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倒数时刻终于看了倒数时刻首先,看之前并不知道导演是谁,只觉得太多Hamilton的元素了,包括tick tick和why you keep writing like you're running out of time,以及大姐二姐也友情出演,米兰达在本片也继承了自己一贯以来的风格和主旨,别有一番风味!
其次,cast自身的经历和过往作品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歌舞青春的女主十几二十年过去了,一开嗓一露面永远是阳光普照,永远体现着青春激情的脉搏心跳,真好真的很爱!
加菲自然不用说,和爱乐之城的遥相呼应的剧情,家人的离世,也为这个传记加上了不少额外的触动点。
最后,这部电影加菲还是没有得奖,但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没有得奖。
加菲的青春活力和日渐精进的演技和人生经历相融合,呈现出来的形象固然是非常让人感动和同情的,但专业影评人看来大概率还是“卖好不卖座”,虽然我觉得以音乐剧为主体,穿插主人公的创作经历和生平,这一叙事方式很有特色,但剧情本身确实缺乏深度,也难免被人诟病俗套,这种刻板的印象也让加菲本来就主打青春活力派的演绎风格有所减分,也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刻意下大棋演加菲,让加菲更加符合传记原型(bushi。
但话又说回来,一部作品,只要观众感受到了其中的热忱和真挚,那他就是一部好作品,演员就是好演员,得不得奖是其次,重要是观众感受到了什么。
的的确确,我感受到了生命的重量和光亮,我觉得这就足够了吧。
从马上摔下来已经快一周了,这真是我度过的最难忘的一个圣诞节,背部肌肉的余痛还没有完全消散,虽然应该去单位,但是总给自己找些理由阴天在家里看了几个电影,Les miserable,the hand of god, 还有就是这个tick,tick,boom。
本来看tick tick boom已经很晚了,而且看了四五个小时的电影,应该会很大的降低耐心而导致不能很好的投入电影的欣赏中,但是却没有,看的过程,不禁的为Jonathan把自己创作过程中写出来的天才想法和音乐剧的精彩而赞叹,虽然其中几个应该很高潮的音乐,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优秀,很没有朗朗上口的感觉,可能的解释只能是我的水平太低了。
看到电影,看到他的天才,看到他的境遇,不禁让我想起同样英年早逝又留下千古名篇的王勃。
每次和同事交流中国文化,我都不会忘记饮用王勃的那些语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他也让我想起美国传奇小说家Thomas Clayton Wolfe,一身的才气,也是没有很长的寿命(他的《天使望故乡》,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完,其中大量的超纲词汇,让阅读实在困难重重)。
天妒英才大抵说的就是他们吧。
想到写到影评的时候,就觉得没有什么题目比他的名字更有说明力了。
他不是其他人,他不是任何人,他就是Jonathan Larson,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唯一的Jonathan Larson。
电影中的那种跳跃式的敢为人先的思维和表达真实让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尤其是那一段他和他女友争吵那一段,I thought you thought。。。
Your reaction to my reaction to。。。
真是牛逼他妈给牛逼开门,牛逼到家了。
我的英语水平很是一般。
在学校的时候,想要尝试一下Stand up comedy。
第一次到还是有点效果,第二次的时候竟然没有人笑,真是尴尬他妈给尴尬。。。
即使这样的英语水平,也没有阻碍我和我的那个他一起在伦敦西区的剧场蛮好的位置看了Les miserable 和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两个剧应该是非常好,但是现场没有字幕等等诸多限制,让我对于其的欣赏停留在很浅薄的地方,但是这个改编成电影的音乐剧tick tick boom完全克服这样的一个问题。
故事很紧凑,内容很丰富,矛盾很尖锐,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我不想有太多的剧透,但是电影中友情、爱情、理想、艺术和事业的纠缠,只能说没有真实感受是很难表现那么清晰了,更尤其的是HIV在同性恋群体中流行的背景之下。
在九十年代的初期,在我们还不了解HIV的时候,Jonathan能够这样的和患有AIDS的朋友保持如此的友谊,赞赏中更有敬佩,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即使我们已经很清楚的知道AIDS不通过日常的接触传播,但是恐艾的氛围在我们社会还是阴魂不散。
和美国的社会对于同性恋群体的日益接纳,我们的社会对于这样的群体还是停留:对于普罗大众,只要我看不到就不存在;对于同性恋者,只要我不说就没人知道;的地步。
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演员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之一,首先他饰演过我特别喜欢的电影《蜘蛛侠》,再次他的一部《血战钢锯岭》不知道“骗取”了我多少眼泪。
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还很清晰的记得我的那个他说,如果这个事情不是真实发生的,真的不敢相信有人会这样的在钢锯岭上救人。
的确,Unbelievable!
在看tick tick boom时,看着他的蓬松头发半竖起凌乱,加上他那个日益苍老的脸,我很有种不祥的预感,他再过几年,会不会日益像Jack Nicholson(《闪灵中的男主》),想到这里,真是太让人焦虑了。
看来他还真是饰演这种性格比较轴的人很有一套。
最后说一下两个人的爱情,很小的时候,亦或者年轻的时候,我很不能理解那种明明相爱还要分开的剧目。
等到日益长大,等到逐渐了解人性,进入社会,接触现实,才发现太多的事情成为了羁绊。
在一起或者分开,似乎和有没有爱情的联系不是那么必然。
很久以前因为加菲收藏的电影但一直没看,最近因为lmm捡起来。
加菲演得好好,他太适合这个角色了……看电影前不了解乔纳森本人生平经历,看到中间好奇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他在rent预演前意外去世,所以后面看到《傲慢》没可能上演,乔纳森被建议再写一部新剧开始就狂哭……我也不知道我的泪点在哪里,就是觉得人生为什么这么艰难😭想写出好剧,想被世界看到,去做服务员,不屑于虚假广告营销,这一切都是想让自己创作的艺术早点被世人欣赏和理解,但生活为什么不尽如人意……电影停在了乔纳森三十岁,但是我一想到他的生命终止在成名的前夜就非常意难平😭😭😭😭 哦对影片很共情的点还在于非常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拖延症患者被ddl逼疯的全过程……几年前就被建议填补这首歌结果最后没几天就要正式演出才开始把写歌提上日程;写的过程中也心烦意乱写不好,与此同时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脸也不洗碗也不刷,甚至要迁怒身边亲密的人;明天演出就要开始了前一晚弹射起飞,先是把家收拾了一遍洗了碗倒了垃圾,坐到桌子前居然断电了!
看到影片里加菲下一秒去游泳了我真的笑出了声,大学也有第二天交论文前一天半夜去跑步的经历,区别在于影片里主角回来就文思泉涌,我回来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生活中,我和影片里的乔纳森很像,是在理想和现实里拉扯的人。
我想获得鲜花和掌声,我想创作,但是我也想要金钱,但我又对商业营销职场套路等各种规则嗤之以鼻……可惜我没有勇气像乔纳森一样真的表现出自己的不屑,并真的一直为剧作贡献时间精力。
这段时间精神状况很不好,经常觉得自己很孤独且格格不入,是个奇怪的人,但是看这部影片好共情啊……能在伟大的灵魂身上找到共鸣我很开心。
今天百老汇传奇作曲家史蒂芬·桑德海姆去世,享年91岁,桑德海姆就是当所有人不看好jon时给予他信念和动力的人啊
一部需要眼泪支付的电影,前半部的碎碎念式故事刷掉了没有情感的人,有情感的人被jon的生活被jon一点一点感化,后半段冲上高潮让人爆泪不断,最后一首歌承载了太多情感,是jon人生的起起落落,是jon拥有的爱情与友情,是jon失去的朋友,是jon的梦想与才华,是jon为音乐剧分献青春却英年早逝没能看到首演的遗憾。
前面的歌都伴有画面,最后一场仅仅是舞台,没有生活剪影没有演员爆泪表演,这首歌的歌词贯穿了整部电影贯穿了整个jon的人生,链接了所有的遗憾失落坚持与梦想,最后一首歌让观众回味整部电影回味整个jon的人生,当我们意识到一个如此有才华一个如此鲜活的人,甚至没能看上自己的首演,眼泪怎么止得住!
我从来没有在一部电影上流这么多眼泪,那个时代有乔纳森拉森,这个时代有林漫威,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一年来国外进来的片子没几部上八分的,ticktickboom真的当之无愧我已经没泪可流了,没有看过比这更动人的传记电影(可能因为我爱音乐剧吧我看谁能抢加菲的奥斯卡影帝和我爸一起看的,实话实说一起看到LGBTQ有关确实会不自在,前半部分的碎碎念式真的会让没耐心没感性的人放弃,我爸看了一半说这不就是一部唱歌的电影就走了,这让我后半部分观影体验非常棒,前半部分如果没耐心确实会觉得就是一部乱七八糟的凸显音乐的电影,我看电影前两天就已经在疯狂补课jon的一生听他写的歌,所以看的时候根本不无聊,反而非常迫切的想要知道他的更多。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音乐剧改电影的教科书级作品了,一场表演从头贯穿到结尾,所有故事都在演出主线上分支出来,林漫威真的很厉害,男女主分手那段为了不突出感情戏和现场音乐表演穿插,这为最后情感表达做足了铺垫,真的就如片名tick tick一样全片都是在快节奏tick声下进行,让人感受到时间人生不也是这样,只有攒足了tick才有boom,只有坚持住tick,才能赢来boom来个奥斯卡林漫威就EOGT了!
空间看到一句话
这是2021年上映的电影。
是一部歌舞片,时间背景是1990年。
一个音乐剧创作人乔纳森·拉森。
他一面创作,一面在一个快餐店当服务员。
为了这部音乐剧,他吃尽了苦头,为了筹集演出资金,他卖掉了自己心爱的书籍和唱片,忍痛和女友分手,谢绝了朋友的高薪聘请。
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在他30岁的时候推出了音乐剧《傲慢》。
音乐剧不同于歌剧。
传统歌剧中,以歌唱为主,辅之以剧情和舞蹈。
属于宫廷高雅音乐。
是一种很古老的戏剧形式。
而音乐剧是剧情、音乐和舞蹈的整合,其中的音乐更通俗更接地气,如影片中所说:“写出关于任何事情的歌”。
完全没有了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之类的固定曲式。
音乐剧十九世纪末在美国创立。
立马在百老汇泛滥开来。
当时的百老汇就是这种通俗音乐剧的集散地。
美国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如格什温等都曾经创作过音乐剧。
国内音乐剧的创作其实并不晚,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过一个陈歌辛创作的《西施》上演。
那时国人还不大能接受这种形式,没普及开。
改开之后,咱们从国外引进一些,我看过的有《猫》。
后来成方圆还改编了《音乐之声》在国内上演。
之后陆续有国人创作了一些诸如《白蛇传》、《妈妈咪呀》之类的上演。
到了今天,我们在国内即将看到的有《悲惨世界》、《基督山伯爵》等经典改编的音乐剧,大家都看过这些名著,所以在情感上比较容易接受。
跑题了。
回到电影上来。
影片是关于乔纳森·拉森的传记,编导却并没有专注于他的成名作《吉屋出租》,而是着力刻画了他写作《傲慢》的最后几天中的过程和感受。
他为《傲慢》倾注了全部心血。
从剧情上看,这部又是机器人又是外星人的情节确实挺另类的。
而寄托在这剧情上的是音乐和歌曲。
马上要开演示会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首歌曲还没有创作出来。
而这时恰是他马上三十岁的时候。
时间如川,不舍昼夜的逝去。
此时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琐事都是在催逼他,或是在阻止他去完成这部音乐剧。
他的耳边时刻都在响着“Tick, Tick…Boom!”。
女友要他立刻决定是否和她一起去伯克郡;室友推荐他必须参加一个产品广告讨论会;最好的朋友得了绝症需要去探望;而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想熬夜写歌时,因为不交电费电被停了。
所有的这些,令他不时的问自己:“什么是真实的生活?
”实际上,让他内外交困的这些琐事正是他真实的生活。
这种生活令他焦虑令他心烦,也给他带来丰富的创作素材。
他和女友苏珊激情拥抱的时候,他的手在女友背上还在轻轻地敲击,在构思那首未完成的爱情歌曲的旋律。
女友哭笑不得的问他:“你在想如何把这变成一首歌吧?
”真的是这样。
这个过程,犹如施特劳斯在听到马蹄的哒哒声,看到多瑙河远去的波涛,激发出来的热情,从而创作出《蓝色多瑙河》一样,这种分手的失望和悲哀给了他灵感,让他创作出了那首优美的爱情歌曲。
成了这部音乐剧的“眼”。
得到了人们的赞赏。
更重要的是,这些滴答声产生的焦虑和不安,可以让他时刻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思考去追问:“你到底要什么?
”在影片中,有一句反复吟唱的歌词:“牢笼还是翅膀,你喜欢哪个?
去问飞鸟吧。
”鸟有不同,人也有不同。
各有各的活法。
乔纳森·拉森最好的室友迈克就选择了去挣钱,去拥有宝马和更舒适的公寓。
影片并没有责备他的意思。
或许迈克这样的选择,才是最适合他的生活,才会给他带来最大的自由。
因为迈克不是拉森。
而拉森在《傲慢》并不完全成功,且生活一贫如洗的时候,也曾经想做出这种选择。
可是,对于乔纳森·拉森来说,放弃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去过这种甘愿平庸的生活,去当房奴、车奴和钱奴,无异于将自己置于牢笼之中。
他的翅膀将被折断,他将永远也飞呀飞呀飞不高,永远也不能翱翔高空一览人间景色了。
然而,生活的现实还会驱使人们做另外的思考。
影片中,当拉森对友人们豪迈的宣布:“我是音乐节未来的希望”时,人们这样告诉他:“不活在当下就永远别醒。
”歌中也这样唱道:“即使明知老板大错特错,我们为什么要披荆斩棘?
即使很多人走过的路,看起来安全又诱人……”是啊,人不能活在梦里。
既然有一条老路,为什么还要另辟蹊径?
在当下,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安全和平稳。
可是,世界要进步,社会要发展,总是需要有那么一小撮傻瓜去闯荡,去开新路,去迎接挑战。
即使成功的希望非常渺茫,即使等待着他们的是失败。
他们也万死不悔。
这或许就是人类的精神吧?
在乔纳森·拉森开过演示会后,在多数人的赞扬之后,有两个人给出了不同的评价。
一个是音乐权威斯蒂芬桑德海姆,他告诉拉森“这是一流的剧作一流的音乐人。
”另一个是拉森的经纪人罗莎这个老太太。
她告诉拉森:“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部剧很难销售出去。
这对百老汇来说,太文艺了。
”其实他们两个人说的都没错。
斯蒂芬桑德海姆是从艺术角度来评价的,而罗莎是从市场角度来评价的。
影片中我们看到,《傲慢》上演之后,票价从25美元跌到了10美元。
如果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拿电影来说,你是喜欢贾樟柯还是冯小刚?
这是一样的道理。
果然,拉森听从了罗莎的劝告,创作了《吉屋出租》,这部音乐剧在百老汇经久不衰,整整上演了十二年。
还想聊聊拉森的动机。
他是为利?
为名?
为不朽?
为自己的兴趣?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拉森并不看重钱,正因为此,他才经常生活的很窘迫。
所以肯定不是为利。
后三者多多少少都有一些。
再深入说可聊的就太多了。
还是就此打住。
影片拍摄的很好,尤其是歌舞片并不好拍。
看似很随意的动作和歌唱,都需要编导们的精心策划。
特别是那首拉森精心创作的爱情歌曲,用现场的女声独唱和拉森的幻觉中苏珊的歌唱分别显现,逐渐合成为女声二重唱。
更增添了歌曲的感染力,也是一种独创吧。
非常好!
拉森使用的电脑是苹果的Mac Plus。
放置于20MB的硬盘之上。
这是当时的标准配置。
我也曾这样使用过。
本人评分:8.0。
看到Jon写了8年的科幻音乐剧被经纪人说登不上百老汇的时候心情很复杂,很心疼Jon,为了这部剧经历了太多了矛盾、付出了太多也失去了很多,但经纪人一句“剧作家就是写完一部再写一部,不停试错才有可能成功”又实在是事实,没有轻易获得的成功,不管在纽约还是在北京,不管是音乐剧创作还是学术写作。
当Jon对Susan说他决定开始写下一部剧的时候我在想,他不想赚钱了吗?
大概是所剩生命不多的Mike的话点醒了他吧,他还有太多时间了,太多时间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写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所以他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事实证明他可以,吉屋出租就是最好的例子。
电影的名字叫tick tick boom,tick tick的声音在片子里的好像不仅仅是用来表示Jon被各种ddl追赶时间不多的感觉,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他得知了Mike患上了HIV之后,他疯一般的在路上跑,脑子里面充满这个声音甚至让他无法思考。
其实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倒数时刻,只不过有些人很清楚自己的期限是什么时候,有些人看似还有大把的时间,但如果意识到自己处于巨大的倒数时刻之中,可能更有助于人们思考自己想要什么。
cages or wings?
fear or love?
Jon的答案是开放的,问问鸟儿本身、行动胜于言语,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只需要是当下自己真正想做的,让我们能发出what a way to spend a day,那么当boom时刻来临,也不会有所遗憾了吧。
最开始看倒数时刻是因为加菲和石头。
石头的爱乐之城lalaland,加菲倒数时刻TickTickboom,前后冲奥。
不过这部片子相对而言,歌比爱乐之城的好听一些,可能各人审美不同,与此同时讲的东西比爱乐之城的杂很多,诸如年龄焦虑,爱情和事业的冲突,友情等等。
很多东西在倒计时,即将到来的三十岁生日,马上直面三十岁还一事无成的人生,女友打算开启人生的全新阶段而自己将何去何从,马上开演的被自己视为人生转折点的音乐剧处女座上映,以及朋友在倒计时的生命。
那么那么那么多,主角觉得不可能跨过去的坎,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垮了他,三十岁之前没有成名是否人生就将一辈子黯淡无光?
直到他生日前夕作品上映,一切就悄然揭露了。
作品上映人生没有起色,好友也接收了死亡的命运,女友决定分手,而自己迎来了三十岁生日。
这些好像会压垮我们的讯息随着倒计时而逐渐放大,我们私以为来临的时刻必将石破天惊,但实际上他就和众多平凡的日子一样,无声无息的过去了。
人生他还是这样,世界没有因为这些事情而毁灭。
人太容易给自己施加枷锁了,看开一些可能会活得更轻松一点。
- 又哭到不能自控,太动人了,Jonathan Larson真的是天才,像一颗人类历史上的流星,虽然一瞬而过,但光亮划破了愚昧与麻木的长夜,璀璨不朽。
感谢lmm和所有音乐剧台前幕后的人,纪念这位传奇的时代巨星,感谢音乐剧给平庸的生活带来自省和无限感动,感谢艺术的存在,看见流星光芒的人类是幸运的。
- 看的过程中充分共情,拼命奔跑也跑不过时间的焦虑,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的造化弄人,因为爱产生的伤害与因为爱选择的包容,对处处缺陷的社会的的质问评判,对理想的飞蛾扑火与内心深知理想只是乌托邦和假想信念的脆弱,对人生选择的怀疑与崩溃,life is bullshit but we are alive. - 我觉得“fear or love”一直是Jonathan想讲述的命题,ttb中所有人活在应接不暇的恐惧里,jonathan恐惧当了五年服务员倾注心血换来的孤注一掷无人欣赏,恐惧三十岁到来青春不再,恐惧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信仰的艺术顷刻崩塌;AIDS对于mike来说就是悬在头上的死神镰刀。
这种恐惧是动乱时代特有的,也是人内心永远无法消除的不安,只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就会有不安定感。
恐惧让我们推拒爱,伤害爱我们的人,但最终爱还是在恐惧的缝隙里顽强生存,并用微弱但不可忽视的力量慢慢弥合着缺口与伤痕。
ttb传递的不是焦虑,跟rent一样,我看完只觉得温暖,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是生活是一团狗屎,但是仍然有值得我们继续的理由。
- 这部剧结合jonathan的生平的生平真的太刀了,jonanthan决定继续不停地写,the next就是ttb,接下来就是他没能看见首演的rent。
经纪人让他写自己了解的,rent里底层人生活的疯狂与荒谬、AIDS与毒品的泛滥、不断上演的离别与死亡、耀眼的生命力与充斥整个宇宙的爱,我想都是jonathan的真实生活,也是我无法见证但给我无限勇气与动力的存在。
- lmm和加菲也很牛,这部电影运镜、角度、故事线、音乐设计、艺术手法都很厉害,并且很奇妙地保留了larson的音乐剧风格——很多细节,冷不丁地冒出来的深刻评议与哲学思考,喜剧与悲剧交织,人物立体多面。
一开始看觉得不是线性叙事而且切得很碎有点晕,后面完全被代入了,而且故事讲述地很清楚,唱段穿插节点转场很巧,各种pov丰富了人物,而且电影比舞台剧更容易多角度呈现,可以以旁白口吻串连,提供了动机和心理分析,更容易让人理解人物并产生共情。
非常喜欢结尾留白,那是jonathan生日30/90的蜡烛,是他的遗愿,也是每个观看者内心的期待,是艺术和艺术家们带给现实世界的光明。
- 如果说过程中有什么安慰的话就是看见很多rent和hamilton熟悉的演员,可以算一点小彩蛋吧,像音乐剧圈团建。
(串戏小时代经典选段: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为了纪念Larson这位伟大的天才(bushi
记录读后感之前,我想花点时间翻译一下片尾曲,因为歌词已经淋漓尽致的诠释了这部电影的精神内涵。
why do we play with fire? 我们为何玩火?
why do we run our finger through the flame? 我们为何让指尖穿越火焰?
why do we leave our hand on the stove, although we know we are in for some pain? 即使明知这是自寻痛苦,我们为何将手置于炉火之上?
oh, why do we refuse to hang a light when the streets are dangerous? 噢,为何我们拒绝在充满危险的街道上点亮灯火?
why does it take an accident before the truth gets through to us? 为何我们总要在发生事故之后才看清真相?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牢笼或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
去问飞鸟吧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恐惧或是爱,亲爱的,别说出答案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于言语why should we try to be our best when we can just get by and still gain?当凑合过也会有收获时,我们为何要努力做到最好?
why do we nod our heads, although we know, the boss is wrong as rain?当即使知道老板大错特错时,我们为何还是点头同意?
why should we brazil a trail, when the well-worn path seems safe and so inviting? 当前人踏出的路看起来安全又诱人时,我们为何还去披荆斩棘?
how are we travel can we see the dismay and keep from fighting? 当我们冒险时,如何看清未知险阻且避免战斗?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牢笼或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
去问飞鸟吧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恐惧或是爱,亲爱的,别说出答案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于言语what does it take to wake up a generation? 唤醒一代人要付出何等代价?
how can you make someone take off and fly? 要如何让一个人腾空飞翔?
if we don't wake up and shake up the nation, we'll eat the dust of the world wondering why 如果我们不醒来改变世界,我们将被囚于狼藉且困惑缘何及此why为什么why do we stay with lovers, who we know, down deep just aren't right? 当深知彼此并不合适时,我们为何还与爱人厮守?
why would we rather put ourselves through hell than sleep alone at night? 相较于孤枕独眠,我们为何宁愿备受煎熬?
why do we follow leaders who never lead? 我们为何听从无能的领导者?
why does it take catastrophe to start a revolution? 为什么总要以灾难为代价引发改革?
if we are so free, tell me why, so many people bleed 如果我们如此自由,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受伤?
cages or wings, which do you prefer? ask the birds 牢笼或是羽翼,你更喜欢哪个?
去问飞鸟吧fear or love, baby, don't say the answer 恐惧或是爱,亲爱的,别说出答案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于言语「make a wish.」身为一个情感流观影者,我好喜欢本片的叙事手法。
全片以闪回的方式,通过Jon本人的旁白自述推动剧情发展,且每一幕都用歌舞与现实场景交织呼应,非常灵动却又简洁有力!
尤其是Jon和Susan爆发最大冲突的那一段,在昏暗凌乱的公寓里年轻恋人剑拔弩张的相互指责,镜头一转,暖黄精致的舞台灯光下,男女演员又以俏皮的表演和诙谐的歌词道出矛盾核心,软化冲突的同时又给电影加了一重有趣节奏,场景推拉,着实令人印象深刻。
tick...tick...boom!直到看完电影我才明白它的含义 - 对于男主而言这是三十而立的紧迫提醒,对于患绝症的友人而言这是生命将尽的催命符,对于男女恋人而言这是将潜藏已久的矛盾不得不摆上桌面后的一地狼藉... “我的朋友一半已经死了,还有一半在怕自己快死了。
”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顺风顺水,但是当你为自己的未来设下一些expectation,某些意料之外降临时,就意味着要么打乱计划,要么咬紧牙关一条路走到黑。
本片讲述的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纽约追寻梦想的一群剧作艺术家在倒计时面前的选择。
剧情方面让我欣赏的一点就是它保证了一定的客观性,不直接评判选择不同道路的Susan和Michael,也并未过度专注刻画Jon的艺术天赋、个人成就、外界赞美等等,而是追本溯源,挖掘激发Jon这一切光环的精神内涵,我称之为“艺术创作者的自我修养”。
Jon是个很有趣的艺术家,他让我有点想起了《美丽心灵》的nash,一样的充满灵气,也一样的焦虑执着于外界的认可。
但Jon更可爱鲜活的地方是他的小小“虚荣心”很容易被满足,朋友的赞赏和业内人士的一通鼓励电话都能让他立刻元气满满。
他拥有天才的极度专注力和神经质,为了写出满意的作品,可以对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极度苛刻,一切以作品为优先级;但同时为了创作而向生活投注的高度热爱和专注,让他持续拥有感知和回馈爱的能力,因而他也会“自省”,为前女友预留的座位、得知朋友身患绝症后的陪伴等等都是体现。
人情味与专注力交织时,会更让周围的人欣赏珍惜这种世俗世界中来之不易的特质。
所以何为“艺术创作者的自我修养”?
面对未知冒险之旅的无畏勇气,对于作品的从始而终的高度尊重,以及明知或许一无所获,但出于对行业的希冀和热爱而甘愿做出牺牲的责任感。
这些天真又透彻的品质驱动了从古至今无数的艺术创作者,守护他们度过了一个个人生的倒数时刻。
回想我的倒数时刻,当我选择考研出国而不是保研名额,当我选择旁听一些拿不到学分、工作中也用不上的有趣课程,当我放下面包拿起鲜花...做出这些选择时我从未自我感动,更多是出于对生活的珍视和人生价值的期待。
推及此,我想这种自我修养或许并非专属于艺术创作者,而是扎根于每一个专注生活、不愿虚度光阴的心灵。
或许有人觉得这是一部老调重弹的梦想音乐片,但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它确实成功躁动了我的灵魂,如此足矣。
影片落幕,许个愿望,做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飞鸟吧。
2022年第一顿饭是权金城的冷面和tick tick boom。
希望这一年每部电影和每本书都能写一些想法,哪怕只是为动动脑练练笔头呢,况且不过只是指尖在触屏上喋喋不休罢了。
影片开始餐馆、公寓间、舞台快速带过故事背景,处处都在唱,像我没正经看过任何音乐剧的人(一直说Millennium Approaches和Hamilton也没看)觉得有点无聊。
加菲木偶一样演吵架桥段蛮有意思的,那一刻我还是没有看懂;或者到这个时候,我所看到Johnny所有的感情张力不过在用老生常谈的artist’s girlfriend, 是供养天赋还是health care,age problem这些话题来潦草概括。
他的成功,在于热情,两个字不足以概括但我找不到别的词,他的热情化作幽默和联想战胜生活中与恋人不合、朋友的离去、消费对艺术的残忍;任何人在这三个层面爱情友情事业都有自己的诠释和斗争,艺术家在于用艺术征服这些问题。
比如我在努力用蹩脚的文字解释我的想法;战胜日渐习惯对立面所带来的痛苦,和办公室里will this be my life引起共鸣。
和La La Land对比。
差别在于lalaland是普遍的故事,是人就离不开事业和爱情;ticktickboom是个人主义的宣扬,一个创作者可以有无限挣扎但不能妥协于不创作;它具有普世的话题,但是Larson的诠释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我不希望把这两部电影混作一类。
而且我一直认真的不喜欢LaLaLand,肉麻假里透着假。
再者please去B站看看Jonathan Larson的音乐剧吧,真人的声音和表演更加感染人(加菲模仿得很像了,but surely Larson is a rock type,grafield is too sweet for that)。
如果看过电影尤其是尾声你喜欢上了Larson,那看完真人演出绝对会爱上他。
我没有过多讲这个电影怎么怎么样,但它能让我喜欢上了一个人,我就说是好电影。
聚光灯一般明亮,像是又感受了一次RENT里的生命力。/在世纪看RENT居然是三年前的事了,想念剧场。
看着卡菲就出戏,还以为蜘蛛侠去跳百老汇。和波西米亚狂想曲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口水歌真不好听,故事线和情感线毫无波澜,技法一般,言之无物,题材吃香是唯一的亮点吧。加菲猫煽情起来,他不尴尬,别人很尴尬。
削弱了我对歌舞片的好感,以自我(梦想)为中心的人,他的身上并没有光。相反,该片不断用29岁奔三的年龄焦虑来表达逐梦的急迫,急到好像有躁狂症一样,没有与梦想和衰老和解的追梦人,狭隘到令人疲倦。所以我无法被他激励,他也不是好的榜样。
毫无亮点。加菲的表演很卖力,但给人的感觉更像是自我感动。
使用音乐剧作为全片载体是对原型的最大尊重,重要的是首首好听。
不好看,啰里啰嗦,小资的自怨自艾,无病呻吟,典型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我不是太在意主角的样貌,但是为了政治正确,女主太丑了,还是黑人,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一方面要有艺术天赋,另一方面要有恒心和运气。第一个方面就已经淘汰掉这世上99.99%的人了。
tick tick boom加菲确实出色!那种坚持热爱同时艰苦生活的状态很令人动容。我也喜欢被爱引导,so why not five⭐
虽然题材相似但感觉跟lalaland完全不同。看片尾的真人录像,本人还有一些局促不安一些逃避镜头和一些失落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男主问经纪人接下来怎么办?经纪人说写下一个,你只能不停地不停地写下一个。
应该是一生中看过的最“难看”的歌舞片之一了吧
今年的爱乐之城,加菲的个人秀。同是又唱又跳,这部更注重唱,更偏生活,个人传记。如果爱乐之城男主是加菲,如果这部女主是石头姐,会不会更好,CP粉的怨念太可怕了
太好看了 也就看哭了八次吧 想念百老汇
怎么会如此肤浅老套
中规中矩的奥系片
从事创意类工作的人看了都会哭
加菲的影帝提名作。每年都会出一两部音乐片,但我不太感冒
在拥有这样的体验之后,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加菲尔德。
好一般… 白男first world problems+look我有minority friends。太奇怪了 不知道是剧本有改动还是咋回事 很难想象rent的作者写出这么自怜自艾的东西…
加菲舞台功底不错。但是美国人也开始搞年龄焦虑三十而已是什么鬼……看完满脑子都是加菲在喊我三十了我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