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本片看到了印度警察腐败的一面,直接迫害应该被保护的人民,摊牌不装了,直接强抢,简直就是拿着执照的土匪。
但拉长视角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连这点小利都不放过,还不是经济不发达和监管体制不完善么?
印度社会有许多重大问题在这部电影中揭开了冰山一角。
男女间的自由恋爱在印度也有着多重阻隔,传统宗教观念与西方自由思想间的碰撞,这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冲击,而在印度,则会发生更强烈的化学反应。
每每看到印度电影涉及种姓问题,我都会蹙眉,这不是又来了,老生常谈,有没有办法改变呢?
来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着有形的阶级划分,但我从未觉得在中国有这样明显的隔断,虽然有贫富阶级,权贵阶级,但起码还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印度这个散装的国家太过神奇,有好奇心去了解下就会让人惊讶。
但他们却非常自信,这点则与我们截然相反,意识形态宣传太过猛烈,特别是八九十年代,要不是我国改开这条路走对了,经济腾飞,也让国人看到了西方到底是什么鬼脸,不然还是被蒙在鼓里。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全面起底印度,自由散漫的铁路售票人员,丝毫没有效率可言,而印度的小地方更是沉默的大多数,根本没有任何声音发出,我不由联想到了新冠疫情的这三年,印度底层人民生活在怎样的境况中呢?
这是部只能展现印度2015年左右时间段的电影,之后应该会有我所关心的电影主题出现,我只需要等待就够了。
绝非印度的问题是他自己的问题,而是与全体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家园中,日本把核辐射废水排海,肯定也会影响到远在欧洲的所有人,西方国家乱排滥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今天的气候极端变化就有他们的部分责任。
可悲的是,现阶段只有中国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在按计划实施减排,利用新的技术沙漠种树和清洁能源为地球降温做贡献。
我真心希望隔壁这位老邻居会富裕起来,因为他们和我们都经历过被殖民的迫害,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放下成见,携起手,共建和谐美丽家园。
Masaan这部电影(英文Fly Away Solo), 是一部非常有文化代表性的印度电。
相较于大多数宝莱坞电影的浮夸和喧闹,Masaan体现出了印度当代社会中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在这个国家里,传统的等级观念正在与现代化的生活观念不断的碰撞(Caste vs Modernity),并且没有一方愿意做任何退让,更确切的说,没有一方敢于做任何退让。
如果说一般的宝莱坞电影,或者说宝莱坞歌舞电影,带给观众的是一个没有忧虑,只充满了小情小爱的世界,那么火葬场带给我们的就是一个远比歌舞电影现实的印度社会。
剧中充满了冲突,充满了悲剧, 也充满了无数足以让来自其他文化的我们惊讶并无法想象的事实。
I.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 这部电影的语言是标准的印度语,而在电影中,角色之间的交谈事实上在印度语的基础上又包含了非常多英文的单词或者短句。
这也是印度年轻一代的现状,他们的言谈往往夹杂着英语,而老一辈的人便会使用更纯正的印度语(或其他语言),甚至在用词上也更加繁复有年代感。
II. 电影中其中的一个故事,一对青年男女能在facebook上交流,却受限于他们的等级之差不能在一起。
Facebook是现代社会互联网的象征之一,而印度古旧繁琐的等级制度也是历史(past)最好的代表。
中文太差写累了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内容令人震撼,主题发人深省,细节处理到位,演员的从表情到动作都自然生动。
看一部这样有点小众的电影远胜于看一些大牌明星的老套烂片。
女主的悲剧是因为遇上腐败的警察,反映出印度官员不够廉洁;男主与恋人受到了种姓歧视的影响,但男主恋人之死的根本原因是车毁人亡、与种姓制度没有太大关系。
〈所以我不认为这一悲剧指向种姓制度〉我不是很懂这部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而且片名与内容有何联系呢?
两个故事的共性是二人摆脱了此前烦恼、坐上去另一城市的船,各自开启全新生活。
(至于男女主以后会走到一起,影片只是草草暗示,毕竟那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剧中有两对情侣。
都以其中一个的死终止了这场恋爱;都是印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出现过戒指,都以活着的一方走不出来来祭奠死去的爱情,都是在最高潮时候突然叫停,仿佛坐过山车,突然从顶端栽倒下来,让人措手不及!
不同的是:前一个是为了尊严羞愧自杀,后一个是玩的过程中不幸车祸。
前一个间接了解了印度地方上的警察,明目张胆欺骗,压榨普通百姓。
让人恨得牙痒痒。
后一个如果活下来,如果没有意外,他们也会面临很多困难。
在印度,自由谈恋爱,很难。
仍然存在种族等级制度,包办买卖婚姻仍是主流。
记得前段时间,也在网上看到一个有关年轻人自主谈恋爱视屏。
有个组织专门帮助这样的年轻人。
可是这个组织力量也很小,地下的。
看了真替印度人感到心塞。
在中国叫封建思想那么严重,像一面墙,堵的死死的,很压抑!
希望印度早点获得民主,自由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只能庆幸我们国家这样的情况虽然有,但不是主流,至少我们主导思想是先进的,落后的地区需要不断反抗,斗争争取,才能实现全民族的自由!
以前听到别人谈及拉美,总会说到魔幻现实主义,对此我一直似懂非懂。
在看过一些文艺作品后,我渐渐有些明白,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似乎就是贫穷、腐败和荒诞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表述。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另一个国家更具这样的气质,那就是印度。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部冷门电影,印度的《死生契阔》,它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过提名。
以前,戛纳电影节对我而言就像一个过滤器,通过它我可以规避掉大部分不喜欢的电影。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戛纳这个标签,就是无聊、沉闷、节奏慢和伪文艺的代名词,那些获奖电影是对我意志力的极大考验。
但是到了后来,我不再那样偏激,我对多元文化有了包容之心,渐渐喜欢上一些冷门电影。
我感到有些电影并不知名,但是却优秀,我想总有人会发现它们的美,比如这部《死生契阔》。
这部电影的情节很简单,但是就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描述中,底层人民的真实状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在国人的印象中印度人民已经活得足够艰难,但很多时候我们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至于那些身处糟糕环境中的小人物,他们如何挣扎求存?
他们每天都思考什么?
是不是和我们一样为房贷和下一代的教育发愁?
我们无从得知,而这部电影的魅力在于,它让你了解并印象深刻。
故事分为两条线,主角都是年轻的大学生,随着剧情的发展,两条线索将合二为一。
第一部分。
女大学生德维和他交往了一段时间的男友相约来到宾馆。
一开始两人都很拘谨,在用简单的交谈来打破尴尬后,他们就开始亲热。
然而两人还没有进行多久,警察就破门而入,像极了刘强东在明尼苏达的场景。
如果大家看多了印度电影,就知道印度警察几乎是腐败的代名词,他们来得如此及时,显然是早有准备。
果然,几个警察连威胁带恐吓,说要把他们抓去坐牢,当然,坐牢只是幌子,乘机敲诈一笔才是真实的目的。
我不是印度人,所以实在想不出他们坐牢的理由,是嫖娼?
还是通奸?
还是婚前性行为?
但是男方却感到深深恐惧,他无法面对即将到来的羞辱,于是偷跑进厕所,用一把牙刷割腕自杀了。
看到这里,我以为警察会倒大霉,他们大概要考虑如何善后。
然而讽刺的是,这居然又给了他们一个敲诈勒索的机会。
警察找到德维的父亲,要他拿出三十万卢比,否则女儿就会被法院以教唆自杀罪起诉,而且女儿的性爱视频还会被他们放在在网上。
面对警察的威胁,父亲帕塔克不知所措,一开始他争辩了几句,但警察的凶狠让他最终选择了忍耐。
一开始我很不理解,觉得帕塔克也算个文化人了,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难道就这群黑警就就可以无法无天?
但是最后,我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去想,似乎得到了答案。
作为一名父亲,当然是希望保全女儿的名声,给她一个阳光温暖的人生,为此他可以不计任何代价,如果事情闹大,坏人的确能得到惩罚,可是女儿的尊严和荣誉呢?
就全被毁了。
所以忍气吞声并非怯懦,而是更大的勇气。
毕竟,由于文化和宗教的因素,在印度农村,性依然是一个让人羞于启齿的话题。
德维的父亲以前在一所大学教书,可能因为工作太忙,没法照顾女儿,他辞掉了工作,改行在恒河边帮人翻译经文。
德维的母亲死于一场感冒,那时帕塔克因为太忙,就忽视了妻子的病,妻子的死让他追悔莫及,成为一辈子的阴影。
帕塔克每个月的收入大约一万卢比,在我的印象中,这在印度似乎还算可观。
三十万卢比,相当于他三年的收入。
顺便说一下,电影中的恒河真的很脏,浑浊的河水,河边堆满了垃圾,每天都有人在那里烧各种各样的东西,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人在河里游泳。
帕塔克在恒河边开了一个小店铺,身边有一个小孩子在帮衬他。
小孩子名叫做强塔,电影没有明确表明他们的关系,但我猜想强塔应该是帕塔克收养的。
强塔喜欢潜水,迷恋在水中抓硬币的游戏,那是大人们在河边设立的一种赌博,他们自己做庄,雇佣几个小孩子潜水捞硬币,其他人下注,赌谁捞的硬币最多,庄家抽成。
可见,印度人为了谋生,也算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看见养父被警察勒索,懂事的强塔想为养父分担一些负担,于是向帕塔克提出想去河边捞硬币。
估计庄家会把捞出来的硬币给小孩子们当做报酬,一开始帕塔克不同意,因为那很危险,但是强塔一再恳求,并拍着胸脯保证自己游泳技术一流,帕塔克这才勉强同意。
德维的行为让帕塔克感到无比羞愧,他狠狠打了女儿几耳光,并责怪她。
可是德维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她和父亲争辩了一番。
后来,德维一气之下决定离开家乡,去外地找工作。
再说一说第二条线。
大学生迪帕克来自一个低种姓的家庭,他住在恒河边的贫民区,父亲和哥哥在河边帮人焚烧尸体。
他们家世世代代以此为业,唯独迪帕克例外,迪帕克学习用功,考上了大学学习土木工程。
迪帕克有几个要好的朋友,也是穷苦人家的青年,他们经常一起骑着摩托车到处玩耍。
偶然的一天,他们去网吧上网,迪帕克打开社交网站,看见了美丽的女生沙露。
迪帕克有些心动,朋友们纷纷怂恿他去追求。
迪帕克鼓起勇气,在脸书上给沙露发信息,之后用了各种攻势,终于和她建立了感情。
但是当他们的感情更进一步时,迪帕克却感到了为难。
为什么呢?
原来沙露家是高种姓,虽然种姓制度早在1947年就被废止了,但显然人们骨子里的观念没那么容易改变,迪帕克担心自己的身份会让这份爱情难以继续。
沙露曾不止一次和迪帕克开玩笑,说想去他家看看,然而每次迪帕克委婉地搪塞了。
迪帕克不想让沙露看见自己糟糕的生活环境和那群穷困潦倒的朋友。
有一次,沙露又提出去迪帕克家时,迪帕克的自尊心被彻底伤害了,迪帕克生气地说出了自己的出身和居住环境,他以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把之前的担忧一股脑发泄了出来,然后骑着摩托车独自回去了,留下一脸不解的沙露呆在原地。
沙露跟着父母去桑干朝圣,在路途中,她见识了父母对低种姓人群发自内心的鄙夷。
比如在外吃饭的时候,父母会嫌弃低种姓人开的餐馆卫生条件差。
她知道,父母永远也不可能同意她和迪帕克在一起。
不过,她不会屈从于父母的想法,也不在乎迪帕克低贱的出身,为了爱情,她可以和迪帕克私奔。
沙露忍不住给迪帕克打电话,表明心迹。
迪帕克本已心灰意冷,接到电话后喜出望外。
沙露的表白更是解开了他长久以来的心结,他没想到对方完全不介意自己的阶级,甚至愿意和他私奔,看来是自己当初太敏感脆弱了。
看到这里我突然心头一酸,有时候我觉得做一位穷人真的很可怜,那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会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很久才会消除。
剧情发展到这里似乎已经很完美了,可是命运总是充满了荒诞,尤其在印度。
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完全不以观众的意愿为转移,而是充满了命运的未知,最终两条故事线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交织在一起,让观众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捉摸。
到这里我就不剧透了,大家最好亲自去看一看。
这部电影十分出色,它让我见识了一个真实的印度社会,了解了印度社会中的矛盾和症结,以及那些小人物的真实平凡的生活。
里面的一些角色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帕塔克和强塔。
虽然强塔因为调皮没少挨帕塔克的揍,也因某一次没有去潜水而被帕塔克打了耳光,但是在内心里,迪帕克是把强塔当做亲生儿子的。
某一次潜水,帕塔克下了一万卢比的注压强塔赢,结果强塔潜入水里后,很久都没有出来。
帕塔克焦急万分,赶紧让旁边的人下水营救,强塔被送到医院。
在强塔昏迷不醒时,帕塔克在病床边泣不成声,边哭边说再也不让他去潜水了。
还有戴维,一开始我极其讨厌她,因为无论怎样,事情因她而起,她理应负责。
可我始终只看见父亲为了筹款而奔走,她却无动于衷。
不但如此,她还任性地辞掉了在大学的工作,那是父亲好不容易拖关系才为她找来的。
但是到了后来,我对她的印象又有所改观,原来,她真的在外地踏踏实实工作了一个月,凑齐了两万卢比来还债。
看来,她还是有一点担当的。
电影里的一些场景也让我印象很深,印度的农村着实贫穷,在恒河上焚烧尸体的那些人,穿着破衣烂衫,脸上的表情质朴而呆板,笑起来更是透着一股憨厚的气息,让人顿生怜悯。
迪帕克努力学习,想要改变现状,这让我想起国内的那些留守儿童。
总之,这是一部让我惊喜的电影。
由于文化氛围的原因,印度的电影大都正能量,虽然有的也反应了一些社会问题,但某些题材还真心触碰不多,比如种姓制度。
这部电影揭开了印度的某一面,从这一面中,你能看到某些相似的影子。
喜欢我的影评的人可以关注我微信公众号,搜索“无梦之秋随笔集“””
看到“死生契阔”这个词语本以为会讲一段生离死别、轰轰烈烈的爱情,但这部电影是以两对年轻人的爱情为主线反映了印度普通人群的生活面貌。
婚前性行为在许多国家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在印度警察却以此为丑闻要挟勒索女主及其父亲。
性格坚强、独立又能干的女主想要反抗,但终究低下了头和父亲一起兑付这笔勒索巨款。
父亲从最初扇女儿耳光到后来为她做吃的、扑在她怀里舍不得女儿离开这一态度的转变,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作为老父亲的无奈。
另一对男女主因为印度历史以来的低种姓制度无法正常地相爱相守,女主车祸后男主眼睁睁看着爱人焚化成灰,洒入恒河,太令人伤心了!
无声无息的印度恒河流淌了几千年,迎来新生,送别亡魂,见证多少男女的幸福与悲痛,印度赋予它那么神圣的使命,我却觉得它的奔流那么沉重。
所幸,我看到了一部写实、细腻的印度电影。
节尾处两个年轻男女将自己爱人的物品投向恒河,似与死去的爱人告别。
然后他们相遇在恒河边,同乘一艘船驶向新的生活,也是编者对年轻人的一种祝福吧。
原以为是爱情故事,后来发现讲了社会问题,最后发现又回到了人的生存本质。
苦行僧沐浴在污浊的恒河里虔诚祈祷,低贱的低种姓人在恒河旁的“圣坛”焚烧着尸体。
生命的死亡和生活的失去,在神性的悲悯中交替着。
“头骨要敲开啊,这样灵魂才能升上天堂。
”人这一生,总是要在黑暗中寄托于什么,寻找什么,依赖着外物以为可以通过其获得救赎。
希望升起,希望破灭,再升起,在你无限接近时,再破灭,直到……你在万籁俱寂中意识到,所有外物均不可寄托。
如四十二章经里讲:“人于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有时候会好奇,佛陀自印度开始传教,佛说三世因果,是为了给喜乐、痛苦和无常一个解释,还是在遥远的地方,给在苦海里沉沦的人们点一盏永远也到达不了的灯?
这也许是佛陀能做的最大的慈悲。
看到第一对情侣发生婚前性关系,警察闯入房间,并以告诉父母为威胁,可以看出印度法制的不合理性及宗教保守势力在世俗生活中的控制力量。
想到了刚看过的《罩袍下的世界》,伊斯兰世界的情侣未经父母同意,私奔便要坐牢。
在这两部影片中,年轻人独立性、自主性都被剥夺,当被当成父权的附属物或是家族的附属物。
看到弹幕中指责女性为何在了解会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还要和男朋友发生性关系。
难道该指责的不应该是警察和宗教吗?
人连自由做爱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还有人弹幕中刷存在感,庆幸生在天朝的。
看个剧还看出优越感了。
忘记之前天朝警察拍摄散播一对在车里做爱夫妻的事了吗,导致当事女性羞愤自杀。
五十步笑百步。
第二对情侣中女孩子演的特别好,完全是恋爱中的女孩神情,非常美好。
第一对情侣中的女孩是成熟,头脑清晰的女性,非常坚定。
蛮喜欢这种印度剧的,毫不美饰地展示一种生活,这在别的国家的剧中很少看到。
譬如靠火葬场维生的人们,整日脏兮兮地烧尸体,要拿竹竿敲碎尸体的头颅,要靠在骨灰中筛出的贵重金属维生。
比较让我惊讶地是男演员在剧中被叫起来去帮忙焚烧尸体,他那种平静自然的态度和神情特别像任何一个被家人叫来帮忙家里事务的小孩,那种默认的自然而然,而不是对火葬场的厌恶,是对从小围绕并接受的生活的习以为常。
演的特别好。
印度电影《生死契阔》前后相隔一年多两次观看都是我不经意在爱奇艺翻到的结果,每次都是被电影名字吸引,因为这句话源自《诗经》的: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和“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都是我喜欢的朴素果敢爱情的诗句。
电影一开始美丽的德维和还在读大学的小男友情到深处去宾馆开房被告发遭遇警察突袭,小男友在重压之下当场自杀,而德维和相依为命曾经是大学梵文教授而现在在恒河边摆摊的父亲不得不为了保住她的名声接受无耻警察官员的金钱敲诈勒索。
为了忘记痛楚,德维离开了和男友相识的图印社。
也为了筹钱给强硬毫不通融的败类警察官员,父女俩经历了一系列的人和事:口口声声感谢教授栽培的学生乘火打劫给德维非常低廉的薪水,德维还在公司遭遇性骚扰。
而博学通道理的父亲为了筹钱违心让小伙计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恒河捞钱赌博,厚着脸面提前预支出版社翻译梵文的酬劳…..尽管生活如此艰难,聪慧而具有现代思想的德维还是在默默承受的同时积极去改善处境,尽管心力交瘁她还是悉心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同时报名了国家公职得到了几倍于父亲学生公司薪水的工作用于筹钱。
明知道会被唾骂,她还是勇敢去男友的家里拜见他的父母……迪帕克是一名理工大学的学生,品学兼优的他马上要毕业走入社会工作,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是全家人的骄傲。
他爱上了一个高种姓的女孩子,他为自己来自恒河边上的烧尸家庭低种姓而惴惴不安。
但是深爱他的女孩给了他鼓励,甚至说愿意为了和他在一起私奔。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当他为了两个人的未来努力学习积极寻找体面工作的时候,女孩和全家出游出车祸死去。
那天晚上因为尸体太多也被叫去帮助家里人烧尸的迪帕克通过尸体手指上的戒指认出了面目全非的女友,悲痛欲绝,生活一下就失去了乐趣和目标,灵魂也被带走了一般,无尽的思念让他痛哭流涕…..两个独立的故事都和印度的母亲河恒河有关,德维的父亲在恒河边上做小买卖,迪帕克家住恒河边上是烧尸家庭。
把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是迪帕克为了重新生活把女友的戒指抛进恒河,而参加捞钱比赛的小伙计捞到了戒指给德维的父亲,父亲变卖了戒指凑够了警察敲诈的钱。
影片的最后拜访了男友家庭的德维坐在恒河边上哭泣,始终无法打开男友送她的礼物盒,而有了工作的迪帕克工作之余也坐在恒河边上思绪万千,迪帕克看见哭泣的德维主动去关心她。
非常巧合,两个人又一起坐上了去往同一个地方的船只,让我不禁生出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的感慨。
生活有多痛楚就有多少希望是这部没有歌舞张弛有度描述个体细致入微的印度电影给我最深的观感。
印象最深的是德维去恒河边上远远看着男友的父亲无比悲痛敲打着儿子尸骨的场景:让我敲碎你的头骨将你的灵魂释放。
她的眼神悲戚而又坚定……最后,我们为什么要去印度旅行,一个泰姬陵的理由就足够,那也是关于死生契阔的故事。
其实我和很多深爱印度的人一样,对印度有说不出的情感,念念不忘。
很多人是被印度宝莱坞的电影吸引过来的。
因为电影色彩缤纷,载歌载舞,情感丰富炙热,总是能戳中人性中最感性的点,能燃起我们心灵的共鸣和颤动的就是不错的片子。
当每个人能触碰到的世界就这么大的时候,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浅而简单的,但是如果世界对你打开了大门,你会发现这个世界非常的美好同时也是丑陋的。
也许是我内心柔软的部分已经不存在了,当我看到故事一电影里的男主角在厕所里因为害怕而自杀的时候,我的心没有被触动到,我看到那些警察狰狞邪恶的表情下面一颗颗污秽的心,已经再也不会仁慈与悲悯了。
当我看到故事二男主在焚化尸体的时候,发现是自己心爱的女孩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意外的不像话,当男孩悲伤的不说话,在朋友的安慰下痛哭的时候,生活在告诉我们,这些都会过去,是的,失去某人的痛会时刻提醒着你,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能忍受更多。
我常常会去怀念过去,就算是开心的部分也会因为曾经有过伤痛,所以想到的都是悲伤的部分,这个就是回忆的刺痛点,之后我便不再回忆,我要继续往前走,去看到我眼中未知的世界,去触碰我内心还能激起涟漪的时刻,只有这样的时刻我才是我想追随的。
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我常常想念印度?
是那里的人还是说曾经在那里激起的心中的喜悦感才是我欣然前往的理由?
会有很多人不明白,我想只有和我一样的人才会懂得。
距离第一次去印度已经有2年了,这中间时时涌起的思念会经常在我心里打转。
看电影《 死生契阔 》的时候,映入眼前的画面都是那么真实,去过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最底层的生活就是电影里的样子。
焚尸场里的一幕幕和瓦拉纳西的所有都是一模一样的,死去的人都要被焚烧后进入恒河,印度人相信轮回一说,所以在死后他们的灵魂是得到恒河净化的。
印度是个矛盾的国家,在发展中却又发展的很缓慢,几千年的文化往往需要更久的时间才可以跟上现代文明,就是这样错综复杂的印度文化造就了它的多元化与包容。
年轻一代和老一辈人的思想观念的冲突,宗教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冲突,应该就是这样不一样的国度才会吸引我那么深。
如果你走在瓦拉纳西的路上,你会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一边是川流不息的马路,另一边是垂死的人们在等待着被焚化,一切都那么平静,没有人大声哭泣,安静的如恒河的水,也如印度人的秉性,缓慢而温柔。
阴郁的人生在新生活即将来临时候交汇。果然,悲哀地人各自有各自的悲哀
男主的感情线挺好看的,但是整部片子看完后,恕我肤浅,也就记住男主这张英俊的颜值脸了。
宿命…
故事都只能说是一般,但拍得还算可以。
平淡且真实 在生死之间还会有什么大问题 ?电影翻译的名字也挺唯美且悲凉
第一条线,开房被定点扫黄,男N号被警察恐吓后自杀,女孩一直在悲痛中隐忍。警察勒索30万信息费,女孩的父亲几近崩溃,回溯多年前女孩的母亲死亡,多重无奈纠缠一生。第二条线,低种姓的有为青年爱上了高种姓的女孩,女孩全家出游翻车而身亡,男孩亲手火葬了女孩,从此便黯然神伤、沉迷不悟。第一条线的女孩和第二条线的男孩共同走到了港口,不无哲理的说了一句话:去某地一定要去两次,因为第二次一定会结伴而行。人生无常,社会环境太险恶(警察敲诈勒索),种姓制度太束缚人(约等于不可能),从小见证生死的火葬场男孩直到亲手火葬自己心爱的女孩才明白人生的意义;女孩一直到剧终才把自己内心的苦楚和无奈哭给河流听…每个人,都要内心强大;每个人,都要真爱生命;每个人,都要勇敢表达;每个人,都要善良行事。愿剧中人幸福、平安、快乐。
1.印度的基层管理者非常贪,类似于我们90年代一样,或者去过印度就会体会,类似我们讲的潜规则 发挥的作用比规章制度更能填补社会的空白。2.这个社会落后 愚昧 但是感情的真挚美好 进步向上的向往却是和任何一个先进文明相通的 这也是希望 “火葬场”物理纽带上升为精神格局。3.
剧情有点狗血,不过还算难得一见的印度现实主义题材,起码涉及了种姓制度。有几幕很赞,3.5
灰暗中有深意和希望,真实而不失诗意。最喜欢他扔了戒指 然后跳下去捡戒指 未遂再次浮出水面看到莲花漂浮的场景 彻底翻页 特别有禅意。 "What is life, but a manifestation of orderliness and method in elements / What is death, but chaos within these same elements" 不过有些元素还是持恒的
夜色和灯光中的恒河温暖柔和,白日肮脏污秽。看着女主父亲白发苍苍祈求的样子,女儿快离开身边哭泣的样子,忍不住泪流满面。想起自己的父亲。男主的初恋让我想起那段不怀念但美好的时间。最后,他们带着愈合的伤口相遇,没有放纵恣意的笑容。但生活和河水一样继续流淌,蒙蒙的阳光下,一切重新开始。
完成最终的告别,生活总是要向前的。
和平常印度电影全然不同,没有夸张煽情或载歌载舞,倒很有典型艺术电影的气息,展现时代风貌,揭露社会问题,被禁锢的印度女儿们,被压抑的恒河年轻人们,两条线索间用戒指相连,夜晚火车如幽灵的窗帘,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承载着印度人生死与信仰的恒河边,两颗绝望的心在夕阳里相遇,真是好美的处女作 @新光
真实,旧社会的枷锁,生和死的交织。看看影片中的环境,还是觉得我们挺幸福的
于平缓的叙事之间见惊雷,印度底层民众的生活确实不易,传统种姓制度的余毒未清,腐败的警察何其凶恶,在一个强奸案频发的地儿,警察专心找开房的小年轻讹诈,生与死真的都不容易。
昂,不代表希望
暑假在央六扫到,感觉不错,昨天夜间看完,死活登记不上。价值观没懂,不过导演确实有巧思。我看的是渣版画质,所以风景不美😂
死生契阔是个大词汇,而这部电影没那么大,说的是人情感的不可把握,特别是在生死面前。电影是双线叙事,故事避开了宝莱坞那些歌舞和矫饰,非常平实。一些镜头很美,特别是绝望的年轻人,坐在小船上,看着埋葬了太多生命的恒河……
剧情平淡如水,却又表达了很多。
印度社会真的太恐怖了,腐败随处可见。
印度乡镇,婚前性行为违法+高低种姓不通婚,电影意义大过本身。PS拿印度来反思中国可拉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