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85年盛夏

Eté 85,八五盛夏,85年的夏天(台),八四盛夏,Summer of 85,Summer of 84,Eté 84

主演:菲利克斯·勒费弗尔,本杰明·瓦赞,菲莉皮娜·维莱芝,瓦莱丽亚·布鲁尼·泰德斯基,梅尔维尔·珀波,伊莎贝尔·南蒂,洛朗·费尔南德斯,奥罗拉·布鲁坦,布鲁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0

《85年盛夏》剧照

85年盛夏 剧照 NO.185年盛夏 剧照 NO.285年盛夏 剧照 NO.385年盛夏 剧照 NO.485年盛夏 剧照 NO.585年盛夏 剧照 NO.685年盛夏 剧照 NO.1385年盛夏 剧照 NO.1485年盛夏 剧照 NO.1585年盛夏 剧照 NO.1685年盛夏 剧照 NO.1785年盛夏 剧照 NO.1885年盛夏 剧照 NO.1985年盛夏 剧照 NO.20

《85年盛夏》剧情介绍

85年盛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亚历克西斯(菲利克斯·勒费弗尔 Félix Lefebvre 饰)是一位精力旺盛,向往自由的少年。一天,在独自出海的过程中,亚历克西斯遭遇了意外,所幸得到了大卫(本杰明·沃辛 Benjamin Voisin 饰)的出手相救才逃过了一劫。这次事件让两个少年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一个放荡不羁古灵精怪,一个沉着稳重心思细腻,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然而,当一个名叫凯特(菲莉皮娜·维莱芝 Philippine Velge 饰)的女孩出现在两人的生活中时,亚历克西斯和大卫之间的关系开始慢慢出现裂痕。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亚历克西斯负气出走,不放心他的大卫驱车在后面追赶,哪知道因此遭遇了车祸命丧黄泉。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隔离区2:终点站蝙蝠侠:突袭阿卡姆青春便利店童话镇第七季渠首欢歌告白实行委员会:告白预演青衣道师卡波特不如跳舞叛狱无间战斗传教士萨博马蒂报告狩猎十个月杜德治愈力康熙王朝阿拉伯漂移2拉撒路维多利亚犹大与黑弥赛亚完美超越凝视猎物有秘密的她恶灵你好,普雷马·科斯梅大师小木乃伊到我家新龙堂养老院太空孤航香草画魂缠身

《85年盛夏》长篇影评

 1 ) 一个夏天

2021年看的。

时隔一年,有关剧情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是对那种热烈的青春气息但还有些印象。

这是一个发生在海滨的故事,阳光、海浪、少年人,邂逅、亲吻、许诺言,种种浪漫因子交织在一起,构成极致的夏天。

如果是夏日限定的爱情不够令人印象深刻,那么与爱人死别的结局也足以本be美学爱好者感到满足。

片中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词。

如果把这句话抽离语境,单纯作为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态度来看,同样很有参考价值,但用在句中映射二人的关系也很妙。

最爱的一句诗

 2 ) 85年盛夏

如果你爱好死亡 那你一定是疯了为何要浪费时间 我们都是凡人看着那熟睡男孩的脸庞 我理解为何大卫要救他了 也知道那天早上 他为何来救我你应该跟我一起发誓 不管谁先死 另一个人承诺 要在他的坟上起舞不要试着去懂所有事情 有些事情你永远不会懂 承诺就好我承诺 为了你 没有其他理由或许我爱他 我相信是这样 我爱他的程度如同我对这个字的理解 你是如何知道 我总是以为我知道 当那分钟发生之时 但我只知道 我对他的渴望永不满足 我人生的每一秒都想与他共度 但当我和他一起 一切又如此不够 我想要看着他 抚摸他 感受他的抚摸 我想要我们永远在一起 3628000秒 但结束的开始不是个好片刻 它如此琐碎 平庸 如此悲哀 你像丢旧袜子一样对我 让我去停船 好让你去玩你的新玩具 你甩了我 然后假装一切都很好 我想 都是我的错 因为我 他死于愤怒 不 摆脱我他很开心 所以他飙车庆祝 他终于进入他的永恒泡泡 他有梦到吗 他有试着活在自己的梦里吗 我们创造了我们爱的人

 3 ) 一个青少年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随思随感随想

david的那种行为出于他的insecurity,alex是一个恋恋不舍的男孩,当然他们两个的性格行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和童年经历的影响,真想学学心理学来好好研究一番。

我有点像alex,我也向往那种美好,我也会虚拟出一个美好人格往一个人身上套,但是事实是我往往是一份感情背后的heartbreaker,所以我看这部电影有没有得到方法论呢,没有。

电影没有义务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它让我对自己的认识更深了。

并且,我身处中国就读于一所省重点高中,我还没有经历过海滩夏日,公路奔驰,夜晚聚会这些,但这部电影为以后可能会经历这种经历的我预演了一遍,这就很好了。

青少年的矛盾很尖锐,一方面他们想追求一段轰轰烈烈的恋爱,一方面又会被现实所迫,不得不面对物质的问题,但是我看自古以来就是会有源源不断的青少年会去做85年盛夏这样的事,我对此有个概念称之为passion。

你活到十五六岁就是会有这种passion啊,剧中的alex才十六啊,换算过来他应在中国读高二,噫,这不就是我的今年和去年吗,可是我的高二大部分都在学习,我只能利用短暂的周日假和月假去做一些“廉价”{或者称之为小本,还是小本更合适一点,我真适合写论文哈哈哈哈}浪漫。

比如听lorde的melodrama,约我的好朋友我喜欢的那位在小县城上逛或者晃悠或者just兜风看风景,我们的小县城就是这样,小。

我怕我的未来,但同时我又期待着未来。

这种矛盾心理已经在我的心里上演无数次,青少年就是会有这种感受啦。

一方面我没什么钱,我吃啥买啥都要花我父母的钱,另一方面我又喜欢追求那种“速度”{没错就是电影里说的那种速度}。

这真是好愚蠢啊,我连汽车都开不会,却骑着刚刚学会的小电动在人防公园里把马力开到最足;明明我手上没有多少钱,但我就是享受那种消费的感觉,买烧烤买冷鲜牛奶但就是买不起想要的贵玩意。

我认真想过我以后要去干嘛{plan}。

比如要考个很好的大学,做一个自己想做的工作,鄙夷那种充满秩序感的平庸的生活,做一个类似于我表姐但是又不会囹圄于中式婚姻的人、若要对这种思想进行溯源,那必定要从改革开放说起,从我出生的家庭和我的童年说起。

到这里我就想扯扯我的前半人生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耐心看下去,不好意思啊。

留法少年邓小平不像毛泽东,很懂,他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于是改革开放一声令下,大量外国文艺作品引进中国,当然也引进了外资,西方的思想也传入了中国。

什么wild and free啊,disco啊,我都向往。

我很小就会玩电脑了,英语学的很好,这让我和别的农村娃不同,我眼界广。

所以当我听到我同学还有老师都在谈以后的就业问题的时候,我就是有点惊奇的,为什么要想这些屁事啊。

那时候我大概就想着过一种不同于别人的生活,所以我就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中必要的手续,比如考个重点高中,考个好大学,我都在做啊。

再说说我的家庭,我爸是大男子主义者,我妈是保守思想典型妇人。

我小时候生活在很幸福的家庭,但从某一个时刻,{这个时刻大概发生在2020-2022},我感受到割裂破碎感,所有的东西都没有以前那么美好了。

虽说在这个时刻以前我也隐隐约约意识到这一点,但真正清晰的知道是在我认真听了liberation之后,那时候我的思想条件都成熟了,我借着这张专辑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以前那么美好了。

朋友们一聚会就开始玩手机,大家都在想着搞钱。

Chinese文化搞得那么差,还大谈文化自信。

我简直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很不满。

但此时我的力量是很渺小的,我只不过是一个陷进中国高考体制的一个高中生而已,我做不了什么也没有什么能力去做。

我只能好好学习。

所以我就学呗,所以、。。。

再说的话就是以后的事了,而我现在的身份就是一名准高三学生。

离高考还差一年。

话说回来,所以我会经历david和alex的这种生活吗,我会做爱吗,我会为一个人做很疯狂的事吗,听听内心的声音,发现那种passion在召唤我,他要让我做很了不起的事。

古人对自己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但是我今天上午思考过,人有时候就是需要一点唯心主义的。

人在事前想过的东西,往往在事后就成了心灵应验。

但我就是那种缺乏勇气的人啊,我已经留下很多遗憾了,这些遗憾或多或少的影响这我的以后,影响我下一秒的生命体验。

电影的结局是什么来着,alex摆脱了以往沉湎于david死亡的状态,跟之前那个醉酒男子sailing去了。

sail,放在中国古代士大夫话语下依旧是漂泊无以的不定感啊。

人这一生,难道就要一直sailing吗。

不行,再这么问下去又要陷入虚无主义了,这个虚无主义真是害死了我,我高一上学期就是有那种感受,每天晚上过的很不好,因为初中朋友因政策分流而离去,高中理科之难,我每天的情绪就是很悲观的。

emotional。

但是现在的我很奇怪,因为我高二很有一段时间会怀念那那段日子呢。

因为高一十三班的人们都很真诚,他们在我因为分科而要去文科班的时候感到不舍,我和我的同桌都有话聊,但是在文二班,大家都像同事一样,奔着高考,女生之间黏黏腻腻,男生有大男子主义,我很不自在。

这是什么现象呢有一天我做语文晚练的时候,那个答案就写着那句话,忘了。

反正现在看来就是一种畏难心理的体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史记,商君列传}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第一句话}我把这两个句子写在积累本上。

人总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会本能地怀恋过去。

我还想起了班主任的那个人性贱种论,但是我不想展开了。

我现在没有写作头绪了,赶紧结束这个评论。

总之这就是一个青少年看到这个青少年电影之后的所思所感吧。

或许多年之后的我再来看看现在的我于二零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十八点十分写下的这个评论,也许会笑或者有别的感受呢。

祝好吧。

这个电影我挺喜欢,有点call me by your name那味,也是sad ending,也是一方喜欢上了女人。

又是那句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感谢这两部电影给我带来的美好时光。

八月二十号开学,而我下午还在看电影。

 4 ) 你在谁的坟头起舞?

在看完电影后,心里有一种久违的治愈与愉悦,因为不管是这个故事本身还是拍摄,都有够精彩。

再回到豆瓣看短评时,却意外的发现很多友邻只给了三星,电影整体的评分也只有6.9分。

很讶异,于是看了一下大家的评价,有一些与大家不同的观点先抛出来,然后再说为什么我会觉得这部电影很精彩。

1、很多人在说结尾Alex很快就找了新的帅哥朋友,很快就从David的死亡中走出来,这就是电影所表达的青春的肆意与浅薄额,我很不赞同。

第一,Alex找的这个人为什么不是其他人,电影一开场海滨小镇就不乏帅哥身影,为什么非是那个醉酒男?

因为醉酒男很帅?

不。

因为醉酒男跟David有过关系,所以,Alex才会在那一刻突然被击中,从而主动进行搭讪。

这恰恰说明,Alex想要找的,是跟David相关的东西,他并没有走出来。

第二,就是电影中的Alex不像是那种会主动跟陌生人搭话,并且在不熟的情况下会邀约他人上船玩的人。

那这更像谁呢?

很明显是David。

看完电影的那一刻,我很难过,就是我在想这个故事,为什么要把David写死,这么美好的人物死了多可惜。

可是有一瞬间,我突然想到,有什么东西是不会死的呢?

David跟Alex到了40岁未必会继续这样美好,就算会,再过几十年,大家也都会死,所以死亡简直是一种必然。

死亡和消失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从没有被人理解过。

如果Alex理解David,那么David就没有死。

Alex用自己的生命在延续David的行事风格,Alex身上已经有了David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就没有结束,以后Alex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是在跟David共享,因为David在影响Alex做出选择。

这跟在坟头跳舞的约定有某种类似的关联,在坟头跳舞来怀念你,最好的祭奠/怀念你,就是把我的生命分出一部分写上你的名字。

所以,结局Alex找到醉酒男,一起登上船出海。

这不是另一起新的激情事件。

而是,在没有David的世界里,这是最后的,在坟头悲哀的舞蹈。

2、解读David是花心公子,解读这个故事是无聊的爱久生倦的俗气故事这个我不完全否认,只是我个人可能会读到另外的一些滋味,而这些滋味,足以让我动容和心碎,从而支撑我认为这是个好故事。

首先,关于David这个人物,我想稍微聊一聊。

David跟Alex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这种截然不同,第一是两者的生活态度,整个电影永远是David带着Alex去喝酒、去飙车、去改变形象,而Alex几乎没有带给David,除了陪伴。

最致命的就是,单纯的陪伴,本身就很容易让人想要逃离,因为它太像一种剥夺和控制。

另一个层面的截然不同,是两者的情感观。

David是不想被一个人拥有,“谁都别想拥有我,我不属于任何一个人”,这是很现实的情感观。

而Alex显然,是一种书本里的情感观,衷心不变,长久,跟我们在课本里读到的故事一模一样,可是真正生活过的人就会明白,David的情感观才是真实的情感观。

所以,在学生时代,遇到一个有着这样情感观的David,本身就已经够好玩有趣了,况且David还深情过,流泪过,似乎在于自己的情感观对抗,这就已经足够打动人了。

其次我想说关于David这个人物,Alex第一次因为翻船被带回家,David妈妈见到Alex,问David说:你把这个孩子怎么了?

你可以想想,David之前做过多少坏事,闯过多少祸?

在中学时代,这就是典型的痞子、混混型学生。

而Alex典型的乖乖男。

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会交集在一起,原因是为什么?

只是因为David是好色之徒?

电影开场足够好的一场戏是:Alex翻船了,即将有风暴来临,这个时候一声哨声,David驾船从海面驶来,这个镜头的出场我想给满分。

David乐于助人,欣赏美物,愿与之发生联系。

他想闯入很多人的生活,并且为此付出积极的努力。

这说明,这个人很孤独,并且它很努力的在追寻什么东西。

在电影里David遇到醉酒男,遇到篝火弹唱歌手,遇到女主凯特,他都透漏出友善甚至是爱意。

他太想进入别人的世界了。

看起来玩世不恭,其实内心非常缺乏爱。

所以对任何人都保有被爱的奢求,从而自然而然的释放自己的友善。

我猜想这跟父亲应该有莫大的关联。

有注意到Alex和David在家里朗诵了一篇诗歌之后,Alex试图聊起过世的父亲的角色,而David神情冷漠。

从那个时间起,我就已经预感到两者的梳理。

Alex太想抓入David,而David突然意识到,似乎Alex并非自己追寻的东西。

所以,把这个故事解读为爱久生厌的渣男行径。

我更愿意去想David到底在追寻什么?

David之所以为David,使得他迷人。

David之追求的David,使人心碎。

最后,不管是从故事的整体性来说,还是拍摄手法、台词方面,我都觉得有很多亮点。

比如在酒吧里,给对方带上耳机,自己身处一个快节奏,对方身处一个慢节奏中,我觉得是一个很高明的撩妹手段。

还有被诟病的采用了跟《登堂入室》一样的文本结构。

这一点,我也不明白。

但其实思考下来,会发现两者会有本质的区别。

《登堂入室》是引导你去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是一个悬念进行时。

而《85年的盛夏》更像一个悬念揭晓,会让我们去想学文学的都是变态?

怎么杀的人?

到底尸体是什么回事?

同一个文本在引领两种悬念的时候,居然都适用,从文本写作的角度还是能带给人思考。

其他的不写了,改变人是很难的一件事。

我只想表达我的喜欢。

《85年的盛夏》值得5星,我心中的分数是8.0分。

感谢这样的故事,给人以力量和治愈。

感谢那些David一样的人。

曾在我的青春里打过照面。

谢谢你~

 5 ) 士之耽兮

我还清楚地记得,刚刚满十八岁的时候,为了备考和前座的女生对诗,她说完这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后望着我,等我接下去时那种讥讽中带着怨恨的眼神。

当时我想,这一句我会记很多很多年,也许会记一辈子。

多年以后,我看到电影结局Alex火速搭上新男人时,蓦地想起了这句话。

片尾字幕时间,我在座位上默默回忆了一下,看电影时那种憋笑的感觉消失了,因为突然明白自己当年也很可笑,并不比电影里两位主角高明。

一直觉得很多爱情电影是给现实中情感不顺的人准备的,所以一个个拍得真善美又假大空;而国内愈演愈烈的对"从一而终"的病态追求,让我有种回到封建社会的错觉。

即便这两种类型的作品被我视为糟粕,回头一想自己还是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影片用大篇幅描绘Alex的嫉妒和在David死后的痛苦,导致我默认了Alex在结局"不可说";然而,情节正好相反,让我吃了一惊,但马上明白过来影片的意思:人死了,契约完成了,何不翻篇呢。

活人尚且不值得为之要死要活,何况一个死人。

影片的母题其实很陈词滥调:"爱与自由人格的矛盾"(David)& "爱的排他性和占有"(Alex),在不同版本的爱情故事中已经无数次被诠释,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Thomas和Theresa,比如【英国病人】。

85在这方面的处理显然是浅薄的,但这种浅薄不足以成为一种缺陷,因为少年本身就是浅薄的:爱情始于对方还过得去的脸蛋和身材的性吸引力,一起坐坐过山车、玩玩碰碰车、打打架、上上床就可以升级到如胶似漆,而后新鲜感过去了便是厌倦——用Alex的话说,"结束的开始"。

甚至连他对两人关系持续时间描述精确到秒的矫情劲,都贴切诠释了他爱的不是David,而是"他自己的幻想"。

但对于我而言,对少年心性如此描绘反而是最真实的。

我并不相信十几岁时的爱情可以深刻到维持一生的地步,更不觉得一辈子应该绑定在一个人身上,但是这种基于性吸引力、幻想和日常相处点滴的爱是那么单纯难得,谁又能断定什么"灵魂共鸣"的爱情比这更高级呢?

至于影片的核心情节——"契约",可以说设定的很巧妙,既双向补足了两位男主角的性格描写,又赋予了影片一种吊诡又喜感的气质——或者说,即使你并不理解,看过后肯定会记得"坟头跳舞"这种难得一见的情节,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设定无疑是成功的。

David提出这个契约和他关于速度的论述,几乎是明示了他的心理问题和结局,令我直觉他很早就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最后的死亡有刻意报复Alex的性质,就像安娜·卡列宁娜的自杀有报复弗伦斯基的成份;而Alex对这个契约的坚持令我看到那种珍贵的少年心气,虽然整个本应该是悲伤煽情的过程实在充满了喜感,真真切切的"哭笑不得"。

我不知道欧容是不是故意拍成这种效果,但这种奇异观感正是我决定写点关于这部影片的东西的原因。

David和Alex甚至也让我想起对我影响极深的《挪威的森林》中的直子和渡边,前者死于十八岁,永远十八岁,而后者决意带着对前者的回忆,坚强地活下去。

提了这么多,可见85在总体剧情上乏善可陈,处处有别人的影子,不过话说回来,世间男男女女的悲欢离合也就那样,青春年少时就更是来来回回那些事,几乎每个人都沉迷其中过,几乎每个人都要学着从中脱身,然后像结尾的Alex那样以更成熟的姿态去勾搭下一位,只不过有人是轻巧地一转身,有人是碰得头破血流罢了。

 6 ) 盛夏与少年

何必浪费时间呢,我们都会死。

其实David一开始说的这句话,就能预见他们的未来。

整部电影节奏很快,没有什么拖沓的情节,法国的夏天谁会不喜欢呢。

海边的风,少年之间的爱,或者不爱。

Alex最后跳的那支舞,是他最后对David的爱,对他心中爱人的幻想,后面他与Kate和解,说出真相,甚至重新登上那艘船,找寻新的爱人。

都是必然的。

世界不是谁一个人的,记忆里的他随着文字永存,只要文字存在,他就还爱着他。

 7 ) 亡夫回忆录

85年盛夏 (2020)7.12020 / 法国 比利时 / 剧情 同性 / 弗朗索瓦·欧容 / 菲利克斯·勒费弗尔 本杰明·瓦赞弗朗索瓦·欧容这是我第一部欧容,随着春天的到来,夏天的将至,这部作品似乎为很适合迎接夏天,或者送走夏天。

初看,这似乎是一个轻盈的故事,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死亡开始渗入,似乎有点丧,但是更多的是85年盛夏独特的回忆。

片中的几大关系是全片的看点

他与文学老师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为稳固的,也是男主人公找寻自我的基础,老师与他有着不可描述的关系,但没有任何事情凌驾于这个关系之上。

 8 ) 狗血却又真实

让人想起了My Own Private Idaho那迷茫阴郁的River

去年国庆下的资源,一直找不到字幕,索性放弃,今天突然发现了有字幕资源,连忙破例看了下,我很满足。

当时看总有点时空隧道的感觉如此狗血的故事却在欧容手下拍得让我春心荡漾,不愧是我粉的第一个导演。

电影的处处都会让人想起cmbyn,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暗示的六个星期,没有太多束缚的同性之爱,只不过从意大利搬到了法国。

如果说cmbyn是文学版文青yy,那Eté 85就是狗血版现实写照。

相对于前者,后者自然显得低级,原著本身就是地摊文学,前半段的爱的梦境也因为篇幅等问题过得太快,让人难以共情;演员上自然也差上一筹,导演还得用旁白去解释人物的内心,但是对于我来说瑕不掩瑜,我依旧热爱这部电影。

相较于配乐虽然不如cmbyn,却也令人印象深刻。

世人因为故事的狗血,渣男的言论而贬低这作品,与cmbyn相比,这些因素却也让之与前者相比多了些真实。

当然,对于死亡浅尝轭止的探讨以及两者化学反应较少的铺垫都是让人吐槽的点。

但是开头悬念的种植,往后两条时间线的不断交叉却又让整个电影更具备看头。

篇幅远少于cmbyn,还有些无意义的片段,让David刻画得非常粗糙而不被理解,但是这粗糙朦胧的他却也应合了Alexis梦中的模样。

感觉有点让人想笑歌曲Sailing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舞厅蹦迪,那神似苏菲初吻的镜头也是有趣,它预示着梦的开始;到结尾坟头的蹦迪,他癫狂,情感的肆意宣泄标志着与David这段刻骨的爱恋结束(这坟头蹦迪让我想起了pulp的FCL,又想再听一遍)。

看到他在那里癫狂的蹦迪,我并没有觉得太多的滑稽,更像是五味陈杂。

结尾与醉酒男子的重遇也令人浮想联翩,那闪耀的日光与湛蓝的海水,让我回想起了那个令人兴奋的“春梦”,让人流连忘返。

电影确实是个造梦的好玩意儿,那悲喜的不断切换,让人不适的同时却觉得蕴含了点其他的意味。

他们因为一次翻船而相遇,然后迅速开始了火热的相互爱恋。

公路飙车,影院亲热,游乐园打架,舞厅狂舞,上班偷情,所有的浪漫在此显现无疑。

因为异国情人的出现,让所有的美好开始展现原有的模样,他们争吵,他们追逐,梦死了。

因为一个誓约,让他不顾一切想看见他,想履行它。

坟头蹦迪见证了这段狗血热恋的结束,往后仍然还有大把的人生考验在等待着他。

那极具复古感的色调与镜头,80年代的流行金曲,一场浓烈而又不顾一切的爱恋,青春的狗血与肆意,不得不说,很让人沉迷。

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憧憬反观自己,似乎这个内敛的男孩没有任何值得吹捧的青春故事,平凡得真实。

互联网缩小了人与人交谈的距离,我享受着与异国hottie的偶尔撩骚,短短几天的逐渐熟知,恍然回想,就感觉自己演了一部电影似的,它似乎成了我的造梦之所。

我知道这必然是有始无终的对话,但是我享受着偶尔被勾起的性幻想,它是孤独绝望的我的一丝慰藉,我知道它不可取,但是我总控制不住。

我们都幻想着Before Sunrise式的偶遇,而现实只会是上班下班,周末宅家似的封闭。

人生有很多活法,只不过都太过懦弱而选择安逸,爱情本身就不是为这群人服务的,命运只会垂怜那些抗争过的人,所以我们该干嘛?

同样死亡题材的时光驻留(比此作品探讨得更深刻),欧容手下的那诱人的Melvil,在十多年的岁月洗涤下却面目全非,让我几乎没认出来,岁月确实是把杀猪刀。

(不过依旧很🉑)。

死亡这个命题很神秘,又很吸引人,它的到来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些濒死人近乎玄幻的描述使得它越来越迷人,越来越让人好奇。

耳边响起了舒肤佳的Death with Dignity,我也希望如此。

肝完了这个感想,却已午夜,我憧憬梦境的来临。

但是不要再像上次那样破碎了,给我个身临其境的全套体验可否?

 9 ) 用魏尔伦和兰波的两首诗,对应电影上半场与下半场

艾登·钱伯斯在年近50的时候写出了《Dance On My Grave》,弗朗索瓦·欧容在52岁的时候拍出了《85年盛夏》,已经饱经风霜的两个中年人创作的青少年题材作品,注定不再是少年心态了,或多或少沾染着后知后觉的遗憾和经历过后才会有的感悟。

85年盛夏,对应着海浪、帆船、绿荫、摩托车、沙滩、阳光,明亮快乐;Dance On My Grave ,对应着坟墓、死亡、尸体、不羁、脆弱、反抗,阴郁疯狂。

这就是电影的上半场和下半场。

电影中艾利克斯读了一段魏尔伦写给兰波的诗,戴维很默契的接上了后面几句。

两个人都被同一位文学老师欣赏过,也都知道这对著名的诗人文青同性爱人魏尔伦和兰波,这巧合也挺“天造地设”的。

就分别用兰波和魏尔伦的两首诗,来烘托下上半场和下半场氛围好了。

兰波《十七岁的年龄,我们无所顾忌》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一个美妙的晚上,去他的柠檬水和啤酒,去他的吵闹咖啡厅灯火熠熠!

——我们去散步道绿色的菩提树下悠游。

菩提树闻起来芬芳在六月的美好夜晚!

空气有时如此温柔,弄得我们闭上眼皮;带着种种声息的风,——城市并不遥远,——有葡萄藤的香气和啤酒的香气……前半段像这首诗一样,浪漫快乐又美好,出海时英雄救美偶然相识,随后一起在阳光不错的天气逛集市,在晚霞中骑摩托吹风,去游乐园派对夜游,懒洋洋地躺在一起看书...俨然是另一部Call Me By Your Name.但事情并不简单。

谈及青少年时期,欧容曾经和记者分享过这样一段话,“青少年时期是忧伤的孵育期,是个幻灭的时期,我们发觉爱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父母的权威、他们说的话未必是真实的。

所以是一个所有事情都开始分裂的时期,这是非常暴力的,因为这之前,我们还在孩童的理想化中。

”残酷和温柔并存,喜剧和悲剧并存,这才是现实。

戴维和艾利克斯对待感情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

需要不断更换伴侣维持新鲜感的戴维,只是把这当作一段夏日恋曲,激情和好奇一旦褪去,这段关系就该终结了,他的恋爱方式像暴风雨一样,来势汹汹,然后迅速消失,干脆果断,喜欢就交往,没感觉就分开。

他喜欢的不是另一个人,而是一段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但暴风雨过境后,总是会留下一地残骸。

艾利克斯有在认认真真地对待这段感情,并且“心甘情愿成为他的俘虏。

”,把所有激情还在场时的承诺都当真了。

在原著里,艾利克斯是个“怪异”的少年,只有戴维愿意对他好,愿意帮他剪头发、选衣服,和他一起兜风,当一个从来没有被这样对待过的人遇到一个对自己无比温柔的人,必定会全身心地沦陷,这样就很危险,感情一翻船他就会做出一些很可怕的举动。

我们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摆脱了自己的过去——惟有这一点最为重要。

魏尔伦《绿》让我的头在年轻的胸上得到栖息, 你最近的吻还在他上面留有印记; 让它栖息在猛烈的暴风雨后的宁静里, 让我微睡片刻,既然你也要小憩。

你瞧,我们得学会宽恕一切…… 你瞧,我们得学会宽恕一切, 因为这样我们将会是最幸福的, 虽然在生活中也有悲伤的时刻, 至少我们将会在一起哭泣。

…… 让我们做两个孩子,两个年轻孩子,不对任何事倾心,对一切只有惊奇。

悄悄走到纯洁的榆树下,面色苍白地 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宽恕。

无论拍电影还是写作,作品中都存在创作者本人的情感投射。

欧容从1993年执导第一部短片《少年维克多之烦恼》开始到现在第19部片《85年盛夏》,他的大多数电影展示的都是情欲纠葛、少年心事,也几乎从不缺LGBT元素。

欧容在采访中说过,戴维突如其来的死亡,可以被看作是八十年代艾滋病爆发的隐喻,这让无数同志群体找不到爱情的出口,《夏日吊带裙》也探讨过。

没找到正确的发泄方式前,艾利克斯扮成女孩去看戴维的尸体,甚至不顾别人的目光疯了一样趴在戴维的尸体上亲他,又深夜去挖戴维的坟墓,在他的坟墓上听那首他放给他的音乐(《初恋》)。

艾利克斯面对众人对他在坟墓上跳舞这一行为的误解,不做解释,不做道歉,他知道身在故事之外的人无法理解这样看似异样的行为,说了也白说。

在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用写作当出口,发泄汹涌繁杂的情绪,这也成了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

艾利克斯说,在写作中他感到那些自己曾经做过的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变成了书中的角色的行为,间接杀死戴维也不是自己,而是一个角色。

这样的投射是否在现实世界的创作者身上也有体现?

合理怀疑一下,弗朗索瓦·欧容是否也在用电影创作的方式,在回忆中重塑青春?

他在《花容月貌》的访问中谈到青少年题材的电影时说,“法国甚至世界上有很多青少年题材的影片,让我感觉很理想化、美好化,可我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却是痛苦而艰难的。

所以我想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方式和经验,远距离地、以另外的方式重新谈论这个话题。

”电影所呈现的结果是,艾利克斯通过这种写作投射的方式,得到了自己的宽恕,和过去那段疯狂且偏执的青春告别,蜕变成了一个敢在沙滩边邀请别的男孩去出海的少年了。

 10 ) 耻度很大,彩蛋不少,剧情却像地摊货

看死君:“花园”的第26期,我们要推荐的是欧容导演今年的新电影《85年盛夏》,入围第73届戛纳电影节官方片单。

尽管影片的口碑褒贬不一,但欧容的导演功力依然不俗。

他就是那种能够把地摊文学拍出独具欧容电影风格的导演。

栏目| 花园作者| 德卡的羊提起弗朗索瓦·欧容,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这位生于1967年的法国中生代导演,比起同代更多驰骋于各大电影节探索艺术可能性的同僚,他则更像是那个躲在小角落,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拍着自己感兴趣的题材的另类创作者。

弗朗索瓦·欧容无论是他电影中的种种奇情桥段、对欲望的探索与拷问,还是各色俊男美女的演出,甚至是导演本人堪称英俊的面容,都为影迷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欧容与梅尔维尔·珀波在前作《感谢上帝》中,欧容来了一次惊喜转型,不仅将目光转向纯正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题材在当时更是一宗尚未完结的性侵案件。

其克制的叙述与对抗的勇气都令我们深深感到折服;最终夺得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大奖,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它的价值。

《感谢上帝》2020年,欧容终于又带来了他的新作,这也是其第十九部电影长片《85年盛夏》。

但看完后我却忍不住感叹,或许是因为两年前的《感谢上帝》没有收获到预期的好评,欧容好像再次回到舒适区,回到少年的爱恋和成长,不免让人略感失望。

这里可以插一条关于片名的趣闻。

持续关注本片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本片原定名为《84年盛夏》,但因为在本片中非常重要的一首插曲《In Between Days》的作者The Cure乐队表示这首歌发表于1985年,如果执意叫这个片名他们将拒绝授权,最后只好被迫改名。

因为新冠疫情,全世界影视业都困难重重,电影院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闭关期。

一年一度的戛纳国际电影节盛会也不得不无奈缺席,仅仅公布了一批入围片单,而本片就包含其中。

就如同诺兰的《信条》试图拯救全球院线那样,本片也被媒体视作拯救法国院线之作,毅然决然地赶在夏日与法国观众们赴约。

如今,我们也终于得以在这个深秋观看本片,在凉意渐浓的时节重新找回夏日的激情。

如果单看放出的海报,我们不免要同前些年大热的影片《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作比较。

这两部电影的确是有不少相似的部分,但从根本上而言,则并不是一回事。

所以最好也请不要抱着这样的期待去看待本片,不然恐怕会让你失望的。

本片根据艾登·钱伯斯的小说《在我的坟墓上起舞》改编,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欧容”的故事。

影片中的主要情节是一次爱情回忆,发生在1985年的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主角是两位俊美的少年,文静又有点羞怯的亚历克斯(Alexis)和热情而又火热的戴维(David)。

两人因为一次帆船意外而彼此相识,需要被关心被理解的亚历克斯遇到了戴维,之后便火热地陷入甜蜜的恋情。

公路上骑摩托、电影院亲昵、杂货店一同工作、游乐园狂欢、夜店里热舞等等,大量爱情片经典桥段在前半段故事中轮番上演。

荷尔蒙在阳光下升温洋溢,简直是没有最浪漫,只有更浪漫。

但前半段有个问题是,因为情节编排非常紧密,会感觉一切都太过匆忙。

虽然这一切仅仅只是一场时长六周的回忆,但影片终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那份短暂的美好。

我们感受不到两位主角之间情感的连接,也就无法让观众们与人物产生共情;当然更感受不到的是导演对于镜头下人物的关怀。

随后的故事当然不会是这样顺风顺水。

似曾相识般,一名异国女孩的出现,转移了戴维的注意力,也导致了亚历克斯的妒火暗烧,最后迎来了那个爆发的时刻,两人争吵起来,关系就此破裂。

最后,你可能以为结局是二人破镜重圆,但很明显,如果这样俗套,那就不会是欧容了。

情节的突然变奏,是欧容的惯常手段。

在此之后,故事便急转直下。

亚历克斯一气之下转身离开,旋即又骑上摩托车去追逐戴维,以致遭遇事故,酿成悲剧,猝然逝去。

此前两人在交谈中提及的“死亡”主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然而,在戴维猝然离世后,亚历克斯的悲痛与诸多举动,并没法有效地打动我,一切都是如此的表面。

应该作为高潮段落呈现的坟墓之舞,尽管做足了铺垫,但情绪的感染力仍旧极其有限。

甚至因为这一动作的特殊性,会让这一段传递出的感觉更多是诡异甚至戏谑的,对于观感的伤害可谓是非常大。

当然,影片中也有一些呈现得不错的动人段落,16mm胶片拍摄也为影像赋予了浓郁的复古质感,微微泛红的色泽非常贴合80年代风尚。

还有开场处海滩边的全景镜头,仿佛穿越到侯麦导演《沙滩上的宝莲》或《夏天的故事》之中。

夜店热舞中突然被戴上耳机,舞曲瞬间转换成抒情曲,则是致敬法国经典片《初吻》。

情境扭转并延宕至下一个镜头,在紫色的晚霞下驾船、骑车、拥抱,也是全片堪称最精彩的一个浪漫部分,简直美不胜收。

另外一些有趣的地方在于,诸多欧容此前影片中的小趣味都在细节处回归,诸如主角的女装打扮会让人想起《新女友》,同老师探讨文学创作则宛如《登堂入室》,还有欧容御用演员梅尔维尔·珀波的惊喜客串。

但这些看似自我致敬的设置,都注定只是影片中的一道甜品,而非用心烹制的大餐。

总的来说,就是一切当然都在预期之内,甚至因为一贯的人文关怀此次显得较为薄弱,影片叙事上的Drama感便导致了观看体验上的不平衡。

唯一算作突破的可能是,比起早年的欧容,尽管采用的叙述方式是借主角亚历克斯之口的回述,但本片展开的视角确实要更加稳重和冷郁。

似乎是欧容到了中年之后,选择用更加冷峻的目光在审视着青少年们的萌动与成长,因而影片结局当亚历克斯又遇上了另一位男孩,或将开始下一段恋情。

从主题上看,影片蜻蜓点水地探讨了死亡,似乎和导演本人的经历有所联系,但好像也只局限于模棱两可的地步而已,以至于具体如何我们亦无从得知。

所幸,这样一套养眼阵容带来的法式夏日恋曲,也确实是这个秋天不该错过的惊喜了。

栏目| 花园;作者| 德卡的羊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85年盛夏》短评

这是什么鬼电影?

6分钟前
  • 孝宸
  • 较差

最好的地方自然是两位演员的化学反应,一切都是如此浑然天成,甚至,为了在电影中毫无保留地呈现出这种纯真原初的感情,欧容选择隐藏自己的导演身份,只是将叙述逻辑进行了巧妙的转化,情节发展和时间融合完全靠演员自身推动。正如在墓地时,那首熟悉的Sailing从Alex的耳机中传出来,Alex是那么格格不入地用力跳着舞,彷佛这不是一首包含了愤怒和悲伤的、复杂的歌曲,这般宣泄就像在酒吧夜场,为他戴上耳机后的David那样。不管是Alex还是David,他们都需要进入那个隐形的泡泡,要无限靠近彼此,才算和这段感情好好的道了别。

10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3rd HIIFF# 展映-天涯海角。#7500. 入围Cannes 2020。应该是个主竞赛级别。欧容平均水平以上的作品,用了叙事性旁白但是没搞不确定叙事(比起[登堂入室]还是差点意思),这初恋拍得闪闪发光,真是好看极了。“迷恋死亡”是欧容早期作品的一贯主题,这个意义上作者性还是蛮完整的。完全没想到的是片子化用了自己当年成名作短片[夏日吊带裙],还用这么一种有趣的方式。工具女主角的法语简直笑死人了,好评;literally坟头蹦迪,好评;Rod Stewart的"Sailing",好评;男主颜值,好评;各种金句,好评。这片太适合在海南看了(以及这种片子大概错过也是错过,大银幕挺难再见的……)。

1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看了快二十分钟才发现这不是《八四年夏天》的续集…

17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补标

21分钟前
  • 星际牛奶
  • 较差

只有欧容才能把这样的故事依然拍得我心甚悦,镜头和音乐和抓人,坟头蹦迪也居然不违和,谁还不是个那些年被[知音][萌芽]毒害过的青少年了......

2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还以为Frantz标志着欧蓉彻底成熟了,结果还是忍不住搞些破墙类的形式主义,连青少年谈恋爱都互相掉书袋,在法国人面前我们都是文盲……后半段有点意思:“没本事搞定停尸房还算什么朋友?!””你是怎么做到的?”“英式谈判!”笑死了。

26分钟前
  • Nightwing
  • 还行

少年的身体太美好。

30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5.0/10 第一部欧容,这是拍了个什么夏日甜水小品。85年盛夏?85年狗血!没有任何意义的一部电影,更像是海边宣传片…

31分钟前
  • 吾无
  • 较差

欧容新片,坟头蹦迪。前面还好,美好的年纪相爱的男孩,特别是戴耳机听歌那一幕,很难不让人想到《初吻》。剧情的戏剧化发生在渣男出轨后,小男孩的心碎了。奇怪的是,在失去男孩后,渣男忽然意识到痛苦。于是他冲出去找男孩,然后呢,车祸死了。男孩痛不欲生,他之前答应了渣男,谁先死对方就去他的坟头蹦迪,于是男孩就去了。结果去了不好好蹦迪,开始扒坟?我知道这是前半段甜腻,后半段虐恋的电影,但也不至于这样吧?

33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39th 也未必太狗血了,好几个情节真实笑出声。法文中心庆祝517反恐同日特别放映🎥电影院真的能放大电影的魅力,在电脑上看只觉得中二莫名其妙,但是电影院放大了人物情绪让人感同身受并且试图理解。

38分钟前
  • 93个Aguilera
  • 还行

就这?男主挺帅就是有点矮

43分钟前
  • HAL
  • 还行

2.5星,和CMBYN半斤八两。“欧容的那一套体系很大部分来自法斯宾德,也翻拍过法斯宾德的作品(爱比死更冷,柏蒂娜的苦泪)包括欧容作品里很常见的lgbt sm元素都一定程度上继承自法斯宾德,但最重要的是欧容脱离了法斯宾德时代政治语境,像《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罗拉》等等和二战后德国时候紧密关联的电影到了欧容的电影里只剩下了狗血抓马的剧情”

45分钟前
  • emola
  • 较差

温饱思淫欲,坟头真蹦迪。

48分钟前
  • 王福
  • 较差

较为无聊。

51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较差

《请让我在你的坟头跳一支蒙古舞》

54分钟前
  • rele
  • 还行

10/23/2020, @ 56th Chicag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virtual. Young love breaks you hard. 男孩儿们沉浸在爱的喜悦中、被爱灼伤、被悲痛击碎的时刻令人动容。特别喜欢dancing on the grave那个scene. 演员在Ozon的电影里都显得格外迷人。

56分钟前
  • P.s I love you
  • 还行

没太明白想表达的是什么?

59分钟前
  • 开心快乐每一天
  • 较差

【3】在《感谢上帝》的惊喜转型后,欧容又回到了舒适区,不免失望。有不错的段落,情节的突然变奏也是惯常手段。恶趣味回归,一切都在预期内。比起早年的他,其实视角要更加稳重和冷郁,甚至是戏谑,蜻蜓点水地论述了死亡,但好像也只是模棱两可的程度。

60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还行

看前三分之一我就在想:无论他怎么把他杀死的我都要给这片儿三星——因为实在撩得太没有想象力了,两人在一起的过程换算成异性恋,简直就是个甜宠片,俗气齁甜的糖水。没想到后三分之一回忆和现实接轨后的部分才让这个片子有意思起来,真正走入了这些角色的内心世界。也让这种回忆和现实交替的叙事有了意义,悬念做得很好。复古感挺有意思,虽然也有点标签化,不过配上精致的色彩显得很高级和讨人喜欢。

1小时前
  • U 兔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