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六十四年只有七天。
在这七天中发生的绑架杀人案相比起天皇去世而显得微不足道,没能博得媒体的关注与报道。
就连案件的命名也显得十分草率——“64案”。
而后便进入了平成年代,这一桩悬案却仿佛是旧时代的遗留物,只停留在有关“昭和”的记忆中。
相关的亲历者也被留在了平成前,没能走出昭和六十四年。
也许“64案”本有顺利侦破的可能,如果调查人员没有因失误错过录下凶手的真实声音;如果“幸田记录”没有成为“秘密”而是被公开;如果主要负责人三上没有被调离刑事部……掌握关键信息——凶手的声音的只有受害女孩的父亲雨宫,他能依靠的追凶力量似乎也只有他自己。
为了找到和记忆重叠的声音,雨宫用公用电话拨通了一个又一个号码,直到听到每家男主人的声音才作排除。
那本电话簿比字典还要厚,那间狭小的电话亭装下了十四个四季轮转。
每一次的拨号、听音都是希望。
无数次落空之后,只要还有没拨到的号码就还有希望。
十四年过去,当年负责的刑警三上早已调任为宣传官,整天与一大帮记者苦苦周旋,在县警内部斗争中也很难置身事外。
焦头烂额的日常工作之外,三上还在找寻女儿的下落。
他同样是一名父亲,一个难与女儿沟通、不能很好地处理父女关系的父亲,一个在女儿离家出走后仿若“失独”的父亲。
三上曾问雨宫在失去女儿后是怎么熬过来的。
毕竟每分每秒都很漫长。
更不论重复光景十四载。
十四年后,终于再一次听到凶手声音,雨宫再难压抑内心积攒多年的情绪。
悲痛的爆发却也没有让他在接触到凶手女儿后选择以同样的方式报仇,只是在面对小女孩时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
最终的“复仇”更像是针对凶手个人的惩罚。
模仿凶手当年的手法,让凶手亲身经历一遍女儿生命受到威胁的焦灼感,听任绑匪“摆布”的无力感,以及钱财仅换来噩耗的结局。
惩罚者指挥凶手烧掉准备好的赎金,如同让他偿还受害者家属当年付之东流的所谓赎金。
可无论如何凶手也无法偿还雨宫女儿的生命和雨宫家庭的支离破碎。
太多人被困在昭和六十四年——受害人家属、案件相关调查人员,还有这些年来时常被噩梦惊醒的凶手。
失误的录音人员自那之后一直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画地为牢,以自责与愧疚为锁。
当在收音机中听到案件新进展后他终于愿意走出来,对妈妈说的“对不起”又何尝不带着对过往的释怀。
知晓事件全貌的幸田,在从雨宫处得知凶手何人后铤而走险策划“模仿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唤起所有人的回忆之外让所有人重历一遭“64案”,但这一次,是从昭和六十四年中真正解脱出来。
落网的凶手终会得到应有的制裁,也算是给十四年来的悔与恨画上句号。
昭和六十四年的旧事尘埃落定,但在那年间失去的却再难找回。
不是所有人都走向了平成的庆典。
前篇8分。
后篇6分。
综合7分。
前篇讲冲突,警察、宣传官、记者之间,县警内部问题等等。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篇这些东东都不讲了。
后篇讲案子,结果,也没有说明14年前,也就是昭和64那案子,凶手为什么非杀小女孩不可,只是用不知道来解释。
总归来说,整个主题并没有震撼到我,有些遗憾了。
在影院连坐4小时没跑厕所的看完了,剧情铺得很开,略拖沓,众记者只是复杂了局势,没感觉有推动情节的作用,略烦。
(花了4小时和120块还是要留点什么,以下有剧透部分)故事讲的是父爱吧,利用父爱犯罪,始于父爱去侦查,也是利用父爱好好惩戒了罪犯,以其之道还施彼身。
本片唯一触动我心灵的是也是真相揭露的时候,雨宫对于女儿被绑架当时所发生的细节一直都牢记心中,连当时自己被罪犯耍的团团转时,途径小店里坐着的女警员,虽只有一面之交,却能在十几年后一眼便识出。
更是凭着自己的记忆,想去找出仅仅用电话来与自己联系的绑架犯的声音,不断地用公用电话打了将近一整本电话簿的无声电话,一家一户地去分辨,当终于找到是绑架犯的声音,雨宫失声痛哭……这段营造的氛围还是不错的。
用了整整上部来铺垫,2小时过去了,放字幕说中场休息,当好多人被忽悠都起身准备奔厕所,下部又开始了。
接下的1小时揭露了真相,当感觉没啥好演了,看了下手表,发觉还有1小时。
剩下的1小时全部用来展现主角的英明神武。
最后终于结束了……4小时也算是个人生体验,也证明了有一颗良好的肾!
今天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昭和64年的上部和下部。
只是说的我感受,抛砖引玉。
本人是喜欢横山秀夫的,但是没有看过这本《昭和64》 的原著。
看上部的时候感觉这上部拍的又臭又长,难看到不行,铺垫了半天都是隔靴搔痒,当时都在考虑要是还是这个水平下部我到底看不看了。
但是我最后思考了一下,感觉看剧不能看一半嘛。
但是看了大概一小半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了看小说时候对横山秀夫笔下刑警的那种硬汉的温柔,搜查一课的那种骄傲和暗底下和二科相互擦屁股的温柔,甚至包括记者们对宣传一课的温柔。
喜欢横山秀夫笔下的刑警一定也会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人物。
所以,且不说故事如何,人物已经足够还原了,很满意。
然后找到一个很有趣的镜头,可以说是略微穿帮吧。
1:37:15秒左右目崎刚刚落水,第一个特写镜头,他的左手是背在后面的:
1:37:20秒第一个全景镜头,目崎的左手拿到前面了:
1:37:23秒这个视角的镜头也是左手在前面:
1:37:28秒第二次给目崎的这个镜头,他的左手又放到后面了:
然后我自己在床上模拟了一下这个动作,感觉除了手有意识的摩擦摩擦,不然一般不会去做这个动作,会很不自然好鸡肋的发现。
看完前后两篇,感觉导演要传达的信息基本明确。
每一起刑事案件的背后,都是真实而沉重的伤害。
警方掩盖不了,大众忽略不了,时间也遗忘不了。
前篇的主要冲突,是警方与媒体的较量。
围绕公开案件信息与否,具体到案发的地点和嫌疑人的姓名,这对于为了某些黑幕交易企图而遮遮掩掩的警方,和一心挖掘情报公之于众的媒体们,作为广报官的佐藤浩市一度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他最终的选择,是用真实的信息换回媒体人的良知,倒逼警方无法进行交易,尽快破案。
在警方的渎职的背后,是对案件当事人的漠视。
对嫌疑人的维护,和对受害者的伤害。
而一心爆料欲求轰动的媒体们,有着对案件乐此不疲的过度解读,这同样是对当事人的漠视。
会让公众的好恶,代替良心和法律的审判。
而佐藤的一席话,将案件真正地重点拉回到了对法律的审视和良知的关注中来,所以,他赢得了警界的认同和媒体的尊重。
在后篇中,昭和64案件在尘封14年之后,由于相同手法的案件的出现,再次成为故事的焦点。
令人发冷的是,受害人竟然比警方清楚凶手下一步的打算。
当他最终在焚毁的汽油桶下,发现捉弄他的凶手留下的一片纸后,整个案件的走向离奇地揭开了真相。
凶手正是昭和64案件的受害人的父亲,而受害人才是昭和64的凶手。
当年痛失爱女的男子,通过14年上万通电话的找寻,终于发现当年由于警方失误没有录下来的声音的拥有者,他将凶手引向了14年前的现场。
同样失去女儿的佐藤浩市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第二部显然在发掘犯罪真相上下了功夫。
但不可否认的是,警方的渎职同样如同第一部那样成为冲突的焦点。
一代代刑事部长的交接,昭和64案都成为了不能触碰的死案。
除了将录音失败的人和提交报告的人调离开除之外,警方没有任何动力来侦破此案。
如果不是受害人父亲十几年的坚守,如果没有广报官佐藤的追捕,当年的凶手只怕仍然逍遥法外,仅仅活在内心的噩梦中吧。
此片,将一桩被忽视的案件,通过受害人亲属的坚守,和警方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而最终让真相大白,凶手落网。
饶有趣味的是,昭和64年(1989年)仅仅持续了7天,但7天之短,也不能抹杀这个纪年曾经存在,这非常像这起看似淹没在辞旧迎新中不为人所知的绑架案,在无数重大事件中,一次毫不起眼的死亡和伤害,其实具有不可否认的痛苦和悲伤,对于当事人来说,历史不再是公众所知的演绎方式,历史关乎每个人的切肤之痛。
从影片中,那些演员用力过猛的演技中,我们可以明白导演的想表达的主题。
结尾处,佐藤浩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警方高层的厌恶。
因为他将一件本可以悄然抹平的假绑架案,变成了终结昭和64这起陈年旧案的大事件。
警方所面对的,不仅是对当年案件涉嫌渎职的指责,还要面对无数知晓真相的媒体们的进攻。
其实,扪心无愧的解脱感才是警察们最终得以自我净化的真实感受,因为他们可以再一次用警察这一刚正的身份从容平静的向媒体们提供一件件案件的情报和真相。
驻笔。
2016日本悬疑片《昭和64年 后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3。
前篇铺垫,后篇侦破,因此后篇要比前篇好看很多,前篇过于剧情化,后篇才展开侦破脉络。
故事很有日本悬疑作家东野圭吾的味道,不是简单的犯罪侦破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影片并未在凶犯的犯罪动机上着墨过多,更多的是体现凶犯以外的角色们如何在时过境迁14年后寻获陈年罪案的凶犯。
由于时间跨度14年,所以影片有些难以服人的硬伤,比如说,有人模拟14年前的路线犯案,但14年前的地点在14年后全都在,这未免缺乏真实性,要知道14年来会发生太多太多的变化。
再举例,影片结尾时找到了14年前的那辆车,难道这个地方14年前后一直原封未动吗,那辆车14年来没人动过吗,光是被人拿去卖废铜烂铁的可能性就很大,怎么可能14年来还在原位呢?
老父亲凭借对罪犯声音的记忆寻获凶犯,这一剧情让我想到了韩国犯罪片《那家伙的声音》,两部影片的着眼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是侦破陈年旧案,二是警局内部斗争,凸显男主在警局内部斗争的泥沼中中把持正直、坚持正义、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职业品格。
前篇在片尾有后篇简介,后篇在开头有前情提要,前呼后应,这使得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视剧一样。
影片有一处硬伤,就是片尾男主与凶犯搏斗时,凶犯其实根本没有可以搏斗几个回合的机会,因为男主是刑警出身,制服罪犯轻而易举,根本不存在和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招的机会。
这种硬伤在其他电影中也见过,当然,如果警察一招制敌,电影就看着没啥意思了,电影是要有戏剧性的,不能太写实。
虽是昭和64年发生的案件,但全片的剧情基本发生在平成年间,因为新的直属体制,警察内部冲突逐渐升级,结合即将失去时效的大案,再加上情绪高昂的记者们,相互之间共同推进了剧情的发展,很难说那方面情节占据主导,但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能难得的非常丰满当看完前篇紧接着观看后篇时,伴随着片头低沉的音乐配合前篇结尾紧迫的氛围,将我内心的触动与期待给直接推到了一个峰值,在此刻我知道不能完全割裂前后篇的联系来看这部电影,相比社会派推理的注重社会现象,本片所有的闪光点还是在人的救赎上前篇 前篇可谓伏笔众多,无声电话、父亲手指伤痕、公用电话厅、黄页等主要线索都出现了,这里有个细节雨宫推了一下地上的黄页。
但我们很难察觉到背后的逻辑所在。
下篇昭示之时虽匪夷所思,却又很难拒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角色的坚韧与无奈,当警方内部沉迷于权斗、记者热衷于争取新闻自由时,又有谁关注64案快过了时效期,凶手仍逍遥法外
地面上被雨宫有意推动的黄页对于影片中记者协会这个团体,最初还能赞其不惧强权,而后感叹原来也是吃人血馒头的一群人,其找回使命感的过程也算是其中一部分看点。
而片中日吉和雨宫的角色都有点超现实,但都没有偏向魔幻,他们的处境真实的可怜,当日吉最终等到他的救赎,走出来后对母亲说的第一话是:“辛苦了妈妈”,此时他对母亲的愧疚才能被放到首位。
男主三上前篇中一直在各个身份中迷失自己,因为女儿选择服从上司、因为案件和同僚结怨、在匿名权的争执中一直处于摇摆状态,在职责与道德的交锋中渐渐变得坚定,可以说三山在前篇的心理过程是处于脱变状态。
剧情最后的模仿案,攒动的人群和紧张的氛围将观众的心理给直接推到了一个峰值后篇剧情终于回到了案件本身,雨宫这个角色配合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为我们揭示了痛失爱女的父亲背后承受的孤独与隐忍,随着电话厅外季节的变化,内心不变的是需要记住一个不敢遗忘的声音,如果说时间能冲淡痛苦,那雨宫无疑每一天都在重新揭开自己的伤疤。
后篇中雨宫第一次哭是听出了犯人声音后的解脱,第二次车内的哭戏演技直接炸裂,鼻涕也自然而然流了下来,但并没有什么不适感,相反被深深带入了那种自责、伤感的情绪(我相信雨宫当应该是想报复凶手,但不一定是以牙还牙的方式,当被小女孩勾起了雨宫刻意回避的记忆后,为自己的善良而感到自责)
在车内宣泄式的痛哭凶手的犯案动机也是因为家庭,在得知家人安全后,瞬间露出了其狡猾、残酷的一面,最后主角三上和凶手的追逐戏,其实有点不明所以。
另外本片中最有印象的配角,非二科长莫属。
有个细节是头发随着会议进度越来越乱,案件结束后心力交瘁到睡着了,仿佛看到了初入职场的自己上下篇一起看完,除了后半部分有点乏倦, 节奏感还是很紧凑的,很多地方非常考究,例如最后雨宫烧掉达摩娃娃是为了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
这种告别仪式让他终于有决心开启了自己的新人生
在看完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却还没看原作的情况下,整理一下仅针对影视化的感想。
【整体节奏】尽管做了一定的心里建设,但这部的节奏再次刷新了我的心理预期,毕竟我个人对于影视剧中日本的“警察/公安内部争斗”内容,不管在哪个片哪个版本里,大都是一种想要略过的状态,但之所以在这部片子里没有去略过,是因为忽然发觉,这种“想要略过繁冗直追主线要点”的心情,可能也正是主角的心情——想要略过,但无法逃脱——一种无意识的映射和轻微的重叠。
真相揭示环节所落的位置,常规而言的确太靠后(很久以前看《半自白》,虽然现在记不清具体情节,但也留下有些相似的布局印象)。
如果说是原作者蓄积了大量“意力”,那么在和文字时间感受方式完全不同的影片中如何顺利传递和还原,想想也是蛮大的挑战,毕竟作者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多少有点好奇他在这个改编过程中的想法。
那么说到结尾,电视剧版的结尾对我来说是恰到好处的,电影版的记忆点则是新结尾中被稍微强调的“惩罚”,但那结尾中过多的台词描述一下子减弱了本来就稍弱于电视剧版的“现实感”,或说“纪实感”,也许初衷是想要来一个醍醐灌顶,但却打破了原本慢慢收拢起来的圆融之气。
【剧情细节】也没有必要重新梳理了,只说一个地方。
打无声电话这条线,属于“最简单的东西最难刻画”。
在一个脉络如此层叠的框架里,要把一个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的做法的内在力量表现出来,在为之添加的“佐料”时,难度不比描绘一个精巧的诡计低,对演员在这一块表现力的考验也更大,因为重要的不仅仅是“看到什么”,更是以“小”见大的“意识到什么”,而最好的佐料就是“时间”。
如果无视这一点,只认为所有其他的佐料“应该”在一开始一下子到达该到达的地方、发挥最“合理”的作用,那便不是这样一部关于“人”的作品。
【选角配置】电影版的卡司配置无疑很强大,只是警察(包括记者)这块重要角色太多“热门主角脸”,于是一种谜之“并驾齐驱”的感觉伴随了我很久。
电视剧版则偏重一种选角的层次感,都是熟脸,却融合度非常高。
主角方面,之前觉得佐藤浩市高层官僚感有些重,看到后篇这种感觉倒是弱了一些,相较剧版的三上而言,这个三上的“苦”可能表现得更外放更适合大银幕吧,大概是“沉重”与“凝重”的区别。
至于坂口健太郎这个戏份……换成别人有差吗?
【音画效果】音画基调各有千秋。
剧版的细节更为犀利,在皮埃尔泷镇住全场的昭和气质下,做一些偏现代的设计、以及加入大友良英的配乐,都是游刃有余别有格调;而影版的色彩更为浓郁复古,在细腻的配乐下不偏不倚地散发着三丁目夕阳的光(吉冈秀隆式微笑)。
【其他】关于“松本清张接班人”这个说法,个人以为,二者性格“情结”不同,这个介绍词可能还是会让初步接触他作品的读者,对这位个人特色非常强烈的作家带有一些错位的期待和笼统的判断。
看完只能感叹,在时代的洪流下,普通人的一生就如沧海一粟。
那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只能坚持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又秉持住良知。
翔子他爹花了一辈子,终于从山海般巨量的电话号码中上找到了那个声音,但他最终也没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放犯人的小女儿下了车,犯人伏法只是命运对他的一点点奖赏和怜悯。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昭和64年只有短短的七天,本该是战犯在牢里被关到死的裕仁天皇挂掉,这报道铺天盖地,将一个普通家庭的破裂的伤痛深深掩埋。
翔子的家人,当初犯下关键性失误的警察,持有良知举报的警察幸田,他们的时间囿于这七天组成的“昭和64”,真相一天不大白就永远留在原地,不得解脱。
警方历时三届头目,花了14年时间持续掩藏当初失职的真相,甚至有一个警察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监视曾经举报失职真相的前同事,我认为这个警察真是全剧最惨的人,所以我给他找了一张图片放在下面,他叫柿沼。
很难想象如果现实中真的有一个人花了14年时间去做这样的事,他的身上又发生过什么呢?
又有过怎样的挣扎和无奈?
没有人会记得,被迫捆绑在“昭和64”的还有这么一个人。
他既不能因为是正义的一方得到心理慰藉,又没有得到任何利益,甚至当初的犯错也和他毫无干系。
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即使这样最后居然还没有完成任务,让举报警察给跑了。
日语中有一个词叫“皮肉”,是“讽刺”的意思。
蓝忘机 “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 ,已经够惨了;这个警察还多一年,也只做了一件事,他的头发里也夹杂了不少银丝,不谈这14年时间的意义,只谈结果居然还失败了,真讽刺。
蜉蝣柿沼这是个沉重的电影,在这里抖机灵不合适。
男主三上演的很社会人,其实还是不错的,除了他每次哭戏我都要出戏。
有些评论说看的时候哭了好几次,那大概是我心硬如铁哭不出来吧。。。
不仅哭不出来,看到二科长的戏份时我甚至笑的好大声,他好像是哪个中二漫画穿越过来的,弦太紧了的时候总要有个人松一松。
记者虐他千万遍,他仍中二说随便。
当他被蹂躏到抬下去的时候,仍然强撑着说我还能战斗,让我继续。
如此柔弱又坚强,连一贯隐忍的三上都忍不住A了一把吼记者”你们别动他!
”。
一个有斗魂的合格背锅侠,我真的要一秒入粉了好吗!
这个演员叫柄本佑,查了一下居然是安藤樱的老公。
2019年《你的鸟能唱歌》第92届电影旬报奖最佳男主角奖 。
果然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二科长还能战斗!
一个悬案未必都有昭雪的一天,有的人放下了,有的人困住了。
但如果破了能安多少人的心啊。
这个世界上有恶魔,有吃人血馒头的人,也有真正的战士,一想到这里,就欣慰到要哭了。
横山秀夫的小说《64》,基本情节和评论,见之前的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86124/昨晚看了电影,趁还没有完全忘记,对比一下原著、2015年改编版五集电视剧和此次上下篇两部电影的各自特点。
1. 电视剧剧情与原著基本没有变化,但电影下篇对结局进行了重大创作,与原著无关。
电影上篇cover了电视剧1—3集的剧情,从三上夫妇“认尸”开始,交代了三上身为广报官的职责与困顿,刑事部和警务部、地方和东京的矛盾,到“64模仿案”发生为止,叙述角度上几乎以原著为蓝本,非常好看。
下篇后四十分钟几乎都是原创剧情,重点表现原著中没有写到的部分:逮捕了原64犯人之后,警察能否及如何将其定罪。
这部分电影编剧发挥得十分尽兴,因为猜不明结局的走向,演员又很用力,观影的时候让我难得紧张了半天。
我不知道原著作者横山秀夫对这里的“续写”如何评价,至于我自己,觉得这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它依然延续了原著的“抑郁”基调:警察无能且腐败,三上的努力及刑警本能,以及,受害者的执念——一遍一遍地拨打电话,直到听到那个声音为止。
这样的压抑,是我紧张感的来源,和原著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和电视剧里都没有明言D县位置,仍以虚言实,但电影倒是大大方方地把故事安在了群马县。
这一改变,估计是想让异常重要的“D县,58万户,182万人”这一信息对日本本土的观众更加有概念吧。
<图片3>2. 电影卡司虽大,但在主角的选择上,电视版似乎更胜一筹。
主要是在男主角三上义信的选角上,原著对三上的外貌有过直接的描写,特别是和其夫人作为“D县警花”相较,真是其貌不扬。
这也是三上和女儿之所以有矛盾的外在原因——“我要整容!
我为什么要长得像你,这么丑!
”电视剧的三上夫妇是有皮埃尔泷和木村佳乃饰演的,对比电影版的佐藤浩市和夏川结衣,对比显著多了。
<图片1><图片2>在人物塑造方面,在原著和电视剧中都颇有戏份的D县警务部“地下人事部长”的二渡,在电影中几乎等于二向箔,没有实质上的作用。
而因为是人气偶像的关系,绫野刚饰演的广报室股长诹访和瑛太饰演的《东洋新闻》的记者秋川戏份都很多。
这两个角色在电视剧里大概也是“偶像”来演的,一个是新井浩文,一个是永山绚斗,瑛太的弟弟。
兄弟俩都参演了同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还饰演同一角色,难免会被拿来比较一番。
我个人虽然很赞赏瑛太在其他作品中的演技,但在这两部电影里,给他的空间似乎并不多。
再加上电视剧在先,弟弟表现的也很不错,这一场比试,瑛太不能算赢。
而且,电视剧里秋川这一角色的一句台词,原著中也出现的,不知何故电影中并没有表现。
在三上向记者俱乐部的记者报告孕妇开车撞死老人案的情况时,公布完孕妇和死者的姓名后,三上接着把广报室主任藏前搜集来的关于死者(铭川次亮)的信息,以期唤醒记者们的新闻初衷。
记者们的确被打动,也接受了三上,但记者俱乐部的代表秋川说了一句很重要的台词:“还有,这个还给你。
”秋川把两张钉在一起的纸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原来是铭川次亮的身份调查。
当他离开记者室的时候,把这两张纸连同声明用纸都一起贴在白板上了。
“我们什么都没看见,也没什么都没听到——这原本就是我们的工作。
”<图片4>3. 关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点联想。
电影的“续写”,在原著三对父女关系——雨宫和被害的女儿、三上和出走的女儿,犯人目崎和“被绑架”的大女儿——之外,电影又分别上了一重这三位父亲和目崎小女儿之间的“父女”关系。
未免剧透,在此不便明言。
这三位父亲都有失去女儿的经历,都完全明白且懂得那种痛苦:“你们到底明不明白?
女儿不在身边的时间有多么难熬!
用这双手……牢牢地抱紧她。
你们连这点也不明白吗?
连这种同理心都没有的人可以当警察吗?
”只可惜,故事里的父亲和女儿都没有得到幸福。
所以,我不得不想到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
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
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
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估计很精彩,我我下载的事“后篇”,前面的还没看,吸收不了啊……。(删掉了)
后半段显得没有张力,完全是拖时间
这个戏前三个小时基本没一点卵用。缩成一个半小时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结尾还算可以吧。前面记者和警察的撕逼又臭又长又没用,很难坚持看下去。
如果前篇差强人意的话 后篇真的是太令人失望了 原创剧情完全毁了整个原作的剧情 狗尾续貂 真是对不起横山秀夫的原作和这么强大的卡司 剧版还是挺令人满意的 也不知道后篇这么大改动是为了什么
日本记者骂警察跟数落孙子赛的
长达十四年不间断的电话追凶。。
两星半 乱加东西是我雷
一个案件背后,有三个女儿的痛苦,以及三个父亲的刻骨铭心。或许“父女”才是核心主题。每一件命案背后都有一个破碎的家庭,受伤的心灵并不会被时间与遗忘所治愈。相比前编,有注水感。本应迎来全篇剧情、情绪的最高点,却将高潮部分拆散到几场戏中,最终将其拖至长达40分钟,削弱了情节的震撼张力。意义不明的咄咄逼人记者会部分也占据了过多时间
后篇拖沓又冗长,完全在拼凑,不过还是觉得佐藤叔卡阔一呐!印象深刻比较喜欢的还是吉冈秀隆和刚哥,A太有点过了,奈奈又花瓶了。回忆闪回略生硬。回头去看剧版
讲到一遍遍地拨打电话时故事的感情到了,感动
20230516 看过原著,不记得情节了。日本电影和小说总能弄出很震撼来
怎么到后编还有那么多脑残记者,记者的质问可以尖锐可以带讽刺,但没见过这么歇斯底里的像黑社会团伙,为了表警察的压力也太过虚假了。加起来4个小时最后毫无意义。男主警察帅,以为是草刈正雄,结果不是。
卡司感人;叔叔老了。// 我真的觉得还行、以日本此类电影的基本水平而言。😳
后篇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让我看到了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的隐忍,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罪犯在女儿面前暴露罪行的绝望。而警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警方宣传部与记者的角力,统统去喂狗吧。
没预想那么差,只是绑架事件之后成了三上的个人秀,警察局沦为陪衬,最后二渡讲的那句“你改变了县警”更是违和,拍着拍着就跑偏的感觉。
最精彩的在最后那揭秘的一刻……那里面的执着和“爱”让人不禁钦佩撼动!
前篇副标题“怒涛”积攒能量爆发,后篇副标题“恸哭”转向感人真相;后篇开场就马上高燃状态,但没维持多久,骚动的场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剧版。二渡这客串角色的戏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联起来。结尾改编部分显累赘,严重失分。若喜欢故事,推荐日剧版更多惊喜(尽管剧情几乎一样)。
后篇毕竟含着高潮,虽然剧情明朗很好猜,但是过程还是挺深刻的。#SIFF2016 环艺
后篇比前篇好看多了,取景是真的美。
4个小时啊!坚持看完了。。。瀬々还是拍粉红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