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导演称这个片子100%的人都会看不明白,我承认这是实话,“莫名其妙”确是[车逝]给人的直接观感,但反正导演自己也在100%之中,那其余99人有99种自己的解读更属正常,而从个人知识体系出发,我则认为让人如坠云雾的[车逝]自始至终都只是在故弄玄虚。
一开始,[车逝]就打出改编自贝克特名言的字幕:“我们应该让语言像死亡一样声名狼藉”,而后忠实贯彻,全然去掉对白,甚至部分场景中只见嘴唇开启。
导演努力中进行反叙事尝试,但只要能抵住瞌睡侵袭,还是可理出依稀脉络:美美与修车的达叔相依为命,一日美美邂逅了一辆红色巴士,并与巴士主人郝冰岩相恋。
达叔阻止美美与其来往,并故意制造车祸,不过一来二去,达叔还是放走了美美。
郝冰岩却随即车祸身亡,达叔也了却残生,最后美美驾着巴士、带着死去的达叔来到郝冰岩栖居的岛上。
人物及故事与金基德的[弓]如出一辙,只不过把船换成了车。
而[弓]中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女孩——弓箭交欢戏,[车逝]中还对应有女孩与香烟的交合,影片结尾女孩在草甸上随流水而去,更是仿若[漂流欲室]再生。
如果从该方向来拼凑[车逝]中支离破碎的影像,那相比起金基德作品,[车逝]角色形象模糊,人物关系粗疏,细节缺乏张力,情节逻辑松垮,看完无一丝[弓]的震撼及感伤。
而片中刻意的噤声,非但未让人关注语言外的东西,实现字幕所言“只有角色放弃了语言的时候,才有真相”,反而欲盖弥彰,更纠结于“失语”本身,从而模糊了焦点,更别提金基德“大音希声”的境界。
不过[车逝]画面始终都很漂亮,这点上输得不多。
当然,这只是一种解读方向,[车逝]本身可能就志不在金基德式叙事。
而且与[弓]相比,[车逝]中多了植物人儿子、诡异女子,及达叔与郝冰岩间的神秘关系,导演还刻意颠倒了叙事顺序,不停变化色彩饱和度。
无情节的先锋电影——此为书亚对此的解释,既如此,我们暂把叙事问题放到一边。
其实无情节的电影作者,如基耶斯洛夫斯基、塔可夫斯基、安东尼奥尼、蔡明亮等,镜头间看似毫无联系,其实都有情绪上的严密逻辑,甚至都有一种思辨贯穿始终,但很抱歉,在[车逝]的散乱中,看不到任何章法,看不到字幕所言“永恒轮回的受苦,乃人的根本处境”在哪里,更遑论什么“存在”、“混沌”之类作者试图表达的东西。
大胆作出如此猜测,其实[车逝]原本有完整故事,只不过拍完之后故事并无产生应有力量,“没被人看穿觉得孤单寂寞,被别人看穿又觉得很逊”([练习曲]台词),便把素材剪巴剪巴剪成了如此这般,在传统叙事及混乱剪辑中摇摆不定,成了故弄玄虚的玩意儿。
原文刊于《看电影》
很乱很乱是一部用影像和音乐构成的戏剧唯美而压抑的画面··小提琴钢琴曲交织在一幅幅蕴含深意的画面中看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不懂。
导演也没打算给这部片子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所以还是仅仅的看着这部隐晦的电影但是一部戏剧的背后所要讲述的不是故事本身静静的看着看不懂也会为能看到这样一部胶片电影感到欣喜在导演的博客看到这么一句话:张进战导演说《车逝》的价值是在《赤壁》的年代里竟然有个导演拍了个这样的探索片。
我想这部超现实实验电影他的意义绝对不是我们能预期得到的为了中国文艺界能有这样的导演和作品存在而庆幸
没有对白 白炽 想象被推到了极限在迷宫里穿梭我醒来时 00:27:00 一个没有声音的世界老男人、女孩、中年男子、青年男子呻吟......我的思考变得像植物人头脑里只剩在时钟上攀爬着的点滴瓶的“滴答”声红色的车子裙子公路与青草在舞蹈“五婆岭隧道”两个黑洞洞的眼睛我们拥抱吧然后你继续抽泣疼痛游走在皮肤里的神经中就裸露了泥土还埋下烟的斗篷嬉笑得像个孩子一样你拥有一张在水上安睡的床却没有自在过我看着你好心痛你知道我也想死在红色中有的已经死了和我见过的最美的景色沁入相投至少是一个过程而你说是现在除了人 还有车祸戴维.克罗南伯格《欲望号快车》诗呢?
窦唯还是李带果你拥有一张在水上安睡的床却没有自在过我看着你好心痛你知道我也想死在红色中有的已经死了
导演是叫书亚,原名叫王怡。
据说书亚取自他儿子的名字。
最早活跃在网络论坛写些影评。
主演王璐丹应该都很熟悉。
奋斗里面的米莱。
不过这次出演算是不同的尝试。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对白,通过肢体与情感进行交流。
电影一开始显示一段黑底白字的叙述: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 才具有无限可能人类沟通的欲望 暗含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障碍就像爱的由来 注定像那次车祸一样是场“赎罪游戏”所谓的另类文艺片上来就是让人一头雾水。
先说电影的画面,颜色的低饱和度是我喜欢的,乍一看有日本电影的感觉,然后就想到岩井俊二。
之后是音乐,钢琴声总是不失时机的冒出来,让你绝查不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从什么时候音乐结束了。
关于电影情节。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一些影评,真还不知道这电影到底讲些什么。
看了大量的影评,和导演演员的介绍。
觉得平价大部分都是褒少贬多。
有人说导演是为了文艺而文艺。
许多人不能看懂此片。
导演的解释是,这样的片子需要看第二遍的。
不过如果对片子本身失去信心,怎会有第二遍呢。
说说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首先有王璐丹的全裸,这绝对不是什么卑劣丑恶的事情,人的欲望可以理解,当然因为这个理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观看此片的也不少。
然后还是因为王路丹,因为奋斗里面的米莱实在招人喜欢,本片里也不例外,影片31分钟时有段她和红色车子在街上舞蹈的戏,对你没听错,是车子。
音乐不错,画面感很强,颜色控制也不错。
然后就是喜欢文艺片的一定会感兴趣,据说本片在上海看过,有人中途退场,有人看完连呼好好。
这样褒贬不一的片子往往很受关注,即便糟粕也值得一看。
我已经打算看第二遍了,我看的原因很简单,电影画面我喜欢,王路丹我喜欢,还有那辆车子我最喜欢。
虽然第一遍看完似懂非懂,基本不懂故事的内容。
但是中间的片段还是很令人感动的,就是美美和红色大车的恋爱,在公路上红车慢慢尾随着美美,一起跳起了舞蹈。
红色始终是存在的一个颜色,只是他们坐在一起吃饭时突然跳出的红、白、蓝,让人吓了一条。
不理解是什么意思。
让我想起了红白蓝三部曲。
总体太文艺,有点故弄玄虚。
不过演员的表演还是很有张力的。
OK,又是一部所谓的文艺片。
可是MS也太超现实了一点。
正如王络丹自己说点评的,这本来就是本小众电影。
如果在迅雷看看上没有写出全裸,没有写出王络丹,如果王络丹没有演过奋斗,我想至少80%的观众绝不会去点击。
OK,就算被吸引了去看了,60%的观众在20分钟后会选择放弃了惊呼,我靠!
哑剧?
where is the naked?剩下的观众分两派,一半在的等传说中的全裸,一本好奇心驱使。
我稀里糊涂的看完了,期间看了两份报纸,还算有收获,我指的的报纸。
我看电影不算少了,但这样的一般人还真吃不消,我也吃不消。
文艺的思路是对的,但MS太极端了,好似某个学生的毕业作品,如果这样的话,那恭喜你了,你的导师会夸你到天昏地暗,但是作为电影,群众电影,我个人认为很失败,欢迎拍砖。
你尽管看,要说一个字算我输!
这片子挺装13的。
一开场的车祸之后就显得像行为艺术,很幼稚,虚假,一点不像连环车祸现场。
说什么沟通,导演故意不说话,就是要反证给大家看,不沟通是会出问题的。
哈哈。
后面刘兆铭终于动嘴巴了,却用消声处理。
导演请继续你的表演。
片尾的水中绿洲,更是对金基德的又一次抄袭。
王珞丹的背部全裸据说是替身。
这可以说是我看过的电影里最深刻的一部电影。
对于社会,这完全是个跨越介界的。
是现实世界的一个例外。
一个人喜欢上一件事,就像是喝酒一样,有时是会醉的。
也嗜好电影。
这是一部实验电影,本身就意味着观众量会减少,无法获取更多的商业性的利益。
没有大制作,电影手法也简单。
之所以喜欢,是它完全脱离了主流性的标准,敢于回归与探讨社会与命运之间界线,这只能说明电影人真诚的文艺精神。
一个人在谈到困顿,谈到人本身的痛苦,便有了一种很真挚的回归,比起关注在社会繁华昌盛的表象世界,更让人有真实感。
人的性格,与之介入的洁净世界会产生关系,而这些关系的产生很多部分是来自童真,所以,我之所以,谈及童真,并且意犹未尽,这可能是一种渴盼。
谁不喜欢未沾染世间的孩子,在他的世界之中,生活是寂静的所需,人可以被动的生活,并且有疏离感,有广泛开展研究的事物,忍耐不声张。
可以过滤掉一切所有的表象世界,自身与外界妥善处理。
不近亦不远,保持刻制,是一种能力。
先不说影片,如今一切商业行为都乏善可陈。
有时要去迎合,也无可非义。
不过也不能全然这么认定,多少有失偏重。
喜欢去外面的街市上淘一些东西回来,作为还未涉世的孩子,这样真好。
之所以这样认为,这是个温和而让人不失情的时期,所以看起来才被人所铭记。
记得是在高中,开始对萨特、海德格尔产生了浓厚兴趣,四处去借书、蹲坐在书店里的台阶上阅读,也许生活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让我有了幻想和探索生命本质的渴盼,时常对其字句揣摩思忖。
我喜欢思索一切形式的呈现生命本质与恬静的关系,所以多少有些兴味。
去年在北京,看了许多文艺的东西,画展。
影象。
玉器等等,也颇为让人动情。
这个世界有许多细巧,让人忽略的东西,往往却是让人很珍视。
我懂得细小的东西,都有一种时光布下的小影子,像是一个故事,让人想倾听。
所以总是感觉那些心思细腻的女子,都有一种像书卷气质,也不知为何会这么想。
那条街很长,路灯下来也照得通明,但是小摊子铺了很长,来往行人,也似乎让人感得像个故事,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历史是让人最沉浸的东西,他的每条街,甚或每个小物件,都有故事。
所以,我在这里看到了过去那个鼎盛的北京。
我对一个地方的定义,有时没有多大的偏重,喜好与否,谙熟于心。
之前写了许多过去的事情,那些都是不属于喧嚣的。
拙朴天真。
相对的我所看过的电影,大多都钟情独立电影,在一个地方,是个很安静的艺术馆,布置的很有艺术氛围,处处都展览着那种艺术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有署名,署址。
创作日期。
有摄影作品挂在墙上,我最喜欢是是走道旁那几组摄影作品,纯黑白布景,光线调配位置很好,我不懂这些,只是凭感觉而已。
看得出来这家艺术馆,并不是一个单属的美术作品展,还有音乐舞台,电影播放等内容。
二楼对面的墙上一幅很唯美的宣传海报呈现在我面前,那是《车逝》电影的宣传海报。
我喜欢脱离大众视野之外的东西,《车逝》最多算是个小众电影。
导演本身的立意就不在商业模式,这是我钟情的一点。
可以看出这部电影是很真诚的。
人的定向,表明了作品的立场,我不是个泛泛而谈的人,在我身上有许多缺陷,总有游离在世间之外,却还在人情之中。
可以说,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静默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人应所需其内在,我似乎懂得每个人都有一个渴盼的梦想,不论是否是荒唐亦是深远,都不重要。
有梦的时候,我喜欢爬上山顶。
这是我十六岁时做的事。
直到日暮下来以后,准备回家。
人可以站在高处,当时想了些什么,我都不晓得。
这种静默渐渐的成了一种生活,之前是喜欢,而后是被动接受。
而推动这一切的,我想是命运。
影片是一个片断接一个片断的,而这是个集合痛苦的表演,所以在开篇的无声或是没有时间链接性的剪贴中,这种气氛很浓厚。
也相当的压抑。
坐在不大的房间里,有主持人介绍这部电影的细枝末节。
坐着为数不多的观众,《车逝》是个文艺片,我所看的电影,都不想带评判的眼光,更多的我是欣赏,我不是在写评论,我不想对这种电影刻意的书写成客观的偏重文艺思想的路线创作,我想我写的是随意的,就像街拍的感觉一样,我不需要大篇幅的客观正视电影,电影在我眼中是个故事,我只是喜欢听,不喜欢讲。
听的感觉让人很有投入,有安宁平和。
是为清理内心污垢。
我的欣赏是点到为止。
多说无益。
片中多数都是象征性的,偏重阴郁的色彩很浓厚。
黑白效果的画面还是让人很喜欢的,这是我本身最喜欢的色彩,美美,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承受肉体的痛苦来到世间和达叔一起生活,导演刻意抹掉了许多的语言技术,用失语的状态来推动情节,包括争吵,哭泣或是爱恨都是在这种语言丧失下开始、结束。
人有时是需要有东西来维系生命的另一层精神层面的,所以美美喜欢上了红色的车,喜欢上了一个人。
那条公路,完全是一个是非地,更是一个伤心的地方,郝岩冰就这样一直活在失踪的妻子的不幸路上,并且每天都重复着,当遇到了美美。
时间就像挂在树上的无数钟表一般,这里边的时间性是无序的。
其实故事很简单,没有剧情,有的只是永恒回忆,加在人身上的痛苦,并且重复。
里边所有的人物,都是活在一种过去与现在的界面上,而且这是一个失真世界里的所打开的无限性。
我喜欢上了去很远的地方漂泊,有时突然就又回到了重复的生活环圈里,被动的接受,无力的抵抗,哭泣,雨声,撞击声还有音乐配声的急促声。
在这部影片里是很锐利的。
很可能会刺眼到观众。
所以,更多的这是个世界里巨大的孤独,并且没有旁人,我们在影片里也能看到这里边只有这几个人物,所以人物的出场意味着都有象征。
独立电影《蓝色大门》和这部作品大不一样,这是我每一次看到这部无声电影所表达的可能性。
影片色采单一,但很美。
前半段还能感觉到回忆里浸泡的温和时光。
回家以后,又看了,还是有许多的质疑,命运与时间的这种重复,混沌无限性延长。
我很长时间在回忆这些个场面,这是多么可悲。
说实话,我对这部影片所传达的意思,还是不一样。
我感觉里里的每个人的沟通都需要一个界线,人物表情需要道具。
情感传达也需要介质。
这是个很退后的时代标志,也是人类危机的最后模式,所以看起来很有预见性。
不过,在工业化发展这么快速,的确人们情感创伤也是不可替代的。
声音是一个信号,多了这层介质,人会有更深的联系,我想影片呈现的是一个现象。
或是一个探讨。
无关生活。
人类沟通的欲望,暗含了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障碍。
就像爱的由来,注定像那场车祸一样是场“赎罪的游戏”。
我想这就是导演所要表达的。
它开场了。
这是我看过那么多电影中最好的一部!
整部电影情感很重,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和一句对白,但黑白的画面给人很强的情感体验。
声音是无形混沌的,也是苍白的,内心的东西不需要任何解释和了解,只是凭着那种感觉。
人类沟通的欲望暗含了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障碍,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才具有无限可能!
因是王珞丹主演所以才去看的,从头看到尾我都没有看懂导演想要讲个什么样的故事,看得还让我有点压抑,后来去找了导演文字方面关于这个片子的阐述和理解,才似呼明白了导演的想要阐述的是一个怎样的话题,但作为一个文艺片导演如果你想要阐述的东西都需要在看之前给发本册子告诉你观众怎么去理解的话,我想就失去了电影本身的意义了,电影是给人以更直观的方试去呈现以及解读一件事物,也许去做一个小部分人认可的东西,要比做一个大部分人认可的东西要难吧,不是小部分人认可的东西才是艺术或者说是真理,何况是电影呢。。。。。
没看懂。。。
煎熬!
说实话没看懂~
这样的 先锋 唯一的意义就是要牺牲的....
一句台词都没有,文艺过头。
不但没懂 还被吓着了- -
为后半部加一星
虽然我不知道谁是金基德(你们都在说模仿金基德),但是显然除了颜色的感觉我没什么别的感觉。
无感。
满好看的,角色声嘶力竭,世界鸦雀无声
推荐的理由是 让你们去看 然后告诉我什么意思
应该是看完了
闷骚。
王珞丹性感车模秀
一句台词都没有,拍摄手法很神秘很特别,不多看几遍根本看不懂,是中国内地首部无对白电影,看了看影评,有点招骂的感觉,反正我看的也是很糊涂,评不出来好不好~~
太适合拍成鬼片了
很好看 虽然刚刚开始没看懂 但是后面被那些哭泣 那些没有用任何语言的表演震撼
很明显是在模仿金基德,而金基德本身就是个二道贩子,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一边看一遍剧透~有一种十诫的感觉~还是不能完全搞懂。。但是没理由的很喜欢~在知道他没台词的时候~当时我就震惊了
表现手法超现实,半句台词都没有,完全没看懂,不过还是给予王络丹肯定,尤其是她与红色巴士之舞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