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电影,很多情节好像都在梦中出现过,淋漓的鲜血,愤怒的人群,麻木的面孔,冰冷的武器。
本人是学生物出身的,曾经做过一种植物突变体,这种突变体的精子活性很低,不能使卵子受精,突变体长到最后所有的果实都是干瘪的,没有一粒种子。
现在想来,其实人类也很脆弱,一个突变可能就会造成断子绝孙。
而再看看现在的环境,污染、放射、化学诱变、转基因食品,每一种身边的东西都有可能造成基因不可抑制的突变,虽然造物主很有先见之明的给了DNA修复的能力,但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因素再加上无形的压力,总感觉电影中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不远的将来。
关灯拆电影 只读经典
今天要说一说2007年的科幻电影《人类之子》。
影片讲述了未来人类都丧失生育能力,男主角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保护世界上最后一名孕妇的故事。
此片在豆瓣上居然只有7.4,绝对是被低估了。
而在烂番茄上,这个成绩才算是比较匹配。
影片的第一个高潮段落就是一条近5分钟的长长长长长镜头。
开始时看上去很普通,但越看越老卵(厉害)。
关灯拆电影 彪悍的长长长镜头_腾讯视频在这场一镜到底的戏里,男主角一行护送孕妇,驾车躲避各种疯狂的追杀。
而最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是摄影机到底在哪儿?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觉得平淡无奇,摄影机貌似就是固定在车头的位置。
但是突然间摄影机开始往车内移动,还转了90度。
这时我就想,估计是把前面的挡风玻璃拆掉,让摄影机伸进来。
假如没有挡风玻璃,那照道理朱利安·摩尔的头发应该会被风吹起来。
然而并没有,所以这个假设又不成立。
那会不会整个都是在棚里面拍的,车窗玻璃全部是绿幕,后期把车外的画面再贴上去?
可是车外戏和车内戏有非常严密的互动关系,外面那些追打他们的人、还有摩托车的戏,都说明这辆车是在公路上实拍的。
那摄影机到底放在什么地方,是由谁来控制的?!
······直到我看到了这张图……
这个场面真的是在公路上实拍的,整套摄影的机械装置被设置在了车顶。
实拍开车戏,一般都是把车放在拖车上,因为演员一边开车一边演戏是很危险的。
但是这里的拖车还更牛逼,因为它前后有两个驾驶员。
当演员需要倒车的时候,就是由后面的拖车驾驶员驾驶。
其实他们把车顶掀掉了,在上面做了一个支架,摄影机是由拖车后部的一个人用电脑控制的。
顶上做了很多的机械装置,包括长轨移动,然后摄影机的支架可以180度甚至360度旋转。
和抓娃娃机差不多
如此兴师动众地拍一场车戏,是哪位导演吃这么饱?
准确的说,其实是两个在美国电影圈混的墨西哥人。
其中一位就是阿方索·卡隆,他是《人类之子》的导演。
2013年还凭借科幻片《地心引力》获得第86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他还曾执导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第二位就是他的好基友、与他多次合作的摄影大神艾曼努尔·卢贝兹基,也是墨西哥人。
更是连续三年获得最佳摄影奖,是奥斯卡史上极为罕见的帽子戏法。
你看看卢贝兹基获奖的三部作品,摄影一部比一部牛逼:《地心引力》大家应该都看过吧,我当时走出电影院都有种云中漫步的感觉,整个电影大概就是十个长镜头拼成的。
一共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比较有趣的是,这个片子还获得了最佳剪辑奖。
《鸟人》的长镜头更不得了,全片就是一个连续的镜头,不过中间用了一些“作弊”的技巧,以后有机会来和大家说说。
《荒野猎人》里大量使用自然光,你要知道自然光是最难用的,因为你不可能去指挥太阳。
据说阿方索和卢贝兹基,经常凑在一起打游戏。
而游戏的画面本身就是一个连续的长镜头,所以他们成天在想观众看到这样的镜头会有怎样的反馈。
他们就想玩死像我这样的人,这么牛逼的镜头让我绞尽脑汁去想到底是怎么拍的。
所以花那么多心思和人力拍长镜头,不仅是推进了电影工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那些创作者,尤其像卢贝兹基这样的人,他心中装着观众。
心中装着观众最好的表现就是:时时与观众为敌产生一种博弈的关系想看《人类之子》的朋友们,欢迎添加客服关关(ktlfilmguan)索取全片资源更多经典电影拆解,请关注关灯拆电影只读经典国内含金量最高观影服务公众号最强电影评论短视频 合作联系:[email protected] 17701737139
影片先虚构了一个2027年,人类进入萧条期,开始丧失繁殖能力为背景。
全球最年轻的人类于18岁4个月死亡,以及英国边界封锁,清楚非法移民的政策的新闻报道,为接下来所有电影要发展的故事给出原因和铺垫基石。
电影里主要出现的人物和关系依次是,主人公thoe,和他的朋友jasper,以及thoe前妻julian,她是被政府视为恐怖组织的头领,还有非洲裔女孩kee,她是难民并且怀有身孕即将临产。
推动他们关系发展的是几大矛盾(confrontation),第一是恐怖组织双鱼党跟政府之间的矛盾,双鱼党希望用kee的孩子作为起义的一个旗帜。
第二是英国政府跟难民之间的矛盾,政府在驱逐非法的移民,不会承认kee的小孩作为世上最年轻的人类的出生归功于一个非洲难民母亲身上。
第三是恐怖组织和政府都跟theo之间存在矛盾,双鱼党内部出现争议,julian被激进成员luke杀害,并且准备将thoe谋杀。
在引渡kee的过程中,因为几名警察被杀害,因而thoe也在政府的通缉令上。
影片用了近半个小时,为了交代背景和塑造一些人物性格。
然后到了第一个刺激点(inciting incident),即julian的死。
她的死给thoe的震撼很大,如果说之前仅仅是为了一种能挣钱的交易的话,那么在julian死之后,thoe为保护kee这件事开始背负责任起来。
这事件的后果极大加深了thoe的参与感。
当thoe偷听到luke的阴谋时,电影出现了情节点1(plot point),这是一个陡转,julian并非死于偶然的暴徒袭击而是死于组织内部的暗杀。
同时这一情节将thoe推开了他冒险的序幕,开始要孤身周旋于恐怖组织和政府之间。
Thoe躲藏在jasper家中,最终他们踪迹被luke发现,japser为了掩护他们,选择了自己留下来拖延时间以便他们逃跑。
而thoe亲眼目睹jasper死于恐怖组织手中时,这成为第二个刺激点。
牺牲的代价越多,thoe所承担和持有的理想就变得更加珍贵,不可卸载。
因而,Thoe必须成为一个个人的英雄主义者。
影片第二个成功的陡转(turning point))是利用了syd这个人物。
他先是帮助thoe和kee进入难民营中,再而当他得知他们真实身份的时候,转而想加害他们。
这是情节点2。
政府和双鱼党之间的交锋,以及恐怖组织对不断的追逐,共同组成了thoe的阻碍。
在一次次的克服阻碍的后,kee的婴儿出生,影片在争抢婴儿,和场面宏大的混战中达到高潮(climax)。
Thoe最终成功的保护了kee和婴儿,在一段导演着重展示的对生命的赞扬和尊重煽情升华场景之后,他们搭船逃出难民营。
在水面上,kee决定将婴儿命名为dylan来纪念thoe的逝去的孩子之后,thoe因为受伤过重而死去。
但这时,明日之号轮船已经朝kee所在的小木筏驶来。
电影于此收尾(resolution)。
剧情依托答辩逻辑自相矛盾人物毫无力度 ok人类18年没有一个新生儿最后怀孕的是被zf驱逐的难民 之前因为怀孕四处躲避战火最后抱着人类之子出来所有人都停火祈祷一片和平早干嘛去了???
我就是不理解Jrasp和Julian的牺牲(Faron男主结尾的死我就不说了为了殉而殉) 本影唯二的稍微正常点的人 开头殉了一个刚过半又殉了一个(Jrasp真是本片唯一立体点的人物了) 然后在扯淡的路上就一去不复返了 Syd突然的行为到底是为什么啊???
最后因为一个孩子所有人都让路了之前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啊???
我能理解他想骂zf但你把矛头集中在难民问题上完全就是隔靴搔痒啊 说是反乌我一定没看出反在哪了反而最后创造了一个乌托邦(funny的一点是Faron的屋子甚至挂着mzd思想万岁(.....) 因为孩童联结起来放下仇恨放下枪火的人们 但这个做的又比M就是凶手差多了 那部对群体意志和大众心理的思考才叫精彩 以及整个节奏都相当诡异不适跟你吃饭扒拉两口去跑趟厕所在扒拉一口出去晒会太阳似的重点情节完全没有突出将近两个小时塞不下这么多东西就不要硬塞啊?
再讲主题 感觉和我当时看Youth Without Youth很像 都是什么都想讲最后什么都没讲好甚至该讲的也没讲 唯一可取的一个地方是zf公开发放suicide medicine这个点 其他针对难民的极端政策就相当扯淡了 Faron的孩子是死了这跟他的信念破碎有什么关系啊???
Julian不照样坚守吗?
前面埋了那么长的伏笔轻飘飘几句解释就过了 还有这个强行zzzq人类的希望的黑人女性原恐怖组织领袖也是女性问题这真的典型白男视角 看上去女性是重要了最后被保护的被同情的不还是她们 最后英雄救世主不还是白男 最恨厌女还搞这种虚伪至极的东西我生平最讨厌这种惺惺作态站在高位的施舍的所谓维权 吐了
末日前夜是一个放大人性的绝佳场所,当一个人知道18天后就有一块德克萨斯那么大的石头砸到脑袋上时,是会和爱人关上门度过每一分钟直到最后一秒,还是打开门冲到邻居家,崩了老的强奸小的?
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不过children of men并没有给人作为个体一个不用计较后果,敞开表现的机会。
你并不会突然死去,你爱的人爱你的人你恨的人恨你的人都还在正常的生活,不同的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必然在数十年内消失:2009年开始,女人不再怀孕。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可以想象一两年内人们开始恐慌,三五年中,依然满怀希望,七八年后,骚动开始蔓延:既然人类都要完了,我为什么还要上班?
十八年后,2027年整个世界终究是乱了,电影从这里开始。
影片的末日气氛营造的不错,阴沉破败的伦敦大街,对恐怖爆炸见怪不怪的路人,疯狂的暴乱人群,随处可见的军队,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城市,同时是这个时代全世界最有秩序或者说唯一存在的城市。
终于,转折点一个怀孕的女孩(kee)出现了,尴尬的是,她不知道该把人类的希望托付给谁,先找到她的恐怖分子和恐怖政府一样的没法信任,影片于是设置了一群为人类续种努力的科学家作为了人类之子理想的归宿。
主角(Theo)不得已中,开始了护送人类之子的艰苦征程。
电影里children of men的命运让人思索:对于一个可能改变整个人类行将灭亡命运的末日希望,恐怖分子依然置她的安危于他们的政治诉求之下。
可笑吗?
也许。
不过人类本来就不是会牺牲局部小利,照顾整体利益的动物,对于个体,我(们)就是全部,别人,不好意思,基本上,去你妈的。
现在“可持续发展”的声音在世界上越来越响,是否能持续发展早晚变成是否能持续生存的问题。
即使如此,当一干军人在危楼外庄重甚至虔诚地目送婴儿离去后,一声抢响便又引爆了新一轮的混战:人类之子,保重,我这还有眼前的仗要打。
这个场景可以解释成形势所迫,箭在弦上,well,中东在弦上,非洲在弦上,中国在弦上,发达国家正在到处上弦,说不定有一天,弦崩箭断,或者瘟疫横行或者核战爆发或者环境崩盘,上帝厌倦了人类的表演,往女人的子宫里弹下一点烟灰,人类不再生育,开始等待children of men的出现。
当然,电影同样对个体闪光人性进行了刻画,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另:电影里两个长镜头广受好评,建议有可能的话,电影院感受一下;最佳搞笑:Theo问Kee孩子爸爸是谁,Kee一脸严肃:i'm a virgin
婴儿持续而有力的哭声让人们忘记了身边的炮火,鲜血, 和不断倒下的尸体, 妇女们虔诚的伸出手祈祷, 前一秒刚刚杀戮完毕的士兵们停下了手中的武器,惊奇的望过来, 甚至带有一丝天真的微笑.在这样一个瞬间, 这个濒死的世界艰难的喘了口气, 重生了.在一个已经没有未来可期待的世界里, 人们的疯狂,崩溃是最正常的表现. 于是满口Fxxk一脸冷漠的Theo走过枪弹横飞的街道, 倒反而显得不同于众. 他在漠然注视着人类最年轻后代意外死亡的消息的那个早晨, 只顾着担心自己被炮弹轰得嗡嗡作响的耳朵, 也不会料想不久之后竟要跻着拖鞋在枪林弹雨中奋力保护这个世界最后的希望. 尽管在那个时刻他依旧满口fxxk.Theo的前妻Julian因为痛失爱子Dylan而加入了反政府组织并成了领导人物.她很干脆的死在护送这个希望的途中. 尽管与Julian还保持着乒乓球默契, 这个事实却无法让Theo作出比举着沾染鲜血的手, 徒劳看着Julian迅速死去更有用的作为.2027, 这个并不久远的世界就如影片的色调一样, 永远阴沉而压抑, 充满了麻木的绝望.世外桃源是Jasper的秘密居住所.一头凌乱白发的Jasper放着美丽的音乐,在房间内种了花草, 爱护的照料植物人妻子, 与Theo陷在沙发里, 抽烟, 开英式的,笨拙的玩笑.潇洒而宁静的隐居生活. Jasper为保护Theo和那个希望而身中数弹痛苦的死去. 死前, 他对这枪口还在潇洒的做那个disgusting的竖中指的trick.一路上有人死去, 无辜的,无聊的,无奈的, 统统死去. Theo弓着背,低着脑袋, 跻着拖鞋, 守护着Kee. Kee, 倔强的黑人女孩儿, 注定是解救这个濒死世界的key.她裹着烟灰色的袍子, 只因为腹部那样的隆起, 看起来就是个圣母.不停说着罗马尼亚语的女人,怀抱着狗, 打晕了坏人Syd, 她絮絮叨叨,絮絮叨叨, 提供了一间避难所, 一个破床垫. 于是人类的希望诞生了.Kee最后决定叫取名Dylan.Kee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坐在四周灰雾茫茫的水域里, 小船中, 她抱着全世界的希望, 瞪着对面已经歪着脑袋死去的Theo, 不远处的灯塔一闪一闪跟着水浪的节奏亮着. 然后船来了. 那船叫Tomorrow.OK我基本上只是语无伦次的复述了一遍电影情节. 这样一个宏大的, 包含无穷寓意的故事让人不管怎样去评述都难以言尽. 末日的世界, 人类的集体崩溃, 希望的丧失, 生与死, 灾难与战争, 谎言与丑恶. 然后希望重生了, 小小的,顽强的, 于是人类闭上了疯狂的嘴巴, 世界重生.一直以来的科幻作品多数逃不出悲悯的基调.而这个故事只悲不悯, 平静淡然的视角犹如那天早上去买咖啡的Theo一样.人们聚集在显示屏前为全世界最年轻的Diago逝去而震惊和啜泣,Theo仅仅头也不回的穿过人群走到柜台说: 来杯咖啡.彻底的疯狂,或者彻底的冷漠. 丧失希望导致的两种结果. 电影没有反思,没有警诲, 只是冷然作了一个假设, 冷然在这个假设下把一个科幻故事讲得有如圣经.阿方索 卡隆是所有我看过其作品的导演中最黑暗的一位. 他会在电影中放进一丝阳光, 一丝色彩, 少许的笑容, 一点希望.然而整部电影,依然会如同铅块一般沉重而压抑. But, hey, everybody reads Bible, so you can't miss it, or ignore it.这个故事很黑暗, 很悲伤, 但不绝望.
“二十年后,女人将不再生育,没有孩子,没有将来,没有希望,但一切皆可因心跳的瞬间更改。
”我在IMDB上给了这部电影9颗星(在豆瓣上当然要给5颗),自认为是毫不吝啬了,因为真的觉得这部《人类之子》相当值得一看。
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理由:如果和我一样最喜欢四部哈利波特电影的第三部,那么不妨在这部片子里延续一下那种融合于暗蓝与暗灰的色调中铺陈的画质给人的特别享受。
关于导演眩目的长镜头技术自不用我多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片混战中(好像就是在我听到了两声惊艳的汉语“快走,快走”之后Theo躲藏的那个镜头),画面上忽然很不谐和地一条斜线溅开两滴血迹。
我当时心里还想,怎么不赶快把血擦掉,这样不是很假,一下就让人领悟到自己终究和片中人相隔一个镜头之遥,达不到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效果?
后来想这带血的摄像头晃动了这么长时间,八成是导演刻意要泄露给观众:哦,原来他是用这么一种方法拍摄影片的。
声音的应用和贯穿于影片始终而出现的动物也十分值得一提。
我估计英国人美国人自己在电影院看这部片子时,那些背景中难民念叨的五花八门的语言也没有用英文字幕翻译出来,而只是以“speaking foreign languages”代之。
在一个人类正走向一个一个灭亡的道路的世界,动物倒是丝毫不见减少,相反还常常看上去比人要显眼的多。
或许上帝只是将这种神秘的惩罚方式施加给了人类?
导演安排了这么多猫和狗的出场自然会有他的用意。
这里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在影片中令人敬畏的奇迹下出生的孩子是个黑人,而且,呵呵,是个女孩哦。
我一向对主张女性权利的男性很有好感,因为觉得他们很客观,不是像大多只习惯于本位思考的那些人。
所以这么一来,阿方索更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印象。
然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最值得看的原因是,就整部片子涉及到的政治,宗教,社会内涵来说,导演的思想深度(当然,原作者功不可没)绝对不亚于他维系金饭碗的技术,至少在这部影片里是如此。
当然,观众会不可避免地揣测导演与编剧的用意。
我看到有些人的发散思维真是相当的强,说这是一部anti-gay(反同性恋)的电影,原因是人类要繁衍后代非借助异性之间的力量不可,这点当然不适用于同志,而影片讲的恰好就是人类无法继续繁衍而面临灭亡的危险。
嗯,不管怎样,反正我觉得我自己是怎么样绕也绕不到这一点上的。
我的感觉是影片的主题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我是指,任何种族和任何派系,包括英国政府,难民,FISH组织,最后那个Tomorrow号上的组织。
导演并没有塑造一个好莱坞式高尚而且圆满的结局的意思,不然为什么我看到最后还是一点都舒畅不起来?
孱弱的女人抱着啼哭的婴孩,对着吐完最后一口气的护航英雄,大雾弥漫中看到一艘像海市蜃楼一般的船,船上的人形象朦朦胧胧的好似很光辉,然后影片便戛然而止,这个。
感觉是说不出的怪。
大概我太习惯把一些隐晦的细节和自己周围的现状相联系了,我就觉得看到那些自视甚高的英兵我会反感,看到那些可怜巴巴的难民也没有好感,那个看上去颠颠的FISH组织里的成员我就更不喜欢了(不喜欢的程度甚于对英兵)。
我对影片里每个帮忙的人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怀疑,除了Theo。
按道理,我一向还自诩对弱势群体深有同情呢,那么,至少我对影片里面得不到合法地位的那些人还是应当比较有感情的吧?
可是事实是没有。
我更是一点都不同情Luke那派人。
最记得Luke要死的时候说的那句:“她以为这样会有和平,她错了,我们没有尊贵怎么可能会有和平?
”每个人都为自己应有的尊贵而奋斗,这本是这个世界亘古的高尚真理,只是太多人在追求自己应有尊贵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高尚目标。
那个婴孩本来确实可以在Luke等人心中象征每个人无论族群,都享有崇高的尊贵这个美丽的梦想,可在中途还不是沦为他们为获取权力的利用工具?
逾越了基本权利的路标直接想攀爬权力的高峰,他们其实是在追求尊严的过程中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尊严,和政府那些掌控着大权便飞扬跋扈的人在本质并无多大区别,因为难以保证这些人得到了尊荣之后,一直在膨胀的欲望会不趋使他们重蹈掌权者的覆辙。
口号式的对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引发更多混乱,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
如果说电影里真的在哪里有闪现希望的话,那不是在见到孩子时难民的祷告声中,不是在英兵见到孩子的惊叹声中,也不是在缓缓驶近的Tomorrow号上,而是在Theo最后焕光的眼神中。
我相信只有心底的爱和善才能给予一个人这样的眼神和这样无畏的行动。
我在想,人要怎样才能在追求自我尊贵的过程中不因诱惑而迷失?
或许惟有心中还存有真正的爱意和善意人类才是真正有希望的。
其实我想这也是导演给了那么一个结尾的用意:船上的人真的可靠么?
他们之后会不会也因诱惑为争夺这个孩子而引发混乱呢?
如果说上帝原本要让人类受到最重的处罚,那么让这样一个孩子意外地诞生就是他老人家大发慈悲再给人们一次考验一点希望,就看人们怎么去把握这个机会了。
这就是为什么不在最后塑造个众人簇拥着把孩子抱上船从而让人看到最后终于可以长嘘一口气的场面,导演更愿意让观众去揣度不同的人心将会导致出现怎样不同的结果。
当然,爱和善是属于精神境界上的,你或许会说那些物质上都得不到满足的难民,恐怕没有闲暇来思量这些吧。
尽管我一向同意只有生活条件比较充裕的知识分子才有能力最终拯救社会,也不对底层人民能够成为社会先锋抱太大希望,但是有些精神是作为任何一个想要追求基本的权利与幸福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缺失了这些精神,即使社会的某个时期会有改善的局面,但混乱将来还是会发生。
而且我相信只有心存爱意善意,依旧保有质朴之心的弱势群体才是真正值得社会上其他进步人士帮助的。
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一腔热血注力的对象最后若变为冷血者,那才是噩梦的开始,恶性循环的循环。
所以,在《人类之子》中也许更应当引起我们反思的是在解决种族和阶级的歧视中暴露出的前提问题,我们常常是在为人类最高权利的奋斗过程中忽视了这些问题而直接跳到下一步。
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正展现了这些问题,催人敏感。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月亮处女座的Clive Oven真的是非常非常有魅力,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只是让他在二线与一线之间徘徊,现在只能期待四十出头的他大器晚成啦。
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人类之子》:末路里的希望 □文/火神纪 在我们绝望的时候给我们半点星光; 我们将固执地以为,那就是一整个太阳了。
后来的物理老师告诉我,每点星光其实真的就是一个太阳。
——火神纪。
题记。
凭借丰富的影像风格,《人类之子》足以让你全神贯注。
如果有一天,人类的繁衍生息停止了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基于这样的假设和一种悲怆的基调,这部电影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最后一个出生的孩子,成了公众最关心的人,于是也成了最耀眼的明星;对公众来说,那是最后的希望和最厚重的期盼,因为拒绝了给自己的Fans签名而被无法自制的疯狂崇拜者刺杀而死,这让整个世界陷入了更沉重的绝望里。
这样的一个开始,让这部电影自始至终弥漫在一种疯狂的绝望里。
所有的人都将死去,当人类停止了生产,那么人类不管所创造的文明和历史如何辉煌,那么也不过百年了。
随着最后一个人类的死亡,所有的一切也都跟着一起消亡。
于是地球又将进入又一个漫长的洪荒时代,在我的假想里,我们将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尽可能地保留我们曾有过的文明,直到另一个物种经过漫长的进化之后开始有了比较高的智商,而那个时候如果他们发现了我们的遗迹,我们的文明将被他们破译,我们就成了他们的史前文明或者上帝和天神,又或者哪一天有地外生物路过地球的时候发现了我们曾生活过的痕迹,于是我们成了他们的地外史前文明或者成了他们对末日的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和改进他们自己生活模式的参考样本。
还好,这部电影还没有如同我那样绝望,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悲观派的科幻电影在整个科幻电影里所占的比例似乎也是比较高的,而这部电影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悲观派科幻电影。
这是人类对于未来的担忧以及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加上对现在这种只求发展而不顾及后果的总体趋势,越来越繁华的现代化发展建立在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破坏以及越来越无规划地开采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
在乐观派眼里的未来是,人们总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也有足够的智慧去改变所有应该被我们改变的一切,于是,明天很美好。
悲观者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即将破败不堪苟喘残存的地球,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人类的发展成了一个滚雪球一样无力阻止也无法逆转的自毁行为。
有一天,地球会不会因为人类自己本身而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呢,那个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
这样的反思都将更多地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科幻电影里。
且不论乐观派或者悲观派的观点谁的更接近现实,带着乐观的愿望去看待未来总是更好的。
而科幻电影所做的是,在现有的科学理论的基本上进行适当的幻想,投射进我们的希望和担忧。
于是这决定了没有那种完全让人绝望的电影,人类的担忧再沉重,终究也会给自己留一个后门。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最年轻的生命逝去之后,另一个年轻的生命接替了他的使命,而更年轻的生命出生,更承接起了整个人类的希望。
穷山恶水之后,总会有一个幸福的彼岸和更圣洁的彼方。
中国人总说:柳暗花明又一村。
毕竟没有永久的黑夜,也不会有永远遮掩住天空的厚厚的乌云。
如何寻求一条通往光亮的前路,在科幻电影里,最后的救赎成了乐观派和悲观派共同的主题。
担忧也好,希望也好,绝望也好,不论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这样的电影都替我们预见到了,而因此,我们也将为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切去进行返反思。
患得患失,我们总在不停地经历着希望和绝望。
所以,类似这样的科幻电影,不论是乐观主义或者悲观主义,都要比其它题材的电影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
与其终日忧心忡忡,不如趁着现在去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以及避开悲观主义所预见的一切奔往乐观主义替我们指定了的那个通往美好的方向。
这部电影里的假设并非不可能成真。
大气污染、环境被改变,最终带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并不好预知。
而整个地球整体上的变化将给我们人类身身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冲击,在人类的进化或者退化上将成为一种什么样的诱因呢。
这部电影走在一条悲观主义的路途上,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可怕而满目疮痍的景像。
疯狂、暴乱、战争、驱逐、隔离、贫穷、颓废……然而电影也闪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当那个小婴儿降生并且走下肮脏而狭隘的楼道里,所有的人都变得安静,安祥。
整个世界只剩下一把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声音太陌生也太熟悉,太悦耳也太渴望了,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定。
我总在想像,什么样的声音可以用“如同天簌”来形容,在这一幕里我突然明白了。
之前所铺张的肮脏、丑陋、疯狂、欲望,仅仅只是为了这圣洁一刻的闪光。
人们在哭泣,在膜拜,伸长了手渴望去接触这个将承载着整个人类的希望的婴儿。
打战的军人忘却了手中的枪和被赋予的任务,残暴的暴动分子也忘却了杀戮的欲望,贫困的人们忘却了饥饿和绝望的生活;不管是谁,循着这婴儿的哭声,人们都见到了最美的希望,他们会不自觉悟地给这个刚降生的婴儿让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前路。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里最感人的一幕。
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慈爱的悲悯。
至少在那个时候,我们也许也将如同他们一样,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并发展至今的一种默契,所有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在最困难的时刻,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所有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事情。
我不知道那艘小船是否通往一艘更大的装满了希望的诺亚方舟,更重要的是这种闪烁的光亮。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光亮,我们在磨难中一路走到现在,走过所有的那些阴霾和幽暗。
心怀鬼胎的各色人等,以及为了整个人类努力至死的勇者,所有人的所有希望:传承、繁衍、生息,没有了这一切,我们也将什么都没有了。
末路里的希望不仅仅只是希望了。
更多的时候,那成了我们所有的一切。
不只是我们,是整个人类传承的所有一切。
2007-04-29;丁亥年甲辰月癸巳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Children of Men》 ■译名:《人类之子》 ■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 ■主演: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克里夫·欧文(Clive Owen)、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 ■类型:惊悚、剧情、科幻、冒险 ■片长:114分钟 ■国家:美国、英国 ■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发行:环球影业 ■上映:2006年10月18日
电影里的2027年是末世的集结——社会秩序崩坏、人类失去生育能力、地球上最年轻的男性又在阴谋中丧命……Deep Purple的Hush正好响起,在灰色的世界里无望的癫狂。
阿方索·卡隆着力构建出一个看不到未来的世界,陷入混乱的非洲和东欧孕育出大批的无政府主义者、意见分子、恐怖主义横行、枪支泛滥、移民问题……而西欧岛国英国被法西斯管理者统治——近乎残酷的移民政策、政府恐怖主义行为,每个人只是“盲目的杀戮或者逃避杀戮,命如草芥”。
客观世界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而《人类之子》这部影片中反映的世界却又真实的可怕。
这多少该归功于阿方索·卡隆对小说中世界观的把握,即便在他上部完败的《魔力女战士》中,大背景的描绘至少也是成功的部分。
于是在这样一个暴虐而且绝望的社会中,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的出现就成了世界的转折。
人类从未有过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样无助的生命身上,军权统治下的英国能不能继续推行它的移民政策、激进组织“鱼”是否可以借这个婴儿动摇统治的根基、丧失希望的人类是否还能得到一丝启示……于是这个婴儿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时一个简单的生命Theo决定保护Kee平安生下孩子,保护她前往“明日”号轮船上接受“人类计划”的庇护。
在我看来这多少是有些“自私”的成分,因为他曾经参加过激进组织,也结交了政要。
他明白抗争的无谓与政治的腐朽,因此也只有他能够站在一个正常人类的位置上面对“人类之子”——以一个近似父亲的角色为这个婴儿抗争。
也许正因为是这些,Theo(这个名字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上帝)这个人物在整部电影里都散发出人性的光芒在电影高潮部分的战争场面的描绘中,阿方索·卡隆用长镜头和手提式摄影机还原出近似纪录片的感觉。
当Theo陪同Kee以及怀中婴儿出现在士兵面前的时候,摄影机的仰视视角又颇含几分宗教的意味。
这些都是天才导演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在音乐方面,有Deep Purple、Pink Floyd、Radiohead、John Lennon、The Kills还有Jarvis Cocker想必电影原声的素质也不会差。
《人类之子》这部电影算得上是2006年最精彩的电影之一,在嘎纳上输给了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也算是惜败了,谁叫咱中国电影这两年的势头很强呢。
不过我觉得在奥斯卡上也悬——面对一群学院派的老怪物科幻题材的电影几乎没讨着过什么好。
至少在我心目中这部电影是部不折不扣的牛片,阿方索·卡隆作为好莱坞次时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实力还是不容小视的。
P.S中国在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中我国总和生育率在2000年只有1.22,与世代更替水平所需要的2.1-2.2相去甚远。
中国正在面临人口下降的问题,电影中的2027年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
原文地址:http://www.blogcn.com/u3/62/8/maclai/blog/50048631.html
导演本身也不相信“人类之子”可以拯救人类却非要用一艘“明日号”把希望强加在观众身上因而显得有些矫柔造作贯穿于影片中的暴力是由绝望和恐惧所引发的可当“人类之子”的哭泣响彻云霄时,屠戮也并没有停止或许这才是导演的本意
敖娇的孕妇
真是好片,特效也挺惊人。
大家都是被长镜头震住了
长镜头很棒
令人发指的长镜头们、JulianneMoore和MachaelCaine作为主演均半小时就挂掉、原来这个海报就是我们斜对门寝室的那张、然后就是确实挺震撼。
不能归类科幻。只能算是社会学电影?
不知所云
倒是比较悦目
汗颜
末世之殇,充满了对宗教与世事的隐喻和反讽,连续不断的高难度长镜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教科书级别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看介绍好像很好看,结果到一半都还是纷乱争执,传说的孩子还没出生,阴暗潮湿残垣殴斗,看得糟心,后面就拖看了。也不觉得好,既然它不是文艺片,估计就是有些主流价值观还是人文关怀啥的能捞分吧,不是消闲之选。有句评论说得好,那些高分影评都是抵死往高雅上靠,除此外关于电影本身啥都说不出了。--2019年飞机上重看,已然不记得看过。主体是保护小孕妇的种种枪林弹雨泥沼求生,逻辑却不通,婴儿这么金贵怎么不直接交给政府,仅凭躁动的批评政府偏见就把仅有的婴儿置于莫大的死亡威胁和恶劣的生养环境里,怎么合情理?视效很差,很阴郁,看了挺不舒服。
The child of hunman have arrived at the ship called tomorrow at last.
又欣赏不来
我们在故事的阴沟里仰望镜头的星空。
看不懂……就一直打。
当枪战下突然响起婴儿的啼哭声时,一切静止,从难民的脸上也好,激进分子的脸上也罢,还有持枪的士兵都瞬间凝固,他们脸上的表情只能说明,人类内心最深处的那片柔软,因最后一个孩子的出生而软化。生命因你而美好。还有里面男主人公的侄子,居然是chuck bass的扮演者!!
不够激化,不够深入,不够吸引
诸多世界末日的电影,各有各的原因,不生孩子是最扯蛋的一个。
9.1 大荧幕重刷,哭崩了。牛逼的不仅仅是炸裂的音效设计和一个个调度极为复杂困难的长镜头,更是无时不刻不在塑造的绝望末日氛围和乌托邦社会。卡隆成功的将科幻,宗教和存在主义哲学混合在了一起,为了人类的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奋不顾身。
在这个背景下,最不值钱的是生命,最宝贵的也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