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性别女,没玩过类似牛仔和巴斯光年那样的玩具。
我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妈妈十分娇纵我,禁不住我的大哭大闹给我买了一个芭比和一套家具。
在90年代初几百块可真是一笔大钱,所以我非常珍惜她,至今都完好的保存在床下箱子里。
商场里有各式各样发色肤色和眼睛颜色的芭比,她们的共同点是,都是成功女性,不是女牙医,就是女记者,要么拥有豪华套房,是集美貌智慧努力善良于一身的女性,小女孩们的偶像,我小时候觉得自己长大以后就是那样。
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成为一个完美的女性是几乎不可能的。
第三部里芭比的出现令我很欢喜,然而她一开始在车上哭哭啼啼娇小姐状,却让我很是失望,甚至有点反感,觉得她会坏事。
后来她投奔了ben,我觉得也是意料之中。
没想到她发现大家都被关监狱之后,芭比居然果断跟ben分手去找自己的朋友们(剧情进展到这里他们甚至还没什么真正的交情,毕竟芭比是妹妹的玩具,和他们不是一个主人)。
现实里哪个姑娘能做到?
还不是嫁鸡随鸡,甚至还没嫁,就事事向着男友,把男友放在朋友之前永远优先考虑。
而这部动画里的芭比不是一个普通姑娘,她宁可不要帅气男友和豪华套房,也要正义。
然后芭比大展拳脚,逼供ben,并穿着ben的宇航服假扮他去骗取资料。
这才是我心中的芭比,不仅是美丽,还讲义气,懂大义,有智慧,并且身强力壮。
我也曾经拥有,不对,我现在依然拥有这样一个芭比,她就在我床下的储物盒里,她从不让我失望。
(1.标题是我正好听到这歌随手写的..2.如果你智商不像我这么低其实剧不剧透无所谓..<---五五阿姨这是巧合-。
-)走出放映厅的时候我嘴里碎碎叨叨地骂着不放完字幕就掐掉的死电影院,右手拿着3D眼镜,左手捏着一把潮乎乎的纸巾。
当我中午搭上从学校进市区的地铁临时决定还是趁早去把TS3看掉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今天不幸地换了背包。
于是这是我能对一部电影做到的最大的尊重与期待了──我在万宁和屈臣氏里找了半天买了两小包纸。
始终都让我很奇怪的一件事是,在那么多时候,事实上在除了良心爆棚的那些人生巅峰之外,我都对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不由自主地保持着那种让人恨得牙痒的距离;可是在每一个有皮克斯的夏天,每一次,不管我做好了多么强大的心理准备(比如说“这个肯定很感人啊你不要丢人啊”或者“每回都哭你有完没完啊”),它从来都没有失手过,我总是会被感动成一种软体动物之类的东西,可以被碾成电影想让我变成的任何模样,精神恍惚若干天,沉浸在一种世外的幻觉里,我可以上天入地、奋不顾身,我是那种默默无闻的超级英雄。
前几天写电影课期末论文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看电影的时候对号入座这件事是没什么好丢人的──原来还有一大堆人靠“精神分析”这种东西吃饭啊。
而皮克斯的存在对于我来说,就是每隔一两年,用几只动物或者怪物告诉我,世界上是真的有爱这种东西存在,它总是让你伤心透顶,也让你变得勇敢而坚定。
当我想到教会我那些大道理的是两条小鱼、一只老鼠、两个机器人之类的东西的时候我都会觉得自己很没用;身为一个成年人我已经觉得告诉人家“其实这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简·爱哦”是一件很拿不出手的事了,可是那至少还是个人是吧。
我不跑题了。
其实片头还是蛮雷人的,可是我居然在片头结束之后,画面切入录像模式的五秒之内瞬间泪流满面。
我对TS其实也说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我都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看完了TS 1(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模模糊糊地记起好像当时的那张从学校门口音像店(三辰影库)借来的盘最后一点读不出来),我只知道那时候读小学的我在爸妈面前坚强地忍住了眼泪。
可是这对一个小孩的成长阴影实在是太大了:她居然在20岁的时候,因为这样一部动画片的续集哭到腿软。
在看过Up和驯龙之后,我已经相信这个世界上讲故事的动画片已经绝迹了。
所以我居然会想Pixar是能恶心到大毛毛熊变回了好人去救他们; 以及我居然会有那么一瞬间认为大结局是他们手牵手掉进熔炉(化成了一颗爱心之类的……参见《小锡兵》)。
看完片走在路上的时候我找出来TS2里Sarah Mclachlan唱的那首When She Loved Me听,然后我被硬拽回了电影里:Jessie说,那些就像是Emily曾经对她做过的一样,拥抱她,然后抛弃她。
我不想承认 “lonely and forgotten”对我来说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可是事实是每当我精神崩溃的时候,都会想起来列侬的一首歌,Nobody Loves You When You’re Down and Out.于是事情的重心就这样被转移了:我这么奥特曼是次要的,没有人爱我了这可怎么办。
这是一种怎样矫情的情绪啊可是它始终占据着我最深层的恐慌,我仿佛是知道总有一天我会搞砸那么一件事,惹毛那些在给我最后一次机会的人,他们再也不要我了,那我费这么大劲做的事情都是在给谁看,你们都不在意了别人再怎么在乎又有什么用。
我也不是说我一辈子都是在用来讨好那些我爱的人,而是我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要维持自己的分量,为了你爱我,为了在你需要我的时候我能出现在那里,为了我伤心的时候你肯听。
我可以在阁楼上虽然我更愿意在你的书包里,这不是不重要,而是你比这件事情更重要。
所以前几个月,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在和我希望的那样背道而驰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永远也不会丢下我不管的人是我的家人,于是我翘了课飞回家陪妈妈做饭,像一个疯子。
现在想来,其实大粉熊是坏人我早就该看出来。
当他说“如果你没有主人,就不再会被抛弃”之类的那句话时我就伤心得要死(这句是他说的吧?),像是被戳到了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东西,像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其实也穿着那件让人讨厌的可以防弹的哲学:如果我不开口就不会丢人,如果我不承诺就不会犯错。
可是不是这样的,我并不想变成一个自私的混蛋虽然有时候我觉得那简直太酷了,尤其当它的拥有者是摇滚明星之类的东西时。
后来我也有点想明白了为什么看到那个小女孩(原谅我吧我记不住名字)自嗨会那么感动。
不是因为我小时候也这样我小时候才没这么傻,而是因为,当我长到20岁这么大的时候,我依然会沉浸在一个用铅笔画出来的角色的生命里,当那个要去上大学的男孩把我送上阁楼我就哭──当他要带我去学校我还是哭,他说我是最勇敢的牛仔我哭昏过去。
我比那个小女孩还要入戏,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多么窝囊的结论。
可是我得要承认,在看到有那么多人对这样的情节无动于衷的时候,我是有那么点该死的优越感,我知道在心里存着这类温情的那间房子暂时还不会对我关上门;而世界上有那么些大男人,他们是懂得的,他们用纸笔和电脑孜孜不倦地编着这种小孩子与毛毛熊的故事(他们甚至给巴斯光年配上BNL的电池!
);而当你知道也不是每个人都非得长到再也不被这种故事打动那么大才能活下去,那么世界其实也不是那么坏,如果Pixar收我去扫地我能有更深的体会。
看电影的时候坐我左边的是一对年轻人,结束的时候我坐着看字幕抹眼泪,他们爆笑了整场之后站起来往外走,我听见男的说“我小时候还有一套这个玩具呢”,女的惊讶地说“啊,你还有一套这个玩具??
”所以我后来觉得他们可能只是普通朋友……不然你们平常都聊了些什么啊。
而最后我想说,去年夏天陪我看Up的那位同学,你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好。
关于《玩3》的主题,大部分影评都已经非常充分,这篇文章主要提及一些细节上面注意到的东西。
我第一次看的是原音版,由于过于重视了期待,结束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很尽兴,观感很乱,也并未非常入戏。
而今天第二遍的国配版则完全打破了之前这个尴尬的局面。
我分析了一下,很可能有三个方面。
一是因为国配的出色。
这一次配音的质量似乎带有很强烈的译制片的光芒,很多台词国配的笑料比字幕有想象力得多,配音演员的模仿与选择也十分专业,比如蛋头与蛋头夫人的配音,声线的特点与笑果甚至明显优胜于原版。
而童自荣版的胡迪会给观众散播一种天然的怀旧感,运气好的话你会一个不留神穿越十五年。
我相信配音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他自己的创作过程,在很多细节上他把胡迪配得有一种可爱的喜感,很自然也很立体,当我联想到这个配音演员已经年近七十时,现实跟动画片之间的差距简直有点儿不可想象。
二是因为中前段幼儿园里的黑暗期可能会给一部分观众造成心理上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在以后回顾电影时会喧宾夺主。
因为按照剧本的设计剧情只能这么走,但它又与整部电影的那种情感铺垫在风格上显得不那么统一。
就好像第一集的设置,胡迪对巴斯一开始表现出来的嫉妒与自私让我印象很深,所以即使最后结局他们成了好兄弟,对第一集的阴影似乎都仍旧这么存在着。
这个缺点可以说是玩3的先天病,是硬伤,不可避免但也无奈。
而第三方面,就是玩3里面有多层且意义丰富的“细节”。
它们往往铺设的很隐蔽,第一次看极容易忽略或忘记,可若仔细研究就能发现这些暗藏的细节设置对电影本身的重要性,一旦观众深入其中,会跟随细节的顺序将电影的情感理解得很通透。
例如新角色肯,电影在他身上表现的笑料很多也很足,但所有笑料的设置并非杂乱无章指哪打哪。
若把发生在他身上的笑料串起来,你会发现它们在不露痕迹的情况下很清晰地表现了肯女性化的特质:比如说肯会自己的脖子上戴芭比的丝巾,用闪光颜料的笔写信,对服饰的天然的热情,还有书虫对高跟鞋的态度。
最明显的莫过于他在换衣服时被芭比制服的场景,注意,在之前换的很多套衣服时芭比都没有采取措施,而偏偏当他穿着跆拳道服出现,摆弄花拳绣腿时却被细手细脚的芭比一招制服,这里的讽刺意味是非常强烈的。
这就是皮克斯,它为什么能远远地领先于普通的动画公司?
为什么它可以保持永远成功的秘诀?
因为即使小到一个配角,它也会用细节来服务角色的人物性格,并且在设计上天衣无缝。
对细节孜孜不断的追求却又低调的表现是皮克斯最大的闪光点。
这细节不止是草莓熊身上3473271根毛发那种技术,不止是大胆模仿经典电影碟中谍,驱魔人,魔戒与星战的桥段,不止是人物性格上一丝一毫缘由的形成。
这是一种比什么都实在却又看不见的软实力,是那些只热衷于门面功夫的肤浅的电影人理解不了的精神层次!
电影一开始安迪把胡迪与巴斯分别放置这一细节就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我个人愿意把它比喻成开解整个电影情感方向的钥匙。
首先,这里安迪对两个玩具不同的态度有一点让故事走回到第一集争宠的尴尬的可能性,但是编剧并没有纠结于这个问题,而是让胡迪因为一系列原因与大家在原则上产生了分歧。
但由于胡迪看到的事件的本来面貌比大多数玩具更真实,因此他所作的选择与决定都显得较理性与客观。
他在前段表现出来的对安迪的忠心一直是十分坚定与单纯的,即作为玩具我有陪伴你的责任,无论你是否已过童年。
转折发生在安迪临走前的一刻,妈妈看到人去楼空的房间后失声哽咽,母子俩抱在了一起。
这一幕化解了一个人躲在箱子里的胡迪一直以来谁都无法改变的原则。
他开始意识到没有绝对的死守与跟随,即使是安迪的妈妈也没有办法陪伴他一生。
人的一生是不断迎新又不断放下的过程(玩具也是),无论是你多在意多深情的,也永远会有结束的一天,必须得接受离开它们的事实。
草莓熊的悲剧在于,它接受不了自己被代替的事实,曾经美好的爱反而变成蒙蔽它的缘由,爱变成了恨,才走入极端,在性格上渐渐形成了强大的黑暗面。
草莓熊与胡迪的选择十分具有对比性,它们曾经都站在同一个生命的岔路口,往日的美好都让它们无限眷恋依依不舍,可是在最后胡迪勇敢地选择了放下过去(这份勇敢在焚化炉时已有交代),它带领伙伴们平安地渡过了这个变革的阶段并幸运的走入了全新的生活;而大熊偏执地纠缠于“被替代”的结,自私的独占的爱欲极端膨胀,导致一路阴暗与黑暗到了底,也给无数玩具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比怀旧更高明的是如何对待怀旧,皮克斯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这个道理铺展地纯粹与透彻却又低调不着痕迹,实在不枉影迷们一年之待。
电影最后玩具们坐在邦尼家洒满阳光的台阶上,用着已不再是惆怅与留恋,而是新生的微笑目送安迪离开,这个赏心悦目的画面,其象征意义很是值得反复咀嚼。
这其实是一种“富士山下”式的人生理念,爱一个人,就像爱富士山。
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过去。
情感也如此,逛过就已经足够。
无论是70、80还是90,他们要面对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成长的本身是一个放下的过程。
作为一部经典电影的续集,往往是不讨好的,通常都被冠以“狗尾续貂”抢钱之嫌,所以当皮克斯决定重拾十年前落下的“玩具系列”,估计这块金字招牌也让不少人捏了把汗。
而当我看完这部影片,心里剩下的,只有满满的感动和惊喜。
本片相距上一部也十年有余,于是皮克斯索性让安迪长大,离家上大学之际,作出处置玩具们的决定。
剧情发展的前一个多小时高潮迭起,其实剧情发展的方向,依旧看得到前两部的影子——胡迪与众玩具的矛盾激发到解决,然后同心协力一致达成目的。
在这里,你可能会挑剔皮克斯在重复原来的老路子,没错,这一部分充分照顾到了小朋友们的口味,新人物的不断出现,也让本片精彩依旧趣味纷呈,但不足以让本片位属精品之列。
不过后半个小时的出现,让本片的主题,相比前两部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当玩具们在垃圾场的逃亡过程中遭遇暗算,掉入巨大的熔炉中,无力但是坚定地手拉着手,相互微笑着等待死神的降临时,熔炉中橘黄色的光线正打在玩具们的身上,温馨而又悲怆,像足了夕阳西下前的光芒。
虽然我明知道皮克斯不会就这样结局,但是还是“不慎”被打动了,毕竟,玩具系列与我相伴的这么多年里,印象中永远没有胡迪和巴斯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当玩具们一切努力白费,英雄终归末路,看着系列长大的观众们不胜唏嘘:会长大的安迪,会被抛弃的玩具,一切都是会变的,这个定律在电影里也同样适用。
而时间不只是带给玩具们被冷落的命运,更带走了太多我们儿时的情怀,电影至此,已然于诙谐幽默的基调中,不自觉引申出一丝丝怅惘的怀旧情绪。
皮克斯小试“熔炉冒险”牛刀之后,玩具们有惊无险回到了安迪身旁,一般的故事,大抵会就此打住,也绝不失观赏度。
可接下来安迪的选择,才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在牛仔胡迪的引导下,原本打算将玩具藏之阁楼的安迪抱着一大箱玩具,下定决心把玩具们送给同样喜欢玩具的小女孩邦妮。
当安迪拿出玩具依次介绍玩具时,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安迪对玩具们深层的喜爱,而这种喜爱表现的越明显,我们也越是不舍。
到最后很意外地拿出箱底的胡迪时,我和安迪同时叹了口气,虽然不舍,但是这可能也是玩具们最好的结局,安迪说"They mean a lot to me, i hope you can treat them well"(大概是这么说的),眼中饱含的是叹息和一点释然。
安迪拿出玩具们与邦妮一同玩耍了好久,其中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安迪把胡迪架在脖子上,大笑着迎风奔跑,这个镜头也曾经在前代中出现,首尾呼应,在这儿多了几分永别的意味,但也确实是一场完美的道别。
玩具对我们的童年来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注入玩具中,为每一个玩具赋予生命和能力,他们也曾经是我们想象力的塑造者,丰富装点着我们的童年,大概谁也没曾想过去和自己的玩具道别。
皮克斯正是以我们的童心为引子,在这部影片的后半个小时,直接击中我们生命中曾经最重要的东西。
当我看完片子本以为自己抓住了些什么时,其实有些东西,已经永远不在了。
这一部迎来了残酷的现实,安迪长大了,他不再需要玩具了,玩具们很寂寞,千方百计地想要主人来玩自己一次,却失败了。
这一部中的胡迪一直很清醒,最开始在大家都要留在幼儿园的时候,他选择去陪伴主人,他的驴子想要和他一起,他拒绝了,因为他虽然爱自己的主人,但是也深刻地知道玩具的处境,并不想大家被从此遗弃,因此他选择自己完成使命,这也体现了他的领导力,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中间被人捡走,又体验了被玩的乐趣时他还是坚定地要回到主人身边。
知道大家有危险,毅然决然地回到幼儿园营救大家,并没有丝毫责怪大家放弃安迪,所以胡迪是个好统领,是个好玩具。
最后大家的获救是因为娃娃,娃娃并没有因为主人换了其他玩具而怨恨,只要主人没有放弃自己,它永远是主人的好玩具。
最后,安迪把玩具交给小女孩时我哭了,他熟练地说出每个玩具扮演的角色,说明他对玩具是有感情,玩具陪伴了他一整个童年,最后一次和小女孩一起玩玩具,作为告别,也看出他是真心爱玩具的好主人。
人会有很多玩具,也会有一天不需要玩具,但是请记住玩具曾经陪伴自己岁月,善待每一个玩具
《玩具总动员》三部曲跨度达到了15年之久。
其第一部于1995年上映,作为首部长篇CG电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第二部曾险些仅仅面向电视市场,但在Pixar的坚持下终于搬上了大屏幕,并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续作好评甚于首作的电影之一。
随后11年中,Pixar在和迪斯尼分分合合的变故中不断壮大,陆续推出的几部CG电影都获得了非常不错的评价。
今天,他们终于为这个漫长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玩具总动员3》堪称神作,皮克斯真的做到了。
本作在延续前两部作品风格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新角色(大多为反派角色,因为之前的反派全被演说家Woody归正了),拥有更宏大的场景、更搞笑的桥段、更令人震撼的剧情。
在众多令人难忘的电影三部曲中,除了《魔戒》系列外,最成功的恐怕就要数《玩具总动员》了。
而且这次,中国大陆享受到了额外的“福利”(不是ACFun上的那种),该片在中国的公映时间是最早的,比北美提前了2天。
===================================================绝非儿童片那般消遣中国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想法,所谓动画片就是给小孩子看的,而皮克斯常年挥之不去的“总动员”的“低龄”帽子事实上阻碍了更广大年龄段观众对他们作品的了解。
皮克斯一直认为,动画片不仅仅是给小孩看的,不同年龄的人会从电影中看出不一样的感觉。
或许在他们早期作品中,所谓幼稚的成分居多,但是自从《海底总动员》开始,情况有了大幅的改变,而近些年的《Wall·E》和《飞屋环游记》,更是将动画片的包容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而这次的《玩具总动员3》,孩子们自然可以从影片中找到欢乐,也能为最后玩具们的九死一生感到刺激。
而对于从1995年到2010年同Andy一起长大的人们来说,更多的恐怕是回忆中的童年,记忆深处曾经属于自己的玩具,和当时用玩具们编造的各种神奇故事。
或许你能看到弱小的玩具们在面对不可预知的宿命时表现出的无畏的团结;或许你能看到一个善良的人变成一个邪恶的人需要遭受怎样的心理打击;或许你还能从中看到可怕的独裁政权是如何从统治集团内部瓦解的……总之,《玩具总动员3》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电影,我们不应从它的表现形式上来武断地推测内容的受众。
=====================================================神来之笔(本章有关键剧透)影片的最后20分钟真可谓是神来之笔,将整部电影升华到了前两部难以企及的高度。
在玩具们历经九九八十一磨难后终于回到了Andy家中,本来Woody会跟着Andy去上大学,而其他玩具将被束之阁楼,就此尘封。
影片到这里结束,也算是完满了,或许导演还可以加上俗套的黑屏,字幕“十年以后……”,然后镜头切换到Andy的孩子在玩他当年的玩具……但是这样何来神作?
所以Woody给Andy留了一张纸条,引导他把这些玩具送给阳光幼儿园的小朋友Bonnie,之前Woody在她家留宿一晚,知道她也是个喜爱玩具,会善待玩具的孩子。
而Woody偷偷地从上大学的行李中跑出来和其他玩具一起,最后Andy决定将Woody也送给Bonnie。
于是我们看到的画面是,Andy向Bonnie一一介绍这些玩具,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他把牛仔Woody架在脖子上飞奔,他让Buzz Lightyear在空中翱翔,他把的Potato Head夫妇温馨地放在一起,他将三个Aliens一字排开……有人说,光凭这最后的20分钟,就足以让这部影片不朽。
或许这并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这样完美的结局,让许多观众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皮克斯就是这样,让你在前一分钟笑,在后一分钟哭。
=====================================================花絮尤记得在《玩具总动员2》中,大魔头Zurg和Buzz在电梯上恶搞《星球大战》的对话,本作中笑点依旧很多,让我们来略数一二。
西班牙舞者操作方法:打开巴斯光年的后盖,用尖锐的物品按住Reset按钮至少5秒以上,你就会得到一个会说西班牙语并且有着非凡舞蹈能力的巴斯光年。
百变 Potato Head作为本作的最佳配角,Mr. Potato Head(中文貌似叫做土豆先生)在电影中拆装零件无数次,同时整过三次容。
You would not believe what I've been through tonight!口头禅三部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口头禅是“To Infinity and Beyond!”(飞向宇宙,浩瀚无限!
)。
不过本作中又加了一句(其实这一句前作中已经出现过了):“You have saved our lives. We are eternally grateful!”,来自三个外星小玩偶和Potato Head夫妇。
打酱油的龙猫Bonnie家中有许多新玩具,其中之一是……嗯?
龙猫?
宫崎骏内牛满面啊……eBay = 淘宝?
在影片的开头,Andy的妈妈问他怎么处理这些玩具,其中有一句台词(记不得原文了)是说,把它们放到eBay上看看能卖多少钱。
结果官方版的中文字幕居然把eBay翻译成了“淘宝”……抓墙(这也太不敬业了,要不然就是淘宝给了钱了)……
他们其实坐的离我并不近。
三个墨西哥小男孩儿,应该是一家的,最大的不过八九岁的样子,最小的还要坐在哥哥腿上。
从一进场就折腾个没完,爬高上低,把椅背翻的咚咚响。
捏着鼻子怪腔怪调的学每一条预告片里的旁白,又迫不及待的拆开包装把3D眼镜架在鼻梁上,挤成一团用手机自拍,然后大笑着骂粗话,删了又拍,拍了又删。
我羡慕他们大清早就这样好精力,但又有些不满他们家长的不作为。
电影院每天最早一场的票价要便宜一些,一般有时间有心思早起捡这三五块钱便宜的要么是没课的留学生,要么就是这样的南美新移民家庭。
多半是一个看不出年龄的大号墨西哥女人,牵扯着三五个小孩,几个影厅来回蹿,很合算就能消磨了一上午,也打发了小人儿们淤出来的能量。
此刻他们的母亲正埋头对付一桶肯德基炸鸡腿,像是罩了一个巴斯光年的太空头罩,她是那么的专心致志,对儿子和电影都显得无动于衷。
我记得第一次看玩具总动员的那天,我妈也给我买了肯德基,儿童套餐,里面送小玩具的那种。
我简直是开心的要疯了,那个时候我完全无法承受同一天内既看了动画片又吃到肯德基,难道以后日子都不过了?
那个时候绿豆沙才一毛五,三色冰淇淋也就两块,公车上的售票员阿姨都有一个神气的票夹,用皮筋磕着硬币,那个时候还没有其他的“总动员”。
久违了,已婚的马铃薯夫妇,被拉的略长的弹簧狗,小粉猪存钱罐,绿壳硬塑料恐龙,久违了,伍迪和巴斯,久违了,各位。
电影的尾声,和我们一起长大成人的安迪临去大学报到前,不得不和自己心爱的玩具告别,他从箱子里把玩具们一个接一个拿出来,介绍给小女孩邦妮听,安迪问她:“这些玩具对我来说特别重要,如果我把他们都交给你,你能照顾好他们吗?
”邦妮还没回答,我就在黑暗中听到前面那三个墨西哥小男孩齐声说 :“I do! I do!”那种语气里的坚定和慎重,比我听过所有成年男人的更像是一个不变的承诺。
“当我成为一个男人的时候,我就把幼稚的东西放了出来。
”玩具总动员3是一幅令人惊叹、充满魔力的画面,让人想起了塔尔苏斯的名言,但它的制造者从未忘记自己是孩子的感觉。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继续他们近乎连续的动画杰作,带着色彩缤纷的情感回归到电影中最好的玩具盒中。
在故事的第一个情感刺激中,第一个场景深入到一个松散的、令人惊叹的想象娱乐中,在那个时代,我们都设计出了自己的世界和玩具故事。
但安迪终于长大了,正准备上大学。
他的玩具(大部分人都在这里,尽管有些人已经离开了,由于年龄、破碎和庭院销售),由于玩的太少而被摧毁,他想出了精心设计的方案,迫使安迪把他们捡起来,还记得玩游戏的时间。
他们很伤心,但很实用——“每个玩具都能通过这个”。
在上大学前的一个星期,安迪的妈妈让安迪把他想要的玩具分开,放在阁楼上,那些是垃圾。
在一场混合中,巴斯光年,土豆头和其他一些人几乎没有从垃圾填埋场(在未被碰过的垃圾箱里)逃到当地的日托中心。
这只毛茸茸的泰迪熊,由于被取代而被激怒了,并被激怒了,它在中央领导着一个让人不寒而栗、完全腐败的极权主义政权。
我们的英雄们被塞进了孩子们的毛虫房间里,即使没有他们的尊严,他们也几乎无法逃脱。
Lotso用铁来加强纪律,最终重新编程,为他服务——努力让他回到正常的电影中,这是电影中最受鼓舞的动画。
这部电影的其余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了玩具总动员和越狱,这是我看过的最令人兴奋的u级动作冒险片,这是皮克斯的最后一部。
(有些时刻可能会让非常年幼的孩子们感到不安——这只猴子!
)自玩具总动员2以来,角色动画的发展就有了飞跃。
人类的可塑性更强,也更有活力。
所有主要角色的表演都更加丰富和细致。
这对即将到来的戏剧至关重要。
芭比和肯(“我不是女孩的玩具!
”“你是一个有腿的钱包!
”)有他们自己的有趣的有趣的故事线,而画的声音一如既往的不明显。
一个特别突出的是费雪的经典聊天电话,一个中间的老计时器。
特迪。
牛顿的作品与华丽的动画结合在一起(由眉来表演,从来没有如此崇高!
)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厌世的表演。
皮克斯总是提供华丽的剧本,而这一点,阳光的Michael Arndt的Michael Arndt也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在他们的故事会议上的苍蝇。
这个故事集巨大的笑声和丰富的悲怆,似乎没有任何努力,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结局,几乎没有人会干涩的眼睛。
非常完美的。
为了获得积分,黑帮们都被关了,包括雷克斯的“主要捕食者”地位和电子游戏瘾。
一1999年的《玩具总动员2》中,胡迪坐在透明胶带上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对老矿工说——I can't stop Andy from growing up,but I wouldn't miss it for the world。
仔细想想的话,这句台词依然没能解决之前老矿工提出的问题:Andy会长大,会上大学,会交女朋友,会在公司开水间里跟女同事开玩笑。
这些生活经历必定是玩具不可能参与的部分。
和主人分离其实是每一件玩具绝不可逆转的宿命,不管你们在彼此生命中扮演过怎么样重要的角色。
只是“提前”成为博物馆藏品和“继续”作为Andy玩具的二选一试卷中,编剧用避重就轻的技巧转移了问题关键。
选择后者,暂缓对矛盾的思考,《玩具2》是这样在欢乐中结尾的。
但是现在,这个时刻终于还是来临了。
二皮克斯近年来似乎总处在一个很奇妙的瓶颈上,往往开篇命题宏大有力发人深省,故事行进至中部却无以为继,特别是后半个小时更容易出现场面精彩纷呈、主线却越跑越偏的情形。
一口豪气接不上,便掀起千重浪,大起大落掩盖链子松掉的痕迹。
这当然并不能完全说是编剧不好,真要让一部担负着沉重票房负担的商业动画,在搞笑与动作的间隙还能坐下来一五一十地探讨大道理,还要探讨出结果,似乎有点为难他们。
但路总是人走出来的。
这次《玩具总动员3》起势并不高,甚至根本就还是沿用之前提过的问题:主人长大,玩具们的命运何去何从。
但是借由这个扯不断的话头,《玩具3》脚踏实地走入全新的视野里,并且一气呵成把三部的情绪做了一次完美的归总。
三玩具是儿童的伙伴,更是他们在不可知世界里,最初的唯一可以信赖的存在。
大人太高远,电视太多变,都是只能被动接受灌输的复杂对象。
即使是同龄小孩相处,也都还没具备什么相处的经验。
志明对春娇关心,羊子爱欺负马男,也许隔天态度就大不同,于是这就让远没有学会理解他人的小小“自我”百思不得其解了。
只有家中的玩具,是一动不动等待着主人的归来的,也从不会让主人觉得难以捉摸。
在它们身上,小孩子可以投射自身对时空的理解,建筑心中那个世界的雏形。
第一次开始觉得,自己拥有。
拥有以后,会眷恋,然后会奢望一直这样下去。
可是如今的我们都该知道,一生一世也许一开始就是个美丽的谎言。
我们在变化中,能做的只有跟着变。
区别只是,谁是强势的一方。
玩具们总是时刻担心着andy变心,也不是没想过主动与andy切割以求得主动。
这里,唯有胡迪一个人是类似于殉道似地努力维持着和andy的某种契约。
在玩具的规则里,职责自然就是让小孩子开心。
当Andy不是小孩,这个契约早应该失效了。
可作为“Andy的玩具”存在下去,已经是胡迪的价值观。
所以当他在另一个主人的怀抱里无论如何开心,心里想的始终还是Andy。
所以他会被任何人的反诘问得哑口无言,但他还是相信一生一世。
这种格格不入的执着,完全突破了玩具的视角,进入到更深层的一种心理关系中,也托起了整部电影中无时不刻弥漫着的那份伤感。
除了横贯15年的三部曲终要走到尾声的基本情绪无可避免,这伤感也蕴含着主创们对人生中那个最美好年代的不舍(包括其中些许70年代元素)。
《玩具总动员》开启了三维动画长片的新纪元,开启了皮克斯的动画传奇,成为了属于他们这批人和一代人的《白雪公主》。
可最重要的,它让每个人开始回想,自己成长这一路丢弃了多少。
那些玩具不但见证了曾经无忧无虑的日子,也见证了那个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小孩子,他们已在各人的心里跑不见了。
《玩具3》中最令人意外的,是Andy这个角色的最后丰满一笔。
作为故事背景里的主人,其实即使符号感强一些也无关紧要。
米高梅《猫和老鼠》里所有人类就只有一双脚。
但当Andy把自己的玩具一件件从箱子里拿出来给小女孩展示时,那一幅幅无需出现的记忆闪回仿佛就在虚空中凝固。
我们能看到,他真的是一个好主人,他真正是用心地和玩具相处过。
无怪胡迪数十年来死心塌地去爱他。
这绝对超越了一件玩具和一个人。
腐向退散。
四玩具的命运最终会怎样,除了成为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垃圾外,《玩具3》里陆续给出了三个选项。
1:束之高阁。
消极地等着主人有天重新回来开启箱子怀旧把玩,或期待主人生了小孩,再来带着一起玩。
但赔上漫长的寂寞,来等候一个未知的可能,是大部分玩具无法接受的。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玩具,只有在被玩的时候,才有他们存在的价值,这也是《玩具2》中胡迪拒绝成为收藏的主要原因。
但玩具的更新换代极快,每个年代的孩子也有各自的潮流和喜好。
父亲若不由分说强迫儿子不看喜羊羊而去看蓝精灵,总觉得也不对劲。
2:去幼儿园。
在游戏室等待每天不同的小孩来宠幸。
但这里有个问题,除了低龄孩子不爱惜玩具的无奈现状外,游戏室的玩具跟小孩是没有真正长时间的互动的。
小孩一批一批长大离开,玩具仅仅贡献出了他们的“功能”,而永远不会有作为一个孩子私人玩具的那种相互陪伴感的。
所以无怪胡迪在看到阳光幼儿园“欣欣向荣”的美好盛景之后,还是坚持要回到Andy身边。
3:换一个新主人。
当然前提是,这是个好主人。
一个称职的主人可以给玩具带来这么多温暖的回忆,并把欢乐延续下去。
而不用心的主人一旦把玩具过度物化,很自然就会深深地伤掉玩具的心。
这种伤害,最终培育出了电影里最黑暗的那个角色。
这无法真正说是谁的错,小孩子的行为目的最单纯最直接,于是最容易残忍。
我们都是在慢慢前进中,被不断碰撞的疼痛教会了体谅。
可是同时,我们也更好地学会闪躲,更独立地成为一片孤岛。
我们不再折磨玩具,却也终于不再需要玩具。
这对玩具是最讽刺的,可对我们人类也同样是回旋一刀。
五所以说《玩具3》中的问题并不能算多么漂亮地被解决了,大家可以满意,却无法释怀。
编剧只是用自己的能力给主角玩具们安排了一个最美好的归宿,但所有人心里明白,这不可能是世间所有玩具的下场。
只是,至少能放一点温暖给观众。
坚守你相信的吧,哪怕你已经失去了它。
同时也清楚告诉观众,其实每个人就做好自己吧,然后好的东西传承下去,就是这样。
六人物造型依然不变,但细节处进步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人类角色保持了相对“假”的质感,但头发已经突飞猛进。
立体3D效果非常不明显,如果不打算选择巨幕的话,看普通版的足矣。
字幕时段后依然有长篇花絮,不用起身。
我想我是彻底地爱上你了。
你知道,喜欢一旦质变而成为爱,就会盲目、狂热、无法逆转。
喜欢是需要理由是有原因的客观的冷静的,所以我爱你。
所以我不会认同他们对你的任何一个负面评价,我也不喜欢那些冷静而乏味的正面评价,你的任何一部作品在我看来都是完美无缺的,都是无与伦比的美好。
所以他们多可怜,他们都不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的美好,他们更可怜,美好都摆在眼前了他们却没有一颗可以去感受美好的心。
他们不懂为什么我会这么爱你,他们会说不就是一部动画片么,他们最多说说这部动画挺好看的,他们觉得这部电影不过如此。
而我在看你的每一部作品的时候都会长时间的嘴角上扬,被你创设的美好感动的一塌糊涂,在看完TS3之后坐在电脑前为你写下这样一封肉麻的情书。
我知道我对你的爱盲目而狂热,而我知道你值得。
我记得我是从Cars开始认识你,然后大概直接就是神作Wall.E,而后是料理鼠王、UP、超人、海底……那是只有你才能讲出的美好到令人发指的故事,梦工厂永远望尘莫及。
驯龙高手?
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他们说这个是梦工厂足以媲美皮克斯的作品,我原本满心期待,跑到电影院却被告知已经下线了,最后实在忍不住看了枪版。
结果呢?
结果是我明白了,梦工厂毕竟只是梦工厂,皮克斯终究是皮克斯,没得比。
俗套之极的故事架构暂且不论,你知道最让我感到别扭的地方是哪里么?
是驯化是train,之前是凶狠的怪兽,之后是被人骑的宠物,就算Hiccup和没牙是好朋友,也只是主人与宠物、驯化与被驯化的关系。
真要感谢梦工厂告诉我你为什么优秀。
不管是玩具、虫类、海洋生物、怪兽、汽车还是老鼠,他们在你的眼中都是有情感的,他们也会说话,他们和我们是平等的:玩具是陪孩子们游戏,带给他们快乐的,不是被玩;鱼儿们也跟我们一样追逐自由,他们也有亲情友情,他们是我们的朋友不是食物;人人皆可烹饪,老鼠也可以成为美食家。
不要用什么拟人托物言志那些词来恶心我,我愿意跟着你相信。
虽然回到现实之中,我知道我的那些毛绒娃娃们永远都会是我看到的那样,我还是做不到跟家中的虫子和平共处,那些汽车真的只是各种材料堆出来的一个机器。
可我会学着去善待些什么,珍惜些什么,深爱些什么。
我愿意跟着你体验一个又一个100min的梦境,相信那些美好,相信我落下的眼泪,相信我上扬的嘴角,相信本身就是美好的。
他们多搞笑啊,他们都老了,他们没有心的。
他们竟然说你说教,他们总喜欢给你的作品乱排名,他们把看电影当成是在做阅读分析题,12345ABCDE,他们没有一颗可以拥抱美好的心,只剩下一个自以为是的脑。
什么是说教啊?
试图去传达一些什么就是说教吗?
一部好的电影总要表达些什么,而你试图表达的总是那些最纯真最简单最美好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为什么会让他们觉得沉重?
很多人觉得飞屋不够好,可我记得我在看完第二遍之后,哭到不能自持,不光是因为开头的那十分钟,结尾的祖孙情才彻底地击中了我,昨天无意中又看到片尾的截图,然后轻易地就被那几张照片击中了泪点。
我只觉得美好。
还有,我跟你说哦,我现在只要一抬头,就是满眼的美好的蓝天和白云呢,我昨天看到了一只小猪在跟一只小鱼kiss,现在呢,嗯嗯,我看到一只小狗正在食盆前吃东西。
我以后一定也会躺在一片草坪上看云,那样整个天空就都是我的,真是美好的令人发指,对吧?
就是这样了,这么几个字我都码了两天了,还语无伦次的,你只要知道我爱你就好了,还有谢谢你带来的无与伦比的美好。
我们约好了哦,以后你的每一部作品我都会去追首映场,我要第一个见到你。
PS:TS3里我最喜欢那个像天使一样的小女孩邦妮,可一张她的剧照也找不到。
2010.06.18 爱你
95年、99年、2011年。记忆里最深的镜头还是第一集里面,超市里一大堆巴斯光年,他们还就找出了是他们朋友的那个。虽然大工业生产日趋抹平了个性,但是我们总还是要在生活中感受到作为独特的人的存在。
这不光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承载了我童年所有的回忆。
跨度十五年的欢乐与泪水
不如以前,可能是自己长大的原因吧,,,
虽然是动画片,但没有一味地弘扬真善美,也反映了人性丑恶的一面。比如抱抱熊罗素,它被替代了,它自己要走,还强行要别人也跟着离开。胡迪救了它一命,它还恩将仇报。除此之外,它还挑拨离间,企图让巴斯光年背叛朋友。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将巴斯光年恢复出厂设置,甚至提醒巴斯光年“当心它们对你用反间计”,太可怕了。幼儿园充满黑暗和邪恶,连玩具也存在金字塔制度,分阶层和等级,有各种明争暗斗。有卡车队伍巡逻,有岗哨,还有猴子随时看监控,戒备森严,宛如监狱。毕竟这个世界并非只有美好的一面,也存在社会阴暗面。《玩具总动员》前两部也很好,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低幼,第三部就真正是拍给大人看的了。当邦妮想拿胡迪的时候,安迪条件反射地缩手,这一幕太细腻了。我没有抛弃它们,恰恰相反,它们是我最宝贵的回忆。
我只记得很吹的芭比 抱歉
长大之后的我不再关心玩具
皮克斯该回家了。
对自己曾经的玩具们由衷说一句:感谢陪伴!很高兴安迪的玩具找到了新家,阳光幼儿园也恢复了阳光!
看完2代后,后悔给1代打五星;现在看完3了,又后悔了。皮克斯不是上帝就是魔鬼,否则为什么他们的每一部电影都特别伟大?继《wall-e》后,我再一次流泪。
@百老汇影院。好笑又好哭的片子越来越少了,还好还有皮克斯
完全没传说中那么好看
不痛不痒。。。
炒冷饭的片子,决定是我去年看过的最差的动画片,竟然还可以得奥斯卡。。。。
say goodbye to our innocent childhood
玩具总动员3的感人之处就是帮我们这些老家伙给了一个正式的和童年say goodbye的机会,当上大学的andy再一次背起woody的时候,十五年的光阴就这么友好又温柔地消失在木栅屋远处的夕阳中了。
何止是玩具,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丢失了太多东西,当有一天,我们想回忆的时候,那点点滴滴,愈来愈远,愈来愈淡,却无从忆起。这是一种让你感伤却又无处可逃无法回避的痛
只想知道为什么要把熊拴在车前
看不下去ˊ_&gt;ˋ
笨狗的哭点很鬼囧啊! 我们不是大龄女青年 就是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