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我控诉》中的法庭审判,法官都在拉偏架,因为权利体系不在弱势一方,谁都想息事宁人。
不同在于,《我控诉》里的主角实际并不关心受害者的权益,只是在意他内心在意的“公正”,而本片的主角是在为自己的权益发声。
本片改编自1988年的真实事件,虽然到现在为止,性别歧视问题还没有本质改变,但历史至少已经有了一定的偏移,原告们也获得了应该获得的补偿。
但这远远不够,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如何形成合适但有效的话语体系。
如果变成争夺话语权,那话语体系本质没变,无法形成真正的相互尊重,只会成为相互抨击。
如果发声过于平静,那么诉求只会在这个寻求刺激信息的时代销声匿迹。
更可怕的是表面“政治正确”,背地相互攻击,那爆雷只是迟早问题。
性别歧视与其他歧视行为一样,都源于偏见和话语权的不平等。
但不同在于,性别歧视更根深蒂固,在文化、生活、教育等最根本的问题上甚至不被大多数人察觉。
现在的话语体系是建立在人们的教育和认知中的,是构成人思考和表达的基础,比如很多人改变不了的“口头禅”和清除不掉的“大词”,都很难自我意识到,更难因为别人的一两次发声而改变。
但这不代表就此认命,或者认为发声者是疯子。
发声者需要不断的发声,才有可能让更多的人对这些“隐匿”的诉求进行思考,思考自己的认知中存在的问题。
而改变的发生需要会这样思考的人的数量积累,需要时间。
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甚至改变自己需要勇气,当沉默的大多数都为勇于争取权益的人鼓起掌,改变就不会遥远。
本片叙事节奏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演员表演都无可挑剔,在这样一个争取女性权益的题材上没有完全设置人群的对立,而是有众多“沉默的大多数”在其中相当有戏份,并且可以看到他们的改变,算是相当克制。
现在的同类题材更容易变成简单的矛盾对立,设置更刺激的冲突来吸引眼球,满足观影感受,甚至让人站队,最后很容易陷入爆米花电影的套路,降低观后思考的可能性。
这样一说,也许在这个时代,寻求改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看这部电影的前一天,我坐在公司的会议室,和我一样的员工有15名,同时还有2位领导。
这场会议在讨论什么呢?
大概就是员工发现公司承诺的年终奖没有兑现、绩效奖金在一点一点缩水、公司上市于是拖欠加班费、来了三年没有从来没有加过薪、搬了新的工位环境很差等等等。
会议上有三位同事跟领导据理抗争,剩下的同事在干嘛?
有的冷漠旁观,有的站在资本家角度,试图让这三位同事理解公司的决定,有的觉得这很正常。
不可思议。
正如影片中女主联合其他女矿工发声一样,有的拒绝有的骂她是疯子。
劳动人民总是这样,他们以为发声的人是在害他们,他们劝发声的人省省吧,根本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没想过发声的人维护的利益,也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很开心看到这部影片最后的结尾,影响了很多公司以及法律的修订,但不是每件事情都有好结局,生活还是得要继续。
很不幸的是,这场会议确实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领导听后也只是安抚了发声的员工,大家的底线确实很低,跪久了真的站不起来。
完全是奔着奥斯卡影后的名头来看这个片子的,买了很久,一直等到最近才看。
片子不错,十分有张力,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把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刻画的到位,但感觉片子前半部份情节有些拖沓了,有些情景可以删掉,但留着也无妨。
感觉导演好像把每个场景都有特别重点的事情或线索来交待,弄得哪个都舍不得删掉。
让我来剪辑我也舍不得。
我更喜欢直译的片名,北方风云。
电影里雄辩滔滔的法庭戏不多, 结尾是《辩护人》式的——大家都站起来做class action的原告。
导演见好就收,留下意犹未尽的观众。
女主并非如《永不妥协》里性格泼辣的选美皇后,也非《费城》里被自由与正义观念浸淫的落难律师,而是性格温顺家庭不睦的单身妈妈,她的漂亮只会使她承受更多流言蜚语。
权利受到侵犯时,诉讼于多数人都只是叶公好龙,怒火燃眉时大喇喇要告这个那个,但又最容易被任何阻碍止步。
这并非畏难、畏缩,厌诉的心理古今中外都有,无可指摘。
毕竟不是谁都玩得起这场赌博。
但也因此,女主的勇气尤为可贵。
受到性骚扰、性犯罪的侵害本就难以启齿,更何况女主所在的环境里,最该给予支持的家人、女性工友无一不反对她,舆论的压力是人所难以承受的。
最感人的是工会会议上,外干内强的父亲的转变,他站出来制止数百工友大放厥词,说出“这间屋里没有一个是我的朋友”“我的女儿是这里唯一我不以为耻的人”,还有儿子的转变,如果没有他们Amy不知能否走得下去。
暴力的触目惊心也令人惊心。
多少人对于“庸常的恶”习以为常,甚至助纣为虐, 他们只是不愿意成为少数,不愿意出头。
但每个人,包括我自己,在说这些话时是否质问自己是否遇到这些事能站出来制止。
表现性犯罪的影视作品里,这部是我看过最好的。
好在描绘出了真实的世界对性犯罪受害人其实是缺乏关心的,性犯罪带来的伤害之深也是难以想象的。
每个人都有书写历史的可能,即使鲁迅眼里那些不佳的国民性依然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身上存在,我们的民族依然有勃勃生机和无限前景,这种前景的发生与我们的知识关系甚微,而在于一个个人能否真正站的起来。
倘若一件事情确实“不只是性别问题”,那么其中的性别问题与“不只是”之外的问题大约存有同构关系。
此种情况下,男子-女子的问题可能与“多数-少数族裔”的问题同构,与“上层-下层”的权力逻辑类似。
正常的思考路径是“性别问题——与此相关,但超越性别问题的问题”,而不是“因为它不只是性别问题,所以就不必谈论性别问题了”。
女律师和矿场高层的对话表明,公司不愿为女性劳工的特殊需求而增加新的投入。
劳资问题以性别问题显现出来,不等于它只是劳资问题。
如果完全忽略性别,就等于忽略了不同劳工群体的差异,而使劳资问题走向抽象。
看后心情很不好,虽然是个好的结局,但还是对女性对抗男性世界的艰难很是感同身受。
与剧中女性所受得伤害相比,法庭上胜利来得太简单了一些。
与大嘴姐姐演的律师比起来,人物和剧情塑造还是差了几分
超坚强的女性!
坚定!
勇敢!
可怕的社会舆论压死人,女主不幸被高中老师强奸,本来就是受害者,可是她被骂成婊子,社会舆论对她的伤害更加无法磨灭!
哪怕父亲都不支持她!
都认为她是麻烦的制造者!
她没有屈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去矿场工作,饱受欺凌,被男性明目张胆的欺负,不能自由上厕所,男人在墙壁上写满骂人的脏话,在女工的餐盒里放性玩具,在更衣柜里放精液,在女性进入移动厕所之后,无耻的大男人门猛烈晃动厕所直到把厕所晃倒,污秽之物浸透女主全身…女主去找老板说理,可是却被要求辞职,甚至其他女工都认为她自讨苦吃,她们不相信她们的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被欺负的状况能够被改变,甚至因为女主的反抗带来了男人火力更旺盛的攻击,女人们也怨恨女主,甚至自己的儿子相信了别人散布的的关于母亲是行为不检点的荡妇这样的言论因此憎恨母亲 女主孤立无援 可是依然去起诉公司 那种坚强和坚定真的太难得的 而且她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消化自己的情绪 自己的悲惨经历没有愈合的伤口还要被当众撕扯 然后找律师找证人支持自己 一个弱小的女人真的好坚强 女人啊一定要坚强 即便整个世界遗弃你 也不能放弃自己 放弃希望 外界的极度不公平的舆论 对你的说三道四 不要care!
在律师比尔的帮助下发起了全美第一场性骚扰集体诉讼案的故事。
根据1988年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桩起诉成功的性骚扰官司。
一位两个孩子的妈妈到矿场工作,整天遭受男性工人的性骚扰和辱骂。
她将矿业公司告上法庭,承担着家庭、工作单位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压力,为自己的尊严而艰难努力。
根据美国历史上第一起女性成功赢得性骚扰案胜诉的真实故事改编。
乔西 被丈夫家暴,带着两个孩子回到明尼苏达老家投奔父母。
她父亲一直以女儿为耻,因为女儿16岁的时候就生了一个孩子,坊间也传说她女儿名声不好。
乔西找了份洗头的工作,遇到了一位旧时好友,她建议女主角到矿上去工作,工资是洗头的六倍。
到矿上第一天,她就遇到了高中时的男朋友。
矿上的男人们对女矿工们肆无忌惮地开下流玩笑,女矿工们总是忍气吞声。
她就目睹了职场性骚扰。
乔西和她的女同事一块清扫工作间,男同事跑来跟她们借烟,却直接把手放在女同事的胸部口袋里。
包工头利用职务,肆意对乔西性骚扰,在化妆间,她发现其他女同事都遭到过性骚扰,在工作期间,男同事讲黄色笑话变成了家常便饭。
女同事忍气吞声,工会领导熟视无睹。
这一切都造成矿区的性骚扰越来越严重。
乔西,成了第一个主动站出来反对性骚扰的女人。
理所当然,她成为众矢之的,明明反抗性骚扰,却被男同事的老婆骂“婊子”,她鼓励女同事起来反抗性侵,却被视为异类。
女矿工的的沉默换来了男矿工的变本加厉。
这一天,一个女矿工进简易厕所后,男矿工竟然把厕所推倒了,厕所里的脏东西淋了那个女矿工一身。
乔西向工头提出抗议,工头敷衍了事。
之后又到总公司与董事会交涉,没想到老板竟然辞退了乔西。
濒临绝境的女主角请了律师向铁矿公司提出诉讼,誓要为矿场里饱受性骚扰的女矿工讨回公道。
乔西的母亲塞钱给她,对她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最好的妈妈,但是我在这里!
“
乔西在礼堂中向工友解释为何她要同公司作对时,她说“我不想要这个矿关闭,我只是想要工作,和其他人一样,每周能拿到钱,养大我的二个孩子。
我需要这份工作”。
她父亲顶着压力,站出来支持女儿。
“父爱如山”,只是平时沉默不语。
开庭的时候,矿山的律师想从她的个人情感方面入手,试图证明乔茜在高中时就勾引老师。
结果勾起了乔茜痛苦的回忆:16岁时,她和当时的男朋友谈恋爱时,被老师发现,留校谈话。
老师让小男生先走了, 她的老师性侵了她,因此怀上了老师的孩子,可为了保护孩子,这些年来她一直没有说出孩子的身世,以至于人们都认为儿子是她乱搞男女关系生下的野种。
她老爸听到这里,五脏俱焚,冲上去要痛打老师。
和儿子的和解。
被强奸后,意外怀孕,本应该去打胎的,但她真切感觉到仿佛象蝴蝶一样的生命,那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值得珍爱和保护,因此生下了他。
法庭上,律师对高中时的男朋友步步紧逼,让他承认他看到了老师强奸女主角。
“冰球场上,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奋力一搏,把鲜血洒在冰场上,这叫作红冰;而有人被吓出屎来,这叫作黄冰。
你是红冰还是黄冰?
red or yellow?”气场太强大了,终于承认自己是目击者。
法官提出要三个原告,才能告矿山,而那些女矿工,顾虑重重,跟矿山打官司,如果官司输了,自己就没有工作了。
此时,最开始提到的那个好朋友,身患重病,坐着轮椅出庭了。
在她的精神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默默地站了起来。
“你问该做什么,在别人以强欺弱的时候吗?
首先,你要挺身而出, 你要挺身而出,来说明真相, 你挺身而出,为了你的朋友, 你挺身而出,就算你孤零零一人。
你要挺身而出....” 《North Country 》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另外几个女人,第一个是在柴静博客上看到的: 帕克斯是美国的一个黑人女裁缝,1955年12月1日,在蒙哥马利市,42岁的她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就座。
按照当时的惯例,美国南部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座位分为前后两部分,白人坐前排,黑人坐后排。
那天晚上人很挤,白人座位已占满,有白人男子要求坐在黑人部分最前排的她让座,遭到了拒绝。
当司机要求乃至以叫警察恐吓黑人让座时,坐在前排的其它三个黑人站了起来,唯独帕克斯倔强地牢坐不起。
如果是一个孩子或是老人,也许她会站起来,但这次,她厌烦了她和其它美国黑人每天在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对待, 她说:“我只是讨厌屈服”。
她成了50年代美国第一个拒绝给白人让座的黑人。
然后她因公然藐视白人而遭逮捕。
她的被捕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381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组织者是当时仍名不见经传的一名牧师马丁·路德·金,这个名字后来被冠以反种族隔离斗士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荣誉。
这场运动的结果,是1956年最高法院裁决禁止公车上的“黑白隔离”,帕克斯从此被尊为美国“民权运动之母”。
事实上,她并没有组织或领导50年前那场民权运动,她只是在适当的时刻表现了一个平凡人的勇气,而这种勇气迫使整个国家重新审视并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道德体系。
五十年后,美国国务卿赖斯说“没有她,我不可能站在这里”....... 第二个女人,很多人都知道,她的书几乎每个书店都可以找到: 1851年6月,一位瘦弱矮小的白人妇女开始在华盛顿的《国民时代》周报上发表长篇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揭露了奴隶制的野蛮和残忍,使奴隶制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并最终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索。
那个女人的名字叫哈丽特·比彻·斯陀。
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托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第三个女人,三天后,是她去世九周年纪念日,她就是特里莎修女(Mother Teresa),以下是从吴晓波博客上看到的: 特里莎修女创办加尔格答“儿童之家希舒·巴满”,里面都是被遗弃的病童、弱智儿、受虐儿或沦为稚妓的孩童,他们是弱者中的弱者。
特里莎修女把自己变成最穷的人,当87岁去世时,她的遗产只有两套衣服、一双鞋、一个水桶、一个铁造的饭盘和一张床铺盖,她相信唯有如此――变成最穷的人――被照顾的人才不会感到尊严受到损害。
当她得诺贝尔和平奖时,她谦卑地说,“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枝铅笔。
” 下面这首诗歌《不管怎样,总是要······》,抄自“儿童之家希舒·巴满”的墙上: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 不管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 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之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 不管怎样,总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被遗忘, 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 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 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如果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 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 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冥王星很不幸,被从九大行星里开除了。
它其实不用多悲伤,因为太阳系里,哦,或许是整个银河系,甚至整个已知的宇宙,真正称得上幸运的星球其实只有一颗,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这个死寂、沉默的宇宙因为有了地球这颗蓝色、瑰丽、生机盎然的星球而变得有了梦想和希望。
宇宙之幸运在于它拥有地球,地球之幸运在于它拥有生命,生命之幸运在于有了人-每个生命都重要,但正是人,成就了其壮阔与恢宏、绚烂与不朽、深沉与流动。
如果宇宙有感知,如果宇宙有眼睛,但假如没有了人,她有多孤独?
没有恋人去仰望,流星只会垂头丧气地划过; 没有成人去探索,苍穹也将陷入永恒的落寞; 没有孩子去畅想,星星的眼睛不会一眨一眨; 没有老人去讲述,月亮就不会有美丽的嫦娥。
人对宇宙是必不可少的,人的力量也是很可怕的尤其是从一性分成了两性时。
如果亚当、夏娃在天有灵,他们看到如今这个宏富、庞杂的世界时,会有多惊讶阿--这一切可都是源于他们当初做得功或是惹得祸阿。
这个世界很精妙,因为有了男人和女人,这个世界很蹊跷,因为有人发明了比较。
父系、母系、男权、女权,分工、地位、强弱、平等.....我不知道这些划分和比较是否重要,但我知道,若只有两方,就无法比较-谁是那个可以判断的裁判?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难受,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因为性别引起的犯罪而对簿公堂,这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
“人”这个字发明得意味深长,两划紧紧地靠在一起互相支持,少了谁,对方都得倒下,不再有资格称其为人。
SO,为什么不多给另一边以尊重呢?
这种精神是我们全社会都要学习的,敢于面对敢于说不。
一位朋友说:最怕的就是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揭露的都是残忍的社会现实。
为了这份工作还得忍辱负重面对儿子的质疑以泪洗面,最后打赢了官司,获得了尊重。
但是为何16岁那年不去状告那个禽兽老师也不告诉爸妈,这才导致了她爸爸误会了她很多年?
说明那个时候的她内心还不够强大,不敢反抗,当能做主时终于为自己发声。
如果每个角色都带有演员的影子,那么查理兹·塞隆一定是这句话最好的证明。这部电影里的她总是红着眼眶但眼神很倔强,就像她一路从第三世界的移民走到今天所该拥有的神情,太佩服这种女人,坚强勇敢到我觉得我都没有活过。
题材可以,拍的好平好无聊好没趣,磨磨唧唧不知道想干嘛,看了十分钟二倍速,半小时三倍速……观众的情绪被无限消耗掉。比决不妥协差了十万八千里。女主性格也是无语,跟黑暗中的舞者女主一样,蠢的无以复加,完全同情不起来,人类社会也是动物社会,你蠢给谁看呢。原来是花木兰的导演啊,那没事了。最后的法庭戏又让坠落的审判学去了……..一样那么神经。
18年前的电影,现在依然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这真令人痛心。作为一个女性,也许我相信“坚定”的力量、“勇敢”的力量、“发声”的力量,但却不那么相信这场仗打赢的几率和难度和18年前相比有任何好转,甚至因为power机构的增多甚至更加艰难。电影的呈现已经相当有力量了,而对于恶的行径的描写,现实只会更糟糕。只是她最终还是因为“强奸”的历史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完美受害者——如果她就是未成年生子呢?如果那场讲话中没有爸爸给自己撑腰呢?如果面对儿子的不理解没有朋友老公的助攻呢?如果他找不到一个刚好合适的“男”律师呢?电影如此有局限性了我们却还是看得感同身受把牙咬碎,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变得更好!这条道路太艰难了,不发生在任何人身上都无法体会的艰难,可还是要有人一寸一寸的走下去。因为并没有别的选择。
这个世界之所以会越来越好,就是因为总有人在为了正义而奋斗
1. 真实事件改编。向这些争取妇女权益的先行者致敬。男人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野蛮,在人数上远远超过女人的时候,又重新回到了丛林社会。
女主迫于生计在矿场工作,除了工作内容的劳累,还要忍受矿工们的调戏和霸凌,得不到尊重,时刻担心自己会被**。生活上不断叠buff,经历了教师的**,男性朋友的懦弱乘2,儿子的误解,老板假惺惺的倾听且劝退,法庭上的**羞辱,她仍敢于与矿场的“平常事”抗争,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坚忍。聚会上邀请她跳舞的nice guy心里有爱有正义但不多,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却并不想挺身而出与蒙昧的矿工团体对抗。儿时互相有好感的男孩看见她被**却跑开,敢在矿场袭击她,法庭上却不敢指证老师。除却一直支持她的母亲,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支持她的只有同样也觉得她丢人的矿工父亲,并且正因为他是男人,在员工大会上才有正常发声不受阻挠的机会。呵,男性果然是除了**其他事都怕麻烦的生物。人类的文明,可真叫人失望。
塞隆是拼尽全力演了的,90%的眼部特写都是满含热泪,从法律层面对男权的集体碾压,男女平权不是口号,必须得是意识形态的改变。还有父亲陡然的态度转变略显奇怪,影片收尾也过于仓促了。
因遭遇职场歧视和严重性骚扰,女子独身一人对抗小镇支柱产业巨头——如果是虚构剧本,那结局更像乌托邦式幻想,但《决不让步》改编自真实事件,胜诉就意味着社会的一次重大进步。乔西被迫在公众面前重现被性侵的创伤细节,随即辩方律师以荡妇羞辱辩护技巧一度逼近死角。这一段法庭戏正是影片最尖锐的批判:当“程序正义”成为肢解女性主体性的刀具时,法律便沦为性别偏见的遮羞布。幸运的是,从一开始众叛亲离的乔西逐渐迎来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支持,最终参与集体诉讼的人数远超法定人数,这也是影片另一个想要传递的核心观点:社会改变不会因为个人英雄而降临,唯有将个体的痛苦转化为集体声浪,才能振聋发聩。
力度有些不够,不过对这种类型的电影一直没什么抵抗力。塞隆演的真棒
终于知道哪种电影是我的最爱
没有人会拯救你、为你出头,哪怕是亲生父母,你跟妈说她会试图推给爸,反之亦然甚至还觉得很尴尬。30年后的今天,这也是女性遭遇歧视和骚扰的常态,唯有像个成年人一样自己站起来面对,能刚就特么正面刚,不能就迂回,生存与尊严是每个人需要为自己承担的最基本的责任。
敢于站出来坚持说不就很难,在影片所描写的这场性别压迫中,大部分男性体现出来的不光是坏,还有蠢。好在最后还是有很多人站了出来,这部影片中的明星不少,熟脸那么多反而削弱了影片可有的蛮荒气息,一群土掉渣在各方面都需要帮助的人,都可以想象到在纪录片中他们都是什么样子。
一般般
同样是女性平权视角的电影,15年前的这部与当今的电影相比,显得扎实细腻。塞隆和科恩嫂的搭档非常成功。
田园女权?故事性太差
tmd这个电影看得真Tmd糟心,女主从头到尾被男的伤害,被性侵,被家暴,被性骚扰,从头到尾相信男的,我完全无法理解直翻白眼,被家暴不会打回去吗?片中所有女的都是默默忍受性骚扰,能在矿洞里干活想必力气不小,而且有好几个体格非常壮实,被性骚扰不会一巴掌扇过去吗?她去起诉了,但是还要靠一个刚认识的暧昧的男的帮助,还要追问他帮助自己的原因,可见女主对男人依旧有可笑的幻想,觉得他们会为了正义帮助自己?电影也充满了爹味,女主在工会讲台上发声,没一个人听,反而把高光让给了爹,让爹成为站在聚光灯下为女性发声的“好男人”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里全是假女人,逆来顺受的没有一点反应的木偶,来成全男权对女权的意淫,更可笑的是把男人放在拯救女人的位置上,爹摇身一变成正义号召者,男路人摇身一变成女权男精英律师
3.8分这部电影的主要点是被骚扰,这个真的算是一个比较极致的点了,我还真的挺恶心电影当中所存在的那些人的,他妈要是知道自己的崽是这个鬼样子,生出来的时候就会把它丢厕所里面冲掉了。
Alibaba Rape。What was I supposed to do?你害怕!?Watching Say Nothing Running。TA就不害怕吗?TA绝望地恐惧,被人死死按在门上,Raped。刚逃离家暴离婚,又跳进满是污言秽语,被骚扰已经是日常的矿工生活,忍耐,为了活下去!你为什么笑得出来?如果在那样的场合,你曾经的朋友喊你的女儿 贱货 婊子 ,还不站出来,你TM的算什么父亲!你女儿只是怀孕了,而你只会敲柜子,为什么不问问,你女儿怎么怀孕的,被人强奸!这样的情况依然存在,愤怒个P,发这样的公文,全社会的谋杀!你该怎么办!站出来,站出来,站出来,说出真相!而不是遮遮掩掩,你会喊你的母亲、女儿、姐姐、妹妹 贱货 cunt吗?你会吗?为什么就喊别人的女儿 贱货!?
影片情节表达不到位,虽改编自真实事件,但对女主最后为何会赢得官司,在庭上的表现过于戏剧化,显得与现实脱节。也或许人家的法庭辩论规则与我们的大相径庭。总之,剧情张力不够,靠律师临时的激将法而让证人临时改口,从而翻盘,过于草率。
【第一届树洞电影节(THFF)】屡见不鲜的男性凝视,司空见惯的性别迫害,恃强凌弱肆无忌惮的践踏女性,得来的只有冷漠与沉默的若无其事。彻骨的绝望笼罩上空,颤抖的躯体携着泪水,嗤之以鼻女性之殇的男性都是罪恶的帮凶,一再忍耐无动于衷也只会助长畸形病态的恶劣行径,要勇于对伤害说不,要奋力争取我们应得的权益,就算与世界为敌也要露出淌血的伤痕,当我们凝聚在一起就拥有了改变世界的能力,立意虽好力度不足,女性的胜利却落到男性的关怀上,头重脚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