丽,故事本身就是质朴的。
香港并不是四季分明的地方,但影片中穿插的表现自然的镜头与主角变化的造型却在处处演绎春夏秋冬的更迭和时间的推移,同时也让全片始终在一种自然安静的氛围中推进。
每个被寄养的孩子都各有个性,各自带着完全不同的故事,影片也都尽量交待清楚孩子们各自的特点,让整个故事的线索不停地流动变化。
幸福的家庭大多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正是这些“问题家庭儿童”的故事集合让影片在情节推进上整体丰富了不少。
而另一方面,天美姨姨和彬叔叔这条看似恒定的故事线索也在不断地铺开,既交待了接收寄养儿童的背景,也讲述了两人生活及感情的变化,这条线索上的很多场戏,比如天美姨姨在一些场合不合常规的暴怒、抵触性生活、逐渐佝偻的背,都能体现出导演对细节的细腻把握和自然呈现。
我想很多经历过影片中这种丧失的人多少会有些感同身受。
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又出现了丧子夫妻中男性出轨的桥段,不知道是否有权威的研究从生理和心理上去了解这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
当然,要接收寄养孩子的需求让天美姨姨坚定地选择了不离婚,而这其中我想也应该有彬叔叔长期以来不断容忍天美姨姨通过收养儿童来缓解丧子的痛苦不无关系,这样的生活模式既在形式上需要彬叔叔,情感上也代表了他对家庭以及与天美姨姨另一种形式上的付出。
天美姨姨和彬叔叔都代表了人的复杂性,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简单地断定一个人是好是坏,无法决定是否要彻底结束一段关系,或是全情投入。
亲子关系是影片呈现的另一重要主题,父母对子女全心全意的付出美好、伟大而崇高,这毋庸置疑,也是最经常被讨论与歌颂的。
但当这种情感被无限放大时,我们常常会忽视子女在成长中对父母的反向回馈,哪怕孩子成年以后的所谓“孝敬父母”也总是被看作对父母养育理所当然的回报。
影片中寄养孩子与临时养父母的关系设定,将父母和子女的亲缘关系拉得更远,再加上这里的养父母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失去,让观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孩子作为被施予爱的一方其实也在无时无刻不在回馈给父母爱和成长。
影片中寄养儿童不断地到来又离开构成了一段段回忆,无形中疗愈着天美姨姨,转移注意力也好,释放无处安放的母性也好,正是这种付出滋养了遭受不幸的人。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将天美姨姨和彬叔叔捆绑在一起的那根绳子,是一个家之所以还能持续的核心。
他们不断流转在临时性的亲密的关系里,却持续地、恒久地被这些关系所滋养,得到疗愈。
在这一点上,丧子家庭与寄养儿童的结合算是全片剧情上十分巧妙的设计了。
整部影片有很多表现环境的空镜,绵延的山、干涸的河、宽阔的桥、下雨的阳台,空荡荡的没有被子枕头的床,窗户上没来得及撕掉的卡通贴纸,阳台上等待被晾干的玩偶,扔进垃圾桶的玩具、冰淇淋、烟和打火机。
一方面它们让观众看到了另一个更贴近大自然的香港,这里可以是任何一个存在在都市以外的安静角落,但它偏偏是存在在香港的安静角落,刻画了另一种刻板印象以外的香港。
另一方面,频繁出现的空镜并非毫无意义,它们在通过画面讲故事,与孩子们相关的物件记录着他们与这个家庭的交集,丢掉的烟表示天美姨姨的决心,墙上的领养广告是心生领养想法的某种外在表现,有时干涸有时流动的大河提示着春夏秋冬的更迭。
阳台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很多重要的对话都在这里发生,这种半户外半室内的空间代表着人与外界的过渡与连接,就像天美姨姨在接收与照顾寄养儿童进入自己家庭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与外界和世界的连接一样。
在这个意义上,寄养儿童和阳台是有着同样功能,他们属于家庭之外,却是家庭的一部分,联通着家庭的内与外。
空镜的呈现很容易让人诟病为幻灯片,但在这部影片里却是恰到好处地配合了故事和情绪。
结尾部分的情节“大彩蛋”让人精神一振,但细想却有种弄巧成拙的混乱感,这样的电影大概不太配得上如此刺激的反转。
不过倒是很容易让人感叹一下生活的荒唐与无奈,这层效果可算得上一种升华吧。
在天美姨姨的幻想中集合全部寄养儿童的桥段在情感上稍显用力过度,在表现形式上又太过老套。
不太喜欢影片的尾声,但也想不到更好的结束方式了,只是隐约觉得结尾隐藏了太多无意义的镜头,不够深刻、饱满。
瑕不掩瑜,总体而言,电影还是很有感情的,故事的呈现唯美、娓娓道来,像是阳台上一盆无需太过关照的栀子花,不够起眼,但它很香很美很温柔。
时间是流水,每个人都会变成落花,流水终会带走落花,但是留下的是落花之前绽放的美颜和芬香。
片中用6组寄养的小孩展现了女主角的一生,导演把观众的视角带到了香港寄养家庭这个特殊群体,同时用大面积的突然留白和转场带来片中时间空间的转变。
正如片名流水落花。
谁都预测不了花落的具体时间,就是突然一刹那而已。
香港电影还没死,依然很强。
郑秀文凭借此片在第10次入围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后跨越30年终于拿到了她的第一座金像影后。
看采访才知道此片她几乎是零片酬出演,好的剧本和演员是互相成就的,郑秀文从演什么像什么到这部电影里演什么是什么的转变,把在香港的特殊群体寄养家庭展现得恰如其分。
1、失根飄零於風中的花朵,被拾起養置於水瓶中,流水落花(2022)一片用這樣的意象來表現寄養家庭的故事。
2、故事主人公無論是校車保母的工作,還是以寄養家庭工作營生,他所選擇的工作從來離不開孩子。
原來,他多年前痛失愛子,因而無形中總是選擇照料孩子方面的工作為職,延續自己被命運所剝奪的作為母親的身分。
從事寄養家庭的工作多年以後,回憶起自己的孩子,故事女主角是這麼說的:「我總認為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像滔仔走了那麼久,我連作夢都沒有夢見過他。
不過最近,我開始覺得……他沒有離開過。
」與其說孩子換化作一個個的孤兒寄養在他們家,不如說這工作讓他一次次重溫作為一名母親、一名家長的滋味,而他這樣子度過了生命中沉痛的哀傷。
片段电影,Sammi演得不大行。
清清淡淡克制内敛,散文化的叙述,郑秀文这个角色挺不好把握的,寄养孩子既是谋生工作又寄托了感情要治愈过去的伤痛但又不能沉溺因为要面对一次次必然的离别,每一段都有心态上的微妙变化,凭这个拿影后是够分量的。
比白开水还淡 人物塑造就一平面 演的也一般
来的时候硬挺着看完上半部分,回去的时候坚持着看完后半部分,确实不大喜欢,在海上航行没有信号网络,听着低配tvb国配看完《流水落花》,耳朵和大脑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不太好看,帶著密密麻麻小刺的溫和生活故事不好講。與其說把寄養作為主題,根本就是把一切都作為工具而草草了事。
有种煲了锅汤忘记放盐的感觉
了解到一些香港寄养制度和困境,本片价值仅限于此,被硬切和黑屏搞的头疼,铁打的母爱流水的娃,理解主角的心魔,却很难代入,被一段一段的缘分拆成单元剧式的故事,再合适的情绪也会被打乱
落花流水总有满盘皆输的意味 而换成流水落花的语境 不管两者有意还是无意 至少是一场相遇 @澳门大会堂
非常工整。落花流水,润物无声。就是有些老派了,转场的黑屏与收声太过生硬。“音乐是情感的延续”,画面和声音也不必太切割。
主题太过浅显,还真拍落花和流水。寄养孩子的联结很断裂,寄养更多的是弥补失子的伤痛。
直接一个五星。一开始看就觉得挺有意思,不过特别担心变成某类大片拍不了小片拍不好的小片,一边看一边就放心了。这种故事容易俗,容易煽情,但这个片的编剧导演的水准和品味都很好,避免了很俗套,又有了很丰富的细节。台词也是非常有精准,一两句话能透露出来人物的各种过去。郑秀文年龄不小,但状态很好啊!表演非常好!男主也挺好!!
3.5//温柔细腻混合一些深度话题但带有稍许情绪上的断裂 作为第一部长片作品来说 真是很好
3.5 处处别离。
大量的留白和克制的情感,流水落花般的静谧与惆怅,一个个不同的孩子,一次次突然的离别,一份份残缺的爱,共同组成了这个圆满的家。有时候爱其实就是一份陪伴,不一定需要血缘,也不一定非得是同一个物种。
很难看,归根结底拍得太浮了导致所有感情全都不过心,作为接收过一茬又一茬孩子的寄养家庭,所有镜头视角只局限于重复的跟不同孩子相处的几个片段,核心矛盾和人物情感全都没有刻画……好像照本宣科从人物生平小传里抠几个故事出来随便拍一下,观感很差。另外sammi这个女主角年龄跨度有,按理说应该演出不同阶段的变化,结果并没有,照这个表演看我觉得金像奖挺水的。
流水的细路仔,铁打的爸妈。跟正义回廊差不多的是,通过树立某种模范好人的形象,来对香港寄养家庭制度进行全景展现。但故事的核心冲突则是个人情感无法与冰冷制度相契合,但叙述质感更像流水账,出轨和死亡的插入,也更使这份原本富有使命感的色彩变得廉价。郑秀文的表现实在是不够好,个人感觉甚至配不上一个影后提名。
用流水落花比喻孩子和寄养家庭的关系,然而正是这一段段不长久的相处治愈了Sammi的丧子之痛,结尾其实是挺偷懒的做法,夫妻的龃龉随着年龄和病痛避而不谈,倒也符合很多家庭躲闪问题的态度。
一本质感饱满却又不甚连贯的相册,导演手法略显生涩,优质的摄影和郑秀文的个人魅力赋予了本片活力。部分桥段和台词稍刻意,其实以主角背景设定,很多角色的想法、感受和立场都是人同此感、无可奈何,毋庸赘言,事已至此,只能安心立命,过一天算一天,开心一刻算一刻……这样的况景才对应片名:流水落花,人生常态。
很日式 也有动人的部分
水点蒸发变作云,花瓣飘落下游生根,淡淡交会过,各不留下印。恭喜金像影后郑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