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快乐结局

Happy End,快乐终结(港),完美结局(台)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马修·卡索维茨,芳汀·阿杜安,弗兰茨·罗戈夫斯基,劳拉·薇琳顿,奥拉利亚·佩蒂特,托比·琼斯,希尔·佩尔,哈萨姆·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奥地利,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快乐结局》剧照

快乐结局 剧照 NO.1快乐结局 剧照 NO.2快乐结局 剧照 NO.3快乐结局 剧照 NO.4快乐结局 剧照 NO.5快乐结局 剧照 NO.6快乐结局 剧照 NO.13快乐结局 剧照 NO.14快乐结局 剧照 NO.15快乐结局 剧照 NO.16快乐结局 剧照 NO.17快乐结局 剧照 NO.18快乐结局 剧照 NO.19快乐结局 剧照 NO.20

《快乐结局》剧情介绍

快乐结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洛朗(Laurent)家是一个富裕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80多岁的老人乔治·洛朗(George Laurent)逐渐陷入老年痴呆。他和两个已婚的儿女托马斯(Thomas)和安妮(Anne)一起,正不自在地分享他在加莱(Calais)富丽堂皇的庄园。离异而冷漠的安妮,不得不承受因儿子皮埃尔(Pierre)的失职而导致的灾难性工作场所事故的影响。与此同时,托马斯的前妻因一场神秘的中毒而被紧急送进医院,导致他13岁的郁郁寡欢的女儿艾芙(Ève)与父亲和他的新婚妻子安娜伊思(Anais)生活在一起。毫无疑问,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随着洛朗家的命运与持续而不光彩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一种特殊而又令人不安的联盟就会形成。但最终,有些更大的秘密即将揭晓……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真爱谎言南宫谣附歌情缘沉睡的旧账面包与玫瑰天鹅湖大桔大利阖家平安杀无赦III背水一战三小强光之战纪-ZUERST-嗜血派对小飞象无影灯下美式主妇第三季超级蜱人第一季爱的魔法灵界中转站搞定女神的N种魔法饿狼传说:满月杀手女人的一生小小安妮第一季老鼠也能上天堂勿远行女神宿舍的管理员。JOJO的奇妙冒险:不灭钻石第一章帝国格鲁特码头沉默风暴银鼠九州羽乱·相思劫

《快乐结局》长篇影评

 1 ) 和哈内克学习安静地吵架

wechat ID: cityisland1984离日常的细节越近,生活便会越模糊。

人也会容易变得不快乐。

电影,也是如此。

"细节过多和过于清晰的电影,只能给观众用来杀时间(mindless consumption)。

"在和亚历山大·克鲁格的一次对谈时,迈克尔·哈内克如是说。

我深以为然。

哈内克(中)在《快乐结局》拍摄现场,图为特兰蒂尼昂饰演的爷爷向孙女讲述奶奶的事情。

对他这种学哲学出身的知识分子加老中产来说,看问题的时候难免会有上帝视角。

但伯德小姐她妈妈玛丽恩女士不是也说过吗,We don't have to constantly be entertaining ourselves, do we?(我们没必要没完没了的给自己找乐子,不是吗?

)于是我收了收心,看了哈内克的《快乐结局》,希望能找到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的办法。

《快乐结局》影片海报《快乐结局》讲的是一个法国中产家庭的故事,祖孙三代的生活看起来很好,但每个人都闷闷不乐。

没有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更多的是无法对话和安全感的缺失。

比起吵吵闹闹的寻常矛盾模式,口是心非或者静如死水反倒是更能摧毁人心。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饰演的爷爷影片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不是加来港的风景和豪宅的雅致装修,而是哈内克对细节的留白,和对情绪表达的克制。

这让这部电影自带思考节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电影之外的人保持对话。

他的手法是这么美,我只挑选了三场最典型的戏,企图洞悉他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01、情绪稳定的吵架戏于佩尔饰演的安妮是家里的大女儿,中年女人,事务缠身,麻烦不断,情绪急躁,对人缺乏耐心和温和的态度,大部分时候讲话都是草草了事,相处起来容易让人厌烦。

她的儿子皮埃尔有如困兽一般囚禁在家庭里。

他没有中产阶级的体面,对自己的身份也并不认同,是全家人里脾气最暴躁的一个。

从姥爷辈经营的建筑公司在自己的手里出了安全事故,这让他彻底觉得自己和这个家庭并不匹配。

21分钟的这场戏讲的是这场安全事故的责任鉴定,因为有工人受伤涉及赔偿,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出现场勘察,安妮和皮埃尔作为公司主要负责人需要陪同,接受问询。

结果就是皮埃尔完全无法忍受别人的任何一句话,针锋相对迅速翻脸。

剧情时间线顺序截图整场戏里的景别和机位没有任何变化,通过演员的先后入画和走位完成调度。

安妮大部分是侧面对着镜头,皮埃尔从始至终只有这个黑色夹克的大后背。

给到正脸的反而是那两位路人工作人员,在此之前和之后,他们都再没出现过。

作为吵架戏的主角之一,不表现面部表情,几乎没有肢体语言,只靠后背完成。

这不是“神演技”的瞬间,而是哈内克的冷眼旁观。

那些车轱辘话的对白杂乱无章,对厘清事实给不出任何线索,目的只是为了激怒皮埃尔,让这场架吵起来。

争执开始之后,哈内克又将皮埃尔完全压制,没有给他丝毫释放的机会。

这样的结果也许可以从角色塑造上解读为对他话语权的剥夺,和表达他内心的不自信。

但我更倾向于电影美学上的选择。

和过于激烈或者戏剧性的场面之间保持距离,不过多交代细节,让整部电影在情绪表现上都保持了统一的张弛度。

02、安静的动作戏皮埃尔去找受伤劳工的儿子和解,那户人家住在加来郊区,人口密度很大的小区,很像回迁房。

这场戏刚开始的时候,甚至看不出皮埃尔在干嘛,他对面的人是谁也不清楚。

两个人站在镜头深处,像入户查水表一样,淡淡地说着什么。

毫无征兆的,皮埃尔对面的人就把他打倒了,整个过程只能听见风声,和类似你家小区下午五点时,渐渐喧嚣起来的环境声。

剧情截图这种处理方式的意图是希望我们关注故事而不是场面。

发生什么事情了?

而不是打成什么样了。

如果镜头离得太近,打斗场面免不了成为整部电影的重头戏之一,那皮埃尔岂不成了男主角,但其实他并不是。

而且,这个一镜到底的镜头本身也蛮幽默的。

开场从左向右摇,就像是一个遛弯大爷的视角,不抱任何特殊目的地目送眼前这位陌生人经过。

开场镜头而结束时从右向左移动,距离被打的皮埃尔越来越近,就是大爷想看看,这个人给打成啥样了?

这种广角镜头收纳进了非常多的背景元素,制造了很大的空间感,和人物之间的疏远距离,让皮埃尔单枪匹马杀进贫民窟的莽撞,显得更加的孤立无援。

结束镜头03、自杀未遂的爷爷出院回家

这个大桌子真是太好看了Laurent家的爷爷83岁,患有健忘症的同时,行动能力也在逐年退化。

几年前他用枕头亲手闷死了病床上的老伴,经受三年毫无意义的病痛折磨,他再也看不下去了,这就是他对待生命的态度(即哈内克前作《爱》,这段故事在本片中仅通过爷爷回忆讲述出来,没有具体影像部分)。

所以当他自己也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便开始四处求死。

一天晚上他颤颤巍巍拄着拐杖开走了家里的一辆车,等再有他消息的时候,人已经在医院了。

当天晚上他儿子从医院忙活了一天回到家,跟家里人聊天,间接讲出了爷爷开车撞树,企图自杀的事情。

至于撞树的现场和老头的样子,未做任何展示。

一段时间之后,老头康复出院了,本该是一个情绪最复杂,最能呈现出家庭成员间关系细节的部分,却被一只大黄给演了。

穆斯林仆人家的大黄刚开场的时候竟然还被这对漂亮古旧的胡桃木门(也有可能是柚木)和玻璃上反射出来的翠绿树冠吸引了注意,大黄健硕的小背影,还有顽皮的小屁股也看了一会儿。

但画面迟迟没有什么变化,直到远处影影绰绰地好像下来一辆轮椅,然后拐弯推走了,这才意识到这场戏已经过去了。

老爷子情绪如何,大女儿有没有试图安抚他,他是否愿意回应家人这种过分的关心?

如果能问一些问题,导演的目的就算实现了吧。

解读电影的结果本就是因人而异,78岁的老江湖对这一点再理解不过了。

图片来自哈内克个人官网“有的时候我会惊讶于人们在我电影中看到的那些我并未表现的东西。

但那是一件好事。

我努力拍摄让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的电影。

因为现实生活就是如此。

自相矛盾而又含糊不清。

只有不好的电影才是没有歧义的。

我努力用生活教育人们的方式来讲故事,也就是冲突和矛盾。

现实永远是烦人的。

这就是我的电影在尝试的东西。

”2017年11月30日,《快乐结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后,《好莱坞报道者》发表了对哈内克的采访。

 2 ) 要不怎么说死比活可难多了呢

提起法国导演迈克尔·哈内克,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他早期的《钢琴教师》以及在2012年获过无数大奖的《爱》。

《钢琴教师》时期的哈内克还是相当凛冽直接的,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的钢琴女老师看着沉默寡言,自残的时候可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

到了《爱》这个时期,哈内克就变成了内敛的凶狠,先用幸福平淡的剧情麻痹你,再在结尾闷死老伴儿。

闷死的这个行为,可能很多有类似经历的人都想过,只不过现实中少有人能那么做罢了。

《快乐结局》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又获得了金棕榈奖提名,很开心在今年的北影节片单中发现了它。

先不说别的,光看片名你就会想了:哈内克啊,结局真能快乐吗?

首先要提醒大家,不要相信豆瓣条目关于这部影片的剧情简介,简单粗暴且文不对题。

不过影片的主角们确实是来自法国的一个中产大家庭。

于阿姨饰演的女主角是位女强人,从父亲手中接过家族产业后一直兢兢业业,成熟冷酷,做事从不拖泥带水。

在《爱》中饰演闷死老伴儿的爷爷在这部影片中依然饰演爷爷,他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多年前为了照顾瘫痪的妻子将家族产业交给了大女儿(上图的女士),年近90并开始健忘,而且还总想自杀。

马修·卡索维茨饰演女主角的弟弟、老爷子的儿子,是个温文尔雅的外科医生。

因为前妻服药自杀后女儿没人照顾,他不得不将女儿接来和自己、现任妻子同住。

马修·卡索维茨是一位优秀的演员,他还是《天使爱美丽》的导演哦医生和前妻生的女儿聪明漂亮,但性格孤僻又冷漠,多半是因为父母早年离婚、妈妈又服药自杀的缘故。

这个大家庭生活很富足,大house里有管家还有厨师,但每个人都是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怎么讲,就是欧洲中产家庭常见的状态吧,对外能够展现出足够的礼节和良好的社交能力,但在家里就死气沉沉的,再漂亮的家和再多的仆人也无法掩盖家庭内部的不幸与矛盾。

导演在影片中穿插了很多手机拍摄的镜头,像是在幕后监视的观察者。

这是后期哈内克导演的特点之一:与他的角色保持距离。

确实,不管是《白丝带》还是《爱》,哈内克的电影越拍越内敛。

乍看上去讲得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可细一琢磨,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女主角看上去是最辛苦的,她奔波于家庭和公司之间,不仅要解决公司的各种糟心事儿、保证公司正常运转,还要应付自己不成熟的儿子和整天想自杀的老爸。

可当她面对儿子不懂事儿的行为且劝说无效时,她竟一下子掰断了儿子的小手指。

小女孩儿被爸爸接到新家后一直很乖巧,直到她也效仿妈妈服药自杀。

被抢救回来以后她爸爸问她为何这么做,小姑娘平淡地语气让人难以置信:“我只是不想去收容所,我觉得你并不爱我,不爱妈妈,不爱你现在的妻子,你不爱任何人。

”影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被导演放大加工过的,但也确实提炼自生活。

人们大多都活在自己设计好的皮囊下面,皮囊之下早都千疮百孔了,却还能衣着光鲜地面对外人。

这也并不只是欧洲中产阶级的特征,而是现代文明进程下的普遍现象:冷漠与虚伪。

欧洲电影人最喜欢聊的问题之一就是冰冷发达城市中的人际关系。

除了这部《快乐结局》,2017年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自由广场》(The Square)也在揭露所谓“上层”阶级的荒诞生活,但我觉得不如《快乐结局》直截了当,哈内克的表达显然更高级些。

比如老爷子和小女孩儿谈心那场戏,没有繁琐的对话,台词非常精炼,三言两语就让观众发现这个家族那股“自我毁灭”的劲儿是祖传的。

也正是这场戏再一次端正了老爷子一家之主的地位,这个家只有他还残存着一点“人性”,只有他是清醒的。

虽然看上去他衰老无力还坐着轮椅。

很显然,哈内克的“快乐结局”不会是快乐的,也不会是光鲜亮丽的。

但如果这里的幸福不同于常规意义的“幸福”?

快乐不是得到或者拥有,而是放弃或者死去呢?

结尾的点睛之笔就是海水即将埋没老爷子和他的轮椅时,女主角和弟弟边喊着“爸爸”边冲向海边去救他。

本来酝酿好的悲伤一下子泄了气,我甚至还笑出了声。

惨不惨吧你就说,我自己的命我不要了还不行,还得硬活。

要不怎么说死比活可难多了呢。

如果你对人生迷茫了,你能通过这部电影找到活着的希望。

如果你正奋斗在人生前线,你也能靠着这部电影审视自己。

就是这么神奇,信不信由你。

祝大家观影愉快。

哦对了,《自由广场》北影节也有场次,但票可能早被抢光了吧...

 3 ) 快乐,不在(影评,Happy End)

我的作品总有多种解读方式,因为我希望观众自己去解读。

这是我刺激观众的方式,用较为开放的模式讲述故事,从而迫使观众自己去思考、解读电影。

——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法国电影《Happy End》(快乐结局) 作品类型:剧情主要演员:Jean-Louis Trintignant(饰演85岁的父亲Georges)、Isabelle Huppert(饰演女儿Anne)、Mathieu Kassovitz(饰演儿子Thomas)、Fantine Harduin(饰演Thomas的女儿Eve)...故事概述:讲述法国一个中产阶级家族内部的人情冷暖上映时间:2017年10月4日在法国上映

时隔近三年,又一次在大银幕上遇见了奥地利著名导演Michael Haneke的作品,真是又惊又喜。

“惊”在“不知这一次,Michael又会为观众带来何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影片”,“喜”在“无论哪一次,Michael的作品从未让期待许久的影迷失望。

接着,让我们满怀期待,进入剧情,赏析佳作。

(看点不少,一一列举)I,知名导演Michael Haneke屡获殊荣(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声名远播的老牌奥地利导演Michael Haneke携新作(自编自导)回归,熟悉的叙事风格、深邃的剧情内涵、简洁的故事脉络,这就是Michael执导作品的特质,从始至终都未曾偏离过,此作亦是如此,简单、慵懒、深刻。

II,豪华演员阵容Isabelle Huppert+Mathieu Kassovitz+Jean-Louis TrintignantIsabelle:这位不用过多介绍了,几乎包揽过欧洲各大电影节女主角金像奖的超级实力派。

此次再度联手导演Michael,合作默契,将家族的主心骨、女强人Anne的性格、特点拿捏十分细腻。

Mathieu:这个名字看似有些陌生,但如果看过2000年的那部《暗流》(法国两大男神主演,让·雷诺+文森特·卡索)的话,就会留下深刻印象,是的!

Mathieu就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有才华、有颜值。

本剧中,他出演“花心大萝卜”Thomas(见一个、爱一个,毫无责任心可言),完全不懂得“真爱”为何物。

Jean-Louis:又一名法国本土的老牌演员,片中饰演家族的大家长Georges,一位步入老年,看淡一切,心灰意冷的老者。

三人朴实无华的演绎,加上小演员Fantine Harduin的纯天然表演,将这个“无爱”家族彻底演活了。

III,作品的内在深意影片名为《Happy End》,中文直译“快乐结局”,在下感觉这个解读方式不太精确,因为本作中没有丝毫值得“快乐”的因子存在,所以个人斗胆为其做出如下解读——Happy,End。

何意?

快乐,终结。

换句话说,本作传递的不是“快乐”,而是“被终结的快乐”(即:忧伤)。

如何理解这句话?

让我慢慢解答。

忧伤1——无情这个大家族有没有爱?

没有!

大姐是工作狂,弟弟是花花公子,大姐的儿子是不成器的富二代,弟弟的女儿极致冷漠,老爷子看透人生...这个家族的爱在何处?!

忧伤2——虚伪代表人物——Thomas。

亲情之间,如此虚伪,现在的年代,还真不少见!

片中的Thomas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他爱自己现在的妻子?

他爱自己女儿?

“No”。

忙于跟新恋人网上调情的他,哪有时间顾及他人,被“情欲”所挟制的Thomas,不正是许多现代人的真实写照?!

忧伤3——堕落人性的堕落!

a,当年仅13岁的Eve说出自己曾经在夏令营时毒害过同学;b,当她若无其事的拿出手机拍下老爷子被困水中、企图自杀的画面。

这两处场景,不禁让人内心唏嘘。

为什么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可以行出这种事?

这难道不是人性的堕落?!

这难道不是人心的扭曲?!

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哀?!

忧伤4——冷漠片中有这么一个桥段(从62分钟30秒开始,到65分钟45秒结束),老迈的Georges坐在轮椅上,一路前行。

这一路中,画面中出现了两类人——法国本土居民与非洲裔青年;出现了两种现象——“非洲裔青年主动上前询问老爷子”与“本土人冷漠的擦肩而过”。

这组画面的含义,想必无需多言了。

IV,笔者的些许牢骚1,叙事架构,略显松散。

由于作品涉及的人物较多,均摊每个人的戏份,间接导致了剧中人物刻画不够深入,叙事结构不够严谨。

2,过于隐忍,寓意过浅。

无论是角色对白,还是故事发展,都相当简单、含蓄,有种法国电影的特有意境,但是总觉得意犹未尽,过于“隐忍”,或许说得更透彻一些,更为迷人。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

下次见了。

导演★★★★☆(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演员★★★★☆(三个大腕+一个小女孩,绝配了)剧情★★★☆☆(意义深刻,可惜叙事稍显松散,失误了)视效★★★★☆(冷峻、干净,与作品主题吻合)音效 不做点评(配乐极少(大提琴那段绝赞),不注意听,几乎难以察觉,貌似导演有意弱化其存在感,故此,不做点评)推荐度★★★☆☆(与Michael的最佳作品稍有差距,由于是名导,所以评分要严苛一些)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4 ) 关灯拆电影 《爱》的导演这次用直播软件拍电影,还进了戛纳主竞赛

十年前“网瘾”还是种病要送到戒瘾中心进行封闭式治疗十年后没人再提这一茬了因为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人人都成了网瘾患者上至80岁,下至8个月所有人的手机里都装满了各路直播、短视频APP离了视频媒体的一天似乎空虚到无处消磨时间于是我们都成了媒体手里的提线木偶戛纳电影节的常客迈克尔·哈内克(代表作《爱》、《钢琴教师》等)他这一次瞄准了这一现象用手机后置镜头代替摄影机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克制地向观众展示了一出欧洲中产们“精致的丑陋生活” 亲情的疏离影片伊始于一组直播画面:一个女人正在完成睡前的准备工作;一只小仓鼠吃过拌有抑郁药物的粮食后在笼中暴毙身亡;女人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录制者开始思考是否需要拨打急救电话……

显然它们来自于同一个录制者,画面配文直接传达了TA对于母亲的情感,简而言之两个字:厌恶。

厌恶的程度到了她不惜拿宠物做实验,最终给母亲下药成了植物人。

天使脸庞的女孩,内心却住着魔鬼。

而哈内克却说她的冷漠并非空穴来风。

他进一步带我们窥视了这个家庭的内部情形。

女孩被送往父亲家,从父女二人疏远的站位立刻就能得出他们已经许久未见的结论,家里养的狗都不认得女孩。

而在进一步的相处中,女孩又发现了父亲的种种劣迹。

诸如刚和第二任妻子有喜得一子,就在网上与情人劲爆聊天;不顾女儿,兀自接情人的电话;家庭聚会上居然还把情人请到家中表演,装模作样地好似两人初次相识。

镜头切换间,一张“虚伪”的标签贴上了这个中产家庭。

爱还是利益持续深挖这个家庭的其他成员。

著名影星伊莎贝尔·于贝尔饰演小女孩的姑姑,也是这个中产家庭家族企业的继承人。

她身上肩负着振兴家业的使命,无奈的是事业日益滑坡,还遇到了工地事故这样的重创。

而她唯一的继承人——她的儿子,却无法担负起支持家族的重任。

深夜里她来到儿子的住所,先是公事公办地教训起他如何没能料理好公务,之后才化身一个母亲企图给儿子一个温暖的怀抱。

儿子是抵触的,他带着愤怒地乞求于贝尔不要再装了。

无奈之下于贝尔只得继续独挑大梁,找了个银行家男友以解决公司的贷款困难。

终于当贷款批下,于贝尔松了一口气。

她走出办公室时主动握住了男友的手,一个微小的动作似乎是出于感激。

很难说这段姻缘究竟是爱情优先还是利益驱使,哈内克把答案交给观众自行抉择。

种族与阶级近来难民问题一直在欧洲得到热议,年近耄耋的哈内克依然不忘赶个时髦。

这个问题层出的中产家庭先后三次与黑人发生关系,三次分别传递了不同的等级信号。

第一次,家里的爷爷一心求死,出门找到一群黑人小伙帮忙,脱下手表想作为交换条件。

正当小伙迷茫之时一个白人老头前来干涉,似乎把这一幕想象成了打劫。

第二次,家中的狗咬伤了佣人的女儿,母亲爱女心切责怪了主人几句,父亲却是忧虑的眼神生怕影响差事生计。

第三次,于贝尔的儿子带着一伙黑人前来大闹老妈的订婚宴。

在这个坐满了高加索人的漂亮餐厅中,角落里的黑好似一颗老鼠屎般搅乱了宾客们进餐的兴致。

在欧洲这片依旧袭乘着以白皮肤为傲的土地上,黑人或者说难民们的生活状态是艰苦的,他们委屈迁就,也常常被恶意揣测。

而那些自称自由、平等、民主的白色家伙们只得装作兼容并包地接纳第三世界的“难兄难弟”。

“假装”是这个家庭的核心词汇,也是整个欧洲中产阶级的集体面貌。

勉强维持离散的亲情,因为心中只有自我;为了资本牺牲情感,把爱和金钱的界限扭曲得模糊;自诩上帝的选民,踩着高跷和其他“劣等民族”一比高低…

正应了那句嘴上不承认,身体却很诚实。

当今的欧洲中产阶级正在一步步走向人格分裂,伪装久了甚至连自己都信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爷爷人到晚年,本该是颐享天年的时候,四处寻找自杀的机会。

开车自杀不成,找理发师帮忙不成,找黑人小伙不成,最终找上了自己的孙女……他正是经历了一双儿女正在经历的种种资产阶级窘境,感到疲惫和不堪,不再愿意继续伪装。

留白式镜头语言想要深刻领略《快乐结局》并不容易,它过于细碎的线索埋设在一段段看似没有联系的画面当中,像解一个谜题似地等着观众去挖掘。

譬如父亲的出轨对象在片中并没有具体交代,而是通过家庭聚会上的一组正反打来表现二人热烈的凝视。

女儿谋害母亲的事实也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只是女孩在ICU外接受问话时提到了“抑郁”、“药物”等字眼。

它是那么隐晦,以至于首次接触这部影片的观众往往有类似于拼拼图的感受,从一段段叙事中寻找其中的关联性,这也是哈内克一贯的影像风格。

它分解式的叙事方法又恰巧应了如今媒体快餐时代,人们阅读短视频的习惯,总是难以安静地沉浸地进入一个故事。

影片里里外外,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中产的深度揶揄。

当你还在手指上划刷动着别人的悲喜,哈内克已经把你的生活拍成了电影。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快乐结局》的秘密

 5 ) 这部电影绝对是个标题党

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

杨德昌的“三倍人生”论像是需求理论中的顶端,需求者相对较少,可能仅限于影迷圈。

普通观众他需要的是直接的感受 (当然,“感受”是个大范围,涵盖着“三倍人生”)。

这包括喜怒哀乐等全方面的感受,甚至还有触感,通过皮肤、毛发的特写传递触感,浓郁、鲜明的色彩表达美感,或者3D制作带来的近距离感。

如果看电影得不到感受,那绝对如同嚼蜡。

▲杨德昌套路的商业片往往添加很足的配乐,恨不得让你的耳朵一刻都不得休息。

动作片duangduangduang地加大量特效,动作明星不受几次伤,那都不叫敬业;煽情片小提琴拉起来,特写再大点,再大点,把眼泪都给我拍清楚;喜剧片,动作、台词全部夸张起来,要蠢、要傻。

但也有的影片,它不,反而需要你静下心来去努力贴近它,尝试感受角色所受。

去年提名戛纳金棕榈的《快乐结局》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它和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不刻意告诉你它的故事背景,它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人物的动机是什么。

让你慢慢在日常行为对话中,一点一点地get信息,使故事清晰、明朗起来。

▲《快乐结局》请注意海报上的录制按钮这就好像我们的生活。

很多出生离异家庭的人都经历过的:在和同学朋友的聊天过程当中,对方无意提到你的父母,为父母不住一起而感到诧异时,他会很礼貌地say sorry。

你会笑笑表示不介意,他们都离婚很久了,习惯了。

对方也这样按字面意思理解了,只有你,只有你感到扎心。

就是一根针扎的疼痛程度,说不疼也疼,说疼又显得矫情。

影片中,当因母亲住院,导致小女孩伊芙(伊芙特别有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中小女主饰演者桥本爱的味道)住进父亲的新家,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家。

爷爷这么问她:你不会一直住在这里吧?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翻译不同此时,没有配乐,倒是有父亲出面缓解尴尬。

但话说了就是说了,无可否认的,伊芙现在就是个“无家可归”的存在。

而这个状态早在他们离异的时候就开始了。

伊芙呆在父亲的家,完全是个多余的人,面对后妈阿娜伊斯,也是满屏的尴尬。

▲佩姨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阿娜伊斯之子半夜醒来,阿娜伊斯接过孩子即使是到影片的后半部分,在爷爷的生日会上,伊芙向爷爷道贺。

爷爷却说:“谢谢,可是你是谁呀?

影片开头的方式也算是特别,是伊芙的手机拍摄离异母亲日常的画面。

她能提前一秒说出母亲下一个动作,说明她经常观察母亲的行为。

她渴望得到关爱,所以她关注。

但是关注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换来母爱。

她知道母亲患抑郁症,她们缺乏沟通,即使尝试也是失败。

母亲整天的唉声叹气和抱怨让她付出行动:将抑郁药喂给宠物仓鼠,把疟疾药给了母亲。

但在这种情况下,你甚至不能批评伊芙所作所为。

孩子(其实不只孩子,每个人都是)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涂什么颜色,他就成为什么颜色的作品。

同时,母亲极端的网恋行为使伊芙崩溃,尝试自杀。

她试图探寻父亲的口风:“如果你和阿娜伊斯分开,你会带我走吗?

”父亲这样回答:

不幸的,不只小女孩。

阿姨(父亲的姐妹,于佩尔 饰)的工厂出了事故,紧接着其儿子被打;爷爷因意外导致之后只能坐轮椅上过活,他无法接受这样无用的自己,自杀的念头在他心中久绕不去。

但腿脚不便使死亡都成为一件难事,他找理发师帮忙,甚至找小女孩帮忙。

片尾未能告知结局,但是死了,对他反而是种解脱。

正如同平静的湖面下流动着暗涌,在这一切的苦难上,导演没有给放大的情绪镜头。

完全平铺直叙,唯一(我没记错的话)的配乐是情景中的收音机播放的歌曲。

歌词就是片中人们的心声,为影片辅助叙事。

或许你不爱文艺片,但如果你有相同的经历,就会很容易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情感。

如果你没有,也不妨看一看别人的生活。

 6 ) 快乐结局

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潮汹涌。

创新,应该是玩了一把手机直播。

维持了哈内克一贯的水准,但比起《爱》似乎简单了一点,属大师作品中的小品。

“快乐结局”迈克尔·哈内克是一个社会观察者、一个哲学家,一个思想者。

他拍电影,你不能不说深刻,不能不说细腻,但就是看了太沉重,更别说快乐了。

看得太清晰的人,大都不快乐。

 7 ) 冷漠的人类,无爱的家庭:《快乐结局》

看过迈克尔·哈内克(以下简称“哈内克”)的电影作品的影迷都知道,他的影片充满了对人类冷酷的直视或透视,甚至逼视。

印象中,哈内克是一位从未拍过喜剧的导演,在他的影片中自然也就很难看到幽默感。

在哈内克的最新作品《快乐结局》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他一点点的幽默感,而且他还玩起了新媒体——但柔和新潮之下,他的镜头仍然对准冷漠的人类。

影片开始的两段“直播”,看似无聊,却又让人莞尔。

莞尔之后,我们也会发现,冷漠新人类——13岁的小女孩伊芙,已经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

而她的视角,也将成为这个无爱家庭的重要见证。

《快乐结局》是一部典型的群戏作品,一个资产阶级大家庭构成了“冷漠的人类”的群像:退居二线的老爷子一心只想求死,在要求安乐死被拒之后,他整了一出又一出的闹剧。

老爷子的女儿经营着家族的建筑公司,是一个“女强人”,但她却培养了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儿子。

在一次工程事故之后,她的儿子自知接班无望,便自我沉沦,更在家族事务中各种捣乱。

老爷子的儿子是知名医院的外科主管,离异并与前妻育有一女。

他的再婚妻子美丽温顺,刚生下儿子不久,而他却又跟一个提琴演奏家偷情。

他的前妻因大量服用抗抑郁药而昏迷住院,他只能把13岁的女儿伊芙接回大家庭。

伊芙人小鬼大,她偷看父亲的电脑并掌握了他偷情的事实,她也因此患上了被遗弃妄想症,最后甚至服药自杀,幸而被及时救回。

……影片人物众多,多线交错叙事,留白也比较多,观众一不留心,就会错过一些细节,从而影响对影片的整体理解。

哈内克采取了一种碎片化的叙事策略,但每一个碎片,都能够在前后文中找到对应的模块。

用心去看,观众其实不难将事件、人物拼贴起来,最后拼出这个家庭的家族树。

所有的碎片都能够拼起来,但拼成完整的图景后,我们却发现,人心都麻木了,正如13岁的小女孩对自己的父亲说,我看出来了,你谁都不爱。

外科医生心中无爱。

他的妻子有家无爱。

女企业家心中无爱。

她的儿子心中缺爱又无爱,内心敏感的小女孩也如此。

眼见老伴失智卧床的最后三年,老爷子一心只想在死亡中找到“自我”,爱在老伴去世的时候已经被带走。

《快乐结局》中的老爷子也是哈内克的前作《爱》(2012)的男主角。

在《爱》中,他不堪忍受妻子毫无尊严的活着,闷死了她。

在和孙女的谈话中,老爷子提起了这段“往事”——实际上,《快乐结局》中的老爷子和《爱》中的男主角(他在闷死自己的妻子后,选择了自杀)并非同一个人,导演只是以此使之与《爱》建立的某种延续的关系。

此外,于佩尔在《爱》中是那对老夫妇唯一的女儿,而在《快乐结局》中,她的“父亲”仍是这个老头。

与《爱》的沉重和绝望不同,《快乐结局》中的老爷子对死亡的“追求”带有某种戏谑的味道——这是否意味着哈内克对“安乐死”的态度变得更为洒脱了?

而有尊严地死去也许是冷漠的人类最恰当的自决。

看了布努埃尔的《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我曾一度相信,资产阶级确实是有这种神奇的“魅力”的。

但看了《快乐结局》,换了一个视角,我猛然发现,资产阶级从来就没有什么审慎的魅力,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片冰川,在气候变化中不断崩塌。

" ���O

 8 ) 真实即残酷

如果面对风平浪静的大海反生出对波浪滔天的恐惧,就是我对 happy end的感受。

在心里喘着大气。

爷爷想逃,“欢迎你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我闷死了她,但我没有后悔”“现在你可以走了”。

女孩要爱。

和爸爸单独在一块儿的时候大哭起来,委屈的不行,“我知道你谁都不爱,这没有关系”“我觉得你离我好远”“我没事了,我们可以走了吧。

”女孩的镜头下,生与死都是一样的,平静,渗透在她的日常中。

拿起镜头,面见生死。

导演太坏了,透露隐私,又不让人靠近。

怎么说呢,太狡猾了。

真实即残酷,残酷即真实。

 9 ) 快樂結局(Happy End,2017)

1、布紐爾、夏布洛所批判的資本主義是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漢內克所批判的對象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了——前者的敵人我們很熟悉,就是資本家,後者的社會各階層之間不同的特性業已消失,所有人共享一種非人的無能感,如果二十世紀後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出了問題,災難必須所有人一起承擔。

可以這樣說,在快樂結局(Happy End,2017)中,漢內克關注的不是某個階級的處境,不過鑒於世界關心勞工階層已經夠多,這一次他把人類觀察集中在一個無望的高端中產家庭裡的三代,而一般人尚未經歷真正的資產階級內在的崩潰,在感覺上只是無法認同這光怪陸離的一家人。

佛洛姆理性的掙扎(The Sane Society,1955)中這樣描繪:綜觀十九世紀的社會特性,我們可以說在本質上它是競爭的、囤積的、剝削的、權威的、侵略的、個人的。

……在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去除了剝削與囤積,取而代之的是接納與銷售;去除了競爭,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朝著「協同工作」邁進的趨勢;去除了永遠增加盈利的努力,取而代之的是獲得一份穩固而安全收入的希望;去除了剝削,取而代之的是共享與散布財富;去除了合理與不合理的公開權威,取而代之的是匿名的權威——輿論與市場的權威;驕傲與征服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加卻又不自覺的無能感。

2、故事的表面非常零碎,可是在這麼碎片化的場景中,我們對每一個角色掌握得非常清晰——這證明導演的功力。

對於現代西方文明社會中人的無助、脆弱、徬徨、疏離,故事以職業災害到各種精神病(明顯如憂鬱症,隱蔽如愛與生存意志的喪失)所表徵,以至於不忍苛責每一個角色殘酷冷漠的行為舉止,因為我們對他們何以如次的原由抱以同情。

不過其中,我感到最為艱難的處境在伊莎貝雨蓓的身上。

3、快樂結局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即便它只是暫時作為慰藉的假象,難道有人想目擊老人沒頂?

4、若不是傅達仁向瑞士申請安樂死通過的新聞播出,台灣人不會理解為什麼電影中老人向理髮師尋求幫助的時候,說自己因為身體太健康而「遭受蘇黎世的拒絕」。

5、電影中的自殺與殺人,相較於愛慕(Amour,2012)完全是兩回事。

一般媒體所謂快樂結局是愛慕的續篇,是形式上的便宜的認知。

如果忘掉愛慕的故事,不把它當作理解老人行為的原因,單純就老人和小女孩在書房裡說的話,那是非常駭人聽聞的:他們彼此交代了如何殺人的過程。

尤其當老人一再追問小女孩為什麼要給夏令營的孩子下藥,女孩說:「我不知道。

」這時,老人露出了一絲曖昧不明的笑容,太驚悚了!

佛洛姆對於人的基本需求,其中超越的需求,有一個說明:倘若我不能創造生命,至少我能毀滅生命,毀滅生命始我超越了創造生命。

⋯⋯破壞性是一種次等的潛能,只要人存在,就有這種屬性的存在,他的力量與任何激情無二。

可是破壞性卻是創造性的唯一替代物,創造與破壞,愛與恨,並不是兩種獨立存在的本能,而是對超越的這一人性需要所提供的兩種解答。

 10 ) 所以你们是没看出来小女孩的妈妈是她杀的吗?

首先,恭喜国内终于有资源了,所以点没用的还有看了有字幕的自带优越感的都冒出来了。

其次,关于我的标题,请google一个概念:click-bait。

最后,优越感不是好东西,丢掉越早进步越早。

The best form of self flattery is self imitation.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中显现得太完美了。

也许Haneke大爷是想回顾一下自己的风格吧(一般都是老了的表现),这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一切元素:表面完整实际破碎的家庭,冷漠的人,底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冲突,还有各种镜头运用的方式,都是他以前玩儿惯了的把戏,但是这一次他好像没有像以前那样极端,虽然很多情节如他的前作一样都是细思极恐,但是实际上从视觉冲击力的角度来说大概相差10个Funny Games,所以大爷可能是真的老了吧。

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可能除了儿媳妇和那个襁褓中的宝宝)以外,都可以用“冷漠无情”来形容,让观众毫无任何共情感。

而导演实际上正是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欧洲上层中产社会人士的虚伪和可笑,夹在在这个看起来非常富裕的家庭的背景中的,是因为疏忽导致底层工人受伤而最后也因为有钱人有更好的律师而得不到赔偿的事故,是各种黑人移民艰辛的生活,还有他们的摩洛哥“仆人”(to quote Pierre)的被迫低三下四的情绪,让人不禁感叹巨大的阶级鸿沟。

这里面最可圈可点的角色就要数小姑娘Eve了吧,从电影一开始,她对她妈妈精确到每一个动作的视频分享拍摄,到后来去猜她爸爸的电脑密码,这个小姑娘展现出来的是让人恐怖的冷静与克制。

虽然在电影中我们得知她的妈妈是死于“神秘的overdose”,但是假设你有认真观影,以及认真揣摩小女孩和爷爷的对话,以及联想到她“毒害”过自己的小仓鼠这点,我觉得真相已经是呼之欲出的状态了,那就是她妈妈显然是她毒死的啊!

我记得她在尝试自杀后躺在病床上拆穿她爸爸偷情之后的话“我知道你不爱我,你没爱过我妈妈,你不爱你现在的老婆,也不爱那个Claire,我只希望你不要把我送到青少年收容所”,如果你看到这样的话还能觉得她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我佩服你的insensitivity. 最后,小姑娘和她的爷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我觉得也正是因为爷爷看透了她是一个真正的无情之人,所以认定只有她才能帮助他实现自己要死的愿望(可是最后竟然还是没死掉...当时全场都笑了......)。

于佩尔阿姨的角色和她之前在《她》那部电影中的女强人角色有点类似之处,而她可能也是这个家庭中唯一“正常”一点的人,可是我们从她和儿子那段对话,以及她儿子完全放飞自我的状态中也可以意识到其实她也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成功,但是她还是强打精神在保持这个家庭的完整,这点不得不佩服,就算最后她的儿子大闹她的订婚现场,她还要保持冷静安抚客人,着实可怜。

不过从我自己亲身现实生活中接触很多女强人的经历告诉我,很多女强人其实都是她这样的,不吹不黑......爷爷也是一个我想多说两句的角色,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爷爷这个角色是之前大师那部《爱》里面的男主角的延续,所以这部Happy End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那部电影的续集,爷爷虽然有时候显得脑子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非常明白他坚定地只想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自杀。

我看到一些影评说这部电影叙事很松散,但是我觉得恰好相反,这部电影不会像很多电影一样恨不得110%一般清晰地给你解释清楚故事的走向,但是实际上每一个剧情,每一个场景,都是有其用意的,而且会在剧情不断地进展之后展现出其用意。

比如有一段很长的镜头爷爷拖着轮椅走过长长的街道,拦住一些黑人青年,车水马龙的声音让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对话,只能看到他有求于他们,甚至摘下了自己贵重的手表,但是后来通过他和理发师的对话我们就可以猜到,实际上那个时候他是希望那些黑人青年打他一顿,或者用其他什么方法让他可以死掉。

这里导演的黑色幽默又体现出来了,去找黑人青年了结自己,这不是种族歧视是什么呢?

而电影最后出现的一组黑人青年,也是导演刻意为之,Calais是这部电影故事进行的地方,也是一个黑人移民大量聚集的城市。

这些细节都强迫观众在观影后思考,也是Haneke大爷最厉害的地方。

类似的手法在Hidden那部电影里面也有运用,包括通过视频去旁观别人,以及故意让观众听不到角色间的对话只能看到他们的动作等等,都是大爷玩儿过的。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没有得奖着实可惜,因为我能感觉到大师对自己个人风格回顾的仔细和认真,只求可以有更多人可以去欣赏它,并且喜爱它,我想大师也许也会满足吧。

五星的一部。

另,我想吐槽一句,这部电影的豆瓣简介是哪个脑残写的?

请问是Google Translate直接翻译的吗?

请你把它改一下好吗?????

《快乐结局》短评

5.5# 过于复杂

8分钟前
  • 林晔
  • 较差

《爱》后传。拼图一样一步步探索人物的过程有趣。大量远距离固定镜头,听不清看不清具体内容,制造想象空间和间离效果。看得牙齿发酸。绝望的老一代,毫无人情味欺凌弱势群体金钱万能的中年一代,彻底冷漠自我保护和偏激反抗的年轻一代。得不到爱的燥郁不是伤害自己就是谋害他人,丧失爱和共情能力的人

13分钟前
  • 草垛儿
  • 推荐

向来就对dysfunctional family情有独钟,所以老爷子&小孙女这对cp算是绝杀。haneke总是在我以为自己已经变好的时候让我跟他片子里人物的阴暗面共鸣。谢谢了?

18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推荐

看完一脸懵逼,明明说看到2/3会变喜剧啊,哪里喜了(ノ ○ Д ○)ノ 而且这么直白的dysfunctional中产阶级家庭,完全没有2nd degre啊,就是这么平铺直叙、这么赤裸裸。So what ? 现代人就是有病啊!及格分吧

23分钟前
  • beanie
  • 较差

与时俱进的哈内克,新媒体都用上了。难民,阶级差异,中产家庭的内忧外患,哈内克的表现方式太巧妙了。

26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推荐

当伊娃掏出手机记录老人自杀的时候,当最后儿女们从海水里救出老人的时候,这是一个happy end?冷漠与病态,散部在每个家庭成员里,当看透其本质之后,happy end在哪?何为快乐?剩下了肉体死去的却是心。熟悉的影像 不变的哈内克,依旧是冷到骨子里。

27分钟前
  • Parallax...
  • 推荐

boring到死

32分钟前
  • 糖炒栗子
  • 较差

杨德昌的编剧结构,安东尼奥尼和蔡明亮的情感内里,还夹带有欧洲难民危机和白左的些微现实映射,7.5吧,可以参考对比的影片有[一一][河流][夜][红色沙漠]

35分钟前
  • Futurismus
  • 推荐

竟续上了《爱》的故事。中产阶级的光鲜亮丽又一次不堪一击,老人丧失了活着的意义却求死不能,还要继续维持表面的体面。小女儿的手机拍摄加文字直播对叙事的辅助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尤其最后一段画面,冷静决绝,触目惊心。

36分钟前
  • ibelieve
  • 还行

挺黑色幽默的……

40分钟前
  • 死咗
  • 推荐

一些老技法翻来覆去的用,看不到一半就快进,也看不下去呃……

42分钟前
  • Spring
  • 较差

非常不像是哈内克会犯错误,游离视点,松散叙事,或许有些佳句,但总体更像是一个贪心新人导演,有呈现大家族野心但最后一切却浮于表面,可能是哈内克最弱作品之一。

45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哈内克不愧是哈内克

46分钟前
  • 炒煤能手
  • 推荐

爱,是老人用枕头捂死了陪伴一生的妻子,happyending,是小姑娘帮助老人把轮椅推入大海。爱的冰冷,死亡的温度,解脱与救赎,宅邸、家族、企业、虚假的亲密与隔绝的内心。

49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几条故事线完全没有交叉,所以感觉电影非常凌乱。既然想要表达家庭的冷漠,那就要更多的冲突来烘托啊,各讲各的故事,游离于主线之外了。

52分钟前
  • 较差

无趣。欧洲电影被好莱坞搞死不是没有理由的。

57分钟前
  • 苏辛
  • 较差

一般

59分钟前
  • minor
  • 还行

好不容易才沒有睡著

1小时前
  • LEI Gwoksing
  • 较差

Happy End一点也不Happy。最后女孩冰冷的镜头下,生反而比死绝望。生无可恋的少女也远远比求死的老人更让人心疼,这是对生活有多失望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中产阶级表面的浮华虚伪在哈内克镜头下铺陈开来,女孩一个反问,残忍的道出“你根本不爱任何人”,看得透彻明白。

1小时前
  • kiki204629
  • 推荐

不是很喜欢

1小时前
  • kkkkkw、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