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之前就看到了此片的预告片。
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
广告词更是赋有哲学意味:比失明还恐怖的,是成为唯一一个看得见的。
而强大的卡司阵容更是让人期待电影的上映。
导演的《上帝之城》和《不朽的园丁》已经功成名就。
Julianne Moore是个不错的演员,可我更喜欢Gael Garcia Bernal。
原著作者更是诺贝尔奖得主Jose Saramago!
可是从戛纳电影节之后,就一直频频传出电影的负面评论。
抱着怀疑,并刻意降低的期待,今天终于看到了。
四个字:极度失望!
电影被分为3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开篇人物出场和背景介绍。
由一个日本人变盲的全过程,串联起了整个电影出镜率最高的几个角色。
注意,是出镜率最高的,而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有些角色从头到尾都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不过相反,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仅次于女主角的,最重要的一个反派角色,Gael饰演的酒保在这一部分中的出镜时间仅为1秒。
这部分因为琐碎而显得无聊和冗长,大部分镜头都是几款预告片中重复了多遍的。
第二个部分应为电影的重中之重。
变盲的人开始被分批送往隔离区。
为了陪同心爱的丈夫,眼科医生的妻子极其容易地“装盲”混了进去。
然后电影的节奏开始变的比第一部分还要慢。
女主角开始“秘密”帮助隔离区的人们。
洗澡上厕所洗衣服领食物打电话代表全体跟武装守卫谈话等等等等,虽然“详细”刻画了隔离区内与世隔绝的混乱,糟糕的生活状态,但是非常琐碎。
不过还没完,眼科医生又跟一个妓女上床然后被女主角当场捉奸。
不过女主角并没有发飙而是谅解。
“I Understand...”好吧,是绝望是压力,需要被释放。
女主角如此宽容的“体谅”是无法说服我的。
然后Gael出现了。
他所在的第3区非常“巧合”的不幸全是混混全是男人,就像全是从监狱里面运送过来的一样。
然后毫无铺垫的,Gael手持一把枪统治了整个隔离区。
Gael是谁?
第一部分的那一秒钟我们只得知他是个酒保。
他为什么如此嚣张作恶多端丧失人性?
性格和背景电影都毫无交待,只是一个非常单薄的“坏人”形象。
关于那把枪,在我看来,全是盲人的隔离区中,一双看得见的眼睛绝对要比一把枪有用!
而女主角却一直没有站出来,只是做做家务或者吼一句“I Remember your face!”后就溜掉。
一直发展到所有女性志愿者都被侮辱过一遍,她甚至还被迫给Gael口交之后,她才用那把剪刀毅然站了出来。
说到女性志愿者,我真为里面的男同胞感到羞耻。
宁愿牺牲心爱的妻子女人,都不愿意团结一起去跟一把没有几颗子弹的枪作战!
太荒谬了!
而至于最后那个点火的女人更是莫名其妙毫无交代。
更让观众措手不及的是当他们走出燃火的大楼后,发现武装门卫早就不见了。
他们早就自由了。
这一段导演用尽力气来描绘丑恶变态的人性,却由于缺乏交待并没有让我感到震撼或者惊恐,而更多的是恶心和厌恶。
看到那些肮脏的裸体,昏乱的楼道,满地屎尿,还有强奸口交.....如果说《索多玛120天》是权力的滥用导致丧失人性,那这部电影里面的权力,就是那把枪。
而就像我前面说的,这把枪绝对比不上一双健康眼睛。
比如女主角给Gael口交的时候怎么不直接把枪抢过来?
进入第三部分,相比前两部分,是我觉得还不错的一段。
早有《28天后》的伦敦,最近有《我是传奇》的纽约,荒芜颓败的大城市早让我们开了眼界,然而《BLINDNESS》还是厚着脸皮大秀荒废城市的场景。
电影仍没交待人们去哪儿了,只剩下感染者在这里自生自灭。
这一段出现很多不错的细节,比如抢老人推车的那群小孩让我想起《发条橙》和《客栈》,还有教堂内被蒙上眼睛的雕像,以及吃人的宠物狗。
然而按篇幅讲,本该作为结局的第三段却显得很长。
特别是在回到女主角住所之后,一群人快乐地生活了几天,没有电没有水,仍然可以洗澡吃饭喝咖啡。
Danny Clover扮演的独眼黑人老头更莫名其妙的跟妓女告白。
导演大概是想说那场大雨洗净了罪恶,留下的是希望,是人类身上仍然闪耀着光芒的东西。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从片头日本人的车子被偷观众就知道电影要说什么了,却还要被迫忍受那些恶心的场面,两个小时的说教后,发现电影还是在讲这个。
身旁的帅男都嘀咕了一句:我感觉我都变盲了,两个小时感觉什么都没看。
而最后这个电影能让我记得的,也只有海报上那句宣传词:比失明还要恐怖的是成为唯一一个看得见的。
真的很失望,电影中不合逻辑的情节多不胜数,想揭露丑恶人性却又显得无比生硬。
120分钟的电影让我觉得味同嚼蜡。
不过Julianne的演技还不错,摄影有些特色,当然不是指那些故弄玄虚的全白画面。
原著应该是相当精彩的,毕竟有个非常不错的创意,让读者以女主角的视角,用唯一看得见的眼睛来发现人性的恶与善。
可惜,电影并没有办到。
这个电影很有趣,有许多隐喻我看懂的没看懂的。
说几个我看懂的。
1、三区放枪强占粮食以后,一区的人排队回去路上议论纷纷。
其中一个黑人说我们应该站在一起,我们应该反抗。
后面搭着他肩膀前进的人说,妈蛋,我才不会因为黑鬼的话就交钱呢。
黑人抖肩甩掉了后面人的手,说我们看不见他是什么人种。
后面白人说,听声音猜的。
黑人说,fuck you!就像黑人独立运动时倡导的精神,我们要团结一致,站在一起对他们说不!
在遇到强权霸权时,黑人说出这样的话符合人物经历,教育,观念。
而白人骨子里的种族歧视也一览无余。
2、一开始人少,以医生为代表的社会精英尚且能够维持秩序,他倾向民主,自治,明确的社会职业和分工,每个新人都是用职业定位。
后来人多了,也尝试过用选举委员会,被三区否定。
电影里没有明说,我根据长相猜测,带枪男是墨西哥人,偷渡移民,处于社会底层,一直仇恨美国社会精英层级的优越感,这里反映了社会阶级矛盾冲突。
3、为什么要钱给钱,要女人给女人?
因为人人希望世界和平,不想引起战争……在真正的暴力和生存危机面前,贞洁,尊严和金钱一样一样的,不值一提。
医生说,我当然不想我老婆去,我的男人尊严会受伤。
但是这事得有她自己决定。
反正都是死,饿死之前想做什么全凭大家的道德观。
但日本夫妇观念完全不同,丈夫说我老婆绝对不能去。
妻子说,不,我和其他女人没有不一样,你以后别命令我。
这里表现出日本女人的男女平等意识,和东西方在贞洁、夫妻观念的不同。
就像男人打仗带食物回来一样,女人出征也能带回食物,而且伤亡也是有可能的。
后来女主杀了带枪男后,还有人埋怨惹事生非,建议把凶手供出来以平事端。
可见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要不然怎么抗日战争打了八年。
就以为只要满足对方的要求,就可以自私苟且了。
弹幕一直在呼唤女主怎么还不干掉带枪男。
我以为,女主冲过去杀人很出戏。
后面点火才符合人性,正面交锋要流血,我偷偷放火烧死你们这帮王八蛋,才是正常人会干的事情。
4、我以为女主没有瞎是另有用意的。
需要有一个看得见的人看见盲流感蔓延开来的人类世界。
比如隔离所越来越脏乱差,自私自利,恃强凌弱,哄抢物资,横尸街头被狗咬,各种矛盾,需要一个视角。
把带枪男杀死却像上帝之手,不过推动了剧情发展。
最后她是全世界唯一看得见的人,其实压力很大,要找食物还要担心安全隐患。
5、当看不见的人只是少数时,被隔离自生自灭。
所谓的紧急电话根本无人接听,受伤的人最后烂了腿爬到外围喊看守士兵却被射击了。
这事情发生过传染病的国家都是这么干的,不管是哪个国家……6、还有为什么医生和妓女做爱了?
那都不叫出轨好么……纯粹肉欲在女主那里得不到满足。
为什么女主不满足他?
精神压力大,还有那里真的脏吧。
讲真你看到随地大小便,长期不洗澡,你还有那心思?
看不见的人却不能感知女主的情绪,简直崩溃了吧。
所以食色,性也。
只有在社会制度和道德标准里才有忠贞一夫一妻制。
失明的人是丧失制度规则的原始状态,所以女主才会说他们的行为很容易理解。
也第一时间安慰妓女她是看得见的人,和她不是一个维度的。
就酱先,还有带枪男唱的歌是什么意思呢?
2008年悬疑惊悚灾难片,同名小说改编,该片讲述了不明原因的流行性眼盲症突然爆发后文明社会陷入混乱的故事。
抱着灾难片的心态看的,发现原来是讨论人性的,到底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呢?
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被你轻易夺去,你是会像那些士兵一样,还是像女主一样?
主题很深刻,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灾难片,在揭露人性方面十分卖力、毫不留情,种种折射现实的暗喻,令人细思恐极、心下生寒,不过节奏实在是拖沓得过了头,再加上长得教人耐不住性子的片长以及笼罩全片的绝望到看不到出口的氛围,足可以让人越看越烦闷,越看越压抑,实在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观影体验
一般电影宣传片花都有粉饰影片的功效,观众被片花骗进影院之后再骂(参见华语大片)但是这部好片的片花实在没有把握住电影的一丁点精髓啊片花党千万别因为片花不够刺激错过这部好片好久没看这么过瘾的科幻了,本来想扯一扯,不过看到这么多专业人士的分析咱就收声了总之是部好片!
女一在人类之子里的表现也同样可圈可点,虽然在那部片里死得很快。
很简单的片子,如果世界的差异使得我们如此困惑。
那就让我们都一样吧。
如果不能一样变得更好,那就祝福我们一样变的更差。
所有好人和坏人,穷人和有钱人,有知识和没知识的,有工作和没工作的,都一样被均质化。
共 产 主 义 被原始化。
文明只不过是个毒药,是痛苦的根源。
是一个包着美丽糖衣的核弹。
回到那个总所周之的圣经故事,有了智慧之眼的人才是痛苦的开始。
文明不过是欲望的追逐。
去年错过了《失明的城市》在北大的首演,今年听说Blindness要上映了,巴巴地从初夏盼到初秋,prelim一过就赶紧赶着一线影院的尾巴去捧场。
因为之前被朋友警告过,所以对这部电影没抱太大的期望(那我是冲着什么去的呢?
),看完之后反倒觉得还不错,比想象的好。
节奏不拖沓(除了结尾),配乐简直一流,可爱的盖尔加西亚在里面出演一个小混球。
我还喜欢那个医生——不管如何被人诟病他的软弱和虚伪——他有一口欧洲人一样的模糊而温和的口音,听着很舒服。
至于为很多人所指责的,一个瞎子如何能够通过一把只装有几颗子弹的手枪就轻而易举地高居于众人之上——尤其在人群中还有一个不盲的女人时,我觉得,作为这样一个高度象征性的电影,枪只是作为暴力和权力的符号,它还可以是一把剪刀、一根钢棍,等等等等,而女人其实只是作为这样一个群体中的旁观者,作者需要她来见证这样一个过程,并不需要她具有任何的能动性。
过多地纠缠于细节问题反倒显得自己小家子气。
事实上我倒是更惊讶于作为邪恶代表的三号病房竟然很凑巧的是清一色的男人,也许正如我一个朋友所说,作者是个女性理解主义者?
他把所有的阴暗面都放到了男人身上,无论是野蛮凶恶还是软弱虚伪,而女人则全部具有圣女般的宽容慈悲和牺牲精神。
我更恶毒地想,倘若往三号病房里放上几个gay,会不会有男人也像女人那样主动献身换取食物?
我没看过原著小说,假设电影是完全忠实的改编,那么这其实是个很老套的结构:塑造一个极端环境来展现人性的本质。
或许国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因为我们经历过非典。
然而和前人比起来,它却总有些羞羞答答,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
作者不甘心像《鼠疫》那样表现出人的坚强和希望,善良的一号病房在面临食物短缺这个要命的问题上还是软弱地把自己的女人们献了出去;然而在展现人性本恶这一命题时他也没有比《蝇王》走得更远:在开头或许有一些苗头,瞎了的人们开始随地大小便,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点秩序摇摇欲坠,整个病院里面充满了骚动不安的情绪,然而这样的一种“恶”很快就很脸谱化地被三号病房所代表了,全剧的矛盾迅速转变成为代表着善的一号病房和三号病房的对峙。
以暴君形象出现的盖尔加西亚其实是作者披在人身上的一块遮羞布,掩盖了更多的本质问题。
其实相对于人性本恶这个古老命题来说,我更感兴趣的是剧中的一个小细节,发生在医生的妻子身上。
刚刚进入隔离病院的时候,她作为唯一一个可以看见的人,天使般的帮助着每一个盲人,不分高低贵贱,认识或是不认识,哪怕疲惫得接近崩溃也咬牙坚持。
之后在经历了许多变故之后,他们终于自由地走出隔离区,回到了已经成为一摊废墟的城市,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咖啡馆作为临时的栖身之所,仍然作为或许是整个城市唯一一个可以看见的人,她粗暴地呵斥另一队盲人,将他们赶出咖啡馆;她发现了超市的储藏室,于是无视身边无数寻觅食物的盲人,试图人不知鬼不觉地将大批食物搬运出去——她不再选择普度众生,她只选择做一小队人的天使。
或许这是英雄的共性,在保护有限的一批人的过程中享受着由于个人价值被实现而带来的满足感,然而这保护确实量力而为,他无法保护所有人,或许他也不愿保护所有人。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引申,作者才没有我这么阴暗,虽然沿着这条线挖下去或许会创造出更有趣的作品。
结尾一切都变好了,失明症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人们又可以看到彼此,在一场据说冲刷掉所有罪恶的大雨之后,城市恢复了生机。
而在我看来,那场大雨冲掉的只是人们的罪恶感,否则即使是在复明之后他们也无法面对失明期间所发生的一切。
人总是靠遗忘来生活的,多重人格不是个例,而是必需。
如果现实世界中有这样一个世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没有法律,道德的束缚,没有伦理的枷锁,一切的生活必需品信手拈来,情欲也是唾手可得,人们衣不蔽体,彼此间的交流看似心照不宣,而代价是双眼中只有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色彩会黯然失色,这样的世界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正视?
显然这都只是杞人忧天的遐想。
电影《盲流感》刻意营造出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社会环境,虚张声势的剧情,这点是毋庸置疑。
仔细回味,也许可能被人嘘声淹没,之前的大肆宣传“比失明更可怕的,是成为唯一一个能看见的”海报的标语也确实是庸人自扰。
这部作品估计也成为不了经典,影片中的一个小众的群体是不能以点带面来覆盖众生。
电影只是将目光都聚焦在一个小的群体里面而忽略了整个人类世界的和谐。
“三杯两盏淡酒”注定不成气候,再加上似乎不以为然的剧情过度,看似漏洞摆出,于情于理,这些都说得过去,那要看你以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这部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的电影,我却疯狂的痴迷。
依旧是《上帝之城》,让世界知道了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依旧是《上帝之城》,我喜欢上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巴西导演,《盲流感》中依旧能看到一些《上帝之城》杂乱剪切的影子,但是少了些娱乐的韵味,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在这部作品中,庄重了很多。
影片的过度白茫茫的视觉过度,跟着节奏似乎带领着观众一起失明,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导演也让观众感受了一下所谓的盲流感,画面的白色,而声音却真真切切,就是这种“雾里看花”的效果,你是否消受得了!
灾难的降临都是突发性的,噩运的始作俑者电影中没有提到,电影中所关注的是人类在面对灾难的时候秉性的演变过程,以及目睹最为肮脏的人性之后所作出的反抗。
《28天后》我们看到了比僵尸更可怕的是健康的人类,《战栗城市》中我们看到了比致命病毒更可怕的是人类自己的自私自利,《横穿西伯利亚》中我们看到了为了一个案子不得手段的俄罗斯的边界警察的人性扭曲,《伊甸湖》中的那些无法无天的孩子在家长的庇护下已经视法律为虚无。
而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东西,寓言谈不上,无非是一种假设。
电影中的失明的人群我们看到了一个面临灾难,遭受灾难人性的一个变化的过程,透过电影,真正失明的人的世界是多么的可怕,我们是否会对那些人群有过鄙视的观念。
政府在应急危机的力度在电影中也做批判,直到领导人都已经失明,这个国家已经名存实亡。
成为唯一一个能看见的朱利安.摩尔,说不上是母性的救世主,依旧是女人,依旧是被男人压在身下的女人,却是那一个唯一一个能看见的。
她见证了失明的人的生活,吃喝拉撒几乎在一起的狭小空间,看见人们衣不蔽体,以及惶恐的人们彼此间的依偎,为了生命而互相算计的丑恶,甚至是大庭广众之下的性爱,这的却是一种残酷的生活。
她会哭泣,丈夫问起她的时候,我想她怕的不是失明,而是害怕看见人性的扭曲。
影片的剧情中有太多熟悉的影子,直逼内心,导演无非是在挑战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的群里如果彼此间都漠不关心,那还奢望着别人的爱戴和帮助么?
开始的食物分配就逐渐了人性的放纵,金钱,首饰,过渡到用女人换食物。
看着盖尔.加西亚.伯纳尔的暴戾姿态你也许决不会陌生,《迷雾》中那个信奉基督的老女人的形象估计定会让很多人难以忘怀,你可以说他们的演技出彩,相信情绪化的观影者一直都是咬牙切齿的想看看这些电影中的异类是怎样挂掉的,《盲流感》中的导演还是很理性化的,直到那一剪刀插入盖尔.加西亚.伯纳尔的脖颈,我们都大呼一口气。
有人会对盖尔.加西亚.伯纳尔有枪的情节产生质疑,其实试想一下他进入这里的时间,是最后一批,那时候的社会已经俨然不成样子,没有严格的收入计划,也是情理之中。
朱利安.摩尔的反抗俨然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有些人,天性懦弱,有些人,天性暴戾。
这个环境无非让懦弱的人更加懦弱,暴戾的人更加暴戾,一个女人,一个大城市的女人,一个生活小资的女人,注定了她的生活轨迹,为了自己的丈夫,为了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们,她必须做出选择。
如果说之前她蹲在盖尔.加西亚.伯纳尔的身下是为了男人的食品,或者是考验她丈夫的忠诚以及胆量,那后来的反抗也是宿命注定。
她是唯一一个能看见的人!
作为费尔南多.梅里尔斯的电影,直白的性关系交易从不会像别的导演那么细腻,就像《上帝之城》的那段毒品与性的交易,无需刻意矫揉造作,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电影的内容即使人数狭隘,但内容充实。
就在最后他们走出去的时候,城,似城而非城,一切早已没有了样子。
街道上人们衣衫破烂,跌跌撞撞,茫然无助。
狗在吞噬着街边的尸体,直到走丢了那个年轻的黑人。
她们没有寻找他,对于她们,他不足为重,而他,离开了疗养院,意味着新的生活,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他没有脸面!
最后的宗教意味也显得深沉,教堂里面的耶稣已经看不见了,神是挽救不了众生的。
直到影片的结尾处,在没有任何希望的征兆之下,一场雨悄然而至,淋了了世间的尘埃,冲刷了彼此间伤痕累累的身体,就算把盲流感洗刷得荡然无存,而彼此心理面所经历的创伤是怎么也冲洗不掉的。
影片的最后画了一个圆,一切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失明的人自己却复明了,而她,却随着一个发白的画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这部电影,希望还是大于失望的,中间的换算过程有些复杂,却真真切切。
《人类之子》将视角对准了人类即将绝后的危机,电影的画面简直太真实!
《迷雾》则将故事对准了外来生物的侵害危机,《战栗城市》是面临细菌的侵染所呈现的表象,而这些作品都是将话题指向了赤裸裸的人性。
真真假假,虚虚幻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度量衡。
现实社会中的却有一种相互传染的流感,那就是文青流感。
这是一个近乎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孩子们都有着自己的信奉真理,这些文艺青年们很少受到正视的关注,每天嘻嘻呀呀的听着自己钟情的迷幻音乐,看那些微词阵阵的CULT电影,对一切的世俗观念看似漠不关心,而又于心不甘。
他们之间彼此关心,彼此慰藉,看似彼此间都很满足,然而,以后呢?
或者是,那么,后来呢?
我也不知道,这个病的侯群无药可医,没有真正的大雅之堂,没有奔向发展的平台,有点飘渺,有点无助。
总之,看了这部电影2遍,依旧给我的感觉就是灰色!
艺术文化自由 群 37566684
这个片挺装逼的,别什么讨论人性善恶之类的。
首先,也是最大的bug就是,朱丽安摩尔在全世界都失明自己还不失明的情况下,居然被一个只有一把枪的男人给唬住了,还等全体女性做了肮脏的身体交易且死人后,才去反抗,真是滑稽。
在一群失明人中,没失明的人就是上帝好吧,对付一个失明人士岂不是探囊取物?
非要受难后才去反抗?
应该在第一次说要拿钱换食物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制伏对方。
就算前面拿物品换食物的时候不制伏,至少在兑换食物的时候完全可以不用自己的丈夫把戒指都去下给人,别人也看不见,给不给谁知道?
纯扯淡!
剧情bug这么大,后面什么讨论人性善恶,都不成立。
所以,只能一星!
20世纪初,海伦米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出版,从一个柔弱盲女的角度,抒发了对光明的渴望,对真善美之追求,书中展现出来的顽强品质和卓绝毅力,读来让人动容不已,感怀至深,遂成为心灵励志的经典读本,风靡世界;然而逆向思维,假若换成给人类三天黑暗,后果又将是如何?
巴西导演梅尔里斯的新片《盲流感》,便反其道而行之,作了这样一次危险尝试,带人沉潜到最深的深渊,一个黑暗寂静得最幽怖的世界。
《盲流感》这部电影,改编自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失明症漫记》,作者是葡萄牙人萨拉玛戈,他以忧世患史的思考,悲天悯人的关怀在世界文坛闻名,出于对人性在极端恶境中的考验与担心,他遂写出这本惊世之作。
书中描绘了一种神秘病毒让全城居民失明,只有一位医生的妻子还独具视力,通过历见群盲在劣境中的挣扎,萨拉马戈在荒谬中场景对人类的处境与灵魂做了冷酷至无情的拷问。
据作者自述:“我总是拒绝把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因为这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的堕落和消亡来说非常暴力的一本书。
”就可想而知,在电影中展开的情节,会是多么残酷暴烈。
然而虽然是末世危途,《盲流感》的画面却并末有崩天摧地的世界末日,也没有雷霆万钧气势磅礴的惊骇特技,通斥其篇的,却是一群失明者在无限黑暗的恐惧之下,情感之间的摩擦,良知之间的较量,与信任之间的博弈;一种病毒的偶然出现,让社会正常运行的秩序顿时毁灭,人类所遵守的生活伦理也瞬间分崩离析,是该为求生而不耻任何手段,还是为人类侧隐之心留一线生天,成为每位幸存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故事特色之处,就是没有让全体人类都陷入黑暗绝境,而是故意留下一双冷眼,来见证当同类撕下文明伪装自相残杀时,人性会堕落到何等地步,面孔将会是如何的丑陋狰狞。
绝境之中,求生本能与道德信仰的挣扎,是一场重戏。
导演安排在一所被军事隔离的病院,相互照顾,互为依扶,本可以求得生途,渡得难关;然而自私本性,却为此划上关上重重闸门。
在私欲驱导下,火并四起,杀戮肆行,在这里,残忍且令人憎恶的影像,揪心且又虐狂的内容,成为一组修辞;从社会学上解读,简直可以看成是共产主义如何兴起的隐喻。
病院成为社会的地窖,生灵排放的污水池,人类文明之脆弱,道德之单薄,由此可鉴,不需要一场核战,也不需要十级地震与大洪水,仅是一点小小病毒,就让善心无存,人间兽相。
虽在电影后部,历经忍无可忍煎熬痛楚后,女主角用视觉为武嚣,变光明为刑罚,开始了激烈反抗,自然在瞎子成堆的世界,所向披靡,但一番视觉凌迟、影像宰割之下,毁灭的何尝不是残存的希望,与对同类最后的侧隐?
不要相信结尾,人类突然一下又恢复视力,这只是作者安慰读者的幻想;在黑白的光谱间,人类的善恶没有调和的色彩,一如影片中那一片耀眼的白茫,其实道尽了一个黑到无底的世界。
影片中的盲流感,虽是虚构病情,但现实中人类疯狂及冷漠的症状,却是比比皆是。
正如剧中演员格洛弗说出的台词:我们的失明不是从这次不幸才开始。
当历史被篡改,现实被隐瞒,未来被虚构,这种毒素就已在人群中流行,不但让你失明失聪,而且让你失去正常思考的能力,变成苟且偷生的奴民,在麻木与冷漠中度日。
马丁路德金曾说,历史将会记录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是的,没有骗你,在这个心灵早已黑暗的国度,我们的不幸早就开始。
不信,就试想一下盲盲流感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是什么景象?
不需用三天,一日就天下大乱了,对不对?
不要不承认,看一看前段时间疯狂又荒诞的抢盐潮,你就很清楚这一点。
在看电影前先读了原著,带给人强烈的“恶心”与不适感,非常好奇这种十足恶心的故事怎么通过画面体现?
电影我看了两遍,恶心度大约是原作的四分之一。
电影视觉语言上非常粗浅的看法与分析:1.大量冷色调的应用,自然光的缺乏。
2.大量不针对人脸,尤其是避开眼部的特写,使人感觉压抑。
3.常常在眼前有物体时定远焦,而远处有物时定近焦。
4.镜头常在脸部以下或者隔着障碍物拍摄,给观影者带来具有阻碍感的观影感觉,还有画面不对称,仅有的几个对称画面还常常是从画面正中间被切分开的。
5.最重要的是,基本不把正常人习惯的关注点放在画面中心。
6.后期对狭窄走廊,铁窗的拍摄,包括隔着窗户或铁门将人物定格在框中,体现禁闭感。
7.常常将各种白色或白光物体在人物对话时放在镜头中心。
8.包括大量使用反光物体特写,大量对着玻璃的拍摄,获取室内的冷色调映像。
其它细节:室外自然光源大多曝光过度。
大量狭小空间镜头。
这些奇怪的拍摄和表现手法让我们感到苦恼的同时,其实也给我们带来“盲人”般的不适感,照应了电影的主题。
为什么有应用大量白光呢?
我们知道盲人的世界是黑色的,而电影中所有白光都想极力把这些人的“盲”与普通视觉上的盲区分开。
这个盲人的世界却更容易让人看到贪婪,自私,善良,谎言...电影里还有许多意向:被蒙住眼睛的神像舔去摩尔眼泪的狗预示着光明到来的一场雨从这场雨后,画面变回了暖色调电影结构上,如果说前半部分对人性的刻画还算娓娓道来,那么当劫匪集团形成,对其他囚禁者实行进一步压迫时,人性的刻画被推向了极致。
告诉我们,在哪里都有社会,有丑恶和美,有压迫和反抗。
完美的是,烧毁这个集团的大火,暖色调。
Drink房
冲着Julianne Moore去的,结果有点小失望~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上,真是无人能敌《V字仇杀》
The book must be a great one, but I got upset by some scenes of the film. It is a torture that Julianna Moore didn't kill dat bastard sooner
这种题材的电影有点儿多,而人性又始终是这种灾难电影探讨的重点。人类社会的堕落和消亡。
真心好看
这种人性片不看也罢 简直就一四不像
极度失望
语焉不详的另一种末世!
尽管bug很多 但还是比较有趣
别把我当SB耍
人性啊。
还是人性的探讨。
整部影片有点莫名其妙,为什么有人忽然失明了、为什么后来又复明了、为什么所有人都失明了而医生妻子却没有失明都没有交代,让人摸不着头绪。好像就为了制造末世情绪了!
Mark叔补完计划。边看边感叹怎么这么二啊这么二为什么我还在看啊。。。
看着那个没瞎的女主着急,人类应该被自己人道毁灭
人性
一开始很好看 越看越催眠= = 是导演的错
欠深度 结尾太 主旋律
集中隔离时看这个提升了不少幸福感~~别欺负女人!
一开始就设定了一个离奇的根本无法解释的大状况,为什么所有人瞎了只有女主看得见,所以全片不会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原因。其重点只是在失去可视的世界后人类会变得多残暴多自私,反之是有多亲密多自在,尊严忠诚和善良的沦陷是否就一定是不耻的…就像大洪水一样,灾难只是给人类一个反思的契机
拍这种文明崩塌道德沦丧的题材,还是韩国人比较擅长。失明症爆发那么久,大家竟然还在路上乱摸,而不是人手一根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