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孩子的都懂,为了养孩子如果经济的压力,找工作要的就是快,但女主想找到符合她薪资要求,延续过往职场经历的工作是非常难的,而且这些工作是非常稀有并有着缓慢的求职过程,所以她只能暂时去做酒店工作。
2.她目前的工作不足以支撑她的房贷孩子的吃穿以及请保姆的花费。
3.市场营销研究分析的工作薪酬如果在中国大概是15-30K左右。
五星级清扫酒店领班7-9k左右(往多了说)。
法国不确定。
所以她换工作是必须的。
能够解决她大部分的困难。
影片中的母亲,离异,经济学硕士毕业,做过销售经理,虽然没有具体交代,但可以推测是为了照顾孩子换成了酒店清扫领班的工作。
正值巴黎工人罢工,把这位母亲本就高速运转的生活节奏弄得一团糟。
地铁停运,造成跨城通勤的她无法按时上下班,她逐渐对于兼顾工作与孩子开始力不从心。
但她依然硬抗着通勤,安排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累得在浴缸中睡去再惊醒,接下来又是第二天重复而疲惫的日子。
帮忙照顾孩子的保姆问,为什么不在本地工作,非要去那么远的巴黎上班?
母亲回答到,我还是喜欢管理人的工作。
是的,从她工作时的谈吐举止看得出来,她的决策力、沟通能力还有安排工作的能力是绝对拿得出手的。
可是这些的前提是,在城市里的一切包括交通在内都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
当工人罢工导致交通不便、保姆没有时间照顾孩子、需要占用工作时间去面试新工作、孩子意外受伤、信用卡透支冻结、联系不上前夫无法拿到赡养费……这些事情一起发生的时候,母亲仿佛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她无法凭一己之力让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更不可能维持自己心态的稳定。
她需要一个后援,需要家人的支持。
是的,孩子本不应该由她一个人负责照料,但现在只有她一个人扛着。
她孤注一掷的在漩涡中挣扎,最终,她的工作也因为多次迟到早退而失去。
就如同她的同事说的那样,建议她可以搬到巴黎住。
她说,不想住在狗窝里。
——搬到巴黎意味着高昂的房租和极小的住房空间,对于“家”的定义,对于孩子应该在什么地方成长,她有自己的想法,并且绝不让步。
这是她的价值观。
哪怕再困难,也没有舍弃这个郊区的大房子,她不要舍弃厨具齐全的厨房,不要舍弃可以放下蹦床的院子,不要舍弃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独立卧室。
她极力维持着孩子们的生活空间,极力平衡着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哪怕已经连轴转,没办法回家只能住糟糕的旅社,也要在隔天给孩子庆祝生日,叫来他的伙伴们陪他度过,留下美好回忆。
她能做的已经超出一个母亲的极限,她扮演了很多角色。
她是超人。
失去工作后她,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被强制按停。
她开始有时间接孩子上下学,开始可以抱着孩子沉沉睡去不用顾及闹钟。
但生活不允许她停下,所谓手停口停。
她立刻去当地的超市递交自己的简历,准备应聘收银员的工作。
编辑简历时,她刻意消去了自己的经济学硕士的专业背景。
看得出来她已经做好了在本地工作的准备。
就在她对之前参加巴黎那家著名销售公司的面试结果不抱希望,决定融入本地的生活节奏时,接到了面试官的电话通知,她被录用了。
陪着孩子们来儿童乐园游玩的她,伴着身后响起的游乐设施的欢快音乐,听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喜极而泣。
生活有了转机,她重新拥有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她也能得到维持生活的报酬,孩子们的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看似一切都好转,但不禁为她捏一把汗——新工作她要怎样保住呢?
在大罢工的背景下,在她如此割裂的跨城通勤的现状里。
我想这位母亲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环境的改变,还有面对自己所做选择的代价。
最后想说的是,单身母亲需要更多社会福利保障的支持,尤其是她们在努力追求平衡事业和家庭的情况下。
她们身兼数职,需要更多后援,需要更多支持。
看了这部就能理解《女性贫困》里单身母亲的人生是如何不断下坠直至陷入贫苦。
电影里这位单亲母亲其实已相对幸运,自己和两个孩子健康状况良好,前夫目前尚愿意支付抚养费、分担抚养责任,邻居老太能帮忙看顾幼儿……但前夫出差、公交罢工几个偶然事件交错,她的生活就被全盘打乱,每天起早贪黑拼尽全力,依然无法让孩子们满意,失去勤奋得来的领班工作,像不小心脚滑陷入泥沼,拼命挣扎无用,只换得越陷越深。
幸好她最后盼来了那通录取电话。
片尾屏幕里的她失声痛哭,屏幕外的我跟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随即又想,她能承担新工作的加班强度、平衡育儿和工作吗,如果又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她的生活会再次脱轨吗?
电影就此戛然而止,以上都成了未知。
提一处令人唏嘘的细节,女主应聘超市收银员前制作简历,被逐字删除的经理经验和硕士学位是那么醒目,四年前,她何尝不是优秀得光芒四射,过得顺风顺水。
电影截取了一位母亲短短几天的生活切片,而在电影之外,无数单身母亲们每天都在经历这样的奔忙、疲倦与焦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她们之中又有多少人,能接到那通录取电话?
有着两个小朋友的单亲妈妈,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有份不可或缺的工作。
某日起碰到了罢工,无法搭乘交通工具回家。
很快由于两头不顾的奔波而失去了工作……纯从电影叙事的角度,《全职》拍的非常好,工作的高强度、孩子的被需要照顾、家和单位疾赶、努力争取保住工作又失去工作的奔溃等等,在导演预设的拍摄方案和剪辑、音乐等铺成下,女主的焦虑跃然画上。
劳拉在人物处理上,诠释得很不错,这也一定得益于和导演共同的认知呈现上基本吻合,以及导演给的宽泛空间,这会给演员有极大的自信和强烈的创作欲望。
而剧本方面层面时,一定不会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感,也坚信在剧本时,如果在这边很难被人看出来那种优质,更别说拉到投资……由于在对艺术层面的认知和侧重点等方面的偏差,也令到这边几乎所有傲娇,都极难得到世界的认同……人类在貌似缓慢却又势不可挡的迅速地追求精神探索,而我们却无法上岸的卷在汹涌的利益至上的激流中,谁也无法幸免
当晚,这部文艺片吸引11位文艺青年(7男4女)前来私人电影院观赏。
《全职》是我到私人电影院观看的第49部电影,也是今年到电影院看的第65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45部电影。
影片88分钟,一刀未剪,全片紧迫感非常强,紧张刺激程度让人喘不过气!
把一部文艺片拍成了商业大片的节奏!
好看到爆!
本片荣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
观看后觉得真是实至名归!
女主学历很高,经济学硕士,生育之前的工作是市场分析的高级白领工作,生育之后却是宾馆清洁工(尽管是个领班),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每天早晨催命闹钟响起的那叫一个心惊肉跳!
对于女主Julie(朱莉)来说,这不是可以按掉再睡5分钟的闹钟,而是吹响一天战争的号角!
她上班地点在巴黎市区,巴黎高昂的房价只能让她住在巴黎附近的城市!
朱莉踩着风火轮般各种忙碌!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她仍然费尽心思准备孩子的生日派对……朱莉清晨化妆看着镜中疲惫不堪的自己,泪珠瞬间滚湿刚化妆的脸庞,但又没时间可怜自己,继续擦拭泪痕化妆。
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她向几位甚至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求助:你父亲还能再看顾俩个孩子吗?
你还在巴黎吗能顺便带我回去吗?
你能帮我代班吗?
这让她显得讨人嫌、没有分寸感,但是真是太真实了,上山打虎易开口求人难,她显然是一位高自尊高敏感的人,若不是走投无路,她不会厚着脸皮到处开口—并被拒绝。
特别是信用卡没法使用,偷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是最心酸的一幕!
亲黑人老哥是非常精彩一段,绝望的女人遇到一个帮小忙的男人,就等于天大的依靠了!
女主忍不住亲吻顺路搭她去巴黎还替她修热水器的黑人老哥,她是多么需要一个依靠一份爱。
这个吻无关道德!
无关冲动!
只关乎人性!
这个吻看的我心头一震!
感动不已!
直接升华了这部文艺片!
也让此片成为我的年度十佳电影!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有两个孩子的单身妈妈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各种突发事件向她扑面而来,似乎要把她一个弱女子吞噬,她能绝境逢生,杀出一片天吗?
为避免剧透暂且不表。
”换一下国籍,讲的就是住在燕郊的单亲妈妈每天跨省通勤,因疫情管控八通线停运,只能天天拼车或者骑共享单车上班,最后因频繁迟到被公司辞退,然后……的故事。
女人!
不要为了任何男人放弃你的人生,迫于生存的压力,朱莉必须“跑起来”!
对每天争分夺秒的她来说,“跑起来”是多么的重要!
世界永远会把希望和好运,留给一直努力生存、依然向往美好、心中有爱的人。
精彩台词:“我想寄存。
”“对不起,寄存柜只对公司员工开放。
”“如果留你会害我丢饭碗。
”“下车走路去吧。
”“走路我会大迟到。
”“呆在车上会更久。
”豆瓣评分8.1,我给8.8分。
乍一看好像是一部反社会运动的片子,朱莉的一切遭遇好像都能怪罪于“罢工”之类的社会暴动。
在片子里,“罢工”无论媒体如何渲染,它都好像不是全民参与的一项社会运动,反而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漂浮在巴黎上空的幽灵,牵连了无辜的市民的命运,争取权利的运动反而伤害了别人的权利。
但这真的是罢工的问题吗?
片中最令人窒息的并不是朱莉的奔跑,而是每次朱莉沉思时背景虚化的特写。
所有片中出现的人物都像这样,孤独且无法沟通,所有人都在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他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打转,但我们不能怪罪任何一个人(除了不给赡养费的违法男),就像列车员说的“提供基础保障服务不是他们必须的义务”。
一切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罢工给朱莉带来压迫,不就是上司给朱莉的压迫吗?
结尾朱莉得知自己拿到offer,终于在夕阳下喜极而泣。
但这并不是一个he。
这一瞬的阳光马上就会被黑夜代替,这个上司也和酒店的上司一样没有关心过朱莉。
朱莉只是再次获得奔跑的权利,就像无数次的罢工换来的只是再次罢工的权利。
不是人们病了,是资本主义病了。
2021年的法国电影《全职》,背景是在巴黎大罢工情况下,讲述一个单亲母亲的故事。
片中的女主在成为全职太太后,生了两个小孩,后来离婚带着两个小孩一起生活。
为了养家糊口,自己每天坐火车到巴黎上班,具体工作为五星级酒店的客房部经理。
自己上班时就把小孩托付给邻居老太太照看。
每个月的收入加上前夫的赡养费刚好够生活,还房贷。
日子虽然忙碌,但还过得去。
只是时间久了,生活总是会出现问题。
“前夫”好几个月不付赡养费,巴黎大罢工导致交通停运,女主找不到来回通勤的车,总是迟到,面临即将被辞退的命运。
加上身上的钱财也逐渐耗尽。
(像房贷、生活费更是没有着落)想找一份新的工作呢,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也是异常的困难。
面对这些繁琐且现实的压力,女主在崩溃的边缘不断徘徊。
看完本片后,你会发现故事很简单,却拍的很真实。
单亲妈妈通勤、上班、找工作、带孩子这种平常琐事,在导演刻意的快节奏镜头下,依旧让观众看的很是紧张不安乏累。
片中狂奔的背影,呼啸的列车,堵塞的城市,拥挤的人群。
每一样到昭示着罢工浪潮所带来的影响。
每当女主被影响的时候,她只能无力地呼喊,但是却无济于事,该发生的事情依然发生,该面对的事情也依然面对。
于是她只能为了生活,放弃追求更好的工作方式,成为了不得不成为的人,选择了不得不选择的工作。
要知道,人生的崩溃从来都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件件事情的叠加。
是什么让你的日子过的像打仗?
随着紧张的背景音乐好像下一秒就有人要向你开枪。
你单身又带着两个孩子,临时看护的老奶奶不停抱怨孩子淘气,要辞工不干,你下班趁着月黑风高也要给老人家买束鲜花。
你因为生育停止白领的工作几年,为了生计现在在酒店给人打扫房间,凭着能力你领导了几人团队,但是房间只要特别脏,大家都会停下来看着你,于是你打开了令人窒息的卫生间,叫人拿来高压水枪,抡起袖子亲自上阵。
你在巴黎大罢工期间穿梭在郊外与市中心通勤,搭车,叫车,租车,你指挥同事打掩护,接受领导大批评,你在大街永远举着电话求爷爷告奶奶,安抚一再要撂挑子的保姆。
你在面试新工作的时候据理力争,也被质疑和否定甚至辞退。
你只在化妆的时候擦掉自然倾泻的眼泪,在陪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笑的灿烂,只有躺在浴缸洗澡的时候小歇几秒就被孩子叫醒。
终于接到面试通过入职邀请电话时你还会激动,和少女时初恋一样红了脸庞。
节奏极佳,配乐用心,整部电影顺畅无比。
单亲妈妈对生活与工作的干练,就和电影本身简洁的手法一样,让片子非常利落。
几处不多却非常重要的睡前、梦境、睡醒,简单而干脆却浑然天成的剪辑,也完全符合基调、情绪、人物状态。
即便在如此完美的节奏下,很多细节依然没有丢失,对保姆的态度,前夫打不通的电话,工作一天后一个人租货车运蹦床为孩子准备生日聚会,为了翘班面试使用手段……特别是信用卡没法使用,偷偷用孩子存钱罐里的零钱,是最心酸的一幕,但导演从来不用类似的生活无奈来博取观众同情的眼泪,都是一笔带过或迅速转场,以让观众停止对主角困境的同情,更多地让观众和女主一样投入生活的努力中,相反只在结尾给了女主一个很长的固定镜头,观众和女主一样,终于可以长舒口气(对比开场呼吸的大特写镜头与突出呼吸声)。
或许有部分人会觉得结尾过于美好,来个失败的结尾更像“电影”或电影节的那种“电影”,但既然导演本身就有意回避了同情,而侧重生活中种种无奈情况下需要的尊重与理解。
比如女主给孩子重新找到保姆后,她对之前保姆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导演自然就不需要一个看起来更深刻的悲观结尾。
在如今大量政治正确,煽动性别对立情绪,一味卖惨博取同情和眼泪的女性电影中,本片是一股清流,用干练的镜头语言告诉人们,女性不需要同情与眼泪甚至特殊优待,只需要理解,尊重以及应有的权利。
由于本片主人公设定和前阵子大火的电影《好东西》非常类似,不自觉就将两者联系起来。
略作对比之后,发现非常有趣。
茱莉,单亲妈妈,全职工作,住在巴黎郊外,每天眼睛一睁就开始争分夺秒地打仗:叫孩子起床,做早饭,送孩子,跑步去赶火车上班。
作为酒店服务员领班,一到岗就马不停蹄开始干活,忙活一天,再赶火车回家,照顾俩孩子上床睡觉。
生活没有一丝空隙,累得自己在浴缸里都能睡着。
人物关系:俩孩子;前夫:不管孩子,从未出现,不付抚养费;邻居:老太太,茱莉忙的时候帮忙照顾孩子,虽然口头偶有抱怨,但心地善良;同事:同为酒店服务员,正常关系;感情:一瞬间怦然心动的对象是有妇之夫,双方只是点头之交;朋友:有好朋友,但她忙得喘不过气,没时间来往。
故事:由于交通大罢工,茱莉竭尽全力仍然顾此失彼,连续上班迟到,接娃迟到,被酒店辞退,经济捉襟见肘,但她最终找到了新工作。
在生活重担密不透风的压迫之下,似乎她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但只要略想一想,然后呢?
这可是一份压力更大,更需要加班的工作!
《好东西》的主人公王铁梅,单亲妈妈,全职工作,住上海市中心最好的洋房,走路上班,孩子上学走路,工作似乎可忙可不忙,都是手到擒来的活儿,偶尔下班晚一点,孩子也能轻易找到人来照顾,从来不会因为工作和孩子顾此失彼。
有空去酒吧,有空谈恋爱,虽然人设是普通工薪阶层,但是钱从来不是问题。
人物关系:一个孩子,人小鬼大,语出惊人;前夫:鸡贼,作,想吃软饭,但人品性不赖,一心想复合,特别顾孩子;邻居:年轻美女,居家工作,偶尔演出,有钱有闲,恋爱脑,特别顾孩子;同事:特别佩服铁梅,基本是铁梅在指点江山;感情:多才多艺的乐队年轻鼓手一心追求铁梅;朋友:邻居成了好朋友,一起吃饭一起聊天,老友记的即视感;故事:王铁梅离婚,搬家找工作,开始新的生活。
新的追求者出现,前夫时时纠缠,与邻居渐成好友,帮她感情成长的同时,自己也接受了新的爱情,女儿也逐渐长大,做了自己的选择。
两厢对比,明显感到《全职》是写实的,一切都源自生活。
主人公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都那么写实,虽然导演将之进行了一些极致化,将故事放在了交通大罢工期间,增强了紧迫感,但一切的底色仍是真实的。
它展现了单亲妈妈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种种困难:经济困难;心理脆弱;育儿能力不足;社会偏见;情感缺失;社交孤立等。
视听语言上,影片几乎抽离了所有诗意:茱莉的公寓永远笼罩在冷灰色调中,急促的电子音效和手持跟拍制造出纪录片般的压迫感,使得整部影片更像是单亲妈妈生存纪实。
而《好东西》是架空现实的,它将一切现实浪漫化。
铁梅这个单亲妈妈经济独立,心理强大,时间自由,有充足的时间教育孩子,有好姐妹支持,还有两个男人时时刻刻为她雄竞……在满足所有这一切的条件下,影片再辅以暖色的灯光,碎片化的小品式叙事,小资化的情节内容,酒吧啦,乐队啦,打造了一个女性乌托邦。
如果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么这个故事,可以说是源于导演对生活的想象。
这是一部小清新爱情电影,而绝不是一部现实题材电影。
cgv. 哇,以为在看战争片的那种摄影和剪辑节奏。暗处的眼部特写像一匹疲倦的战马。谁能说这不是女人的战场。印象深刻的两个匹配转场都关于声响:用尽全力拼装蹦床的嘶吼和孩童玩耍时的欢呼;火车渐进/站台安全提示音/定格的失业母亲,下一场铁轨砰砰而车窗内外一切如常,像从恐怖电影里活过来。身为母亲,是否享有罢工的权利。
救赎依旧来自于工作
看得好累,嘈杂不和谐的背景音,晃动的镜头,以营造不安感。女主演得也好累,压迫得喘不过气的生活,传递出来的没有一半。
幸好忙碌又能干的女主,还是找到了工作。可是自始至终不能理解跨城打工的人,不论是片中女主,还是国内跨城打工人,通勤费都能租个很好的地方了吧……
用萨弗迪的方法拍《两天一夜》,但板块化的情节让每个单元的困境都可以被预测,若不是有劳尔·卡拉米令人信服的表演,导演无节制的情绪压迫手段会很容易让人感到用力过度。
女性焦虑、婚育劝退。人物满分、一帧不多。看得惊恐症都要犯了
用商业惊悚片模式的镜头语言拍文艺片是失效的。全片紧绷感由始至终,于是叙事平庸没有节奏,没有任何意外的叙事,看着很累。
非常法式,对其中一些经历同呼吸般感同身受。手法上并无格外突出的新意,快节奏剪辑下用主观视角突出工作的局促感;虹膜般的梦境中的反差剪辑都还算扎实。主角的人设确实非常不讨喜,但这本就是一种形变的现实主义:你退我挤的生存空间里,谄媚与倾轧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生命政治”。我减掉的两星来自这个彩色糖果式的流俗结局,那种夹缝间的生命力在“恭喜你被录取了”里消磨殆尽。
罢工引起的公共交通瘫痪贯穿全片,成为表面上女主生活艰难的最大难题。其实女性尤其是母亲身份还有一直不接电话的伴侣才是。
7/10,我的数码拷贝画质很糟糕,有时间要重看
快速的剪辑、紧张的音乐、晃动的手持摄影、极致的景别不仅把女主人公的日复一日压抑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更用这种气息压的观众喘不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去体会这平凡世界每一个人的内心。
与男人相比,大概是对方更多的是可以选择放手吧。或者再找个女人解决孩子的问题,继续当撒手掌柜。但是女人就不行,女人撒手了她就成了令人嫌弃的松子。不婚不育才是拯救女性的唯一可能。
题材和表演非常好,算我今年看过的不多的五星片。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抱怨,生存和工作紧密联系,没有工作就无法生存,但这一切都要适应。
表演,摄影,配乐,很迷人,情绪抓得很细腻。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过的是社畜的生活,焦虑,彷徨,每天早起晚睡,带孩子,上班,讨赡养费,欠房贷……在交通瘫痪的大城市像热锅上的蚂蚁,奔跑,奔跑,一边当酒店服务员,一边忙着去大公司面试,尽管疲惫不堪,却从未气馁……简直是超人妈妈。
沉浸式体验职场单亲妈妈疲于奔命、被生活暴击的每一天。结尾峰回路转,但感觉又是一场新的战役。法国左翼作者们写的剧本,有时真实得让人想喊救命...
显然,女主初始的「保姆」身份被她在霸权主义主导的劳资关系中所积极主动扮演的「领班」角色一次又一次遮蔽了。事实上,这两个身份之间隔着遥远的距离。每日往返于「职场与家庭」两地的西欧女性就像《我的解放日记》里的南韩女性一样,处在奔跑着的中产心态当中。这时我们会发现,海报上被定格的「单亲妈妈」形象与小资化的无产阶级形象《弗兰西斯哈》何等相似。讽刺的是,从A点到B点「位移」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真实而残酷的场景是她在这种运动着的幻觉中不停的原地踏步:在异乡「巴黎」看似从事不同的工作,实则还是在「故乡」扮演相同的「保姆」角色。幸与不幸,对于这位从「军工」复合体中来又想要回到「军工」复合体中去的《全职》单亲妈妈来说,无产阶级「罢工」运动已为她的「还乡」路径造成了混乱而拥堵的局面,家在哪里呢?童话世界吗?
像惊悚版的土拨鼠之日
节奏很好,法国城市大罢工背景下的生活很难,导演允许女主使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女主一路作死到最后令人绝望时刻给一丝希望,导演这是打算继续出续集吗?然后周而复始,女主继续在新单位重蹈覆辙。也许导演就想塑造的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用各种理由不停跳槽的打工人。用高压水枪冲洗粪便,威胁新人代为打卡,撒谎等等各种的“聪明”之举。女主的表演有代入感,令人同情,和前夫离异没有交代,看完影片感觉离婚有女主自身的问题。 8.1/1.62万 短评7624条 【IMDb7.4/3900 北美票房4.19万,全球票房187.8万美元】
只为奔波苦,女性更无极
女主害新人丢了工作,自己为了住郊区大房子不肯搬到离工作地点近的公寓住,导致天天上班时间紧张经常迟到最后丢了工作。幸亏后来她又找到了新工作,让人感觉无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