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部电影,我相信大家都会有许多疑问,比如说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就是,David和Emily是不是双重人格?
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双重人格?
各个人格的特征是怎么样的?什么时候是哪个人格?
在影片中关于David的双重人格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详细的解答,而关于Emily的部分则较少且充满疑问。
我觉得主要是导演为了营造氛围,误导观众故意为之所导致的,同时影片具有多个结局也说明了导演对于情节的设计是开放的(但我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如果能加入更多巧妙而不显然的暗示则会更好,反正我个人看了好几遍也没看出多少,可能是我个人观察力所限吧)。
接下来我就围绕着这个核心问题来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思考。
看了好几遍电影后,综合分析,我觉得David和Emily都是双重人格。
首先说毫无疑问的David,电影中给出了两个最可能导致其双重人格的原因,一是David说想给Emily一个比自己更好的童年,暗示David自己的童年不好,而不好的童年显然对一个人的心理有很大影响;二是David发现自己的妻子有外遇,这是最重要的因素,David(父亲人格或者说正常人格)不愿意记起这段回忆,不断梦见关于这段回忆的片段,表明这就是导致David产生或者说加剧双重人格的重要原因——分裂成两个人格,从而逃避这个现实。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关于David双重人格如何产生的结论:David的童年并不是很好,使他产生了潜在的双重人格(程度不是很高),而目睹妻子外遇,导致其双重人格的程度达到很高的水平。
然后David两个人格的特征及产生这样特征的原因也不难得出:David是一个比较无趣但负责任的父亲,始终尝试着去维持一个完美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完全的正面角色;而David的另一个人格也就是Charlie,则是个“有趣的”,但有强烈的控制欲和暴力倾向的人,可以说是与前者相当对立的一个负面角色。
我觉得或许其不好的童年就伴随着具有比较强控制欲,时常对其使用暴力的父母(我觉得不好的童年很大可能包含这样的因素,当然也只是猜测),从而导致其后一个人格形成;然后David又很想拥有一个和自己童年不一样的家庭,因此David则与Charlie完全对立,是一个温柔的爱自己家人的父亲。
而目睹自己妻子外遇则进一步强化这样的分裂,Charlie代表其内心的阴暗面:非常愤怒,想要杀掉背叛自己的妻子;而其父亲人格则仍希望维持整个家庭,选择容忍。
然而最终Charlie爆发,杀死妻子并伪装成自杀。
Charlie和父亲人格什么时候占据David身体这个问题很好区分,这里不赘述。
我们可能会有疑问,后面我们知道David并不记得目睹妻子外遇,那么如果在目睹妻子外遇后David人格分裂加剧,那是否David此时也忘记了目睹妻子外遇的事实?
我感觉这个也没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都只是猜测。
影片开头David问妻子有没有什么想要谈的,正常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David(此时应该是父亲人格)在暗示妻子坦白她外遇的事实,所以David此时是知道这个事实的,但也有可能David只是在关心妻子的抑郁症(妻子吃药等镜头很明显体现出妻子是有抑郁症的)。
而如果David此时是知道这个事实的,那么应该就是在人格Charlie爆发杀死妻子之后David受到冲击忘记了目睹妻子外遇这件事情。
不过这并不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只是我在重看时突然想到的。
接下来是Emily,我个人看到的结局是小女孩在Catherine家里画了自己有两个头的画,也就是表明了Emily具有双重人格。
就我个人而言,我第一遍看这个电影的时候真没看出来小女孩有什么明显双重人格的地方,我只觉得可能只是她在受到刺激后性情大变罢了。
倒是父亲有很明显的不正常的地方(几次时间错乱以及总是戴着耳机写东西),因此在重看的时候我特意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搜索Emily可能体现双重人格的地方。
纵观整部影片,我们可以发现Emily有时很冷漠,不愿意亲近任何人,甚至具有一定暴力倾向;有时则是个比较“正常”,活泼的小女孩。
我觉得这大致就是Emily两个人格各自的特征(姑且称后者是正常人格前者是第二人格)。
那么Emily究竟什么时候是第二人格呢?
我觉得这两个人格确实不太好区分,因为就算是正常人格难道就不可以冷漠脸吗?
我们先来讨论Emily何时产生双重人格这个问题。
在我看来是Emily目睹母亲“自杀”的时候。
因为在此之前影片中并没有任何相关征兆,也没有理由,但当然Emily可能一直有潜在的人格分裂的趋势,因为父亲有人格分裂,母亲有抑郁症,遗传的易感性是一个因素但不主要。
既然Emily是在母亲死后产生人格分裂,那么会有一个疑问:Emily有没有目睹父亲杀死母亲?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疑问是因为,Emily会在这么晚的时候起来并看见父亲发现母亲在浴缸中的尸体就很巧合,可能是父亲的哭喊惊醒了Emily?
但在影片中几乎是父亲刚开始哭喊Emily就站在后面了。
但也可能是Emily的房间离浴室特别近,也有可能是父亲在走廊叫“honey”时Emily醒了,不过可能性不大。
更小的可能是恰好此时起来上厕所。
因此我们就很有理由怀疑Emily在此之前目睹了Charlie杀死妻子并伪装成自杀的过程(毕竟搬运尸体这一段过程被看见也是很有可能的)。
但如果这样就很难解释之后Emily的两个人格起初并不讨厌Charlie甚至喜欢Charlie的事实,因为如果Emily是目睹父亲杀母亲而人格分裂从而逃避这个事实的话,那就很大可能应该像Charlie和David这两个人格一样,分裂出去的第二人格知道这个事实,而原先的正常人格不知道。
那么第二人格在知道父亲杀了母亲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喜欢Charlie。
最能支持Emily两个人格都不知道这个事情的细节是第一次的2:06父亲发现浴室里的字“you let her die”。
首先这个应该是Emily的第二人格干的。
因为正如David所说,这是Emily的蜡笔和字迹,就算人格分裂可能改变David的字迹也没理由让他的字迹变的和Emily一样,因此这肯定是Emily写的,但Emily否认,说明应该是她的第二人格干的(这里我们知道Emily的正常人格是不知道第二人格干了什么的)。
如果Emily知道是父亲杀了母亲,那她理所应当写“you kill her”而不是“you let her die”,后者的意思显然是Emily觉得父亲对母亲的治疗不够或者可能是关心不够,从而导致母亲因抑郁症自杀。
因此Emily的第二人格是不知道的,而显然Emily的正常人格也不知道,因此Emily没有目睹父亲杀母亲。
再分析母亲死的晚上前面的片段,我们可以知道Emily感觉到了母亲不对劲,因此很可能Emily整个晚上都因为担心没有睡着,于是听到了父亲的声响就起身目睹了浴缸中的母亲。
由这个“you let her die"我们也可以知道Emily第二人格产生的一个原因是她内心深处认为父亲对母亲的死负有责任,因此Emily的第二人格对David的父亲人格是怀有排斥心理的。
这可以解释开头大部分时间里Emily对David的冷淡态度(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样的Emily属于第二人格),以及Emily第二人格对Charlie的喜欢,并合作激怒David。
(未完待续)
第2140部2005年,恐怖悬疑电影《捉迷藏 Hide and Seek》有点年头的电影了,只能说是我看的比较晚,居然有中文配音的版本,好像是上过CCTV6吧,那就放心了,鬼是不会有了,也不会太血腥(摊手)
两位主演还是很强大的,达科塔·范宁 那时候也还小,小的时候真的老可爱了演技也非常出色整个故事设计的用心了,开始会故意误导上帝视角的观众,最后再慢慢反转,就是现在看起来并能算是惊艳了,但是放在小二十年前,还是可以有一席之地的,故事的留白比较多,甚至是居说有五个结局,讨论度也挺高,其实也算是另一种“ 炒作 ”吧,毕竟只要你不说的清清楚楚,大家就可以随便脑补。
有点小聪明,可以的
别的也什么好说的了,当初那个年代,经典的悬疑电影也不少,05年就有【万能钥匙】这个电影就没有显得那么突出了。
不过能引进来,也是挺不错的,就是我没有看到。。
再看已过二十年
总体还算不错,节奏也可以,一不留神就看完了,意犹未尽呢我是两个头的分解线推荐指数:三星半,不要被剧透直接看,效果拔群。
==============================================================================================================================================================================================================================================================================================================================================================================================================================================================================看到很多人都说猜到了结局,即父亲是人格分裂,杀了母亲,杀了伊丽莎白,还有猫,甚至还要杀害警察和女同事。
但我认为,这只能算是结局的一部分。
而这部片子真正的亮点在于小女孩的人格分裂,如果这点猜到了,你才算猜中了导演和编剧精心设下的骗局。
不觉得有关父亲的人格分裂的提示出现的很早吗。
就在大家埋怨剧情老套,顺理成章地以为人格分裂的父亲犯下了所有的罪行时,结尾的那幅画带来了逆转。
画中的小女孩,即艾米丽,肩膀上有两个头,而且两张脸一模一样。
这实际上是在暗示艾米丽同样拥有双重人格。
这么一来,为什么影片前半部分沉默寡言,行为举止怪异的艾米丽到后半部分会变得有些歇斯底里,并且一个劲地嚷着不要再看见“查理”,诸如此类的行为就可以得到解释了。
而且影片也因此显得比较独特。
因为在之前烂大街的人格分裂题材电影里,拥有双重或者多重人格的往往只有一个角色,而这部电影却通过捉迷藏这种游戏巧妙地制造出了两个人格分裂的主角。
仔细想想看,既然是捉迷藏,如果要玩得好,必然得要求两个人相互配合地一起玩。
影片里艾米丽有这样的一句台词:“他让我帮他(查理),是他逼我的”。
这是小女孩在正常人格下说的话,自然要为自己所做的作出辩护。
其实当她处于扭曲的人格时,应该是心甘情愿的帮助“查理”杀了伊丽莎白吧。
另外听说影片的结局共有5个版本,特意去查了一下,结果不出所料,结局大都暗示着艾米丽也拥有双重人格。
很多人认为是他爸爸干的,其实,影片有2个角度 1,是他爸爸干的2,是女孩自己想象的1就不解释了2女孩接受不了妈妈自杀的事实,强迫把凶手转到爸爸身上,一切都是她自己幻象的,另一个女心理医生想带他去治疗的时候,她自己认为他没有被医生带走,其实他已经被带走了。
最有力的证据是影片的最后,女医生说过几天送她回家,如果事实真的是女孩想的那样,她还有家?
她一直在自圆其说,精神早已奔溃,幻想着自己认为对的事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希望大家可以接受。
下面讲讲我看片的心路历程,诚然,我看过为数不多的恐怖片,悬疑惊悚片,但仅仅是这几部像教科书一般的片子,指导了我在看片中的一切思想活动。
首先,影片开始,描绘的是女儿和妈妈嬉戏的温馨场面,在鬼片或惊悚片里面加入温馨情亲的场景,让我马上联想到美版的《鬼水凶灵》,前面越是煽情,后面越是生离死别的悲痛。
前面的温馨是为烘托后面的悲剧。
果然,小女孩的妈妈死了。。
(呵呵,其实我看之前就知道了,因为看了简介。
呵!
)接着,女儿和爸爸搬到新居后,女儿说她有一个新朋友时,根据当时的表现手法,导演极力想营造出一种假象,有意把观者的思维向存在常人不能见的鬼魂,或女儿出现精神失常的方向上引导。
当爸爸问女儿,这个朋友叫什么的时候,女儿说:查理。
我当时的心里活动这这样的:一、存在一个鬼魂,可能是隔壁邻居家死去的孩子。
支持我的推断同样来至《鬼水凶灵》,里面女儿一直能看到那个死去女孩的鬼魂,并一度和她做朋友。
二、小女孩本身有问题,其实不存在这么一个朋友“查理”,我的意思是,可能存在这么一个物体,姑且叫做人吧,但绝对不是导演最初表达给我们看的样子,即它可能是个鬼魂。
支持我的推断来至《小岛惊魂》,看过的朋友都知道,《小岛》里面有个小男孩叫“维多”(是叫维多吧?
),只有妮可的女儿能见到,所有人(我和观片的朋友)都以为他是存在的鬼魂,结果别人才是名正言顺的“人”。
随着情节的发展,第一种可能性逐渐被排除,因为越看越不像鬼片。
再看第二种可能性,小女孩本身有问题。
而据我为数不多的观影经验和迟钝第六感,如果真的是小女孩有问题,那导演也太无聊了。。
所以肯定不会是这样。
所以肯定存在一个“查理”,不是鬼魂,那肯定就是一个人。
于是开始怀疑她爸爸。
为啥?
我的心里活动是这样的,新居,与世隔绝的环境,儿女通灵,老爸不停的写东西,所有这些场景你能联想到啥?
肯定是《闪灵》咯。
不过还没等我应正我的想法,一起看片的朋友就剧透了!
查理就是她老爸。。
原来她老爸人格分裂,自己都不知道,此举一出,我马上又想到了《致命身份》里面的杀手。。
所以一点也不觉着震撼。
别人那个能分裂出10种人格,你才多少?
接下来,我就像在看《闪灵》,只不过不是杰克尼尔森版的,是罗伯特德尼罗版的。
当她老爸意识到自己人格分裂时,我想呀该把你女儿毙了吧果然,拿着斧头,哦错了,是刀子去追她女儿了;我又想呀女儿该躲进卫生间他老爸来砸门吧果然,进了卫生间,不过又跑回她自己房间了..她老爸踢门那段我想呀门肯定得踢开女儿也能跑出去吧果然,他们来到了外面。。
他们刚到外面的时候我又想呀该进迷宫了吧?结果他们进了山洞。。
..........最后女儿又在画画,感觉不对,一看上面她画了两个头,哎呀跟《寂静岭》一个样,MS一切都结束了,结果却没完没了。。
总而言之,影片的每一个亮点对我来说都不是亮点,观片过程行云流水,波澜不惊仅是把原来看过的恐怖悬疑片重新回味了一番而已
又一次因为专注于剧中的细节气氛而完全顺着导演的思路走。
都说结果很容易就能猜到,于是揭秘时只有我是一副“原来是这样”的样子。
不得不说,DOKOTA FANNING演得真是太好了!
真的很有天分的孩子,确实是眼睛里都是戏。
通常我们把两个实力派演员在一部戏里面对面的大段对手戏叫飚戏,大概的意思是高手相遇,必是一场高峰对决,遇强逾强是也。
记忆最深刻的是《盗火线》里艾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结尾处的对决就是典型的飚戏,看起来很是过瘾。
不过飚戏也不一定就发生在老戏骨之间,有时候资深演员和天才童星之间也会撞出灵感的火花,飚戏飚得火花四射。
这样的戏以前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让·雷诺和娜塔莉·波特曼,《第六感》里的布鲁斯·威利斯和海伦·乔·欧斯蒙特。
现在还可以加上本戏里的罗伯特·德·尼罗和达寇塔·范宁。
看看结局怎样 (共5个结局)atrical version(剧场版): emily 和katherine一起生活,状态似乎很好,最后和katherine走出家门后,镜头由花瓶逐渐转向那副画,在emily的头旁边,多了个头,即emily的另一面. 这是五个结尾中第二烂的结尾 ,它选取的意象是画,来暗示悬疑和惊悚尚未结束。
电影中确实出现了大量意象,包括时钟、浴缸等等,画也是其中一个,但是它并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悬疑意象是hide and seek,整部电影就是这么一个游戏,引发人深层次恐惧和思虑。
结局1.happy drawing 剧情同剧场版,只是,两人走后,那副画没变,可以认为是个完美结局.也是最烂结局。
悬疑片结尾连悬疑都没有了,最关键的是亲情意象仍然选择不对,导致这个结局完全与电影脱离,使电影生生下降一个档次。
结局2.life with kathrine 与kathrine对话完后,emily 没有要求把门开一道缝,kathrine走后,emily躺在床上,然后开始数数,one one thousand,two one thousand...... 黑色结局的典范,两个意象分别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关门和hide and seek。
关门代表亲情的缺失和不可替代,完全延拓了电影主旨。
hide and seek完美阐释了悬疑电影的结尾技巧。
同时悬疑与亲情两个要素相辅相成,把整部电影的色调保持到了最后一秒,以这部电影本身局限来讲,无法做到比这个结尾更好的了。
结局3.a final game emily 在katherine所在的医院进行治疗,emily要求把门开一道缝,katherine走后,emily和结局2一样开始数数...... 门开,表示亲情的得到,数数则代表悬念的继续。
这两个命题从表现力上看是冲突的,任何一部电影,即使悬念地位再高,也必须为主旨服务,而这个悬念则似乎完全独立于结局。
导演安排这个结局其实说明了他在心底对于结构化的一种追求。
先说门,从影片开始,母亲开,然后到影片中段父亲关,再到最后开。
这个开-关-开的过程,是看上去比较华丽的结构化的重要特点,也是完美主义者的桌球。
然后,捉迷藏不用我说,这个意想当然是不可或缺的。
这个结局说明,结构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电影或者小说的和谐。
结局4.emily's fate 同结局3,在病房,对话完后,emily要求把门开一道缝, 但katherine没开,她出了房门后,同事的一个男医生问到:"how about her?" katherine回答道: "tommorow I will come back for her,I won't give up about her!"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老是壮着胆子看这些心理片,每次看完都手脚发凉。
最后的最后才知道心理出了问题的不是女儿,而是作为心理医生的爸爸。
看完之后只是担心要是真的有这样的童年和经历,以后还能没有阴影地生活下去嘛,看着母亲被父亲杀死,看着父亲性格分裂害了身边的猫身边的朋友,看着无奈之下自己的心理医生杀死了父亲,还是希望这只是电影。
另外,电影里的小女孩很可爱
捉迷藏的游戏对我们来说从来不会陌生。
一个孩子茫然的用手捂住或者用布蒙住眼睛开始倒数,一群孩子的嘻笑着跑开,一个个孩子被找出来。
游戏总是开心的,荡漾着的是孩童银铃般的笑声。
但是从那个黑漆漆的夜晚开始,电影便昭示了它不会是快乐的。
似乎只有开始的时候那个画面是明朗的,孩子和母亲的对话,说着会一直爱下去。
直到母亲的死亡打破了这一切,时钟直指2:06,恶梦开始的时候,孩子站在门口的表情。
风喜欢范宁这孩子。
多么好的一小孩啊(妈咪这话怎么这么BT的。。。
),这个世界上有天生的演员,范宁无疑就是。
出彩,她让这部有点老套的片子出彩,当然也不能忽略了德尼罗。
两个人之间的飙戏风看得十分的过瘾。
能从这个孩子眼里读出很多东西。
将来这个孩子肯定会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之前她已经给过我们很多惊喜,从之前的世界大战开始注意到这个孩子,似乎一直是斯皮尔伯格宠爱的孩子。
德尼罗就没什么多说了,老戏骨了,不过好像也有人不喜欢他演这样的角色,个人喜好了吧。
看到中间不到的样子就猜到了查理是谁。。。
一寝室的姐姐们作证~所以情节上来说也算不得什么出彩。
提一下,电影里的几幅画倒还不错,让我想到了《大逃杀》里的那几幅。
《大逃杀》里的那几张说是北野武自个儿画的,呵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过看过北野武的一些画风格倒是很像。
不知道这部电影里的又是谁的手笔。
看了一半就是要联想到半年前看的《神秘窗》,也难怪有人会说情节上有剽窃的嫌疑。
比较一下吧,演员阵容都算得上强大,一边是两人飙戏,另一边是一个人在独舞。
戴普的演技也是勿庸置疑的,简言就是演什么像什么,不管有多大的差异。
《断头谷》《剪刀手爱德华》《艾活传》(这部一直没买到。。。
)《忠奸人》到最近大家都很熟悉的《加勒比海盗》《查里和巧克力工厂》《神秘窗》《寻找梦幻岛》等等,戴普都没让风失望过。
内容十分相象(都是自我人格的分裂),但是就情节上来说我觉得还是《神秘窗》更胜一筹。
《神》显得更为紧凑,《捉》有个贯穿始终的道具——2:06分的时间。
画面上来说比较喜欢的是《捉》,阴暗却不失华丽。
给风就两个颜色的印象:红与黑。
非常的经典。
再就是音乐。
两部都很不错,配合剧情十分的紧凑,在高潮的时候十分能够抓住人心。
除了相象的《神秘窗》以外,我还想到另外一部电影——《The Game》(它的译名实在是太多了,《生日游戏》《致命游戏》《心理游戏》等等,风比较喜欢的还是《生日游戏》这个名字,至少跟故事还是很贴切的而且不会泄漏情节)。
也是一部讲心理的电影。
风觉得在这类电影当中比较优秀的依旧是《The Game》(风没看过的就不放在里面做比较了)。
首先情节设置十分的好,甚至在后来重新看的时候明明知道这是个游戏但是过程中风还是会跟主角一起抓狂。。。
汗一下- -|||演员方面也是没什么可挑的了,道格拉斯这种骨灰级的演员摆着就是票房的保证。
故事开始还是很轻松愉快的,入戏是渐微的,不自觉的就跟着一起进去了。
好棒的电影!
相比《捉迷藏》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最后一个细节,就是小女孩的画,两个脑袋的艾米莉……都说觉得是一个小查里要出来了,风觉得应该不是。
查里出来是戴维自己不知道的,人格的另一面被隐藏到甚至要自己爆发出来……而艾米莉却画出了两个脑袋的自己,只能说她可能看穿了人格的两面性。
OK就到这里吧,别的也不想多说了。
再罗嗦一句双重人格真的是一个已经被玩烂掉的东西,希望以后编剧们能搞点新意出来,多了总归味同嚼蜡。
双重人格已经被拍滥了... 2星给小演员
好在留了悬念。一开始父以为女有幻想症,观众我以为女儿有人格分离症,结果意外的是,是爸爸有双重人格!然后,回顾前面情景,似乎说得通,最后那张画又表明实际上,女儿心理上也存在问题,二这个创伤是在母亲过世之后,还是父亲死去之后才有的,悬念!
看了几部比较经典的人格分裂片后再看这部毫无新鲜感 看片顺序和时机果真很重要……不够惊悚 悬念设置也不太够 结局揭晓前把Emily弄得神经兮兮就罢了 邻居那条线讲得也不清不楚 空有铺垫 却没法对应上 这种片嘛 要么就要像Identity多分几个人格 要么还是得再精致一点才行。
1 猜到意外结局所以不算意外结局 2 人变坏 能力就翻倍 3 小女孩演技真棒 4 人格分裂*人格分裂 任意排列组合 5 解谜后仍然叨逼叨二十分钟却没再来个意外结局实在好无聊啊
如果说什么叫看了片头就马上想到完整剧情的就是他了。劇情懸疑,沒劇情,沒懸疑— —悲劇。
恐怖片也有儿童版?一直出戏,想导演是怎么拍这一幕的而不是害怕,说白了就是故弄玄虚。都揭露真相了还有20分钟,好多细节不知怎么在讲,莫名其妙死了不少人,邻居也冤枉。范宁妹子还是比不上芦田爱菜--
就是喜欢看这种电影,Dakota太灵了~
看来是把这片子看简单了,简单的以为是小女孩的人格分裂,悬念设置的很好,再加上老德尼罗和范宁的出色演出,不错。
那个结局很意外,不过感觉<神秘窗>更好点.
萝莉可爱的样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剧情太薄弱了吧,总之忘了。值得一提的是看预告片做了个梦,有生以来第三恐怖的梦,话说我的梦都太恐怖了
罗伯特·德尼罗和达科塔·范宁的表演还是一贯高水准,刀劈门段有[闪灵]感觉,"双"的设定也算有一点新意了。可惜同类型的惊悚/恐怖片看太多了,若是八年前看的话估计会给四星。(6.5/10)
本来期盼很惊险,结果还是觉得没什么。
太长了…有点故弄玄虚…老的小的都人格分裂……我只承认音乐氛围很恐怖 范宁的表演很精彩……
看评论才知道有5个结局的版本,所以我认为其他的细节就没有深究的意义了,因为电影本身就有漏洞了。不过整个气氛和表演还是不错的。
本来以为是儿童恐怖类的,没想到最后发展成人格分裂类悬疑片,但也只能说比纯恐怖类的剧情上好一点,跟致命ID那种还是差一大截,德尼罗和Fanning的表演还是不错的,最后结尾的画是暗示萝莉也是凶手之一吗。。据说有5个结局编剧你也分裂了吗。。
太容易就猜到了,所以非常不恐怖。就看故事圆得怎么样了,结果发现非常精巧,细节设置的很好。还有大家演的都很好,只不过有四个人是可以合成两个人的。最后多的那个头:心理学觉得啥问题都是童年创伤造成的
重看了一遍还是断断续续,记得当初是被那些凌乱沉闷的情节打败,所以直接跳结尾,可结局又正合我意方才郁闷怎么没好好看完而今抓住机会去细致,才发现真没那个必要。很多悬念草草带过,就只有故事的大体还能说上几句而已。两位演员也挽回不了什么。只能说,一切本可以更好。
虽然时间比孤堡惊情早但是前段的悬疑和恐怖上差点后半段就是典型分裂逆转剧情了并且结尾还得要忽悠你一下。怎么感觉都觉的这片就是请德尼罗和范宁来捞钱来了。
原来他们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PS:dakota fanning演技超赞的,太可爱了。
不是说结局可以猜到的片子不好,而是看完了没什么可回味的,有故弄玄虚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