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弥漫着爱情的味道,淡淡的,这是我们的青春吗?
在这个青春片泛滥的市场上,脱离了堕胎、车祸、错爱、分手的《谁的青春不迷茫》,确实让人呼吸到了一丝新鲜的空气。
尤其在角色上大胆选用新人,确实体现了导演对于青春片的诚意。
新人的参演,不仅仅是让我们摆脱了名角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更是青春的真正体现:我们的青春期,就像是第一次参演一部电影,我们的人生剧场才刚刚掀起帷幕,青涩、懵懂,甚至手足无措。
这样的选角,真正尊重了故事,尊重了青春电影。
因此,整个观影的过程还算愉快。
除了故事本身的内容,导演的功力也值得称赞。
虽然,之前并没有看过姚婷婷的其他作品,但是从这部片中,却可见一斑:林天娇作弊的那场戏,郝老师桌子上的茶杯就很好地和后面喷了高翔一脸的口水衔接起来。
虽然是电影的处女作,但是对于细节的把握确实到位。
但是,影片结束后,走在路上,细细想来,也许因为原著本是散文集,并大部分发生在大学时期,而电影硬生生改成了高中戏;也许是导演对于电影的把控还需磨练……不管因为什么,电影还是没有脱离中国青春片的桎梏:恋爱(甚至是三角恋)、打架、退学这永恒不变的三步曲还是依旧存在。
学霸爱上学渣的老套剧情继续上演。
其他青春片里各种相似的情节也不断浮现:《那些年》中学霸看不起学渣,但是在学霸做错事,将遭到老师的处罚时,往往学渣会挺身而出,然后学霸心存愧意,开始关注并频频接触后发现:原来他和我想的不一样。
《少女时代》那属于学渣的天台,乱摆放的桌椅中却有学渣独特的理想。
甚至女主角林天骄的故事也完全脱胎于北大的宣传片《星空日记》:仰望星空,从小梦想摘星。
但现实、家庭、学校方方面面的压力下却不得不将梦想尘封角落,报考经济类的专业。
然而,梦想之所以为梦想,它总会支撑起现实。
爱情的感召下最终主角越过现实的栅栏,追寻自己的天文之梦。
虽然导演极力地想摆脱沉疴,但是剧情摆脱不了之前的影子,商业气息依旧浓厚。
精虫上脑堕胎分手,不是青春。
歇斯底里学霸爱上学渣,依旧不是青春。
作为80、90后的我们,青春的主旋律肯定是——高考。
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着臃肿肥大丑陋的校服从家里到学校的两点一线。
正如《垫底辣妹》里所表现的一样。
除此之外的故事,当然有,但更多的是圈子里的故事。
学霸的圈子,一般没有颜值高的,甚至很多因为课业太忙,疏于打理自己,顶着一头白雪。
他们的课间,除了题目还是题目。
所以,重点班的走廊,即使下课,也依旧安静,只有寥寥几人在那当着“孤家寡人”。
高颜值的圈子往往也顺带着乱成蜘蛛网的关系:今天谁跟谁在一起,明天谁跟谁在一起。
青春的荷尔蒙飙升的同时却没有给我们相应的理智,往往因为对方的一个动作,或者一件事,我们就会“爱”上了。
当然,很多时候这种爱也只是止步于朋友们的起哄,或者牵个小手。
大部分的我们,不是学霸,不是帅哥美女,虽然没有电影的情节,但也有隐晦的喜欢,友情的羁绊,未来的困惑。
我们没有电影里的人设巧合,但一样走完了我们的青春。
咋见欢喜的过后,还是陈旧的俗套。
希望以后的青春片不再比我们的青春更迷茫。
2016年4月30日星期六晚
青春片的确看了很不少了。
我大概可以分成三类吧。
第一类已经被多次诟病,充斥着打架、恋爱、堕胎的所谓青春片,用各种怀旧的典型符号填斥着细节,借着情怀的名义来大圈其钱,印象中,《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便是此类。
第二类的青春片相对更有追求,有些原著其实不乏矫情造作,但导演和编剧努力让故事讲得更好看,《左耳》和《七月与安生》便是此类,也赢得了不少口碑的肯定。
第三类典型的是台湾的两部青春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时代》,讲的校园生活基本是围绕求学来展开,也充满着励志的元素。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谁的青春不迷茫》是靠近第三类的,只是在学霸女主跟学渣男主的爱情故事中,编剧舍弃了青春的爱意感化坏男孩而让他迎头追赶的套路,而是表达人生不止考学一条路,忠于自我、追求真正的理想的主旨。
尽管这一点刻画的相对有点薄弱。
男主的梦想挺空泛的,相对女主性格的全面刻画,从侧面讲述的男主身世和性格都比较弱。
飞天翱翔有点太夸张和写意,当然对于年轻的心来说,想飞、想远走他乡,永远是内心的呼喊。
同理是最后整个教室天花板的星空,算是浪漫之极也完全离开了现实。
女主的方面则非常完整。
学霸为了保持自己的优秀记录,在考试中作弊穿帮,但得到学渣男孩牺牲自己的掩护。
很写实的情节,所谓的好学生在学习高压下,甚至会选择不择手段,而所谓的差生的闪光面,也在故事的讲述中缓缓展开。
女主的家庭情况同样唤起很多人的共鸣吧。
母亲的不断施压,要求女儿获得最好的成绩。
为了孩子的学习,离婚了都还貌合神离地生活在一起——中国有多少父母坚持到孩子上大学后才离婚的故事,也算是又接了一回地气。
然后便是女二和男二的小插曲。
相对女主略显硬朗的五官,女二的确更加娇俏甜美,虽然笑的时候会露牙肉。
为了角色,她的牺牲不可谓不大,理由仅仅是向所有人宣告他们的爱情,便率性地剃光了头发——我还没看的时候真的一度以为这姑娘的角色得绝症了。。。
这可能就是为了表达清纯的率性和无所畏忌吧。
总体来说,本片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水准,算是不辱使命的又一光线青春片吧。
光线传媒出品的校园青春片,由姚婷婷执导,一批青年演员出演。
影片讲述了“好学生”林天娇和“学渣”高翔,从偏见到和解,再到互有好感,反映青春期学生成长烦恼的过程。
和大多数青春片不同的是,该片主演全部由一批初出茅庐的演员担当。
就是这一批陌生面孔,青春洋溢,每个人脸上都充满朝气和活力,使得整部影片也是朝气蓬勃,虽然青涩却很养眼。
在同样年轻的面孔中,有一个演员的形象比较突出,她就是王鹤润,中国传媒大学13文艺编导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影片中饰演“陆田甜”一角,为了这个角色,王鹤润付出了很多,她不仅要接受角色的挑战,还要为了角色剃光了自己的长发。
后来又因为海报需要,再度将刚长出不久的头发剃掉。
适逢2016“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作为受邀嘉宾,王鹤润只好以光头形象随剧组亮相电影节红毯。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在北京举行发布会,郭姝彤、王鹤润两位女主角首次公开亮相,对于为角色剃光头发一事,王鹤润当天虽然泪语涟涟,但仍摘下发套展示光头造型。
王鹤润后来谈起这件事时已能够用微笑面对,“这是我的第一部作品,为了这部戏和角色很值得。
剪掉头发对于我的意义不仅是外形的改变,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回顾以往影片,像王鹤润这样为了角色牺牲的女星其实不在少数。
宁静,为《白银谷》变光头;白百何,《被偷走的那五年》;陈冲在电影《诱僧》中不仅是光头,还因其大胆演出引起过众多争议;莫文蔚刚出道的时候就有过光头造型,她个人说剃光头是自己从小的愿望,因为小时候曾拿爸爸的电动刮胡刀替哥哥剃头,剃得很过瘾!
赵薇在《少林足球》里的光头造型表明年轻一点的赵薇五官真的很过硬!
为了拍《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娜塔莉剃了个光头,以这样的发型走上红毯她也毫不紧张,这样的发型只是更突出她完美的脸蛋。
其实,正如影片带来的感觉一样,改变不只是让你看到奋斗,更可以让你感受到青春!
这几年看过很多青春片,最喜欢的还是青春那件小事当迷茫的青春到来时,我们对未来一无所知高考意味着未来的方向,梦想是人生的指南针。
梦和未来,是否能和平相处家人和梦想如何抉择,女主是学校的尖子生,学习好,有方向,懂奋斗,有梦想。
最看不起上课不学习还睡觉的人,认为那种人浪费时间,浪费学费,浪费青春。
可就有那么一个人,却改变了她。。。
那个人于她开始是看不起的存在,越了解越心动。
不知不觉中,心扉已经向这个少年敞开和他一起没有压力,很畅快,聊梦想,看星星,听歌电影当然不会因此戛然而止女主家庭的离异,男主身世的公开剧情还是开始各种悲剧了。。。
男主的退学,女主不知原因的误会,还未来得及化解误会。
便要分离,剧情似乎到了高潮,我的心境反而尘埃了,因为知道之后会怎样,大多数的青春片不都这样么,离去的都是男主,N年后的再次相遇。
这部虽然么有相遇到,但已经表示了女主的追随在现有的青春片中,青春好像只属于学校成绩好的尖尖生和那些有着故事学习烂到头的差生。
千篇一律的故事,似乎在消磨观众的耐心?
没有那么特别的故事,演员用新人的想法不错,起码不出戏,但是吧也不出彩。
总体来说是一个平平淡淡的青春片,无任何闪光点不过最后男二和女二为啥要剃头,有点看不懂了。。。。
或者是我没看仔细?
在青春片如此没有特色的年代,好想能有一部抓住人心的青春片!
能和之前故事不一样的,起码故事结构能不相同的。。。
优等生和差生的故事看腻了,说说平常人的那些事,说说那些普通学生中的不一样故事我的学生时代中,优等生往往是傲娇的存在,心理素质基本为零,分数一次考不好能哭几节课。
差生义气,打架,睡觉,做事按照心情。。。
感觉真是没啥好写的普通生反而心理,交际能力比较有看头
电影总体是小清新的,看起来让人觉得很舒服,演员选的也不错,白敬亭真的是个潜力股,电视剧里,电影里演技棒呆,综艺节目里也是不错的,很有综艺感。
电影能够很好的让看电影的人想到自己的青春,想到自己青春时候的爱情,想到那段美好的岁月。
青春里,谁不曾迷茫?
青春里,谁不曾彷徨?
青春里有我们奋斗的岁月,青春里有我们不能忘怀的事情,青春里有我们依旧爱着的姑娘,青春里有我们兄弟之情。
《谁的青春不迷茫》编剧笔记为什么要再看一部青春片?
观众为什么要再看一部青春片?
这是选择做青茫的时候,我们不停问自己的问题。
我想大家也许已经对青春片充满了厌倦和反感,米兔。
青春就那么点儿事,桥段很容易撞车,怎样做出不一样的味道来呢?
在大家已经对国产青春片充满了排斥情绪的时候,怎么平衡审查、流行趣味和真实表达的关系呢?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只能面壁,问自己渴望看到一部什么样的青春片?
我有一些遗憾:2014年,因为导演姚婷婷,我参与编剧网剧《匆匆那年》,才第一次接触青春题材,然后看了几部青春片,看完以后,感觉做得都不够真实,于是我们就想做一部更真实的青春片。
《匆匆那年》的基调是现实,我们掏心掏肺的把自己很多的生命经历放进了片子里。
但其实,我并不满足于只停留在现实上。
所以做完《匆匆那年》后,我声称不想再写青春片了。
市场上的青春片火了起来,又扎堆起来……不管给多少钱,我都没有再写青春片。
因为我自己都搞不懂,为什么青春片里的男女主角什么事都不干,只知道谈恋爱,我受不了以谈恋爱为主线的剧情和人生。
另外,我也不喜欢怀旧,我喜欢明天。
回首高中岁月,真的有那么值得怀念?
我只想说,我一点儿都不想回到高中课堂!
我想乏味的不是“青春片”,而是我们的青春本身就比较乏味,我们这一两代人并没有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来。
我们不仅缺乏改变现实的勇气,连真实看待自己青春的勇气都没有,我们害怕说我们的青春狗屁不值,我们害怕看到我们追逐的东西就是虚无。
因此,再做青春片,变成了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
说实话,刚接到这个片名的时候,我也有点懵,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青春是迷茫的,这会不会让人觉得被代言了有些冒犯?
其实每个人的青春都不一样,但是我相信那个连接我们大家的共同渴望是一样的。
于是在写下故事之前,我先写下了这样的笔记:“写真的青春,而不是暮气沉沉的怀旧;写爱,而不是写爱情;写爱的正面价值,而不是爱情的负面情绪;写爱的共同进步,而不是互相索取;写信念,而不是欲望;写人际中善意的那部分,而不是全部人性;写青春,更应该写生命;写梦,而不是只写已经发生过的现实……”所以——这不是一部怀旧片,我们故意避免堆砌那些时代元素和符号,为了将注意力集中在更本质的东西上。
这不是一部爱情片,我们写的关系是知己,是那个照亮自己生命的人。
这不是一部鸡汤片,或者说我们用了一些鸡汤的元素,最终做了个反鸡汤片。
我们想说的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新见解,只不过是一个大家时常都会面临的问题:我该怎么做自己呢?
这甚至不是一部青春片,如果“青春片”已经被狭义的定义为:将我们对现实的无力,转移到对过去的怀念、祭奠和懊悔上。
真正的青春应该飞扬的,真正的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让我们有前行的勇气,去改变未来的动力。
《青茫》是一封寄给过去和未来的信:二十年前,怦然心动,多年后,虽隔万重山水,还是喜欢你,谢谢你曾经对我不求回报的好……只是当时青春正迷茫,如今其实更迷茫。
可若不是你,我不会像现在这么好,也不会对未来和爱还有信心。
为什么我们需要高翔?
大家常说文艺作品要“接地气”,但是光是接地沟油的地气是不够的,我更喜欢能从生活的泥沼里爬出来,去“接天风”的人物。
于是这个“贴地飞翔”的角色,就是高翔。
曾经一度想要改掉高翔这个名字,因为害怕网友吐槽说他就是一坨翔。
但是由于都叫习惯了,等最后再想改时,大家都纷纷表示反对。
叫了很久的名字,是会叫出感情来的。
于是翔就翔吧,高翔是塞给功利主义的一坨翔。
高翔的核心词是:越是沉重,越要飞翔。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活在了现实的土地上,但他不是愤青。
他温和、轻盈,有自己内在的世界,所以不屑于争。
然而遇到事儿的时候,他是坚定的,因为他心中有股真气托着自己。
白敬亭一出道就成功塑造了乔燃这个人物,其实我们特别担心他就此被定型为白白暖男。
小白私下其实也是个挺有思想的少年,于是我们很想将不一样的白敬亭展现给大家。
原来在网剧《匆匆那年》的编剧后记里,我说乔燃其实是不存在的。
其实高翔更是一个不存在的人物。
可以这么说,比起乔燃,我更渴望高翔的存在,我们的生活里需要高翔这样的人物。
感谢小白,最后让我相信了高翔的存在。
为什么写林天骄的故事?
如果说,高翔是自由飞翔的小丑,林天骄就是维护体制的蝙蝠侠。
小丑的价值观让蝙蝠侠一瞬间产生了怀疑,我们殚精竭虑维护的这一切是否有意义?
这是一部关于个人成长的电影,只不过碰巧女性是主角。
虽然性别不是我们主要论述的问题,但男性主角和女性主角的成长的电影确实有些不一样。
男性成长的电影容易把做成什么事当作“成功”,女性成长的电影容易把获得爱情作为“成功”。
我觉得这样的处理,对于女性是不公平的。
时代变了,女性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独立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
作为一个男性观众,在看以女性作为主角的电影时,我个人不太认同以爱情成功作为胜利标志的处理手法,而以“升职加薪傍大款”为最终目的的价值观更为腐朽。
我喜欢《穿Prada的女魔头》,女主角能够拒绝名利的诱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是一个人的成功。
林天骄的核心词是:亡羊补牢、越补越破。
她为了XXX引发的一系列事情,越是自作聪明的想去补救,却捅出越大的篓子来。
在她坚硬的外壳下,不小心漏出的裂缝越来越大,要演出裂缝感来,这裂缝就是人性可爱的地方。
感谢郭姝彤最后将这个裂缝成功演绎了出来,她的下一部电影是杨树鹏导演的《少年》,大家之后可以关注。
另外,创作之外最令我感动的事是,在我们剧本创作最艰难的灵魂暗夜时刻, 导演姚婷婷能够接受刻画一个如此“像她”的人物。
这不是为了自恋,而是为了自我批判。
我觉得创作者能将锋芒指向自己,是最难得可贵的事。
当我们嘲笑林天骄的时候,我们又何尝不是林天骄呢?
为什么老师和父母总是坏人?
天文是我小时候的第一个梦想,当年我和同学走在放学路上侃侃而谈霍金的《时间简史》,结果碰到物理老师,说你物理都没有考及格,还好意思讨论啥黑洞。
乌鸦飞过。
说到底,我也是个没能坚持自己的梦想的人,结果现在就做了编剧。
生活中,老师和父母并不总是坏人,只不过在青春片中,需要找个剧作对立面而已。
就像学金融其实没有什么不好,也只是戏剧功能而已。
想学天文的人就学天文,想学金融的人就学金融。
如果引起误解,这一点我必须在剧本之外道歉,实在对不起清华和金融的同学了。
我更想借机道歉的是,高中时我年少轻狂太反叛,联名上书导致一位老师失去了工作。
这件事我后来一直很内疚,但已经没有机会补救了,也不知道您能不能看到,特别想说一声:对不起。
感谢海波老师从匆匆到青茫,都来扮演Boss的角色,排戏的时候您就喷我一脸口水,果然是咆哮之王,您辛苦了。
(更多阅读:B站的教导主任视频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388829/)末了剧本是一面镜子,写剧本是照见自己的过程。
以前做电影,还是有点虚荣心的。
然而到了今年,我发现其实做电影是件挺害羞的事。
因为如果电影没做好,会浪费别人时间。
所以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满意的,请畅所欲言。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简单不意味着容易,剧本我们改了98稿,一年时间,熬的夜比高三都多。
我们尽力了,希望大家能喜欢。
(翻译:这不是一个骗钱的青春片!
)这个周末走进电影院去看青茫吧,它不仅是一部可以拉着你的男女朋友,新老同学,闺蜜基友去看的电影,也是一部可以请你的父母老师去看的电影。
一部电影离不开大家的帮助,感谢每一个帮忙推广的观众。
感谢善意。
也感谢偏见。
鞠躬。
田博2016/4/21青茫上映前一天
青春电影,尤其是部分国内的青春电影,很多时候都能让我嗅到一股子对我们的青春的瞧不起的味道。
在这种类型的青春电影中。
成绩好的永远势利眼,情商为零。
成绩差的永远除了成绩以外其他全部完美。
教导主任和老师家长说话从来不考虑人权,永远只关心成绩。
主角们解放天性的方式往往都是要正面跟老师肛一场,越乱越好,老师们越滑稽越好,最后必定还要来一场学生的欢呼,仿佛正义战胜了邪恶。
最扯淡的是,主角们年轻的时候不管做了多出格的行为,从来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后果。
最后总是一个十年后一笔带过,然后变成所有人都成功人士很幸福。
每每看到这种电影,我总是很反感。
一、过度腐化教师和父母,把他们放在学生青春的对立面 青春期的时候,不可否认,我们确实会跟老师跟家长产生一些冲突,有些时候甚至会很激烈。
我们确实会出现一些不太好的家长和不太好的老师。
但这并不是主流。
可是我们现在的青春电影里边,为了强化戏剧冲突,会故意把老师和家长丑化。
这就导致了大部分的困难和摩擦,往往都是人为因素引起的。
因为个性引起的摩擦它本身就失去了共性的借鉴意义。
比如这部《谁的青春不迷茫》,女猪的妈妈自己本身就是个神经病,女主的爸爸要离婚,直接吼出“你这种性格谁能跟你处得来”,可见这个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学校里的老师天天骂成绩差的学生是社会渣滓,人格侮辱不要太难听,而且弄虚作假,随意开掉男主,本身做人就有问题。
这种因为人有问题而产生的摩擦,我真的不知道他写出来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青春又有什么追忆的意义。
我现在回头看我的青春,青春之所以迷人,之所以让人怀念,就是在于很多很美好的东西,除了美好的同龄人,还有敬业的老师和爱我们的家长。
年轻时候的摩擦随着自己的长大,都会一一被理解,然后一一释怀。
我们之所以能释怀,因为我们最后都会发现,长辈给我们的观点,就算处理方式有些粗暴,但是基本都是好的和对的,是基于善意的。
而不是因为我长大了,我不计较了,所以我原谅你了,然后我就释怀了。
青春期真正的伤害,我们会很记仇,而且记一辈子。
这是现在很多青春电影犯的一个错误,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地方。
二、总是大力宣传青春荒唐,但是却总是弱化荒唐的后果 现在的青春电影,体现青春活力的方式,都喜欢采取一个套路。
成绩好的女主被成绩差的男主策反了,然后找一个公共场合,拿个大话筒跟学校领导正面肛,啪啪啪打脸,然后所有学生集体高潮,这就叫青春的荒唐了。
每次看到这种情节,我真的很想说,去他妈的。
且不去评论这样的行为到底是人性的解放还是无脑的发疯。
为什么总是要正面宣传学生跟老师的对立?能不能不要把青春的荒唐跟失控等同起来? 什么叫青春的荒唐?第二天要考试,前一天还是看言情小说看一晚;半夜爬墙出去打游戏,被蹲在墙角的班主任抓个正着;背着父母打麻将,偷摸抽个烟屁股等等。
学习成年人的一切行为,精力旺盛又自制力差,这叫荒唐;再加个偷偷摸摸,这就是大部分人青春的荒唐了。
一开始就渲染主角一直在忍耐忍耐忍耐,然后最后来个总爆发,这不叫青春的荒唐。
每一个被长期家暴的老婆最后都有很高的概率杀死她的老公,这只是一个忍耐值的极限,这不叫青春的荒唐。
不是因为是年轻人做了,所以他就叫青春了。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在该读书的时候,在教育上面去跟老师对立,去搞暴动,是会产生后果的。
任何人都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在我们一些青春电影里边,这块是没有的。
不管我在高中学业最忙的时候,我堕胎、我打群架、我骂老师,我在学校制造暴动。
十年后我都会变成成功人士,仿佛年轻时候的错事情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这个观点真的非常可怕,我真的很害怕一些少男少女看了这些所谓的青春片以后,接受了青春就是要瞎搞这一脑残的观念,然后在学习的黄金时间瞎搞走歪路,以为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堕胎、打群架、骂老师、制作暴动,都是有可能被退学的,而且会被很多人指指点点。
高考期间任何一个小的情绪波动都可能会影响到你的高考成绩的。
那么敏感的青少年,这个后果真的承担得起么?还能够轻松的一个十年后就全部变成了成功人士么? 青春的荒唐,不应该是失控,而作为一部本身就面对青少年的大众电影,更应该有义务去在这一方面做好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传递一些哗众取宠的负面概念。
三、不要总把青春的重点放在恋爱上面我真的很想说,在青春懵懂期,恋爱真的不重要,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人际关系网的完整建立。
跟异性从相互排斥到相互吸引以后,如何跟异性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网,这才是我们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暧昧的对象,但是那只是小彩蛋好么。
不要以为每次青春,一扯到初恋,我们就会鼻血狂喷哇哇哇,你们真的把我们想的太无脑和太蠢了。
四、好学生不总是傻逼,差学生可能真的一点闪光点都没 你们为什么总是觉得,成绩好的都是书呆子呢?接受一个成绩好的人,其实各方面也都比你强,很难么?他虽然成绩好,但是他其他方面肯定都比我差,都不如我,他就是个书呆子,仇富心理要不要这么重。
五、玩烂的梗能别再玩了么?
现在青春小说的段子,十几年前的网络小说就玩烂了,你们能不能出点新的东西不要瞎YY。
如果真的不懂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青春是什么样子,能别拍么?我很怕还没有到青春期的孩子们被你们这么一带歪,整个青春期直接毁掉了。
我成绩差我打架我堕胎我谈恋爱我跟老师家长正面肛我这样的青春才配叫做真正的青春,我十年后弹指一瞬间主角光环加buff我就会变成伟人。
这样真的很缺德。
这个电影是跟很好的朋友一起去看的,我们在影院,可能是被即将来临的毕业显然着,情绪特别到位,哭成泪人。
高翔这个角色因为是白敬亭,所以更为喜欢,比第一次匆匆那年见他好看多了,看似很皮,却有自己的梦想,想起外面看一看。
郭姝彤是中国孩子的典型,从小走什么样的路都是被父母规划好的,你只要一步步去完成。
我想郭姝彤如果没有遇见高翔,也许她会毕业于某名牌大学,会成为很有成就的白领,但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所以我们要感谢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谢谢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改变,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图片1>在《接下来我们该看些什么:4月下》的图文里,当时写到《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时候,因为秉承着对近几年对国产青春片跟风的厌恶,我的态度是比较不赞成观看的,并且我自己也决定是不会去看的,还说这碗鸡汤我是倒了,大家爱看不看。
可是没想到后面我还是拾起了这碗倒在了地上的鸡汤喝了一口,跑去看了一遍《谁的青春不迷茫》。
怎么讲,这部电影和我脑海中所预想的模样是一样的,故事、情节、台词以及电影所表达的东西等等这些方面没有丝毫超出我的预期,他是所有之前风靡过的青春片中套路的集大成者,电影中所演绎的段落,几乎全部可以从以往的青春片中找到呼应。
比如女学霸林天娇爱上男学渣高翔,高翔在老师面前为林天娇出头顶包,这种设定和段落与《那些年》如出一辙;比如林天娇在最后的颁奖台上自我独白对抗学校体制思想,像极了《我的少女时代》;比如高翔痴迷“飞机”,“开”着飞机滑翔以及将教室装扮成“星空”的段落就简直是《哪一天我们会飞》的翻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部片子在质量上是比以往的几部诸如《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的青春片要好那么一些的,因为大部分角色选的还不错,像那么回事,那些腻歪了的情节也没有显得很尴尬。
这部片子谈不上说是大烂片,它只是平庸和无聊,以及充满了能让人觉察的创作者的事先设计感,让观众很不舒服,完全找不到共鸣和感动。
这是一部聪明人做的市场化的电影,他们非常的了解年轻人喜欢什么,又在讨厌什么。
他们把以往的一大堆青春片全部摊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那些年轻人爱看的梗一个一个妥当设置好,然后规避那些令人厌恶的诸如白血病、车祸、死亡、堕胎的狗血梗。
它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无公害的绿茶婊,明眼人总能看清她的小心思,而她却又总能蛊惑不少稚嫩的眼睛和心肠。
她很多段落多么的像《那些年》,像《我的少女时代》,像《哪一天我们会飞》,并且处理的也很自然。
可是我却丝毫没有触动,因为这是一部没有真正表达的电影,除了那一句由刘同的同名烂书而延伸过来的“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的口号式的正确的废话,剩下的全是套路。
因为没有魂,所以没意思。
对于电影本身而言,这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刘同的原书不过是12年出版的一本回首十年的自怨自艾的东西,他本身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个衍生电影,与其说是改编,不如说是一个命题作文,为了“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这么一句话,硬凹成一部电影,相当于从歌曲《栀子花开》到电影《栀子花开》。
相比之下,《谁的青春不迷茫》能够做到如今程度已经不错了,而且这还是导演姚婷婷的电影处女作,确实值得肯定。
我想之所以网上有许多人直呼片子为大烂片,也并不一定就是水军,而是大环境如此,青春片泛滥,许多人下意识里就是抵制的,况且《谁的青春不迷茫》又是如此严重的痕迹套路,毫无本心,观众都腻了,你还在一遍遍的瞎JB感动,能不反胃吗?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movie-s<图片2>
我觉得很多片子都没有一个定性的好坏。
只是戳中每一个人的点不同,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很成功的青春片,但是我却因为这部片子在电影院哭的一发不可收拾。
被大家认为青春片开始的致青春我倒没什么感觉。
看到两个光着头的人迎面又来,对对方送以安慰的笑容,我真的忍不住了,可能是感同身受,可能是某一点戳中了我,就是觉得,她们真的很好,坚持了下来,这样真的好。
可能是把自己带入,就觉得这一幕让我很感动,她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只是普普通通的高中生,还要面临高考,只是青春期的情窦初开,这一份世界上最没有杂质,最没有世故的单纯感情,可能没有那么深沉,却只是简单的喜欢,简单到看着你就开心满足。
到最后的那些字,虽然毕业都会看到,也很老套,但是对于刚刚哭完的我来说,就像回到了毕业一样,那种感觉,那种与大家离别的不舍。
真的很想大家。
其实我们总说自己成熟了,那些见多了都显得幼稚,但是有些时候某件事戳中我们,那种单纯的幼稚的感觉还是会回来,还是对我们有用的。
嘿,至少没有堕胎不是?!
没有堕胎狗血一大把的青春片至少不会那么尴尬!
挺小清新 演员没出戏 有迷茫 但不过分!小白挺帅
这身校服只会觉得假,国内有这美吗?为了青春偶像剧而演的青春剧
大白
我弟弟是林更新!!!
谁的青春不迷茫
热血、青春、高考、严师、初恋、青涩、迷茫、闺蜜、兄弟、毕业、压力、父母不通情理……一个都没少,唯一记住的是苏有朋带着湾湾腔的东北话。
挺好的,3.5颗星吧。没有狗血没有误会没有堕胎没有虐恋,青春和梦想,现实和远去,该有的都有了。
在那么多不堕胎就不是青春的片子里,突然杀出这部片子,感觉还不错。演员新面孔,演技也不错。除了最后强行煽情了一把,还是不错的电影。听说小演员是真的剃了头的,给演员们一个赞。
成绩那么好的怎么可能跟成绩那么次的同班。我读高中的时候500分以上就是个宝,谁也不要去打扰。
男性扮演女性的精神导师,并且将女性的痛苦非理性化(妈妈)。
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还没看电影就给了1星,偏见很可怕,作为一个本来被父母逼着去读金融最后离开了金融行业的人,觉得林天骄比我更勇敢。
小白还是挺不错的,挺适合演这种青春校园片的
剧本是现实生活的夸张版,我们的青春或许只有那小小的悸动。
有点阳光小美女的影子,不过作为青春片,虽然桥段太司空见惯,也还算不错吧
拍摄特别清新简单 剧情也稍显俗套 几段配乐的致敬有些突兀的尴尬 但贵在是真实的青春 真实的年轻 不做作 引共鸣 比预想的好很多
青春片要躲开套路是不是很难...
白敬亭真的太棒了
小白真的是很不错的年轻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