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影评人有云:电影其实就两种——让你出了影院后感觉比进去时更好的,和出来后感觉比进去时更糟的。
这部小制作的独立电影《加州之王》,就是那种让你“feel good”的影片。
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宏大的主题、特殊的手法,仅一段小故事,一种小人生,一个小角度,但一切都刚刚好:父亲是个疯疯癫癫的精神病人,母亲早已离去,两年时间里,17岁的米兰达都是靠自己在生活。
好容易父亲出院,米兰达却发现自己还要扮演他的保姆角色,因为父亲全身心投入了一场寻宝的探险之中。
在这个有趣的故事展开之后,我们首先被迈克尔·道格拉斯演绎的这个查理吸引住了。
不同于道格拉斯以前那种很生猛很用力的角色,查理是个人生路上漫无目的的游客,他一生都在像个孩子似的东瞧西看,今天玩爵士乐队,明天想寻宝,仿佛生活在半空中,与现实完全脱节。
而17岁的女儿米兰达则必须为老父的这种生活去负责:她要去工作挣钱,要为年久失修的房子操心,要让查理不至于伤害到自己。
当她听到查理大谈在梦中看到一群赤身的中国人爬上了加州的海滩时,她只有苦笑。
当她父亲旁若无人地在超市里丈量宝藏埋藏地点时,她必须让他们显得像正常人。
最初,她觉得父亲的寻宝就是一种逃避,一种不负责任的梦想,但慢慢地,她意识到,这是父亲在找寻生活的意义。
查理不是在寻找宝藏,是在寻找可能的生活,与众不同的生活。
对他来说,现实世界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他真正的梦想和爱都像财宝一样埋藏在深深的地下。
当最后一切都已经失控,没有了房子,找不到藏宝的标记,警察瞬间即至的时候,米兰达终于真正认识了父亲,意识到了他的爱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查理为了不连累米兰达,把她绑在了地上,她第一次发自内心的冲他大喊“爸爸”而不是平时叫的“查理”。
查理最终微笑着钻入没有另外出口的水下洞穴,再也没有出现。
他消失了,仿佛不曾存在过。
结尾时,米兰达在海边惊讶地看到了一群赤身中国人爬上了加州的海滩……影片有点《大鱼》加上《杯酒人生》的味道,同样是关于爱、关于现实与想象中的人生、关于快乐与责任——也许因为制片人是《杯酒人生》的导演亚历山大·佩恩吧。
片子拍得很直线很简单,结尾找到宝藏、向女儿表白等桥段也有点未能免俗。
然而它还是会很容易地轻轻触动你的心灵,让你幻想:也许退开一步,就可以快乐到死;也许敞开心扉,就可以得到慰籍;也许你终能游到加州海滩,成为世界之王。
这好像是我人生中的另一个死期,毕业降至,对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意兴阑珊之时随手点开的电影,心猿意马的看着.第一次落泪,在charlie卖掉她的车,她焦急的跟他争吵,一个未成年的女孩子,苦苦撑着这个家和这个不着调满脑子都是幻想的父亲,她头也不回的摔门出去.被感动的时候,那个词叫做共鸣,其实物理学上有个词叫共振,那是因为,某些情节和感情投射到了你曾经的某个片断,你感同身受.于是这个吵架的桥段,投射到我和父亲争吵的年代,整整好几个月没讲话,那种'我是你唯一的女儿,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的委屈.第二个桥段便是紧跟着,charlie卖掉大提琴,那个我先卖掉我妈妈也不会卖的大提琴,赎回了那辆破车.我当然要流眼泪.接着又意兴阑珊的看着,一度我甚至以为编剧最后会让他们真的挖到宝藏,向全世界那些持有固见的人宣告说,你看,你不去追随你心目中的梦想,看你失去了什么.Costco,各种不靠谱,警察夺门而入,charlie抱起米兰达告诉她说,"我读了很多为人传记,我也想在这一生中做一些伟大的事,然后我意识到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你呆在这儿,告诉警察,都是我逼你做这些的,我非常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我突然那么羡慕charlie,无论如何,他有一个"我做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的米兰达,我这么绝望的觉得,这个潜在的人永远不会出现在我生命.--对这个荒诞的父亲致以敬意,对米兰达致以更深的敬意
动物形的鸡蛋 房子模型里的事实初始女儿并不完全了解 而对父亲有点隔阂父亲用自己的行动 挽救了女儿对自己的爱这样的父亲 好像卓别林那一位 不大好找的吧
谁能理解Charlie呢?
只有那些寻求自我存在意义的人才能理解。
Charlie不是疯子,是一个勇敢的人,真实、丰富、有趣的人。
Miland渐渐地理解了她父亲。
影片最后的Nake Chinese 不是很可爱吗?
活着不就是要打破社会的陈规旧则吗?
这种冒险的精神与渴望深藏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是大多数人都忙于生存而遗忘了。
加州代表者冒险精神,那里有美女、黄金!
喜剧,好演员,亲情,幽默,还有音乐 这些是我喜欢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尽管并不是一部雕凿的很完美的电影,但是毫不影响我对她的溢美之情。
剧情简介:Charlie和Miranda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父女。
Miranda在父亲身边学会乐观向上,Charlie在女儿的经济和行动支持下完成他“疯狂”的寻宝计划。
Charlie的热情永远停留在那一刻:“我看见一群裸体的亚洲男人,从海里游到California的海滩”。
从摇滚乐队到寻找西班牙人留下的宝藏,再到给女儿的馈赠——想把自己最骄傲的东西留给最珍贵的人。
这反映了Charlie的精神状态,一种病,一种和California这个词有着神秘联系的概念——自由?
还是梦想?
还是你心中那个还未达到的地方?
这个病不只是Charlie的,至少我也有,也许你也有。
Miranda是个早熟的苦小孩,中学辍学在麦当劳打工(童工?
),养着她老爸和一个房子。
(看着倒也不是很苦,真心感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
)不仅如此,还烧着她赚的辛苦钱陪着疯爸爸圆他的春秋大梦。
我们常常感慨父母之爱,再看看电影里面Miranda对Charlie的爱,怕是要被比下去了:即使是事业有成的虎妈,看着她儿子天天琢磨造火箭升天,估计也忍不下去了。
可是Miranda可以,因为她的爱没有期许,只是依恋。
她也有自己的梦,一辆汽车,一个洗碗机,自己动手,不折不饶,一步一个脚印。
可以理解成Miranda有她父亲性格的升级务实版。
Miranda是影片中寓意的传承和希望所在,如果我也有一个Miranda这么可爱的女儿,我一定也要留给她点什么,如果不能是Charlie这般强大的精神力量,那只好是一点点的物质基础了,我的压力,跑题了Charlie和Miranda是如此的不同。
Miranda加班加点贴补家用,Charlie抵押房产寻宝。
Charlie说:我看了很多名人自传,每一个名人老爸都是路人。
然后Miranda说:可是你老爸也是路人。
他们有时也很像。
Charlie为了赎回Miranda的车卖了自己的心肝贝司,Miranda为了父亲寻宝大计去参加成人聚会(搞笑版)。。。
摘录有些情节很有意思:老Charlie一个眼神就搞定了女大婶警察,少Miranda却对若干少年的示爱毫无心跳感觉。。。
影片结尾,鸡血的California star音乐声中,亚洲裸男们游过来了。。。
昨天晚上,看了一场电影《加州之王》,中央六台电影频道放的。
我冷落家里的电视已久,若不是何西和号南到家中玩,估计我还不会宠幸她。
电视就好比朕的皇后,体面地挂在客厅最显眼处,还得做个背景墙来衬她,虽然地位无比尊崇,可朕久未临幸她。
而电脑则是贵妃,躲在深宫卧室里的床上,朕天天抱着她过夜。
可是来了邦交使者,皇后还是要搬出来镇镇场面滴,所以暗哑已久的皇后,突然发出声光魅影。
邦交使者何西号南在《加州之王》登场的时候就退朝了,各回各家,而我却被剧情吸引住了。
皇后就是讨厌,偶尔宠幸她一次,她还不肯放低身段,居然在我看得入迷的时候插播广告,我只好抽空收拾邦交使者的作案现场,各种瓜子壳零食袋饮料瓶。
陪我过一次夜,皇后居然插播了三次广告,我才得以看完一部电影,真不容易呀。
《加州之王》看了一半,才发现剧中父亲的扮演者是迈克尔.道格拉斯,主要是络腮胡遮住了他的真面目。
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独立电影,单亲家庭,刚从精神病院出来的父亲沉迷于研究古西班牙教皇留下的宝藏。
从小的很懂事,要养活自己,要提防父亲自杀的女儿,虽然不是很相信父亲的狂热想法,却还是陪着父亲踏上了寻宝之旅。
整部影片剧情非常荒诞狂热,许多地方用常理推敲根本行不通,可就是荒诞地惹你哈哈大笑。
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电影,小人物苍白生活中的亲情和梦想是片中一直在传达的主题,荒诞得让人笑,温情得让人哭。
影片最后,女儿打开箱子,被刺眼的金光照亮了美丽的脸庞,而中国人,也终于到达了加利福尼亚的海滩。
父亲的尸体警方一直没找到,影片中交待的也很隐晦,他潜入地下河,游到深处,手在摸索着什么,然后扔掉了氧气瓶。
我一直以为后来会有海滩父女相见的镜头,可居然没有,影片就结束了。
我后来看豆瓣上的影评,很多人认为父亲已经死了,可我这个乐观主义者,只相信《基督山伯爵》、《肖申克的救赎》这类的故事,所以,我一直觉得,那个父亲没有死,他找到了地下河的源头,逃出生天了。
叛逆高调,不拘一格。
从某种意义来说,用中文译做:亡命之徒。
如此说来竟也生出了些悲怆的意味。
你看古文便是如此简明传神,只一个徒字,就有两手空空的怅然。
而确为此亡命。
那便沦为世人讥笑的对象。
他们不是傲然义士不是铮铮志士,而是同样不顾性命却不是为高风亮节不为天下苍生。
他们没有那么高姿态,没有道德优越感,也自然没有那么高尚。
他们或许在每一个角落,只为一个信念而不顾一切,他们孑然一身遗世孤立,模样高傲而自由却不奢望别人能认同他的轻狂。
纵然是荒谬可笑的,道家朴素辩证也告诉了我们荒谬是相对的。
相对于亡命之徒的恣意,循规蹈矩唯唯诺诺,机械地生活木然冷漠的人们,可曾是可敬的?始终羡慕只身打马走天下的人们,抛却一切不顾一切只是放手一搏,为了一个信仰。
加州之王的偏执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疯子,可那是他的信仰。
是啊,是信仰。
生活的穷困潦倒抹杀不了亡命之徒的自命不凡。
即使过程艰难而惨烈,即使最后死不瞑目,他们仍是洒脱而骄傲的,因为有信仰,信仰哪怕只是一个理念。
而如今我们在夹缝中苟且生存,不为明天不为未来,没有面对黑暗是内心的支柱。
在这个没有信仰的年代,我愿尊称您为,加州之王。
亡命之徒,或者说有信仰的疯子们,但愿你旅途漫长。
<加州之王>的故事在一个环境很单一的小镇里展开,虽然有时间跨度和历史渊源,但是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关系都很简单,空间范围也有限。
这让整部电影脉络清晰,情节饱满,同时也非常单调。
有一些细节本来可以更精简,带给人瞬间惊喜,在这部《加州之王》里却显得太重了。
比如,大提琴和二手车,其分量相当于一个配角。
摄影非常讲究,但是有点喧宾夺主。
有关主角父女的特写,尤其是半侧面特写非常多,并非每一镜头都有表演意义或支持剧情必要。
镜头导致两个深刻印象:Michael Douglas表演非常精彩!
Evan Rachel Wood特别漂亮!!
同样,因为环境单一、主题重点比较平庸-还是理想化的寻梦和亲情,情节也没有过多的野心,影片的很多细节和引用显得意义不大。
比如那些二维活动插画,传教士的经历,疯人院的过去,乐手的身份背景等等...和后来整个故事的发展只有一个因果关系,没有更进一步的意义。
小区新邻居和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和主角父女单调的人际关系有一种明显的对比意图,但是,在《加州之王》中,这一类有点社会指向的情节少的可怜,使主要人物过分隔离了现实。
和现实保持距离,虽然加重了童话色调,却容易丧失情感基础。
结尾和开头的新闻呼应不错,感情重心也有一个比较踏实的交代,但是和通篇带来的感受一样: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
特意营造了一种童话色彩,穿插了不少动人的细节,也有温馨的搞笑、出色的表演。
但是,加州之王还远远不能比肩《大鱼》或者《天使艾米莉》,就更广阔的人文和社会意识上,还缺少寓意~~~即使和我前两天刚看完的同样童话色彩的《鹰与鲨鱼》(Eagle vs Shark,07年的新西兰影片)比起来,也显得单纯有余,力道不够。
不知道最后查理满眼的好奇和欣喜是真的找到了宝藏还是只是幻觉。
也不知道女儿打开洗碗机的满脸金光是不是只是一个梦。
这些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一个父亲留给女儿的最大财富,并不是生活里无微不至的保护和照顾,而是以身作则地教会:要勇敢地一往无前地追求自己的生活,不管这在别人眼里是多么的滑稽甚至是疯狂。
charlie也许有疯狂的举动·但他没有疯掉··大家都有自己想追求的成功或理想··每个人想要实现它都得靠“天赋”和“努力”··人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或者天生的财富,但还有重要的就是坚持··在这个体制的社会·成功是追求理想的目标··可惜charlie的标准跟大众不太一样··他所能放弃和坚持的·跟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所以他被认为是“疯子”··在他和他女儿的交流与生活中··自然地流露出了他细腻,善良,健康的情感···我想·最后charlie是胜利的·但也许别人都看不到他的成功·这都不重要···因为他进入了他的梦想··
还凑合,曼森他女人的眼睛很美。
最后几个广东人是亮点!!!
文艺小片。。悠然惬意。
这个世上总有那么几个活得不合时宜的人,一把年纪却还跟个孩子一样,精力旺盛没心没肺任性妄为,心怀不切实际的激情与幻想,世俗通常没什么人会宽容并理解他们,所以也很少有人会有这幸运发现那个不寻常世界深处的遍地黄金。
一个美好但癫狂的纯美国式亲情励志片,跑超市挖宝这事要在中国,百分百只能解释为精神病,可在美国就是坚持梦想。挺温馨挺新颖的故事。PS:老外认定粤语是中国的国语么?
俗套简单直接
温情掩盖不住牵强的剧情。
705 CJ
做个神经还是很可爱的
情节不紧凑,故事不吸引人
感觉编剧想表现快乐,演员也想展现快乐,但就像吸毒了的人拍出来的作品一样,普通人很难有共呜
音乐转场很到位,前面有点闷,后面亮点不断!
DNA-D9《加州之王》好电影 很喜欢
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它定义了工作;重要的不是能否找到宝藏,而是寻找过程中重塑了冒险精神。问题是这平民励志故事本身却仍未能逃脱俗套的藩篱,角色关系到性格构设甚至老爹的疯疯癫癫都似曾相识,要不是某些诗意镜头的确带动了情绪,以及蕾切尔伍德闪靓二十风华正茂,不可能给进四颗星。以创作手法的推陈出新去匹配讲述核心角色的超越世俗,还要推荐那部……暗杀坂本龙马。
剧本太好了!
要听爸爸的话,相信California dream。
我有个很爱搞的爹
这是一部玄幻片吗
美丽的Evan Rachel Wood~
温情温情公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