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好一部电影,男主角内心的描述很到位,反映的更多是当代贫困大学生所经历的心历路程,第二是农村的无奈,包括在家务农的男主爹和外出务工的表叔。
主题是贫困,过去,现在,以及未开对拜托贫困的憧憬,主题二是愚昧,推下水不去救,怒打小儿,及打晕孩子后的恐惧,都是无知的表现。
ps:豆瓣无知装x人多,欣赏不了
这部电影算不上经典但却深刻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大学生贫富落差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底层市民的性压抑。
我觉得一个能够关注社会问题的接地气的影片比那些所谓的大片要强得多,最起码我们明白了他要说什么。
其实我觉得不了解精神病也不愿意去了解的人,真的没必要看这类电影,真的,不是说上了一部你刚好无聊就去看了。
国内大多数人对心理教育及心理疾病精神疾病的认知程度很像十多二十年前未成年人对性教育的认知,多数人还是显得不理解甚至恐惧,其实国内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很有几部,不过真正没被大面积喷的也就《七个我》了吧,因为他是喜剧,而且是超级富二代的喜剧,但现实生活中有精神障碍的人哪来那么多喜剧,又有几个是富二代?
多数是被周围人遗弃的疯子罢了。
大家都知道原生家庭一定要和睦,但却没仔细想过为什么要和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避免你的后代成为精神病电影编剧笔下的主角。
影片弹幕里的素质真的可悲,很多想男主死的,骂他有病的,其实建议你们去看《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就是讽刺这类人,你的无知和措辞有时真的可以逼死一个人!
影片后半部揭示真相时,有一幕是女主跌落江里,原本以为大家看懂了剧情不会再喷,可还是出现很多骂男主窝囊,不会跳江救人的骂声,拜托,你都知道他有精神疾病,也看到他产生了母亲落水的幻觉,脑子一瓦塔倒在一边,你怎么还能要求他不怂呢?
这相当于要求一个狂躁症患者不要杀人一样,他如果能控制就不是狂躁症患者了,神经病杀人都不判刑,你还要求他怎样???
这类题材无非是想让我们更了解患有这种特殊疾病的人,不要对他们有所歧视,就像殷琪一样。
可惜了大部分人还是选择致人于死地,甚至看到有人说看完该片有种杀光所有精神病的冲动,你…这么狭隘,为你的后代堪忧呢!
《迷城》作为章家瑞导演2010年的新作,于10月22日全国公映。
这部影片給所有熟悉章家瑞的观众们带去的第一感觉几乎是一样的——很难相信这样一部具有强烈实验风格的作品会出自章导之手。
因为本片无论在叙事结构、中心主题以及影像风格上来说,参照章家瑞的过往作品《婼玛的十七岁》《红河》《芳香之旅》《花腰新娘》等,都是一次极大的颠覆。
在影片《迷城》中,章家瑞一改往日影片温暖、舒缓、唯美的基调,继而采用多层推理的悬疑结构和强烈的主视角纪实性影像风格,为观众演绎了一幕令人深感不安和发人深醒的悲剧故事。
本片不但直击了当下社会的隐痛,同时也具有某种超越文本范围之内的思考,继而体现出了章家瑞作为一个导演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冷静的思考,以及其独特的人文情怀。
影片《迷城》原名《远雷》,故事来源于章家瑞导演身边一个真实的案例,讲述了一位大学生与一位洗发妹之间短暂而凄厉的爱情悲剧。
影片中男主人公坡坡(郭晓然饰演)是一个从农村考入城市的大学生。
作为一个基本的人的个体,坡坡也有着身边所有青年人一样的向往,向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女人、美好的爱情。
然而,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将原本平等的个体相互割裂,没有了交集。
而尊严在当下似乎只是一种对财富和地位的标榜。
于是,纵使你拥有一个高傲的灵魂、善良的内心,在迷失了坐标的城市里都是虚无。
因为身份的差异、家境的贫穷而被周遭同学取笑、抛弃、冷落的挫败感,就像一枚扎入肉体的铁钉,想拔却拔不出来。
于是,当童年的伤痕记忆在这现实的世界里被催化后,坡坡内心深处人格的分裂与变异似乎是唯一的方向。
女主人公甘秀(霍思燕饰演)身上有着太多的思考。
一个面容美丽的女子只因出身在农村,在城市里从事着看上去不大体面的工作——洗发妹,继而遭受到种种的歧视与偏见。
但是,何所谓体面?
迫于生活的重负,在没有选择的城市里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应有的财富,能否被视为不体面?
很显然,导演在这里借女主人的身份向所有的观众抛出了一个思考,那就是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和财富的攫取过程中,公众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什么?
如果当所谓的“精英意识”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并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在这个单一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生活在权贵阶层之下的人们是否还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自我尊重?
我想这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应该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影片中甘秀是骄傲的,因为她不愿意为了体面而让坡坡在众人面前将自己伪装成大学生,因为她那颗简单而强悍的内心告诉自己这是一种冒犯,有损她的尊严。
然而在旁人看来,生活在底层的洗发妹又有何样的尊严可谈?
坡坡是懦弱的,因为周围无处不在的繁荣幻象和那颗极力向上攀附的内心蒙蔽了原本清澈的眸子,并最终让自己迷失在了这片钢筋水泥的森林之中。
于是当一个人格挫败的大学生遇到一个内心强悍的洗发妹,他们之间会产生怎样的错位?
因为开始的开始,你和我都一样。
但是后来的后来,你和我再也不一样——因为财富、因为权利、因为贪婪。
而那句“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只不过是对现实的一次戏虐罢了。
正是影片所表达的强烈命题感,使得《迷城》在观众中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反应——漠然抑或感动,而这也正体现出了当下国人的两种生存心态。
于是当影片落幕的时候,你或许会无动于衷,继续为了生计默默地奔走工作;或许你会驻足思索,去审视和寻找内心深处的那座迷城。
影片《迷城》在公映之前就已获得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单元最佳导演、最佳新人男演员奖等多个奖项。
但是影片在上映之后的票房却并不理想,成为了又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
而这也正折射出了当下中国电影大片时代的浮躁与虚荣。
因为在主张娱乐和消费的这个时代,银幕上充斥着各种依靠金钱、明星、炒作和低级笑料所堆砌而出的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而这不也恰恰是一座座看不见的迷城么?
面对这样的局面,导演章家瑞在公映前也道出了自己的所言:“其实,我股子里还是想拍一些文艺电影,表达情感、表达命运、表达爱,我之前的那几部电影也都没有偏离这种基调。
但是说实话,《迷城》为什么从开始的一个纯粹的文艺电影、艺术电影,变成了最后宣传中的惊悚悬疑类型电影?
其实也是我内心的一种挣扎矛盾,因为毕竟我还是去要面对这个市场。
所以我当然希望《迷城》的票房能有一个好的收获,这样能够对投资方有一个交代。
但是如果因为《迷城》里所包含的人性的表达和文艺的气质影响了这个片子的票房,我只能说跟投资方说抱歉了。
但是我自己是问心无愧的,因为我尽了我的全力了,因为即便是做商业电影,我也绝对不会放弃我的基本底线。
” 昨天,我们将农村从城市分离出去,拉开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在城市里去寻找所谓的体面和尊严。
今天,我们都在城市里游走,在贪婪与虚荣的表象下戴着伪善的面具舞蹈。
我们可以相拥,却最终迷失在寻觅的路上。
我看电影,尤其文艺片比较喜欢倒叙风格,百看不厌。
我以为大概是因为岁月或时光不能倒流,所以潜意识中人对过去总有依恋。
无论面对自己、他人还是社会,人的思维、兴趣都很容易搜索其中的过去。
如果我对这个世界缺失信仰,那么过去就是心中飘摇不灭的慰藉。
当然,我不能把个人的喜欢当影片《迷城》欠缺的理由,但,如果这部电影倒叙展开,紧张、悬悚的色彩会浓一些。
我修改的方案是: 故事背景,江边发现一具女尸,警察由此展开调查,并很快找到发廊,发廊老板把最后跟这女人接触的赵波供出来。
所以影片一开始,是警察询问着处于精神恍惚和内心斗争中的赵波,故事在赵波不流畅的讲述中展开…… 这个修改有两个好处, 第一,可以弥补配角警察的无能。
江边发现女尸,报纸不登,警察不调查,或调查无果都是不应该的。
知道这个女的不是他杀,而是失足落水。
可她是谁?
在哪里工作生活?
为什么会出现在江边?
为什么会失足落水?
跟她最后在一起的人是谁?
这一连串问题都应该有答案。
如果没有答案,影片也应该让没有答案有理可寻。
否则中国活出精来的人能看懂,有些人包括外国人还是看不懂。
另外,赵波报案中一些反常表现,比如人明明死了,还坚持昨天、前天这女人跟自己说什么……这能带来的后果逻辑上说,只会让警察动摇甚至推翻赵波提供的嫌疑人线索,不应该像影片暗指的那样,警察再按赵波臆想的线索去“调查”他人,如果是一般性调查,也不会害赵波他表叔和乡亲丢掉工作。
一部上乘的电影,任何一个配角的质量都要精良。
第二,通过他人问询一步步逼出真相,比赵波自己觉醒自然一些,而且对刻画人物心灵冲突有帮助。
不然,按影片表现的那样,精神恍惚的赵波挨表叔和乡亲一顿打就清醒了,这样的情节粗鲁了,貌似还给一些歧视他人的人找到借口。
影片余下内容基本没什么需要修改,演员表现都比较自然,男主角有点张国荣的味道。
女主角稍洋气了些。
另外情节交代太多太充分,影响了想象空间。
镜头少了点表达人物心理的力度。
《迷城》这个主题貌似不该是一个人的迷乱或迷狂,或似乎可以换个题目。
但总的来说,比我近段时间看到国内几个大牌导演拍的作品更有魅力。
为此,我希望导演们加油!!!
重庆,是一座载满了故事的大都市。
或许是因为大山大水的自然环境铸就出鲜明的城市性格,令各色人等在这里书写的故事显得更加富有戏剧化,更加跌宕起伏;也或许是因为介于东西部的交汇,介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崛起,令这里的故事显得更加富有冲突性和多元性。
那些堕落的和励志的,那些冷漠的和热情的,那些挣扎蹒跚的和声色犬马的故事,从不厌倦的在这里推陈出新的各色上演,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故事们从未雷同。
在重庆沟壑般的城市街巷里,在密植如雨林般的混凝土高楼间,在随处可见的貌似通往天宇的阶梯上,在解放碑,在嘉陵江畔……相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绝然不同的故事。
隐藏在每一个人的身后,只要愿意去细心翻阅、有足够的耐心去探求,都是一段段鲜活的故事,像这里的台阶,数也数不完。
这里有高官显赫的气动山河,也有草民卑微的含辛茹苦;有一掷千金的纸醉金迷,也有浊酒布衣的简单快乐。
那些光着膀子在街头吃火锅、喝啤酒的人们,那些西装革履在厅堂里举着高脚杯、优雅派对的人们,那些玩味着历史吟诗作赋的人们,那些咀嚼着辣子吆五喝六的人们,出了门是同一片天空,凭栏看是同一条江水。
只是,有些故事悲伤着、哭泣着;有些故事热烈着、欢笑着。
历史的流转中,每一个人,其实只是一滴江水;城市的穹庐下,每一个故事,其实只是那数也数不清的台阶中的某一级。
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人们常常以“文艺片”一词来指称那些不纯粹为了商业目的拍摄的电影。
它通常包括两个层面:一、电影是导演个人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可以是某种精神情操,某种历史关怀或者对于当下现实的某种关注,等等等等;二、电影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性,它在形式和风格上不一味进行类型的复制,而拥有某种别具一格的开创性。
随着“文艺片”导演章家瑞的新片《迷城》的上映,媒体再次把一个久违的话题带到了观众面前:即那些不纯粹以商业为目的拍摄的电影(“文艺片”)如何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取得平衡?
对此,我思考良久,仍旧觉得这种所谓的“平衡”终究因其逻辑关系混乱而只是一个笑话。
其实,如果关注一下章家瑞导演在电影宣传期间在媒体发表的言论便不难发现,他在《迷城》中要去“平衡”的是以下两个方面:像章的许多片子一样,《迷城》也关注受到社会忽视的小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世界,具体到电影里是两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打工者和一个贫困大学生的性压抑。
这种关注首先是导演个体的一种表达,是他受的文化教育所树立的知识分子品格对于社会正义所肩负的一种责任。
但除此之外,章家瑞还需要对电影的投资人负责,要帮助他们收回成本,并最好有所盈利。
而电影资本本身,就像任何资本一样,它除了追求自我增值的责任之外是不知道其他责任的。
所以,所谓的“平衡”实质上是一种博弈:是章家瑞个人的表达与投资人利益表达对于电影话语资源的争夺。
无论这种争夺最后有无“平衡”,有一点是明确的,它与电影形式方面的艺术性都没有直接的关系。
《迷城》的问题在于,这种博弈还间接地侵害了与电影的艺术性直接相关的叙事形式:电影的前半部讲了一个对于当下具有现实意义的悲剧故事,整部电影却讲了一个狗血无比的故事。
我对前半部分感到多少惊喜,就对后半部分感到多少失望!
先声明,以下是对电影前半部分剧情的概述,在电影的叙事完全结束时是不成立的:两个打工者陪同一名大学生和他女朋友出城游玩,当得知大学生的女朋友不是“女大学生”,而是一名发廊的洗头妹之后,两个打工者便淫心肆起,在避雨的废弃房屋内强暴了她。
而内心自卑无比的大学生始终没有勇气上前制止,最终,洗头妹溺水而亡(或自杀,或慌乱中的失足)。
撇开这个故事本身的道德考量不说,章家瑞在如何体现故事的现实感、如何刻画人物的真实感上面还是下足了功夫的。
郭晓然饰演的大学生赵坡由于家庭贫困,生活在严重的自卑感之中,常常遭受室友的欺负和同学的歧视。
为了让演员郭晓然体验何谓贫困,体验遭人歧视的感觉,章家瑞刻意让他到离重庆80公里的农村生活了两个月,和当地的农民一起挑水、掏粪,回来后又以插班生的身份到重庆的大学就读了一个月。
所以,当他变成电影中的赵坡时几乎让人感觉不出是在表演,他的自卑、不自信、懦弱都活脱脱地体现在他的神情和动作中,融化在他的气质里。
这是辛勤劳动换来的奖赏。
电影在刻画社会的贫富差距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细节:比如富家女殷琪“赠送”给赵坡钞票时那两个对人民币尴尬的特写;比如星巴克聚会时,赵坡自曝“父母是农民”后,突然来的那句悲凉而荒诞的“可我给地产商发过许多传单”。
电影前半段的叙事在铺垫和推进方面都显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有序幕中赵坡和两名打工兄弟偷看包工头老婆洗澡的桥段埋下的性压抑的伏笔,发生后面的暴行才不会突兀;有赵坡伪称女友是“女大学生”的虚荣才有之后的犹豫;电影中三人郊外骑行的段落如同“奥德赛”结构一般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最后的悲剧结果连贯在一起。
电影对贫困这一社会现象背后问题的讨论不可谓不深刻:民粹式地对底层劳动者道德美化的理想瓦解了,人性恶的假设被推向极致。
赵坡这样一个懦弱得让人同情的角色,口口声声说自己并不在乎女友甘秀是大学生还是洗头妹,却在后者死后迟迟没有去警察去报案,仅仅是勇气的问题吗?
面对甘秀的亡魂,他不禁自问,“当时自己是不是因为内心深处觉得你不过是洗头妹才没有上前阻止,也因为你是洗头妹才迟迟没有去报案?
”在今天这个贫富分化加剧的社会,在那些自认为可以做到公正不倚,甚至抱着一颗善良的同情心的人中间,是不是都有可能对那些弱势群体、身份低贱的人存在某种潜意识的歧视(因为在许多事情面前,他们像赵坡一样选择了不作为)?
这个问题电影没有回答,甚至没有问完。
为什么?
不是章家瑞不想问,是电影资本的市场逻辑不让问。
以赵坡走进警察局报案为界线,电影的后半部分进入另一种逻辑,我称之为“精神病逻辑”。
警察局的同志以强有力的证据告诉赵坡:你看到的不是事实,一切只是你的臆想,因为你是个精神病人;电影的叙事同时也告诉观众:你们看到的悲剧不是发生在这个世界的现实,而是一个精神病人的幻觉。
于是电影前半部分叙事的严肃性所积累的意义完全瓦解掉了。
或许你可以争辩说赵坡的精神病也有某种现实意义(比如导致他精神病的家庭悲剧,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等等),但这种意义也与前面的内容脱节了。
接着,类型电影的种种元素便纷纷冒了出来,悬疑、惊悚、恐怖,在娱乐中将导演的表达蚕食殆尽。
这部电影的叙事是一个迷魂阵,这个迷魂阵是给观众摆的。
好莱坞也常常摆出这样的迷魂阵,在《蛇蝎美人》里,帕尔玛怕观众接受不了太黑暗的结局,当主人公死去时又让她突然从梦中醒来,于是一切重新来过。
《火柴人》中的凯奇最终发现自己的“女儿”原来是个骗子,一切都只是一场精心布置的骗局,于是电影中表现父女情深的许多桥段都成了对观众的一场诓骗。
最著名的一次发生在一部德国电影里,《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电影中变态的杀人凶手,精神病院院长最后成了一名慈父般的人物,而真正的凶手却是电影的叙事者,一个患了精神幻想症的年轻人。
当电影学者们纷纷拿这部电影的布景和表现主义风格大做文章之时,只有克拉考尔指出,在这种迷魂阵的背后,暴露的是德国人对混乱的恐惧和对秩序的渴望,以致他们甘愿于臣服威权的统治。
这话放到中国电影中也有三分道理。
作者:韩浩月来源:新浪《迷城》是2010年国产电影的一部意外之作,这意外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导演章家瑞的风格大变,与章家瑞在《花腰新娘》、《芳香之旅》、《红河》等片中流露出的文艺气质相比,《迷城》的商业成分让电影充满节奏感。
二是《迷城》对于人性心理的挖掘十分深邃,让人惊异它居然能够过审并且公映。
自小有着心理创伤的大学生,爱上了发廊的洗头妹,由于深深存在的自卑感以及对洗头妹的不信任,大学生与洗头妹之死沾染上了摆脱不掉的关系,在幻象中,大学生得以与洗头妹相亲相爱,而现实的结局是,由于精神疾病的存在,他不得不被迫退学。
——《迷城》的故事很简单,但它有一个迷人的结构,相对于《罗生门》、《禁闭岛》而言,《迷城》化繁就简,即制造了悬念,又能让观众很容易看得懂,向希区柯克经典电影《精神病患者》的致敬,使得《迷城》在富有娱乐效果的同时,也容易给观众带来很多思索点。
在影片类型上,恐怖、惊悚、文艺、爱情,这四种元素于《迷城》中得到了良好的融合,章家瑞在该片中体现了他对节奏的良好掌控力。
影片开头15分钟所展现的校园生活以及社会景象,很是有点贾樟柯早期文艺电影的味道,在观众准备保持这样平缓的情绪继续看下去的时候,故事却异峰突起,变得曲折迷离、辛辣诱人,这一点,和史蒂芬·金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平静中酝酿紧张气氛,然后用魔鬼般的手指弹奏起观者内心紧张的琴弦。
《迷城》留给观众联系现实、思考社会的窗口也有不少,通过它可以讨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家庭暴力问题,底层民众的生存问题等等,但我认为,《迷城》最大的一个话题应该是作为现代人几乎每个人都存在的“身份焦虑”问题。
“身份焦虑”问题曾困惑西方国家数个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这个问题也来到了中国。
在曾出版《身份的焦虑》一书的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看来,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了充分满足之后,“身份焦虑”便会滋生,它不放过任何人,在现代社会,无论富人、穷人还是中产阶级,都摆脱不了“身份焦虑”的困扰。
《迷城》呈现了中国底层民众的“身份焦虑”,出身贫寒的大学生时时不忘提醒自己,不要对富家女动心,洗头妹通过坚持不隐瞒自己在发廊打工的工作,强调职业与自尊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两个民工对于女大学生的仰视与渴望,更是已经在中国底层社会延续了二三十年至今仍然占据主流的价值观体现……就业、赚钱、过上更好一点的生活,这是《迷城》主人公的梦想,而他们只能把这个梦想寄托在飘向夜空的灯笼身上,这让人心酸。
一桩没有发生的强奸案,牵扯出一个青年的心理成长史,而这个成长史,亦可视作反观这个时代背面的一片镜子,这片镜子折射的景象虽然是碎片式的,但片片能刺痛每位观众。
这就是《迷城》,我愿意把它当作2010年度可以入选十佳影片行列的作品推荐给大家。
和影片一样优秀的是片中两位主演霍思燕和郭晓然的表现,他们饰演的发廊妹和贫困大学生,是这个时代沉默群体的代表,他们的痛与恨,与每一位对社会抱有关切之心的人丝丝相连。
震撼挺大的,在同情赵波之余我很想揍他,深度的自卑已让他人格扭曲,姑且我就认为他有精神病吧理解他了。
不管是幻想还是现实我都看到了他的懦弱,殷琪是影片的亮点,在影片中并没有因为赵波的社会地位,样貌等嫌弃他,并给了他很多帮助。
我看到她品质的闪光点,这才是现在大学生应该培养的。
偶像………
一部拍摄四川大学生的电影。
我想象着要是用普通话拍,或许就不会这么的自然,而有点尴尬。
童年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缩写。
弗洛伊德坚强着这么认为着。
主人公坡坡在童年面对父亲淹死母亲而束手无策时就已经种下了再次看见甘秋落水而无能为力的种子。
故事的重叠性,让人们关心的除了性之外还是性,只不过是性如何正常发生和非正常发生。
大学生。
爱情的不能获得和儿时造成的脑疾,让主人公坡坡生活在臆想的世界中,以至于到最后的现实与幻想的混乱。
电影从民工讨债,偶遇裸体惊艳开始,就给电影上了底色,贫穷和无知令人们的性变得低俗,而在拘谨和羞涩的对比中,主人公坡坡的内心世界可以想象,正是这个时代遭遇现代性的必然结果。
偶遇的情窦初开,难以排遣的烦躁与炙热,都让故事有了厚重和悲哀的气息。
导演在镜头处理上,最叫绝的应该是背景的运用,那些忽明忽暗的城市景观,忽宽忽窄的城市道路,忽真忽假的故事情节,正巧妙的展示着这个时代的中国底层众生的精神状态。
城市化并没有让所有的人获得安居,如甘秋在废墟中洗澡,在废墟中被误解,在废墟中丧失了作为中国女性的尊严。
整个国家的繁荣并未让这些人们感觉幸福,而所谓的幸福不过是一盏孔明灯,越飞越高,越飞越暗。
农转非的大学生与洁身自好的发廊妹,一个是丧母的童年抑郁,一个是想拯救弟弟的母性担当,让人有种荒凉感。
大雨和河水都隐喻如欲望如理想如现实一样的狂暴和凶猛。
这部电影虽然很个案,但觉得很真实,其普遍价值在于让人反思,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守护幸福。
合十。
愿世界更美好!
一星给剧本,两颗星给男演员。故事不够丰满
坡坡这个人物就是悲剧的化身…
有话剧的画面感,剧情一般。
采访章家瑞的时候 他说想拍部真正的四川故事 其实我想说 如果是因为制片方的压力 把你的故事改的乱七八糟 你就不能甩甩手说老子不干了么?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我们需要给予关注和关怀。
实话说,就照着前半部的小剧情发展个爱情故事,我是忒TM喜欢的,山城朴素的人儿,最后要玩半吊子悬疑半吊子鬼,勉强给安了个精神病....哎呀我了个去....石马万亿儿
珍惜生命,远离XXX
通过这部电影 我才认识了霍思燕
恩....这个...有感觉....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毕业后找个好工作噻
哎,怎么说呢。
眼好晕~~~还有以后电影海报能别这么不负责任嘛!!!
看到最后也没有明白 导演拍这部电影的意义在哪里?难道就是为了几个裸露的镜头来吸引眼球?
很好看。评分不该这么低的,男主角演的很不错啊。另外,霍思燕是我喜欢的女人类型
社会一角
看了40分钟,我就觉得这个电影太阴暗。。没有钱、穷人就是一种错~!!
大学生是个屁咧
shit
为什么分数这么低呢?这电影多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