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第一次的离别

第一次的离别,第一次告别,A First Farewell

主演:艾萨·亚森,凯丽比努尔·热合米图力,艾力乃孜·热合米图力,穆萨·亚森,亚森·卡斯木,乌古来木·苏吾尔,塔杰古丽·海麦尔,热合米图力·克然木,克然木·喀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维吾尔语年份:2018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3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4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5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6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7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8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19第一次的离别 剧照 NO.20

《第一次的离别》剧情介绍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地大物博风景壮丽的新疆,艾萨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在这里长大的土生土长的新疆男孩。艾萨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之中,母亲的患病让家里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母亲的病不仅让她丧失了语言功能,还常常会离家出走不见踪迹,因此艾萨必须在上学之余格外小心的看护随时都会发生状况的母亲,因为艾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母亲,所以这点苦他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凯丽比努尔是艾萨虽好的朋友,艾萨遇到了什么烦心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和她倾诉,两人还共同养育着一只小羊。人生海海,每一步都是两人相互扶持着走过,一路上留下最美好的回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人狼游戏:爱人黑之斜面盲凶别当欧尼酱了!大码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芝士伙伴校监游戏猎魔女战士年轻时候侠义神捕之边城迷案小两口鲜血淋漓第三季克丽欧的红色复仇第一季奶娘津门飞鹰父子神探之神秘数字吴承恩与西游记恋爱天文学恋爱情结战火之花略解风情超级银行最终决战少主且慢行第一季奇幻人生那小子不可爱人鱼又上钩笑傲昙天外传:诀别,豺的誓言远征别墅潜行吧!奈亚子OVA

《第一次的离别》长篇影评

 1 ) 第一次离别

之前看过有关影片的有些报道、一直在期待上映、只看预告片就很想看这个电影了 、因为我也出生在塔里木沙漠边缘、很熟悉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快乐以及忧伤、突然想念小时候、想念小时候的小伙伴、影片景色很美、小演员表现的好自然、感染力强、希望今年在电影院有上映、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

 2 ) 第一次的离别

维族小姑娘因为汉语考试得了20分,爸爸妈妈带她离开家乡,前去库车学习。

凯丽比努尔的第一次的离别,是年少的朋友们,是熟悉的胡杨林和田野。

维族小男孩第一次的离别,是妈妈和小羊。

爸爸为了一家生计把残疾的妈妈送到了养老院,艾萨离开了母亲。

在大雪纷飞的早晨,艾萨骑着小马去寻找丢失的心爱的小羊,也不知道他最后找到了吗。

胡杨林、沙漠,羊群。

在遥远的新疆,那里还有维吾尔族的孩子们,有着动听美丽的语言文字。

在宝藏般的土地上,这些少年的童稚更像是天上的星星,像宝石一样落在深蓝的天幕中,发出微弱但美妙的光。

对他们来说,第一次的离别,首先是能不能不离别的疑问,而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离别都是生活不得不走向新的未来的必然。

特别美丽且有感染力的维语电影,王丽娜导演设计的画面和剧情都展现了新疆土地的独有魅力,尽管整体剧情还是略显单薄。

“能不能把艾萨也带走,把我的朋友也带走?

”“不行的,每个人都要学会离别。

没有人是不分别的,有一天你也会跟我告别。

长大了你也就学会告别了。

 3 ) 一场童年的“漫长告别”

与阳光混为一色的羊群从银幕中走来,牧羊人敲打着铃铛,轻轻扬起的尘土也被阳光照亮。

电影院复工首日走进电影院,我一下子就被带去了到南疆大漠的村庄,跟着艾萨迫不及待地把小羊羔从羊圈中带出来,用奶瓶给小羊喂奶。

小羊羔的嘴巴吃一半漏一半,艾萨一边哄一边喂,像个小妈妈一样操心。

还没喂完,一个鬼灵精怪的小女孩凯丽就远远地冲过来了:“艾萨我来接小羊了!

说好的各养三天,轮到我了!

”艾萨着急地护着小羊:“它生病拉肚子了还没好呢,我过两天再送到你家去好吗?

再给我养两天吧!

” 凯丽站在羊圈上,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扮出一副女巫的腔调:“艾萨你若是敢阻拦,我就用魔法把你变成猴子的胡子,再变成猴子的尾巴!

弟弟,去把小羊抱出来!

” 就这样,《第一次的离别》在艾萨与凯丽的童年友谊中拉开序幕。

导演王丽娜在拍摄这部电影之前,先完成了一部纪录片的拍摄,再从纪录片的素材中剪辑出来这部作品。

因此,《第一次的离别》有着极强的真实感,然而又始终有一种诗意的氛围贯穿:“并不是我刻意去表现什么,而是(新疆)这片土地的光感,土地本身的氛围和生活充满诗意。

”王丽娜在访谈中谈到。

电影诗意而舒缓甚至支离破碎的叙事,既无法让人大笑不止,也没有让人热血沸腾,更不打算把人感动得泪流满面,总之,对于期待一场酣畅淋漓的观影感受的人,看完之后会感觉自己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

显然,《第一次的离别》并不想充当人们对电影院“久别重逢”的情绪宣泄出口,诗一般的人物对白穿插着维吾尔族民间歌谣,在光影的变化下,深入人物内心,细腻地讲述了层次丰富的“离别”故事。

那些关于离别的练习“妈妈说我是月亮,月亮长在天上。

”“如果我是月亮长在天上,妈妈会独自哭泣。

”满屏的南疆大漠风光中,艾萨和凯丽,还有凯丽的弟弟艾力乃孜,在胡杨树下一唱一和。

三个小孩身分别穿着鲜艳的红、黄、绿色衣服,无限接近三原色。

仿佛一种隐喻,他们童年的底色鲜艳而单纯,情感也不掺一丝杂质。

“我什么都不害怕,就害怕妈妈走丢。

”艾萨是一个懂事得令人心疼的孩子,在一个本该得到母亲呵护的年纪,他却每天都要给母亲喂饭梳头,照顾她。

他在作文中写道:“我是妈妈从外星空带来的,妈妈听不见,也不会说话,但我会用眼睛和她交流。

”总是随时要从课堂上甚至从考试中被叫回去找妈妈的艾萨,和总是担心父母离婚的凯丽一样,随时都承受着失去妈妈的恐惧。

两个好朋友全心全意地呵护着小羊,给小羊他们所期望得到的爱。

当凯丽和弟弟抱着小羊走了之后,艾萨也匆匆跑回家,给妈妈喂饭,再把门锁好,就去追凯丽和小羊:“我送你回去,给小羊盖个房子我再回家!

”在如梦如幻的夕阳下,三个小伙伴唱着跳着,阳光透过凯丽的红裙子,活泼得像一团跳动的小火苗,艾萨则在草垛上忙活着为小羊做窝。

然而在开心地和小伙伴玩了之后,艾萨回家却发现妈妈又不见了。

天色暗了,只能用眼神和妈妈交流的艾萨问遍了邻居,寻到无人戈壁滩上,无助地喊着妈妈。

但是妈妈听不到,只剩下越来越深的夜色把艾萨笼罩。

离别,是成长的近义词影片名字的来源是新疆教育版初一年级的一篇语文课文:“明天,我就要去县里上初中了,从此,我就要开始独立生活了。

这还是我第一次与父母分别,因此,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课文没有在片中出现,实际上电影并没有去刻意渲染这种离别,但离别却在影片中接踵而至。

先是艾萨的哥哥离开家上大学去了。

接着艾萨的妈妈被送进了养老院。

没过多久,就连凯丽也要离开。

转眼间,与夕阳交界的沙漠地平线上,只剩下孤独的牧羊少年。

导致凯丽与艾萨离别的,则是凯丽越来越差的普通话成绩——从35分到20分。

凯丽怎么也学不好普通话,说起维语来连珠炮似的小精灵,说起普通话来却没有一个字的音在调上。

在家长会上,凯丽和妈妈都被老师严厉地点名批评。

虽然有人在看过电影后指出,现在的新疆不可能还有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不会说普通话,但对于在维吾尔文化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来说,汉语确实是一种异质文化。

“等我长大了,可以做老师,做科学家……科学家是什么?

”凯丽一字一顿地读着新课文,“科学家”这个词汇对她来说过于遥远。

不仅如此,平时唱起歌来眉飞色舞的她,在课堂上跟老师一起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时候,不仅面无表情,吐出来的普通话仿佛一个坏掉了的复读机。

凯丽学汉语的难度,不亚于师资匮乏的偏远山区小学生要适应全英文教学。

为了让凯丽说好普通话,凯丽妈妈决定全家搬到木库,让凯丽上语言学校去。

她要离开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离开原来的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将汉语塞进脑袋,挤进汉语文化的世界,去读懂“科学家”的含义,用汉语宣誓会好好学习长大成人。

在离家前夜,凯丽沉浸在离别的悲伤之中,问妈妈:“能把艾萨也带走吗?

把我所有的朋友都带走,房子也带走?

”而妈妈却告诉她:“不行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告别。

”在妈妈的开导下,她画下了火车,艾萨,房子……所有自己不舍的东西。

唯独没有和艾萨当面告别。

真正的离别都发生在心里或许当凯丽再次读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就会真正读懂“独在异乡为异客”,想起艾萨,想起他们一起在胡杨树下唱的歌,在相似的情感触动之下,维吾尔族文化与汉语文化终将在凯丽的情感中融合,打破她学不好汉语的桎梏,在文化的异乡之中,抵达共同的情感归宿。

艾萨呢?

影片的最后,艾萨在风雪中去找走丢的小羊——那是他和凯丽共同养育的“孩子”,但怎么也找不到。

这一幕和他在夜幕降临的沙漠中寻找母亲的画面,形成了一种令人心碎的呼应。

风雪中的少年,最终在孤独中长大成人。

成年后,世界总是与我们擦肩而过。

在按部就班的日常生活轨迹上,很少再为任何风景驻足停留,很多人已经对离别“脱敏”。

也许你我曾是艾萨,也曾是凯丽,而那只迷失的小羊,也走丢在了记忆里。

【本文2020年8月5日首发于“南都周刊”https://mp.weixin.qq.com/s/WR53i0a9BGi6LQWa4Apnag】

 4 ) 一个非常意外的,极好极好的关于新疆的影像。一部真正的影像。

一个非常意外的,极好极好的关于新疆的影像。

一部真正的影像。

新疆的阳光,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那里灿烂的阳光,大片的棉花田,人们在其间劳作,田间劳作时的欢笑,谈吐,小朋友们的童年,友谊,烦恼,以及,课堂学习生活……画面非常生动。

非常美。

美有两种,一种是形式主义的,故作的美。

那种美,虽取材于生活,但实际上脱离了生活。

只为了服务于某种意识形态。

让你误以为,那便是影像所展示的生活里的真实的美。

比如在张艺谋的片里,可以看到这种东东。

另一种美,是真的以生活本身为源泉,去捕捉。

它是敬畏生活本身的。

这部电影没什么故事情节。

围绕着几位新疆维族小朋友们的日常琐碎,悲欢。

采取纪录片的拍法。

甚至可以说,这就是一部纪录片,但导演还是将它定位为一部剧情电影。

不过我还是有理由相信,这里面大部分画面,都是以纪录片的方式捕捉到的。

棉花田里的劳作和闲聊,小朋友们一起戏耍时灿烂的笑容和他们的互动,让我想起我自己的童年,想起我早年的乡村务农生活。

镜头像猎豹的眼睛,捕捉那些细碎的阳光,欢笑,表情,话语,让人迷醉,也让人沉浸于一片陌生土地上一个陌生人群的日常生活及所思所想,以及,他们的童年。

这部电影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摄影而不是导演,所以我看片的同时,查阅了不少摄影师的信息。

也许从艺术完成度上讲,这个片子有瑕疵。

因为基本上没有什么剧情张力。

放在影院无法吸引太多人的目光。

但从画面呈现上,在我心中,绝对是大师级别的。

可以与阿巴斯、锡兰这些大师的作品相媲美。

如果你想了解某个维度上真实的新疆人生活,这个片可以一观。

我边看边在想,哇,导演深得阿马斯、锡兰艺术风格的真传。

如果换作张艺谋这种人,会怎么拍呢?

我敢肯定,绝对是大不一样的影像效应。

会有更多的形式主义的考虑,意识形态上的植入。

最终 ,变成一个塑料花般的东西。

虽然也可以用技术专业主义把影像搞得很美。

但我们知道,塑料花是没有生命的。

甚至会释放毒素。

 5 ) 我想以孩子的视角呈现这部新疆沙雅生活的史诗

本文为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入围影片《第一次的离别》主创团队映后交流实录。

*古涛,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复审评委,《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主持人*王丽娜,《第一次的离别》导演*李丹枫,《第一次的离别》音效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古涛:我比较好奇片子是怎样成型的?

王丽娜:我从小在新疆长大,4年前,我特别想回到家乡做一部纪录片,纪录孩子们的成长史。

经过一年多的纪录片调研和拍摄,我整理出60万字,和那片土地的人镶嵌在一起,最后由纪录片改为大家现在看到的《第一次的离别》。

古涛:在审片时给我非常强的印象是,我从中见到了儿童电影的魅力。

李丹枫:拿到导演粗剪后的片子,我觉得那种简单、真挚,在情感上非常动人。

只要孩子们的脸放在荧幕上,已经足够感人,我们声音设计更多的是还原空间,隐蔽地藏在后面。

以及爸爸妈妈的每一张脸、每个人物的情感,去掉所有的痕迹,我们去感受它简单真诚的一面。

王丽娜:小孩子不知道摄影机是什么,也不觉得它很重要。

拍摄过程中比较难的是,怎么在情境中让小演员们得到最好的发挥、做自己。

我们给小孩子营造一个真实的环境,让成年演员去引导。

我们关注他们的性格,然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非常感谢这三个孩子,他们是这部戏的灵魂。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Q:我觉得这部片子温暖有力量,我很好奇它如何从一部纪录片观察的素材中慢慢融合成一个关于离别的故事。

王丽娜:这片土地和生活都在滋养我,我身处其中会非常感动。

片中爸爸的角色会说,“无数个夜晚,我仰望着星空,我在想我的老婆怎么办。

”这样的语言就是生活的真挚和诗意吧,包括故事本身也是。

Q:想问丹枫老师,把喇叭拿掉播音的考虑是什么呢?

李丹枫:喇叭会让时间的紧张感更强烈,我会觉得这会干扰到剪影,观众会被其他东西所分心。

主人公离别的情绪已经很强烈了,留下剪影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了。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Q:三个孩子在树上的互相调侃对话,这段非常自然,是您引导的吗?

王丽娜:这部分我们拍了很多遍,拍这一段时凯丽真的要搬家了,是事实,所以也是自然地流露;孩子们也会聊成绩,便互相问了普通话考试的分数。

Q:城乡差异成为了片中离别的动因,现实生活中这些孩子们对城乡差异很敏感吗?

王丽娜:我想通过这部片子以孩子的视角呈现生活的史诗,我故意地规避掉朴素与文明、现代与传统的这样二元对比,而孩子们对待世界的认知是纯真的,这是我想表达的。

7月25日,《第一次的离别》映后交流会现场

 6 ) 我们的电影只有主题

先说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看了演员列表后发现,孩子的姓是父亲的名字---想着给两星了,因为演员演得并不差,但是这个电影的主题用一帮孩子来表达政治正确,真的是一件过头的事情,

孩子 的天性什么都没有了,都在父母与学校的穿叉中一次一次的被表达,自己根本就不理解的东西,当然这些都是要让观众看的,也就是让我们去明白

所以孩子到底在干嘛,放羊!!!

 7 ) 《第一次的离别》: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新疆

作者丨香猫记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新疆既神秘又陌生,是一片“异域”,供人们投以过度的想象。

而它却占据着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世居十三个民族,是一片不容忽视的土地。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鲜有表现新疆故事的文学和电影出现, 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通过新闻来了解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民和生活。

《第一次的离别》是疫情后第一部公映的电影,也是一部罕见的维吾尔语电影,展现了新疆南部的风景和人情之美。

整部电影都在一个叫做沙雅的小地方拍摄,这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导演王丽娜的家乡。

用她的话来说,这是一部“献给家乡的长诗”。

王丽娜生于沙雅,后来在湖南读大学,又在北京读研究生。

她的经历和汉族身份,决定了《第一次的离别》既有一种外部视角,以“游客”的身份带领观众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也同时以内部视角考察新疆,以“居民”的角度体味当地人民的悲欢。

相信但凡有过新疆生活经历的人,对这部电影的表达一定会更多一份感同身受。

该片讲述了小男孩艾萨和他的小伙伴凯丽的一段日常生活。

艾萨家境困难,父亲在外苦苦讨生活,母亲还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经常离家出走。

艾萨的哥哥想考上大学离开家乡,家里更没有人照顾母亲。

不得已,父亲决定将母亲送入养老院,艾萨不得不学会和母亲离别。

凯丽这边,她的父母经常发生争吵,母亲曾离婚回娘家,又舍不得孩子搬了回来。

但是凯丽还是为了父母的关系担惊受怕,不仅如此,因为自己的汉语成绩太差,凯丽的母亲为了让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决定搬家到县城生活,她也必须要面对离开小伙伴的烦恼。

最终,在经历了一些挣扎之后,两个小朋友都体味到了离别的滋味,他们开始学习接受生命力的猝不及防…… 只有离开家乡才会更好地书写家乡这是一部关于离别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得出,王丽娜对沙雅有着深沉的感情。

她很用心地捕捉到当地生活的细节,带着情感地展现出家乡父老的日常。

《第一次的离别》是导演离开家乡后对土地的回望,是她对自己童年的再现。

某种程度上说,也许一位创作者只有离开自己的家乡才会更好地去书写家乡。

只有在当地生活过的人,才知道当地人的伦理与情感。

这部电影最值得一看的地方还在于非职业演员的表演,电影本来是要拍成纪录片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变成了剧情片。

但不变的是电影中的原生态,电影可贵的地方在于所以的演员都是非职业的,这需要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信任,调动出他们最真实的情感。

有评论认为《第一次的离别》是以个人视角书写民族志的作品,得益于王丽娜大量的前期调研。

王丽娜从北京回到家乡,重新访问自己的故地。

在朋友的推荐下,她认识了电影中的主人公,并被他们的纯真所打动。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时间,王丽娜拍摄了大量的素材,这些给予这部剧情片坚实的现实基础。

《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介于虚构与真实的作品,而虚构的部分也来源于王丽娜对生活的观察。

在处女作的拍摄中,她一边拍摄一边学习,渐渐理解了这部电影对自己的意义,也领悟到电影创作的法门:“你知道你追求的这种纪实,并不是拍摄手法的纪实,而是重新建构生活的纪实。

”《第一次的离别》继承了伊朗儿童电影的传统

很多人将《第一次的离别》和伊朗的儿童电影相比较,不仅同样拥有对贫穷的诗意书写,对纯真童年的关注,就连风土人情都有相似之处。

伊朗电影一直拥有拍摄儿童电影的传统,以挖掘平淡生活中的质朴的戏剧性为人称道,《小鞋子》等作品既符合严苛审查的标准,又不失一定的艺术水准。

《第一次的离别》继承了这个伟大的传统。

王丽娜在自己可以完成的范围内,对这个题材做了最大可能性的展现。

电影中的孩子的命运是最牵动人心的,不论是凯丽因为学不好汉语而被责怪,还是艾萨因为弄丢了母亲而四处奔走,亦或是两个人最后分别的时候都让人动容。

孩子的天真和烂漫打动人心,任谁也不舍得孩子的纯真被侵害。

尽管有着各自不得不如此的原因,但是当艾萨和凯丽各自流泪的时候,对观众来说则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部电影没有一个所谓的坏人,没有什么激烈的冲突,却将结构性的矛盾放在异常美好的景色背后,让我们思考这些小人物在大环境里的遭遇。

这个电影固然对艾萨、凯丽等人的命运保持一个暧昧的态度,将关注的落脚点放在了乡愁,而不是对社会问题的挖掘。

但它毕竟是一个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边疆故事,将发问的权力赋予了观众。

边疆题材的电影难以摆脱的“刻奇”

当然,但凡涉及到“异域”的题材,难免会有些刻奇,这部电影也无法完全避免。

汉族导演带着自己被建构出的现代性立场来观察“老少边穷”,似乎总要解决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处理本民族的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并试图找到一个和解的办法。

这一方面让作品容易沦于俗套,却也说明至今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很好地被解决。

于是,《第一次的离别》的品相也出现了某种断裂,一边是残酷的离别以及本地人的真情实感,一边是大量的风景和过多的音乐铺陈,这样电影对真实的有力表达被稀释了,但这或许是导演有意为之,让电影的落脚点显得更温和更“糖水”,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作者对于家乡特殊的感情而导致的不节制。

毕竟,让这样一部说着少数民族语言的儿童电影被更多的观众所接受,是需要作出很多妥协的。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新疆电影人和关于新疆的电影作品集体爆发,涌现出一批仅在小圈子内传播的电影佳作。

尽管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短片,可一个创作力旺盛的创作团队正在形成。

这群导演大部分有从新疆到北京学习的经历,因此可以从两种视角来考察新疆这块土地。

就以这几年的First电影节为例,不但有《第一次的离别》这样新疆汉族导演的作品,也有媒体人徐玮超《乌拉十二岁》关注的是维吾尔族足球运动员,还有维吾尔族导演伊克拉木的《拼车》等作品。

他们从不同面向展现出新疆和新疆人的独特处境。

甚至,《拼车》关注的视域已经从本土转到了北京,从现实主义题材转向了更丰富的创作。

这股风潮之下,拥有着无数故事和风景的新疆,未来在电影领域可能会大放异彩。

 8 ) 胡萝卜嗯额咀嚼肌

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新生代单元,由大象纪录和腾讯影业联合出品。

影片以新疆沙雅地区一个叫艾萨的男孩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与母亲、哥哥、朋友的一次次别离,铺展开一场感人至深的童年生活,曾在第31届东

 9 ) 如果你不去上大学,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活着了

能在国内院线看到这样纯维语的影片很难得,而且还是以孩子的视角,孩子们演得干净灵气,每个人的眼神都明亮如星。

摄影很棒,逆光中孩子们雀跃的剪影和高高的棉花垛,导演温柔而克制,缓缓铺开田园牧歌的四时风物,看到画卷深处却是农耕文明与现代化工业文明的交戈,所以影片一直浸润着一种悲情的、悠远绵长的孤寂感。

导演选择了“离别”这个很容易让人共情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我们总要经历离别,离开故土,告别母亲,走散伙伴,失去心爱的“小羊”,一个“人”的成长如是,一个“社会”一个“文明”的成长亦如是。

影片最触动我的一刻,是弟弟在给哥哥的信里所写道的:“如果你不去上大学,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在一起活着了。

”一起活着,弟弟的愿望竟是如此朴素和卑微。

弟弟不能明白,哥哥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究竟有什么好,一家人在一起活着,不好么。

落后赤贫的村落,充斥着原始的劳作、肆虐着疾病,但他们歌唱的时候、亲人相拥在一起的时候,那种人类原始而亲昵的幸福是动人的。

而另一种文明在哥哥给弟弟的信中隐隐的铺展开:可以用智能手机、和朋友一起打篮球、速度很快的火车、舒适的车厢……最后,哥哥写道:“你应该到外面来看看。

” 两种文明的交戈就在这些波澜不惊的叙述里进行着。

整个影片的政治角度很善意也很理性,维族的孩子们说着蹩脚的普通话,但普通话却是他们与现代化的唯一连接方式,小女孩说着“我想成为科学家、数学家”却并不知道它的含义, 更不知正是这些“科学”所创造的现代社会lue duo了他们的田园牧歌 。

电影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些可爱的维族孩子们讲起普通话时,总是生硬甚至“狰狞”的,而在自己的语言里对话、唱歌时却充满了舒展的诗意。

人类的悲欢也是相通的,虽然他们生硬的念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似懂非懂的普通话里并不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认同,但王维的思念又何尝不正是他们的思念?

就像我面对生命中已经离别的人或事,又何尝不也像他们一样?

 10 ) 你抓住你的机会,我放弃我的。

从第一次小男孩在沙地里疲惫地寻找妈妈的时候,我就沉浸在这个故事里了。

画面真实,故事写实。

一个贫穷的家庭,是怎样发展的呢?

故事就从这些孩子身上开始,因为他们很大概率可能是贫穷的下一代。

他们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吗?

他们知道,哪怕是从家里到库车那个好学校,这一点点的差距,也是比原来好。

剧中虽然矛盾但最终做出了行动的就是小女孩的妈妈,她因为受不了苦离婚一次过,又因为爱孩子而复婚。

从他丈夫对待搬去库车和孩子学习的态度上来看,如果没有她的引导,她丈夫就是一个只会爱孩子却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将来看着孩子和自己一样不会说普通话,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恐怕也会后悔万千。

万幸的是,虽然很苦,最后他们还是做出了改变,第一次离别。

艾萨的家庭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老成懂事的哥哥,老成懂事的艾萨。

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被家务占据,放羊,照顾妈妈,烧火,摘棉花,剥玉米。

小小年纪,却已经是家里很明显的劳动力,输出着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家里为母亲的病已经被掏空了,父亲也逐渐年迈。

看到他们如此贫穷,我很伤心。

但我更伤心的是这么穷了,艾萨愿意放弃自己上学的机会,把妈妈接回来自己照料。

他知道这样做自己将来一辈子也就这样了,一辈子放羊,种棉花,养驴,但是因为爱,他愿意放弃自己的人生。

越穷,越没有选择,越需要靠放弃一些东西来保住现有的生活。

在一个正常社会,穷人是因为他懒,不上进,或者先天智力身体缺陷,有最低保障就知足了。

在一个非正常社会,大部分穷人都是因为没办法才成为穷人的,制度的不公平,资源分配的倾斜,出身的巨大差异几乎决定了他们一辈子的定型。

社会上没有门路,做官也没有渊源,求学之路又异常艰辛(从库车父母教孩子写作业那段可以看出来,没有文化沉淀的父母根本无法教育孩子,不是他们不想教,而是他们教不了),这想要翻身,得多难啊。

想要把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人,几乎到处都有。

他们有的还在犹豫,有的做出了决定,离开了家乡,没能走出去的,几乎都是因为越不过的问题。

小女孩走了,将来,更多的同学都走了,村子里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到那个时候,艾萨还在上学吗?

《第一次的离别》短评

太散了

2分钟前
  • (ノ´ー`)ノ
  • 较差

摄影好,人物好,意识形态的部分让我不太舒服,但是半年后重进影院,对我来说很有意义,而且它的主题,实在太对我口味了,又想起了那句“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5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温柔、寥廓、悠远的谣曲,弥漫着孩提时代的忧虑和哀愁,同时又如沙漠上银色的月辉,敛着清冷的锋芒。

6分钟前
  • 推荐

奇观、议题、情感、对比都显而易见,又有什么可感人的呢。

11分钟前
  • 黎耀辉
  • 还行

可能不是波斯大師拍的, 我睡著了, 對不起王導.

12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还行

3.5;由大量纪实素材累积的剧情片,甚是罕见的维语电影,尤其是放置于华语儿童片范围里就显得更为稀缺,三个孩子的表现灵动感人,表现力和感染力皆可圈可点。儿童视角,美妙的大远景与逆光,加上片名的联想,很难不想及伊朗片,但胡杨木造就的地缘风貌又另具别样之美。两条线的缝合还稍有隔阂(两个家庭的对比可谓高度浓缩当地状况),可能多少被纪实的素材所束缚,大量材料呈现的四季时序可见创作者的耐心记录;主题「离别」表现为孩子们面对人生初次分别的心绪状态,也是一种被动拔离故土的乡愁,虽有为贴合主题强行拔高与点题之嫌,但细品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微妙影响,现今也是难以诉诸影像。

1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成长就是不断告别。/影片的说教意味有点太多了。

17分钟前
  • 海姆达尔
  • 较差

视点游离混乱,中国特色电视电影的质感

21分钟前
  • 昨天晚上我们绿不绿?
  • 较差

党的政策亚克西。(原短评被移除)

25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观感有点奇怪,常常找不到导演的态度和视角,但又不是那种平时视角的流畅自然的感觉

29分钟前
  • 康斯坦
  • 还行

3.5 用暧昧的“语”态游走于阴冷现实主义和央六主旋律之间,同时让叙事与表演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将这几种调性做出拼贴/融合/平衡感,达成在当下社会环境里“只可意会、无法明示”的一种表达,还是蛮不错。两个小演员的表演(或者谈不上表演)非常出色,对表演质素要求比较高的观众可以买票看看。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2019-10-13 14:09:06

35分钟前
  • 凯瑟琳奇异KC
  • 推荐

独特。镜头装载着的故土风光,不染指任何权力话术,从而捕捉到成人眼光以外、纯粹的孩童式乡愁。它的“纪实”是生活层面真切的“纪实”,而非相近题材在影像上的刻意镂空。衷心希望公映后能得到更多观众的支持。【拿了hkiff的火鸟大奖,支持姜文文了】

39分钟前
  • vvVv
  • 推荐

稀有的题材

42分钟前
  • KingofChimney
  • 推荐

某些欲言又止。

44分钟前
  • Kinyuan
  • 还行

最大程度地淡化了观看少数民族生活的猎奇视角,并且在情感传递上比之家在水草丰茂更打动人

47分钟前
  • 陈卡卡
  • 推荐

种棉花……采棉花……棉花事件……终止合作……题材、导演和小演员都值得赞许

50分钟前
  • 会唱
  • 还行

一点泛滥的小乡愁,没看出什么特别之处。上座率比同类文艺片在平时要高多了,选择这个时间非常正确。

53分钟前
  • 豆亨
  • 较差

电影院开业后看的第一部电影。这也是我与影院的第一次如此漫长的离别。新疆,维语,3000年的胡杨树,大片的棉花地…都是难得出现在大荧幕上的影像。确实有阿巴斯的一点影子,但更流于温情,少了一点绵里藏针的尖锐。总体说,是一部乡愁电影,用孩子与故土之间无法避免的离别,写出了一种文化的必然失落。女孩用蹩脚的普通话大声朗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不得已,他们也只好“反认他乡是故乡”。

56分钟前
  • 子戈
  • 还行

成长就是一次离别接着一次离别。

57分钟前
  • 我不是小马识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