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嵌套了一个故事又嵌套一个故事有点盗梦空间的那种感觉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当你拼命追求什么的时候往往受尽挫折经历许多,再意外得到的时候却高兴不起来到最后还要为自己的不劳而获背负枷锁我们在人生中都会做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课给五星吧生活与理想相差太大我不知道现在自己想坚持的能持续多久
畅销书作家克莱·哈蒙德的新作《The Words》即将和读者见面,他在新书推介会上给读者朗读他的新作。
“老人站在雨中,他看着罗伊和多拉·杨森走进轿车,感觉雨点刻意避开他们。
”从而牵出了一段与创作有关的故事。
罗里·杨森怀揣着写作梦想,一直专职在家中创作,却碌碌不得志。
由于没有名气,他的作品虽然受到一家出版社的赏识,对方却表示出版这部作品是场冒险,没有哪家出版社会出版他的作品。
其实也暴露出文艺界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当你出名的时候,谁都想来捧你的作品;当你不知名的时候,没有谁愿意冒险来捧你。
所以不论在哪个圈子,新人的路都很坎坷,很多时候机遇往往起决定作用。
罗里和太太多拉新婚后前往巴黎度蜜月,他们在一家中古店发现了一只看似古老但很耐用的公文包,多拉觉得和罗里很般配便买下送给了他。
在一次掏公文包的时候罗里无意间发现一份被时间遗忘的手稿,这是一本记载着发生在1940年代巴黎的爱情小说。
翻阅完手稿,罗里被小说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也就在此刻意识到自己这一辈子都写不出这种小说。
罗里在创作方面很努力,白天和太太一起出去感受城市的生活、朋友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来寻找灵感,而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便坐在电脑桌前开始写小说。
但艺术是很看重天赋的,光有勤奋并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在写作一度陷入瓶颈时,罗里在和多拉一次激烈的争吵后终于突破心中的道德障碍,将手稿一字一句敲进电脑里。
当多拉读完他的小说后深受感动,并鼓励他一定要去找出版社的编辑尝试将这本书出版,正如设想的那样,这本书被评为年度全美最畅销书,罗里成为美国文坛新星,他终于站到文学界的最高位,有资格去嘲笑没有写作才能的作家,包括他自己。
当罗里和家人沉浸在席卷而来的荣誉和簇拥时,一位老人的出现打破了他心中的喜悦。
原来这位老人就是手稿真正的作者,这部小说讲述的正是他和妻子在巴黎相遇、相恋、分离的故事,而串起这段故事的正是这份手稿。
这部影片讲述了三个彼此嵌套的故事,虽然有些地方没有明确交代故事的结局,但还是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贯穿全剧的主题与“选择”有关,里面三个作家所面临的困境也都与自己所作出的选择相关,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而挣扎、屈服、最终互相成就。
老人和妻子因为幼女的离世而暂时分开,又因为手稿的完成妻子重新回到身边,随即因为妻子在火车上将手稿遗失而再次分离。
老人在手稿和妻子之间做出的选择,证明他在那个时刻喜欢那本书超过了妻子。
即使他在余生每天都在想念她,但木已成舟,妻子已经有了新的家庭、新的生活,他不能再重新做选择;即使余生都在懊悔中度过,也必须承受其中的痛苦。
“You take those words , you take the pain.”既是对罗里说的,也是对自己当年的选择进行总结。
虽然老人没有责怪罗里窃取了自己的作品,因为连他自己都觉得讽刺,当年如此珍重的身外之物,在此时却觉得一文不值,老人当时因为心血之作丢失而离开最爱之人,最终找到这本书时却对它“无所谓”“毫不在乎”,反而在一生都陷入对挚爱的思念和懊悔当中。
而此刻,罗里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他盗取了老人的手稿,他必须在说出真相和继续隐瞒之间进行选择。
经历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罗里选择和妻子坦白,但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争吵。
妻子责怪罗里在选择盗取手稿时没有为他们这个家庭着想,而罗里认为如此了解自己的妻子在看完手稿后必然能够识别出并非出自他本人之手,他责怪妻子因为同样的虚荣而欺骗自己去接受。
罗里找到老人,告诉他自己心中的自责与懊悔,想要向全世界告知真相,把本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全部抛弃,老人却劝他“向前走,不要回头”,因为即使说出真相也不会改变什么,还不如什么都不要做,因为你拿走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已经在内心受到了惩罚。
当罗里由于写作而落魄向父亲讨要生活费时,父亲就对他说过:“你要学会做个男人,不管你怎么做,都是你自己做的决定。
”小说中的罗里跟妻子坦白后虽然发生了争吵,两人觉得可能要因为这件事而分开,但最终罗里道歉后获得了妻子的原谅,并按照老人所说的一直前进,并且出版了自己真正创作的作品《The Window of The Tears》。
而小说《The Words》的作者,克莱·哈蒙德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和妻子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而固执的哈蒙德没有挽回妻子。
所以当他在向年轻书迷丹妮拉讲述小说结局后亲吻她时,脑海中会浮现罗里和妻子和好的场景,这是他心中的遗憾,他没能向妻子道歉以求得原谅,永远地失去了她,他始终戴着结婚戒指并处于懊悔中。
人的一生会面临无数个选择,虽然我们都很贪心,什么都想得到,但我始终相信能量守恒定理,当你想要获得什么的时候,必然要放弃什么。
比如你选择了金钱,就放弃了痛苦。
(哈哈,抖机灵)我们总是会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虽然时不时会因为遇到坎坷而感到后悔,是不是当初应该选择另一条路。
也许别的道路会有更好的风景,但既然我们选择了其中一条路,就要keep going. 相信沿途虽然有荆棘,也会有让人觉得欣喜的风景,参差多态才是幸福的本源”嘛记得KY有一期的文章的结尾让我感触很深:“承担起对自己全部选择和经历的责任。
无法为自己负责的人,一旦遇上不好的结果,就会长久地陷入自我悔恨中。
只有可以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才有面对人生各种可能性的勇气,不断探索和成长。
”毕竟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打怪升级的过程,我们一路打怪一路感受通关的快乐,在这个年代,还是得有点阿Q精神的哈哈。
在失意得意之时看这部电影,总会有颇多感受。
Danielle 这个角色看起来聪明漂亮,睿智的觉得她可以看透Clayton的想法,单纯的以为她可以了解所有的事实因果。
其实,她身上也少不了年轻特有的轻浮与天真。
结尾Clayton的改变不是突兀,而是一种醒悟,他给不了Danielle她想要的。
他要的是自我得救赎。
而Danielle需要的则是去体验她所该承受的人生。
Rory身上就是千万个普通人的影子,有梦想有追求的大好青年,不愿抛弃理想榨干青春,想要做一个实现梦想让人羡慕的勇士。
可惜,不管他成功与否,他一辈子都被囚禁在别人的成就里,别人的故事里,别人的名誉里,别人的期望里。
就像他老爸说的一样,Sometimes being a man is to know your limitations. 他就像犯错了知错就改的男孩,以为变诚实就会有糖果吃。
青涩单纯得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无名的老人,一辈子也没办法原谅自己的老人。
他的时光在他离开巴黎的时候就静止了。
在他丢掉他的故事后,丢的还有他的自我。
就像他后来逃回家一样,当他尝到了生活的滋味的时候,发现他原来所追求的生活与理想才是摧毁他的元凶。
他失去了他的女儿,他的Celia,他的故事。
他的那一句You can't make things right, things are just things. Stop martyr yourself. 引起了多少共鸣。
可是,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在无数选择中迷失在找回自己。
The past never goes away.All three authors in the movie are dealing with certain kinds of losses. He may lost his marriage, or he may lost his honesty and innocence, or he may lost his ability to write. They are all stuck in the fucking life they have brought themselves in. They all want to find their ways out, However, life is not fiction, no matter how much they are alike, they'll never touch.
本片的精彩之处,除了演员演技真实给力外,剧情与影片结构的契合更是完美无缺。
全片分为好几层故事,我们来逐层分析一下:第1层:手稿原著老人的人生经历。
主要以他自己讲述的方式呈现。
第2层:我们的男主——罗里·詹森作为作家出道、借助老人的手稿名利双收、与原著老人相遇、最后选择不公布真相。
是整个影片主要描写的部分。
第3层:克莱·哈蒙德所著新书——《妙笔生花(The Words)》的发布会。
书中讲述的正是整个第2层故事。
第1层故事是第2层故事存在的基础。
老人当年经历丧子之痛,寄情于文字,记录下自己的一段人生,感动了罗里以及他之后的众多读者,由此引发了后续风波。
第2层故事则是第3层故事的核心。
丹妮娜与克莱反复争论,书中描写的到底是虚构的情节,还是作者本人的真实经历?
克莱是否就是当年的罗里?
丹妮娜的观点:克莱就是罗里,他当年选择了隐瞒真相,直到今天仍在愚弄大众,但每夜却因良心的谴责辗转难眠。
克莱的观点:新书中的情节都是虚构的。
但自己创作时,带入的感情太深了,以至于最后都分不清里面的人物(比如原著老人)是否真实存在过,还是仅为自己脑中的妄想。
影片中隐藏着大量的人物细节,克莱与罗里之间有许多细微的相似之处(比如左手的戒指),但我们难以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毕竟作家创作时或多或少会带入自身的元素。
片尾克莱拒绝丹妮娜的热吻后陷入沉思,更是让人难究真意,而影片也在此处戛然而止,留给了观众无尽的回味与想象。
这种层层相套、却又不一次讲明的叙述方式严重混淆了现实与虚幻(小说)的界限,相信有不少人看了一多半都不明白片头这个念自己书的老家伙到底是谁。
结果这个谜直到最后都没解开。
两种观点都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
而影片真正要表达和探讨的正是:何为小说?
何为生活?
二者的区别又在哪里?
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真正优秀的作品,会让我们感受到“真实”,明知都是虚构的情节,却相信同样的事在现实中完全可能发生。
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代入感,从而品味到现实中无法体会的另一种人生。
这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人对于情感的记忆比对于情节的记忆要牢固得多。
很多时候我们记不起当年事件的具体细节,但经历此事的心情却记得清清楚楚,而心情会逐渐塑造出我们的人格。
所以,一件事在过去是否真的发生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这将决定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PS:观影途中不止一次想到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分层讨论此影片的设想正源于此。
所以严格来讲,本片中还有着第0层故事:老人的原著手稿。
这份承载了老人一部分人生的手稿,是第1层故事的核心。
影片中我们未能得窥全豹,只有零星几个片段。
当然,也存在着第4层故事,也就是我们这些观影者自己的人生。
PS2:最近越来越搞不懂豆瓣的评分标准了。
在我看来这绝对是8分以上、五星好评的经典影片。
难道大家都只习惯商业电影了?
Actually, I think the words are just an array of symbols made up of several letters. But people and experiences make it different. That’s a story, one you can touch and feel.“It’s about the joy and pain that gave birth to those words. You take the words, you take the pain. “ This is a sad story, even if some of the scenes show me a little sweet feeling. Why? Especially the old man, who had a memorable past ended up in regretting in the rest of his life. Does it suggest that sometimes we have to lose what we love in order to choose what we pursue, and that is the cost? But will you be happy after all of that? Apparently, Judging from the looks of the three men, everything’s clear.
看到花圃时,才突然想起,今日睡前临时想要快速清空缓存的这部电影,竟是六月份在豆瓣中,无意看到的豆友发过的电影截图。
那段话太好了,所以我保存在了手机相册里:我们在人生中都会做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刻,向前走,不要回头。
那个场景那样美,那段话那样直戳我心。
那时的我,想起自己过去一年的选择,有怀疑,有遗憾,有不甘,有转念,但看到那句话后,有释然。
影片故事套故事的形式,给人更多猜想的空间,尤其前两个故事,到底是写实,还是另一种想象?
第二个故事里,看老人讲述第一个故事时,分量太重,孩子,爱人,梦想,都消失在生命中,都是自己的选择,有那么多的不舍,可是,一生已过。
第一个故事里,火车上,两人凝视,即将离开时,都瞬间挥手,那种彼此之间,那份沉重的情感,那些在时空里留存的、回不去的一切……那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述的东西。
第三个故事里,作家对老人说:我真的很喜欢你那本书。
老人这一生的一切,也已释然。
他是作家,他知道一个写作者需要什么。
那种对于写作的纯粹的想法,那种写作时完全感受不到时间空间、完全不需要睡眠吃饭、时时刻刻脑子里都是那些文字,只有写作过的人懂得。
我在看这个故事,此时此刻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那样的不经心的开启,那样的前后对应,那样的戏里戏外……这样好似随意看过,不用难过,那份感受已经完全在心里了,而这种不同常的相遇,反而印象更为深刻。
人生啊,向前走,不要回头。
我也倾向RORY和CLAY是一个人,他利用自己的遭遇编了第三部(也许是第N部)小说。
这个戏如果给写过小说的人看,更会和男主产生共鸣,呼吸与共,对其内心的挣扎更会感同身受。
因为如何把一段段抽象虚无的场景,一个个生活中不存在的人物链接起来,要不失生活逻辑,要考虑修辞,要堆砌文字,剧中RORY还要考虑市场受众,个中苦涩非写过小说的人能想象。
尽管大学念的是与写作有关的专业,受的是科班训练,但一个人的想象力究竟有限,记得大一强化训练,每周交一篇不低于一万字的小说,那段日子简直不是人过的。
有一次从美国八十年代的少年读物上“剽窃”了一段故事敷衍成中篇,被老师好评,那份忐忑和男主在遇到OLD MAN以后的心理如出一辙。
毕业后没从事与写作有关的职业,倒是工作数年后,有一段疯狂的文思泉涌期,不为名与利,只纯粹取悦自己,仿佛不写就要爆炸。
就像被RORY剽窃手稿的OLD MAN,像着魔一样敲击打字机,我像着魔一样敲击键盘。
那是个冬天,短短一个月写出二十多万字,灵感的忽然井喷,任何人都阻止不了。
当然写作的过程纯然是自娱自乐,我没有男主的生活困扰,退一万步就算拿出来,也一定遭遇RORY的窘状,不会得任何出版社青眼相看。
从成年人的角度,那个作品就像RORY第一部被出版商誉为“愤怒的青年”一样,充斥着大学生刚走入社会的幻灭感。
主线是一个妙龄少女和三个男人纠缠,一个男人代表金钱,一个男人代表荣耀,而我的女主人公,喜欢第三个默默无闻,勘破世情的男子。
这部未完成的故事现在看起来荒唐可笑,只是自己对现实的一厢情愿,理想主义的心理投射,对男性也缺乏了解。
琐碎平庸的生活,偶然事件的发生,工作带来的心情不快,都是写作的干扰源。
忘记哪天,我的文思断了,突如其来,那股劲头没了,和年轻的OLD MAN一样,最富才华的书稿丢了,他再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
可那份内心的挣扎和压抑,真不是局外人能体会。
那段时间拼命的让自己安静下来,可是每天朝八晚五,平庸消磨着激情,文字变得枯涩干瘪,笔下的人物缺了活力,总之创作需要的所有元素荡然无存,没有人逼迫,更不存在什么出版社催稿,没有动力,就什么都没了。
时隔十多年,后悔不是没有一点,但写完又怎样?
不过是今天回头看的一篇大笑话。
就算回头复写,也绝不会有当年的热情和想象力,更不会把生活写的那么简单肤浅和理所当然,所以不难理解曹禺20多岁能写出雷雨和日出,人到中年只能写出不疼不痒的北京人(当然时代因素也重要)那么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呢?
最近几年也写过同人文,像红楼梦的各种续作,纯粹是爱原作又对原作不满的自我安慰,甚至带有网友间礼尚往来的性质,不纯是情感和文思的释放。
回到电影,贯穿全剧的是人到中年的CLAY(RORY),试读宣传他现在的商业作品,一个黑色幽默,RORY“霸占”了OLD MAN的成果而逐渐心安理得,为什么?
这个世界太残酷。
残酷的小说,RORY变成CLAY。
“我们在人生中都会做出许多选择”“带着这些选择继续生活,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一课”“向前走,不要回头”被这几句台词直击内心,一些片子之所以深刻,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妙笔生花》似乎是一个挺传统的故事:一心想要创作“惊世文学作品”的罗里偶然发现了在古董店里淘来的旧皮包中有一部小说手稿,读罢之后无比叹服,遂当作自己的作品出版。
出版后罗里名声大振,然而此时手稿真正的主人找上门来。
老人对罗里说出了自己的故事,以及上面的几句让人醍醐灌顶的话。
经历,往往比故事精彩的多。
手稿的真正主人用失去孩子的代价,换来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罗里因为偶然的幸运捡到了手稿,并因此得到了名声和金钱。
即使是在良心和道德的约束面前,又有几个人能够抵抗名利的诱惑。
片子的后面,一名聪明的女读者对这个故事中罗里的“心安理得”提出了质疑,她说:“人总要睡觉的”。
是的,一个人可以进行自我说服,说服自己去冲破道德和良心的禁锢,做一个小偷、坏人,甚至无恶不作的人。
但夜深人静的时候,又该如何自处。
只有和自己相处的时候,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
老人对罗里说:“向前走,不要回头。
”做了选择就要承担代价,每一种选择也都有它自身的缺憾和不足。
选择了不属于自己的名利,良心的煎熬同样痛苦,唯有无愧于心,方能坦然。
如果你不曾真正涉足过写作和创作的领域,那么你永远无法理解灵感喷薄而出时废寝忘食的癫狂和遭遇瓶颈后的失魂落魄,你也不会理解为什么作家可以把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作品视为比爱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你不会理解这一种情怀。
还有一句话,一旦作品写出来,它就再也不属于你了。
You take the words and you take the pain. It's so true, In every way. 电影The Words有着美轮美奂的中译名:《妙笔生花》。
当初看到宣传海报时我以为电影内容讲述的就是如同画面上的情侣因为文字而结缘的爱情故事。
而在我真正看了这部影片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它在情节上的构思之巧妙,然后情不自禁地喟叹于文字那穿透人心的力量和它所创造出来的一个个声色犬马而又介于虚实之间的奇幻场景。
那些梦,那些画面,有过长期深入写作经历的人一定会有似曾相识之感:雨夜、小巷、简陋的公寓房、邋遢的房间、凌乱的书桌、老式的打字机…… 年迈的老者,花白的发际,深邃的双眼闪耀着智慧,稳健的嗓音中饱含了宽容,刻痕般的抬头皱诉说着往事如烟清晨的法式咖啡馆,女服务员的莞尔一笑,战友的恶作剧,双人的浪漫烛光晚餐,两种语言的我爱你,阴差阳错的姻缘宝贝女儿的降生,幸福美满的家庭,突如其来的变故,妻子伤心欲绝地离去,男人烟头不断的苦闷,打字机前日夜不息的创作作品写成后的释然,重见妻子的坦然,书稿遗失后的愤然,破镜重圆后再碎的怅然封存的回忆,多年后又在街头的书店橱窗被唤起公园长凳上的自述,对年轻人的忠告和期许园圃中的再次相遇,或许对两人都是最好的结局,每个人都要带着自己做过的人生选择继续走下去。
中年人掌声雷动的讲座,是用新的身份讲述着自己曾经的故事,亦或是作为旁观者,描绘着一个相识者的人生。
这一切都不再重要因为文字本来不就是这样么,你写出它,你创造它,而它则回报给你一座天马行空的乌托邦,用最温柔的方式圆你一个作家的梦。
再者想谈谈我个人对文字、对写作的一些切身经历和认识。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在我看来,读书、读古文、读经典、读世界名著、读畅销小说,这些都是我们听别人讲他们的故事和人生的过程,我们通过他们写下的作品走近了他们的人生,见证了他们的时代,揣摩着他们的情怀。
这些文字是他们曾经来过和离开这个世界的烙印。
而我们写作,是为了不只是一味地去听别人的故事,去窥视他人的生活,我们写作是为了在体验过前人为我们创造的第二人生之后,也同样谱写我们自己的故事,分享我们自己的喜悲,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存在过的痕迹。
至少我个人是不愿意看到我对着自己的爱人说不出什么共同的难忘瞬间,不希望若干年后我们的宝贝降生后她问我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的时候我会支吾语塞,更不想就这么一辈子庸碌无为地苟且混过,死后就像深夜里的黯淡星光,没有人会记得我曾来过。
一直有人好奇地问我写作是什么样一种感觉,也同样有人羡慕我是如何灵感不断笔耕不辍地写出一篇又一篇所谓的“锦绣文章”,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就是:多阅读、多经历、多赞美、多反思,记得父母亲人的关怀,时刻对这个世界充满感激。
我真正意义上写出的第一篇非应试作文大约可以追溯到初中时代,之后的高中也零散地写过一些,不过和这个教育的大环境显得格格不入,也便没有机会多写。
偶尔回顾自己以前写过的每一篇日记、流水账、吐槽、评论,会发现字句之间充满了一个正值盛年的年青人的浮躁、狂妄和偏激,尽管很多地方都不正确,但那依然是难忘的经历,因为仗着年少轻狂,可以有恃无恐地大放厥词说很多现在不敢说也不愿意说的实话。
文风也逐渐随着年龄不断变化,从最开始锋芒毕露般地追求极致的华丽文采,把文章烹煮成一锅鲜香油腻的红烧肉,到之后愈发归于平实和宁静,荣辱皆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章的意识和结构也不再那么穿靴戴帽不再那么骨骼和脉络都有迹可循,字随心动一气呵成,行云流水想到便写,渐渐开始追求所有语文老师都最心生向往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行文境界。
也开始懂得写作不再以博得他人赞誉为出发点,不再需要在字里行间炫耀自己惊为天人的才华和天马行空的创意,不再幻想着用可笑的文采堆砌出来的文字混合物有朝一日能被全世界看到和认可。
意识到心态平和,处事稳重,喜怒不形于色,心怀感激,自谦自卑,始终以一个普通人自居,懂得收放自如,懂得内敛、深沉是多么多么重要。
尝试着保持听一些新的音乐,认识新的朋友,读新的文章,看新的电影,并且始终身体力行着用尽可能最宁静和平和的心态,用最温柔的笔触去记录自己生活的点滴,不去抱怨、不去遗憾、不去咆哮。
而至于很多人羡慕我的写作能力的那一点,我只想用电影中的一句原台词回应:It's about joy and pains to give birth to those words.You take the words, and you take the pain.没有任何人生来就带着写作天赋没有任何人能躺在沙发上吃着薯片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写出一部作品确实不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但你投入的却是你回首自己人生的所有真真切切的经历和你牺牲睡眠、饮食、某种程度上疏远亲人和朋友所凝聚成的全部精力和心血你如果不曾真正尝试过写作,那你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在灵感喷涌的瞬间亢奋地尖叫,手舞足蹈着癫狂你也同样不可能体会我们在遇到创作瓶颈思维枯竭时候找不到哪怕一个恰当妥帖的词写下开头的那种欲哭无泪你不懂那种看着指尖在键盘在稿纸上轻舞飞扬的快感和文字通灵般地自行组合成段成文的奇妙你不懂将作品视为孩子视为生命的那一份痴狂你不懂每次在遭遇无法描述眼前所见心中所想的窘境时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无能的鄙视和努力无果的苦痛挣扎……你不会看见那些凌驾于文字之上抽离于文本之外的瑰丽景象你也很幸运地不用体验这样时刻从山顶跌至谷底再擦干泪水缝好伤口重新爬起的反复的极端人生。
We all make choices in our life,but the hard thing is to live with them.我很庆幸我懂得写作,选择写作,热爱写作我也同样为自己要一直这么写下去感到悲伤但这恰好就是文字的全部魅力所在。
无怨无悔,不喜不悲。
图文版:http://www.douban.com/note/253068621/
布莱德利.库珀这一次演技很出位很赞,但最终让我鼻子发酸的还是JI的声音和眼神。
开放式结局和层层嵌套的故事中的故事绕一圈又回到现实这个原点。
我们一辈子要犯下许多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却没有足够的机会对每一个被我们伤害过的人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
故事情节虽然老套,但剧中剧的手法不错。
剧中表达的的正面思想很好。
不痛不痒,卡那儿,差点儿。
前面铺的太开,总觉得结尾早已是猜到的,因为没有达到意外的结局或更好的期待,虎头蛇尾了
片中多次出现Bullsh*t,就像一直在提醒我编剧和导演的水准一样。活生生浪费了好故事。
想要内心平静,就必须学会和选择共存
cooper真的是什么类型的角色都开始可以驾驭了。里面有句台词大意是 人生会遇到很多选择 更多的时候我们带着这些选择渡完一生
Bradley Cooper这一次演技很出位很赞,但最终让我鼻子发酸的还是JI的声音和眼神。开放式结局和层层嵌套的故事中的故事绕一圈又回到现实这个原点。我们一辈子要犯下许多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却没有足够的机会对每一个被我们伤害过的人真诚地说一句:"I'm sorry."
嵌套故事,交叠人生;道德纠结,剽窃问责;时光荏苒,浮光掠影;文字留情,妙笔生花。痛失吾爱
很典型的文艺片,前三十分钟就没看出来在讲啥……但后面的故事却令人惊叹。道德……
女儿不需要十月怀胎,但小说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主人公至于么,学学郭敬明
也太自作聪明了 令人嫌恶
20140927@青芝坞青马 佳片有约
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运用故事嵌套的方法是很有野心的,可惜由于功力不足,未能和演员完美互动,充分展示故事的魅力。由于是演员导演处女作,所以四星鼓励
节奏太慢,原本一个了不起一千字不到的一个小故事抻这么长......
剧中剧中剧中剧。。。。。无限的循环啊,后半部非常沉闷无聊装十三
全剧的精华就在那位书稿被弃的作家的回忆,人生际遇如此神奇,成败功业只在一个转身间,一个小小的失误带来的是事业无成、痛失爱妻、半生零落,老作家的一生就是“丢了一个马掌,输掉一场战争”的真实写照。我学到的是——Backup!Always backup!
老头太狠了,把真相说出来完全不给年轻人任何赎罪的机会,就怕这么无欲无求的,想自我救赎 都没地方,除非过的了自己良心那关,否则折磨自己一辈子。
Three stories intertwined. A beautiful movie.
"You can't just make things right. Things are just things. You understand? No matter how you try and martyr yourself." // 刚看完81版故园,JI演绎的Charles仿佛还在眼前,在这部片子里又看到三十年后的他,老爷子年纪虽然大了,但是风采依旧啊,光是他就足以让我颤抖。(大雾
生活里有现实。。更有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