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伤太多。
貌似这部电影的卖点是按下盒子按钮的同时,前一个按下盒子按钮的人会被其配偶杀死,形成循环。
但问题是两者之间没有必然性啊,如果有人没有按下盒子按钮呢,如果丈夫没有开枪杀死妻子呢?
作为惊悚悬疑片,这种逻辑漏洞是不能原谅的。
另外中间一大段剧情都是故弄玄虚,浪费时间。
丈夫穿越水门掉到家里的床上,对情节的推动有什么作用?
儿子的babysitter以及其他被控制的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部影片,其实只看前半小时和后20分钟差不多就是整个故事了,拍成个45分钟的连续剧大概还可以看看。
The Box是一部遥遥远望Alfred Hitchcock的细规模悬疑片,今时今日讲求大场面的观众未必会特别注意,而片中一些悬念和谜团没有轻易打开,相信年轻编导Richard Kelly未必可以得到更多的注目和肯定了。
The Box改编自Richard Matheson(小说《I am Legend》作者)的短篇小说〈Button, Button〉,原著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道德寓言——Norma某天收到一个盒子,一个陌生男人知会她,只要按下盒子上的钮键,她便会得到丰富奖金,但同时导致一个陌生人死亡,小说结局是Norma按钮,她的丈夫意外死亡,原来someone you don’t know不是不认识的人,而是不了解的人,小说作者借一个两难自由抉择局面,展示出人的良心、贪念、焦虑及疏离。
Richard Kelly大大扩充了原著,更找来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人物沙特(Jean Paul Sartre)的名剧《间隔》(No Exit)进行文本互涉,为影片增添了存在的荒谬感。
《间隔》中三个人物死后到达地狱,地狱里并没有想象中的硫黄火堆、烙人刑具,而是一个封闭空间,三个人面对自己生前的种种罪行、性格弱点与卑劣的自我选择,他们的关系和对话犹如不停的相互折磨,原来,「他人就是地狱」。
The Box的女主角Norma因为背负着家庭的经济压力,一如夏娃未能面对引诱,按下钮键,作了一次决断但错误的自我选择,终于引发连锁性的怪事和危机(这些都是原著所没有的),大概在时间的长河上一次道德上的错误抉择,足以带来无法挽回的罪恶,即使Norma在本性上有善好的同情心,她再也不能轻易解除因错误而产生出的种种问题了。
送上盒子的Arlington Steward面目可怕但说话彬彬有礼,他似乎是一个更高级的存在者(按宗教或科学意义上而言)派来的使者,对人类进行检测,试验地球上有多少道德完善的义人。
Norma的丈夫Arthur是积极探索宇宙未知的光学工程师,但未能考取成为航天员,心怀失意,最终他成为一个被启蒙的男人,从科学领域的追求转向宗教领域的体会,因眼见异象而知道此世是炼狱人间,但人有afterlife,有重生的机会,导演运用了水这个不言而喻的重生意象,表明他已经得救。
Norma是取下禁果的失败的夏娃,但也是充满爱的神圣的母亲,在最后一次选择机会中,她以自己的牺牲化解了下一代的危机。
是的,The Box以圣诞时节为背景是必需的,同时令影片的宗教及道德寓言的气息更重了,并为影片中无法自圆其说的科学层面,提供另一层面的补足。
看完以后,我查了下导演Richard Kelly的岁数,尽管之前看过他那部同《穆赫兰道》一样晕乎的处女作《死亡幻觉》,但对于导演,我是一无所知。
而当知道他出生年月的时候(1975年生于美国的弗吉尼亚),我终于明了这一切纠葛诡异的情绪出自何处了。
虽然国别文化意识形态都不同,但因一个年份让我和他就此有了相似之处:那是一种类同的童年感受,感受中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冷战。
冷战之下的国度间是相互猜疑而戒备的,那是个克格勃、FBI大规模职业化的年代,相对具象的体制对垒之下,政客们不由自主的玩起了一种冷战时期的特色游戏:假想敌。
这类游戏总是伴随着异想天开和荒诞不经。
意识形态的对垒与政治游戏最终影响了公众文化的传播,大量冷战题材的影视剧集充塞着那个时代的欧美荧屏(幸好那时候中国老百姓还穷的买不起电视,而且当时的院线还归伟大的党所有,故邪火未得燎原),持续时间长达20余年,具体的人咱不大好说人家真名字,那咱按务虚的玩其实也挺Happy的,最后好象弟兄们把宇宙里所有的假象敌都给编进去了,所以我们才看到了《大西洋底下来的人》和《X档案》这类的政治科幻大片,它们都有如下特点:体制在外,政治暗含,不晓出处,不知所踪,神秘之中是荒诞,现实之外总悬疑。
完全符合那个时代普遍的猜忌与戒备心态。
而出生在犹甚的七十年代中叶,想必中产世家的理查德兄弟留存下了不少的童年记忆,这些记忆,更是那代人的烙印,象是一纸无法改变的出生证明,当然,也影响了小理的艺术之路,在这一点上,我和他真是感同身受,想想当年买了多少《奥秘》和《飞碟探索》啊,打开杂志就开始瞪着大眼白日做梦,谁还管那里面最终写的是什么呀!
由此一来,影片做成什么样,我好象就都能接受了,没错,硬伤是多,剧情是拖沓,影调是别扭,卡姐是大妈了点,但因为这个限定的时代背景,一切不合理的处置反倒成了影片吸引我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影片有了一个属于故事本身的节奏。
烂怎么了,反正我是一气看完的。
毕竟我是为影片设定了一个前提:它好象真不是为今天的人们拍的。
所以影片中类似《不道德交易》命题思考并没有引起我太大的反应。
我只明白:那个能杀人的盒子,正是那个时代用来杀人的黑箱,更是件献给岁月与记忆的礼物。
看懂了就好,看不懂,连个乐可能都算不上。
这部去年的电影好象挨的骂比受的夸多,有点让小理受委屈了哈。
如果我来总结,这个电影就是用具体感性的结果或者因果报应给夏多布里昂那个假设一种解释。
就是说,不可能有神不知鬼不觉以卑鄙手段杀人却不付出任何代价地收到的天降之财。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I_bN6fw6o4/http://www.youtube.com/watch?v=vo8CxcGsDuY“一个有名的作家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他讨论到这么一种假设,就是如果一个欧洲人,他今天不知道为什么拥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拥有一种很玄妙的超能力之类的东西,使得他可以利用这种力量去害死一个在中国的百万富翁。
然后他在欧洲这边的户口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多了一大笔钱,他把那个死在中国的百万富翁的所有的财产就继承过来了。
但是这中间完全不会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个中国的百万富翁怎么死的,他那边的乡亲父老不知道。
而这边的欧洲人也不知道他突然多了这笔天降之财,原来是透过那么卑鄙的杀人手段获得的。
然后夏多布里埃就问,假如你有这个能力,你愿不愿意这么使用?
”……“在《道德情感论》里面,亚当·斯密(Adam Smith)就把刚才的那个故事做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他说如果今天一个欧洲人,一个有人性、有良知的欧洲人,他听说了在遥远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死了很多人,那他会怎么办?
他会怎么样?
这个欧洲人他首先当然也会为之神伤,尽管他不认识那些中国人,他应该会很难过、很伤心;接下来他还会花一点时间去沉思一下这场震灾的意义所在;再下来,他可能开始想到贸易会不会受到损害,然后第二天他就完全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跟步调了。
亚当·斯密讲这个故事,目的在哪里?
就是说,其实人应该有普遍的道德关怀,我们理性上都知道我们应该是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同类,不只不能够对自己的乡亲父老干坏事,对一个陌生人也不能够干坏事,对所有的人都应该有一个包容、慈爱的心,但是这是理性上的认知。
”http://book.ifeng.com/psl/kjbfz/200805/0523_3554_621120.shtml
在启蒙时代的时候,法国有一位大思想家狄德罗,他是现在我们所说的《百科全书》的发明人之一,他主持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他其实也写过很多别的文学作品,思想讨论的文章、艺术评论等等。
他曾经写过这么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就出现有两个角色的对话。
他们对话的内容就是说,你想象一下,有这么一个很可怕的杀手,在我们法国这里穷凶极恶,现在跑掉了,跑哪儿去了呢?
跑到遥远的中国的海岸上面,您会不会为了那边的中国人担心呢?
角色之间彼此的对话,那个人就说好像不大会担心吧。
然后他说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如果是跑到巴黎塞纳河旁边,那当然很担心,但是跑到中国,那儿离法国很远。
接着这个角色又问回他,就说,那你不担心他在中国那边也会像在我们法国这边这样子到处杀人放火吗?
这个问题就有意思了。
就是说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讲,当年的中国是个很遥远的国度,所以狄德罗特别用中国来当成想象中很遥远的地方。
就是说你想想看,在欧洲有一个杀人凶手,跑到中国去,欧洲人好像就不再害怕、不再忧虑,因为他不会害的是别人,害的是那些陌生的、不熟悉的、遥远的中国人了。
这个故事后来又经过好几次的变形,一个有名的作家夏多布里埃,他就把这个故事变得更复杂一点。
他讨论到这么一种假设,就是如果一个欧洲人,他今天不知道为什么拥有一种很神奇的力量,拥有一种很玄妙的超能力之类的东西,使得他可以利用这种力量去害死一个在中国的百万富翁。
然后他在欧洲这边的户口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多了一大笔钱,他把那个死在中国的百万富翁的所有的财产就继承过来了。
但是这中间完全不会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那个中国的百万富翁怎么死的,他那边的乡亲父老不知道。
而这边的欧洲人也不知道他突然多了这笔天降之财,原来是透过那么卑鄙的杀人手段获得的。
然后夏多布里埃就问,假如你有这个能力,你愿不愿意这么使用?
这个问题问的是什么呢?
就是一个很敏感的道德问题,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够做一些坏事是神不知鬼不觉使自己获利的,而且保证没有惩罚的话,又保证没人发现的话,你做不做得出来呢?
你愿不愿意做呢?
原来那个故事问的是,你对遥远的地方的人有没有一份同情心、有没有一份身同感受的能力?
这个故事跟上一个故事之间变化的地方,就是多了这么一重问题。
如电影所演,想象你结婚并有孩子,家庭基本幸福,但就是有时候手头比较紧张。
某一天,来了一个面容非常奇怪的人,你怀疑他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拿出一箱100万美元的现金,再拿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按钮,说:“只要你按一下这个按钮,你就能得到这一百万,但这世界上会有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死去。
这件事没有人会知道。
你有24小时考虑,明天这时候我会回来。
你按了我就知道,明天我会把现金给你;你不按我也知道,明天我会来拿走这个盒子给下一个我挑选的人。
你知道,你不按总会有人按的。
”接下来的故事不难猜到,一向善良的主人公挣扎很久之后还是按了,然后就是一连串命运的连锁反应。
这是个很精妙的道德故事,如果那怪人直接拖来一个陌生人,递给主人公一把枪,说:“干掉他立刻给你一百万。
”这故事的戏剧性就要大打折扣,主人公得具备杀人狂的素质才能接下这活,我们普通老百姓观众没有共鸣。
所以精妙就精妙在一边是在你需要钱的时候绿花花的一百万美元,另一边是神不知鬼不觉眼不见心不烦地让一个不痛不痒完全无关的陌生人死掉。
同去看电影的朋友认为这是个困难的问题,她问要是换成我的话会怎么做,我说:“那还用问?!
立刻啪地按下去,然后问怪人‘还有么?
再来几个’。
”她大笑。
这当然是个玩笑。
但我认真考虑过这问题,答案是我绝不会按。
别误会,我并不认为一条陌生人的人命比一百万对我而言更有价值,那要是一千万呢?
一亿呢?
十亿呢?
如果我这么思考的话,总有一个很大的数字让我按下去。
但我不会按,因为我思考的起点并不是这人命是否值一百万还是一千万,而是:一条陌生人的人命对我来说根本不值什么钱。
而且我相信,一条陌生人的人命对我的读者也不值什么钱。
为什么?
修改一下上面的故事就知道。
某一天,家里来了个面容非常奇怪的人,你怀疑他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
他没有钱,只拿出一个空盒子,说:“你要往里面放一百万美元,否则我就去干掉一个你完全不知道的陌生人。
”你相信他一定说到做到,但你没有一百万,他还很慷慨的表示可以借给你,以后慢慢还,不算利息。
你不用考虑24小时,二话不说就可以请他走人。
好吧,一百万太多了;50万?
赶紧滚蛋;一万?
谢谢您我没空。。。
反正你可以试着往这故事里填个数,你就知道自己对一条陌生人命的估价了。
对我而言,这数字在0和500美元之间,具体取决于我当时的心情。
正因为一条陌生人命对我而言不值什么钱,所以我绝不会按那个按钮,凭什么用一百万美元来换不值500块的东西?
一定有诈,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让我支付相应的代价,我既然穷得没有一百万,那我也肯定付不起值一百万的代价,所以拜拜。
上天下地上帝撒旦外星人,他们生活的世界可能遵循和我们的世界不一样的物理规律,但做为经济学家,我坚信他们一定遵循和我们一样的经济规律:没有白吃的午餐。
我是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下机前看完了三分之二,剧情十分吸引人,悬念很多,男女主角拍摄手法叙事细节完全将我牢牢抓住。
但是在接下来的三分之一部电影里,我所有的担心一律显现。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完全没有明白这部电影到底要说什么,而且情节逻辑严重失误,让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大打折扣。
大叹可惜啊,这么好的一部电影,让这个笨导演给毁了。
我宁愿相信是编剧的错。
看了下导演之前片子的评论也不甚好,由衷希望他改邪归正,不要做个思路混乱的年轻人。
值得一看反正,但是请原谅结局的失败。
影片从头至尾上演了一个循环,讲述了人出于现实的、眼前的利益而牺牲他人生命,最终使自己受到惩罚的故事。
对人性进行了探讨,加入了科幻以及神秘色彩,但我对影片的时间设定与实际细节之间的差别比较疑惑,各角色的服装实在是有点fashion,一点不像70年代的风格,其余的倒感觉还好,不过可能是自己此前比较少看这一类型的影片吧,在观看过程中总觉得这是一个利用心理战术的杀人阴谋,什么超能力之类的都是骗人的,没想到看到最后还真是超能力……笑,总体感觉只能说是一般吧,总觉得导演把影片想要传达到的信息摆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不深不浅,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内心比较阴暗,巴不得各角色受折磨吧……不过可以感觉到导演的努力,给个三星吧。
蓝小欢的《一转念》中提到这部电影,里面的设定还蛮特别,所以特意找来看看。
看完之后,觉得主旨还有点意思,不过叙事比较乱电影借神秘力量来拷问人性,可是我只看到其中的伪善。
收到box的人,因为私欲而随意地判定他人生死,不能够坚持自我、坚守人性。
但是,控制这一切的力量,又凭什么以此对他人做出惩罚。
并且,它对人先极尽诱惑却并不说明,事后再做裁判,这样不就是伪善吗?
对于这部电影,似乎导演想要阐述的主题很多,但很多东西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探讨,因此到底想从这部电影当中抓住什么就需要观众自己来决定与权衡了吧。
从电影开始,就已经在渲染一个幸福稳定但缺乏安全感的家庭。
男主角工作不顺心,女主角则面临着金钱危机。
这个时候有人来提供百万美元的诱惑,想必所有处在当时环境的人都会为之心动。
实际上,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并没有继续往下看,而是暂停了电影,开始角色替换的思考。
即,如果是我面对这种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怎么做?
就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我在年轻十岁,我会在第一时间当着Mr.Stuart先生的面,按下这个按钮。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个和自己无干的人死去,和面前的百万美金相比完全算不了什么。
即使我不做这种事情,会做这种事情的人也多了去,何必为了心里面的一丝歉疚就放弃如此之多的财富呢?
更何况,恐怕心理也不会有什么愧疚吧如果是现在的我,虽然没有卡姐的角色年纪大,但是我真的会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陷入深深的犹疑当中。
但最后我的选择恐怕仍然会是在担心和怀疑当中按下这个按钮。
也许,人类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要受到道德的拷问,但很多情况下,最后仍然是利益占据上风,真是杯具的现实十年后的我,已经有了温馨的家庭,也许也会遇到卡姐一样的经济压力。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会很优雅的揣测自己最终会拒绝这个诱惑的Financial Opportunity。
对于当时的人生来说,更稳定更安全的走完人生才是自己最主要的目的。
那个时候的我恐怕并不会相信真的有一个完全无需自己承担任何责任的巨额回报。
越是具有诱惑力的事情,背后隐藏的东西可能就要越多。
即使真的不需要我自己付出什么,但是这种心理压力就已经足够让我心惊胆战,夜不能寐或者上面说了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表示,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于现实的考量会逐渐占据上风,不计后果的行为会越来越少,除了风险承受能力下降这一不争的现实之外,更可能的是不想去破坏当下生活的守成思想作祟吧。
不过,我并不认同将这种考量和道德挂钩的假定,人生路漫漫,但是长路之中,很多事情会发生变化,但道德感恐怕并不在这些事情的范畴当中。
你是好人、坏人还是不好不坏的普通人,上天已经注定,不会给你重新选择的机会。
其实这些东西只是这部电影当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对于电影情节则是见仁见智。
但是有影评说卡梅罗迪亚兹太老,这个观点实在是让人无语。
本来卡姐扮演的就不是一个花瓶角色,电影里面并不是靠着一张脸吃饭的人,何必探讨年纪问题。
如果换一个青春洋溢的美少女,恐怕这部电影只能归为烂片的行列了吧。
卡姐一直想要转型,改变人们对其的一贯印象,虽然不能谈及成功,但不应该抹杀她的努力。
想看漂亮女孩?
去看我为玛丽狂吧
呃。故弄玄虚的因果。
外星人的金锁链?他们丫太坏了
玄了吧唧的,闷了吧唧的。以后碰到理查德·凯利的作品都要绕道了。
4.5。大开眼戒,拜访小屋。
看完回头想想还是再添上了一星;我对Richard Kelly的脑子有足够的好奇心
全是因为老外没听过刘大耳朵说“勿以恶小而为之”。
"what the hell"+"totally shit" 看在是跟某人看的份上 我给三颗星……
连一星我都不稀得给!!!!!!!!!!!!
到最后一刻才知道发生了什么
为让剧情顺理成章的发展,编剧是费了不少脑力,才能自圆其说。可有点荒诞得过火的嫌疑啊。
不错不错, 这样一部烂片也能被豆瓣上同僚们写出装逼来
吓人。。悬疑的气愤还是不错的
靠啊 我硬头皮看完的啊
悬疑 科幻 奇幻 宗教 没见过比这个更强表达欲的了 然而到头来其实就是最老的套路“猎杀竞标赛” 惊喜有余 张力不足 总觉得卡梅隆不适合这个戏路 怎么看怎么怪 卧室进水那个场景不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Ln7HNUJYc4
怎么能拍的这么闷呢~~画面很复古~~
高等文明对地球人值不值得救赎的人性测试悬疑探秘。虽然看似立意很高,但是最后的结局什么也没解答,整片就只是在讲一个简单的测试,这种铺垫营造的期待感过高了,导致结局看起来就像烂尾,不知是导演无法驾驭,还是编剧过于傻逼。
就记得一点剧情,设定还挺喜欢
roro很失望 后果很严重
傻逼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