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让弗朗索瓦张(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98228118/以豆瓣标记来看,今年一共在影院看了27个电影,其中 美国21 英国2 日本2 中国1 爱尔兰1 其中很多是联合投资 记主要方(其实都记在美国下,好像也不一定对) 其中动画电影4个 电视电影1个(都知道说哪个)要说院线看到的最佳动画电影,更想选《海洋之歌》(2014),因为其画风优美,精妙展现爱尔兰风格的神话 ,称得上是动画奇观;而《疯狂动物城》(2016)才算今年的最有趣的动画,巧妙、风趣的设定又糅合了对现状一种思考,非常惊喜。
现象级《你的名字。
》又有些简单,除了画面没也不大记得有啥,称霸中日两国票房还有时机的影响吧。
要说真人电影大概有些不好选:首先《星战7》和《神奇动物在哪里》,把熟悉的世界又带回到银幕上来;《SW7》是对之前六部作品的传承,《神奇动物》是外传对正传历史的补充,各自都是惊喜。
《比利·林恩》和《血战钢锯岭》都是以小人物视角切入某场战争,各自的侧重不同;前者更多的是少年在战场和战后经历成长,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后者是在战场上坚持信仰,行自己的善事。
《萨利机长》则是独行的牛仔,在众人的质疑中坚持自己的信念,东木和老汤就是那么优秀。
不好说的是《可恶的新娘》。
真不知道该叫好还是该打击:如果迷都不叫好,指望谁叫好?
可是呈现的效果却很尴尬——或者说从第三季起都觉得尴尬,有一种不要烂尾、不要庸俗,希望找个时机画上恰当的句号。
如果真的就拍一个复古的致敬版本,而不是非要和电视剧剧情搭钩(或者正经在电视上看)可能更好接受。
不算满意是《BVS:正义黎明》、《长江图》、《地狱/但丁密码》和《间谍同盟》。
首先《BVS》过于风格化,而且基本就漫画迷满意,非漫画迷甚至不懂(搬剪辑版没什么意思啊,讨论院线),简单来说就是交代不清,将两者矛盾铺垫不清以至于看上去过于简化;而且对比《美国队长:内战》,叙述的问题更加明显——何况在一团黑中打斗不如后者热血沸腾。
漫威逐渐铺展世界观、用简单又有些保守的方式介绍人物的策略比DC追求风格化以致不清楚定位的策略(怀疑是失败的模仿诺兰的《蝙蝠侠》策略)好多了。
《长江图》有荣誉加身,但是又过于沉溺于所谓艺术化表达中,以至于除了摄影壮观(毕竟长江啊),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如此夸耀的(对,就是在黑宣传方);《地狱》,大概是所谓丹布朗的套路吧,反正有这么多文物、艺术品和旅游景点,最后就是解谜冒险了,观光也不尽兴啊;《间谍同盟》有些小遗憾吧,苏一点没什么,但是间谍和爱情就是感觉...素材很好,就是处理得不是太好。
故事情节两条线,一是离婚白领女士善至的孩子被保姆偷走,她不惜一切寻找孩子。
二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寒梅为了给孩子治病,逃离可恶的丈夫,去卖皮肉,卖器官救治孩子,孩子还是死了……爱孩子的两个母亲一是雇主,二一是保姆,社会地位不同,同为母亲,都经历了挣扎,拼命,都有苦不堪言的日子。
令人思考的是,女性生存之不易,尤其单身母亲更加不易,然而社会似乎不能给予她们帮助,她们只能靠自己的信心,能力,运气生活下去,把孩子养大。
故事的主线是寻找丢失的女孩多恩,结局是找到了,给观众的感觉,并不恨偷孩子的保姆寒梅,反而同情她,她本质不是恶人,她以跳海自杀结束了她痛苦的人生,这是编剧的高明之处,不去写正与斜,而是把女性的,母亲的的共通之处挖得更深。
片中善至的婆婆看似不讲理,讨厌,其实究其根源也是出于对孙女的词爱。
一个‘’爱‘’字,展现了不同面孔。
根据这部韩国电影改编的国产片《找到你》,还没看。
第一次来这影评,实在是因为,我看了一部好的片子,习惯性来看影评,发现了真的让我没有办法接受的观点!!!
我是先看了国内版,然后,上网看影评,发现有韩版,然后看的韩版!!
觉得真心是个好片子,看了好多评价,真的不理解!
拜托你们认真看完电影再来评价吧!
1.寒梅的情人不是中国人!!!
影片介绍的很清楚,只是因为他中文说的好,经常做一些帮助外国人触犯法律的事情!
这里没有黑中国,摆脱看电影认真些!!
2.那个东北大妈那段,也可以理解的啊,可能之前没有受到好的文化教育,在异国他乡,一个女的,大半夜跟疯了一样敲你家门,你也听不懂韩语,你们确定,不会想,这个大妈一样吗?
我觉得很真实啊!!
我们在这中国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啊,不要把人家拍出来的真实的东西,一些愤青们,就认为在黑什么中国!!
3.女主作为中国人设,强烈的展现了伟大的母爱,甚至不惜卖肾,卖身等等,这也是在宣传中国女性的伟大啊!!
4.影片很写实的写出了,韩国存在的社会问题,比喻利用职务便利就可以欺负底层人士!!
这跟污染国家没有什么关系的!!
反而,拍出了真实感!!
我想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爱国的心,但不要总是凌驾在道德观念的制高点,跟风说一些自己没有用心去体会影片的话,只要,我们如何进步??
我们难道不应该去想,为什么韩国版的,在剧情节奏,线索逻辑,现实写照方面,都做的比国内版好呢??
想想如何学习他们的优点,别想着做键盘侠,没事就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
有时间在网络传播暴力和负能量,不如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素质,走出国门也严格要求自己,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好好的维护我们中国人的形象,让其他国家人民看到中国人有素质,有文化的一面,我认为这样才是爱国!!
不要嘴上说爱国,出国以后,做一些损害中国人形象的事情!!
请问,那些说黑中国的热血青年喷子们,你们扪心自问一下,走出国门的时候,真的,时刻以维护国家形象要求自己吗??
《迷失:消失的女人》❤️❤️❤️(悬疑温情感人)。
一个单亲的女主妈和一个身份神秘的保姆,本来保姆很喜欢照顾女主的孩子,女主怕保姆在家闷,还约着夏天带着孩子要去海边玩。
氮素突然有一天保姆就带着孩子不见了,女主妈有苦衷当时又不能去报警,到后来实在找不到着急了就报警,可是警察和律师又不太相信她。
于是女主就打算自己寻线索找到孩子,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现这个保姆的身份是假的,而且保姆是有目的的接近自己,抢走自己的孩子。。。
本来以为接下来是暗黑系列的,结果突然很感人了什么时候能拍出来一部《大山的女人》来反应拐卖妇女这个题材就好了,就用不着韩国来讽刺中国了。
两个无奈的母亲一段由爱而生的悲剧真佩服导演用人的胆识与魄力敢让我们巧舌如簧打开话匣子就停不了的孔布利全片没有说一句整话啊对了,是整…韩国话
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的时候莫名想起了坂元大神的日剧《Mother》然而当更多线索渐渐补全它越来越像的,是角田光代的《第八日的蝉》母亲、阴谋、复仇、诱拐用来慰籍伤口的孩子还有渐渐错位的母爱然而韩国人的逻辑,总是比日本人更简单粗暴他们没有像《第八日的蝉》一样用细腻到纤毫毕现的笔触去描述错位的情感带来的后果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矛盾行为、情感、道德之间的悖论而是用悬疑的手法、顺畅的节奏给你讲述了一个类似于《第八日》前传的故事它告诉你事情发生了然后带着你,用99分钟,抽丝剥茧一起去探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孔晓振、严智苑两位担纲女演员的演技是全片的亮点不同形式的母爱、一样迫切的心情她们针锋相对,她们同病相怜她们彼此憎恨,她们互相懂得两个母亲的人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韩国社会对女性的压榨还顺带像这类题材电影经常在做的那样向全世界的“爸爸”们比了一个大大的中指没错,标题里的几句你妹、一声叹息一声叹息,献给母爱几句你妹,必须送给片子里所有的所谓“父亲”
比起严智苑三观端正的结局孔布利的这条线显然更立体也更令人唏嘘那场从预告开始就震慑人心的哭嚎戏是全片最高的泪点然而,就像之前说的那样我更愿意把这部片子看成是《第八日的蝉》的前传这段现在看似悲伤的故事终有一天会变成所有人都愿意想起也能从中感受到温暖的回忆就像若干年之后的“和希子”和“薰”
最后,还是稍稍要吐槽一下下姐姐的中文虽然听得出来已经很努力练习但是不好意思因为那毕竟是咱的母语……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小玩剧韩剧专门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jMxMzE4MA==&mid=2247486329&idx=1&sn=f1c6e574d7e79c559c52bf5a8fb36553&chksm=e9e4e04ade93695c3b4e94be04336158e8d9366c2c8ab51e0a909e6c6775a3d3c07daede1a61#rd转载请通知并注明出处
今天终于把存了好几天的《消失的女人》看了,虽然最开始只是奔着孔孝真而去,但看完后还是有一些小感触。
以下所说的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先说说电影本身的结构,故事的发展非常清晰,以平淡的故事开头,以带有悲剧性的结局收尾。
其间利用插叙的手法交代部分情节的来龙去脉,所以整部影片看下来,就叙事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
虽然也有两条线索的交织,但是在故事的穿插中又是独立的叙述。
这或许是因为题材的制约,没办法像有些电影一样,在故事叙述方面创新。
说到情节结构,这里推荐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黑白与彩色两条线并行发展,黑白线采用顺序,而彩色则是倒叙。
这样还不算什么,厉害之处就在于这部影片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真是的“碎片”似的存在,一段彩色故事一段黑白故事,下一段彩色故事又是对上一段彩色故事的解释。
如果只看一次,或许根本没法把所有情节连贯起来,于是第二次观看时,你可能会拿出纸笔简单记录每一个故事,然后看完后再将所有的片段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直到第三次、第四次观看时,你则会有越来越多的问题。
总而言之,克里斯托弗的电影产量一般,但部部精品。
好了,现在回到正题上来。
刚刚说了这不电影情节结构本身没什么亮点,但在观影后却会引发很多思考,这也是它的魅力之处。
看见微博上许多评论都说这部电影是在讽刺中国人。
当然作为一个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没有人知道到底导演是怎么想的。
但是我只想说,一个人的思想有多狭窄,眼光就有多狭窄。
诚然,影片中“中国女人”这个设定或者那个态度恶劣的中国人会引发误解,但是如果以这些就判断它是在讽刺中国人的话,那和那些支持“中国威胁论”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孔孝真扮演的角色所代表的不是“中国”,而是那个被欺压的群体,她身上的中国标签可以换做是任何国家。
或许导演是了解到了世界上普遍存在这种拥有悲惨命运的妇女,而只不过恰好将标签贴在了中国而已。
中韩本来就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再加上地理位置的因素,所以可能选择一个中国女人更为贴切。
我想这样理解也不是没有道理。
或许换一种方式理解,如果将寒梅换成一个其他国家的女人,那么我们所感悟到了是否就会发生改变?
我想,如果说人物的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感动与体悟没有改变,那么就正好说明了这个中国标签确实不能将其看作是对中国的污蔑。
我们之所以会被感动,无非来自与两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字——母亲。
有人说,因为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母亲。
这话说的没错,妈妈或母亲二字,光是看着就让人心动。
人常说孩子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这话不完全对。
因为对有些母亲来说,孩子就是心脏。
心脏不跳了,整个人就死了。
无论一个人有多么理性,在自己最脆弱的那部分受到威胁时,整个人就陷入了一种癫狂状态。
影片中的智善是这样,在电话那端听到女儿被绑架,也不确认是不是真的,根据声音的相似性就直接将自己的积蓄转给对方,以及后面寻找女儿时整个人的恍惚,个人认为严智苑将那种母亲在失去女儿后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的演绎了出来。
而另一位母亲寒梅则是影片着力刻画的形象。
一个被贩卖的妇女,在被婆婆嫌弃和丈夫家暴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孩子一直默默承受着,最后选择逃走也不是出于对自己的考虑,而是为孩子争取更好的治疗条件。
卖掉自己的肾只为交住院费,最后却还是被有关系的医生家属霸占了病床。
她想要的并不多,而这微小的愿望也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或许寒梅自己知道的,她知道在仁停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不长久,但是即使是这样,她也希望自己能为在仁做出最大的努力,可世界却给了她冰冷的一巴掌。
印象最深的是当寒梅发现在仁情况危急时,她拨通了急救电话,但却因为语言不通无法告诉对方自己的具体位置,那紧急而又无能为力的一刻,何尝不是她日后最为内疚的一刻。
于是在仁在寒冷的冬夜再没能坚持下去,寒梅抱着她的心脏,望着空无人烟的四周,那一刻她的心脏停了。
为什么寒梅最后会选择带着多恩逃走而不是交给别人?
为什么最后智善会跳下海去就寒梅,我想这还不是因为“母亲”二字。
因为寒梅失去过孩子,所以她才不愿让自己尽心照顾的多恩被别人当做勒索的工具。
因为智善也是母亲,所以她才会体谅寒梅所做的一切,所以她才会不顾自身安危跳海去救寒梅。
可最后寒梅还是选择离开,因为在仁停止呼吸的那一刻,她就知道自己的心脏也不再跳动。
作品对故事的详略处理的也很好。
上面所说的插叙不是漫无目的的插入,而是对必要情节的插入。
例如为什么智善和她老公会离婚,导演虽然没有交代,却通过她婆婆的态度和电话那边一个女人的声音告诉了观众,要么是因为这段感情不受婆婆喜爱,要么就是丈夫出轨。
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个人认为导演对人物悲剧色彩的渲染是分主次的,寒梅无非是主要的,所以对其婚姻的交代着墨较多,而另一个人物则有相对性的省略。
这或许取决于导演更想突出哪个主题。
《找到你》 现实真的有这么美好嘛?
孩子成为两位女性了解对方的桥梁,而看似寻找的过程,更是了解彼此、探寻自我的认知之路。
国产电影市场上少数的女性题材影片,展现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女性的诸多难处,家庭与事业好像永远是摆在她们面前的一道无解方程,任何一边的略微倾斜都有可能造成整体的崩塌。
影片有着一个很深刻的主题,但是故事情节本身与主题的契合程度还远远不够,李捷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已经对孙芳有了足够的了解,甚至说是理解,但在寻求之后的自我认知只是通过片尾的一段旁白表述就显得太浅了!
孙芳在饱经生活之苦后,对这个曾经间接造成惨剧的李捷的孩子,竟没有一丝怨念,是不是太过理想化了?
双女主的飚戏看来也没有那么精彩,一个太过了,另一个太内敛。
6分。
ps:影片改编自2016年韩国电影《迷失:消失的女人》,基本遵从原故事,鄙视国内这种翻拍假装原创的做法!
hߐ��
韩国电影《消失的女人》 很规整的韩国电影,悬疑的气氛营造的中规中矩,主旨也不会难懂,叙事清楚,全片流畅可看度高。
母爱这个话题毕竟重复再多次也可以让人有所共鸣。
不剧透,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结局不美但很真实。
孔孝珍和颜志媛双女主演技全部在线,一个是太阳般的妈妈一个是月亮般的母亲,里面牵扯到了敏感的社会问题,不多谈,孔噢尼的中国话没让我出戏,反而对她更有好感了,对她印象最深刻的电影是胡萝卜小姐!
最后那场戏,两个母亲站在船沿边僵持,简直看得我心都碎了……到寒梅最后的纵身一跳,美好而温柔的儿歌伴随她缓慢地沉入海底,BGM恰到好处的牵引出寒梅最后一段中文的独白…我还没做母亲所以体会不到那种炙爱,但我知道我妈会为因为我在房间睡觉没接她的电话而专门从单位跑回家来看一眼我是不是出了什么事……会因为我的一句胃有点疼担心到睡不着觉…父亲的爱可能内敛沉稳不动声色像基石一样在可以依靠,母亲则不然,她们的爱热烈而坚定,就像太阳一样,不断的给自己的孩子付出光热,环绕着保护着,很敏感很勇敢…… 看完片子去看了眼熟睡中的老妈,鼻子怒酸,诶!
值得关心和爱的人呀,永远在身边,永远要记得,永远要去爱他们!
随着故事剧情的推动,看到的是2个伟大的母亲。
女子本弱,为母者刚。
故事中的两个女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最开始的根源就在于嫁错了丈夫。
寒梅是中国到韩国的女子,被迫嫁给了一个韩国人,但是因为生的是女儿,婆婆和老公不给钱治病,即使是自己挣钱去医院给孩子看病,还是需要韩国丈夫的签字才可以住院,为此她又努力挣钱给自己老公,这是老公吗?
那个也是他的孩子啊。
可是人性啊,就是这样。
作为一个目前,她努力的挣钱,希望孩子能够没事。
可是最后,在就要凑足钱的时候,因为严志媛的孩子也病了,与她离婚的丈夫在医院工作,他为了自己孩子能够住院,把寒梅母女赶出了医院。
就是那一刻,才是最后寒梅决定去他们家做保姆最后带走多恩的吧。
从头至尾,寒梅都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角色。
再反过来看严志媛演的角色,她也确实不容易,嫁了一个没有感情,冷血的,无能的丈夫,自己努力工作,把自己一半的工资拿来请了保姆,虽然说自己是孩子的妈妈,可是自己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候还没有保姆的时间多。
这样一个角色的塑造,道出了现在社会关于孩子抚养的一个现实。
很多女性因为嫁了一个不争气的老公,最后感情不和,不得不离婚,女子本弱,为母者刚。
然后自己无论再苦再累都要努力得到孩子的抚养权,要努力的挣钱养活孩子。
然后呢?
为了要养活孩子,自己必须去工作,为了工作又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只有请保姆。
这是什么?
这真的不止是一部电影,一个故事,这是现实。
这部电影一方面塑造了女性角色的伟大,另一方面说明了,要男人有个屁用啊。
当女主的孩子丢失的时候,他前夫和她前婆婆根本不相信孩子被丢了。
至始至终的过程中就是女主想尽一切办法找孩子,不惜把所有钱都打给了绑架者。
可是,多恩的父亲做了什么????
在这个女性越来越独立的社会上,真的搞不懂为什么要结婚。
很多人结婚了,没有孩子都还好,感情不和分开就是了,可是一旦有了孩子,女性则会被一直牵连,放不下的是牵挂,有了孩子就什么都不一样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大大推广,一个是宣扬这样的2个伟大的母亲,每一个母亲的不容易。
一个是批判这个社会上男性的懦弱。
女性可以为你生孩子,可是她也是独立个体啊。
也有自己的人生啊。
哎,多一些爱,或许这一切悲剧的故事都不会发生。
据说中国有人将这部韩国电影翻拍成了《找到你》,还被誉为“现实主义题材佳作”
由张艺谋的老同学、国内著名电影摄影师兼导演吕乐执导,姚晨、马伊琍主演的《找到你》在今年国庆档匆匆上映后,没什么票房,倒是收获了“现实主义题材佳作”的好口碑,尤其不少女性观众感慨自己从中找到了共鸣、“难得看到一个男性导演以女性视角的经历展现女性的经历”……但据我所知,《找到你》并不完全是原创电影,在它之前就有韩国原版,即2016年的《迷失:消失的女人》。
当然《找到你》并不是翻拍,更不是抄袭,而是和《迷失:消失的女人》一本两拍,只是中国版剧本改编时间比较久才比较晚拍摄制作完成——很好奇那些“看哭了”的女性观众看了原版,会不会有些反悔,甚至惊觉“中国版那是什么鬼”?
想想就好笑。
《迷失:消失的女人》和《找到你》一样,也是借惊悚悬疑片的框架,讲了一个白领母亲在寻找失踪的宝贝女儿同时,发现了另一个母亲的不幸遭遇的故事,而且前者可是正儿八经的女性创作者编剧兼执导的。
如果真的如其他影迷所述,那么这两个版本大部分情节是相同的,除了《找到你》作了本土化的改编。
《找到你》剧情是不是真的做到了本土化我不得而知,不过《迷失:消失的女人》有一个设定上的关键,是中国版复制不了的。
如果《找到你》可以起到所谓唤醒“女权主义”的作用,那么《迷失:消失的女人》更有资格,但无论在前期宣传还是在成片情节,韩国版似乎都不在乎“弘扬女权”。
其实“弘扬女权”和“破除封建迷信”本质上是相似的,脱离实际喊口号、做行动,今天表面上解决了问题,明天不良现象改头换面出现在社会上,又怎么谈得上“弘扬”和“破除”呢?
《迷失:消失的女人》的矛盾的根基,其实就是韩国的贫富差距,具体体现在在韩黑户外国人的生存困境。
韩国其实和中国一样,也面临着贫富差距的问题,首尔江南区有多富,江北区就有多落后。
经济水平稍微好点的乡镇还好,朝韩边界就真的穷困潦倒了。
可能是受江南区富丽堂皇的景象的诱惑,有不少发展中国家或贫困国家的人民会通过非法入境的方式到韩国谋生,结果要么栖身于城中村,要么流落于穷乡僻壤。
作为曾经中原的附属国,韩国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中国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而在韩国的偏僻地区,这种思想对人的束缚更甚,别说这些外籍黑户人士,连当地人也未必受得了。
生活状态人不如狗的外籍黑户在积压了无数压力后,难免会爆发负能量,就像普通群众长期受分配制度动荡影响后,把怒火向文化界、娱乐界的从业者宣泄一样。
《迷失:消失的女人》中两位母亲的矛盾冲突就这么在那样一个背景下产生了——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白领母亲爱女心切,却不得不和已经分离的医生丈夫争夺抚养权,还要面临婆婆的刁难;来自中国的黑户母亲本身受人剥削,还因为生了女儿更加受冷落,女儿病了没钱医不说,还被撵出医院。
这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夺子战,这是漏洞百出的社会机制下两个负重阶层的相互折磨。
最后白领母亲向黑户母亲求饶,其实就是较为富裕的阶层的李代桃僵,本质问题终究没能解决。
《怪物》不用对比《找到你》,早在十几年前,咱中国就有一部核心矛盾和《迷失:消失的女人》相似的电影,那就是香港导演郑保瑞执导的《怪物》。
抛去外化的恐怖符号,影片也在讲述两个处境天差地别的母亲的夺子战,矛盾的基础也是类似的“贫富差距+城市发展对底层小人物的损害”。
或者咱们可以说,《迷失:消失的女人》简直就是《怪物》的精神翻拍。
讽刺的是,《怪物》上映时,仅仅被当成一部噱头不够的恐怖片,在内地上映时还被删减;《迷失:消失的女人》仅仅因为黑户母亲是中国人就没被引进,经过了“中国化”的版本却顺利上映,还被誉为“现实主义题材佳作”……能够让《迷失:消失的女人》成为这次的谈资的还有孔孝真的演技。
很多人知道孔孝真是因为她是模特出身的演员,是实力派演员柳承范的前女友,是银幕上的喜剧专业户。
然而在这部电影里,你很难把《胡萝卜小姐》中的傻大姐和《制作人》中的强势PD联系起来。
孔孝真饰演的黑户母亲角色为了对宝贝女儿的爱,不惜铤而走险,影片抽丝剥茧的叙事也让人逐渐看到她诡异神秘的行动下破碎的温情。
而孔孝真刚好同时具有冷酷和温和的气质,颜值不显眼对这个角色而言也是优势。
更别提人家为了饰演这个角色,把中文说流利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孔孝真这种水平的表演对这个角色的诠释,仅仅靠另一个妈妈的饰演者的表演死撑,不知道这部电影还有没有看头。
相比之下《找到你》的马伊琍哪怕是微笑,从银幕效果看,也很难看出这是个会照顾人的妈妈。
说到《找到你》,也许有人说,韩国版中的核心矛盾在中国也存在啊,凭什么说中国人翻拍不了?
你不知道,你不明白,长期的思想压抑已经让国内从业者学会了自我阉割,哪怕官方不吭声,自己还要怕三分,《我不是药神》明明是小人物的自救故事,最后还要靠把小人物塑造成无私的大英雄才有票房,还要让电影里法庭上的青天大老爷开恩才能过审,在这个前提下,还能怎么表达?
还能怎么做到商业性和现实意义的结合?
还是按胡总编说的,多晒晒太阳吧!
《迷失:消失的女人》展现了一对社会牺牲品的悲剧,却在结尾以仓促的大团圆收场。
如果影片在两个母亲对峙结束时戛然而止,或者结尾对这些核心矛盾进行反思,或许影片还可以再上升一个高度。
然并卵,即使是这种水准的电影,或许今后中国电影从业者也很再难拍出来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食梦狂人”)
被短评第一条感动到了。
演技爆棚,但。。。。。
既然是中国人,普通话就该说得地道点吧(๑˙ー˙๑)
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差异,妈妈的演技和行为总觉得浮于表面,警察也是不合逻辑,女人抱着孩子一步步退后到船边缘,警察还在不停靠近,要逼她带着孩子跳海吗?妈妈还以you jump i jump威胁,神剧情啊接受无能,孔孝利倒是还行╮( ̄▽ ̄)╭一星给题材,一星给孔,没啦
(兩顆半)
演技飚啊
韩版《找到你》,悬疑恐怖片,伟大的母爱,,像这种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嘛,一向都是四颗星起步的~
剧本真的不行白瞎了孔欧尼的演技
可怜女人的故事
看了《找到你》随即马上看原版,多了煽情和血腥,孔孝真的角色设定来自中国,太减分。
虐心,两个都是苦命的女人
孔孝真中文不行,还需努力,演乡下妇女演的还有点像,悲惨的命运让人看着挺难受的,其他觉得莫名其妙有点
多年前看过的电影,忘记Mark了。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多玻璃心。这才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好吗。
因为找到你才看的,太失望了,棒子国属狗的,不是乱交配就是乱咬人!
分数过低了。。绝对值七分以上。。实力派的孔晓真演技真心没的说。。。
女主的家全是宜家,可以参考
这是最坏也是最好的结局。
完全不知所云。孔孝真演的电视剧很好看,电影怎么这样子…
作为原版蛮好看的,孔孝真的演技真好
很多细节讲得通了,但问题铺张的比较多,看完觉得更零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