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东京审判

东京审判,远东国际大审判,The Tokyo Trial

主演:刘松仁,朱孝天,曾江,谢君豪,林熙蕾,英达,曾志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英语,日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6

《东京审判》剧照

东京审判 剧照 NO.1东京审判 剧照 NO.2东京审判 剧照 NO.3东京审判 剧照 NO.4东京审判 剧照 NO.5东京审判 剧照 NO.6东京审判 剧照 NO.13东京审判 剧照 NO.14东京审判 剧照 NO.15东京审判 剧照 NO.16东京审判 剧照 NO.17东京审判 剧照 NO.18东京审判 剧照 NO.19东京审判 剧照 NO.20

《东京审判》剧情介绍

东京审判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当时法庭由11个国家的11名法官组成,受中国国民政府的委任,以梅汝璈(刘松仁 饰)为首的中国法官在3月20日飞抵东京。《大公报》记者肖南(朱孝天 饰)负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全程跟踪报道,战前相爱的恋人和田芳子(林熙蕾 饰)与他相 会。在宴会上,肖南目睹了梅汝璈的激动和欢欣,却预感到此行必定多艰难。 审判终于开庭了,中国代表团遭受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整个法庭不赞成死刑的人居然占多数。面对各国法官们的偏见与刁难,中国法官和检察官们与他们斗智斗勇,克服了对美国法律不了解的种种不利因素,在庭审辩论中取得了上风。最终法庭是否能将东条英机等臭名昭著的战犯送上绞刑架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罗马尼亚绑架案如是我闻高卢英雄拯救英格兰瞧这一家子铁窗苦读这个孩子很邪恶终有一天道士出山2:伏魔军团德扑女王江山风雨情老威的X计划我的开挂人生一轮明月痴男怨女造梦游戏格雷斯第五季诺曼RDG濒危物种少女千尸屋3车轴异星灾变第一季大山的儿子我的巴比伦恋人咕噜咕噜小动画剧场深夜前的五分钟药剂师朋友之间好消息女人就是女人非常小特务:大决战

《东京审判》长篇影评

 1 ) 看电影看现实

电影一出,口水四起。

想想有点文化的人也不容易,硬是能够将脑袋里的感情除去,去当一个比法官还法官的看客。

某个演员如何如何啊,灯光音乐如何如何啊,编剧如何啊。

好像看得是一出别人的戏,自己不在其中。

明明我们的余愤未了新伤在前,为什么要装一只上帝之眼?

为什么就不敢大声说:我就是愤青!

有血性的人,应该自觉地以挖掘升华影片主题为已任。

而不是以纯技术评论去显摆自己的学识或所谓全人类的人文关怀。

来看电影,将一段历史告诉我们。

老实说,我看了以后对法庭的辩论并不叫好,似乎总有点自说自话夹杂感情的感觉,看不到在法理上定罪的逻辑必然性。

我想日本部分参拜拥护或同情者也是这样看的。

这就是历史事实吧。

对罪犯的审判远没有那么有力,其造成的影响大家也人所共知了。

法理上真正定其罪,在当时都如此艰难,恐怕以后也没有办法了。

问题是恶果正在蔓延,日本国内战犯不知悔改的后代要掌大权了,军国亡魂已开始压制正义的呼声。

我们任重道远,我们危机四伏……(已经子夜,混乱的情绪发泄,诸位看官见谅!

 2 ) 《东京审判》是部好电影吗?

这应该是一个问题。

写着“一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的电影”的海报无疑是令人不悦的,倒不是说我打算不看,而是知道至少有10亿以上中国人民看不到、不想看或者无暇去看,需要奉劝的“应该”背后究竟是什么呢?

作为历史事件的东京审判在历史教科书上的确只有短短几行字,对于KMT相关的东西我们一度忌讳莫深或者说一直有所遮掩。

上升一个高度讲,并非是中国缺少此类弘扬民族精神的电影题材,相反,爱国主义题材和弘扬主旋律的玩意层出不穷,有些简直让人作呕,以致泛滥成灾引起心理排斥。

《东京审判》的积极意义来自于题材制胜,虽有一碗水端平之嫌,实事求是的说它倒还是完整地给人们上了一堂课。

法庭上战犯们乃至辩方律师的嘴脸刻画都是成功的,而可以预见的,在《东京审判》之后,全国人民的反日情绪又将进一步高涨。

不难理解高群书为何要找来这么一拨港台明星,既有老戏骨,也不乏黄金配角,甚至也有朱孝天、林熙蕾这般偶像明星;于是也就不难理解电影院里有少女一见朱孝天出场就兴奋不已,这些半辈子不见得会支持一次严肃题材电影的人正是上座率的由来。

假如《东京审判》是又一部无硝烟版的《太行山上》,大概迈出一小步的快感也会被人漠视。

实力派演员则是另外一回事,至少交了张合格答卷。

不过依然要说曾志伟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来自意淫,这同样是由于影片在朱孝天这一条副线上处理得相当失败,他的表演腔势、台词功底乃至人物形象简直和电影格格不入,不说大部分庭外时间里被人当狗一样责骂的毫无反应,便是最后也眼睁睁看着林熙蕾死掉,这才如梦方醒——开玩笑的说,朱孝天在影片里面梦游了几十分钟。

再一异议的是为何在如此依据历史真实而拍摄的电影里面依然要塞入纯情中国知识青年和无辜日本漂亮女子的爱情戏,观赏性?

中日友好的象征?

还是爱情超乎国界?

而且情感处理得如此失败,毫无感染力。

总要塑造出自知其罪的日本战争受难者而其实数量微乎其微,所谓的“悲悯”效果更像是呈现给日本人而不是给中国人。

期待法庭上的唇枪舌战基本没有,倒是每每现场出现诧异时总会响起一阵很无语的音效,然后镜头划过记者们的脸,如此老土手法真该丢去电视剧里。

对于剧情节奏上的硬伤,也许有人会说是因为剪掉,因为送检,因为资金。

然而,这些都和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影没有实质性的联系。

http://moviel.movblogs.com/article-143117.html

 3 ) 没有悲悯就没有敬畏

  看了看传说中的《东京审判》。

这片子在豆瓣上评价甚高,似乎也注意使自己不要掉入民族主义的泥潭中去。

  开头的镜头还不错,对日本战后凄凉境况的纪录式描绘,对审判角度的定位“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不错,有点大片气象。

但看了二十分钟决定不看了,让我深受刺激的是,美国司机枪杀两个出口不逊的日本败兵后,梅法官的对白竟然是“我和肖楠对司机都很愧疚”。

  回到影片,当时的情景对任何一个理智正常的人来说,开枪绝非必要。

两个大醉的日本人绝非“亡命之徒”,他们受到经年的军国主义教育,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他们酒后对曾深受他们侵略之苦的中国人侮辱谩骂,用酒瓶攻击汽车。

汽车此时开走,绝无问题,连玻璃都没破。

  当美国司机下车掏枪后,两个日本人绝非拿着刀冲过来要用冷兵器对抗手枪,而是在退却,到一个自以为安全的距离,继续谩骂。

在一个日本人试图再次丢酒瓶的时候,美国司机开了枪打在他的致命部位,另一个日本人在目睹同伴被枪杀后拔刀拼命,也被枪杀。

如果把我换做一个目睹当时这一切的日本人,我对所谓的占领者能产生的唯一的情感,只能是仇恨。

  这个情节很简单,占领者(甚至不是执法者)随意枪杀平民,展现的就是弱肉强食的冷血逻辑。

这次残暴的枪杀,展示暴力至上的残酷逻辑的情节,本身没有不妥,不妥的是导演对于这种逻辑的态度,不是批判,而是“理所当然”。

对于一种冷酷的残暴,影片所展示的仅仅是中国法官对一个“杀手”连带受到侮辱和威胁的愧疚!

而除了死者的亲属,所有人对生命的逝去绝无半点感觉!

我不知道日本观众如果看到这个情节的处理,会对中国外交官这种所谓的国家尊严有何感想。

还是那句话,没有对人类的普遍尊重,没有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所有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空话,因为下一个在正义的名义下的受害者可能就是你自己!

  在这种逻辑下哪有什么审判,就是以一种残暴代替了另一种残暴而已。

应该说,影片看不看下去,没多大意思了。

  之后的梅法官的庄严爱国陈词完全没有对历史复杂性的理解,说出来的调子太高,假就一个字。

2006年12月25日:看了《读库》0605中导演高群书的拍摄经过《危局上的城》,很漂亮的文章,看过之后,给影片加了一颗星。

 4 ) 正视历史

我对日本一直有一种复杂而又矛盾的感觉,一方面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日本是一个不知悔改死不认错不正视历史还企图是掩饰的国家。

另一方面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受到日本的影响实在太大,无论是日本电器、日本汽车、日本漫画、日本歌曲, MADE IN JAPAN一度是品质的保证。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于双重标准去看待日本?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愤青们上街罢买日货反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亚洲杯中国足球队不敌日本队与冠军失之交臂;日本企业在华投资超过多少亿;丰田汽车在中国新一季销量再创新高……这一条条新闻就是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日本民族一直是一个崇拜强者的国家,就如电影中他们认为战胜他们的是美国,只有美国才有资格审判他们。

他们的强者逻辑使他们谦虚面对强者,而对于弱者他们是从来不放在眼里的。

唐朝的时候日本就有拍使者来中国学习,日本古代文化也受到大唐深刻的影响。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没有感受到战争的切肤之痛,但是我们同样渴望和平。

在一个民主意识没有觉醒,民主制度没有建立的国家,由个人崇拜发展而来狂热是很危险的,日本是这样,中国何尝不是深受其害。

在动乱年代一个人命令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影响整个世界。

我相信有善良的日本人,就如我不敢否认中国人的丑恶。

只能说面对历史,我愿意抽身事外以全人类全世界的普遍善良价值来看待。

复仇或者憎恨只会距离和平越来越远。

战争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我们全是输家。

我暗暗希望《东京审判》能在日本有好票房,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正确面对未来。

 5 ) 法庭电影与外语电影的中国式尝试

经典的法庭电影我看过不少,如《十二怒汉》(1957)、《纽伦堡大审判》(1961)等,里面的法庭戏都让我击节赞赏。

《十二怒汉》、《纽伦堡大审判》都被翻拍过,就因为有经典的法庭戏作为基础,翻拍版就算照着葫芦画瓢,都能拍出不错的模样来。

《控方证人》(1957)、《杀死一只知更鸟》(1962)等经典之作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法庭电影,但其中的法庭戏,也让我印象深刻。

华语电影中的法庭电影比较少见,比较有名的要算吴思远导演、刘德华和叶德娴主演的《法外情》(1985)了。

其实,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法外情》并不是一部严谨的法庭电影——它是以好看、感人取胜的,有着港片特有的煽情与过火,并未像那样经典的法庭电影那样宣扬法律的精神。

《东京审判》(2006)中的法庭戏是非常吃重的,“审判”是整部影片的核心。

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标准的”法庭电影。

法庭电影不容易拍,因为你要把庄重、严谨的法庭戏拍得不沉闷绝非易事。

法庭戏的台词不容易写,既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又要有足够的戏剧张力。

《东京审判》的法庭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的做法,有较强的集中力,但表现力仍然稍欠。

可以说,《东京审判》的法庭戏虽然不沉闷,却略嫌平板。

法庭之外的戏,高群书着力表现日本人的民族性,但高群书的手法太直接,显得过于结论式了。

《东京审判》虽然是一部中国电影,但其台词大部分是英文,这大概是中国人在中国拍摄的首部“外语电影”。

其实,为照顾中国人的观影习惯,《东京审判》完全可以让片中的人物都说中文——就像美国人让《艺妓回忆录》中的日本人说英文那样。

不过,片中的英文台词一改成中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就很难体现其“国际性”了,这也违背了史实。

所以,一部中国电影用英文发音虽然给人怪怪的感觉,但这也是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了。

一般来说,《东京审判》这样突出爱国主义的历史题材电影,其主要角色应该由具有“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国家一级演员”出演,但高群书导演却用了一群港台明星,如刘松仁、朱孝天、林熙蕾、曾志伟、曾江等。

我一直觉得,许多“人民艺术家”因为对角色的理解太过深刻,演技又太过精湛,以致于一般观众很难领悟他们的演绎的精妙之处。

明星的表演可能不及“人民艺术家”那么深刻、精湛,却具有亲和力,更容易为普通观众所接受。

此外,影片中大量的外语台词,也是大部分国内一流演员难以胜任的,而港台演员大部分都有较好的英语功底。

英达是影片中唯一担任重要角色的内地演员,他的家学渊源和教育背景使得他对英语台词毫无压力。

高群书的选择,是因“片”制宜,同时,我认为高群书也是在努力拍摄一部亲切的“爱国主义”电影——这种努力可能源于高群书的电视剧经验。

《东京审判》在很多方面虽然都很直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部说教式的“爱国主义”电影。

高群书以中国法官梅汝璈之口,很正面地向我们讲述了“东京审判”这一历史事件。

梅汝璈是一名中国法官,他的见证自然是带有民族意识的,但他并没有说教,他更多的是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

对历史题材的电影来说,我觉得“就事论事”的方式是最有力量的。

当然,如何“就事”,又如何“论事”,这就考编导的功力了。

历史题材电影,尤其是近代的历史题材电影,取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一段历史讲起来都有一匹布那么长,如何裁剪这匹布对影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没有完整地看过“东京审判”的资料,我不知道在高群书的裁剪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裁剪“方案”。

就《东京审判》而言,高群书让我们通过史料的影像化和不多的“剧情”对“东京审判”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加直观和感性的了解——这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它能够让那段历史变成我们的记忆。

《东京审判》是高群书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高群书的用心和卖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却是一部非常“难产”的电影。

《南方周末》上曾报道过该片拍摄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影片的完成过程就是一个严重的“制片事件”!

据说,剧本的内容比最后成片是多不少的,有些剧本中的人物甚至没有出现在电影中。

不知道这部影片还会不会有一版“导演剪辑版”。

对一个中国导演来说,法庭电影与外语电影都是难度系数很高尝试,《东京审判》并没有交出让我们满意的答卷,但它至少是一部及格线之上的作品。

和小林正树导演的鸿篇巨制的同名电影《东京审判》(1983)比起来,高群书的版本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但不失为一个“中国视角”。

8年后,一部名为《十二公民》(2014)的法庭电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这部影片明显是“模拟”《十二怒汉》的,其中的“陪审团”也算让中国观众耳目一新,但这一切,只能发生在“模拟法庭”中,而不是法律实践中。

 6 ) 部分的真实能不能算真实

看了<东京审判>,不得不说一些东西 这是一段中国人(至少是大陆人)都不熟悉的历史.因为在大陆过去几十年的历史教育中,东京审判都是被刻意忽略的.因为这是一件由国民党主导的抗日事件,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被刻意弱化似乎成为这一类事件的共有特点. 所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少有人真正明白东京审判的具体进程和它的重要意义. 但这次党国似乎要改变这种状况,这是值得肯定的,至少表明党国在抗日历史问题上开始正视国民党的积极作用. 但看了影片以后,发现很多可以大做文章的题材还是被忽略了,有些材料甚至关系到当今的中日关系.做为正史片的导演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对这些题材视而不见都是他的失职. 比如对天皇的审判问题.这是东京审判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美国的暗中支持而使天皇逍遥法外是这次审判的最大遗憾,这为日后日本政坛极右翼的死灰复燃埋下了祸根.而在影片中这个重要情节只是一笔带过....又比如731,这也是很有戏剧性和悲剧性的事件,影片几乎不提一字...难道是为了当今的中美关系 影片放弃了在重大历史问题上的追根究底,反而在一些情绪化的东西上大做文章:中国证人的歇斯底里,日本退伍老兵的脸谱化的道歉,中国留日学生的暧昧感情,甚至还出现了一个被军国主义蒙蔽的狂热青年.这些是用来干嘛的呢,暂且不说这条副线的演员的演技惨不忍睹,就算他们的演技一流,这样生硬且脸谱化的编剧也已经毁了其在正史部分的苦心经营.况且它在正史部分也是如此的差强人意. 部分的真实到底算不算真实.这是摆在导演面前的一道难题,选择省略什么,表现什么,弱化什么,强调什么,就可以看出影片的真正用意.所以,我不善良地认为,这部影片不是为了让人们去真正了解这段历史,而是以历史的名义片面地去概括历史,使观众陷入一种两难的尴尬境地. 除了剧本和创作意图的上的硬伤,影片在叙事手法上和拍摄手法上也是不尽人意.比如影片过多地用了空间闪回这个手法,初看之下会给人情绪上的良好的压迫感,但用多了,就会让人怀疑摄影机出现故障.再比如在拍摄犯人的审讯时,镜头过于单调,而且会规律性轮流地把几位配角扫一遍,实在不知道为什么.... 虽然我说了它很多坏话,但是我还是举双手支持这部电影的.坏话归坏话,坏话是为了有更好的电影,不是为了骂而骂...高群书的这部处女作实在不容易,是他自己贴钱拍完的,令人尊敬.希望中国能早日出现伟大的抗日电影.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7 ) 审判的是人心

一向不喜欢看历史片,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片子,太沉重,太血腥,也夹杂了太多的狭隘的民族情感。

但是这部片子却以一个干净严肃的法庭来为我们呈现那段无法磨灭的历史,通过对国际检察团与日本战犯及其律师团针锋相对的辩论,以铁一般的证据证明远东大审判结果的合理性和历史真相的不容否认性,尽管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更让人信服。

影片以远东军事法庭对日本战败分子的审判为主线,穿插了两个不同身份的日本人对这场战争的不同看法,为我们揭示了当时日本国内不同势力的对华态度。

如同梅汝璈所说,战争这个怪兽,不仅摧毁了生命,荣誉,国土,也摧毁了热血和理想。

日本年轻一代在对大东亚圣战和东英条机政府的顶礼膜拜破灭之后,陷入了绝望与迷茫中,日本向何处去,自己的未来又如何是每一个日本青年所忧虑的。

在绝望中,大多数人选择把责任推到战胜国身上,这是当时日本国内比较激进的思想的代表。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他们。

在当时的日本,也有一些民众对政府在侵华战争中的暴行感到不满与忏悔。

在影片中,我们也可看到这样的一个代表人物山口正夫。

作为参与日军侵华战争的一员,尽管手上也沾满了许多中国人的鲜血,但是,我们认识的更多的是他对这次战争的不满以及内心强烈的忏悔。

曾经有人说过,历史是一种完结,我们不应该纠结于过去,而要立足未来,把眼光放长远,用实力向曾经侵犯过我们的国家证明中国并不是好欺负的。

是的,当前我们所要做的是求发展,但是已发生过的一切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事情的完结而改变。

未来的中国想要变得强大,我们就必须记住我们所经历过的苦难,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相互交融,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似乎已经离那段历史越来越远,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心理上,如今甚至出现了许多亲日份子。

这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敲醒了警钟。

 8 ) 一个人看《东京审判》

昨天下班去护国桥头吃了石锅饭,就GY的一个人去新昆明影城看《东京审判》。

电影院的放映厅里依然彼此起伏的手机铃声,一个后排的女人嫌电影太枯燥,索性就打电话聊起天来,床第之间的调戏言谈,已经干预到我正常观看,我转过头大声的对她说:Bitch!

于是,安静了。

看完了整部电影,喝掉了整瓶的2L农夫山泉,后面出来去洗手间,将近尿了2分钟。

脑子里想,可惜不是英文和日语对白的,中文配音还是有点太靠谱的主旋律了。

想说点什么,又不想说点什么。

结果,今天的QQ签名变成:东京审判拍的并不好,但是值得人们仰首尊敬。

害的一个久不联系的MM,留言说是中国人都该看这片子。

新一期的《新周刊》采访导演高群书,里面有一小节,高导演说:中国演员需要职业精神。

源自剧组缺钱那会,一群中国演员就聚众闹事了,大概场面和民工讨要工资一样。

相反的是,小汤山片场才搭好的时候,闷热和浓重的油漆把所有演员都逼出片场,只有几个日本演员,乖乖的呆着没走。

草莓跟我说:怕是,那几个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敢闹事。

我觉得,值得感慨的并不是导演拍爱国性质的片子缺钱时变卖家产,有钱人为富不爱国。

而是,在寻找关于东京审判的资料的时,更多详细的史实却是源自日本和日本人的记载。

这样,我看完整部片子,却变的更无言。

想起网上有人恶搞的奇强洗衣粉广告——中国人,奇强!

不只是奇强,白茫茫的一片,落的天地干干净净。

 9 ) 力量比愉悦更重要

《夜宴》与《东京审判》几乎同时上映,我未加考虑地选择后者。

对于历史题材,有种天生的喜好。

影片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 历史的沧桑感,崇高感、正义感一并而至。

如果能把这些东西传达出来,它就没有失败。

随着国共敌对关系的日益缓解,近代史的冰山一角也在融化。

由此,我们看到了更多民国的正面形象,尤其在那样一个时代,也从来不乏勇敢正义的斗士。

在中国人绝大多数的生活时空中,历史其实是个被丢弃的孩子。

即便是关于过去的一百年,又有多少人去关心,去知道呢。

有人还觉得,即便没有丢弃,历史也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毫无真实可言。

是的,历史是会被打扮的,但历史却是不可能被捏造的。

也许被骗多了,我们已经缺失了对真实的信任。

所谓好莱坞式的娱乐,从来都没有忽略过对重大历史题材的严肃反省。

然而,中国电影在走向娱乐化技术化的同时,对历史、命运的深沉关注实在是少的可怜。

我也不主张对这样的影片在艺术上过分地吹毛求疵。

有的演员表演确实还欠火候,有的情节设置确实有些突兀,有的人的样文确实说得怪异。

每部电影都有每部电影的特殊性,艺术的价值更主要地体现在它的效果上。

有句话很有道理:“好艺术就是要给人力量的。

”好艺术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能打动生命,捍卫了生命的基本价值,弘扬了正义。

在《东京审判》中,我能感受到这些。

虽然还不那么完美。

梅汝敖说,“我不是为了愉快来东京的!

”同样,艺术也不是单为了愉悦观众而存在的。

娱乐掩盖不了人生的苦难,愉悦也超越不了生命的严肃。

对于生命的成长来说,力量比愉悦更重要。

 10 ) 尴尬中的坚持,坚持中的尴尬

看这部电影是在上海电影节的亚洲新导演作品展上,去看得闲饮茶那天买的票,当时心一寒,厚厚的一捆票子似乎从没动过。

买了两张,约一个喜欢电影的朋友一起看。

24号那天傍晚,下起了暴雨,我的鞋都泡烂了,跑到时还是迟到了十多分钟。

往里面走的时候,还在对朋友说,估计没什么人,我们可以随便坐,谁知进去一抬头,黑压压的几乎坐满了,那一刻,欣慰。

  当时比较暗,看不清观众都是哪些人,但前排正好有四五个女孩子,是冲着朱孝天来的,朱每次出场她们都激动谈笑,最后有一场朱的哭戏(实话说,他的演技有待磨练),那几个女孩(其实也就比我小三四岁吧)更是兴奋的又笑又叫,不是太大声,但在安静的电影院里很刺耳。

一位老先生站起来厉声说:“笑什么笑,看这样的电影还笑,你们是中国人吗!

要笑到外面去!

”她们一下子懵了,像无辜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被大人责骂,然后又小声的反驳,说连笑一下都不可以吗。

旁边一位不到三十的小姐说:“当然不可以,要笑就出去!

”语气严厉。

  一时百感交集,导演用朱应该也是考虑过偶像的号召作用的吧,希望能因此吸引年轻人进电影院,进而了解这段历史,但是不知道吸引来的人有多少会像这几个女孩一样,除了朱出现的片段,其他内容完全没有进入她们的心,要不然怎么解释那刺耳的笑容,而她们仅仅比我小三四岁。

简单骂骂她们是没有用的,当时她们的无辜的神情我还在眼前,她们根本是没有概念。

不过想想满场的观众,也不用太过于灰心吧。

      说说电影,法庭画面大气干净,作为一个电视导演,镜头运用得还可以,配乐颇有亮点,朋友说片子里有时候用的安静的调子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而颇有震撼的音效伴随着战犯的出场,砸在耳朵上。

但是手法过于单一,每次谴责、追问、审视战犯是都来这么一下,很快观众就疲劳了,过滥而没用在刀刃上。

演员听说拍摄中吃了不少苦,曾志伟的脚受伤了,裹着石膏继续拍,资金被无良的制作人拐跑了,也没人退出,导演硬是自己贷款几百万拍完。

   刘松仁和曾江两个老戏骨挑起了大梁,很多地方出彩了,但我还是要说,刘松仁的英语不过硬,不少地方的发音模糊因此无力,使他的演技不能完全发挥,这真是一大遗憾。

   导演设置了两条线索,法庭审判和战后一个日本家庭的创痛,但这条副线我以为不够成功。

战败后日本本土人的思想状态和社会状态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以前很不清楚,是在看过电影后才找了些资料来看的。

由于日本对内的新闻封锁,大多数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军人在亚洲犯的罪行,而且很多人发自内心地支持战争,战败后他们有些是接触到真相后的极度震惊,但也有很多人仍然陷在战争和战前几十年的教育和灌输中,他们的心中有的是仇恨和复仇之心。

这点编剧不是没有看到,所以他创造了谢君豪所演的人物,想向朱孝天报复,同时也有曾志伟的老兵,在战争中痛苦和悔悟,甚至杀掉了变成杀人魔的同伴。

但这条线索始终显得语焉不详、欲说还休,使得曾志伟的痛苦缺少了一点说服力,而谢的表演又流于表面,并且只以这几个人来反映整个战后的日本民族有些弱了,但这可能也是资金受限的原因,没办法。

   其实编导完全可以加入另一条线索,那就是美国人当时在日本的作为和日本人的反应。

东京审判的局限和遗憾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美国对日本的姑息,美国处于战略的目的,或者就是罪恶的目的,放过了相当一批日本战犯--比如731部队细菌战的军官,为的是换取他们用中国活人做实验后获得的数据。

这种做法也应该被历史审判,虽然已经不可能了,但完全可以用电影的手段表现我们对他们的“审判”。

不过这在现在不知是否犯忌,毕竟这是一部主流片。

   这部电影有不少的瑕疵,但我仍然给了四星,因为这是一部了解那段历史或者一无所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看看的片子,我以前对东京审判的历史就所知寥寥,所以在结尾部分,我震惊地看到,原来当时的法庭对于是否要判处这些战犯死刑都有过那么大的分歧,这些对中国人,对人类犯下毁灭性罪行的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一个个都有可能在几年后潇洒地走出监狱,甚至回到日本政坛,我真的无言了。

即使这样,除了这几个首恶以外,除了在监狱里自然死亡的以外,大多数战犯后来都被美国人释放,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所以现在日本才会是这个样子。

这里面的许多我都不知道,你知道吗?

   8月16号很快要到了,希望这部电影不要再受挫,真的能如期上映,也希望中国人能够走进电影院,看看我们的父辈、祖辈受过的罪。

   电影散场了,雨也停了,朋友问我,是不是到现在中国政府还不能公开承认在对日审判上我们的失败,这还是一个禁忌?

我不知道……

《东京审判》短评

主旋律的片子,林熙蕾在里面不知道起啥作用,纯粹花瓶。主线还行,辅线太弱

3分钟前
  • 阿吉娃娃
  • 还行

很久以前看的,有点不记得了。印象中法庭辩论很三流,故事叙事平铺直叙还夹杂了点莫名其妙的爱情戏。╮(╯_╰)╭

4分钟前
  • 太阳在夜晚闪耀
  • 较差

很好的历史正剧之一 我得说看的时候我觉得很震撼 但是要给力荐又觉得有些不足 但是绝对值得一看的

8分钟前
  • sosowo
  • 推荐

不要割裂历史错误和民众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还有,道德绑架可耻,尤其假以爱国之名

9分钟前
  • 白月光
  • 还行

流于虚假……

14分钟前
  • ample
  • 较差

拍得沒勁,演得沒勁

15分钟前
  • 索妮soni
  • 较差

戾气太重,像是民族主义者的发泄

20分钟前
  • Allen
  • 较差

the opening ten mintues is captivating, but later plot is insipid, especially disappointing is the sub-plot on the love story.

21分钟前
  • 葱油饼
  • 较差

不伦不类~~记录片不像记录片! 历史战争片又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剧情散漫且东拉西扯!

26分钟前
  • rammstein
  • 很差

印象比较淡了,出发点很好而片子较烂。还有,这个片子也是高群书导的。

30分钟前
  • yuanhan
  • 较差

狂热的标榜爱国

32分钟前
  • 蒙大拿
  • 很差

IPTV 外公家

34分钟前
  • 翁小样
  • 较差

如果不是题材原因,我真想打“较差”

35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中国假和尚控诉日本鬼子逼迫他和三名真和尚强奸一名中国妇女,除他其他和尚拒绝均被割鸡鸡致死。日本律师问他你真的是被逼的还是你心里也想?我笑了,咱中国女人哪有你日本女优给力?要草也草你日本妹啦。你小日本也有没有脑子?把刀子搁人脖上人能草得愉快?我们中国人没你们饥渴变态。朱孝天大败笔!

36分钟前
  • 小尤物DT
  • 推荐

我只能说,只有善良,爱,和平,只有以这样的名义,我们,才有行动的意义。

37分钟前
  • 玄子
  • 较差

要那些花瓶做什么

42分钟前
  • Cao
  • 较差

战争 怎样都是个杯具

43分钟前
  • 沐夕
  • 还行

这不是电影,更不是历史,而是宣传。

46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很差

这样的结果,好像很公平,但又好像很屈辱。

49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电影介绍的不够丰满,本来很好一个题材,但深度不够!

50分钟前
  • 铃儿响叮当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