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生为蓝调

Born to Be Blue,生于蓝调,生而为蓝,生而忧郁

主演:伊桑·霍克,卡门·艾乔戈,考乐姆·吉斯·雷尼,史蒂芬·麦克哈蒂,凯蒂·宝蓝德,托尼·纳波,Tony Nardi,丹·莱特,Joe Condren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生为蓝调》剧照

生为蓝调 剧照 NO.1生为蓝调 剧照 NO.2生为蓝调 剧照 NO.3生为蓝调 剧照 NO.4生为蓝调 剧照 NO.5生为蓝调 剧照 NO.6生为蓝调 剧照 NO.13生为蓝调 剧照 NO.14生为蓝调 剧照 NO.15生为蓝调 剧照 NO.16生为蓝调 剧照 NO.17生为蓝调 剧照 NO.18生为蓝调 剧照 NO.19生为蓝调 剧照 NO.20

《生为蓝调》长篇影评

 1 ) 我们为何而生?

在my funny valentine的音符中,缓缓敲击出每个字,仿佛每个字也带有了一丝慵懒与诗意。

最近看了两部关于音乐的电影,一部抖森的I saw the light,一部伊桑霍克的born to be blue。

同为2015年上映的关于音乐诗人的电影,和country的明快比起来,还是更偏爱天生忧郁的jazz。

伟大的艺术份子最好的伴侣总少不了酒精、女人、落日海滩和让人灵感迸发的heroin。

如果不是因为酗酒无度和对毒品的依赖,我想这些伟大的人类应该可以活很久,他们对某一种事物忘我的专注的过程本身就是无比幸福的,忘我所产生的快感足以杀死很多坏细胞,可惜这种忘我又往往需要足以致死的物质的刺激,于是他们早早离开人世,留给世人遗憾的同时也留下了永恒的经典,让人回味悠长。

对伊桑霍克总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从他年轻时和Julie Delpy演的爱在三部曲,再到这部born to be blue,让人不禁感叹岁月是赐予男人最好的礼物。

他所扮演的Chet Baker永远梳着一丝不苟的油头,演奏时充满专注又忧郁的眼光,以及每次演奏完毕由于假牙的缘故而错动嘴唇和一成不变的抹嘴的动作,都诉说着对爵士的痴情和迷恋。

Chet拿着心爱的trumpet对着海浪吹,对着悬崖吹,对着天空吹,对着最爱的女人吹,在浴缸里吹、在车顶吹,在小酒馆吹,在聚光灯下吹,从神坛坠落低谷,再从低谷反弹,从爱上一个人,到爱人离开,不变的是对手中trumpet的热爱,这样的人是幸福的,天赋让他们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即使偶尔迷失,但从未迷茫。

而我们常人呢,我们为什么而活,什么让我们忘我?

在没有日光照耀的角落里,我们如何自处,如何取悦自己,如何将俗世中积攒的坏细胞杀掉,也许我们都需要找到各自手中的trumpet,它可能是一盘料理,一把吉他,一段文字,一块线条流畅的肌肉,一种母语以外的语言,让精神有所寄托,留下一些印记在这个世界上,不靠酒精也不做瘾君子但也可以体会一次忘我,一次迷醉,不往来一世。

 2 ) 只写回忆

念初中时第一次听爵士,就是Chet 的My funny valentine, 被慵懒的声线和小号吸引。

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要找爵士的曲子不容易,Chet的曲子一首首的扒拉,曾经还拿Summertime 做铃声。

后来在传记里看到他终归失意,漏风的门牙吹小号。

那年去世,我出生。

想到大学的第一次唱歌比赛,我唱了那首My funny valentine, 我唱的云里雾里,大家也听的云里雾里。

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回忆。

PS:到现在爵士还没算入门,听到Armstrong或Nat King Cole还会傻笑。

买的巴哈的小号,会定期拿出来上油,可到现在,号嘴都没吹响过。

 3 ) West Coast Jazz and Chet Baker

Chet Baker 演奏的音乐是爵士乐,准确来说是西海岸冷爵士,并不是传统蓝调音乐。

影片标题中的「Blue」,更多是用欧美文化中蓝色代表的文化意义——阴郁色彩,作为影片的一个隐喻,这种阴郁弥漫了 Chet Baker 的一生,直到最后。

这部电影是部创新型传记,因爵士乐的流动与千变万化的特性,片中采用黑白电影与现实的虚实交叠的手法,让人时而难以分清梦境与现实,也暗示了 Chet Baker 作为瘾君子一生的精神状态。

虽然 Chet 出名的曲目,并非都是他自己作曲,爵士乐界大家都爱将多年前的老曲目翻来覆去地演绎,但爵士乐很特殊的地方就在于,由于爵士乐的超级灵活性以及即兴演奏的特性,一个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极大程度取决于演奏者/演唱者,以及他们之间的配合。

所以爵士乐是一种流动的音乐。

如何理解即兴与流动呢?

从录制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录普通的歌曲,大可以用「贴唱」的方式,所有配器组成的背景音乐录好了,再请歌手来,耳机里放着背景音乐唱一遍录进去;甚至组成背景音乐的不同乐器之间也可以和「贴唱」一样,一个个来录音室分开录制。

但爵士乐演奏较少这样做,你需要请所有乐手到一间屋子里,他们需要一边演奏,一边看得到对方,用眼神和默契交流,哪里该让渡给你小号 Solo,哪里我钢琴加一段花儿(增加一些装饰性旋律),每一次演奏都不会完全一致,要看着大家的感觉来,感觉对了,就是天作地和。

原曲目的旋律在演绎作品中只抽离出一具骨架,如何填充成一个有血有肉相貌英俊的人,全看表演者的才华。

影片开头是比较压抑的,到中间部分剧情有所转折,男女主角住在一辆非常漂亮的迷你房车里,于海边旅行,练习音乐,女朋友给予了 Chet 温馨的陪伴,经纪人也给予了他极大的理解与支持。

影片的故事体现了人性与命运,有与自律作斗争,在艰难中挣扎,有卓绝争取来的好运降临,也有自身的悲剧。

以他出狱后的晚年生活作为故事主线,讲述他如何在命运的起起伏伏中,坚持打磨着,使他的爵士乐日臻成熟。

影片中有伊桑霍克演绎的 Chet Baker 完整的经典曲目「My Funny Valentine」,「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不得不说伊桑霍克的唱腔简直以假乱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演员去演这个角色了。

Chet 与 Jane 的分歧也在于他们在乎的未来不一样。

Jane 视镜失败,Chet 安慰说很多艺术家太有天赋,他们创作的东西超前了100年,那个时代没有人能懂;Jane 说她在讨论的不是天赋,她只想要一份工作。

Chet 在影片最后说,他想要的不是一份 Career,否则他就继续在加油站打工了,他想要的是回到从前的生活,像以前那样表演他的音乐。

Jane 想要的是一个普通的,充满希望的生活,Chet 离不开的是他的音乐与天赋的释放,哪怕需要以癫狂作为代价。

Chet 是个很自我的人,从来不迁就别人,这从影片很多情节中可以表现出来。

他自私,甚至有点幼稚,他离不开 Jane,处处需要 Jane 寸步不离的照顾和安慰,在两人关系中需要以他的事情为中心,还爱吃醋。

最后在和 Jane 的未来,与音乐、毒品之中,他选择了后面两者;当他在舞台上用歌声向台下的 Jane 阐明了内心后,Jane 不再选择原谅,取下了定婚戒指,选择离开。

Jane 曾在 Chet 最低谷的时候帮助他,所有人都躲着他的时候对他不离不弃,在他堕入深渊时拯救过他,但怀了孩子后的她,不打算再没有期限地拯救他下去了。

Chet 与父亲临别前的一段对话,也非常精彩。

背景故事是,Chet 本出生于音乐世家,但他父亲遇上了那时候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放弃了音乐事业去找了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对话中可以看出,这段不欢而散的对话中,父子俩各有各的执念,Chet 更看重的是坚持做一件自己有天赋的事情,父亲更看重的是家庭。

所以即使自己的儿子实现了自己未能完成的音乐事业并大获成功,父亲仍对这个放浪不羁的儿子从心底感到失望。

即使有的观众不了解这位音乐人物,也多听过他演唱的著名的 My Funny Valentine 这首歌。

老友记里,Janice 曾给 Chandler 录制了一盘录音带作为生日礼物,里面就演唱了这首歌。

作为一部创新型人物传记,影片虽有不少演绎成分,但完全还原了美国那个时代的服装、发型,为我们再现美国爵士酒吧里的一切元素,包括经典款的鸡尾酒,和抽雪茄香烟的绅士淑女。

影片中的复古时髦元素,是了解那个时代的复古审美非常好的材料。

其它日记:你从未看过的《老友记前传》我有一个公众号:「梦清的理想国PLATONIC」

 4 ) 熏

为从未真正被Chet熏陶的我映开眼帘 Chet从未想到美沙酮里的纯真和注射器里的成功会撼动灵魂的迟暮 镜面中Dick在暗角里推他加州沙滩别墅黑框眼镜的时候 希望他看到了蜡烛里的油和Chet的眼泪 实话是我也希望拥有Jane Azuka式的爱情 此外导游用尽全力让Miles看起来不像是个坏人 可惜失败了 希望有生之年看到“Kind Of Blue”Cinematic Remastered

 5 ) My Funny Valentine

“你喜欢Chet Baker吗?

” 村上春树曾说:Chet Baker的音乐里,有一种决不含糊的青春气息……含有只有他的音色和乐句才能够传达的胸中疼痛和心象风景。

他的乐声柔软且绵长,好像亘古的号角,至今每座大都市的迷乱夜色中,仍然带着他的余光。

伊桑·霍克在“Born to Be Blue”里,褪去了桀骜自由的气息,他轻佻地勾引,帅气的面孔,温柔的嗓音,忧郁又充满毁灭性的气质。

在Chet Baker的音乐面前,坠入爱河实在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他因为一个漂亮女人重生,也因为她再次自我毁灭。

或许有些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是另一个人,也有些人宁愿与魔鬼共舞也不要泯然众人。

Chet Baker可以拥抱很多女人,他被众人拥抱却是因为不可一世的天才。

在Dick Bock的制作室,Chet Baker微闭双眼,忘情地吹奏着《My Funny Valentine》。

一首老套的浪漫情歌,纵然老友妻子在场,他曲毕睁眼,是满目的迷茫,仿佛刚从一阵长梦中苏醒,他很孤独。

他想要的,加州常年白色的沙滩和阳光不能给,Dick和Jane不能给,既然唯有Heroin可以给,那就沉溺于掌声与认同吧。

不要在文学作品里谈伦理,不要和艺术家说理智。

 6 ) 爱也无法拯救

生为蓝调。

我不懂为什么叫这么一个片名:“生为蓝调”。

好像为了天赋,吸毒也是顺理成章的一样。

之前许多天才传记都带有魔幻色彩,比如说丘吉尔吸毒、希特勒是好学生,带给人们“天才必须带点与众不同”。

这种感觉就像前两天开会,我说“领导喝得醉醺醺出席重要学术活动怕是要成为某高校的传统”,然后学弟评论“闻一多讲楚辞之前也要喝酒”。

我是这么回复的,喝得人很多,能成为闻一多的人很少。

似乎公众总喜欢把天才和瑕疵二者的关系颠倒。

不是因为恶习成为了天才,是因为天才,其身上的恶习才被世人所知。

就算吸毒吸得很多也不见得能成为丘吉尔。

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搞不懂。

影片的男主人公就是一个与毒瘾做斗争的人,毒瘾几乎毁了他的生活。

一个女人出现了,改变了他。

我以为是个爱情拯救的老套路,然而最后的最后,为了展现完美的嗓音与追寻昔日的荣光,他又选择了吸毒镇静自己。

这样的选择,我忘了在哪一部电影里看到过,主人公经历一切,最终没有改变,带来的效果还是很震撼的。

(我忘了电影名字,很难受)但那个是性格上的一次扭转,这部电影不是性格导致的,是瘾。

按照影片的路数与发展,如果片尾女主陪伴,完全可以杜绝人物重新回到原来的模样。

(遗憾的是,女主偏偏在男主在关键的时候固执己见,有些故意的似的。

)结果,男主人公还是没有戒掉毒瘾,这样的一次翻转没有让我觉得有什么震撼的效果,反而觉得多此一举,包括最后女主赶来,再出现毫无意义,除了见证一次拯救的失败。

(而且女主是要负责任的。

抛开性别不谈,确实要负责任。

)如果是爱的拯救,主题虽然老套,也是可以打动人。

现在这种选择就一般,看似反常规情节,实际没什么效果。

配上最后那句“生为蓝调”,显得毫无关系。

明明不吸毒也可以形成一种风格啊,影片不是明显的暗示了这一点?

所以可以恶意的揣测:这一切的低谷都是导演的设想,真实的主人公过得很不错,吸毒又快乐。

 7 ) 小号

前四分之一,差点冷了场。

之后才渐入佳境,然后又匆匆结束。

音乐传记片的亮点都有一点,又都不够支撑一部殿堂级——像他的音乐遗产那样——的作品。

音乐没讲什么,个人经历/心路历程没讲什么,感情生活没讲什么。

倒是一直在蹭迈尔戴维斯的热点,这里这个戴维斯,像是从海上钢琴师中,把那个生硬的陆上“音帝”剪辑过来的。

 8 ) 年少成名的人往往之后都不太顺利

伊桑霍克已经年老色衰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chet baker也漂亮不到哪儿去。

好莱坞的调调,其实早已经脱离了那种阿三式的唱唱跳跳、大团圆结局的模式。

这些年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音乐在其中已经不是一个主题,而是成了一种线索、一种背景,电影主要的目的是言志在先,仿佛音乐这种最摸不清搞不透的东西你弄明白了之后无论在什么场合都无往不利一样。

但,就音乐来讲,所谓的努力,永远都拍在天份之后,而美国电影中努力即可征服音乐的这个倾向很有可能是崇尚精英主义制作模板的缘故。

不如《爆裂鼓手》里面的这对师生,身上就那么点儿日本人的劲头儿。

又比如《醉乡民谣》,整个就是自怨自艾的民谣歌手生活。

这样的电影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最后怎么也体会不到音乐的美。

幸好《生为蓝调》不是这样。

没有那些为了政治正确而美化现实经历的修正,也没有对现实过度的渲染夸张。

整片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或者可以营造出来的那种戏剧冲突,chet baker没落时期的生活搬上了荧幕。

相对于自己参与拍摄但又没看过的纪录片,我相信1988年在阿姆斯特丹从楼上跳下来的chet baker一定更喜欢《生为蓝调》作为他自己的传记影片。

毕竟成功和奇迹在大荧幕上经常上演,但低潮的日子却不太常见。

唯一让人不太满意的是my funny valentine的这小段演出,说起这个,我只服马特呆萌在《天才雷普利》中的那场。

其实大部分时候,生活本身远比电影更抓马。

完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请举起小手给肖恩点个小赞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undeadshawn)和知乎专栏(知乎专栏 undeadshawn)每天18点一篇影评,和您一起度过下班交通上的半小时

 9 ) 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Chet Baker的文章,开了头,却总不得要领。

对于从大学起就深深迷恋的这位爵士乐手,我竟是到了美国后,才发现他那忧郁的嗓音背后凄绝的身世。

不过,深陷毒瘾的他,飘飘欲仙之时从阳台栽下摔个倒栽葱这样的死法,虽然说是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但也是有几分悲剧的可笑。

对Chet的了解更多是其在青年时期的作品-那照片上握着喇叭的英俊小生,黑白布景和身边的美人相伴,真是对爵士乐最为诗情画意的诠释。

这些天偶尔听到了他后期的录音,其声音之苍老让我错愕——再看封面,一张布满褶皱的老猴子般的脸直直向你看过来。

四十岁的壮年,能把自己折磨至此,该是如何地苦痛哪?

但这苍老的声音不知为何,好像比他年轻时令人神魂颠倒的、轻柔而又沉郁的腔调,更加来得迷人。

再说到“折磨”二字,其实对本人而言,也不尽然。

关于Chet的影像资料不多,其本人出演的Let’s get lost纪录片里,看他布满了皱纹的脸却神色淡然的对话,对一生漂泊的不屑感和含糊地搪塞了事,并不让人觉得他怎样可怜。

在返美的飞机上,我看了今年期待已久的关于Chet的新片Born to be blue, 好么,这故事的架构使人变态地感到是一曲关于毒品的颂歌,而表演方式也更倾向于舞台剧式的,我恍恍惚惚地搞不清,这是在演Chet,还是在某个少了门牙的激进分子复归演义?

不过,有几个画面还是令人觉得恰如其分的。

在录音棚里的场景,应该就是本人当年录音的还原,看到那个梳着大背头穿着紧身橘色polo衫的Ethan Hawk,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然而没有毒品,就没有展示自我的信心,才华如他,在捧起小号的时候也始终战战兢兢。

最后一场,Chet复吸了海洛因后那妖艳夺目的演出,“I’ve never been in love before”,唱出这句词时,手轻轻斜拂过脸,那迷离的眼神使人感到,他也许天生就是毒品的奴隶。

正因为对毒品的自罢不能,he’ll never be in love.

 10 ) 生为蓝调

加拿大新锐导演罗伯特·布德里奥和 《爱在黎明破晓时》男星伊桑·霍克携手合作的《生为蓝调》,跳脱传统传记电影的钻研考究,在虚实互映的构组拼贴中,重现爵士乐手查特·贝克充满传奇色彩的戏剧一生。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生为蓝调》短评

喜欢Chet Baker, 喜欢My funny Valentine专辑,喜欢Ethan Hawke,看得听得都满足

7分钟前
  • [ e c h o ]
  • 力荐

最后感觉要看哭了都,还不错。就我个人而言,突如其来的Mingus的Haitian Fight Song简直给这片子直接加了两颗星。

9分钟前
  • 寂静猫WISEFAKE
  • 推荐

说不上多好,音乐和毒品,爱情和事业,冥冥的渊源

11分钟前
  • 少石
  • 较差

14分钟前
  • 蓝色奇多
  • 较差

和音乐无关

17分钟前
  • 贴面无须华丽
  • 较差

born to be blue,他终于回到舞台,然而作为他的灵魂支撑的那姑娘就在此处说了再见。生为蓝调,生而忧郁。喜欢迎着光亮走过地下通道那一段。

21分钟前
  • 吧啦吧啦
  • 还行

#Siff# 上影节

24分钟前
  • 朵云
  • 推荐

伊桑霍克 绝了

26分钟前
  • 盆栽金鱼
  • 推荐

全网没找到能看的中文字幕,夹生看完只能了解大概剧情。怎么说呢,给人感觉太寂寞了。

30分钟前
  • 喧鸦
  • 还行

对于文艺人来说,可以从中找点感觉。但需要耐心,传记片一般都需要耐心。伊桑霍克真是好坯子。

33分钟前
  • 阿拉蕾
  • 推荐

My funny valentine,窝在膝盖里吹小号,这样的cool jazz,这样的萎靡,似乎只有毒品可以匹配

37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伊桑霍克换了假牙之后有一种他牙口变好了的错觉…

42分钟前
  • Symphonie
  • 推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感觉好,两者皆可抛~生为蓝调,驱壳只是一种载体,查特所追寻的始终是那种虚幻的强大力~但只谈作品的话,把小号吹的如此浪漫着实令人敬佩,那些年所吹过的次中音,没有感情的机械重复真的是在浪费生命吧,而诸如此类的事凡人总不会经历太少。。。

46分钟前
  • 一滴沥青
  • 推荐

伊桑的神演出自己的东西了 3.5

47分钟前
  • 金色狮子
  • 还行

伊桑霍克的独唱太优美

50分钟前
  • 绿洲
  • 还行

就像西海岸的海风,舒缓中伴随着乐手的些许忧郁,恰如布鲁斯,他生为蓝调,带着遗憾继续即兴,在不断的绵延中落下帷幕

55分钟前
  • ignitelalaland
  • 推荐

叙事太拖沓,看不懂

58分钟前
  • 较差

中规中矩,无大惊喜;喜欢Chet Baker是另一回事。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到头来大家都是徒劳,born to be blue,所以也不希冀有什么光明结局。也是个套路化的传记电影,整体给人的舒缓柔和的感觉还不错,伊桑的表演是最佳部分。囧,还是接受不来艺术家的作。[C]

60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老套的催泪传记片路数,失意男人东山再起的故事总是容易打动人的,我也喜欢Chet Baker,但影片没有拍出蓝调感。

1小时前
  • 万世魔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