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法比安

Fabian oder Der Gang vor die Hunde,永別了,柏林(台),不合时宜的人,Fabian – Going to the Dogs

主演:汤姆·希林,莎斯琪亚·罗森道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梅雷特·贝克尔,米夏埃尔·维滕博恩,安妮·贝南特,Thomas Dehler,Petra Kalkutschke,Elmar Gutmann,Aljoscha Stadelmann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语言:德语年份:2021

《法比安》剧照

法比安 剧照 NO.1法比安 剧照 NO.2法比安 剧照 NO.3法比安 剧照 NO.4法比安 剧照 NO.5法比安 剧照 NO.6法比安 剧照 NO.13法比安 剧照 NO.14法比安 剧照 NO.15法比安 剧照 NO.16法比安 剧照 NO.17法比安 剧照 NO.18法比安 剧照 NO.19法比安 剧照 NO.20

《法比安》剧情介绍

法比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31年的柏林。一个介于分租房和黑社会之间的环境,妓院是艺术家的工作室,纳粹在街上大肆辱骂,巴贝尔斯堡则梦想着制作"心理电影"。生活在澎湃,社会在发酵,在腐蚀。只要还有工作,拥有德国研究博士学位的雅各布·法比安白天写广告文案,晚上就和斯蒂芬·拉布德一起频繁出入城市中比较荒诞的场所。他的朋友-后来承认自己"在生活和职业的课题上"失败了-在谈到共产主义和性的时候,是个有进取心的人,而法比安却依然清醒而疏离。他等待着"体面的胜利",却没有真正相信它。他对柯内莉亚的爱是唯一让他质疑自己讽刺宿命论的东西。她成了他崩溃生活中的一缕希望。尽管与今天这个被人诟病的世界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要让埃里希·凯斯特纳深沉悲凉的自传体小说《法比安》-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走出阴暗的生存环境是一个挑战。多米尼克·格拉夫出色地驾驭了这一挑战。他的风格是微妙的尖锐,冷血的轻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超能叔叔劳拉之谜第一季相遇骤雨中康家大院的新媳妇黑豹2囧妈夺宝传奇上层男孩第四季雨季来临前情色小说家蜂箱日本沉没杀手柔情狼战制造杀人犯第一季借宁安凤凰牡丹路~台湾特快~漫威崛起:苏睿行动宫合地平线系列:猫咪观察幸存女孩:万圣节猛虎兵王一日情人地心历险记狂热东京沙拉碗请回答1994污物男团秘事

《法比安》长篇影评

 1 ) 不合时宜的人

电影看完了很久都还是很恍惚。

可能是被电影拽住混进了魏玛苟延残喘的那一年,以至于三个小时看完后回到现实世界觉得他妈的自己就是不合时宜的人(和片名重叠了)。

强烈建议用平板看,4:3的画幅真有种被吸进去穿越的魔力。

重逢不了的恋人,无法出版的自传,被玩笑扼杀的学术以及在礼崩乐坏的世界保持的那点体面,这一切能留下的痕迹如同灰烬。

一个乱世的文学博士在时代的荒芜和青春的颓靡里显得更是可笑了些,它的折现能力甚至还没有在街边帮有钱人开车门赚的小费来的高。

更可悲的是主角法比安偏偏是个道德主义者,失业了还是要帮助流浪汉,还是要给爱人科内利亚买裙子,还是要给母亲偷偷塞钱。

这个世界还能保持体面吗?

尽量吧。

虽然不会游泳,但是也要劝自己学会游泳。

虽然不会游泳,但不会阻拦科内利亚的事业。

离开她是为了和她在一起。

虽然不会游泳,但救人的时候嘴里的烟不能掉。

尽管最后那个本以为溺水的小孩屁事没有上了岸,而他却永远没能赴那个约。

然而,当你再度用目光触及生活时,请不必询问,因为你的双眼已经干枯黯淡,为了真实,尊荣,和洁净灵魂的灭亡。

写了很久的散文被烧为灰烬,与你赴约的科内利亚仍然每天下午三点痴痴在咖啡店等着。

谁都知道第二年纳粹上台。

谁都知道world war II(不知道为啥打中文过不了审)一触即发。

可谁也不知道科内利亚每天独自喝了多久咖啡,又或者是从什么时候再也无法单独去赴约。

要是主角法比安真如他好友所说的活下去,当个作家,写写过去发生的一切的话,也许又是另一版《昨日的世界》了吧。

 2 ) 不在清醒中迷醉,就在迷醉中清醒。

混沌和混乱只要到达一定程度,便成了一种不是在清醒中迷醉,就是在迷醉中清醒。

人人心理都有一个徘徊在深渊边缘的临界点,就像那个期望有人来暴打自己一顿的画家妓女,只有那样,她才能证明自己还活着。

活着就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拉希德肯定没能想到他的死亡,最后竟然成为他自己“必然”的“一项成就”,未免也太讽刺太悲哀了。

还是悲壮吧,悲哀这个词不应该放在他这样的人身上。

有谁能不爱法比安?

有谁能不爱汤姆希林?

还有梅雷特·贝克尔,简直惊艳到即便只是一个配角也无法遮挡住她的光芒。

“亲爱的朋友,走得太早是不是比太迟要好?

刚才我站在沙发旁,站在你身边,你在睡觉,我在写信给你的时候,你仍然在睡觉。

我也想留下,但如果我那么做了,几周之后,你就会不快乐。

当你孤身一人,而我不在身边时,你并不会怎样,一切都会和原来一样。

你非常难过吗?

另外一个男人有五十岁了,他看起来像一个衣着得体的退役摔跤手。

我亲爱的朋友,我感觉我已将自己的身体卖给了解剖科学,我应该再次走进你的房间叫醒你吗?

不会,我会让你继续睡。

我不会崩溃,我会想象医生在这样明亮的世界里检查我的身体,他想要研究我的躯体和心理,一定是这样的。

你只有弄脏自己才能摆脱污泥,而我们要出去,我写的是“我们”,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你会继续爱我我吗?

你会愿意继续看着我、以及拥抱我吗?

哪怕还有另外一个男人。

周日下午,我会从四点开始在斯帕特霍兹咖啡等你,如果你没有出现,我会变成什么样?

如果你没有出现,我会变成什么样.......”结局是因为附和这首诗吗?

太不可爱了。

 3 ) 短评

“活着都是侥幸,死亡才是必然。

”污浊的世界没有人能独善其身,道德家的结局只能是被河流吞噬,个人命运不过是巨浪中的一小朵浪花。

拉布德的自杀更像一个荒谬的玩笑。

城市中正常人才是少数,而荒谬成为常态。

“我有权利而没有义务,她们有义务而没有权利。

”爱的幻想破灭后是自我放逐走向毁灭。

男女主的感情结局几乎是必然的。

最初的浓情蜜意里便危机四伏。

他们对彼此的爱意大多基于情感上的互补。

她钟情于他的脆弱和独一无二,他的恰巧空虚亟待一个支点。

混乱而无意义的年代,自尊与道德将Fabia束之高阁,现实与理想世界的距离使他痛苦不堪。

从女人家中逃离后,他需要有事物来印证摇摇欲坠的认知,爱上Cornelia却不过是饮鸩止渴。

结局不算残忍。

“每天下午三点都来。

”她明白自己再也不会像爱他一样爱任何一个男人,但幸好他不会来了。

火势从日记开始蔓延,慢慢进展成熊熊大火,新时代的齿轮不可遏阻地向前滚动了。

(个人感觉旁白以及部分台词手法可以更隐晦一点,有时候会误以为在看舞台剧…)

 4 ) 被击中的点滴

1.科妮莉亚:我现在二十五岁,有两个男人抛弃过我,就像故意忘拿一把伞。

2.月光、花香、寂静门口的吻……3.法比安:东部是犯罪,中部是流氓,北部是贫穷,西部是堕落。

每一个角落都潜伏着毁灭……科妮莉亚:毁灭之后是什么呢……初见的夜晚,科妮莉亚推自行车,法比安由跟在身后到帮她推车,两人的对话都透露着沉重。

4.科妮莉亚 :甜点我想要吻。

法比安:要三个吻,我这就去准备。

5. 科妮莉亚:你对忠诚怎么看?

法比安:把食物咽下去再说这种大词……我想我只是在等待表现忠诚的机会。

上周之前,我还以为自己失去了这种能力。

科妮莉亚:这是表白吧?

法比安:要是你哭了,我就打你。

6.法比安:需要我称赞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

新裙子?

耳环我见过吗?

头发昨天是这样分的吗?

我注意不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你得告诉我。

7.法比安:你穿着旧外套,饿着肚子,但仍然可以挺直身板。

你总被拒之门外,是你自己的问题。

潦倒男:失业几年后,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我睡在恩格尔堤岸的一家廉价客栈,领着十马克的救济金,吃鱼子酱吃坏了胃……法比安:你的职业是什么?

潦倒男:银行职员,应该是……我也坐过牢。

天啊!

经历过好多事。

我唯一没做过的事,就是自杀。

但我还有时间。

8.拉布德:莱辛问道:“难道我们不是经常发现自己身处不得不忍受的社会。

在那里,时间变得像在病床上一样难熬。

”如今我们必须回答,我们厌倦了病床上的社会。

恐惧和仇恨的声音不能再高过思想和心灵的。

9. 几人在湖中嬉戏,拉布德:你知道我梦到了什么吗?

巴滕贝格小姐。

科妮莉亚:什么?

拉布德:你身边那个优秀的人写的小说。

现代、结构清晰……先锋的愚蠢之处就在于必须先锋……10.拉布德:科妮莉亚 •巴滕贝格,我允许你与雅各布•法比安缔结婚约。

但是,万一法比安不适合你,你将立即成为我的财产。

尽管财产其实是——赃物。

法比安:你还好吗?

科妮莉亚:我好可怜,表现不好就得嫁给刻薄的拉布德先生……11.拉布德曾在三人聚会闲坐时说:“我期待他的小说提炼出现实的本质,好让全部……”而最后的诀别信是这样的:“……请继续写作,写写过去的样子和过去本该有的样子。

”12.拉布德的屋子十分整洁,来找他的父亲有不详预感:布莱斯·帕斯卡写过一段话,其中他提到,秩序是死亡的预兆。

13.特甜的场景我觉得是法比安写给了两页试镜的对白后走出去,科妮莉亚看完立刻转身,影影绰绰,隔着磨砂玻璃两人亲吻。

热烈又含蓄。

14.最后,是这张不好在朋友圈发的电影对白截图。

在小区封控、快递停发、只能买高价菜的时期看到两人的这场亲密对话,切身共鸣到囊中羞涩的难受。

 5 ) 它不像这个时代拍的电影

这是今年VIFF看的第一场电影,10月1日0:00过后,就可以线上观看了。

早起看电影。

开头四十分钟,笔记里记得风格换了几轮;看2010年后拍的美国1920/2000年代电影法国6,70年代拍的电影2000年后拍的美国indie小电影的家庭录像带拍着拍着,让人模糊了时间背景,去度假别墅很像把时间背景拉近了几十年,话音未落风格又从乡间风光转换成了美国家庭录像style。

电影看了快半数,心里在嚎叫DB评分言过其实,殊不知到了后半段,可能也习惯了节奏,风格也固定下来,故事逐渐收拢,开始“渐入佳境”。

这种围绕着一个人,没有什么大起伏的个人中心电影,哪怕结局也没有悲恸,只是简单的交代了一个故事的处理,用我有限的观影记忆,想到了法国六七十年代会拍的故事,还有被许多人夸的胶片感,倘若标识出品时间早个半世纪,也并不奇怪。

从三星到四星,也许怀念的,只是那个时代,百花齐放,也不非要是英雄主义,也没有那么多波涛汹涌,只是一个青年进城回乡的故事,也能拍出来慢慢放映慢慢看。

虽然一度觉得云观影没有体验感,今天这部可以暂停去做事回头再接上,突然觉着了自主观看的好处。

小笔记写完了,推荐给大家当散心电影看。

 6 ) 大时代里的能动与无奈

忘记谁推荐就存到云盘里了,完全不了解电影背景。

但一开始看,就被深深吸引。

先是明显感觉片子的底色是文学而不是影像(后来得知据说改编自魏玛共和国最有影响力的自传体小说),所以镜头必须如此跳跃剪辑,才能跟上文字两三行转瞬间就可纵横穿越情绪、时间、人物的能力。

然后是1930年代的柏林,各种政治势力、文化思潮、技术进步、战争、各色人等、社会阶级矛盾……那个混乱又危机四伏的大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里面的人物无论浓彩重墨还是寥寥几笔,均栩栩如生。

一个个隐隐不安但又生机勃勃,一个个拼尽全力但又无能为力,一个个带着清晰的人物小传(历史的、社会阶层的、特定类型的)迎面走来。

“这个时代做这些有什么用,至少可以带来一些无用的美”,“你只有在污浊里打滚,才能让你离开污浊”,“离开你,才是不离开你的方法”,“我的确还有另外一个职业,叫生活”……三个年轻主人公,(抽象兼具像)思考、(社会)行动、恋爱生存,有着跨越时代的普适性。

但我不太喜欢简单地贴标签类比,还是愿意放到那个时代背景里,去了解那个文化、那个社会、那些人物,如何慢慢成长为今天的模样。

好多年没看过这么过瘾的片子了。

到快结束时,感觉差点要进入“正常类型”电影了,虽然故乡的风和云很美,老父老母很好,但如此结尾,我虽觉安慰,但肯定失望……然后,要学游泳呀!

救人的人消失了,“是一条鱼淹死了吗?

”很痛,痛到一直看完片尾,希望有什么彩蛋拯救一下心情,没有。

所以,我真的喜欢德国(欧洲)电影!

 7 ) 这个操蛋的世界

“难道我们不是经常发现,自己深处不得不忍受的社会,在那里时间像在病床上一样难熬,病床上的社会。

”能写出感人的小说;能抗拒富婆的诱惑;能为朋友两肋插刀;能坚持爱着柯内莉亚;能毫不犹豫的去救落水儿童,未曾想自己水性不好,最后儿童落水只是个恶作剧,他却死在暗黑的深水,他再也看不到水面以上的蓝天白云。

能在混沌的时代(德国魏玛时期),坚守自己的做人底线。

这就是法比安。

最终法比安离开了,他的柯内利亚在餐馆里,再也等不到约会的人。

该死的人没死,该活的人没活;——这个操蛋的世界。

 8 ) 达成了一些汤姆希林必会受伤的德剧世界

又名:每一对二战兄弟都会有一个魏玛平行世界AU,但汤姆希林无论如何都活不到片尾🌹很会写独白的德人+契诃夫式的角色+新浪潮的混合风味,还有点默片时代冷冷的诙谐。

魏玛德国时期的柏林是一团等人收拾的乱麻,可是男孩女孩老人们还是带着无可救药的善良加一点臭毛病在这里生活着。

男女主的甜像路边草丛里带籽的野果,在这座城市的混沌中像唯二的人类始祖一样各自相伴。

法比安的朋友是一条明线,他早早地经历了得意和失意,最后留下这样的话:“死亡是必然,活着才是偶然。

”法比安在偶然的情况下迎来了他的结局,对于一个结构精巧的故事来讲几乎是天理难容。

他像一只喜欢在墙头行走的猫,天生有优柔寡断作足垫,走过碎石断瓦而毫发无损。

他本能的柔和总是能抵消他的锋芒,即使往罪恶的方向走了相当一段距离也总会迷途知返。

时间悄悄地流逝,他从没有站上过时代的潮头,从没体验过从浪尖跌下的绝望,却也不知道脚底的哪个漩涡会把自己吞掉。

大厦将倾的魏玛德国,法比安和他的朋友们却在善良或懦弱中被死亡先于罪恶选中,巴比伦柏林中的人们在罪恶中浸泡得苍白。

 9 ) 240721:法比安

WWI和WWII之间的德国。

混乱夹缝中的爱情、友情、亲情。

然后在战争来临前被淹死了,当时的人会认为不幸,但活到后面的人一定会嫉妒法比安的幸运。

技术上,粗粝的摄影质感、贯穿全剧的混乱而嘈杂的背景声、随性而恰当的剪辑,“垮掉的一代”的典型。

在见到爱人的那一瞬,旁白停止,未来闪回。

太爱这一段,我一定会把它加到未来某个剪辑里。

 10 ) 这片子,不只是赢在尺度

男人邂逅了一个美艳妇人,妇人把他带回了家。

然而,就在两人下象棋时,妇人的老公回来了。

别误会,这不是仙人跳,老公也不是来捉奸的。

面对男人,老公是这么说的:我满足不了妻子日益高涨的需求,也不在乎自己被绿,你跟我签个合同就行!

不行的话,我还可以给你开工资,咱不差钱!

怎么样?

是不是大受震撼?

经历如此奇葩遭遇的,就是咱们今天要讲的这部影片的男主,而影片的片名也正是男主的名字:法比安

故事发生在1931年的德国,男主法比安32岁,是一家香烟公司的广告文案。

他的人生中充满了虚无与怀疑,找到不工作和活着的意义,每日下班之后,他总是游荡在柏林的艺术家工作室、酒吧和妓院等地。

开头提到的美艳妇人,正是他在一个在地下俱乐部里遇到的。

不久后的一个周日,在好朋友拉布德(是个富二代)提议下,两人去了一个匿名歌舞厅。

在那里,舞台上的人疯狂地跳着舞,而舞台下的人们则在花钱为这种“兴奋的观赏”而买单。

就在观看表演期间,一个名叫科妮莉亚的女孩引起了法比安的注意。

离开歌舞厅后,法比安特意找到科妮莉亚,和她边走边聊,压了好长一段时间马路。

通过两人的对话可知,科妮莉亚是学法律的,虽然有个电影公司的法务部录用了她,但她真正的梦想是当一个明星。

接下来的剧情就非常套路了,科妮莉亚邀请法比安上楼坐坐,然后两人顺理成章地做了爱做的事,接着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恋人。

这段恋情,让法比安的生命仿佛被照亮了一般。

他和科妮莉亚在一起总是亲密无间、快乐满满,虽然每一帧画面都是不打码没法播的那种,但当中却透漏着孩子般的真挚与纯粹。

哪知道,好景不长,几天后,老板一言不合把他解雇了。

尽管面对科妮莉亚,法比安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还用仅有的钱,给科妮莉亚买了一条裙子,可他的内心里,却开始担心有一天科妮莉亚会离自己而去。

没过多久,法比安所害怕的事还真就发生了。

一方面,他自己的工作一直都没找到,另一方面,科妮莉亚不是有个明星梦么,她最近被某著名制片人看上了,对方想让她搬出去住,还说会给她租个公寓。

这是什么意思,不用我说,大家都懂。

科妮莉亚爱着法比安不假,但圆梦的诱惑,让她无法不心动。

而此时的法比安连工作都没有,对于科妮莉亚,他没有挽留,而是选择了一首老歌所唱的方法: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

一段时间过去了,法比安终于有了“工作”——在路上给有钱人开车门赚赏钱。

不是,好歹法比安也是个文字工作者,怎么就沦落到像有些流浪汉一样的地步了(无歧视,纯对比)?

更让人吃惊的是,凭借不错的外形,就在法比安“开车门”期间,有个富婆还看上了他。

富婆自己是开鸭店的,她倒不是想让法比安去做鸭,而是说要让他做自己的私人秘书。

得,又一桩“包养”生意。

好在,咱们的法比安意志比较坚定,当场就拒绝了富婆。

又一段时间过去了,法比安依然没能找到靠谱的工作,科妮莉亚演艺事业则已经有了起色。

而恰好在这时,他的那个富二代好友拉布德失踪了。

于是,为了寻找拉布德,法比安去了各种地方,最后还鬼使神差地来到了城外的一家电影公司。

此时,科妮莉亚刚好就在那里试镜。

法比安偷偷地看着科妮莉亚,她说的话仿佛就像在说给法比安一样:我离开你是为了和你在一起,你会继续爱我吗?

你会愿意继续看着我,以及拥抱我吗?

哪怕还有另外一个男人。

周日下午,我会从四点开始在斯帕特霍斯咖啡馆等你……

时间来到周日,科妮莉亚果然就在那家咖啡馆,而法比安此时,也鼓起勇气去见了她。

科妮莉亚依然深爱着法比安,虽然她现在还离不开那个制片人,但仍想要与法比安重归于好。

这种“要求”,法比安一时半会实在难以接受。

意外的是,就在这时,一个重大的打击向法比安袭来,他得到了拉布德自杀的消息。

拉布德是个研究生,最近写过一篇论文,他自杀的直接诱因是某同学谎称他的论文没有通过。

一时之间,法比安整个人彻底崩溃了,他找到那个同学痛打了对方一顿,然后离开柏林回到了妈妈家。

这种万念俱灰的状态,让法比安开始更加地思念起科妮莉亚。

于是,当联系到科妮莉亚后,他决定重返柏林,到对方说的那个咖啡馆与她相见。

结果没承想,就在回去的路上,法比安看到一个小男孩高空跳水,便跳入水中去救小男孩。

最后,小男孩没事,他自己却因为不会游泳而溺水身亡。

在影片结尾,科妮莉亚穿着法比安送给她的裙子在咖啡店里等待着法比安的出现。

日复一日。

以上就是这部《法比安》的主要剧情。

整部影片长达176分钟,我相信,单看这么个主线故事,你会觉得这片狗血而无聊、冗长而流水账。

但你绝对想不到,它不仅获得了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的提名,在国内某瓣上在某瓣也被打出了8.4的高分。

要知道,这片子根本不会在国内上映,基本也不可能会有水军跑到某瓣上刷分。

那么,是别人口味太独特?

还是这片真有些水准呢?

我的看法是后者。

影片根据埃里希·卡斯特纳的自传体小说《法比安:一个道德家的故事》改编,该小说出版于1932年。

熟悉德国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那个时期的德国,处于魏玛共和国时期。

在随后的1933年,魏玛共和国因为希特勒及纳粹党的上台执政而结束了。

据说,这部小说是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对当时的柏林生活有着精准直观的描述,在白描与超现实之间充满了智慧和不同寻常。

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我就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下对影片的个人感受好了。

一家之言,如果不认同,欢迎小伙伴们理性留言讨论。

从风格上来说,本片的处理是非常艺术化的,有着一种文学性的影像特质。

首先,它运用了大量的手持镜头,以及跳切、分屏、快进等剪辑手段,在画面上适时地采用了史料质感的黑白影像,并结合了年代感十足的报纸、广播、海报等等元素。

这些处理,不仅给人一种重回魏玛共和国的沉浸感,同时也把那一时期整个德国社会的疯狂堕落、颓废沦丧、政治动荡和焦躁迷失,全方位地传递了出来。

为此,影片还设计了大量男女全裸的戏码,那些迷幻腐朽的歌舞厅、酒吧、妓院,仿佛就是整个社会价值崩坏的真实写照。

另外,影片在叙事上从头到尾都贯穿着一男一女两个旁白,旁白采用了一种冷眼旁观的上帝视角。

有时,它是在讲述历史和时局;有时,它是在补充人物行为前因后果的信息并加以评论;还有时,它是在阐述人物内心的起伏波动。

如此这般,同样给人一种聆听小说一般的阅读式体验,而也正是通过这些旁白,在主线剧情之外,我们才可以深入到角色的内心当中。

以男主法比安为例,套用原著小说副标题的话,某种意义上来看,他是一个道德家,有着自己的精神向往和道德准则,对社会和自我充满了反思和悲观。

看到人类的种种罪恶,他曾发出这样的疑问:这个世界容得下体面吗?

显然,在他的内心里,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曾经,他与富二代好朋友拉布德讨论过改变社会的问题。

拉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特别崇拜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莱辛,他的那个论文写的就是莱辛,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非常具有独创性。

虽然出身于资产阶级,但他却是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积极组织各种社会活动。

在他看来,只要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人们就会自己慢慢适应。

而与他相反,法比安则是悲观的态度,表示并不相信理性和权力可以兼具。

当拉布德反驳只要用权力为人民谋福祉就可以兼具时,法比安是这样说的:如果人民不开化,你这套非凡的制度是没卵用的。

可以说,两人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

但是,这样不同的两个人,终点则都是幻灭。

拉布德是死于自杀,论文“被否定”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遗书里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生的绝望。

他的未婚妻出轨离开了他,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这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荒唐可笑的存在。

法比安是死于意外,虽然他不对社会抱有幻想,但爱情和友情支撑着他苟活于世。

无论科妮莉亚离开和拉布德的自杀,对他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把他带向更深的颓废和绝望。

到了最后,好不容易能够与科妮莉亚复合,却没想到命运却在这时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想要救人的善良之举,竟然导致了他走向毁灭。

这个结尾,无疑隐喻着道德主义者在混乱时代的无能为力。

所以你看,当一个社会走向溃败和坍塌,悲剧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必然的,科妮莉亚倒是看似成功了,但她所出卖和放弃的,却永远也不能再找回。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有一定门槛的片子,如果你想要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所有内涵,需要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

但同时,它也是一部可以不需要看懂的片子,你就顺着导演的节奏沉浸其中,即使讲不清楚,也会被它的悲戚和诗意所感染。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找来看看,点个赞,让更多人知道这部片。

今天就到这里!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沼泽

《法比安》短评

(我这就接着去把《巴比伦柏林》看完…

7分钟前
  • 是小李i
  • 还行

或许是预算所限,导演着眼于从美学形式手段去呈现魏玛末期“疯魔”和前卫,布莱希特式间离效果也大量引入,但手持、无人机镜头无序滥用,又在瓦解这种时代幻灭感。就和这场爱情一样,终究是烟花一场。 @望京电影资料馆

1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快三小时的电影坚持看完了。对希林审美疲劳了

15分钟前
  • 1mm
  • 较差

3.5;《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不死鸟》,纳C上台前夕的不安昏黄基调倾泻在每个角落,时代凝重的阴影正蔓延、吞噬到每个人,无穷的远方与每个人都相关;前半程极尽花哨视听,分屏中的群像白描,默片形式的人物登场与叙事文本的契合,转场的叠印,闪前快速叠加出的宿命,是提早宣告的悲剧——正如那句“我想我会想念你的”,一切都会应验,他们知道一切会发生,正如旁白的全知视角流露的悲悯,只有回溯时才知道这一切无可避免,昨日世界会崩塌,收集伤心者和沦落人的“地狱”俱乐部会解散,世界的秩序会重构,他会踏进下沉的漩涡,斯蒂芬是走向疯狂的缩影,是以毁灭为代价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冗长了些(索性做成《亚历山大广场》这样也无可非议,但目前这片长比较尴尬),后半段乏力明显,各种情绪宣泄较直白。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欣赏不了。。

23分钟前
  • Billy
  • 很差

《法比安》就像是克拉考尔社会学著作的电影版本,混乱的熵增导向疯狂的张力,事件变为即将到来之物。导演通过介于历史先锋主义以及Dogma95的主观视角祛除了有失真实的史诗光环,还原为一种正在经历的激进“此在”。《法》不是政治史,而是精神史,在高度分裂的影像碎片之中,影片的开场却以一个历史时间的长镜头宣告了巴赞摄影现实主义的终结,又在动线上与结尾的“下降”相对——作为对幻觉机制的进入和退出,法比安这个与费边社同名的卡夫卡式角色在写作一本小说,也在进行本雅明式的闲逛与收集,然而时常出现的画外音却是自由意志不可能性的明示,它是历史的catastrophe,以男性或女性的声音现身,或以黑白的拾得影像出现,这样作为“当下”附属物的自由意志变得不可能,而是衰减为纯粹的具身体验。

27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看了半个小时,纯纯墨迹文艺?

31分钟前
  • 格林
  • 很差

实话实说,我看的太没意思了,断断续续,还是我层次不够啊。

33分钟前
  • 平静海滩
  • 较差

喝醉了的摄像师喝醉了的导演,旁白还换了好几个,8.5分?怎么看下去的,就因为开头有激情戏吗?

38分钟前
  • 微熙
  • 很差

看时长还以为是和《日瓦戈医生》样的史诗电影,结果是3小时的垃圾,那时有能用鼻子吸的毒品吗?

42分钟前
  • 范特西
  • 很差

尽管视听极其有辨识度与流畅度,但是太做作矫情。里面的每个人物都像得了文艺装逼病,且都病得深沉,都不讲人话。建议少做梦少说胡话多干点实事。

46分钟前
  • Prévoir
  • 还行

德国电影下载

49分钟前
  • 陶子冬
  • 推荐

@2024-06-01 22:14:48

50分钟前
  • 虾仁🐷心
  • 较差

我会因为封面海报而打开一部电影,比如这部。而恰巧看到正合胃口的一定很难,看10部电影不一定能看到一部你非常喜欢的,但看100部一定可以?而我看了前面99部就是为了等这一部。但真tm受不了落差巨大感的be啊,水面恢复平静的时候我的思绪翻江倒海,想吐。想哭。这烂透的世界和糟透了的生活。

51分钟前
  • 漫步動物園
  • 力荐

一开始觉得色调有些问题,越看越觉得,这种现代感,不就是当下吗?才华横溢的理想家死于卑鄙玩笑,将鲜嫩可口的爱人献给50多岁的老头,往亲人落魄的口袋里偷偷塞钱。我会每天下午3点都在咖啡馆等你,如果你不明白,我们的过去就没有意义。在一场又一场热切盲目的呼喊中口不能言,淹死我的不是河水,而是那颗仍抱有幻想的心。(看到第一眼就觉得会再看一遍又一遍,写得真好啊,居然没有原著可看,使人痛苦。啊!难受。

55分钟前
  • 酒神少女(播客
  • 力荐

爱会让我们再次分离。

58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力荐

背景是魏玛末期政治混乱的德国,文艺青年法比安在新纳粹价值观面前头破血流的故事,笑。可以接合《巴比伦柏林》来理解。但是,太琐碎跟文艺了,三小时说了点啥,失恋,失去至交,我承认看到后面几乎六神无主,被商业电影的声色犬马荼毒以深,笑。再有一比最近的《巴比伦》,虽然叙事也很杂乱,但后者还有许多劲爆的场景分镜,小号音乐也超级提神。法比安这种电影将会越来越没市场的吧。

1小时前
  • 天外飞青
  • 还行

看不进去🙈🙈

1小时前
  • Vivian
  • 很差

我放弃了一堆经典的三小时长片没看看了这个。。。虽然看不进去但感觉这电影挺吊的。但还是看得很累。。。

1小时前
  • 秦风无衣都有
  • 还行

一个普通故事,非得讲3个小时

1小时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