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安琪拉的灰烬

Angela's Ashes,天使的孩子,安吉拉一家,安吉拉的灰烬

主演:艾米丽·沃森,罗伯特·卡莱尔,迈克尔·莱格,夏兰·欧文斯,乔·布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0

《安琪拉的灰烬》剧照

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3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4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5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6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7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8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19安琪拉的灰烬 剧照 NO.20

《安琪拉的灰烬》剧情介绍

安琪拉的灰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初因为宗教问题,安吉拉(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和丈夫的婚姻并没有得到亲友的赞许。如今他们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可是在美国生活得并不如意,贫穷折磨再加上不久前的丧子之痛,这家人决定搬回家乡爱尔兰,以祈求在那里获得富裕一点的生活。 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家乡,他们仍然遭遇着亲友冷眼,开始了艰难为继的新生活。每当丈夫没有勇气干些琐碎活扛起家庭重担时,是安吉拉义无反顾的担负起一切又脏又累又卑微的活儿。命运一次次给这个坚强的母亲以打击。她的一对双胞胎孩子相继去世,丈夫到英国谋生却没能改善困窘的家境,安吉拉从不放弃地寻求救助,并教会儿子弗兰克(乔·布林Joe Breen 饰)生存的尊严,母亲的光辉在弗兰克的一生里都不会褪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粉飞第二季客户名单第二季#居酒屋新干线2了不起的女侠秘河密友套现2:大赌客弑君者恋恋巴黎狄仁杰之天神下凡学园BASARA明明有春天鬼驱人二炮手走私树中男孩名汤<异世界之汤>开拓记~40岁左右的温泉迷的转生地是悠闲的温泉天国~钟馗捉妖记之梦魇传说东山飘雨西关晴TOKYOMER~隅田川mission~坠毁点:柏林上空惊魂90分钟刑侦笔记三角窗外是黑夜赤火追缉深网少年好莱坞第二季山河锦绣乡村名流小镇性狂欢派对指南四季樱谁说我们不会爱2

《安琪拉的灰烬》长篇影评

 1 ) 关于电影名字

“天使的孩子”这是腾讯视频的名字。

我以为是部轻松的电影,看过之后发现是用儿童的视角追忆悲惨童年,影片里无数次出现十字架上的耶稣,对照可怜的孩子们,再加上那篇极妙的作文,倒也算切题的。

嘿,等等,Angela’s ashes 这名字是怎么回事?

标题向来是文眼,此名字必有深意。

Angela是天使,也是孩子妈的名字。

ash是毁灭后的残渣。

所以它的意思第一层是孩子妈如何毁灭又还剩下什么!

从电影中可以推断他妈年轻时姿色不错,为了爱情不顾家人反对嫁了一个外地人异教徒青年才俊,一起去了美国,住在公寓里,本来一辈子只要配合丈夫不停性爱生娃喂大就是合格的,影片一开始在邻居的评论中说孩子妈本来很要干净的,可以想象条件原来真的不错,就像孩子爸一直端着的架子。

结果呢……丈夫失业了,自怨自艾,根本无视为父为夫的责任,从此养家糊口的担子落在女人身上。

要不是女人的妈给钱买了一家人回爱尔兰的船票,他们在美国连救济都可能没得领。

在爱尔兰的日子再惨,其实想想最活不下去的时候都靠娘家亲戚帮衬才挺了过来,包括最后那个肥佬表哥,人家估计是回忆表妹少女时代的模样才收留这么多张嘴,要是想要个女工陪床我打赌很容易呢!

所以再美的姑娘嫁错渣男也就离成渣不远了,如果能靠娘家活下去就舔着脸去伸手要,能有点姿色哪怕是少女姿色的回忆都赶紧用足,不然更要扒掉几层皮才能活,最后连渣都不一定剩的下来。

爱尔兰一直是个特别传统的国家,估计女性地位也非常传统只能居家,孩子妈曾经说她希望能去英国工厂打工,说明工厂不接受女工。

不过也真是没看见她有什么劳动自救的举动,不敢想象如果没有教会和原生家庭的施舍,她是不是就只能带着孩子们饿死?!

第二层意思是说可爱的孩子们都怎么化为灰烬的,穷的死了三个,很聪明的长子也没有机会继续深造念书,老二参军吹军号,那就是个靶子的角色,真打仗第一枪就先把吹冲锋号的打死,不疯不会干这个,说不定心里是只求速死,给家里留一笔抚恤金罢了。

最小的孩子估计也没什么好出路,除非大哥在美国混出息了。

所以要我翻译,这片应该叫“天使的消逝”,专门教育孩子们别走错路的。

 2 ) 放过孩子吧

如今已经不是那个能吃饱就可以的时代,生养孩子不要说吃饱穿暖就可以,如果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足够强的责任心,真的,不生养后代就是极大的一份善良。

我觉得父亲这个角色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有梦想、有奋斗精神的人,不然也不会拖家带口远跨大洋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可惜他是个能力不够强、自尊心却极大的理想主义者。

即便冒着让孩子冷死的危险也不放下尊严去捡煤球,对有家庭的中年人来说,真正的尊严并不是在人前趾高气昂,而是让全家人吃饱穿暖。

没有能力就要放下虚无缥缈的尊严,让孩子冷死、热死就能给自己带来尊严吗?

用救命的救助金和孩子的奶粉钱去给狐朋狗友买酒喝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吗?

绝对不可能,相反,这只会让自己成为一个笑话。

我们一直被教育要活的有尊严,然而,尊严也可能是我们贫穷或者过得不好的原因。

孔乙己脱不下长衫,宁愿饿死也不愿意降低身份去为了生存而努力,就像如今的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样子,工资少不愿意干,工资多又卷不过同辈,于是就出现啃老族、御宅族,又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孔乙己们呢?

父亲情愿挨冻也不愿意去捡煤球,情愿挨饿也不愿意去乞讨,这样的尊严有何用呢?

活的有尊严只是父亲的借口而已,他并不想承担家庭的责任,短暂的酒精麻醉就能让他罔顾家庭,这样的人真的知道什么是有尊严吗?

不,他并不懂,他只是固执,他只是狭隘,他只是懒惰。

千辛万苦找到的工作可以因为喝酒就丢弃,懒惰,自私,麻木,是他的底色。

谈恋爱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但是结婚一定要听从家人的意见,你可以质疑他们对婚姻的理解,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比你多活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看人他们大概率比你看的准。

安琪拉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不同信仰的男人,跟着这个男人到处漂泊,在外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在内也得不到家人的认可,这样的困境是安琪拉自己选的。

她逃不脱这样的人间地狱,社会环境那个包容力,自己也没有强大的精神内核和生存技能,她有的只是苦命人所拥有的能力-忍。

女人,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到那样的绝境,往下走容易,往上走每一步都很难。

我不理解弗兰克为什么那么渴望去美国,毕竟自己跟着父母从里逃离回到故乡,那里于他而言是苦难的开始。

我也不能明白他明明是个很心疼弟弟、很照顾家的人,为什么他得到第一份工作不是接济家人,而是存钱去一个曾经离开的地方。

大概,这就是自由意志吧。

公众号:三横兰

 3 ) 磨难

弗兰基的童年是如此的悲惨,但是,我们也看到,那颗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

磨难就象磨刀石,把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

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也许是荒原,也许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无论是荒原还是田野,都会因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

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着希望,并向着希望不断努力,我们就可以取得成功。

 4 ) 难以想象的生活

#安琪拉的灰烬 #如果没有能力去养育他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生出来呢?

短暂的睁开眼看看这个世界,就被上帝带走,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对那些可怜的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为什么安吉拉和丈夫要不断地让这些无辜的生命出现又消失呢。

尊严很重要,可是在生存面前不低头,是不是一种假清高,伪装的高贵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的话,我无比赞同。

人首先得活着,活着才有可能,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为什么不能低下头颅,弯下腰身去捡散落的煤块呢?

为什么要自甘堕落呢,拿了钱就去喝酒,不顾妻子,不顾她怀里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需要钱生活,酒吧里买醉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痛苦,外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有些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但我很欣赏,羡慕父母,尤其是父亲浪漫主义的做派,在最穷困的时候,仍然可以和儿子说很多俏皮的话,分享故事。

母亲更多的凸显了母爱的伟大,纵然也有那些令人难以启齿的,令人羞愧的行为,或许这因此显得母爱的圣洁伟大。

现在来续这篇写了一半的观后感,无话可说了,因为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虽然时间还不到一个月。

影片中,爱尔兰从未停止过下雨,我无法想象如何在这样的雨天生活,喜欢温带海洋性气候,但是糟糕的家庭,糟糕的生活,那不停的雨,只会让我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让我难受,这加剧了生活的困难,但是这雨也能掩饰某些人的伤心的眼泪。

忘记了结局,从影片中穿插的旁白来推测,主人公长大后应该活的还不错,这部影片也来自他对往事的回忆,哦,对了,主人公攒够了钱,买了一张去美国的船票,不知未来如何,反正他摆脱了这多雨的爱尔兰,这心酸的童年少年生活。

 5 ) 天使的孩子

《安琪拉的灰烬》是弗兰克·迈考特于1996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

书中写的是平凡人平凡的故事,但它给我的震撼不亚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品看似悲伤,却不绝望。

怪不得人们称之为美国版的“《平凡的世界》”,同时该书打动了千百万读者,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等多项大奖。

本书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117周之久。

确实,诚如美国《好书》杂志评论说:“这本书的成功靠的是真心被感动的读者的口口相传。

” 在这部自传体小说里,作者站在生命的边缘,蓦然回首,把一个孩子苦难的成长过程呈现在世人面前。

贫困,失业,酗酒,死亡„阴霾﹑沉闷的调子如同爱尔兰潮湿多雨的天气,让人压抑,让人窒息,让人看到生命的底层如同一滩烂泥。

在这横无际涯的悲惨与愁苦的汪洋之中,脆弱而又坚强的人性时而升腾,时而沉溺。

然而,人性之中的美好始终在艰难而顽强地生长着,挣扎着。

梦想,渴望,激情,远方的召唤,飞翔的冲动,使作者在生命面前以一种高贵而优雅的姿态俯瞰人生百态。

成长历程中的迷惘,苦闷,忧伤,疼痛与抚慰都在弗兰克的娓娓追忆下得以真实而完整的展现。

这的确是一部迷人的童年回忆录。

它以最诚稚的童言诉说着那些特属于童年的懵懂,单纯的渴望,单纯的快乐,单纯的忧伤。

这此种种都是我们共同所拥有过的最特别的存在,这存在回忆起来美得动人,美得纯粹。

但是弗兰克的童年,即使是以懵懂的话语,看似无谓的语气为何会让人读起来那么的辛酸无奈,让人有一种落泪的冲动。

怪不得弗兰克说“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

当饥饿成为生存最大的障碍时,在幼小的弗兰克心中“希望自己能荡到空中去,荡进云彩里,可以环绕全世界飞翔,再也听不见弟弟奥里弗和尤金半夜里的哭声”。

当他听到妈妈因为爸爸没有把钱带回家而去喝酒,全家人都在挨饿时的幽咽哭声时,他想“告诉她,我很快就会长成大人,会到那个有一扇大门的地方工作,每个星期五的晚上,我都把鸡蛋,土司和果酱的钱带回家”。

可怜的孩子啊!

饥寒交迫的他要求并不高,他只希望亲爱的弟弟不要哭,为何这么细小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他。

从来没有像此时此刻这样强烈渴望自己成为那无所不能的“上帝”,只想帮帮这可怜又可爱的孩子,让他们不要再有饥饿,让他快快长大,有能力守护他想要守护的人。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然而,最让人义愤填膺的是弗兰克那个空有自尊的酒鬼父亲,男人的自尊用错了地方就是最大的悲哀。

犹记得他们的父亲为了所谓的尊严让5岁的弗兰克和4岁的弟弟小马拉奇兄弟俩在圣诞节去街上捡煤,承担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

幼小单薄的他们在雨夜里拖着大包的煤炭往家里赶,全身湿透,满脸黑炭,路人嘲笑,眼巴巴的饿着肚子看着别人家在节日里围着暖炉吃大餐。

读到这里我多么想仰天长啸,控诉的不是冰凉的社会,冷漠的人情,而是作为最不应该抛弃他们的父亲在他们最需要他的时候抛弃了他们。

从内心深处涌出无法抑制的悲哀,马拉奇作为父亲作为丈夫,连自己的妻儿都保护不了,还有什么资格谈尊严?

也许在潜意识里安琪拉也对这个本是最亲最近的丈夫失去了最起码的期待,在那首叙述她内心美好憧憬的诗歌《北方人》里,当她读到“利默克里谁家也比不上我们强”时,笑得很厉害,眼泪都出来了,竟有些歇斯底里。

这该有多么的讽刺,那活生生的愿望被撕毁得血淋淋,体无完肤。

安琪拉,英文“天使”的译音,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穷苦家庭。

即使弗兰克没有一个好的父亲,但他有一个像天使一样的母亲,母亲教会了他有尊严地生活;即使他没有积极生活的资本,但他有积极生活的勇气,让他直面惨淡的人生。

的确,黑夜给了他一双黑色的眼睛,他用它来寻找光明。

弗兰克拨开生命的雾霭“尽管我们在物质上非常贫穷,但我们总是很快乐,有很多渴望,很多梦想,很多激情,我们感觉很富有。

”因为他们是天使的孩子。

 6 ) 在这样的苦难之下,仅有爱是不够的

安琪科永远在生孩子,死了一个,又生一个,死了一个,又生一个。

或者永远抱着孩子,坐在床上,站在屋里,走在街上,等在火车站……麦考特永远在失业,永远在喝酒,永远醉醺醺,高唱着爱尔兰的爱国歌曲,永远听着妻子“你真没用”的指责,再一次次让妻子怀孕……孩子们永远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永远脏兮兮,永远饿着肚子,永远在等爸爸带回薪水或一点吃的,却永远在失望……爱尔兰的这个小镇上,永远在下雨,街道永远是湿漉漉的,屋顶永远往下滴着水,小巷里永远污水横流,他们住的靠厕所的房子里,一楼永远有一层积水,孩子们进屋时永远是蹚着水,他们的头发、衣服永远是湿的……这就是法兰基的童年,天主教教徒孩子的童年,回忆起来有太多辛酸苦难的童年。

他依然怀着对父亲的爱长大了,哪怕那个男人下流到用婴儿的奶粉钱去喝酒;他在十六号生日前一晚对着妈妈咆哮,甚至打了她一巴掌,又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在妈妈的歌声中泪流满面;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却在放高利贷的方太太去世后拿走了她大半的钱,还把她记账的本子扔进海里,那上面,有镇上几乎所有穷人的名字,包括他的妈妈,他的艾吉姨妈,在他即将到邮局上班时为他定做一套新衣服把他打扮得无比体面的姨妈……法兰基怀着对美国的憧憬,离开故园,来到自由女神的国度,即将开始他崭新的人生。

是的,即使他爱他的父亲,那个男人却无法给他的童年带来庇护和起码的温饱;即使他爱他的母亲,那个女人也只能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被迫与别的男人睡觉;即使他爱他的家,他也只能逃离这个逼仄、狭小、混乱、肮脏的地方,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即使他爱他的祖国,祖国也不能为他提供广阔天地让他大有作为,他向往的,是一个更加民主、文明、进步、富裕的国家,能为普通人提供更多机会的国家,让更多人能过上更好生活的国家。

这部沉重而苦难的电影,让我想起前不久刚读完的《秋园》一书。

在颇为相似的苦难之下,中国的这位母亲更坚韧,更能干,也更有尊严,至少没有让自己和孩子失去应有的体面。

 7 ) 唯有自渡

这电影看得真心难过。

像是整个人被浸在沥青里,浓稠且窒息。

虽然用尽力气挣扎,企图可以探出头来呼吸,却看不到丝毫希望,只能继续挣扎,等着慢慢死去。

大背景是爱尔兰和英国的矛盾,和美国的差距,这是久而有之的,到现在都没有什么改变。

小背景是原生家庭之痛,作为5岁的男孩,弗兰克的原生家庭真是糟透了。

父亲并不是恶人,他只是废物。

早晨喝茶的时候他是个很好的父亲,可以讲各种故事,对孩子们好极了,充满乐观。

白天他是个没用的人,找不到工作,只在街上闲逛。

晚上他会把所有的钱拿去喝酒,然后大醉回家。

因为无能,反而更加傲娇,不肯捡地上的煤块,不愿拉下脸请求帮助,只会接连不断的让母亲怀孕,一个一个的生下来,然后死掉。

母亲已经放弃了生活,面对种种不堪忍受的现实,她毫无抗争,只是如行尸走肉般的苟活。

流离失所,毫无尊严,无所作为,似乎能活下去就够了。

弗兰克过的,就是这样近乎无父无母的生活。

5岁的时候,他照顾着比他更小的孩子们,并不懂得这是什么生活。

10岁的时候,他懂得了恨那个没用的男人,当那个男人把外祖父为新生儿寄来的钱拿去喝酒的时候,当他抱着棺材又去喝酒的时候。

所幸,亲戚们虽然不喜欢,但还是肯帮助的,否则这一家人可能都活不下来。

15岁的少年,似乎开启了新的世界,他开始工作,祈祷,开始接触到世界的颜色。

奇迹般的遇到女孩,有了性爱体验,又开始为放债老太写讨债信,似乎运气一下子好了起来。

他的运气是落在放债老太身上的,老太猝死在家,弗兰克拿了她所有的钱,买了船票去美国,似乎就此解脱了。

自由女神并不是美国,美国也不是自由。

那只是一个象征,逃离现状的象征,以至于在弗兰克眼中会显得神圣而美好。

宗教也不是救赎,那只是一个树洞,喊出心里压着的秘密,便一身轻松了。

这样的结尾未免草率,把最终的救赎归于运气,这是不公平的。

其实我关注的是弗兰克和安吉拉生活态度的对比。

最初的安吉拉并不老,她也早就认清了男人的真实面目,可她就那么放弃了任何挣扎。

倘若她早些离开那个男人,并不见得会活得更差。

而十年后,安吉拉的脸上再也不见笑容,看人的眼光恨恨的,吸烟,为了有个住处就并不在乎猪样的男人睡她。

弗兰克很让我动容的是,在经历了所有的这些之后,似乎性格上并没有留下什么原生家庭带来的缺陷,他仍然真诚,热情,而充满希望。

这是他自我救赎的根本。

然而他也只能救赎自己,他现在对母亲和兄弟们无能为力,只有把他们留在那里,继续那样不堪的生活。

他最后的善良,是把放债老太的账本扔进了河里,然后抽身离去。

 8 ) 几十年前,英国也有现实主义影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影片中,荧幕上展现出来的人物越来越趋于固化,好多人物都是非常光鲜亮丽的角色,似乎这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主流。

而那些原本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平凡普通的人物却如同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从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中得到充分展现。

这样一来,作为一个充满着影响力的媒介形式,电影从某种程度上逐渐的教化众人,现实生活就是像电影中展现出来的那个样子一样,我们看不到穷人是因为穷人不需要进步的媒体形式去展现他们。

我们看到光鲜亮丽的群体大概率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确实是这么多光鲜亮丽的群体组成的。

他们才是重点,他们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他们才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穷人,普通人就这样被遗忘了。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虽然很多人都不承认这一点,在谈到这一点的时候,总是脱口而出电影中,电视剧中的那些都是假的等等语言搪塞过去。

但人们依旧是改变不了电影已经深入彻底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且在方方面面都影响到了这一事实。

我们常说的电影是假的,大概率在说里面的故事是虚构的,仅此而已。

然而一部电影展现出来的可不止一个故事。

电影在展现故事的时候,少不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角色塑造,环境塑造以及社会关系塑造等等,这些被塑造出来的元素也属于电影本身,我们在谈论某一个故事虚假的时候,无意识之中就接受了这个虚假故事中的其它“真实”部分。

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价值观,我们接受故事中人物的设定,即使不接受故事本身,这些次要元素也会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

这就是电影无形的影响力。

而这种影响力随着塑造的故事元素的固化,原来在荧幕中应该出现的那些人逐渐没了踪影,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中的这些人。

《安琪拉的灰烬》是一部讲述平民甚至是底层民众生活的电影,该电影诞生在20世纪最后一年,而后,基本上在人们踏入新世界之后,荧幕上这样的人物越来越少,这样普通的角色也渐渐地淡去,剩下的就只有我们喜闻乐见的光鲜亮丽的角色了。

本片聚焦的是底层民众的底层生活,他们也曾有过希望,他们也曾为了梦想打拼等等,然而艰难的生活并没有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苦苦挣扎的生活一直在延续,但他们的苦痛却没有办法向着更多人诉说。

这就是悲伤的源头,也是本片着重想要阐述的核心。

本片说的是一个有这几个孩子的母亲的伟大,然而电影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为我们呈现这种伟大。

这样的视角一度会让人认为这个家庭是不幸的,然而这个孩子是坚强的。

但当所有人都看完了之后,却能从中体会到,这个面对生活不幸的母亲的坚韧。

甚至于说这个孩子的坚强更加凸显出来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润物无声。

部分人总是认为穷人的困窘来源于自己的懒惰,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少数的富裕者并没有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穷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穷人要想要成就自己,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往往没有太多更加便利的条件以及更加多样的选择。

因为贫困,所以自己的选择只有这么多,因为没有太多选择,所以只能在手头的非常低效的选择上耗费大量的精力才能艰难地活下去。

这种没有同理心便不能体会的情感逻辑,本片很好的表现了出来。

小男孩的成长之路是坎坷的,然而在这样的坎坷生活中,他最终让自己的生活上升了一个台阶,最终实现了自己信誓旦旦的愿望,这样的结果是让人高兴的,最后一幕,当站在月亮下,看着自己的曾经这一幕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动容。

从来历经坎坷都被认为是会有所收获,然而有人就是为了这小小的收获,几乎用尽了自己所有的力气才能。

当这个家庭苦苦挣扎求生存的时候,没有得到上帝的眷顾,万能的上帝此时此刻也好像忘记了他们。

好在还有母亲,还有一位坚韧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下去,苦苦求生,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委曲求全。

当自己孩子不理解的巴掌打在自己的脸上,她是万般痛苦的,然而当自己看着孩子终于实现了愿望之后,她却比谁都高兴。

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母亲,都有伟大的母爱傍身。

这就是他们坚强的后盾。

母亲不像上帝般光芒万丈,然而却能准确的照耀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上,即使上帝遗忘了他们,电影人也将他们忘掉,但是还有母亲,总有人为他们动容。

……你好,再见

 9 ) 20240702 安琪拉的灰烬

自传电影。

富有文学性的电影,从头到尾的自述,是电影形式的自传。

自传中,某些记忆被美化了,如酗酒的父亲,竟是如此温和,某些记忆被凸显,如母亲被迫与一个丑陋的大胖子发生关系,很快就和富家小姐发生性关系。

影片似乎也展现爱尔兰人悲惨的历史、不同宗教的冲突和矛盾,但我并不处于相同的文化氛围中,无法理解和共情他们。

影片开头,就是新生伴随着死亡,其后的几分钟又是接连的孩童生命的逝去,死亡如风而至,主角的幸运存活让他成为了故事的讲述者,也让我们看到悲惨的循环。

贫穷的家庭却在不断生育、微薄的收入还被拿去酗酒,影片展现的是家庭有无数摆脱贫困而不愿去做的方式,但我更相信的是他们在时代背景下的无可奈何。

此外,又有另一循环的再现,儿子酒后同父亲一样荒唐,儿子对父亲的复归,儿子回到美国,是生命体验的复归,儿子似乎还会像父亲一样继续苦难的历程,但我愿未来是更加美好的。

 10 ) 很现实

父亲的好多过坏,确确实实有一部分是因为阶级仇视和宗教问题使得工作不好找,有了工作又无法持续是因为他人的排斥与嘲笑,父亲除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沟通没有见到与谁成为好兄弟,而持续的失业持续的压力唯有靠酒精麻痹形成上瘾,原本妻子期待着他去英国可以得到好的工作改善家庭,但是……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这使得妻子逐渐的失去对他的爱与信任,常常冷语相向是能够被理解的。

母亲的努力和无奈…不知在那个时代里可以怎么做,女人通常被认为适合待家里照顾孩子,我知道她一定是这么教育大的,学校里也没有一位女孩子,可想而知。

救济与乞讨,是唯一能马上帮助她和自己孩子的简单方法,失去尊严的生活不是罪大恶极,而是忘记了爱自己。

每个人都知道看自己妹妹的裸体是罪恶的,花钱买妓是更罪恶的罪,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考虑到你不看自己的妹妹却看别人的妹妹,每个人都如此,世界依然没有好下去。

上帝确实创造了世界,但是如何游戏世界由每个人决定,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感受与生活里时刻转变着。

爱有多少种形象,自由有多少种方式,超乎大部分人的判断。

《安琪拉的灰烬》短评

看简介以为主角是母亲,没想到叙述角度是小男主,整个故事是一个悲剧的循环,片中的女角色太惨了,故事最开始说爱尔兰天主教的孩子是最惨的,也许是片中对爱尔兰社会背景描述的太少了,我感觉这个家庭遇到的99%的困难都是来自于不作为的父亲

5分钟前
  • 旅人
  • 较差

记得很感人。永远要觉得幸福。

9分钟前
  • 松鼠小姐
  • 推荐

Statue of Liberty

14分钟前
  • 奈良的鹿男君
  • 推荐

《Jesus and the Weather》很喜歡這篇作文 (笑) 。有沒有想過耶穌是因為活在生活溫暖的地方所以成為耶穌。長大認知到必須為了活下去做一些卑劣的事。從形式上的懺悔到真正自主性的去教堂懺悔。經歷了那麼多事,男主終於存到錢去美國,這時候才16歲。

17分钟前
  • hihiyuning
  • 推荐

9.0+地道的英伦风味儿童片,有悲伤,也有励志。

18分钟前
  • 蓝莓布加洛舞
  • 力荐

比一般贫穷之人更困苦的童年的是爱尔兰天主教贫穷之人的童年。但是,唯一能战胜贫穷、屈辱的,是生存的尊严。很难用简短的话来评价或总结,我只知道这几个人的人生将会不断地启发我,让人怜悯、警醒、忏悔和爱。

22分钟前
  • 罗勒根
  • 力荐

一直等待反转,然而并没有。两个半小时的压抑,真没必要!

25分钟前
  • 赵旭丹
  • 还行

3.5★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看这部电影 一开始的口述就知道这娃长大后会是个作家 最后上船去往美国就结束了 纳闷自己是不是猜错了 后来看了评论果然是作家回忆录 我真聪明

28分钟前
  • 詩织女巫
  • 还行

很好看哦,可惜看晚了,强烈推荐

30分钟前
  • 怀恋wx小
  • 较差

贫穷的生活,酗酒的父亲。生活只能靠自己

32分钟前
  • 爱看电影的浩浩
  • 力荐

复杂的感受,看到孩子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差点就失去看完的勇气。想批判父亲的无能与酗酒,但又想起他抱着孩子烤火的善良,想要批判母亲的软弱和顺从,可又想起一个个的丧子之痛,孩子们呢?更是无辜,所幸他们在污秽贫困中艰难长大。

36分钟前
  • 我不是女王
  • 推荐

看完一脸懵逼,这两个半小时除了惨和不着调之外......还特么说了些啥?

40分钟前
  • 爱渴不渴
  • 还行

贫穷还要不断的生孩子,贫穷还为了体面尊严,不去拾起脚下的煤炭,贫穷还挑三拣四。但是我同情无辜的孩子们像是angeles ashes

42分钟前
  • Caaater
  • 还行

演员都很不错,背景交代的也很好,但是这部片子充斥着虚伪的宗教,虚伪的人性,看电影越多,越不喜欢美国宣传自己假大空的自由主义,最后还整个一个渡轮开去美国,难道忘记当年当们回家乡是因为在美国待不下去吗

45分钟前
  • 爱小众
  • 还行

太苦了,生而为普通人,尽量不要透支当下的好生活,因为不能对任何前人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啊

47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自找吧?小孩太多,死一个两个不心疼,反正再生,我都无语了

48分钟前
  • °˖余温✧︎˖°.
  • 较差

天空是灰色的 梦想是彩色的

53分钟前
  • Atacama
  • 推荐

挺难受的,特别是父亲这个角色,真的让人愤怒

56分钟前
  • 望道
  • 力荐

乡愁匍匐而出,此片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对艾米丽·沃森式表演的厌意。

57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6/10。看似史诗实则平庸、空洞的影片,只是将悲惨的家庭平铺在观众面前,人物塑造不够立体,缺乏对社会时代背景、宗教信仰的探讨,旁白冗长、空泛(且依靠旁白推进剧情远不如通过画面表现有张力),情感上也难以引发共鸣。

59分钟前
  • ΛVΛVΛ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