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有一句诗,备战过高考的你一定背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对五柳先生笔下描绘的,归园田居生活,心生向往。
在“奔三”道路上的你我,是这样:
大家管自己叫“社畜”;管自己的上班日程叫做“996”,或是“007”;搜索微信聊天记录说的最多的关键词是“好的”,“明白”,“没问题”。
身边的人总是告诫你:“现实一点,不要总是想些没用的东西”但每当你拖着沉重的脚步,在晚上10点打卡下班,发现公交车站还有好多上班族跟你一样你打开随身听,看着城市里车流穿行,抬头是摩天大楼空气不错,月亮很美,但终究很难看到星星哪怕只有一秒钟一秒钟,你想不想想回到乡下?
逃出城市对“成功人生”定义的枷锁——那空虚浮躁的人生巅峰回到童年里的榕树下,奶奶的蒲扇轻摇,爷爷的儿歌不断。
年纪大了,看到风平浪静的闲暇,归园田居的惬意画面——都会在夜班车的座位上感到治愈。
当节奏变慢时,你终于可以感觉到,原来自己还活着城市里的时间,是按秒计算的;
而在乡下,时间便只是,一日三餐和昼夜交替。
当节奏慢下来,你会发现,生活是靠我们的双手去经营的。
不用再为自己贪婪的内心而奔波时,我们可能会发现喜欢吃什么就自己动手,我们有很多时间可以做饭;开店是为了营生而非赚钱;
房子是住人的,不是拿来投资的;车子是代步的,不是用以炫耀的;身边的人,真的可以是用感情的纽带连接起来的;
《用九柑仔店》中可爱的阿公们很多人的话即使没有留下证据,也是可以相信的;街坊邻居们,真的是可以为了你好而存在的家人。
涓涓的小溪终将奔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平静的鱼塘里也有别样的风味电视剧中所描述的情节终究是难以实现的涓涓细流终将流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但即使只有一秒钟一秒钟我也想幻想那种挣脱城市中无形枷锁而回到乡下的瞬间那个杂货铺永远有汽水卖的夏天。
台剧《用九柑仔店》剧照转载请联系豆瓣作者并标明出处。
片名对非闽南语地区的观众确实有些劝退……看过觉得这就是我熟悉的花甲男孩转大人+俗女养成记,还是一样的配方,尤其是第一集海边讲人生,俗到头大,完全无法说服我男主是为什么必须回到家乡。
但我要说,老年阿公这个演员真的选的太好了,台词不多也几乎没有什么表演的痕迹,但当最后一集和银月重逢,阿公小心翼翼地挥着手说“银月,再见”的时候,那个神情,那种小心翼翼,那种等待一生的回应,跟这位老人的面容十分融合,好像一下子明白了男主为什么愿意回到家乡,除了那份人情、温暖交织的牵绊,更重要的是男主身上有着和阿公一脉相承的温润纯善。
过去总让人回味怀念,可能是因为物资紧缺,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物欲,心中才会有空间去摆放那些感恩、牵挂,才会有那么多的多管闲事、将心比心。
三十岁的杨俊龙才华洋溢,即将成为房产建设公司最年轻的开发部经理。
只是,当他看着上司们,赌上所有的时间,牺牲了亲情、爱情、友情,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这是一条世俗普遍认定成功的道路,但不做所谓的成功人士,也未必是条鲁蛇,俊龙的人生有没有其他可能?
外公因病倒下,让俊龙重新发现了柑仔店的价值,这里没有24小时的便利,却有永久的暖心,手头紧的人可以赊账,孤单的人可以聊天,放学的孩子可以安心等晚归的父母,做工的人有了盏照亮归途的灯。
尽管面对大型商场的强势进驻,俊龙依然坚定地带领用九柑仔店,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目前正在看用九,看了三集了,觉得应该在国内来说应该算是小众的影视片了,因为其宣扬的价值观和当下社会“潮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男主三十岁事业进步之际,突然掉头回去乡村过慢生活了,虽然可以理解和共鸣,但是真正敢于做到的没有几个,有可能就像开篇说到的,每个人都在被推着走,毕业后开始追名逐利,按部就班的过着别人眼里的好生活,可是我问停下来时有没有沉下心想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放弃现在我们能回去干什么?
每每思考到此夜不能寐,翌日照常上班。
二十六岁工作快三年之际,觉得是要求新求变了,但方向很是迷茫,很艳羡男主可以回头去过慢生活,不受世俗所累,如果家庭允许我也想常伴父母左右,当一个孩子,可人生可能就是要磨砺过才能品味到幸福,故而坚持还是转行,还是坚持到一定程度再换平台,此刻的我已然有了初步的判断,但是具体的小目标还需要继续细化。
如果是你是选择在节奏快的城市继续耕耘还是做点喜欢做的慢节奏的生活呢?
欢迎留言探讨。
其实是非常俗套的一个故事,都是我们的日常,但是处理的那么温情脉脉,也只有湾湾了。
富家小姐爱上佣人的儿子,暗结珠胎。
在自己的订婚宴上私奔,历尽艰辛,最后在临盆时命悬一线,付不起医药费,只有用手推车把小姐送回家里。
生下儿子后,骗小姐说儿子死了,最后小姐照旧和订婚对象结婚去了美国,佣人的儿子独自带扶养儿子长大(当然七八年后又结婚),并开了一个小姐原来就梦寐以求的杂货店。
围绕这个杂货店,然后拍了十集故事。
优雅的小姐半个世纪后回到台湾,看到以前的情人守着这个杂货店,拿了一盒糖果,回到了她的大奔里,流下了复杂的泪水,边上她的老伴欣慰的拍了拍她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是从前车马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么?
如此解读,显然太浅薄了一些……每个人都做了对自己最好的选择,把另一份情感隐藏在心底的一个角落,偶尔拿出来咀嚼一下。
就像昨天邻居说她公公临终时候最念念不忘的不是婆婆,而是大学时候的女同学。
火化的时候她们把女同学(前两年也过世了)的照片放在公公胸口一起灰飞烟灭了。
其实说明了一个老道理,相见不如怀念……但我最欣赏的还是小姐后面的老公,他知道一切,又包容一切,其实这才是智慧。
看了前两集以为是另一部<俗女>,看完最后三集,很失望。
最感兴趣的阿公和老一辈的故事轻描淡写的带过,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淳朴的两金对向往台北的凤玉求而不得,而凤玉在遭受渣男上司和台北生活的暴虐后又回到海潮乡和两金的身边;臭脸维纳斯狗血的身世以及恩沛仿佛救世主般的出现也为狗血的剧情添砖加瓦。
很难想象,我会抛弃一颗为我坐过牢的朱砂痣,而去和刚来到海潮乡的俊龙谈情说爱。
能感觉到导演想要营造出一间杂货店和小乡镇的情感氛围,但还是不免落俗,着重描写了大家最爱的狗血戏码,而忽略了对老一辈人的温情故事的叙述,但这些才是柑仔店的情怀所在啊。
其实俊龙这个角色完全可以不给他安排感情戏码,作为一个在大城市打拼却迷失了自己的年轻人,阿公也病倒了,双重因素让他决定回乡,重新经营阿公的柑仔店,以一个“海潮乡新人”的视角来给观众叙述关于海潮乡的人情世故,以阿公年轻的爱情故事开始,到勇伯、庙公、水昆伯……一集一个单元故事,从阿公和朋友们的故事再到俊龙的父母去世以及俊龙身边的故事,过去和现实的不停转场,最后银月回来了,画面就可以定格在两个人坐在柑仔店的门口,甚至这时候不再需要一句台词。
因为进德和银月的故事不是用一句谢谢和再见就可以结束的。
我本来期待这是另一部<俗女>,俗女和柑仔店本来可以是相似却一样精彩的剧本,但用九柑仔店只做到了名字和剧情简介很精彩。
我很失望。
刚刚看完。
一些场景确实很温暖,很治愈。
三个阿公是剧里面最大的温情点。
每个人都很善良说实话。
节奏慢慢的但是很适当,这个主题算是近些年不多的乡村治愈系主题。
但确实有一些点我想提一下,是我觉得这部剧让我感觉不那么满意的地方。
(纯个人观点,勿杠)1.这部剧里所有的爱情我都不是很能接受。
银月和阿公的我其实还能接受,虽然说离开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起码不坏。
但阿公和阿秀的感情其实就是,阿秀对阿公是真的爱,才会陪伴那么久,。
但阿公真的喜欢阿秀吗?
是感动,是感谢,但不是喜欢,不是爱吧。
最后的接纳如果说是因为感动,因为报答她的付出和陪伴,那我觉得就大可不必了。
如果你不爱她,你明知心里还有别人,就不要浪费别人的青春和感情。
同理两金和凤玉,后面几集真的给我气死。
说实话,大可不必把凤玉和两金刻画成这样。
剧情在便利店拥抱就好了。
后面反复离开再回去就显得凤玉真的太渣,两金真的太舔,大可不必。
还有俊龙和昭君的感情我其实也没太get到啦。
两个主角的人物形象我觉得都不是特别丰满。
怎么说呢,演的挺好,就是不太立体吧,可能和剧情和主题都有关系。
我只是觉得真的爱就没有那么多反反复复,来来去去,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喜欢,不是爱。
俊龙的形象有一点太孩子气,不太成熟了,反而会显得一些剧情很单调。
2.说人物形象不太立体可能和剧情有关系。
比如说俊龙如此年轻有为,又如此感觉职场的不好那段剧情太短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冲突再剧烈一些,剧情再长一些,也许更能体现乡村的这种人情味和美好,比单纯感受更强烈。
再比如说俊龙这么能干有才华在后续的柑仔店剧情里体现的挺少的,他处事或者一些想法确实不像个三十岁职场精英。
而且主角长的实在太奶了。
真的好像二十岁的小孩子吧阿巴阿巴。
其实很多东西都没讲完。
比如大商场环境下甘仔店到底如何存活和发展。
这个比较大的问题说实话可以好好讨论,从剧情中抛出问题或者给出答案,比一直拍谈恋爱(反反复复)的有意思。
剧情简单温馨,让人感动,但也没什么深度,谈恋爱剧情过多,现实问题太少,节奏确实有点慢,也许好好把握,可以再讲讲深入一点的问题的。
总体来说这部剧还不错。
主题新颖,内容也很温馨,拍摄也到位。
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希望以后还是可以多一点好剧啦!
记得最深刻的反而不是主角的什么事,而是关于阿公,关于昭君,还有两金…阿公跟银月奶奶的故事,很让人心痛。
佣人的儿子跟大小姐的爱情,虽然两个人一直很努力很坚定想要在这个小地方好好生活,可是意外却总是喜欢欺负一无所有的幸福人。
所以最后两个人分开,银月奶奶嫁给门当户对的大少爷远赴美国,阿公守着他们两个不被银月奶奶知道的小孩,也和勇敢善良的阿秀在一起了。
在现在的差一点点中,未来就不小心差之千里了…最后银月奶奶回来看望自己青春时期勇敢奔赴的幸福之地,那个当初的人已经白发苍苍,守着当初两个人说好要开的柑仔店…身边有一群爱他的以及他爱的朋友和家人…昭君真的很惨,她妈妈自己爱慕虚荣,跟外国人在一起怀孕,外国人跑了,自己生下了昭君,后面自己的人生也没有遇到好男人,然后人生也过得一塌糊涂,她居然把这一切都怪在昭君身上。
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自己的失败也是自己的,可能女儿承受了你的痛苦,但是这不是你拼命伤害她企图让自己快乐的原因。
真的太窒息了,昭君也很笨,早就要跟恩沛跑出去的,不应该跟她妈妈纠缠真的多年,不过幸好用九柑仔店那些人们很温暖,让她后面能够真的感受到家人的幸福…
两金真的是一个大笨蛋,要是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好了。
凤月可能真的是年轻吧,因为被两金一直这么多年好好的对待,所以不屑一顾,结果到了外面吃到苦头又会想起两金,希望两金可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吧,追求幸福的人的一生都是没错的,只是没有遇到对的人吧。
剧里面关于水昆伯伯在睡梦中去世,小武回到台北很想奶奶偷偷用爸爸手机打电话,勇伯被阿公帮助救回爸爸后面又帮助阿公救回用九柑仔店,有种虽然我们都是被世界抛下的一角,但是我们刚好拼凑在这里,成为用九柑仔店这个大家庭的一角,拼凑成了用九柑仔店这个大家。
抱着对“柑仔店”是什么的好奇,开始了观剧,原来是一家杂货店,瞬间提升了兴趣(因为我从小也想有一家杂货店哈哈哈)。
个人对于台剧还是很抱有好感的,比大多数的大陆剧还是好多了的。
去年看了俗女养成记,太温暖太有趣了,很喜欢。
而用九起步也是这种年轻人逃离大城市,寻找故乡和亲情,逐渐寻找人生的意义,开头还是被吸引了一波。
可是没逃过这结尾还是被无语到了。。
剧情走向逐渐狗血,老一辈的故事简单不具体,感情起来地莫名其妙,剧情处理地过于简单,不细腻。
让我感到很遗憾的有以下几个:阿公和阿秀、银月的感情,阿公的人生经历,勇伯、庙公年轻时的经历故事,俊龙的兄弟情感,柑仔店和乡亲们的具体改变,凤玉的人设崩塌,臭脸维纳斯的感情转变也很抽离(恩沛只能活在回忆里?
)搞不懂。
总而言之,就是越看越失望的感觉,编剧后面你真认真写了吗?
故事有好多线,都是围绕这一家名叫用九的柑仔店,柑仔店有点像我记忆中的学校门口的小店,也有点像以前过年回老家去买爆竹的小店,这些小店总是有很多不同的货物,论商品的种类和今天的综合商超相比也不输。
这种店都承载着我们一些记忆,这些记忆不总是美好的,用九柑仔店承载着三代人的记忆,比我们记忆中所见的小店更加美好。
剧中的每个人仿佛都有一本厚厚的过往,而这正是人生的模样。
俊龙是在大城市颇有前途的青年,因为阿公的倒下而回家,而后因事回到台北。
在台北因为一次意外,又不满在工作中随处可见的不满和疲惫,于是便毅然绝然的辞去工作准备回家接手用九柑仔店。
故事就围绕着这家店周围的人和事所发生的。
家庭的起起伏伏是剧中的一条主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在外工作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就产生了数不清的离愁别绪,不想离开父母的孩子,被强行留下,而不想离开爷爷奶奶的孩子,却又被强行带走。
孩子们的童年是破碎的,因为一些大人们的原因被强行割裂了。
昭君是剧中特别的小孩,昭君没有父亲,母亲想方设法的组建了新的家庭,但是昭君却一直被母亲视为自己人生的过错。
既然昭君是被母亲痛恨的孩子,为什么昭君没有被抛弃呢,看完这个剧才明白她母亲害怕自己要是失去了昭君,那么自己人生的苦难就完全都是自己的责任了,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因为3000万而离开了,因为她确信自己人生的美好即将再次出现,昭君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了。
爱情则应该是另外一条主线了,阿公的爱情故事,俊龙青年时期的爱情,剧中所有的爱情故事中都可以看见一些不圆满,虽然如此但是这样的爱情才是生命中会出现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一样感人。
阿公错过银月,却遇见厮守一生的阿秀。
俊龙年轻时错过的阿芬,在回乡又遇见了昭君。
这样看似不完美的爱情故事,恰好契合了用九的寓意,太满则溢于是九为正好。
爱情也是如此,能为对方付出所有的阿公和银月,看似是令人称羡的一对,但是却无法走到最后。
俊龙和昭君的爱情则远没有那么顺利,昭君令人唏嘘的际遇让她不再愿意相信别人,而俊龙保留着一直以来的无法吐露真心的问题,却没想到这两个人走到了最后,他们双方都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也没有那种令人吃惊的默契。
虽然是电视剧的剧情安排,但是二人最终走到一起也丝毫不令人意外。
这种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非常的治愈,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人生充满了意外和变数,看似平静和美满的人生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刻被打破。
剧中有一句话,陆地上的浪远远大于海上的浪,看不见海浪的人生,却有着比海面更大的起伏。
银月摔倒,恩沛发现昭君继父的偷拍照,出事的摩托车,这些变故有的是来自意外而有的则是来自必然,命运女神是一个充满了滑稽的存在,她不会在乎你人生本来的面貌,无情的施加与你好运与霉运。
吉诚叔正是一个被命运女神玩弄的人,但是他仍能够坚持看清命运女神的真实面目,重新振作。
不要过度的沉迷在一时的幸运之中,同样的也不要沉迷在悲痛之中,这就是人生的活法。
不知是围绕在用九柑仔店周围的长辈都度过了不那么平凡的一生,他们对小辈没有过分的约束,允许他们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大都市看似成功的俊龙,不正如外出奋斗的我们吗?
虽然有着表面的高薪,但是内里自己都知道我并不成功也不快乐,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颗齿轮。
并非所有按部就班的人生都是没意义的,但是这是需要自己思索的,即使自己无法考虑全面,这样的思索是否也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呢?
所以请像堂吉诃德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想象吧。
写下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因为一些变故我选择离开自己熟悉的人生,和俊龙一般放弃工作,现在我在家里已经待了七个月了。
现在的我比一年前的我更加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也不知道该如何前进,我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属,希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用九柑仔店。
台湾也许真的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好了,反而是大陆在渐行渐远。这部剧真的好温情好温情,人与人之间有真情在,那么再大的坎似乎都能过去,看的时候几度落泪。
看了尸体暖暖的
7弃,怎么没把女主妈也莎了
男二看女主试婚纱流泪那场真的太戳我了
我要回农村P.s.男主演员捐过肝……功德+++最后算烂尾了叭……故事都没有兜住……
阿公的故事更好看
就乡土偶像剧,日剧里一找一大把,但出了日本确实算是鲜招
童话故事
没有全看完,但是真的真的很喜欢这种简单反映生活的台剧,比大陆同类型要让我觉得安静得多
与《俗女1》一样在2019年出品,题材也相近,都是从大城市回到家乡之后如何重新确认自身的故事。但《用九》在两点上远差于《俗女1》:一是男主角只用一集的时间就完成了“和解”——他满足于也乐于享受乡土生活并且很快再次与长辈们熟悉起来,以至于有点不真实。相比之下,《俗女1》中深入地展示了陈嘉玲的挣扎和徘徊,用了整整1季的长度来完成于自己以及家人的“和解”;二是《用久》过于用力地进行主题宣示:乡村在地生活的自在、熟人生活中意义的充盈,仿佛是一种自我催眠,尤其如果我们注意到,它完全没有展示出乡下生活中可能的糟糕一面(尽管有所暗示,比如那个叫邱阿舍的村霸)。另外,觉得邱泽那条线太可惜了,而且我觉得莫允雯扮演的昭君在最后还是选择俊龙不符合她的人物性格,只是为了强扭男女主角一起而设计的清洁。
看了四集,没看下去。
不管走多远,家是永远的归途。
将情绪延长了,不单单是节奏慢,但看看还可以啦,题材真的很不错诶
用九用九,永永久久。十分太满,九分刚刚好。人情味好浓也很好哭的一部剧。台湾省在小清新逆城市化回到乡村找回纯真这点拍得确实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过去和未来,美中不足是我已经不再相信两金这种普普通通喜欢凤玉好多年的备胎一朝就突然被看到。最终话凤玉说你不要喜欢我,两金说被我喜欢这么悲惨喔,我可真是感同身受。可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人对或错也不该有人有愧疚或悲伤。可爱情就是这么奇怪。昭君受了那么多的苦看到曾经要给她幸福的恩沛也会发现爱情跟糖果一样有保质期。好想抱着小昭君和大昭君说声你们辛苦了,以后一定会有人对你们很好很好要坚持住。俊龙学了吉他上台北去自弹自唱碰上大方音乐的垃圾车简直笑死。说了这么多,心底还是希望所有恶龙都能被公主看见,然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烂俗,尤其是回忆杀的部分,真的是又烂又俗,演技还差。
温暖的哄睡剧
除了爷爷的感情线 其他都是快进看的 男主完全就是纸片人 人设根本就立不住 一个小卖铺 做不到情感共鸣啊啊啊
2.5 人物动机等等都太做作。脱离人性。跟俗女差太远。
一集的间歇重复性太多了,并且缓慢的速度实在受不鸟……听说是抄的日剧杂货店更有点那啥……
U-turn的题材,鼓励年轻人返乡。感觉最近的好看的台剧跟早期日剧很像,加上情感更贴近大陆,所以更容易接受和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