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电影能把整个时代拍出来。
《独自生活的人们》就是这样。
尽管剧情翻来覆去就围着女主一个人,但丝毫不影响她身上映射了一个群体的影子——独居青年的影子,进一步来说,这个角色能让所有孤独的人类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让人产生代入感,甚至感到揪心、窒息,一如当下的现实。
电影开头,女主带盒饭回家吃,不理会打招呼的邻居;看吃播、追剧,睡觉;在公司独来独往。
电影结局,告诉父亲家里有摄像头,自己随时能看到他,“我们就以这种方式保持联系吧”。
通信技术本来让联系更便捷。
事实上,人与人更疏离了。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乘公交,一个人生活,真的很自由自在吗?
或许。
但总有某个时刻,人会强烈期望,能与别人一起吃个饭,一起讲讲内心的话——哪怕真面对他人时,我已经不习惯、不知道该说什么。
“总觉得我们做事太专注了,应该马马虎虎的。
”导演最后借女上司角色说了这句话,对极度追求“进步”的社会提出质疑:效率和进步不该以弱化人性、丧失幸福感为代价。
人类的价值观应遵循内心,而不是被资本裹挟。
孤独、抑郁、躁郁……周围的人们或多或少患有心理疾病,大家心知肚明。
这部电影里,除了皈依基督的父亲(也是个拜金主义)寻得快乐之道,其他人都有点心理问题。
上司从一开始精益求精(吹毛求疵),到后来,高度紧张状态终难持续而变得佛系(工作上差不多得了);实习生由于工作压力,产生幻听(接线员职业病),以辞职了事;女主同样产生幻听,最后打算休假以求改变现状。
极致的孤独会怎样?
这部电影里,设置了邻居“孤独死”的情节。
想象他的情形,可能是这样:当他非常期望能与别人一起吃个饭、互相谈谈心时,却发现连一个这样的人也没有。
甚至,美丽的女邻居(女主)都不愿意和他打招呼。
孤独如影随形。
▪️电影片名:<独自生活的人们>▫️好久没有独自一人窝在家里看一部很棒的电影安安静静的看着电影的姑娘独自一人孤独的生活·她一个人住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班每天带着耳机习惯低头看手机
·有一份特别普通的工作有一个离开又回来的父亲有一个离世的前邻居及刚搬来的后邻居·她喜欢穿一件绿色军大衣她喜欢开着电视伴着入眠她喜欢把窗户关得紧紧的她喜欢不闻窗外事的冷漠▪️也许孤独是人生的终极形态吧
-这更像是一部女主的纪录片也许女主会终其一生的孤独也许会如电影的结尾一般她与父亲终将和解🌞她主动与新人同事打电话她拉开窗帘让阳光透进来她也能向阳的继续生活着👍特别好的一部小众电影,找个周末日的时候,安安静静的看吧🌷PS:好喜欢女主的颜,干净清透纯洁那种静谧的美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韩剧天使】 欢迎联系授权转载)
#20几岁的人就是会嫉妒别人的#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在热搜榜一的这个词条吗?
点进去才知道这是在脱口秀大会上,江梓浩所演讲里的的一句话。
可是,这句话却引起了许多青年人的共鸣。
互联网生活让我们发现很多人都非常优秀,他们拥有快乐的同时还拥有很多名牌包、化妆品、鞋、手表等各种奢侈品。
以至于让普通人认为是不是自己过得太平凡了?
当江梓浩的那段演讲一出我们才知道,我们才是那类“正常人”!!
20几岁的人平凡和普通才是常态,会嫉妒别人也很正常,更不要因为和别人差距太大而感到焦虑。
另外我们还总能看到很多人都有好朋友,他们总是在网上分享好友聚会,他们怎么那么多朋友?
有一部分人的朋友多到数不清,还有一部分人只有一两个甚至是没有朋友,那他们就是异类吗?
接下来咱们就聊聊那些喜欢独居、朋友很少也不爱社交的人是什么样的:《独自生活的人们》
该影片是凭借短篇集《好爸爸》(2018)儿备受瞩目的韩国电影学院出身的洪成恩导演的长篇处女作,获邀参加第22届全州国际电影节(2021)的韩国竞赛单元。
由孔升妍主演,讲述了现今社会的文化和社会问题。
虽然只是她一个人的故事,却映射了一个群体——独居青年的影子…
故事的女主人公贞雅(孔升妍饰),她是一个独自生活的人。
每天两点一线,不是上班就是回到出租屋睡觉。
一个人住、一个人吃、一个人上班。
上班时他们总会有休息时间,其他人都是聚在一起抽烟聊天,而她像是融不进去一样,只在一旁自己一人抽着烟休息。
只要不是在工作,贞雅就会立刻戴上耳机隔绝外界的一切声音。
下班的路上戴耳机,吃饭的时候也戴着耳机,快到家在家门口的走廊时,她还戴着耳机。
连邻居和她打招呼她也故意戴着耳机装没听见。
贞雅的工作和电话客服相关,虽然是信用卡中心的电话接线员,每天要接到各式各样的电话,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客人。
但是她永远都能处变不惊,无论遇到的是无理的顾客,还是有精神病的顾客,仿佛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和她没什么关系。
又因为她的工作绩效非常优秀,领导要她带新人。
可是如此冷漠的她,因为这个新人的到来内心发生了转变。
她逐渐对自己的冷漠产生了质疑,“我这么不合群是对的吗?
”“我真的喜欢独处吗?
”“我要不要改变自己呢?
”
贞雅拒绝一切社交,就连自己的邻居死在了出租屋都不知道。
虽然没有必要一定要关注别人的生活,但是她对自己母亲和邻居的死亡都表现得太过冷静。
“他都死了一个星期了你难道没发现吗?
”“葬礼上你怎么一滴眼泪都没有流。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而人们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总的来说,电影总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点。
深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出门总带着耳机,只要戴上耳机,我就可以有勇气直视周围的人们,我就可以正当的忽视那些突如其来的招呼,我就可以跟外界隔绝开一道缝隙…但是某种程度上,低欲、逃离、生疏、缺乏社交技能并不影响我们渴望。
影片的最后,贞雅其实时渴望交朋友的、渴望与人相处的。
因为人是群居动物,都会害怕孤独,任何人都无法真正的享受长期的无社交生活。
但孤独是常态,并不是人人都能一直陪伴着你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愿意一直陪伴的人。
而且,有人喜欢热闹,而有的人偏偏就喜欢独处,喜欢孤独的那种感觉。
虽然这部电影氛围很安静,还有些压抑和致郁,但非常适合一个人的时候看。
希望看完的朋友不会因此感到难受,毕竟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过得多姿多彩,一个人也可以对周围的生活饱含热情,一个人也不意味着回对世界冷漠。
总之,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不止要去适应孤独,更要懂得去享受孤独、接纳孤独。
扫码关注我们
朴秀珍接进来那个时光机大哥的电话时,如果按照柳真雅的做法,早就想办法打住了,而且能做到让对方不反感,可是秀珍犹豫了一下,好奇地问"为什么想去2002年呢" 这是片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对话和一个场景,让我想起来2020年疫情期间,好多人压力大的时候就给各种渠道的客服们打电话,去倾诉去聊天,实际上跟业务没有关系,但是很多的客服人员很耐心地倾听,甚至救了一些人的命。
电影中的最后,在工作电话中假装有诚意地道歉了那么多次,终于真诚地向朴秀珍说出对不起时,才是她真正释怀的时刻,那一刻,诡异的BGM也终于换成了吉他版温暖的纯音乐
故事的最后,那个独自生活的人发现自己不能一个人好好吃饭、一个人坐公交、一个人上班打电话、一个人抽烟...... 一个人的生活:我一直戴着耳机,耳机中是否有声音及是什么声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隔绝外界所有的声音的利器;戴着耳机,我有勇气在看到外人时参见而过,我有理由在听到别人呼喊是装作没有听到,我有理由给自己一个与外界的隔绝与缓冲。
当我的世界出现了一个人,那个人拥有世间最简单的“人性”:她需要人的陪伴,陪伴她一起上班、吃饭以及吐槽,即“社交需求”;失去这些,她就会病入膏肓。
看着她,我从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接受」、最后「依赖」,我在想,我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人性”不能再被隐藏,而需要被释放?
所以,我期待故事的最后,那个曾经独自生活的人,纠结是选择了“一个人好好吃饭、一个人坐公交、一个人上班打电话、一个人抽烟......” 还是 找到了“一起好好吃饭、一起坐公交、一起上班打电话、一起抽烟......”的人?
social surport一个在健康话题里经常出现的词汇。
人们常说失去了才懂得珍贵,社会支持可能就是这样一件事。
每个人都是伴随着社会支持才成长起来,有的人成长过程中能够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保有这种支持,但有的人随着自理能力的增强,在不需要社会支持也能独立生活的情况,逐渐丧失了它。
Aloner就是丧失了社会支持,独自生活的人们。
有社会支持当然是好的,但没有也能活下去。
就像段子里说的 不去清华是因为不想吗?
没有社会支持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些人成长过程中,就是被告知你不要依靠别人,你需要独立。
甚至觉得接触到的人都在不断的消耗你。
独自一人至少可以保存仅有的一点能量继续生活。
如果有一个契机 能打开这个闭环 进入到熵减的状态。
自然是一件好事。
羡慕女主最后可以休一个假。
我也好想要一个喘息的机会。
电影很多留白的地方,关于17年前父亲外遇离婚后为什么一年前又回来了,母亲为什么去世,女主为什么独自在外生活等。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女主下班回家坐在电视机前吃便当,昏暗的房间突然一阵摇晃,兴许是地震,女主起先是慌乱,然后扶住桌角观察并等待,平静下来后继续对着电视机吃便当。
我想如果我遇到地震,我也会是这种反应,倒不是遇到地震才会是这种反应,应该是镜头下的这种生活就是我的日常。
女主在客厅装了一个摄像头,这样可以看母亲日常;但即便离家很近,也搬出来独自生活。
这两种行为互相是矛盾的,一方面关心母亲,另一方面却不愿住在一起近距离关心母亲。
不直接表达出来的情绪随着母亲去世再也说不出口。
若推测原因的话,想必父亲早年的行为给家庭留下了很大的伤害。
工作单位来了一个新人需要带教,女主平静的日常生活开始起了波澜。
照镜子这些小动作证明晚辈是一个有活力的新人,所以最开始工作时还是带着一股干劲的。
后面遇到一个客户,明明没有做错,形式却是需要道歉,晚辈感到委屈,不解,这时候还是有韧劲的;后面遭到投诉时被领导喊话,女主被说没有好好带教时反驳“当初你也是这样教我的”,这里究竟是在向领导喊话还是在向母亲喊话呢。
当初你就是这样疏离的对待我,所以现在我也离开你。
后来新人确实有在努力,业务能力上也有提升,后面再次遇到那位“时光旅人”,晚辈回答说也带她去吧,去那个美好的2002年。
这里和女主专业的应付式回答形成对比。
如果把大家比作麦田里埋头割麦子的人,那女主是那个很认真割麦子的人,晚辈则是那个时不时抬头在想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吧。
她对母亲的去世应该是感到自责的吧,我猜想说在看监视之前甚至怀疑过父亲,以至于看完监视后松了一口气,但同时认为母亲的去世自己有逃脱不掉的责任。
一周后晚辈的旷工是一个转折点,女主知道晚辈不会再来了,这里也是女主一个情绪的爆发。
她听到了晚辈说的嘟嘟声,外套也没穿回到家想和父亲对质,我想她是想问为什么父亲当年要离开,为什么随便的离开又随便的回来,为什么还占用着母亲的手机号,兴许想把这一切包括母亲的去世都怪在父亲身上。
父亲有没有听到已经不再重要,重点是宣泄出来了。
晚辈的离开和母亲的离开有点异曲同工。
晚辈的成长,女主看在眼里是有些许欣慰的,但还没来及稍微善意些对她,她便离职了;对母亲是带着爱的,但是还没好好说出口,母亲就离开了。
后面给晚辈的那一通电话,也是借着给晚辈说给自己的母亲吧。
至此,女主可以面对母亲离世的事实,把母亲的手机号备注改掉,和父亲坦白,去了隔壁邻居的追悼会。
拉开窗帘,屋内洒满阳光。
关于嘟嘟声,关于邻居,关于晚辈,关于监视器中的父亲,其实还有很多想说的,
很少看这种平铺直叙的电影,但是这部片子整体看下来很流畅舒服。
其实这记录的只是独自生活的人们的一部分生活,与自己较劲的那一部分。
每天的关注点只有自身,不想也不擅长去关注别人的生活,就连自己父母的生活了解多了都觉得是一种困扰。
在这种环境下呆久了,人会废掉的。
隔壁后来搬来的那户人家,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烟火气,我认为真雅是羡慕的,她也想拥有但是她不擅长交际,把自己裹紧一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她跟秀珍打电话道歉的时候也说道"我其实也不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抽烟。
"她是怕孤独的,妈妈去世以后她更怕了。
看很多影评说不理解为什么突然就和爸爸和解了,我是这样理解的。
在片子最后,她的房间终于出现阳光了,暗指她的心里也终于照进了阳光,她终于度过了和自己较劲的那一段时光了,以后这样阴暗的时候还是会有,但至少阳光有光临过。
与爸爸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她还是给自己留了边界的,她说以后我在摄像头里看你我们就保持这样的关系就好,她应该是告诉自己不要再被过去的事情绊住脚勇敢向前走了。
把工作上亲情上的事情处理好就可以迎接新的太阳了,下一段路要准备好好沐浴阳光。
孤独,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平淡随意的生活态度。
孤独,并不意味着切断。
很多人一直陷入了一种怪圈之中,认为独自生活的人们,是带着孤独感,染着孤寂、惆怅、迷茫、空虚的情绪,和周围的一切都割裂开来,每天重复着无聊的事情,周而复始,麻木成为生活的主题曲。
其实,并不是。
单纯孤独的人,可能正如上面所说的那般,他们在麻木中失去生活的信念,产生厌世的情绪,以至于每分每秒都会在痛苦中挣扎。
但是,独自生活的人们,孤独并不是生活的主旋律。
每天,一个人起床,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赶地铁,一个人走在路上……,从睁眼开始,到闭眼,好像这个家一直都是一个人,孤独油然而生。
起床,拉开窗帘,暖阳投射在脸上;微风吹过,窗台的绿植在风中摇曳;出门遇见邻居,友好的打声招呼;行走在路上,春天带来了绿意盎然,花香扑鼻;坐在地铁上,看着周围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工作闲暇之余,和同事聊聊天……。
独自生活的人们,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人,孤独会有,但很少,我们并不需要,也没有理由去刻意切断和周围的一切,孤独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随意的情绪,而不是一把自己亲手安上的枷锁。
独自生活的人们,应该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自由呼吸着生活的空气,去找寻自己喜欢的事物,轻快愉悦的踏出每一步。
低欲 逃离 生疏。
缺乏社交技能但又渴望。
虽然不至于一直开着电视 有声音陪伴。
但是睡觉也必须有定时关闭的视频入眠。
没有朋友没有恋人 原生家庭不幸福不健康。
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 语言也退化了。
女主好歹有个工作 还能社交。
我又没有工作 只有一只猫。
隔壁邻居死了一周身体腐烂了才被发现,我可能是被猫吃的七七八八了才会被发现吧。
还是有些稚嫩
我也是独自生活的人
还行
是女性的,更是社会的。探讨女性如何生活的问题,导演似乎把自己心中的答案拍成了电影,成为完全独立的人也许是社会生活重压下的一个出口,但抽离出来就会过得更安稳吗?企图抽离社会困境的同时也在抽离人心的距离,与社会的脱节成为了女主角不愿承认的新困境,生活成为了电话热线、监控图像、手机短信,就是不是生活本身。结局对后辈、父亲、邻居的转变,看来导演也知道“完全隔绝”不是一个女性理想生活的答案啊。
蛮鬼片的 孤独也是真的独居的女主,失去老伴的父亲,在出租屋里死去的邻居,不能独自吃饭的同事。人啊最终化成肥料躺在一个人的房间
2022.2.26
女主长得有冷清感。水滴打在手背上,从附着于皮肤,到蒸发殆尽。情感波动像是尚未挥发的形态,而冷漠则像对自己的告诫,告诫自己:独处的自在感可以慢慢习得,而对人的期待要保持谨慎,人与人的距离太近,会被灼伤。
她又漂亮演技又好,本子寫得也有意思。
越往后越感觉不对劲,独居不代表放弃生活与满腔的抱怨,应该是开放的心态与不害怕交出的信任与爱。
觉得女主不是很冷的长相,看着看着也看进去了,死人邻居的安排不太好,葬礼和头七相遇也套路化,一直看下来还行,结尾也说不上不讨厌。。很喜欢前半部分,与父亲,与实习生的交往都拍得很好,后面安排坏了。。换了带颜色的衣服和拉窗帘阳光照进来也太明显了,完全可以删掉。新人导演还是没绷住啊。
赶紧引进:独自生活好可怕,赶紧结婚生个娃
看完更加孤独
故事的角度不错,但是真的拍的像电视剧了,画面一点也不讲究,背景太乱,还有就是声音做的挺粗糙,不过处子作拍成这样还是不错了,
独自生活的人们 2022.8.28 淡淡的,不张扬。有保留,有收藏。
难看 还以为能有升华呢 结果是封闭自己的伪装 韩国人这么脆弱?
独自活着的我
我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却也不知道它想表达什么,可能只是表达本身。女主角是当下社会许多的人的投射,独身主义自然好但很多人不知是有前提的,首先你要有或者有过亲密关系再来谈独自。所以在后部分看到女主突然的崩溃,第一感受是有点厌烦和疲惫,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女主而言也算尽力了吧。
看过
外在的情愫太多,称不上独自生活
本以为是想代表独活族的心声,却演绎成了大冤种的和解之路,女主对父亲同事邻居的冷漠相对实在无法令观众感同身受,以及后面的转变也很牵强。看到最后觉得是对独活的偏狭否定,认为独活即孤独,更甚的下场是被色情杂志砸死的宅男,这么理解实在无力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