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芭蕾》根据发生在齐齐哈尔市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作为中俄两国人民共同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影片。
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期,女主因为救助了受伤的苏联间谍而衍生出的故事。
❄️沉重是本片的主要基调,冬日的漫天大雪,四处把守的日本兵,灰暗的色调和人物身上厚重的打光无一不在渲染着这种氛围;而女主做工的面包房却相反,暖黄的色调衬托着柳芭大妈对女主的各种帮助,就像温暖的光,照进昏暗阴冷的生活。
🌖凄美是本片参杂的回甘,爱是没有国界的,男女主二人的感情在救助与被救助中无形中滋生发酵,对大环境的无奈与悲愤无力,让两位年轻人的心渐渐靠近,彼此相互取暖。
而寒冬结束后,茂密的白桦林与漫山遍野的小花亦见证了这段战火中的爱情。
🍂白桦林,象征着纯真无暇的爱情和坚韧不拔,一如男女主之间的感情;但它同时也象征坚毅与挺拔,交映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
战争下的暴力美学,在最后一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与枪林弹雨的交织;优美的芭蕾舞姿与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轮番出现。
.残酷的年代里,美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却又弥足珍贵。
战争岁月的远去,带走的是悲伤,徒留表面的平静,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勿忘历史。
看完《战火中的芭蕾》,心情久久不能平复,难受,心痛,背诵,无奈,各种心情夹杂着,让人为这段战争时期的爱情而心碎。
这段因为战争而产生的爱情,在经历了美好梦幻之后,又因为战争的残酷,摧毁了。
美好,在天光大亮的时候戛然而止,剩下悲凉。
《战火中的芭蕾》在光的风格上采用了硬调,光比大,形成明暗强烈对比,奠定了沉重的悲剧基调。
在初步取得胜利后,人们欢呼雀跃之中,穿着军绿色军服的男主与一身红的女主相聚,光聚在他们的脸上,二人相视相拥,一种宿命感油然而生。
白桦林,象征着纯真无暇的爱情,一如男女之间的感情;但它同时也象征坚毅与挺拔,交映这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
在这里,一片金黄色的白桦林,女主着红色长裙,踮起脚尖,在金灿灿的白桦林落叶中翩翩起舞,仿若小精灵。
这样的暖色调带给人一种生活安宁美好的感觉。
其中也埋下了一个悲惨的伏笔,女主将落叶放在男主眼睛上,暗示着男主最终的结局。
这个片段我自认为是本片的高潮部分,采用了交叉蒙太奇的技法,将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与枪林弹雨的交织;优美的芭蕾舞姿与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轮番出现。
所放的音乐也高昂了起来,带起了观影者的情绪。
在芭柳的面包店中,强烈的光从窗户中散入店里的黑暗,女主挽一袭红布,着一袭红衣起舞,带给人一种圣
最后,金灿灿的白桦林变成了铁灰色,枯黄的落叶随着战火火灰飘零落下。
女主一袭红衣闯进这片白桦林,悲不由心生,战争的残酷就在这镜头色彩强烈对比下凸显得淋漓尽致。
而落叶再次遮住了男主的眼,却停留下来了……残酷的年代里,美是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却又弥足珍贵。
战争岁月的远去,带走的是悲伤,徒留表面的平静,而我们能做的只有勿忘历史。
愿世界和平,永无战争!
《战火中的芭蕾》短视频影评
丝路影评|《战火中的芭蕾》:残酷战争下的跨国虐恋 中俄合拍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中国芭蕾舞少女鹅儿与苏联红军战士安德烈在抗日烽火中谱写了一曲浪漫悲壮的爱情绝唱,影片因此呈现出奇妙的冲突与融合共舞的合拍片美学风格。
前景日军的枪管与后景一对恋人的并置,造成强烈的冲突,令人揪心。
一、残酷战争VS纯美爱情 《战火中的芭蕾》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中国东北边陲小镇,日军投降前夕秘密实施毒气计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勾连起苏联战士安德烈与中国姑娘鹅儿的跨国奇缘。
鹅儿把受伤的安德烈带回家,引发一系列生死变故。
鹅儿冒险照顾安德烈,两人日渐生情。
弟弟被日军枪杀,妈妈悲伤病倒。
鹅儿与安德烈在地下室定情一刻。
窗外雪花飘飞。
残酷战争中,生命何其渺小脆弱,唯有爱和信仰蓬勃生长。
秋日金黄的白桦林中,鹅儿和安德烈在幸福嬉戏。
一袭红裙的少女翩翩起舞,爱情何等唯美浪漫。
而森林深处却隐藏着日军罪恶的枪口。
战争中的爱情,被战火无情毁灭。
安德烈和鹅儿父亲,在与日军“最后一战”中,壮烈牺牲。
红衣少女走到尸横遍野的战场,坐在了爱人冰冷的身体旁。
鹅儿和安德烈在白桦林中嬉戏。
一袭红裙翩翩起舞。
影片将纯美的爱情置于残忍的战争背景下,在冷暖色彩、阴阳影调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战争中的人情人性美。
爱情之花在战火中吐露芬芳,又迅速凋零。
影片以强烈的戏剧冲突与极致的悲剧美震撼人心,引发观众对法西斯的无比痛恨。
芭蕾舞怀表,影片中情感传达和叙事的重要道具。
二、中国家国情怀+俄罗斯艺术风情 作为八一厂出品的战争剧情片,《战火中的芭蕾》并没有一如惯常地表现宏大的战争场景,而是以鹅儿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展开故事情节。
鹅儿差点被日军强暴,恋人和父亲在战场英勇牺牲,幼小的弟弟无辜被杀。
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是无数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不幸。
柳芭大妈在战争期间与儿子安德烈失散多年,最终又因战争永远失去了儿子。
中俄两国百姓共同承受着战争的伤痛,也因此激发了两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精神。
东北抗联情报员王成化开着火车撞向日本毒气火车;拿着铁器农具的东北汉子冲向日军的枪火;苏联红军为消灭残留日军赴汤蹈火…… 《战火中的芭蕾》不仅仅讲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与爱情,也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弘扬了中俄人民勇敢的抗争精神。
战火纷乱中的跨国爱情。
《战火中的芭蕾》融合了中俄两国独特的电影艺术魅力。
影片真实还原了1940年代日据时期中国东北特色的原生态人文风貌,冬储大白菜、地窖、杀猪、滑雪板、东北大炕等特有的习俗场景和方言。
中苏边界,苏联大妈柳芭开了一所俄式面包房,有列巴面包、咖啡、留声机等等。
更重要的是,曾经是芭蕾舞演员的柳芭大妈教会了鹅儿芭蕾。
影片将俄罗斯芭蕾的巅峰之作《天鹅》绝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鹅儿一家人的温馨生活。
在中国著名导演董亚春和俄罗斯电影大师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联合执导下,《战火中的芭蕾》影像画面精致唯美,音乐刚柔相济,将中国革命浪漫主义与俄罗斯艺术独有的苍凉博大、诗意浪漫相交织。
芭蕾,作为影片核心的视觉符号,仿佛战火纷飞中交叉剪辑的那一袭不停旋转的红色舞裙,一朵永开不败的爱情花朵,成为中俄两国人民携手战斗、渴望和平的美好象征。
撰稿:杨柳 王新枝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在电影的长河中,《战火中的芭蕾》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以其别具一格的叙事与表现手法,照亮了一段被战争阴霾笼罩却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岁月。
这部影片将残酷战争与优雅芭蕾并置,在血与火的背景下,演绎出一场关于爱、勇气与艺术坚守的动人传奇。
影片伊始,便将观众拽入硝烟弥漫的战争场景。
纷飞的战火、破败的城市、流离失所的人群,战争的残酷无情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心生悲戚。
然而,就在这满目疮痍之中,芭蕾艺术如同一束光,倔强地绽放。
娜塔莎与李彼得,一位是俄罗斯芭蕾舞女,一位是中国青年战士,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身份,却因芭蕾与共同的信念走到一起。
他们在废墟中起舞,足尖轻点,旋转跳跃,每一个动作都与周围的战火纷飞格格不入,却又无比和谐。
芭蕾,成为他们对抗战争恐惧、寻求内心安宁的武器,也成为连接两国人民情感的桥梁。
从叙事结构来看,影片采用线性叙事,情节紧凑且张弛有度。
战争的紧张节奏与芭蕾的舒缓优雅相互穿插,既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压迫感,又能在芭蕾的演绎中获得片刻喘息与心灵慰藉。
故事在战火的推进与芭蕾梦想的追逐中不断发展,娜塔莎和李彼得在战争中的成长、他们之间懵懂而真挚的爱情,以及对芭蕾艺术的执着坚守,都被刻画得细腻入微,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为角色的命运揪心。
在视听语言上,《战火中的芭蕾》堪称一绝。
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灰暗的战争色调与芭蕾舞台上的绚丽色彩形成强烈反差。
战火纷飞时,画面的压抑与混乱,生动地展现出战争的破坏力;而当芭蕾起舞,暖色调的灯光聚焦在舞者身上,每一个旋转、每一次伸展都被清晰捕捉,舞者们灵动的身姿与优美的线条,美得令人窒息。
配乐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激昂的战争背景音乐与悠扬的古典芭蕾音乐无缝切换。
战争音乐以强烈的鼓点和激昂的旋律,烘托出紧张危险的氛围;芭蕾音乐则以其细腻的音符,传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与艺术的魅力,两者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影片的主题深刻而多元。
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歌颂了人性的美好与坚韧。
在战争面前,娜塔莎和李彼得没有被恐惧打倒,而是凭借着对芭蕾的热爱和对彼此的支持,勇敢地追求艺术梦想,这份对艺术的执着与对生活的热爱,彰显出人性的光辉。
同时,影片也通过中俄两国人民在战争中的相互扶持,传递出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团结精神,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无论种族、国籍如何不同,在面对战争与困难时,人类的爱与勇气是相通的。
《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它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战争与芭蕾完美融合,用精彩的叙事、震撼的视听和深刻的主题,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战争岁月里,艺术的力量也能穿透阴霾,点亮希望之光,成为人类永恒的精神支柱 。
电影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残酷与复杂性。
无论是战场上的硝烟,还是平民生活的艰难,影片都通过细节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
战争不仅是背景,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每一个角色的命运。
《战火中的芭蕾》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或爱情片,它探讨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表现,以及艺术在苦难中的力量。
影片通过芭蕾舞这一象征,表达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依然可以通过艺术找到希望与救赎。
影片在视觉呈现上极具美感,尤其是芭蕾舞的场景,灯光、服装与舞蹈动作的设计都充满了艺术感。
战争的残酷与芭蕾的优雅在画面中交织,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音乐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古典乐与战争音效的结合,既烘托了紧张的氛围,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惊叹了,曹舒慈受伤了还跳得这么美。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很难想象这是伤病上不了台之后演的“就是特别纯粹的一个人,才能在舞台上和别人不一样。
” 白烨林那段确实有点惊讶到了。
一下子就想到这句话,感觉确实如此。
真的太感慨了,好难得,从未见到过。
剧情很简单,但是第一次听到有用芭蕾的音乐配抗日战争的。
别出心裁,但是效果上毫无违和感。
天鹅湖中那段儿配乐和拿枪扫射的的紧张范围居然意外得搭。
能把抗日战争里带入美的意境,连男主死的时候,就是那种明明知道完蛋了,但是还是笼罩着一层美的感觉很罕见 能把抗日战争和艺术融合起来的。
在白烨林里穿着破旧的红裙子跳芭蕾,和穿着天鹅湖的衣服在光照下,跳不停地闪着切换,配上挥鞭转的每一下,完全把那个紧张的氛围调动起来了。
和辛德勒的名单有异曲同工之处。
都是一片全是深暗色调的狼藉里面,女主穿上大红裙子。
鹅儿的安德烈死了,家里所有去参军的男的都死了。
日军的妻子难产死了,自己最后也死了,孩子没有爸爸妈妈了。
战争之下没有一个人能善终。
这部电影拍的真好。
芭蕾舞每一场剧都很美,但演得何尝不是一个个心碎的故事。
“我战火中的恋人,和我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岁月,永远沉睡在了这片土地上”不过曹舒慈长得真的真漂亮,正面看眼距宽宽的,鼻子高高的,眼睛又很大 像洋娃娃。
侧面看又非常精致美。
太上镜了,中芭的演员真的很漂亮。
事实证明不仅仅有影视明星才上镜,普通人里也有长得非常漂亮的。
演技体现的不算多,但是芭蕾功底杠杠的哈哈。
电影通过男女主人公在抗日烽火中的芭蕾情缘,讲述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恋情,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与伪善、顽固不化与背信弃义,展示了中俄两国军民患难与共、携手并肩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
1945年9月12日,潜伏在黑龙江边境小镇丛林中的300多名日本军人拒不投降、负隅顽抗,血洗了当地村民,并袭击了苏联红军。
最后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一举剿灭了这股日军。
由于战斗发生在日本宣布投降以后的第28天,故称为抗日战争中发生在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影片中的中国演员基本都是来自于东北,所以在风土人情这一块影片把握非常到位。
雪地飞驰的爬犁、大年夜包饺子的热闹场景、东北当地人储存白菜的小仓房,相信都能勾起东北观众的回忆。
这些生活细节的特点对于南方观众未必能一下子接受,但是制作一团一队在细节的考究让这部电影的制作经得起考验。
战争始终是残酷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历八年之久,这还是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算起,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那与日本的战争进行了就有14年之久。
主创选取《战火中的芭蕾》的故事有很深一层的意义,片中这场战斗是真实存在的,是发生在日本宣布战败之后,所以也被称作是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这场战斗结束了,中国人民也正式在欢庆抗战的胜利,但无可避免的,战争会带来牺牲,那些为抗击侵略者而流血的英雄,值得铭记,这也是影片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
在历史的波澜壮阔中,有一部影片以细腻的情感勾勒出战争与爱的交响——《战火中的芭蕾》。
它不仅重现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更以一段跨越国界与阶层的爱情,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尤其是那位东北大妞鹅儿,她的故事,如同战火中绽放的芭蕾,令人难忘。
曹舒慈饰演的鹅儿,是那个小镇上最普通却又最不凡的女孩。
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怀揣着对芭蕾的热爱,这份纯粹与执着,在战火的洗礼下显为珍贵。
当她与伊戈尔·克洛斯科夫饰演的安德烈相遇,两颗心在烽烟中交汇,那份深沉而坚定的爱,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耀眼。
然而,战争无情,爱情在炮火中艰难生长,最终却不得不面临生离死别的考验。
鹅儿那含泪的跳跃,仿佛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爱人的深情。
影片的高潮部分,正是鹅儿与安德烈爱情的见证与考验,以及那场“最后一战”的激烈。
马大铲子、翠喜等角色的牺牲与坚守,让我深刻体会到,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是无数普通人的不屈与牺牲,筑起了胜利的基石。
而鹅儿在悲痛中的坚韧与成长,更是对生命力的颂歌。
观毕,我被深深打动。
《战火中的芭蕾》不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更是一曲生命与爱的赞歌。
它让我思考,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不熄灭的火焰。
正如影片所展现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有希望的芭蕾在跳动。
这部片子是在俄乌交战时期刷到剪辑来看的,当时就被画面中的镜头震撼,不管是在树林中跳舞还是俄军胜利归来安德烈与女主相见的画面,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作为美的素材保存欣赏着,但看完正片之后,只能说一句:美则美矣,但都是工具人罢了!
很明显,这是一部讲述战争的电影,有点主旋律情节和反战宣传和平的思想意味是肯定无可厚非的,但是就是这种感觉给我太浓烈,让我觉得所有的人物都是流水生产线上的工具人罢了!
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人物是女主的爸爸,在电影前期能看出尽管心里恨着日本人,但也畏惧其势力,有着自己安分守己,在战争中苟延残喘只为守护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的小市民心理,这很正常,是麻木,也是人性,不是所有战争人物都应该像抗日神剧里面那样热血沸腾,天天啥也不管,拿个菜刀就要杀鬼子那种的。
剧情中当女主的爸爸知道有责任担在身上,国家需要自己冒险的时候尽管犹豫但最后还是做了的时候,这是中华气概,是国家大义,还是能让人内心燃起对战争的些许共情的。
反观女主,看到一个几乎在战争中长大,影片中也交代了不只一个亲人死在战争下的女生,不求她做铿锵玫瑰,但未免真的有点小白花了,有的时候看着看着不免一头问号?
有的时候我真的会怀疑她是不是芭比动画和迪士尼电影里面来走错片场的!
最后说一说日本纯美一家和女主妈妈吧,纯美一家人物实在是粗糙到一人一个词就能塑造出的形象:邪恶,无辜,未知。
邪恶当然指那个日本军官,无辜是纯美,未知就是那个特征不明只负责怀孕的纯美妈。
然后就是女主妈妈,她的儿子被日本人无情杀害,她直接就病倒了,那副对世界瞬间绝望的样子还是让我觉得很动容的,但是!!
大结局的时候,邪恶和无知死掉的之后,女主妈直接一个领养纯美这是什么操作,敢情前面病了一阵之后身体好了心也好了?
仇人的女儿也能释然领养了,这中间只是因为那个军官死了,纯美真的太可怜了?
这好像说得通但其实不通!
结合电影之前情节的种种看,女主妈才是个小人物形象最明显的人物风格,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农村妇女,这种结局突如其来的大爱精神真的会让我觉得在强行渲染电影主旨和精神!
但凡安排女主妈把纯美送到孤儿院或者别人家养,我觉得拔高精神真的就够了!
亲自领养仇人女儿大可不必!
ps:以上均为个人对电影看法,如果你有不同看法,自己写影评,不要跟我杠!
我读书不多但我顶嘴超快!
主旋律片子怎么能爱 让观众全程猜到后续发展也是够了
剧情节奏太慢 所有军人都是男角色 所有女角色都人畜无害 柳芭大妈的锅铲只是象征性地扎到墙上
铭记历史。
极致的镜头美学,配乐非常高级
俄罗斯男主好帅啊啊啊啊啊啊😍
这个爱情,还是战争片?跳舞就算了吧,没重点
他真的好好55555555555555远离白桦林
安德烈好帅
有点为虐而虐了,许多地方逻辑不太顺,画面是美的,但剧情很俗套,拍摄手法很刻意。氛围没太出来,因为导演节奏没把握好,可是男女主都好好看!
叫战火中的恋人可能更为合适,毕竟芭蕾只是线索。看的时候总是想到类似主题的法国战争爱情片La silence de la mer,可能更偏爱一点。但这部画面美,有感情,有质感,在主旋律电影中还不错的。Ps男主真是帅我一脸血。
展示中苏友谊的电话,画面像油画感美的电影,是东北抗战史中的一个小像,白桦林实在太美了,配上美女的红色,让人不记得都很难。
呃……居然曾经跟过组……
悲伤和苦难总会离开懂得努力和等待的人
爱情和战争都没拍到点子上,演员和画面都蛮不错的。
搞不明白我哥怎么会给我推荐这个……实在是浪费时间。
国产电影良心之作,动人
摄影、表演都挺好的,不过因为国际格局而任意写历史,扣一颗星。
献媚片。
画面很美!剧情单薄
看完之后觉得以后要是我有了可以相伴一生的人一定要一起去一次白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