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开通京呼高铁了,呼和浩特和集宁也将马上迈入高铁时代,而人的生活节奏却早已超越高铁速度,纷乱嘈杂,没有了灵魂和自己。
想看这部电影至少很多年了,可能是从白日焰火开始关注导演,知道了这部作品。
终于在2019年这个夜里,呼和浩特的26楼房间,完成了多年心愿。
这个故事发生在2005年,我是相信的,如果发生在2015年,我就不信。
这里面充满了生活,充满了孤独的体会,又或许每个成年人的世界都是这种快节奏压迫的,希望导演能继续排出这样的作品。
我赞同女主角最后的选择,生活还是要保留一丝的诗意,否则人生一世,又活出了点什么呢最后还是感谢电影,让人忘记了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无限压力和麻烦。
生活还在对你说:上来吧
刚看完这部片子,我看还行!
简单说一下感受吧。
咱就先不提弗里德里克·尼采为什么会遇到都灵那匹马那档子事儿了。
《夜车》是刁亦男的第二部作品,也算是一部情欲片吧。
剧情很简单,只有二段故事、或者说二条平行叙事线索:第一段故事里面:女主是位单身女人、守寡十年。
单身又守寡、而且年纪应该是在40岁左右吧,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是相当受煎熬的。
所以影片主要写她的征婚经历:坐夜车奔走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与临近城市的婚介所之间。
在日复一日的征婚历程中,女主有时险些被歹人强奸、有时又遇上了婚托骗子、白白浪费时间精力还有感情。。。
难得会遇上一个心仪的,所以第一次约会就奋不顾身地与之发生了关系。
结果后来却发现对方早就预备好了刀子斧子准备要她的命。。。
第二段故事交代:女主其实是一位女法警、是依法执行死刑的那种。
这样性质的工作、这种特殊身份,注定她有些抑郁寡欢、形影相吊 。
于是乎终于有一天,遇上了一位悲催的丈夫图谋不轨打算替自己死去的妻子报仇。
结果不知道是彼此压抑已久如饥似渴、还是同病相怜报团取暖,两个人居然二次三番地爱爱到一起了。
悲情而又猥琐的丈夫居然人色兼收。
可是到了最后关头,他能不能下得了手呢?
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围绕这两种特定身份展开的,矛盾冲突因为这两种身份而交集。
这正是整部电影里面最有味道的地方。
其实,有时候想改变一个人一段生活,到头来往往发现是徒劳的;想毁掉一个人一辈子,同样也是徒劳无益的。
这是第二次看刁亦男的电影,第一次是《白日焰火》,《夜车》里还没有用到知名的演员,可我感觉这可以让人更专注于电影本身,而不是演员的个人魅力。
两部戏里,生活节奏都是单调、拖沓,带着点烟尘味儿的阴冷。
女主角一出场我就感觉到,这个人的精神不在那儿,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有一种没有投入其中的感觉,仿佛是他人的日子。
她坐着火车,去外地婚介所打发时光,是的,异地,意味着没有熟人,彼此不问太多过往,常常干柴烈火直奔主题。
她是去寻找一个爱人吗,大概不是,更多的是寂寞。
所以,那个急切的会变魔术的猥琐男人摘掉她的胸衣,她也只是挣脱开,之后重新碰面时也只是淡淡应酬着;所以,在发现婚托时,打开钱包,挽着那男人的手臂,轻轻靠着肩膀,像一个游戏一般,她笑了,然后两人各自走向反方向。
她心中,有一种隐匿的激情,于是,没有支持邻居举报隔壁的夜总会女郎,听着他们激情时分的壁角,在舞台下看着诱惑的舞蹈。
于是我懂了,这个女子,很有意思,与她坚硬严谨的外壳不同,她是反叛的。
我一直在想,男人为何想要杀死一个执行任务的女人,这种没有理智的仇恨从何而来。
后来,慢慢想着,他一直都是个平凡不过的人,甚至没有存在感,性格孤僻、偏执,不是合格的丈夫和父亲,经常被人鄙视,妻子之所以和相好的人私奔,以至于出卖色相,是因为没有从丈夫那里得到想要的东西。
而男人,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孩子的抚养权,一无所有,他需要一个念头,支撑自己活着。
他像一条鬣狗,总想撕碎些什么。
他杀死了做仙人跳局的皮条客,抛尸在船上,之后,也想在船上杀死女人。
我想,他们在身体上是契合的,所以,女人才生发出了那么一点依恋。
之后她发现了男人是女囚的家属,以及包里的刀具,她逃离了,又回来了,为什么呢,不是因为爱上了那个男人,也不是什么愧疚,说到底,扣动扳机的人,何罪之有呢,也许,她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生活,想要一个了断,这也算彼此成全么。
男人拿着她的围巾,之后又不想去拿包,终究还是上了船,结果,还重要么。
《夜车》。
7分。
刁亦男编剧、导演,刘丹、奇道主演作品。
早些年,导演们还年轻的时候,都尝试过这一类夹杂人性与地域的影片,尺度都不小。
导演们都憋着劲儿,女演员们也肯用力。
刘丹在这部片里还是相当有付出的。
刘丹饰演的是一名丧偶十年的法警吴红燕,生活极其枯燥,周末去相亲跳交谊舞,隔壁叫床既烦躁又止不住想听。
直到有一天执行女刑犯的枪决任务后,奇道饰演的女犯的老公李军开始跟踪她,从此生活发生了变化。
红燕以为李军只是跳交谊舞的相亲男,在她多次相亲无果后,寂寞的红燕终于在宾馆里推倒了李军,两人走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故事,但它并不深刻,也不尖锐。
《夜车》这部刁亦男的作品在叙事上比起之后的《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更舒缓和平淡,它采用了一种细腻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情绪与思想。
但《夜车》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却不像《白日焰火》和《南方车站的聚会》那样充满无力感。
我想这是因为《夜车》中的主角并不是在泥泞的处境中挣扎,而是自愿奔赴一个可避免的悲剧的原因。
《夜车》以吴红燕的女性视角展开。
吴红燕以一个冷漠孤独的形象登场。
无论是影片开头她独自去往舞厅相亲,还是在法庭上怠倦又强硬地执行公务,都可以感受到她是一个对自我和生活有极强掌控力的人。
随后吴红燕面对对邻居撺掇她让妓女搬走时,又表明了一种抗拒的态度,并且随后吴红燕与妓女有了说得上友好的来往。
吴红燕身上有一种高洁的品质。
作为一名法警时她只履行自己的义务,无私人的情感,在生活中她也不会高高在上地对他人进行评判。
正是她的无情让她“有情”。
用女性的死亡来完成男性心理的自洽性是黑色电影中常见的模式。
经典黑色电影用男性探索、寻找、毁灭女性来实现对女性的凝视。
而《夜车》采用的是女性凝视自身,最后自我毁灭的路径。
影片中多次出现“镜子”的意象,吴红燕先是凝视镜子中的自己,又凝视镜子里的妓女,最后对着镜子学着妓女跳脱衣舞。
她一步步成为了父权规训下不同于那个冷酷法警的自己。
但实际上,这双重身份并不相互冲突,因为这并不会引起她对自身存在的怀疑。
真正令她面临存在危机的是李军的复仇。
原本她无情的工作与有情的生活是互不相干但又和谐统一的平行线,但李军向吴红燕进行复仇打乱了她的情理观。
对于妻亡子散的李军,吴红燕是同情的,甚至想要弥补李军。
因此她看到李军之前和妻子的合照说:“如果我能代替她就好了。
”她需要这个男人需要她,既是因为她为自己的工作有了愧疚感,也是她解放欲望后得到的答案。
但在看到李军准备的凶器时,她还是出于本能逃跑了。
逃跑的路上她看到了一匹被不断抽打的马,她流泪,又回到了李军的住处。
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那白天和黑夜泾渭分明的生活,她在今后行刑时都会想到李军,或者曾经是否有多少人因为自己成为了李军。
体制化的压力此时终于现形将她压住,她有两个选择,继续压抑地活或者自我毁灭来进行赎罪。
影片中她选择自我终结,用“情”的方式来弥补“理”的错误,完成了这场通往人性之光的献祭。
吴红燕的死亡逻辑是通顺的,却难让人信服。
因为一个人在意识到体制的压力决心反抗时,很难没有胆怯的心。
并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吴红燕固然是一个有极强独立性,掌控力的女人,但也不能说明她有着崇高到愿意用死来拯救一个认识不到几天的男人的意志。
影片的最后,从女主吴红燕发现李军谋杀她的意图,到吴红燕出逃看到被鞭挞的马匹改变想法,再到最后主动登上李军的船,这一系列转折只占到半小时左右的片长。
片尾与前面大幅描绘吴红燕的日常生活与性格的情节相比,显得非常突兀和草率。
吴红燕从对生的欲望不断觉醒到最后拥抱死的觉悟转变太迅速。
这些违和之处让她最后的死变得像是被无形之手推上绞刑架,也让一个原本不断清晰的女性视角变得迷失了。
在我的字典里对人的评价中最损的不是流氓,不是猥琐,甚至都不是虚伪,最不把人当人看的评价是“你是好人”。
因为这个评价的第一层含义是你一无是处,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才艺,你只配做好人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
第二层含义是来自评价的人,说你是好人,意味着他/她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说你是好人,便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放纵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比如说为他人,因为他做不到,你做到了,所以你是好人,他就可以继续满足自己的私欲了。
第三层含义看似无害,却最有破坏力,好人/坏人之分意味着把人扁平化,单一化,无趣化,直接的后果是混淆视听。
各位只要想想儿时受的教育就知道了,或者看看当前的主流媒体,它背后的意图之一就是阻碍了对人的真正认识,贴上标签,万事大吉,好人嘛,就应该是这样那样,如果人这一动物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
可是,事实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随便抓一个人你都无法用任何标签去贴他。
所以当真相显露时,往往让人目瞪口呆,存在了几十年的所谓的道德传统的围墙一下子坍塌了,受不了吧,而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在一旁冷冷的笑,甚至有一种快意,因为我从来不敢简单得看待一个人,任何一个平时在别人眼里最老实巴交的人都可能做出最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任何一个看似阳光乐观的人,其实内心里可能是极其黑暗,悲观的人。
电影的功能之一呈现或者揭示这种意想不到的真相。
可惜在中国电影中,这种揭露的快意鲜有出现,直到这部《夜车》,直到这个女法庭刑警的出现。
用前面的好人/坏人的二分法,吴红燕应该算是“好人”,至少在前几十分钟里,她何止是一个好人,简直是一个极有人情的人。
我一向反对简单的传统意义上善良,这种善表面上好,其实背后真正的黑手是对人性的泯灭和遮蔽,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好心做坏事的局面。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个片子,说一个派出所警察一直劝一个年轻女人不要去舞厅里做舞女,经常在“关心照顾”这个女的,希望她找个正经的工作。
因为在警察所代表的世俗的眼光里,舞女就意味着不正经,意味着堕落,可是这个女的就喜欢跳舞啊,这个警察经常来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最后一幕是女人抢过警察的枪,一枪把他打死了。
估计他死的时候都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要杀他,自己好心的劝善最后却换来如此的恶果。
他就是不明白他的善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干扰是一种恶。
理性的善,我不知道有没有更准确的词来表达这种善。
比如吴红燕对旁边妓女的态度。
这个让人想到了基斯洛夫斯基的《蓝》,朱丽拒绝签字赶出邻居的妓女,和吴红燕拒绝报警赶走妓女如出一折。
在一般人眼里,妓女这个标签简单容易地宣判了一个人,这里姑且不讨性工作的道德性极其背后的社会因素,而是想想这个标签所带来的直接含义,意味着标签之后的人的道德败坏和所有的肮脏。
其实,这种简单的看法经不起任何推敲,而真正的恶却被隐藏或者忽略了,最直接的人就是片中那个女邻居,她才是真正的恶或者丑,她真正的意图是借助传统和世俗的偏见排除异己,干涉别人的消极自由,这种人往往是怯懦的,没有判断力的。
而在吴红燕和朱丽身上,却有着理性的善,她们懂得洞察人性,懂得如何把别人当人看,懂得如何尊重别人,懂得其后的无可奈何,懂得慈悲和怜悯。
又比如吴红燕对待犯人时的正义性和坚强。
如果影片只说了这点的话,那真是单调的很,真正的精彩在后面。
别忘了片名叫《夜车》,吴红燕无数次搭夜车去干什么呢?
不少观众看到一半,知道她去做什么时,估计不少人要目瞪口呆了:为什么一个充满正义的,富有同情心的女人会借着婚介所去找男人,而且直接的意图是性?
为什么她会做出这么“无耻”的事,为什么在宜春她还是一个好女人,到了忻城她就成了一个十足的“坏女人”呢?
难道一趟夜车就有如此妖魔鬼怪?
记得不久前,一群同事一起吃饭聊到《色戒》时,其中有一个同事一脸正气,说这是黄片,他不看。
当时我们都很惊奇,一个成年人为什么会以这个为耻?
而后,他又露了一句:可惜是汤唯演,如果是另外一个谁谁演的,他就一定去看。
哈哈,狐狸尾巴还是败露了:)假道学背后往往才是虚伪和肮脏,才有不可告人的黑暗。
当然,我也明白这位老兄会这样,有当前的教育背景和世俗所致,这也暴露出某种可笑和荒唐之处,就在不久前还有夫妻在家里看成人电影被邻居举报抓起来的事情,看似不可思议,却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
再往旁边看看,不少人在学校,甚至到了大学,家长还极力制止孩子恋爱,从小学就开始制止早恋,而孩子一旦毕业了,过了几年找不到对象,就开始纷纷着急着张罗相亲。
当然你可以说小时候是怕影响学业,真的会不会影响姑且不讨论,我们关心的是后来孩子找不到对象,是不是因为从小被压制的恋爱导致了后来不懂得如何去恋爱呢?
为什么这种天性的东西要受到压制呢?
有多少人后面婚姻的不幸福是因为恋爱经验的缺乏,到后来糊里糊涂的就和别人结婚了呢?
看看现在上海的万人相亲就知道了,这个号称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大都市,有多少有活力的年轻人不知道不懂得去找爱人,当然这里面有其他社会因素,但前面的提到的爱的压制和缺失却是不可回避的荒谬和讽刺。
其二,恋爱本身到底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父母在小的时候制止子女,后来又担心找不到呢?
OK,让我们再推进一步,性本身是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个东西到处被遮遮掩掩,闪烁其词?
中外的历史一再地证明,那些遮遮掩掩的东西背后往往掩藏着某些肮脏的阴暗的东西,而当你用干净的眼光看世界时,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说的,没有什么是需要隐藏的。
妓女那个角色容易让人产生吴红燕被诱惑的误解,已经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评论。
为什么是诱惑呢?
这里面还是有道德偏见在里面,因为按常规,诱惑的东西往往是被认为不好需要抵制的东西。
为什么会认为性是不好的东西,这明明是所有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和吃喝拉撒没有太大的分别,为什么偏偏被当作是忌讳的,甚至强加上道德的标签呢?
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之九《不可贪恋他人之妻》中就探讨了这一命题:身体在性的罪不是一种道德的恶,而是个体人的身体性情中的在体性欠然。
这和伦理道德无关。
难道非得在日复一日的冷漠隔阂估计中苟且度日,难道非得用钱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然后在寒风中笑着哭才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
朋友一开始看片子的时候会觉得片子有点旧的感觉。
这可是2005年,这个号称地球村的世界,在北方的,在这样的小城市,依然有上个世纪征婚的交谊舞的破旧,为什么会这样呢?
难道个体就非得承受这种孤独的压抑吗?
所幸的是,这毕竟和上个世纪不同,还是有些勇敢的人,比如吴红燕,能够做出自由的选择,尽管通过夜车这种方式有点畸形,但正是在畸形的背景之下的不得已的选择,终究还是跨出了一步,也因此达到了个体的觉醒和解放。
这一点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也有了某种呼应,小人物也能作出自己的自由选择,并承认由此产生的后果。
展示人性的复杂仅仅是本片的前色,那么它的底色是什么呢?
这得从两个主人公出发,李军为什么要报复吴红燕?
作为执行刑罚的吴红燕为什么觉得不安,为什么要去赎罪,她赎的是什么罪呢?
代表法律执行裁决的她和李军有什么仇呢?
这是个有趣的话题,恐怕还是得从《十诫》之《不可杀人》出发。
杰克因为妹妹被一个醉酒的拖拉机司机压死,然后他杀了一个不认识的出租车司机,然后,他又被判处死刑。
在这里我们并不知道杰克为什么要杀出租车司机,但是杰克的被杀却是以法律的名义,法律又是以谁的名义呢?
我们无从得知,只看到法律的无能和人们的无助和孤寂。
“法律不应该效仿天性,而是要改良它。
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作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者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
他的自由是以不妨碍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可现在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
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
”十诫上说的不可杀人指的是不可无理由杀人,有理由的杀人是允许的,历史上和现实上从来没有中断过,但问题是:谁来决定杀人的理由是否正当?
司法制度维护最低的社会公义,却不能填补生活中因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断裂。
张玲玲和杰克都是在法律的名义下被杀,其场景是如此相似,司法制度的冷漠和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人们是如此残酷,让我们不禁质疑这种司法制度的正当性。
任何人的出生都是随机的偶然的事件,谁也无法选择在什么样的司法制度下出生,它并没有征得你的同意,然后一生下来,你就不得不去遵守它,一旦违背它,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更值得质疑的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真的能完全制止暴力吗?
惩罚张玲玲却带来另一个家庭的毁灭,李军为什么要承担丧妻失子的痛苦呢?
他和杰克一样(失去最亲爱的妹妹)承受“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断裂”。
而且作为弱者的李军遇到的种种不公平的欺辱又有谁来匡扶正义,来主持公道呢?
这时候法律却是缺席的,它在维护的究竟是怎么样的生活准则呢?
这一点在李沧东的《绿洲》中有同样的探讨,司法制度在不停地惩罚洪忠都,即使他是替人背黑锅,法律也是毫不手软,甚至他和韩恭洙这两个最弱势的人的仅有的小小的希望都成为一种奢望,被这个强大的机器剥夺得一无所有,他在警察局里一点都不会自己辩护,因为他知道他的任何辩解都是无用的,最后只能绝望地在夜空中用砍树这种无能的方式去做无能的抵抗。
留给李军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报复,用另一种暴力去抵抗这种不公平。
这一点上和杰克有点相似,但略有不同,杰克杀出租车司机具有暴力的随机性,而李军报复吴红燕则有一定的指向性,因为张玲玲是她带走的,尽管这种指向性稍微推敲便能看出其中的荒谬性,但是,但你永远不能指望一个被逼上绝路的人遵循所谓的清晰逻辑。
这或许是惩罚性司法制度先天性的不足和无能。
吴红燕的不安和负罪感恰恰是《不可杀人》中的律师的困扰,他们同样意识到这种司法制度之下的荒谬和无能,自己不但不能改变它,还是它的同谋!
上周和朋友聊天时聊到她对目前人类思维方式的反对和颠覆,自己则作为反方,辩护说这是人类几千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
说这些的时候,心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自然选择的某种先天性的不足,甚至到处是死结。
但你却想不出任何更好的东西去修正它。
当吴红燕知道自己是李军的“仇人“时,恐惧而逃,漫天雪地,出于本能的逃跑,我知道此刻她是背负着本不该由她承受的重负,最终还是不堪重负地瘫倒在地,就像那匹路边的烈马,无论你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挣脱那种宿命式的牢笼,即使暂时逃脱,依然无法逃脱那张早已注定的网,没有别的出路,是的,只能回去。
所以吴红燕的救赎是某种悲剧性的赎罪,她赎的是那种以暴制暴却无法真正声张正义的先天不足的司法制度的罪,赎的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中所制造的不公正的罪,这种圣徒式的救赎是那么决绝和富于悲剧性,尤其是当她提醒李军别忘了拿那个放着斧头和刀子的包时是如此冷静,如此惨烈,她也因此完成了自我治愈和救赎的旅程。
但是,导演还是没有完全走向绝望,在无法逃离的死结中,还是留下了一丝希望,李军闻了吴红燕留下的围巾,他还是被暖化了,终究是爱化解了仇恨,终究爱才是人类最后的希望。
所以面对最后的开放性结局,我还是抱有小小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安然地回来,也为那些现在的未来的无助之民祈祷。
至此,基斯洛夫斯基八十年代在波兰提出的道德困境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得到了某种呼应和延伸。
jude_chen2009-1-5 上海
在一个有些阴冷的下午,看完电影《夜车》。
整个故事都是在寒冷、萧瑟和有些破败的背景下默默展开。
大家都很安静,甚至都有些阴郁,男女主角的名字都很少被叫到。
乘着寒冷的列车,女主人公一次次执着地来到婚姻介绍所。
只有只言片语,冷静的画面却意蕴丰富。
男女主人公的情绪仿佛冰面下的暗流,经过不同的历程,碰撞、汇合在一起。
不愧为编剧出身的导演,刁亦男的第二部作品完全褪去了处女作《制服》的粗糙感。
当观众还以为他会追随着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美学路线之际,没想到他却用复杂精湛的编剧技巧来叙述出一个极具欧洲艺术片气质的情感与道德伦理故事,也似乎开始让人看到之后《白日焰火》的模糊轮廓。
这部作品当年入围戛纳“一种注目”单元,算是刁亦男与戛纳的初次接触,虽然最后没得奖,但是影片所散发出的欧洲艺术片气质在法国大受欢迎,尤其是获得《电影手册》编辑让-米歇尔·付东(Jean-Michel Frodon)的高度赞赏。
相比起刁亦男之后的两部作品,这部《夜车》并没有明星参与出演,而名不经传的实力派演员,则令观众将焦点放在影片内容上。
影片探讨的主题隐晦而压抑,讲述一位丧偶单身女法警的日常工作,每逢周末她都会乘火车前往另一个城市参加婚介所的联谊活动,寻求对象和欲望宣泄的出口。
剧本巧妙之处在于让观众一直误以为这是一个女法警寻觅真爱的烂俗故事,结果在后半段才让惊悚的悬念感浮出水面,并袒露出法律道德与人性欲望的剧烈冲突探讨。
这种剧本结构与《白日焰火》十分相似,只不过这部作品没太多潜质拍成一部商业类型片,导演更愿意沉浸于自我风格的表达和诉说。
剧本的另一种巧妙之处在于,叙事过程中次要人物的情节无疾而踪,观感相当突兀,却是为勾勒人物性格所用,比如女主角与前面两位男士的相处情节,其次是男主角召妓并杀死仙人跳幕后操纵者的情节。
这种塑造人物的方式往往成为不少观众诟病影片沉闷的来源,事实上,这种“闷骚”的手法在欧洲艺术电影里屡见不鲜,观众需要耐心地在这些游离于主线叙事的情节里拼凑出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不断发掘观影的乐趣。
刁亦男导演似乎对权力象征有暧昧的偏好与批判态度。
这部作品从某种角度来看与处女作同样,依然是一部讲述“制服”的影片:女主角穿上制服时是一丝不苟、冷漠无情的法警,而脱下制服后却是渴求爱情、欲壑难填的普通女人。
她在这两种反差的身份之间承受着难以言喻的欲望压抑,直至遇上跳艳舞的女邻居,以及女死囚的丈夫后,才找到释放的突破口。
然而,跟《制服》男主角的态度截然相反,她并非是迷恋制度权力的执法者,尽管她亲手执行了男主角妻子的死刑。
她作为女人的自然属性已然压倒了贴在她身份上的社会属性。
换句话说,个体对欲望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对制度权力的迷恋,人性彻底打破了政治/社会性对身体的禁锢。
从这点来看,又似乎能给影片那个莫名其妙的结局提供一丝耐人寻味的解释空间。
影片最后女主角得知男主角准备要杀害她替妻子报仇时慌忙出逃,在路上遇见一匹受鞭笞的马跪下来走不动,却依然被主人鞭打。
这个灵感来自大师导演贝拉·塔尔的场景令女主角回心转意回到男主角身边,甘愿承受不可知的结局。
这种突兀的心灵顿悟的描绘有悖于前面精心塑造的人物性格,明显是编剧过于刻意的结果,有强行点题的嫌疑,却无意中提升了人性欲望的复杂性,这又是欧洲艺术电影气质的一种表现。
最后,不可忽略的是影片引发出对死刑的思考,这一点是刁亦男拍摄这部影片的重要灵感来源,同样地,这个话题在大陆国产电影里是不多见的。
影片展现了女囚犯经历一系列审讯过程,从监狱到法庭,再到最后被执行死刑前法警的荒谬行为,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法律和道德可以约束、甚至剥夺人的生命,却无法抑制人的情感和欲望,超越道德伦理的爱情是否可以存在?
这个隐晦而复杂的主题在刁亦男导演的下一部作品《白日焰火》里得到更为淋漓尽致的剖析。
《夜车》是一个探讨疏离人物的情欲故事,全片基本是人的本能在驱动,卖淫女刘玲玲与一嫖客发生争执后将其杀死,之后女主吴红艳行刑将其枪毙,刘玲玲的丈夫李军因此对吴红艳心生仇恨,而后开始跟踪她,并与其发生了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互相的慰藉上,吴红艳的丈夫也死去了十多年了。
但李军深爱刘玲玲,一心里想的为妻子报仇,李军邀请吴红艳上她的船到库区转转,然而他的包里却准备了斧头和匕首,影片是开放式结尾,吴红艳最后有没有上船,即使上船李军又会不会杀死他我们都不得而知。
该片中极其富有年代感的音乐和舞蹈让我想起了贾樟柯。
其中有一个在交际场所看上吴红艳的男子欲强行与其发生关系,此时窗户的外景是冒着烟囱的工厂,这个镜头很棒。
另外,48分钟到50分钟处有有一个竖遥加横遥长达两分多钟的长镜头。
董劲松在那个时候就展现了其对光影的高超运用能力。
片中有处是一群人包括小孩赶马,马驮着东西过不了那个坡,几人就使劲鞭打,马走不动四脚跪地,我想起了尼采的故事,也想起了贾樟柯的《天注定》直接拿枪干掉狂鞭马之人。
突然对死刑的合理性产生怀疑,想拍一个关于行刑官的纪录片。
人生的无意,似乎导演是在说,这世间的麻木。
演员刘丹在寻找一种宁静,在寻找一种希望,可这个病态的社会只会带给她一双双洗净的白手套。
让她去杀死一个本不该她杀的人。
寻找最后她终于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
可是已经完全扭曲的世界告诉她。
世界本没有扭曲,你所寻找的洁净在船上。
勇敢的面对它(死亡)。
才能让你得到你想拥有的。
————————现实社会很残酷也很脆弱,我们拥有时,其实又是在拥有些什么。
闷骚
她以为他想干她而没料到他只是想干掉她 他本想着干掉她却没想到会干了她
低成本文艺片就像民谣,绝大多数又笨又装。
摆脱了贾樟柯影子的刁亦男,淡化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转而抽取出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去乡土化的描述。人物不再是随波逐流,而开始进行自主独立的选择。不变的是几次被突然打破的寂静,人物的暧昧与疏离,以及内心深处对宿命的笃定。
艺术片就非得配上难以理解的情节,或者拍得难理解吗?
那感觉出来了,剧情比较散乱。
将冷色调贯彻到底 远景与近景镜头的相互交错 单调稀少的配乐和对话 一切都服务于孤独这个巨大的母题 行尸走肉的大社会和短暂自由独立的小房间不断在昼夜更替间切换 迫切想要和其他个体建立关系 但在交互(挽手 做爱)的那一刹那缓解自身孤独的同时又自我掉入更深层次的孤独里 偷听隔壁的呻吟声 镜子前的独舞 放弃挣扎的马儿 前方是深渊 背后是孤独 即使这样也要奋力地纵身往前一跃
饥渴死啦,男权&斯德哥尔摩情结电影,单向度的丧+冷=无聊
极佳的电影氛围,这部电影淡化的剧情和叙事但完全突出的是人物。压迫的情欲,和对立的矛盾这些虽然是比较常见的个人风格化电影表达,但是刁亦男很好的利用环境契合人物营造冷冰冰的观感。虽然有些断片式的表达,没白日焰火那么圆润完整,但荒凉环境和人的拍摄真是极好。最后的那匹马是都灵之马吗?笑
电影昏暗,沉闷。
国内一些文艺片导演啊,总喜欢在县城进行他们的小布尔乔亚叙事,须知这两者根本是不兼容的
煤矿水库凶杀男VS制服女版《爱情万岁》
压抑冰冷。女主图钉身板,女二双峰饱满
湿了
整体氛围有明显的断裂 制作粗糙 开篇给予公交车内景别的选取以及两场跟随戏份都不错 有的节制留笔也有味道 但情节内的安排太刻意了
庆幸中国还有刁亦男这样尖锐湿疣的好导演,想想都完蛋
情绪是压抑的,镜头也压抑着…
嗯
看《白日焰火》时会想若以吴志贞为主视点会是什么样子,看完这部感叹还好没这么拍。
逐格逐场戏拉了两遍得赞叹了200多次牛辶畐,刁导早期长片就已经建立学院派规整的空间纵深、镜头运动轨迹、色调前后变化、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空间共享或分割景别、人物杏心理的驱动和杏心理的影像外化…为叙事和人物心理服务。上次看这种类型的文艺片还是《巫山云雨》。这部完成程度完全不输白日焰火,后面南站聚会有投资就是增强了团队水平了,这三部也是导演思想体系高度统一的三个分身。但夜车结局对爱人的处决与怀念比白日焰火性转版廖凡逮捕桂纶镁更震撼。鸣谢中果然看到贾樟柯和张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