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间
Între revoluții,Between Revolutions,Intre revolutii
导演:弗拉德·佩特里
主演:伊林卡·哈特纳,维多利亚·斯托伊丘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克罗地亚,卡塔尔,伊朗语言:罗马尼亚语,波斯语年份:2023
简介:70年代,伊朗女孩赫拉在罗马尼亚上大学,她认识了一个叫玛利亚的同学。在79年反对君主制的革命爆发后,赫拉怀着政治变革的希望回国,此后再也没离开。接下来的几十年,赫拉和玛利亚通过书信传情的方式,交流她们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直到罗马尼亚也迎来苏东巨变。两场革命之间,是两个女人超越时空的精神恋爱。导演用详实的历史..详细 >
来自伊朗和罗马尼亚的两个女人,几十年间16封信成为二人心灵的纽带,也成为她们和各自国家历史的见证。革命大潮顺势而来,一个是推翻封建统治,一个是面临东欧剧变。两个人的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样的变化也是伴随着流血和牺牲的,也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说。纪录片真实的呈现了当时的胶片资料,配上这16封信所记录的情感,然它散发着不一样的魅力。
“他教会我希望,那是一种想象未来的力量。现在我再也想象不了任何东西了。”
No.1803 首先质疑“纪录片”的属性。结尾言明,信件只是取材于警方的资料,但未直接/间接挑明与真实之间的关系。此外,影像在此片中并不具备叙事的属性,只是碎片化地呈现,且声画不对位。不过正是这种剪辑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证据式剪辑思路。被抽取声音的“反抗”,印证了失去话语的罗马尼亚人。勾连两场革命的想法很有趣。
最宝贵的是旧影像,我们的青春和悲欢是如何在时间长河中喑哑的。
革命不一定带来希望,最重要的是在价值观满天飞的纷乱中找到自己能够完全信任、互相支撑的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力量坚持下去,活下去!
补了点历史
不需要具体的人,也没有固定的人声,私人的虚构从私人的真实中来,又一早被投射到更大的真实中去。可惜影像的表现力从里侧大幅消减,呈现结果像是文本配插图,动荡中的书写路径太清晰也太轻易,但或许这就是导演的真实性法则。
半剧情半纪录片,影像档案素材与没有结局的故事。We used to be one最让人心痛。
革命这一人类至高浪漫中的精神爱恋,然而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中选用诗化的语言,且不涉及政治思辨,我期待太高导致有点失望。伪纪录片结合书信体,隐去了对话双方所处的具体环境、个人背景和面容,是很利于强化观点本身的,可是书信的内容既不涉及政治观点的表达,也没有作为两个社会历史演进的引导,也不涉及女性命运共同体的链接,没有任何观点的碰撞和共鸣,完全沦为了画面的背景板。太浅了,画面取自历史素材,导致拼凑感很强,整体流于表面,非常非常可惜。导演在映后分享了电影的灵感来源和对于东西方(东欧/西欧)的概念的质疑。提到明天是罗马尼亚议会选举,表达了对罗马尼亚未来的忧虑,于是设定在70年代的虚构影片映照着当下的命运,这份巧合令人有点唏嘘。
不想再看到消费同性和纪录片的工业垃圾了
真实的影像,虚构的对话。Buff叠了太多,伤心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由历史真实影像,在罗马尼亚和伊朗之间,线性交错拼贴,配以书信独白来推进。游离在纪录片和剧情片之间的模糊界定,这么新颖别致的叙事手法,竟然让人在舒服的拉拉情感传递氛围里,分别同步观看了两国现代史里极其关键的变革,展开了异常宏大的叙事背景。那种症痣惊悚的领略,那种透骨的寒气,随着独白慢慢渗透。
费比西奖
漫漫路上,不知所措
片尾歌女声吉他弹唱不错
可能比较私人,但是和观众失去联系。
假作真时真亦假,没想到档案还可以这么用。剧本很有诗意,最后十五分钟在剧情和艺术手段上都令人印象深刻。我印象最深的两处是有一段突然静音,直到抗议声响彻罗马尼亚街头,以及Maria的记忆不断倒带,从彩色到黑白,直到影片开头的画面,仿佛一切又开始循环往复。期待Zeitgeschichte online出个影评谈谈影片中的历史事件和真实性。
处在两个世界的女性的肺腑之交嵌入无声的历史影像资料,这个特殊的纽带维系着“我该如何前进”的愁闷。观看的时候时刻注意着咬文嚼字,方才感受到那股暗涌的波涛。序言提醒我用想象力去谱写未来,而短暂的观影中我只有追溯曾经的气力,这是一种不经意的悲哀。
#Berlinale2023
用两个人的书信串联起两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影像。国家之间的历史进程是那样独特,却又那样相似。历史仍在不停地重复。这些原始影像的价值或许比故事本身更值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