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7日,紫罗兰永恒花园外传顺利制作完成。
2019年7月18日,这天是日本动漫史上有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京都动画第一工作室被人为纵火烧毁,导致35人死亡,多人受伤。
2019年9月6日,《紫罗兰永恒花园 外传~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在日本限期上映3周,在片尾演员表中将公开在火灾中不幸逝世的工作人员与受伤人员。
希望温暖与真情能够永世长存。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没有看过之前的番,所以说实话看睡着了,但自从看过番来补剧场版后,让人心中真的很温暖。
电影中的画面一如既往的,难以用语言形容地美,真的几乎可以做到每帧都能当作壁纸。
剧情不曲折,或许也的确像这种平平淡淡的,才更能展现平凡的温情,每一个角色都刻画得细腻与善良,他们可能并不完美,但都有着善良的一面,并始终以善良之面待人。
紫罗兰永世长存
进度太快:剧情就介绍个约克,泰勒(两个新角色,后期是义姐义妹)刚生活到一起,还不到5分钟,就出现了一堆壮汉来把她们分开。
两个人就开始哭起来了。
很难带入的好吗,而且节奏也太快了吧喂。
(5分钟你给正经演员酝酿一下感情,有些演员也哭不出来呀。
)“希望”是这部片另外一个主题。
贝尔迪克特一开始对一成不变的邮递员工作颇有不满,他骑着破旧的摩托车日复一日地寄信,他也迷茫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
---“信件所传达的是思念。
邮差所运送的是幸福。
”---“在寂寞时,呼唤彼此的名字。
只需喊出彼此的名字,两人的羁绊便将永远存续。
”书信真的是纯真年代幸福的象征。
书信或许也是这个时代遗失的一种美,当今资讯爆棚,信息便捷,时代的标准是越快越好。
我不禁思考:电波塔在建之时,邮差会担心自己的消失吗?
初中时,我大概有幸写了一封信件。
老师当时给全班同学一份信纸,让我们自行决定寄给谁,怎么写。
或许只是一次写作训练,但没想到最后真的把能寄的都寄出去了。
写过书信的都知道,那种亲笔亲为的仪式感,每字每句的反复推敲,都是对另一方的感情所致。
面对面无法说出的,信件也可以传达出来。
而收到信件的人也会同样产生出见字如面的独特魔力。
那时候,带着独特墨香的文字俨然已经成为生命中一股特殊的力量,亲切、温暖、可靠;那时候,信件上清清楚楚的一笔一划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人被深深的吸引。
当网络普及的时候,手机也好,电脑也罢,我面对的是工整、端正、冰冷的字体,而非有着情绪、带着温暖的字迹,可看而不可触。
当隔着视频面对面的时候,也没有拿到信件时的感动。
不能够读着书信、触摸笔迹,遐想对方写下这封信件时的模样,时而下笔如有神助,时而凝眉深思。
总有一天,同学老师的音容笑貌日渐模糊,那时那日的消息音讯也无从得知,往昔旧语也总会溶于时光,剩下的是社交软件里冰冷的名字,甚至什么都没有留下。
这样的发现让我恍然,更是惶恐,惶恐多年之后会忘记在我生命里留下过痕迹的可爱的人们,就像从来不曾遇见过一般。
那时,我还希望能寄出一封信件,传达我对他们思念。
---“毕竟,不存在不必送达的信件。
”
利申:男性观众,路人京,已看过tv剧观影时间:2020年1月4号剧透程度:无走向发展相关,有具体画面整体观感上保持了tv的京紫的作画水平,每一帧都是桌面的夸赞并不过誉。
世界观细节考据充足。
架空世界中映射的二十世纪初的西欧风格,包括了家具陈设,服装造型,街道场景的细节考据都做的很好。
整体上除了电梯的一幕并没有强调时代感,但是很好的展现出了十九世纪末混合二十世纪初一战后诸如维也纳,巴黎等欧洲城市的浪漫感,包括沉浸感十分强的配乐。
大概就是这样浪漫感极强的映像让日本人有了在去了欧洲后有了巴黎症。
剧情上起承转合做到了游刃有余,伏笔的埋藏和展开都做的很自然。
叙事跳跃足够浪漫但是不至于太大到需要一边看一边理解。
不同于tv剧力求独立短剧却要塞进番剧时间的过于仓促的感觉,在电影的时长下原创故事的叙事结构更为合理。
也没有过于依赖之前tv剧留下的设定内容。
一个小时左右故事高潮后的subtitle给了完美的冲击,教科书级别。
女性角度的展示同时祭出了百合大法。
故事角色以女性为主,男性角色戏份比较多的只有快递小哥,老父亲一样的社长都比较酱油,薇尔莉特在一众女性角色中保持了最温柔但是男友力最强的人设。
这样的人物结构设计恐怕也只有从导演到主创团队以女性为主的京阿尼这样的日本动画团队能做到了。
作为商业电影,包袱丢的讨喜但不媚俗,这点不容易但是我觉得京紫电影还是做到了。
比如说入浴一幕,不同于平时福利阶段的场景,全程我在意的是薇尔莉特义肢和肢体的连接的描绘,满足了好奇心的同时又没有设定崩坏,薇尔莉特还是那个女神。
我发誓我不下贱,没馋薇尔莉特的身子。
(除了超越时代科技的假肢真的很让人在意以外)换发型的一幕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换装很像,还是那句话讨喜但不媚俗。
退休的老爷爷重新工作以及同僚嫁人后依然工作还有一些关于战后的感受,这样以小见大的社会评论可能更贴近日本文化社会,但是毕竟都是东亚文化圈,还是能感受到电影的思考。
更多的细节我想可能要等正式上映后第二第三遍看后才能说明的更清楚。
《紫罗兰永恒花园》的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独立叙事,但实际上都在书写薇尔莉特。
这种结构在剧场版中也不例外——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剧场版对主线故事(或说薇尔莉特本身)的意犹未尽之处进行了展开和补完。
如果说薇尔莉特是战争年代的个例,外传则在和平年代将感情重新编织了一次,并且猝不及防地把观众余温尚存的泪点戳了个遍。
第一个重现的层面是个体的异化——在主线中是薇尔莉特被训练成战争兵器;在外传中是艾米被训练成富家千金。
薇尔莉特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说自己和艾米相似。
薇尔莉特遭遇的经历更为极端。
在外部环境里,她陷入了最黑暗的处境,又收获了最美好的邂逅。
在内部精神上,她经历的感情深沉至极,自身却无法捕捉。
内外双重的反差是她身上最令人动容之处。
这样的她成为了艾米的老师,她真正教会艾米的不是谈吐、礼仪和舞步,而是怎样面对命运,怎样在命运的安排中不放弃对美好之物的希望(例如新的友情),怎样怀抱虽已失去但却极其珍贵的感情,继续生活下去。
第二个层面是绝望与希望——在主线中体现为薇尔莉特和吉尔伯特的邂逅;在外传中是泰勒和艾米。
如果说最令人绝望的不是现在的痛苦,而是没有爱的未来的话,这正是吉尔伯特带给薇尔莉特,以及艾米带给泰勒的救赎。
泰勒反复阅读艾米的信,正如薇尔莉特一直佩戴着少佐送她的配饰;泰勒将自己认同为艾米的妹妹,正如薇尔莉特将自己认同为“吉尔伯特的狗”。
那是在一无所有的世界里得到的毫无保留的爱,这对那时的她们来说就是所有一切。
这恰似人在作为手足无措的婴儿之时得到的母亲的庇护,而由于人总要长大,这也注定是人不得不失去之物。
第三个层面是失去与成长——在主线中体现为薇尔莉特成为自动手记人偶;在外传中是泰勒成为邮递员。
薇尔莉特和泰勒都得到了救赎,但是又不得不失去了。
整个故事的核心正在于此:人如何怀着魂牵梦萦的思念,怎样接受无法自胜的悲伤,又怎样面对日复一日的生命。
这也正是故事所传达的东西:人无法永远依赖别人的爱活下去,但渴望爱与被爱的心情绝不是该被遗忘之物。
通过“写信”这种形式,故事挖掘出被人们压抑的感情,用极尽浪漫化的手法重新告诉人们:这是我们内心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该永远抱着珍贵之物前行。
外传的故事不仅仅是重现了薇尔莉特的经历与感情而已,在每一个层面上,外传都更进了一步。
面对外界的改造,艾米不像薇尔莉特一样毫无还手之力,我们看到了她的反抗、拒绝,以及最后的和解。
面对他人的爱,泰勒也不像薇尔莉特一样无法表达心意,我们看到她用自己的方式拼尽全力回应了艾米给予自己的救赎。
而故事最精彩的则是这样一幕:泰勒躲在一旁看着艾米阅读自己的信时泣不成声,但是选择了不见面。
从薇尔莉特的相见却不得,到泰勒的能见却不见,故事的内核被勾勒得更加闪闪发光。
人要成长,必然要有所失去。
但是我们失去的东西,永远也不会失去——只要我们还将那感情怀在心间。
这便是《永远与自动手记人偶》想要传递的永远吧。
先是说给那些懂电影帝评论们的如果电影只能是先憋几个个矛盾然后再往上串线索串桥段顺便搞点角色成长最后矛盾爆发主角光环闪一下结局这么局限的形式 那就没有再继续做电影这种流水线工业快消品的必要了然后画面KyoAni遇袭前的巅峰技术力班底 自然是加分项 背景板绘制 舞蹈的衣饰动态 插画般繁复的发型 我尤其喜欢穷家里清汤寡水的汤上依然氤氲着水汽带来的暖意这个细节但没有多谈的必要 这些都是那个京阿尼该做到的主要说剧情方面剧情上面 这片子的最大特点没有“矛盾”只有“顺序”作为外传 主角是从原作整个时间线上剪下来的两个时间片段的快照角色 不会也不该有成长整部片子就只是Violet在无数的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片段 是平淡的生活 是日常 但一样有感动叙事也是完全按照日常生活实际发生的顺序除了前篇有些看起来像是插叙实际上就只是Amy给Violet叙述过去的片段之外 全篇没有用任何奇技淫巧的叙事手法 生活如何 顺序就如何没有过去的非人孩子被少佐和老板教会了语言文字 找回了人心 重新融入人类社会 又在这部片中 帮被迫失去过去的委托人找回了过去 帮失去了社会关系的孩子重新融入了社会缓慢 坚实 温馨 美好的一个小童话一个【守护你幸福的咒语】逻辑上讲如果懂电影帝们认为只有必须是某某某样才是电影 那这就不是电影 不该用所谓“评价电影的标准”去套这部作品 而且以后电影这种流水线工业快消品也没什么再做的艺术价值了而如果电影是围绕在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上用无限的可行手法探索 以能否传达其情感和思想为依据 那么这部电影做的肯定不差17年游戏圈在游戏圈用to do list圈养玩家正爽 想把玩家都异化成搬砖半小时给块糖的机器时候横尾太郎做了个尼尔 让游戏给你的一半todo list都是误导让人去自己理解异样揭示世界本身结果惹急了一大群“评论家”19年游戏圈在业界充满了以吃鸡为首瞎几把打靠应激反射爽快感混日子的时候小岛秀夫掏出来一个死亡搁浅 极致规避和弱化战斗又惹急了一大群“评论家”看这群评论家的样子就像吃怀石料理时候说人家为什么不加炸薯条为什么不加味精一样的“美食家”一样让人觉得可怜可悲
剧透很多(?
)本电影沿用了TV版的基本背景设定,大量使用插叙,围绕着思念展开讲述了以信为媒介,薇尔莉特通过送信来替客人表达自己的心意。
孤儿艾米生活困顿,但当她看到弃婴泰勒时,选择了收养她当妹妹,竭力给她舒适的生活以摆脱自身的悲惨命运。
在她长大成为少女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贵族男人,要求她忘记过去,改名为伊莎贝拉回家联姻,并承诺会给泰勒良好的教育,但要求她们不能相见。
缺失的贵族教育让伊莎贝拉和学校里的其他人气质截然不同,她的父亲请了薇尔莉特指点她。
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伊莎贝拉逐渐敞开心扉,委托薇尔莉特替自己给泰勒写信。
两年后泰勒找到薇尔莉特想给姐姐回信,并体验了自己梦想的邮递员工作。
这时伊莎贝拉已经和一名贵族隐婚,邮差几经辗转才终于把信交到她手中。
伊莎贝拉终于卸下了内心沉重的担子,变得轻松愉快。
泰勒回去后也找到了好心人收养。
本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伊莎贝拉在学校里的生活、艾米的回忆、伊莎贝拉和泰勒的新生。
部分片段运用闪回等手法一并概括在内。
在影片的开头部分,使用了蒙太奇手法,讲述了受伊莎贝拉父亲委托,教导伊莎贝拉礼仪的薇尔莉特,在共同生活中逐渐和艾米产生的友情。
开头部分主要运用近景和全景的拍摄,高度概括大关系以及截取最能说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细节。
这种分解组合,高度体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贵族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统治了伊莎贝拉,表现为伊莎贝拉的抚养费、名字、婚姻都在他人的掌控中。
在这种困境下,伊莎贝拉用精神的看似自由来消解物质层面的绝对不自由,她反感按照规定好的命运学习规矩,回避着和他人的接触。
在此过程中使用蒙太奇使得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与冲突。
她是注定失败的。
因为她和群体的一切差异仅仅维持在观念层面上,而她在物质层面上却和其他要靠联姻生活的贵族女孩无异。
伊拉贝莎逐渐意识到生活是自己的,已经选择的路再也无法更改,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只会伤害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才会带给自己力量,因此开始认真学习贵族的礼仪规范。
在伊拉贝莎逐渐打开心扉的剧情中,采用平缓的连续蒙太奇,体现温柔而坚定的心路历程。
第二部分是伊莎贝拉的回忆,在她曾经名叫艾米的日子里,捡到了泰勒,度过虽然艰苦但美好的一段日子。
别人对艾米收养孩子很不赞同,认为战争期间自己的资源都不够用。
艾米则是希望泰勒能拥有比自己幸福的人生,把泰勒当成理想和寄托,用心抚育她。
人是社会动物,有了与他人的联系,人生才有盼头。
艾米生活上很贫穷,精神上却很富足。
平日里姐妹俩只能喝冷掉的稀汤,但就算物质匮乏,艾米也会找到布头给泰勒缝布熊。
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艾米的父亲找来,提出条件让艾米用自身的价值交换抚养费用。
被生活所逼,又为了给泰勒富足的生活,艾米同意了。
成为伊莎贝拉后,她和泰勒的羁绊只剩回忆。
伊莎贝拉融入了贵族圈子,薇尔莉特即将离开,在最后跳舞的时候,伊莎贝拉抬头看着壁画上的鸟,向往像鸟一样自由。
鸟儿只是一幅画,是美丽的幻想。
伊莎贝拉明白这件事,但不知道如何摆脱。
第三部分是伊莎贝拉和泰勒的新生。
两姐妹都是通过信件打破内心的桎梏。
信是 “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具象化,始终贯穿在动画中。
薇尔莉特更深刻地学会了“爱”的含义,贝内迪克特变得更加耐心,泰勒通过送信发现自己只有学习才能胜任工作,不再像孤儿院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无所事事。
伊莎贝拉收到了信,发现自己牵挂的妹妹终于能独当一面,不再束缚着自己。
末尾使用了一段蒙太奇,同时使用摇镜头,舒缓地展示了同一时空中不同的角色的经历,描绘出主角们成长后的生活。
人的自由不能仅停留于认识上,人通过能动的活动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说:“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必须从自然界中取得生活资料。
因此,要积极实践才得到自由。
泰勒已经有了梦想,有了明确的目标,未来会成为邮递员带给他人不同的心情。
从整体色彩结构上看,本片中黑色、白色和橘色的出现频率比较高,大量使用明暗对比和冷暖对比表现反差。
黑色表现压抑的感觉,暗示了伊莎贝拉被束缚的生活。
明暗对比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强化打破桎梏、获得自由的内涵。
白色和橘色较多用在伊莎贝拉回忆时,体现了过去作为艾米生活时拥有光明的自由、温馨的亲情。
剧场版和番剧的风格和制作都非常相似,说好听点叫“还是内味”,说难听点叫“缺点全都没改”。
原本被诟病的节奏慢没起伏的缺点在剧场版里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本就是单元剧的分散剧情在剧场版里没有给一个总结或是结合,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加长版的一集,没有一部电影应有的质感。
番剧中华丽的画面风格被保留了下来,熟悉的音乐也没有更改,音画效果上来说令人非常享受。
抛开这些硬技术的表现力,电影在台词和分镜还有节奏的处理上毫无亮点,整部电影所有场景基本上都是两个人在聊天,情感和表演很少,剧情推动非常缓慢且平直,这使得人物关系的培养非常平淡,对后来剧情矛盾的展现还有情感泪点的爆发都造成了致命打击。
原本小故事穿插着大主线的番剧故事在剧场版里也没有得到延续,主角一行人沦为工具人,没有在故事里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个人塑造完全被抛弃,琐碎的杂事倒是一个接一个不停。
对于有原作加成的观众来说电影不会减分但也没有任何加分,路人观众则是完完全全被抛弃掉完全进入不了状态。
电影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整体合起来还能算是一个不错的整体,但分开单独看来割裂感还是蛮明显的。
剧情上的一些小瑕疵对人物情感的塑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人物行事的动机说服力不够强。
看完电影后对于女一女二的友情还有女二和妹妹的亲情两条主线情感的感觉很平淡。
她们的感情很深吗?
好像也就那么回事,毕竟分开了也不寻找联系一下,是社会阶级的差异吗?
是不可抗力的因素吗?
是战争过后的社会发展导致吗?
不知道,反正电影也没讲。
这份嘴上说着“你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物”,又不做出任何作为的角色,甚至不如番剧里某些短故事里的人物塑造感人。
很多人看完电影都被感动了,但说实话,感动大家的,究竟是故事本身,还是结尾staff名单里的一个个人名?
很可惜并不是在影院中欣赏这部二次元“圣经” 反而是拖了许久才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
京紫外传是TV版剧情的承接,但和主线关系不大,但还是不推荐没看过TV版来看外传,这样很难体会到薇尔莉特·伊芙加登的感情,难以深入明白她和伊莎贝拉为何相似,只有了解了薇尔莉特的生世 经历,才更能明白她对心爱之人少佐的感情。
外传中也会有很多细节来照应TV版剧情和薇尔莉特的“爱”。
温柔却空洞的评价并非无的放矢,剧情有点单一,的确感动,但又有所欠缺,毕竟是京阿尼复苏的第一部作品,京阿尼还是贯彻了“爱”的主题,京阿尼也传述于我们烈火是焚不尽“爱”的。
配乐作画的顶尖水平大大弥补了剧情的欠缺,湛蓝的天空,云彩点缀在蓝色的幕布上缓缓舒展;
海面水波荡漾,飞溅的水花缓缓滚动,一道道涟漪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明亮;翱翔的海鸟斜掠,营造身临其境真实感;
细致作画光斑照射过树荫,整片树林映入眼帘,在光影的渲染下生机盎然……画面效果一再秉承了京阿尼的魅力。
薇尔莉特受到王室委托,担任王室女儿伊莎贝拉的教育员,伊莎贝拉在这个与牢笼般的贵族女校中学习,她的举止并不像薇尔莉特般端庄文雅,Violet在委托的三个月中像一个骑士般守护在伊莎贝拉旁,帮助她成为一个真正的王室千金。
起初,伊莎贝拉与他人难以相处,拒绝与别人靠得太近,当她知晓了薇妹的身世后,才一步步敞开了心扉,与Violet成为了“好朋友”。
委托结束
与薇尔莉特告别在王室没有找上她之前,伊莎贝拉曾过的“穷苦”,即使如此,她还是过的自由。
当她看到没人要的女孩时,伊莎贝拉没有抛弃她,反而决定将女孩收作妹妹。
这是复仇,我只能这样勉强活着,本来这孩子也会同样不幸,但是,我偏要让她获得幸福。
一无所有的我,要让她获得选择未来的权力。
当王室找上她时,伊莎贝拉明白,她只凭自己是给不了泰勒幸福的。
于是被迫与泰勒分离,天各一方,无法见面。
伊莎贝拉的感情
伊莎贝拉留下了艾米·巴特莱特这个名字,这也是仅属于泰勒·巴特莱特一人的名字。
薇尔莉特她的单纯、纯粹有着治愈他人的能力。
伊莎贝拉向往着自由,她向往着薇尔莉特那般想去哪就去哪如同鸟儿一样的生活,当看见翱翔于天空的鸟儿,她的一举一动总会将渴望自由却难以自由的压抑悄然流露。
“幸福”与TV版不同,外传着手点并不是完全在“爱”与自动手记人偶之上,还描述了邮递员与“幸福”。
当贝内迪克特问泰勒为什么想成为邮递员,泰勒答道:因为邮递员给大家送去的,就是幸福。
三年前,贝内迪克特将艾米和薇尔莉特的信送到了泰勒手中。
贝内迪克特因此她始终铭记着姐姐艾米,这封简单的信,给泰勒带来了幸福。
这个“魔法咒语”让这份沉重的幸福,不会消散。
所以泰勒向往成为一名邮递员,亲手将信件传达到艾米手中,为他人,为艾米,也为自己传递幸福。
贝内迪克特也曾在薇尔莉特拜托他将信送到完全不知信息的伊莎贝拉那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哪封信,是不需要送达的。
这也与TV版4.5话中那位老邮递员与薇尔莉特说的一样。
这也便是贝内迪克特接下这个困难任务的原因。
在信件送达后,亲眼见证了伊莎贝拉(艾米)收到信后的感动,她在这封信中的到了许久未出现的幸福。
于是贝内迪克特在返回时才以泰勒的这句话来回应她,也是再次提及邮递员所凸显的主题——“希望”
片尾茅原实里演唱的《エイミー》,制作staff的名字一个个出现,有的人已经不在了,他们将爱表达在这部作品中,传达到我们身上,这份爱永远不会消散。
而京都动画也会如同薇尔莉特一样,在经历惨痛的伤痛、失去后,仍在用动画继续传递平凡的美好。
还坐着看什么啊?这还不搞百合对得起谁啊?虽然是我说你们用心做单元剧用脚做主线的,但是剧场版都不让大佐出来露个面过分了。本尼桑果然不让人失望,透视露背装妥妥的妖娆本妖。最开心的还是看到Violet的成长,眼看着她从一个承受战争摧残,失去一切的麻木破碎的灵魂,成长为一个能给身边人带来幸福的人,真欣慰。我也想成为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
节奏略慢,但真的是太美了,可惜没在电影院看。3800
虽然画面挺美的,但是主题和故事无法欣赏~
毫无剧情可言。看这么烂的电影还不如去加班
很平庸,画面好也不行。总感觉就是一个OVA的体量强行扩展成了剧场版。不过看此片的意义不仅如此,只是希望未来京都的感动更“言之有物”一点。
日式意淫
明日香前辈你不要九妹子啦
剧情真的看睡着💤ED真好听
没看原作。影院空空的,我也看睡着了。是没得其他好选。纸片百合人形,配乐又很扯。
b站的评分没有参考价值
尽管已经有心里预期,剧情会比较弱,但是真正看得时候,比预期还要无聊
粉丝向
就算是纯粉丝向的作品也不能做成这样,画面信息量严重不足,故事单调乏味。强忍着没离开算是辛苦我了
露背白衬衫高跟鞋邮递员小哥 熊玩偶 双马尾
虎头蛇尾,冲着薇尔莉特看的结果居然橘里橘气。
对京紫或者京都都没有太大的感想,反正是感觉各方面平庸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动画作品,虽然作画精致光影细腻情感真诚节奏舒缓,但我就是全程面无表情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点嫌热。番剧版本的人类圣经世纪霸权八万八之类的京吹言论基本可以忽略,影片本身也就是,平庸二字足以完整概括。虽然有京阿尼的大火,但我也没有情怀加成,整体上故事人物各方面在我这儿都平庸至极,不能及格。
我是大人我没哭哦。哪怕是和一边在吃爆米花的小小陈陈欣冬看的哦。
没有血肉,画面再精美也徒劳
看的我想睡觉
昨晚临时买的最后一场,只有我和女领导以及一位陌生男子。女领导在事后说电影不好看,但是不好看她也看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