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在学校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英文原版的,很薄的一本,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了。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哈里斯夫人对Dior裙子的渴望,还有她的巴黎之行为周围人带来的好运。
毕业论文选题之时,就以这篇小说为主题,写了3000多字的论文。
今天打开某视频网站刚好看到这部电影,记忆中仿佛真有那么一位善良、淳朴、可爱的太太在向我招手,遂观看电影版的《哈里斯夫人去巴黎》。
电影并未让我失望,情节起伏不大,除了那个弄坏裙子的not good girl演技生硬之外,其他演员演技在线,选角也非常符合小说中塑造的形象,观之使我心情愉悦。
省吃俭用只为一件不适合自己的奢侈品并无不可,哈里斯夫人靠做钟点工维持生计,她的丈夫很久之前牺牲于战场上,她还有什么盼头呢,那件白月光一样的裙子就是她的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
尽管那件裙子可能会被某些人冠上“消费主义”“资本与工业”“资本家与工人”等等名称。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是因为人类一直在追求,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追求便利。
或许人只要有追求就够了,不管是一件裙子还是一个伟大理想,因为每一个追梦者都值得被尊敬。
哈里斯夫人代表着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一个诗意化了的追梦者。
她是幸运的,初到异国他乡后不仅没有被当地的流浪汉欺骗,还获得了对方的友谊(算是友谊吧),或许同为贫苦农民就不为难你了的惺惺相惜吧。
反正我是不信固定蹲点在机场门口的流浪汉们是多么地义薄云天的。
之前说流浪汉可能是出于同阶级不伤害同阶级的心理对着哈里斯夫人做了一次好人,其实这一点差不多是整个影片的核心了。
看起来光鲜亮丽的先生小姐们其实也只是一个可怜的打工人,于是迪奥的员工们都愿意为哈里斯夫人服务,不仅因为这位夫人带着现金远道而来看她们的秀,还因为他们之间其实没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一开始不适很明白这种一看就很时尚的电影要找一个“老妇人”来做主角,找一个光鲜亮丽正当红的美女来拍不是更“稳妥”吗?
随着剧情推近过半恍然明白,虽然这部电影差不多也是迪奥的宣传片,但是迪奥本身的比例占据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巴黎的浮华奢靡仅仅在一场秀的场地里就展示过了,同迪奥相比,导演更想说一些底层人互相帮助以及一个好人有好报的故事。
如果女主太美,观众的注意力反而就完全倾斜到迪奥身上,变成另一个《穿普拉达的女王》了。
而结尾哈里斯夫人身穿迪奥礼服出现时,她是那么美,迪奥也只是个陪衬而已。
说起来,一开始对于哈里斯夫人在法国的艳遇我以为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呢,事实证明阶级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即使两个人生命里会偶然交汇一次,结果还是注定的分道扬镳。
而回国后的哈里斯夫人也总算遇到了那个对的人。
另,跟《喜鹊谋杀案》是一个女主,看来英国人今年很喜欢她啊。
穷人不只要接受生产上的剥削,还要接受消费上的剥削。
一条裙子只是一条裙子,直到“Dior”这个符号为它注入上流人士称之为“魔法”的东西。
年逾半百的穷人艾达将购买Dior裙当作自己唯一的梦想,现实中不少人也是这样——省吃俭用甚至不惜超前消费也要买到自己心仪的“宝贝”。
奢侈品对穷人的隐形剥削被视作理所应当,将商标当作自己的保护伞躲避人们对它掠夺的指责,与此同时对过度溢价闭口不提。
偷窃抢劫者会被送进警局制裁,但是剥削穷人的商标却会受到法律的保护。
奢侈品的宣传,不只影响富人,对穷人影响力最大。
富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和穷人不一样就好,宣传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可有可无的,因为他们一定会花大价钱买穷人买不起的东西;但穷人购买奢侈品是为了宣传所贩卖的虚假梦想。
众多奢侈品推出彩妆线赚穷人的钱,淘宝上那些销量奇高的贵价化妆品大多是谁买的?
如果它们只针对富人,完全没必要卖300块一支的口红,口红的价格本可以更贵,比如2000块一支。
在生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后,人们对符号价值的看重远大于物本身的使用价值。
于是最终成为物的奴隶。
将自己全部的希望和追求投射到一件裙子身上是很愚蠢的事情。
《指环王》中咕噜被魔戒蛊惑变成非人的怪物,艾达不会变成怪物,但是现实中的她一定会付出代价……不知道花光所有积蓄的艾达,是否还能负担晚年的医疗费?
但这部电影一点也不关心,继续帮奢侈品洗脑是它唯一在做的事情。
无数个艾达穷尽毕生财富追求的“Dior”,在他们死去之后依然闪耀着,似塞壬一般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新的过路人。
是的,一流的演技,悬浮的剧情。
被资本剥削劳动之后,再一次被资本用消费主义称之为“梦想”的幻觉洗脑。
看清残酷的现实本质,哈里斯的追梦显得非常荒诞,荒诞又美好,不得不承认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动人的。
她一直坚持的善良和对美的向往,让我想起冲向风车的唐吉诃德,鲁莽也比怯懦更接近勇敢。
倒不如说,正因为认为情节背景是冰冷而非梦幻的,在这个穷人只配得到苦难的世界中,哈里斯夫人的白日梦想才显得更加可贵,她想要跳出被划定的圈子,她从本心认为自己配得上一切的美好(当然电影中这份美好指的是迪奥的裙子)。
你可以认为她把消费主义包装的奢侈品当作梦想是愚昧的,但她追求梦想的这份真诚和努力是美好而动人的。
剧情是悬浮,但我蛮吃大家都是好人这一套的,童话万岁。
娜塔莎太美了,喜欢那句“Or is there another person behind the facade?
”演员的演技拯救了矛盾而单薄的故事,剧中人看起来个个可爱。
(甚至not good girl都演出了独特的矫揉造作)
这是一部充满讽刺的电影,即使它的画面很巴黎很唯美。
这部电影最讽刺的点是,这部电影全篇幅表达了一种底层工作人民对于美的极致追求和梦想,而在拿到最终礼服之前,每一个人的犹豫、欲言又止甚至于直言不讳,都在抬高阶级之间距离,而就好像拉里斯夫人中彩票一样,看似是打破僵局的一声枪响,其实不过是凑巧,狗屎运罢了。
就好像伯爵最后的一束玫瑰花,再美好,也只是给一个清洁工的,真正的阶级从来没有改变分毫。
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片子找了最不像清洁工的高贵美丽女演员,有礼貌有情商,赌输了100磅有朋友给你送回来,跟流浪汉睡觉没被偷东西,没地方住有人立刻带她去自己家里,就连进不去展也有伯爵赏识,难不成这是生活一地鸡毛的人该想的吗。
我认为恰恰是这种选角,这种高高在上的角度,让这个电影有更多的讽刺意味。
电影里还有一个我很在意的细节,譬如被烧毁的高定为何要扔在河里?
骨灰撒在河里倒不会影响生态,但一条裙子扔在河里就真的变成了垃圾。
当然这部电影对于巴黎垃圾的写实让我感动,巴黎环境脏这件事情我是记住了。
最后,我觉得美该是一种追求,不该是一场较量,落在上海老房子窗台的落日跟马尔代夫的落日一样打动人心。
只要我足够圣母,世界就会围着我转!
干,完全是消费主义硬广好不好,全片暗示:只要你勒紧裤腰带砸锅卖铁买一件我们的奢侈品穿,你就可以走上人生巅峰!
爱情事业双丰收!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看外国人拍玛丽苏,没想到一样的味道,一样的尴尬。
片中对法国的描述也太逗了,火车站流浪汉也能跟你聊几句萨特和存在主义,人均哲学家了属于是。
期待很久的电影意外看了之后很感动,到豆瓣来发现很多人觉得情节老套给的分数很低很难过。
我想说这并不是一个玛丽苏的故事 ,也不是为了一条Dior裙子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的追梦人生活中那些幸运,不幸,开心,失落,但终究保持内心的善良,对周围的人充满善意,为自己梦想去奋斗的故事。
她可以赢彩票,也可以输光自己赢的钱,会遇到拖欠工资的雇主,也能遇到愿意帮助她的人,有幻想过能遇到浪漫的爱情,也会在一些时刻马上被立马打回原型,有时候似乎自己那么幸运,可以去做到想要的一切,但有时候觉得自己生活跌到谷底,一切都遥不可及。
就像Mrs Harris堵了100磅输掉了比赛,Archie说你是个dreamer,她露出了无奈的神色,回到家默默撕掉了自己想要买裙子的记账页。
“什么追梦人,我竟然有这样的想法,真的太傻了”但这些生活的枯燥,简单,孤独和无助却从未让她失去善意,失去对周围人的关怀,哪怕这些可能并不能带给她“好处”。
在最需要钱的时候她也会归还捡到的胸针,在还没有穿上裙子时借给了急需要裙子的别人,快乐可能突然降临,也有可能被一下子夺走,但终究你的善意会让一些人把你记在心里,在你需要温暖的时候默默出现,帮助你。
活了30年,不能说多少经验之谈,但我深知善良和真诚是现在这个时代多么珍贵的品质,而当你这样做时,它其实不能帮助你成功,更幸运,或不再遇到不好的人,但它改变了你的认知和周围,让你更容易感恩生活,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似乎更值得拥有。
也许Mrs Harris的故事联想到了我自己,为了梦想这些年一直默默攒钱,终于来到了巴黎读自己梦想的专业。
这里没有朋友,自己的法语不好很多时候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有时会遇到很多善良和亲切的人帮助你,有时候也会遇到冷漠的人,时常觉得自己很勇敢走到了这一步,但也会像Harris在失落和挫败中只想躲进被窝不想面对生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她最终也只是那个只能拥有一件Dior裙子的清洁工,没有王子灰姑娘的爱情,还是在那个地方过着自己简单的生活,但仍旧对生活充满一丝希望,努力善良对待别人,朝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靠近,这就是平凡的我,也是每个平凡的追梦人上周巴黎机场罢工,朋友在机场滞留了一晚上,大家都知道法国人动不动就喜欢罢工,我虽然不喜欢这样会牵连很多无关的人正常生活,或者有些人为了占便宜而占便宜,但我想说我们确实应该对Workers保持敬意,这里包含了各行各业的人。
作为一个在外企的打工人,曾经我根本不在意那些周围的服务人员,她们可能是咖啡店的店员,送快递的小哥,打扫卫生的阿姨,收垃圾的大叔等等,但当我曾经在澳洲打工当咖啡店店员时,如果有客人对我微笑,或者把喝完的杯子送过来我会特别开心。
洗手间的阿姨会夸我今天的裙子好看,楼下收垃圾的大叔每次都愿意帮我倒一下,快递小哥也会很真诚和我说不客气。
在这个世界没有人生来更高贵,你可以是任何人,但无论你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请不要忘记那颗善良温暖的心。
前言:虽然不能打高分但是很喜欢电影里的这个故事。
它当然有一些缺点,比如工业糖精味儿太重,Dior趁机打广告,消费主义倾向、人物单薄、主角拯救世界梗等等。
抛开这些不看,影片的内核在同类型的商业片里很少见。
它也不是像表面看起来一样的梦幻的泡泡,底色其实相当现实。
每次哈里斯太太以为美梦靠近,不论是赢了彩票而在赛狗上自信爆棚,被风度翩翩的伯爵款待而小鹿乱撞,还是带着梦幻之裙终于从巴黎如愿回来时,当这些仿佛不可思议的好运来临时,命运都要给她扔下一次打击。
每次打击的背后都有其存在议题,正如影片里所说“哈里斯太太是一位清洁工吗?
还是有更多东西定义她的存在?
”哈里斯太太是一位底层的小人物,她无法亲口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她的这段“追求裙子”之旅本身回答了,所以才值得一看。
影片里,我们的导演与编剧给这位小人物安排了小小的属于自己的幸福,也可以说生活里不光有苦,确实还是有甜,所以哈里斯太太的善行产生了意义,这部影片最终是一部喜剧。
正文:哈里斯太太是一位年逾五十的钟点工,在1957年的伦敦为各式各样的人打工,包括上流社会家庭、梦想成为演员的独居女孩等。
每天回家路上她会投掷一枚硬币查看当天的幸运值。
她经常与同为钟点工的好朋友经常一起上下班、买彩票、晚上到酒吧聚会。
在酒吧里,她们的待遇是“隐形女人”。
跟她们同龄的男性好友阿奇会对哈里斯太太说些花言巧语,搞搞暧昧,但是跳舞只找年轻女人,琐事如看狗才会来找她。
有一天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里接连发生了两桩事。
一封包裹带来了参加二战一去不复返的丈夫艾迪的正式死讯。
哈里斯太太在雇主那看到了一条价值500英镑的Dior高定裙,吸引了她的全部视线,令她目眩神迷。
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哈里斯太太决定了,她要去巴黎买回一条属于自己的Dior裙,为此她拼命工作争取早日攒够500磅。
这部片子看起来很梦幻,但其实很具现实性。
比如当哈里斯太太中了彩票获得150磅,迷信“高定”在的召唤,因而大半身家都压在了一条同名的赛狗上,果不其然,损失惨痛。
之后哈里斯太太接连迎来了好事,包括收到丈夫多年的抚恤金、拾金不昧归还戒指后主人给予的物质回报,以及好友阿奇偷偷为她转投了一小笔钱赢得的奖金(也可能是阿奇的补贴)。
哈里斯太太快乐了,哈里斯太太去巴黎。
在路上哈里斯太太经历了很多,从飞机延误、艰苦找路到夜宿车站,不一而足。
终于,她误打误撞来到了迪奥高定发表会现场,即使掏出了足够的金钱,也被高傲的管事拦在门外,还是一位伯爵看不过去,邀请哈里斯太太作为女伴与他一同看展她才如愿顺利进入。
席间哈里斯太太被美好的裙子完完全全地痴迷住了。
有些人会觉得这段剧情太过消费主义,但是抛开这点不谈,我能够理解哈里斯太太。
看到美好的裙子时那种期待得眼睛都要掉出来的感觉。
激动到梦幻,眼里除了裙子没有其它。
她把很多关于美好、爱与幸福的幻象都凝聚在了这条裙子上。
尽管她不一定有场合穿,但是只要这条裙子挂在她家的衣橱一天,这种美好的实体就存在在她身边一天。
我特别喜欢她问完价,略一思索“嗯。
430磅,我买得起。
”然后直接甩下一句“包起来,我要赶飞机。
”哈里斯夫人言谈并不粗俗,但是很接地气很通俗,完全不书卷。
比如看到迪奥本人后对伯爵发出的感叹“他长得好像我的牛奶工!
"有的时候我真的很希望她是阿加莎笔下机灵睿智的马普尔小姐,这样轻慢她的势利夫人都要被打脸。
但是这些才是她的语言啊,非常生动可爱。
搭模特小姐便车时她翻到了一本存在主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可是她不会念书的法语名,最后说“我本身喜欢读精彩的悬疑故事。
”让我不禁想到,阿加莎的作品就是写给她们看的吧,确切来说囊括了她们,囊括了许多人。
一瞬间,阿加莎仿佛被致敬了。
中间哈里斯太太帮助Dior的情节就略过不谈了。
我只喜欢在被法国女总管刁难羞辱她,问她“你是隐形的,你要如何赋予这条裙子它应有的生命呢?
”时回复的那句“这是我的梦想,我的钱和别人的也没什么区别。
”有的时候是会看到一位年老的女性花光几乎所有积蓄去换得一件痴迷的东西或者做一件“疯狂”的事,周围人看着很容易感觉不安。
对于当事人来讲,很可能因为她还有一个很大的遗憾要去补,想着自己的人生为什么没有更精彩一点。
从日复一日的麻木里突然醒过来,突然投入到一个泡沫似梦幻的环境。
通常这个幻境是会破的,除非她的人生结束地更早。
第一次把高定礼服带回家,礼服被装在原本的那个行李箱里提回了家。
绿色的、闪闪发光的,拿出来都要让整个房间熠熠生辉,让人惊叹原来这么一个朴实的女人还藏着这么一件宝物的裙子。
她回到了平凡的熟悉的家,呼出一口气,又回到了这个平凡而又熟悉的环境。
裙子可能是作为对自己不凡生活或者作为一个女人也被看见的生活的一种实体化的象征小心地珍藏在家里。
即使再去打扫富贵太太的衣橱,看到那条引发她遐思的500磅裙子,她也可以有自己的小秘密在心里珍藏了。
但是在这个阶段,对哈里斯太太而言,魅力还是被她置于了自身之外。
她似乎觉得自己依然是那个隐形的女人,很多年都没有人用甜蜜的眼光看着她了。
可是裙子不一样,“我收藏了一件宝物”,“一小片月光被缝了下来”,是这样一种心态。
如果人生赋予她更多的时间和健康,当她回归到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这条裙子和它承载的幻境会变成她生活中一个稳稳的小部分。
裙子所带来的财务动荡会被渐渐拉平。
她依然是一个拥有着这个阶层普通收入的清贫的年长女性,但是她的家里也有一件绝不交换的宝物陪伴她到逝去。
当哈里斯夫人把裙子借给女孩的时候恐怕是有点这个心态的,这么一件宝物,她让别人先穿了,多少希冀着“你带着它闪耀”,“我不能让它闪耀,但是它应该被世人看到,它配被世人看到,即使不是我,也好过被埋没”。
换言之,女总管攻击她的话被她认同了。
但是最终,这样一件对她承载着重要价值,本身也弥足珍贵的裙子被毫不珍惜地粗暴对待后像垃圾一样被弃之在了女孩的家里。
哈里斯在借出裙子时甚至都没有对女孩说“要爱惜啊”。
她只是像很多长辈注视着小辈一样,又遗憾又欣慰自己没能实现的对方能够得到。
可想而知这样一条裙子被毁时她会有多抑郁啊。
就好像她和艾迪的联系真的断了,她被爱被珍视的年代都落在了过去,随着艾迪逝去没有人再陪伴了,只有艾迪的照片可以永远注视着她。
可能被这种毫不在意伤害到了,也可能因为此刻她认为这条裙子彻底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再也无法赋予它,哈里斯太太毅然把裙子扔下了大桥,随河逐流。
桥边也是她怀念艾迪和每日祈求幸运的地方。
她对朋友说“我都没机会穿过它,一次都没有。
”朋友回应“我们不需要华美的裙子,我们去舞会上跳个天翻地覆,他们都会注视着我们的。
”但是这句话没什么用,对哈里斯太太而言,虽然裙子是舞会穿的,注视是异性给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心里被寄托在裙子上的情感和自己,它们已经随着裙子的损坏而丧失了很大一部分。
她的希望被毁灭性地打击了。
第二天哈里斯太太拖着沉重的躯壳上班时雇主关心她状态,她回应“今天有点不是我自己,不知道是谁了,有一点存在危机。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居然呼应上了。
当然了,这个雇主完全不理解她,第二个贵族雇主更是刻薄,还在想赖账。
哈里斯太太硬气起来给她下了付款的最后通牒。
回到家哈里斯太太边施土边安慰植物,似乎也是安慰自己“你很快就会好起来了。
”一转头门铃响了,非年非节的居然连收两份不知道哪来的快递,其中一份还是一大捧玫瑰花,哈里斯太太难以置信地问快递员“是给我的吗?
”快递员说“你是艾达哈里斯吗?
”她回答说“都快不知道我是谁了。
”这是喜悦的不知道。
哈里斯太太拆包裹,作为观众的我们当然都知道这么大的包裹里面只可能是那条最中意但没选到的Dior礼服。
可是当包装被拆开,露出Dior奢美的礼盒时,我还是很能共情哈里斯太太那声惊叹。
第二条礼服终于以一种proper的方式到来了,不是在老妇人用旧的手提箱里,而是像一位真正的公主收到礼物一般和名贵的玫瑰一起被送到她家。
之前她是神仙教母,现在她是有权收到美好礼物的那个人。
这样一件礼物,怎么能没有洁白底色、闪着金粉的字样和丝绸缎带的包装呢。
哈里斯太太的手珍惜地轻拂过盒子表面,再用一种干了很多活的女裁缝般的利索而又粗壮的方式迫不及待地抽掉缎带。
打开盖子,一封信正正好好地躺在轻柔的包装纸中央,纸轻轻地包裹着真正的礼物。
原来裙子不是来自神仙教母,也不是来自爱慕她的男人,而是来自她的善行带来的意外贡献。
因为女孩穿着的绿裙子着了火,所以迪奥获得了意外的曝光和大量订单。
作为回馈,同时念及之前的帮助,迪奥送来了哈里斯太太最开始相中的那条裙子,伯爵为了弥补送来了玫瑰,玫瑰以哈里斯太太最喜爱的那位“带点狡黠”的公主命名。
哈里斯太太终于穿着梦想中的裙子去了舞会。
舞会上她获得了一次公主般的出场,雍容大气,徐徐优雅,从高高的台阶迈下,全场人停止跳舞抬头注视着哈里斯太太。
阿奇结结巴巴地夸奖她“你很漂亮,你一直由内而外都很美。
但是你有一个新的火花还是什么。
”哈里斯太太在这场推拉中游刃有余,从容自信,任由阿奇红着整颗头,一边痴迷地看着她,一边结结巴巴地夸她。
甚至可以主动邀请“我欠你一支舞对吗?
”阿奇回复“我想要认领这支舞,和全场最美的姑娘。
”哈里斯太太有点调皮地微笑着说“今天是你的幸运日。
”脱掉坎肩,抬手邀舞,举手投足间哈里斯太太像做了一辈子女王,习惯了男人为她痴迷一样,文雅,自信,又享受其间。
这个片子固然在内涵上挖掘不深。
但是我感觉到了它背后所涉及的存在议题本身的价值。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出于人的自由创造。
”这里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包括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
人作为纯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即按照自己的意向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而这正意味着人不断地设计、谋划、选择、造就自己。
哈里斯太太的丈夫艾迪已经去战场十多年没有回来了,日复一日隐形的钟点工生活让她作为女性、作为爱的欲望的对象、作为一个闪耀的人的存在感已经长期消减模糊,快要和酒吧的墙壁溶为一体了。
她身上唯一能被人看到的特质似乎只有助人与善良。
当她踏上巴黎,就是踏上了重新找回自己的旅程。
在巴黎,风度翩翩的伯爵解救她的尴尬、送她花朵、邀她约会,都给她带来了被看见、渴望和爱感受,也借此感受到了自身的存在与魅力。
但是伯爵最后邀请她到家里,告诉她之所以对她感到亲切是因为她很像小时候照顾过他的学校清洁工“日复一日过着最辛苦的工作,可是还能抽出帕子擦干别人的眼泪……给予需要的人以安慰,却不求任何回报。
”那也难怪哈里斯太太回复“是这样吗?
你就是这样看我吗?
”之后愤而离开了伯爵家。
哈里斯太太没有简单被所处的环境与时间多定义,而是选择抛弃隐形的自己,超越奉献的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自己登上舞台。
她可能感觉不到这一切有什么哲学意义,也不知道自己有多特别,但是她的内在生命力让她不知不觉就这么做了。
别的人活到这个年龄可能藉由伴侣、孩子、工作等度过自己的更年期危机,但是哈里斯太太通过裙子度过了,它的意义本身一点也不浅薄啊。
这是今年7月上映的一部新电影。
很好看很轻松的影片。
哈里斯夫人是一个伦敦的小时工,每天给几处家庭打扫卫生。
她的丈夫在二战中失踪,她却相信丈夫迟早会回来。
所以她十几年来一直一个人生活。
她的唯一爱好是喜爱美丽的衣裳。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哈里斯夫人偶然得到了一大笔钱,于是她动身前往巴黎,去著名的迪奥时装店去购买她心心念念的衣服。
在巴黎,以她的朴实和善良获得了许多人的帮助,这当中有流浪汉、侯爵、会计、当红模特各色人等。
最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哈里斯夫人工作之余。
唯一的兴趣就是喜欢高档的时装。
许多人弄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去追求这个。
沙萨涅侯爵认为:“它会唤起当年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的日子。
”哈里斯夫人立即反驳说:“喂,我的青春还没过去呢。
”她的闺蜜薇更是疑惑:“你要那条裙子做什么?
你什么时候穿呢?
”实际上,哈里斯夫人并没有什么目的,甚至不是为了将那时装穿在身上,她仅仅就是喜欢。
与其他人所不同的是,她是一个梦想者,并且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她想得到的衣服,价值500英镑,相当于她一年的收入。
为了攒够这笔钱,她玩体育彩票,去跑狗场,再就是寻找更多的主顾,一先令一先令的赚取更多的收入。
其间,无数次的兴奋和失望,仍然孜孜不倦乐此不疲。
她虽然并不看重金钱,也并不把金钱看做是评判事物的标准,却又不得不想方设法得到更多的钱,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去圆自己的梦。
每个人在工作之余,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这爱好发展到了极致,就成为追求的理想。
集邮的人有了猴票,就要寻找稿字四方联,甚至圭亚那帆船;音响发烧友有了HIFI音箱,就会去追求胆机845;喜欢攀岩的人,在征服无数山巅之后,想的就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酋长岩。
如果得到了自己所喜爱的结果,他们当然会非常喜悦,可更重要的却不是这个结果,而是那漫长和遥不可及的过程。
最后的得到,不过是“本次列车终点”,短暂的喜悦之后,也就平静下来。
于是有了张伯驹的捐献《平复帖》,山口百惠的息影。
到最后,他们留在自己生活中的,只剩下对这美好之梦的记忆。
影片中,富维尔说:“是啊,我们就像一个童话故事,美好,但不真实。
如今还有地方留给梦想吗?
”当今的社会太残酷,无论是穷人富人,都会感受到生活给予的巨大压力,使得人们迅速的成熟迅速的世故,变得越来越实际。
以赚钱为最大快乐,以车子房子为最高信仰。
无暇去品味美好,无暇去感受真实,无暇去做梦。
可仔细想来,无论这世界怎样纷乱无章,无论我们身处哪里,无论我们腰缠万贯还是一文不名,都应该给自己留一个梦,“做梦没有错”,尽管这仅仅是个梦,有梦的人生才是美好和完整的。
哈里斯夫人到巴黎后,她在车站的认识的一个流浪汉送她到迪奥,临别时对她说:“祝你好运,英国女士。
你是一个高贵的人。
”哈里斯夫人的高贵不是虚荣,不是服饰,不是高高在上的举止,更不是丹特夫人和“垃圾大王”夫人的那股土豪像。
而是她的正直、善良和自尊。
对待权贵她没有丝毫的自卑。
当别人给她介绍迪奥公司的总裁时(或许他真的是总裁,而不是演员扮演的),她戏谑的说:“他长的像我们那里的送奶工”。
当她和沙萨涅互相自我介绍时,对方说:“我是伊波利特·德·沙萨涅侯爵。
”哈里斯夫人说:“我是艾达·哈里斯。
巴特西来的寡妇。
”这个介绍中很有意思。
沙萨涅侯爵中的“德”代表他是法国贵族,哈里斯夫人的“艾达”是她失踪的丈夫的名字。
“侯爵”是贵族封号,“寡妇”是哈里斯夫人的身份。
互相是对应的,也是平等的。
正是因为哈里斯夫人看重这种平等关系,她才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沙萨涅侯爵恩赐般的求爱。
这也正是哈里斯夫人的高贵之处。
最后一场戏,哈里斯夫人的老友阿奇(这演员实在太像德尼罗了!
相貌做派都像)看到一身盛装的她从台阶上缓缓走下,对她说:“和这裙子无关,当然这裙子是很漂亮。
我说的是你,你很美。
”如果影片中没有那么多迪奥公司的软广告,剧情也许会更好。
有时候,高贵也要向金钱低头。
本人评分:6.5。
主体性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词,因为如果联系到人的意识层面,她一定就有了更深刻的意味。
如果桌子的功能性指向了一个抽象的“桌子”,那不论是圆桌,方桌,矮桌,那个抽象的桌子就是所有桌子的某一个主体性。
想要拥有一件Dior礼服的清洁工Ada,就是一个有关普通人虚荣梦想的主体性。
她可能看起来荒谬,肤浅,被消费主义洗脑,但是这样的主体性却是人本主义的关键。
我们不需要关注一件看似奢华的Dior是对有钱人还是穷人的绑架,我们关注人如何赋予自身生命意义,并且从中得到慰藉。
在这个角度,虚荣也变得无伤大雅,热爱生命本身就值得被尊重。
追求梦想被看低的Ada值得被尊重,而维护自己别扭的地位,奢侈品的荣光不容侵犯的从业者也值得被尊重,他们有各自的主体性。
同样,读着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却还要忍受Christian Dior House里的一切也是一种主体性。
影片本身杂乱而矛盾,Ada多巴胺爆棚地一路从伦敦冲到巴黎,多数的时候她都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但现实世界不正是这样吗?
虽然剧情不是我的菜 不过我是来看我的大迷人精老Archie!
最势力眼最嫌贫爱富的高奢行业就不要打什么与淳朴善良工人阶级站在一起的虚伪牌了好吧 片中哈里斯夫人的热心快肠是让她结交到了一些朋友 但要不是散尽家财把五百镑现金甩到桌面 怕是还没和男爵女模小会计说上话就被警察扔回巴黎大街了
2.5 五十年代的Dior会用黑人和亚裔模特?别逗了
你可以把它看成是CD的一个宣传电影,如果买不起这个牌子的衣服,可能就很降低好感度。但从剧本写作的角度,你会发现它非常非常地聪明。它情节复杂吗?不复杂:操劳半生的老太太,被一件时装唤醒了自己日趋暗淡的梦想,在逐梦之路上,她帮助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这是一个轻喜剧剧本的“经典套路”。在这个看似烂大街的经典模式下,编剧让埋下的所有“线索”,都找到了它们应该去的地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细节颇多,流畅精悍。不需要复杂的构思,只要能获得观众的共情一笑,它就是好作品。我们自己的电影制作,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恢弘的规模,而忘记了银幕前的观众——他们绝大多数时候,真的只想看到一个或是能鼓励自己,或是能令自己沉浸其中的故事,如此而已。
消费主义陷阱,什么破裙子也不值得用一生积蓄去买。自己都没穿,却借给傻白甜演员,还烧了还没有赔偿。穷人可没有哈里斯夫人那样的自信。
虽然明知道这是一场梦,但是还是会很欣慰地笑出来。每个角色都很生动有趣,每个演员都非常出色。就像另外一个评论写得那样,“这是写给所有平凡的好人的一封情书!”
能追逐梦想又乐于助人的平凡善良女人总是美丽的,不论她穿不穿高定。但Dior厂里引领罢工那段实在有点过了 | 改编自保罗·加利科同名畅销小说
很多评论都说到价值观问题,可这是小说改编的电影啊,原作的锅电影不背。电影一波N折,叙事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起码讲好了一个故事。
老年玛丽苏,裙子很美,女模特很美,男演员们很帅。然而故事有些过于悬浮,用了无数的巧合(中彩票、丈夫抚恤金、赛马工作人员的友善、迪奥男职员的帮助、富豪的青睐、讨厌的女顾客丈夫的破产等等)来强行合理化了整个故事。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物尤其是女主角缺乏引人入胜的魅力,尴尬、莽撞、擅长做梦反倒成了其最鲜明的特点。
给演员多打一星
真的个可爱的故事啊
2.5 虽然迪奥广告 虽然“魅力”神话和童话
感觉这群老戏骨和这个低幼童话不适配 是迪奥请她们来拍广告宣传片的么
有Lucas Bravo坐阵、“讲着英语的人”唐突地闯入这个和她格格不入的世界;《艾米丽在巴黎》上演的六十年前,其实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天真、“傻气”却同样闪烁着希望的故事。它毫不过时,对生活的渴望与“我也能”的宣言始终贯穿于全片,抚慰着在当下有些神经的心;Lesley Manville在《魅影缝匠》的五年后,依然呈上了又个关于时装的动人故事。尽管这里的“挑战”是因为很多事件,或许无从被里面对Dior的诠释给说服(甚至它有很大的可能被理解为一种“包装”)。但无比相信,Lesley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系列IP,挑战与书写着年龄;让我们看到更多关于哈里斯夫人的故事吧,去纽约、去议会、去莫斯科。
这讽刺力度真是浪费了那么多好演员
Lesley Manville演技太牛了 竟然什么角色都能驾驭
我需要更多童话故事了现在
前几个月看的,刚发现忘了标。/年老版艾米丽在巴黎。不过作为圆梦糖水片,可以从半小时后开始看,前30分钟乏善可陈,好的导演应该把它锁进10分钟以内。/于佩尔阿姨倾情作配。/玛格丽特公主,CUE了自己的《王冠》5。
抛开迪奥形象宣传这一层,电影拍的还不错,成人童话,一个老女人的梦想故事,好看有趣,赏心悦目,温暖可人。梦想并非遥不可及,梦想就在你身边。女主的表演是一亮点,65岁了依旧富有灵气,乖巧可爱。于佩尔还挺有魅力。败笔是女主在巴黎鼓动迪奥员工罢工改革的那一段,几乎成了闹剧。7.4
布達佩斯、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