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人公很有意思,尤其的后半段的表现,不屑一顾,同时没有出口,错过了一些机会,想挽回时却发现非常无力,只希望有个人安慰她。
一切都在改变,她的世界越来越小,爸爸的世界里有了新伴侣。
朋友也是,大叔也是。
所有人都有了新朋友,她的不屑和不屈越来越难以坚持。
她为什么会喜欢男主角,因为男主角,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尽管社交寡淡无味,但是起码还能体面的生活。
她想献身和满足于他,为了他各种出谋划策,你值得更好的生活。
另外一面,工作、房租、学业,这些生活压力又让她的肩膀扛不起来,很想有个人可以倚靠。
所以她一半计较着自己的青春活力值不值得在这个老男人身上,一半又想满足这个和她内心一样和周围保持距离的人。
而美术老师的品味很奇怪,有时候瞧不上她,有时候褒奖她。
让她觉得好不稳定。
但是知道自己如此被老师眷恋看重,又很欣喜。
还没来得及追上这品味,又被拒绝了。
这好像我们成长中,有光芒的一刻,但是很快又不知去向了。
我该如何有品味的生活,拒绝商业社会的媚俗。
同时我又不至于跌落,不至于没有朋友没有宠爱。
这是每个人都想有的小小天地里的雀跃吧。
每个人最后都不得不变成其他人,安分的生活和珍惜,根本没得挑剔,没得辜负。
看到另外一个人的孤独可怜,很想去满足对方。
真的好像施舍。
但是真的要让自己全力投入的时候,又逃跑了。
还是觉得不值得。
有品味,高高在上的活着,又被大家宠爱着。
只等着拒绝别人和机会。
以为一定有谁在原地等着自己,光芒四射的出发。
结果是黯然失色的离开,好失落。
还年轻,还有各种机会,只是也许要和世界有点点妥协。
(没有螺鸡,我想起啥就写下啥)幽灵世界是恐怖片因为它让我想起自己。
不知道喜欢一部电影是不是在揭伤疤,人们对自己母题闭口不谈是本能写入基因的self-protection,这里是精神的私处。
残忍是Enid的青少年特权,我讨厌看自己理解她。
想到如果发明一种查看现实历史记录的机器,用粒子们作过的功当佐证资料,就会知道事情如何真实地发生过,undeniable,无法植入想法以扭转。
(像Enid永不该thinking out loud。
)那电影其实是诡辩是借口因为躲进去就能rationalize做的所有坏事。
买票就是爱自己。
我现在知道喜欢幽灵世界也是我本能写入基因的自恋,看着看着就突然想起自己的自私逃避投机取巧 ,不可预测、摇摆不定、无法确认的每件事。
蜗牛一样留下尾迹。
让感觉东西们还没崩溃到Enid地步是看到be kind的良知不再把自己看大,伤害是我最不想做的一件事。
its painful that我们低估自己的精神果实落地时把自己砸得粉身碎骨,却永远在机械运作外绞尽脑汁地做些残忍的蠢事。
现实梦没收尾,就还幻想“高举收音机拯救一切”或者坐上一辆幽灵巴士头也不回。
A small song from the movie A smile is something special,a ribbon is something rare.So i'll be special .i'll be rare ,with a smile and a ribbon in my hair.To be a girl they notice,takes more than a fancy dress,so i'll be special,i'll be rare,i'll be something beyond compare,i'll be noticed because i'll wear a smile and a ribbon in my hair.But I choose not to be changed by the world,so I disappear. This is my resistance to this fucking boring world.
(You idiots !
Fuck you! 嘲笑脸 )
每次听billie eilish的ilomilo总会想起《呼啸山庄》里挖坟的场景,于是每次看到幽灵都会想起这首歌还有《呼啸山庄》我高二读的,记得当时刚到新班级,有个隔座的男生向我借书就囫囵读完了,几乎是没读懂还煞有介事的写了好几句备注,所以幽灵世界和呼啸山庄总有相通之处吧我想。
昨天刚看到投档线,我已经知道自己的学校和专业,精打细算不多不少没捡漏也没怎么亏分,上的专业误打误撞和同桌的创业蓝图完美合拍,虽然我也知道我俩就喝冷饮逛超市的缘分了。
我爸妈都特别开心,我爸尤其兴奋,几乎是上窜下蹦,就这样了,我的第一学历。
我也想改变一下,毕竟高考完了,但我又高度近视,腿粗,我想先改变一下头发,但又觉得染烫俗,想调整作息又每天睡很晚起很晚,睡早点又起很早,每天都在和自己的身体作对,今天又喝了大半桶可乐。
看主角这样自然率性行动,真的很羡慕。
我的第一个暑假,教一个初二小孩数学,过几天生日也该去考科一了就要练题完全没头绪这么繁琐的题,今天又开始想上了大学之后的事,我也想停滞下来但又不想停下。
我可能想法上是和贝贝一样按部就班但实际行动上又很烂的人吧。
《复活》从中考后的暑假看了部分,到这个假期看了好久也看不完,其他书看了十好几本就《复活》看不完。
我也想去什么也不想去染头打眼退毛,买好所有东西和朋友联系去玩。
高考后的假期已经过了一半了,《甄嬛传》也到熹妃回宫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感觉很想成为一个幽灵,去世界游荡。
男主角真是有演变态的气质。
那种因为无法忍受中年脱发变成秃头,从而大开杀戒的嗜血狂魔。
这口牙加上忧伤小眼神和苍白皮肤,还可以演个被关在古塔里几百年的深情吸血鬼。
女主戴眼镜好像黛薇儿,不过更调皮捣蛋一些,且没有看穿一切的睿智。
会画画的技能和短发造型更像Jane。
整部片子弥漫着life is meaningless and sucks的氛围,像早餐俱乐部里一群看啥啥不爽的高中生不断地骚扰麻木的成年人,并预备对全世界进行一场大恶作剧。
美术课的情节还挺妙的。
女主最后没得上大学也真是大快人心。
看的时候真怕最后拍成了 “所有一切都崩溃的时候,女主凭借艺术天赋上大学了”大概是风雨哈佛路的阴影… 青春生活就是pointless且无厘头,就像《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做任何事情都会被无奈原谅,但这种状态总有一天会结束。
开始工作、找房子、买便宜的塑料杯子、不动声色地推销大号爆米花,那样好像才是所谓的正常人生,无聊又平淡。
在周遭世界迅速拔节、膨胀爆炸的时候,好像只有我还在原地打转。
选择don't give a shit是一种不愿意承认自己长大的方式,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
但所有人都期待我只有一面,也只想看到我的一面,我不能阴晴不定。
不能上一秒真心实意捉弄你,下一秒无可救药爱上你,再下一秒追悔莫及睡过你。
最后认为酷的那些人,也会选择穿上约会对象送的不合身且难看的牛仔裤,因为孤独实在太他妈难以忍受了。
貌似没有一条路走得通,我们无法stay young。
必须长大,必须忍受阵痛。
当然,还要对一切做过的事情负责。
好喜欢这种电影的色调。
喜欢这个年代的电影里,大家千奇百怪蓬松爆炸且多的发量、五颜六色的眼影、充满艺术感挂满海报的房间、许多奇怪的小物件、撞色和大胆的造型(喜欢女主的透明电话 还有充满噪点的画面,特殊的叙事节奏。
生活本来就没啥起承转合,所有事情都可以令人崩溃,也可以迅速愈合,so be it.
伊尼德,极力嘲笑生活中所有做作的人和事,因为自己的真实与所谓现实社会脱离。
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寒暄,笑不是因为别人的幽默而是觉得应该笑,一个人可以因为一次车祸就改变在大家心中的印象,实际上她唯一的改变是坐了轮椅,大家就产生了不知是优越还是怜悯的自作多情。
生活如此滑稽,我们何必认真。
如果你认为伊尼德就是类似一个愤青的角色,那么电影就不会叫《Ghost World》了。
当她和西摩发生关系之后的逃避就可以看出,真实只是伊尼德的遮羞布,只是以前她一直不知道而已。
当她发现自己不过是用比所有人都真实的方式对待世界时,最起码她可以自豪的说:“我因为真实,所以不被人喜欢”。
当为糟糕的生活找到的最坚定也唯一的借口也被自己戳破,这时候就像那个“Not in Service”的公交车站,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椅子的右上方写着“LIFE”,不言自明,生命虽然没有停止,但“Not in Service”。
我们只能做现实世界的游魂了。
2001年,剧情喜剧 电影《幽灵世界 | Ghost World》剧情电影真的不是我的菜,也许是故事本身我并不喜欢,再加上拖沓的剧情。。
我看的有点浑身难受了虽然说如果给两颗星也有点太贬低这个电影。。
三颗星又觉得多。。
很是纠结。
电影里的角色刻画过于各色,也许就是想突出表达出,这个幽灵世界的意思吧。
对很多人产生了共鸣,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很多人年轻时候的写照。。
俗话说的好 ,愤青与爱国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与SB一步都不差。。。。
我们也曾傲慢的愤世嫉俗过,最后妥协的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这个电影的主题色彩比较负能量,也是我本身所不喜欢的。
因为我觉得电影中所谓的“正常”并不可耻,反而傲慢的活着才是最大的错误。
因为观点的不同,所以我并不喜欢这个电影,作为 斯嘉丽的球迷,年轻的斯嘉丽只是一个配角,我很失望。。
不过话说这16年。。
外貌也没什么大变化,外国人这点还是很犀利的对了 电影配乐还是不错的。
我是车站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我个人不太喜欢的电影,但是也许很多小伙伴并不反感。
1高考结束,高中毕业,意味着一个人生阶段的结束。
2也许会留下一串困惑,向未来寻找答案。
答案也许令人振奋,也许令人失望。
3昨晚看完的《幽灵世界》,许多年以来,我看到过的最好的青春片,没有之一。
相比之下,日本的《情书》显得矫情,意大利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太过于另类和重口。
国产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又过于有特定时代和特殊文化背景的痕迹。
4青春是一首感伤的诗。
一个分号,一个逗号。
一个句号,或者由句号变成感叹号。
5青春有某种可以任性的特权。
可以横眉冷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物。
不必妥协,不用圆融。
可以刻薄,可以冷眼旁观、嘲弄这个世界。
可以与世界捉迷藏,开点无伤大雅的恶毒玩笑。
6青春可以有一枚最好的、无话不谈的闺蜜,分享个人好恶,一起行动,品评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怪现象、怪人物,甚至一起跟踪陌生的人,探知令人好奇的陌生世界,一起玩一个只有你知我知的小小游戏。
7青春可以满纸涂鸦。
写满对这个世界的恶毒讽刺,然而,说不定在自己本欲嘲讽的对象和事物中,又发现意料之外的因素。
甚至,借由那个自己想要嘲讽的某个人、某个事,就此进入一段别样的内心风景。
看似丑陋的事物,突然变得美好、闪耀起来。
一只飘零的船,突然感觉遇到另一只飘零的船。
8心中涌起连最好的同伴也难以理解的情感。
可以喜欢上看起来最“矬”的大叔。
只因从这位大叔身上,看到了满眼庸俗的世界里的一股新风。
一种奇异的,不可思议的内心连接。
9青春,也划满句号。
最无话不谈的闺蜜,突然变得形同陌路,突然变成让内心最不舒服的人。
价值的分歧,渐渐拉开两人的距离。
10青春的失落,可能意味着你失去了最后一座心灵的港湾。
比如,最温柔的父亲,突然宣布要和一位叽叽喳喳充满世故气味的女人再婚;本以为作为世界最后一个可以停泊的宁静港湾的家庭,再也无自己容身之处。
朋友也在此时反目。
11内心明明喜欢一个人,却有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只是以对方的恋爱小参谋身份出现,帮其搞定其他的女人。
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两人的亲密。
某种无邪的亲近。
即便在最隐私的空间里二人相处,也不会掺杂不恰当的东西。
本以为最不可能的“拉郎配”,结果意外成功。
别的成熟女人,夺去了自己的心头所爱。
等意识到大事不妙,自己奋力争取,结果只是被对方当作不懂事而胡闹的小丫头。
于是,内心好不容易涌起的唯一而强烈的爱,也面临失去的危险。
因为心绪的不宁,又会丧失对生活其他方面的敏感和积极,甚至连决定自己大好前途的重要事件,都当作垃圾一样地对待,并终于在意识到应该把握时,失去了那个宝贵的机会。
12等你终于奋力争取到自己心上人的回心转意,有了两人心灵的真正沟通,和亲密方式的转换与升级,却在一夕之间,酒醒之后,心境大变。
突然发现,自己追逐的,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幻梦。
只是为了满足青春一时的偏执,缓解孤独。
不惜一切代价貌似终于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却突然弃若敝履。
因为那终究不是生命的答案,只是一时的迷茫之际的幻想中的美好。
对方回过头来奋力追逐你,你却一心只想躲避。
在已经“入坑”的对方看来,也许这叫残酷无情。
在外人看来,也许这叫有病。
然而,青春就是这么琢磨不定。
不可思议。
不讲逻辑。
连自己也搞不懂。
品尝过后方知滋味。
13当自己失去了所有的依托——家庭、友谊、对爱情的梦想、令前途大放光芒的际遇与机会等等之际,最后那个让人内心感觉到稳定不变的事物,可能并不是自己生活中多么重要的事物,而只是常常路过的那个街角的长椅上永远坐在那里的老年痴呆汉,他犹如地标,不论风雨,总是在那里,是生命中唯一不变的事物,提供着一种安全感。
而当有一天,自己眼看着失落了一切,再次看到那位老人时,上前打招呼,告诉他:“你会一直在这里吗?
”然而,对方说:“我明天就要离开这座城市了。
”青春残酷物语啊。
真是令人绝望啊。
14真的令人绝望,尤其看到,长途汽车停在那把长椅前,那个自认为会一直守候的老人,终于在风雪之夜,拎着一个行李箱,跨上了汽车。
当汽车开走后,那把长椅,空空如也。
就像空落而凄清的街道。
连地标都失去了。
生命将何以为托?
青春的船儿,迷航于生命的大海之上。
15所有的困惑,只因不愿意与这个平庸的世界妥协。
不想随大流,不想寻找一份平常的工作,在老板的训斥和机器人一般的服务程序里,消耗自己的一生,扼杀生命的热情。
然而,这种热情没有出口。
友谊,爱情,家庭,跟前途相关的机遇,均关上了大门。
甚至嘲弄世界也变得没有意义。
因为连听众和交流对象都失去了。
对方已积极地融合于这个世界。
自己一个人,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孤独者。
16生命的出路似乎没有。
必须妥协吗,与那个“去你妈的,正常生活”的灵魂告别吗?
还是沉入那个已不合适宜的爱情梦想,获得至少支撑一段时间的稻草?
显然,有的清醒着的灵魂,不愿意假装睡去。
在至暗时刻,在眼看生命进入成年之际即跌入绝望深谷之际,望着那个已空空如也的街角长椅,有时,内心突然会获得闪电般的启示。
17是的,自己也可以拎着一个箱子,搭上一个去往他方的长途车,效法那个痴呆老人,说不定生命的另外一扇门就打开了。
18在最绝望之处,升起新的希望。
尽管这希望,未必能够提供给人一个稳定而美好的前途。
但如果连希望都失去了,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当《幽灵世界》中的小女主,看着空空如也的街角长椅,眼神中突然有了一抹亮色,我知道,她的灵魂就要发生转机了。
19电影在那里迎来了一个完美的弧线。
哀伤的音乐中,渐渐升起富有节奏带有坚定力量的鼓点。
凝望的眼神那个镜头之后,黑幕,渐现下一个镜头,空中的一排电车的电缆,镜头徐徐摇下,整个街道的清晨景象浮现眼前。
哇,漂亮。
那音乐和那眼神中的一抹亮色提示我,导演不会让这个电影就这么丧地结尾。
他要给青春一抹亮丽的希望。
哪怕这个希望,只是——离开这个地方。
20这个电影让我想起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
电影中的小女主,分明就是一个女版的霍尔顿·考尔菲德。
她对荒诞世界充满不屑与愤怒,就是不愿意妥协。
那是一部美丽的小说。
那个看起来最愤世嫉俗最讨人厌的少年,是多少纯真少年不愿意弃守的内心理想。
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有“美国独立片之王”之称的吉姆·贾木许令人惊艳的处女作《长假漫漫》,片中也是一位少年,看不惯身边一切,对一切丧失热情,内心充满迷茫,最终,他决定,拎起行李,坐轮船去往远方的巴黎……片尾,轮船离岸而去,波涛汹涌,海鸥盘旋,水光接天,喧嚣纽约被甩在身后,渐渐远成狭长的一小撮丛林,少年会拥有崭新的新生活吗?
不知道,但至少,他怀抱着一丝希望。
有时,正是这一丝希望,犹如命悬的那一线,将人带向全新的境地。
俗话说,谁不曾在黑暗的夜里一个人痛哭流涕。
这样的绝望,如果生命之中避免不了,那最好来得早一点。
21《幽灵世界》,一部极流畅极美好的青春片。
带给我这青春已远走之中年大叔许多感慨。
整理成以上碎片段落。
青春可以哀伤,青春可以残酷,但千万不要,走出青春之后,变成一个平庸的成年人。
这是我看幽灵世界的第五遍,第一次看的时候,我高一,那天晚上我知道自己考了班上的倒数第一,然后呢,然后还该有伤心的故事,可是那天晚上什么也没发生,看完这部电影我睡了。
每个人都会有一部很私人的电影,那么这部电影一定属于我。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属于边缘化的人,可是慢慢的发现,好像我和她是一样的,无非是每天愤世嫉俗,却不知自己真正的归宿在哪。
电影里,那本daily是最吸引我的。
那本书是艺术么,老师好像不太喜欢那本书,喜欢那些没有什么真实意义的,只不过添加了那些锦上添花的修饰词。
好像所有的老师都喜欢那些被文学附加了价值的艺术。
不过最后她还是像老师妥协了,那副插画,最终还是被人强行撕下了。
这些都不足以让我深深的爱上这部电影,真正爱她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那种孤独,偏执的孤独。
影片的开始,她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开心的起舞。
有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我都在自己的床上幻想自己身处一个群体之中,是一个很酷的人。
这个愿望一直陪伴我三年高中,从未间断。
她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只有她才知道眼前出现的这个看起来猥琐又胆小的人才是真正属于她的朋友。
他们都一样吐槽这世界,孤独的一个人活着,总是别扭,却又想去尝试。
我想要写,但是开始打字以后,却发现自己完全无法写出来,这是一种私人化的故事。
结尾的时候,她独自离开的时候。
我真的好感动,人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救赎的,我们是可以选择离开的。
8.5分, 一句话总结就是,what a mess!
这种朦朦胧胧、混混乱乱又颓废的青春电影就像韩寒的青春小说一样,看的时候特别让我想起韩寒的一座城池,仿佛时间都暂停在了那个毕业的夏天,整个回忆都是蒙上了橘子水般空气的氛围,虽是有着对未来的憧憬,但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一团乱麻,所有的一切都超出自己的预计,失败才是那段时光常伴的经历。
眼镜女是坏人吗?
酒醉许诺害得老男人工作、对象全没了,即使最终在病床上看到画作重燃希望,也只能是一场空,人到中年的他还能否再经历这样的打击,一个loser一个离群者,在这部剧中充满悲哀,直接原因是眼镜女,但她也并不是故意的,这只是一个对爱情对非主流充满幻想的青春期小女生的心理,可能心里明明已经知道是不会有结果,但还是想要满足自己的胜负欲,继续伤害这个男人,或者说是满足自己长期被斯嘉丽光环笼罩下的自卑感。
家庭不幸,工作失意,最好的朋友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相处,最终她选择离开,一切都暂停在那个夏天的傍晚,坐上了那辆不知是重新运营、还是从天而降的“幽灵班车”,去向了一个不可知的地方,可能未来还是这般失意,又或者是重新开始一段幸福的人生,这段橘子水般的夏天已深深的烙在她的心理。
电影看上去是讲了和斯嘉丽之间闺蜜的分分合合故事,但斯嘉丽的角色在整个电影中并没有非常合理的剧情安排,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剧情推动作用,就像一个经常挂在口中却很少出现的好朋友一般,每次出现只是为了稍微的加重眼镜女当时的快乐或悲伤,或是为了回忆,这是本片的败笔。
为什么电影要叫ghost world,这ghost指的是老男人、眼镜女等等如ghost一般,在世界上并无太多存在感,生活并不如意人的生活,但这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是这般,这才是最真实的世界,这就是一段ghost的普通生活,ghost般的等车人、班车以及ghost的漂泊,谁的青春不迷茫。
我肯定看过,但是我忘记内容了
B站720p;太多自说自话;
“我们生存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周围的人们都是如此陌生,仿佛除了自己,身边的都是幽灵。”——豆瓣评价和实际观感差距较大的一次观影!
4可怕,現在的我只是稍微溫柔一些的Enid,依舊覺得世界上的dork很多。而且,這些dork活得還不錯,這是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我不想循規蹈矩,也不想隨波逐流;我嘗試走進一個nerd的世界,但貌似他不想給我這個weird girl任何機會。Fuck everything! 這不是叫憤青,而是證明我特麼還青春地mean著。
夜色中离开的结尾特别好,整体有点太简单了。我觉得高中毕业那一年的状态与心事比这里描述的要复杂许多啊。
最好是看到片尾曲唱完,铛铛铛结尾有彩蛋哦!“fuckers! fuck with me! ”原来是美国丽人里的索拉伯奇。。
青春片都能拍的这么闷
青春片里比较不像样的一个,但也可能和观看顺序有关,如果这是自己看的第一个青春片可能就五星了。
一场无与伦比的向童真的伤感告别。所有人都逐渐远去,只留下她一人徘徊不前,堕入了古怪的拒绝长大和未老先衰的奇怪精神混合体(从她最后出场身穿的旧式短裙也可以看出导演的心意)。这个片里没有爱情和友情,所有一切都是主角Enid在“溺水”前想要拼命抓住而不被生活吞没的稻草。那些不合时宜,不与大众为伍,被世俗拒之门外的存在都成了她反复印证自身价值的幻像。那种充满热情一厢情愿的错位和拒绝向前的执拗不断挫伤身边的同行者最终分道扬镳,这也包括Rebecca和Seymour。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唯一能做的就是退出生活,坐着巴士远去。重看后甚至比二十多年前更喜欢,它有一种美国电影少有的清醒、感性又极其细腻的自觉意识,导演欣赏但不怜悯自己创造的角色,把她的失败当作是幻灭的诗意浇灌而绽放。满分电影毫无缺陷。
我们放纵自己的任性、却不敢面对现实、关于人生或者真实情感、有时候会想剖开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彷徨什么、其实一切只是我们在拒绝长大、这就是青春啊!
歌曲的本土翻译很神,剧情平庸无趣。
为嘛每个人都老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人都一样,犯贱,然后没事折腾自己。自己烂死的状态就别暴露出来还指望着依赖任何人,何况一个人的缺点,在烂状态的时候放大十倍;在别人眼里又至少放大十倍……自己估摸着算吧
很喜欢,尤其是最后,等公交的老头等来了公交,上了车。又忽然想起他和眼镜女的那场对话,女主:这里根本不会有公交。老头: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挺理解眼镜女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时期吧,你觉得做什么都不对,都不舒服,但又说不出为什么。你以为你想要的,你得到了,然后又不想要了。你以为他是你的英雄,后来发现,他只是你的投射。最后离开是对的,去更大的世界找答案吧,如果在这里找不到答案的话。
象征最后一点青春痕迹的老人上了原本永不会来的公车走了,依赖青春的她也追随着下一班公车消失在夜色里。城市在更新,而我们变成幽灵,融入的融入,消亡的消亡。没有抑郁过的,没有和最好的朋友分道扬镳过的,一定不会喜欢这部电影。
千禧年前后的coming of age好像经常放在urban migration的context下---走出原生空间(小镇)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关于忘年交(抑或爱上年长男子)的故事总是有点edgy的悲伤,而实在想不出比Thora Birch更适合的了,童星出身的她虽然后来发展和本片另一位女主演差距很大,但是她的表演却极富灵气。在叙事整体相对较平的连贯镜头里,最难忘的还是等待以为不会到来的城际巴士,去往未知的远方,这个处理是全片最喜欢的。
我本以为,这个世界除了我,都是傻逼。哦不,原来,我才是那个傻逼。
奇怪的是时至今日,对电影里那些拧巴的青春期小情绪还是可以理解万岁。片尾曲结束后的那个意外的花絮也很有爱。
莫名其妙。。。
多少人在叛逆过后再回头看来,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傻逼。不关我的事,我是来看斯嘉丽的。
太刻意 难免会显得装腔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