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评分,本以为是因为这种需要一定历史背景知识储备的电影不适合小清新豆瓣众,起码前三分之二都还行嘛,比不上《慕尼黑》也和《红海潜水俱乐部》差不多。
(要补充一句,这三部根据以色列现代历史大事件改编的电影可以一起服用,做个比较)。
看到结尾,就这?
那么牛逼的恩德培行动真正对战场面就这?
为了给恐怖分子一点人性,连以军士兵用希伯来语喊“趴下”加丢闪光弹闪瞎恐怖分子狗眼的真实史实都改了?
其实吧,想拍得非常出彩呢,也难,中规中矩的《红海潜水俱乐部》评分也就那样,而本片人物、线索其实更多,肯定要有所取舍。
然而导演一面取舍一面又想面面俱到,结果哪面都没讲好。
1.首先是恐怖分子,这方面算是拍得最好的了,西德红军派与阿拉伯方的纠结交待了,我觉得女恐怖分子在机场对着坏电话的一段独白是全片最出彩了,也彰显了演员演技。
2.人质。
毕竟人数众多,换了我我也不会着墨太多,毕竟就是“工具人”的定位。
不过可以重点突出一个人质(家庭)和身在以色列的亲属啊,不比用什么以军士兵和女友的故事好?
3.以色列zf。
拉宾和佩雷斯这对事实上的长期盟友矛盾还不够尖锐,拉宾的多虑和犹豫还能再拍深些,至于佩雷斯,拜托,除了外形有些像,就是个面瘫啊。
哪里有主策划的果敢?
4.乌干达阿明,这倒是中规中矩,毕竟不是主角,也有专门拍他的传记片珠玉在前了。
5.以军士兵群像。
行动现场领导+唯一阵亡者+未来总理亲哥的大内塔尼亚胡也是个工具人啊,他的戏份明明该加一下,把舞蹈演员的男友戏份分给他和人质家属就好了。
至于以军小哥,既然想多拍他,那也该多挖深一些,而不只是和女友舞蹈蒙太奇交叉,然后第一个冲进去突突突这么简单。
其实吧,我的观感就是从《红海潜水》姊妹篇到以色列《中国机长》,最后变成犹太《记忆深处》的大型宣传片,导演也不是不想深刻,但深刻得不够,故作深刻的部分就是强行说教,这个舞蹈当然一看就是战争+屠杀主题了,不过至于占用本就不算长的片长中那么多时间吗?
最后,这片子定位也有点不清,商业?
纪实?
还是啥,对于单纯想看爽片的观众来说,交战场景也不够啊。
电影中一直有舞蹈的穿插,其中的集体舞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影片的结尾,用了一段双人舞,或者可以说是跑者为背景的单人舞,原谅我对舞蹈一无所知不过我想每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有各种不同的解读me too我认为跑者象征着战争,它总是一开始就出现在大众的面前,因为战争是解决纠纷最原始的手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男舞者象征和平,和平总是在战争中一点点萌发,开始的力量总是最弱的,因为它耗时长、见效慢、所得少战争总是在一如既往的进行着,平淡无奇,但是不会停止和平总是来的迟,但是一旦被接受,就会是印象深刻的,表现绚烂的,大众会被一时的和平吸引住眼球,其实每个人都渴望和平,渴望看见他跳着一段自己的舞蹈,在历史中留下短暂、美妙的时刻战争总是在和平背后做好准备,人和人之间缺乏信任,国与国之间只有永远的敌人和平总是被不谋好意之人利用,也是被其推翻战争一直都在但是和平不知何时再会出现!
确实要给低分。
这个行动最大亮点是军事难度极大,压力极大,此外情报搜集极为成功,外交克服各种困难,各方面只要有一点疏忽都得失败。
结果拍成了随随便便杀进去,轻轻松松的感觉,恐怖分子很动摇,运气好得很的剧情。
实在垃圾。
连跟阿明的军队交火一点都没表现……后面阿明很生气,都不得不夸以军极为优秀,也没讲。
而且解救成功那天刚好美国200周年国庆,风头都被这次行动完全盖过,多么有价值的角度,也完全没体现。
制片方是英美,估计是群白左,故意的吧。
只能说糟蹋这么好这么戏剧性的真实题材,导演编剧屁股是歪的。
影片的背景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策划了一次劫机事件。
而且为主的两个居然是德国人,这一男一女,纯粹是带着切•格瓦拉的革命精神做的这事。
他们因为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困难,所以自觉自发地为巴解工作。
劫机后,他们带着飞机上的几百名乘客到达了恩德培,在那里好以色列政府谈判,要求对方释放巴解的俘虏还有其他的。
对于他们自己而言,他们是“和平斗士”;对于以色列而言,他们是“恐怖分子”。
当然,恐怖分子,无论如何政府都不愿意采取谈判的方式,因为一旦谈判了,就将有越来越多的“劫持”事件。
以色列军方决定要武力解决,最终通过了,并且成功解放了一百多名以色列乘客。
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包括当初俄罗斯解决车臣恐怖分子劫持学校师生的事件(印象深刻,当时电视居然还直播现场)。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似乎只有那个假装怀孕两个月顺利获得离开的姑娘,真正为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当然,更智慧的是,她看到劫机者同意小孩子上厕所,所以才这样做)。
其他的人,真心没有什么大概率存活。
毕竟政府一般都不会真心谈判。
以色列总理,对得意洋洋的国防部长说了一段话:如果我们永远不和其他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艰难的博弈。
2018/6/29 �6>�,j�???T}
最后十五分钟的营救段落,导演把一段舞蹈和营救行动剪辑在了一起,观影体验支离破碎,整个段落我都是快进过去的。
实际上本片前半段还是很不错的,无论是恐怖分子内部,人质,以色列内阁,甚至独裁者阿明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性格鲜明,丰富饱满。
国防部长极端相信武力,总理作为政客思前想后,飞机上的机械师胆大心细,每个角色都很丰满。
唯独女舞蹈演员与男特种队员的感情在前期铺垫得非常不充分,最后这一段就显得极其突兀,这一段导演明显是想给电影来个升华,却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战斗,所以你可以跳舞”卷发帅哥从幸福平淡的生活里一跃而起,他像所有男人一样,接了个电话,转头遗憾地说,我不得不走了。
美丽的女友也像所有女人一样,她失望,说咱们不是说好了吗?
这可是我的首演。
男人感到抱歉,说我没得选啊。
女人感到愤怒,说出了本片的经典台词——“如果没有选择,你也是人质。
”然后男人眼睛定定地看着自己的爱人,说出了本节的题目那句话。
他成为战士,是为了她可以选择舞者的生活。
但她的舞蹈,却是为了控诉战争。
坐成半圈的舞者,西装革履的沉思者依次变成疯癫的木偶。
在鼓点和战歌的激励下,跟不上节奏的她显得像只初生的小鹿,她扑倒在地,她艰难爬起,她仓惶不安,她手忙脚乱。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不起舞就是原罪。
“如果我们不能谈判,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在接到劫机通知前,首相Rabin(以下称首相R)正在努力压制国防部长Peres(以下称部长P)提高军事开销的提案。
已经占到GDP的31%了,他说,我们还需要钱花到文化、教育和医疗上。
然后劫机的消息就到了。
部长P说那是法国飞机所以是法国佬的事。
首相R说上面有80多以色列人所以是我们的事。
部长P马上开部署军事策略,召集最优秀的士兵,准备战斗毫不犹豫。
首相R说我们不能拿人质冒险我们要选择谈判。
什么?
部长P好像听到笑话,以色列永不谈判。
可如果我们不谈判,首相R盯着他的眼睛,全以色列人民就都是人质。
劫机者终于发来要求,释放全部在押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否则就杀害以色列人质。
部长P笑,我说什么来着?
不可能谈判,这条件不能接受。
首相R于是发布公告:我们要谈判。
当然谈判最终变成了拖延时间的幌子。
部长P的战士飞在救人的路上一边呕吐,一边收到通知内阁刚刚全票通过了部长P的营救提案。
“只要死亡者少于25人就算成功。
”首相R准备好了辞职信。
一切都在按照部长P的剧本走,但他要承担责任。
最终只有4位人质死亡,1位战士牺牲,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营救了。
部长P得意地看着首相R。
但是首相R脸上的表情却是失望:如果我们永不谈判,战争就永不结束。
以暴制暴,何时可已?
“救救我”这才是被关在航站楼的第一天晚上,已经有人疯了。
老妇人用德语惊恐地呼救,她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对法国机长说,求求你救救我。
法国机长自始至终是人质中的精神代表。
最开始他就有机会逃走,可他选择留下。
甚至在恐怖分子释放法国人质的当口,他也说服机组人员“服务乘客到最后”,只给妻子捎了一封信。
他看出劫机者Boni(以下称男B)是理想主义者,于是利用一切机会和他对话,说服他革命者只会毁灭,而现在人类需要的是建设。
最关键的时刻是以色列突袭部队到来之后,男B接到命令要杀害人质,机长死死盯着他的眼睛缓缓摇头。
男B大吼:所有人趴下!
但这个法国机长听不懂德语。
然后男B又出来了。
这位原本的德国的出版人,这位总是把枪忘在墙角的恐怖分子,他把惊慌的老妇人带到门外的长椅上,并排坐下。
他想了想,握住她的手。
她犹豫了一下,把头靠在他的胳膊上。
男B的目光落到老妇人的手臂内侧,他看到一串数字。
犹太人幸存者。
“我们不要你的钱。
”他对这位死里逃生者说。
“我们不是纳粹。
”他对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说。
“我恐惧无意义的人生”Brigitte(以下称女B)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我脑海中下意识地出现一行弹幕:神经质的女人。
和《Gone Girl》相同,这双看似冷漠而疯癫的眼睛自始至终看得比她的对位男B更远更透。
当男B还沉浸在英雄主义式“革命游戏”中时,女B已经意识到革命是要杀人的;男B还在期待赶紧弄完这一票就可以回德国的时候,女B却清楚地明白他们永远回不去了。
其实从最开始就很好奇,为什么这两个德国人会成为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同盟?
男B的理由大概有两个:客观原因是,他出版革命图书,被其中的思想激励,同情巴勒斯坦人,要用行动贯彻自己的思想;主观原因是,他不满于屠犹历史造成的德国人对巴以关系的被动沉默,他觉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自己要代表德国人往前走。
女B的理由大概也有两个:表面的原因是在以国监狱中被羞辱和最终自杀的革命领袖,是被她害死的,她要为她复仇;深层的原因是她无法忍受平淡生活的无意义,她希望通过革命给自己的生命注入力量和光。
但显然,这些肉食者的苦恼在战场上被分分钟碾成粉末。
“你不杀人还可以滚回德国过你的日子,我不杀人我和家人就得死。
”巴勒斯坦人瞪着男B的眼睛说。
“不用狡辩了,你就是纳粹。
”“我也想和你逃到另一个地方生活,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我害怕没有意义的生活。
”女B对着听筒留下近似遗言的告白。
但世界对她的回答是:“对不起,女士,这边的电话坏了,您可以用那边的。
”就像不合时宜的小丑,从平庸的和平走到硬币的另一面,却发现他们的诉求无人应答。
人们只记得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却不承认战争与和平其实是人性的周期轮回。
但其实这些都是有意义的。
那是阳光下人质孩子们的足球赛,是被释放的法国人质中被混入的犹太老妇人,也是交火中拒绝“杀死人质”命令而死在尘埃中的男女B。
尘埃飞扬,生命消逝。
就像激昂的鼓点渐密,戛然而止,所有人都脱得只剩底裤,气喘吁吁,傲然挺立;只有那初生的小鹿,仍执着地从地上爬起,衣帽整齐,回归沉思。
1星,拍的不好。
很多年前有过一个故事版的《火狐一号出击》,这部新作品名字一样,但剧情完整度还不如几十年前的那部作品,作为一场国际很知名的大营救行动。
政府的方案,军方的执行,国际各关系的态度,在这部片子里没有丝毫的体现。
导演反而想用文艺的方式来诉说这场危机营救,先是给反派人物赋予了一大堆的崇高理想,然后再给主角这边弄出了不少浪漫情调,考虑过现实人物的感受吗?
交火时则用剧场舞蹈来生搬硬套表现这场营救的激烈程度,几个场景来回切换到烂,蒙太奇成了蒙头转向。
这是一部文艺片,而非历史剧情片。
两位德国人为了自己内心的坚持而参与劫机和恐怖组织。
同情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但终究在始终考验其弱点。
这都是英雄的试炼。
人性都有弱点,你可以选择崇尚理想,甚至为此背叛自己的国家。
但家乡的痕迹不会从你的本能里抹去。
一个反叛分子说,我杀人是因为我爱我的国家,你杀人是因为你恨你的国家。
但你真的认为这样的恨意可以促使你杀人和做这些事吗(绑架人质)。
政治之上没有对错,最后让步和进攻。
现在的德国依旧被绑架在过往历史的沉重中。
“他们(犹太人)当然会认为你是纳粹,因为做威胁他们事的你,是德国人啊。
”反思与同情。
选择怎样的路就代表你是怎样的人,永远反思永远坚持你所做的选择。
柏林电影节观影,4/5一部完成度非常高的影片,节奏流畅,张弛有度,层次丰富。
短短107分钟,展现了一个复杂历史大事件以及事件里许多个牵涉其中的小人物的细腻人性,足见导演功底,不愧是出自神剧《Narcos》导演之手。
影片涉及的许多主题都足以让人深思:英雄主义,人文主义,政治博弈,暴力对抗,革命。
电影自始至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或许这也是放映结束时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的原因之一。
这一次震惊世界的劫机事件,最终以以色列出动军力、劫机方(两个自称revolutionist的德国人,和一群自称freedom fighter的巴勒斯坦人)的全线阵亡结束。
结尾,一直在紧张等待军方行动结果的以色列总理及其同僚,在收到“102名人质全部安全登机回国”的消息之后,露出了释然的表情。
可是对于银幕前的观众而言,看着躺在地上的尸体们,我(们)却无法释然,甚至走出电影院后,依然不能。
也许,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正义可言,但有时候英雄主义仍能让人热泪盈眶。
片尾打出一行字幕:一直到2018年2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政府,依然不曾和谈。
好的电影,真的让人反思历史,以及人类存在的正当性。
导演才气不足,人物刻画平淡,好好的一个故事被拍成这样,记得看过探索频道介绍这个事件,对以色列突击队的行动感到惊心动魄,堪称反恐教科书!这部电影却把行动跟现代舞搞穿插,弄得我尴尬的要死,真的看这部电影不如看记录片,什么元素都想加进去,就会变得四不像!另外,这部电影也考量了政治性,不敢得罪穆斯林,不敢得罪非洲国家,轻描淡写,最后就成为啥都不是的电影,最近的导演都怎么了?敦刻尔克拍得令人失望,这部更糟糕,同样是以色列的故事,慕尼黑至少甩了这电影几条街!
一段真实历史,呈现在你眼前
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恶心到家了!
动作片还是不适合这么讲述,而且军迷都知道的其中几个细节也没说明白。
大部分角色都是一个空架子,跳舞整条线都是为剪辑的炫技而存在的,最后一句台词又生硬得丧心病狂。这么糟蹋这个绝好的题材,无疑是赤裸裸的恐怖主义行径。
打电话那段和结尾的蒙太奇都挺有想法的,行动的镜头应该可以更多些,但是6.1分貌似还是有点低。
题材这么好,拍的一般呀!
非要在最后把跳舞加进去干什么屌东西?好好一个牛逼的事情拍的支离破碎,人不人,鬼不鬼。
这么荡气回肠的题材几乎被浪费了,本可以拍得热血沸腾
2018.02.20@Berlinale,7 Days in Entebbe又一部喜欢的电影,那段现代舞配上营救行动和每个人的内心活动太酷了!中立的从人的立场出发来看待这个事件,但中文译名有些失焦吧,这不是湄公河行动也不是红海行动 重点根本不在营救行动啊 重点是每个人在这件事中的why和what啊
原来德国人几十年前就这么圣母了啊。最后的剪辑太影响观感了
对恩德培劫机事件进行描写的一部电影。忘了在小学几年级的时候,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个事,当时就对IDF的千里奔袭印象深刻,此事作为反劫机甚至特种部队的典范事件。舞蹈很棒,虽然没看懂什么意思,但和剧情衔接得很好,唯一的缺点是最后的行动所占比例有点少,看的不过瘾。最后部分的灯光也很赞
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对与故事背景讲述的不够充足,大背景。。。。在此情况下,代入感其实是很有限的。然后整个故事平铺直叙,其中的纠葛,转折不够引起兴趣,缺少紧张感。如果看了打哈欠,那么这个电影是不及格的。
事件本身太扣人心弦了。营救过程与舞蹈表演的穿插剪辑很加分,营造出富有张力的视听观感。两个德国人的动机和心理转变历程也刻画得挺完整。尽管就事论事没什么时代格局,但还是很好看
确实是商业片的节奏,但是摄影和前面的节奏都无懈可击。裴淳华也是亮点,但是到了结尾全部瓦解。
对舞蹈的定义
穿插的舞蹈莫名其妙
你本来可以在欧洲过上舒适的生活,我真愿意和你交换人生,也不愿意扛起这把枪。
三星半。视角独到,采用反以色列建国的德国恐怖分子视角,分析巴以问题无法建立磋商对话的复杂原因。现代舞和军事行动的平行剪辑,增强了政治符号性的视觉冲击力。有种早年雷德利 斯科特的质感。
7.Days.in.Entebbe.2018.1080p.WEB-DL.H264.AC3-EVO
这是文艺片,不是反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