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过世之后,我感觉自己失去了快乐和悲伤的按钮。
我很想她,委屈的时候,感觉不到被爱的时候,但是哭不出来,木然地坐在长椅上望着别人的家庭,别人的幸福。
家里的亲戚们嘴上说着很爱我,纵容我,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带我走。
仿佛从孤身一人开始,我就是那个谁也不想沾惹的拖油瓶。
我还没有学会面对突如其来的悲伤,就要提前学着如何悦纳新的妹妹。
有时我很坏,我炫耀、争宠、妒嫉、放任她不管还弄断了胳膊;有时我试着探出身来融入新的生活,跟妈妈分享一根雪糕、跟爸爸学拆脚踏车零件。
时间过的很快,当我以为我也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可以肆无忌惮在父母床上蹦来蹦去时,妹妹差点因为我的玩笑溺在河里。
父亲脱口而出的话显然无心,怪我太敏感,听出了长久以来的积怨和不信任。
成人世界的爱伪装得太好,如果不是意外发生,险些被骗过了。
谁也没有打破这样的沉默,谁也没有主动询问我快不快乐,是不是感受到爱。
就像身体过敏一直痒,母亲说的那句,你不说出来没有人能帮你。
可是能怎么办,我说不出口。
没有人能体会到拨出去一个号码,再也没有回音的失落和难过,也没有人能体会成为一个幸福家庭的旁观者有多么悲哀。
灯泡熄灭时我躲在角落看着母亲哄妹妹,洗澡时我躲在浴缸的水里看着父亲哄妹妹,广场放起歌时我看着妹妹抱紧爸爸的腿他们三个晃啊晃。
长椅的空白根本填不满。
似乎没有留下的理由,似乎没有索爱的借口,似乎局外人终归是局外人。
那一夜,塞满书包准备一场奔逃。
这个家里没有人爱我。
我爱你,她说。
于是我把最珍视的娃娃送给妹妹,以为自己还清了债终于离家,却还是因为太渴望一份温暖,太畏惧外面黑暗的世界而迈不出脚步。
也许,有一个人说过爱我,总好过独自流浪。
离家复返的深夜,我睁着两只眼睛等待着什么、又或者拒绝着什么,母亲走进来,躺在身后抱紧我。
她亲了我的额头,两个人无话。
我不知道失去亲人的这个夏天我是否需要有人可以谈谈,哪怕只是简单的对话。
或许,我只是需要一个长久大力地拥抱,以便治好身体里的开关。
九三年的夏天很长,足够我一点点打开心扉,从被拥抱着入眠那一刻开始。
后来,我又能在父母的床上蹦跳,享受着爸爸用毛巾给擦干,给换好看的衣服,陪着我嬉闹,像当初对妹妹一样。
脸埋进床被里时,身体中的开关忽然好了,眼泪和哭号一并涌了出来,充斥在前一秒还欢声笑语的房间里。
我止不住哭喊,像麻醉剂过了才感受疼痛,像死亡的阴影刚擦身而过,像拨不通电话号码的一瞬间。
那一刻,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哭,但我知道我终于能哭了,就像我终于感受到被爱一样。
导演刻画得非常真实,没有任何道德包袱,深深地共情了,不管是从frida还是anna的角度。
不管舅父舅母多好,总也还是有顾忌的地方,不管frida心有多大,这样的环境必然造成她敏感的性格。
也许有人对萌萌哒又无辜又天使的anna更为共情,认为frida的举动太恶,但是人性中的嫉妒、厌恶、趋利避害在小孩身上显得更为单纯,动作也更为外放。
小孩子不是傻子,她只是懵懂,但是谁爱谁,更爱谁,充分能感觉到。
对于更强的成人养父母她是无能为力的,甚至只能乞求垂怜,但对于比她弱的anna,人性中的恶就自然发泄出来了。
但这绝不意味着她和anna的相处就有着什么“忍辱负重”的成分,小孩,一阵一阵的,恶是直接的,善也是,快乐、悲伤都是。
她或许可以骄傲地说出“我妈妈死了”作为邀请别人玩耍的筹码,但在某一天,她终究会明白,那一刻,只是迟来,但悲伤总是会降临。
她永远也无法放弃对坚定偏爱的寻找,尽管她会发现这样的爱对她来说已经很难存在,也许只能选择独立到心灰意冷。
她的悲剧在母亲身死那一刻就注定了。
影片用了许多沉默的长镜头,悲伤不在哭泣中,而在沉默的一片空白中。
母亲的离去,令女孩弗里达的成长缺失了重要一环,她由此陷入了麻木冷漠之中。
而新的生活,从一杯牛奶开始,寄寓在一棵风中摇摆的树上。
失去母亲的弗里达,向别的小孩炫耀自己得到的玩具,那些洋娃娃更像是一种可怜的反抗,反抗周围的冷漠和陌生。
她还扮演妈妈,努力的像一个大人那样隐藏自己的悲伤和痛苦。
看着别的家庭享受天伦之乐,弗里达似乎更加孤独了。
还好外公外婆及时赶到,团圆的幸福又回来了。
但与此同时,家族中也发生了变化,她原来的房子租出去了,弗里达要长期生活在舅舅家了。
在弗里达小小的身躯里,藏着一个丰富桀骜的灵魂。
她期待自己不再孤独,但周围的世界却不那么完美,妈妈的过早离去,令她必将承受着同龄人难以承受的重量。
一家人谁都知道她妈妈去世了,但谁也不说破,只有表妹毫无顾忌地说出这个沉重的事实。
弗里达打了过去的号码给妈妈,但无人接听,永远都无人接听了,这个桥段充满着无法言喻的悲伤。
而这个电话似乎令弗里达产生了复仇的心思,她在森林中故意抛弃自己的表妹,任凭舅舅舅母去找寻。
她也想让别人品尝失去亲人的滋味,影片变得沉重起来。
她只想小小的报复,做一个恶作剧,但表妹真的失踪了,幸好被找到时只是受了点伤。
但弗里达的乖戾之举还是引起了舅母的反感和警惕。
虽然大人的戏份不多,但矛盾的焦点在弗里达同大人的关系上,不是至亲的舅舅一家是否在乎弗里达的内心感受?
是否真的爱她?
这个疑问一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弗里达是沉默的,似乎也是正常的,健康的,甚至看起来是快乐的,但我们知道她其实是孤独的,悲伤的,艰难的。
影片很好的将女孩外在视角和内在视角的反差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让我们感慨人生不易,和灵魂的多侧面。
无需演技,孩子天然就能演绎出这复杂真挚的情感。
有欢乐,也有痛楚,有幸福,也有悲伤,这就是女孩弗里达的成长史,她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天使。
她发现,大人们还是爱她的。
香烟,染血的卫生巾,扳手,汽车,这些都是成人世界的符号,如果他们是弗里达的至亲的话,也许她便不会冒许多险去求证他们有多爱她。
正因为不是至亲,所以弗里达总是在不安中彷徨,渴求着这个世界能有一份对自己切实完整的爱。
弗里达选择离家出走,她要寻找一个真正的家,而不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地方,她带上自己的洋娃娃,却不敢走进黑暗和陌生的领域。
而就在她即将上学的时候,她才同舅母第一次谈起了母亲的死。
仿佛是告别那个过去任性的自己似的,也好像终于将自己隐藏太久的秘密公布于众似的,她一直在谈论着母亲。
就在告别过去那个失去母亲失去爱的自己时,弗里达终于哭了。
如同久旱不雨的天空终于大雨滂沱,女孩用温暖真实的眼泪驱散了悲伤,犹疑,孤独,沉默的阴云,释放了自己。
她明白了,爱并没有随着母亲的离去而消失,漫长的道路在自己脚下,爱依然陪伴在自己左右。
这个新家,新的人生,正如飘着雨丝的世界,温柔,清凉,轻松,充满芬芳和力量。
就这样,弗里达开始了新的人生。
影片用了漫长的篇幅描写了一个心灵遭受重创的女孩慢慢打开心灵,慢慢修复心灵的过程。
弗里达如同一个折翼天使,在周围人的呵护下,重新焕发出美丽动人的光芒。
她舞动在银幕上,飞翔在爱的苍穹中。
此片获得第67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
译者/与白校对/Vivian原载于“和观映像“微信公众号:https://cutt.ly/5rP4cs0编者按:2020年2月2日下午2点,我们在“午后电影院”一起观看了《九三之夏》。
这是一部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的影片,影片内容来自导演的童年记忆。
大家被影片中清新的自然景观、浑然天成的表演、细腻的孩童心理触动,想要了解导演选角和拍摄的经历,导演对家庭关系的思考,以及八九十年代加泰罗尼亚的故事背景。
我们的影迷朋友与白翻译了导演访谈,揭开了谜底。
九三之夏 Estiu 1993*中国大陆地区版权由和观影像独家提供
剧情|97min| 加泰罗尼亚语导演 | 卡拉·西蒙·皮坡制片国家 | 西班牙优酷视频 VIP免费观看剧情梗概1993年的夏天,随着双亲的去世,6岁的弗里达从西班牙巴塞罗那搬去加泰罗尼亚和她新的法定监护人舅妈和舅舅一起生活。
乡村生活对弗里达来说是个挑战,时间流逝与城里不同,周遭的自然环境充满神秘感。
弗里达有了一个需要照顾的妹妹,她初尝嫉妒的滋味。
弗里达常常天真地以为逃离此地可以解决问题。
但是她的家人想尽所能去平衡新的家庭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正常的家庭氛围。
这个新家庭有时会外出参与当地节日,一起游泳、野餐,在花园里听爵士,留下美好幸福的时光。
渐渐的,弗里达意识到她得待在这里,需要适应新的家庭环境。
仲夏未尽,弗里达要面对自己的复杂的情绪,新父母也学着像疼爱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爱弗里达。
导演卡拉·西蒙·皮坡的访谈Q:这个故事受你儿时的经历启发,在创作和编导上,你有没有让故事变得更简单或者更复杂?
A:我把我的故事复述了很多遍,它就好像变成了一种传说,一种虽然发生在我身上但却又不那么真实的传奇。
曾经的回忆,家庭故事,想象……当我起草剧本时,这些东西混杂在我的脑海中……第一稿的书写十分顺利,因为我只是把头脑中这些混杂的影像写了出来。
但是,为这些影像梳理结构则不那么简单。
于是我决定通过保存“微小时刻”的感受,用一个一个的影像去尝试重现我与新家庭共处的初夏时光。
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必要讲一个这么私人的故事,直到完成剧本初稿,通过每一个角色的视角去审视这个故事,我才意识到自己从家人身上中学到了这么多点点滴滴。
我觉得需要与自身经历保持些距离,便开始导演这部电影。
如果我想要写实风格的表达,就不能依照我的回忆或想象中的顺序排列那些故事元素。
在拍摄中,故事的真实感更重要,这比我自己想象的要有趣得多。
因此,如何协调写实风格的拍摄和个人想象的关系,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同时,在导演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做选择,突出故事中的某些元素。
每一个小元素承载的意义都与我的童年息息相关,所以演员在影片创作中十分重要。
我学会听演员的意见,确认我没有把仅仅与我个人有情感联结的东西,强行安排在剧情里。
Q:拍摄儿童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拍摄儿童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样也是电影制作中最出彩的一部分。
儿童是真实的。
只要你给他们足够的自由,你就能一眼看出这个表演是不是奏效。
莱娅(弗里达的扮演者)和保拉(安娜的扮演者)有着无穷的创造力。
我们甚至可以放弃剧本,与莱娅和保拉另拍一部电影,那也会非常有趣。
但是她们同样具有很棒的能力去理解每一个场景的前提。
莱娅凭着直觉出演,感受影片的节奏与情绪,她还能回应其他演员的表演。
保拉聪明、记忆力好,她在镜头前做自己的同时还能满足我给她的要求。
同时,我有幸能与慷慨的成人演员合作,大卫(舅舅埃斯特维的扮演者)和布鲁娜(舅妈玛尔佳的扮演者)愿意在拍摄前花费大量时间与两个女孩相处。
他们花了好几天时间作为家庭成员即兴表演,我觉得这一定会让他们在电影中的表演更有真实感。
对于我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找到影片的视觉风格,适合这些女孩们,能让她们可以自由表演。
我们决定将摄影机放置在一处,并拍摄单一场景镜头。
这样能让她们演一个完整或者近乎完整的场景片段,期间忽略摄影机的存在。
这个方法奏效时非常成功,小女孩们可以放开自我,感受整场戏的气氛。
但是表演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剪辑点去处理影片,给后期增加了难度。
尽管最终的处理方式没有这么激进,我们在这些戏里做了一些剪辑。
但是我相信这种影像风格能帮助我们感受当下的心绪,与弗里达一家非常亲密地待在一起,就像看相册或者家庭录像带的感觉一样。
这使我不禁想起那些激发这部电影灵感的家庭相片。
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是要顾及这些孩子们的合法工作时间。
对于4岁女孩,我们一天只能拍6个小时,对于8岁女孩,我们一天只能拍8个小时,这些时间还包括休息。
我们只能拍摄六周的时间,所以拍摄的时间压力特别大,因为每个镜头都有女孩们出镜。
Q:你是如何挑选扮演弗里达和安娜的演员?
A:为弗里达和安娜选角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我寻找那些与我所描述的角色形象相似,或者有类似生活经历的女孩们。
女孩们就不用假扮另一个人,只要本色出演就行。
对于弗里达来说,我们要寻找一个鲜少去乡村的城市女孩。
我们没有找到一位失去双亲的女孩,但是我们格外留意女孩的家庭背景,来寻找一个生活在非常规家庭关系中的人。
莱娅的家庭背景不简单,我觉得观众能从她的眼睛中读到一些东西。
除此之外,与其寻找一个五官外貌与我相似的女孩,我更有兴趣去找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面孔,而莱娅正是一个有着多重面貌的孩子。
我们花费了很长时间为弗里达选角……实际上莱娅是我们在挑选了近1000位孩子后的倒数第二个女孩。
对于安娜来说,我们需要一个有着baby面孔的小孩,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她能够散发一种天真无邪的感觉。
这么小的年龄下,性格勇敢,听从指挥不怯场也十分重要。
保拉符合所有条件。
她总是积极乐观,时刻准备好去尝试我提出的要求。
尽管保拉在试镜中几乎没有跟我们说话,我们不知道她说话的能力如何,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她胆子很大。
在最后一轮的试镜中,我们将女孩们成对安排在一起。
当保拉和莱娅相见时,我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她们发展出的感情会与剧本上写的一摸一样,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她们是那么的幼小,这条拍摄之路注定会不一般。
Q:电影背景设置在“90年代”的“加泰罗尼亚地区”,这个设定有多重要?
A:对于我来说,回到我6岁搬家的真实地点是极其重要的。
这个故事也不能在其他地方拍摄。
拉加罗查(La Garrotxa,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县)的地貌十分特殊。
它被群山环绕,身处之中的你很少能看见日出和日落,而且夏天植被茂盛。
在我所了解的环境中为电影选取画面,是一个美好的经历。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经常在电影中的那个房子里玩;青少年时期,我和朋友们在电影中拍摄的村庄广场上度过漫长时光;而电影中的那个泳池,正是我养父母过去常常工作的地方。
在加泰罗尼亚出生和成长的家人们,给了我创造电影角色的灵感。
弗里达的外公代表了他那一代人,作为上层阶级熬过了西班牙内战,至今保留着右翼思想。
Neus,Lola,Angie,Marge和Esteve 代表着他们那一代人,那些反抗传统价值的人,包括基督教和旧风俗。
舅妈玛尔佳和舅舅埃斯特维同时体现了那些被称为新乡村(neo-rural),认同留在乡村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那群人。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大批像玛尔佳和埃斯特维的城市人,因为经济情况、哲学思考或者个人信仰等原因,开始了乡村生活。
90年代是我的童年时光。
通过重现那个年代的玩具、游戏和服装,对于我和剧组大多数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情感意义。
Q:弗里达的父母死于艾滋病。
艾滋病在当时的西班牙是一个广泛性问题吗?
A:是的。
现在几乎每个西班牙人都认识几位在那时因艾滋病去世的人。
西班牙民主转型(The Spainsh Transition)伴随着空降的自由感与巨大光环,变成一个幸福时代。
但是,突如其来的自由氛围也导致了大量的毒品使用。
在80年代中期,媒体开始报道“海洛因危机”(Heroine Crisis),HIV病毒感染率的上升。
抗逆转录病毒的药物直到1994年才出现,来不及挽回那代人中大多数人的生命,其中便包括我的父母。
在90年代初期的西班牙,大约有21000 人死于艾滋病。
当时的西班牙成为欧洲艾滋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不仅如此,在我出生的1986年,有30%的母亲将病毒传给了他们的孩子。
幸运的是,我属于那未被感染的70%。
因此,这个特殊语境导致这个故事并不仅仅属于我自己,也属于我父母那一代生活在转型时期的人,也属于我们这一代受到转型期影响的人。
Q:跟我们多说一些电影结尾中狂欢节的事情。
A:大头娃娃(Capgrossos)和巨人(Gegants)在加泰罗尼亚节日中非常常见。
几乎每个加泰罗尼亚的村庄和小镇都有自己的大头娃娃和巨人来舞蹈,庆祝节日。
电影中的那个庆祝场景来源于我所在的村庄。
民俗文化一直吸引着我,因为它有极佳的电影表现价值。
在我们眼中,那些习以为常的民俗普普通通,但是在外人看来就有不同的意义。
我总是感觉大头娃娃十分古怪,它应该会吓着小孩,但是我们村里的孩子十分喜欢它,都希望快点长大,参与到这个狂欢节中。
在电影里,弗里达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挥起了大大的旗帜。
你可以看到,能融入这个奇怪而美丽的传统仪式中,弗里达是多么高兴。
Q:弗里达通过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母亲的死亡。
你能跟我们再多聊一些她的感受吗?
A:失去双亲可能是弗里达最惨痛的遭遇了,但是基于我自身的经验,我坚信儿童具有令人惊讶的能力去理解并适应这些复杂的情形。
弗里达刚刚失去了她的母亲,但她还是一个孩子,所以她同时保有快乐时光和悲伤瞬间。
当弗里达得知自己有了新家,她便开启了“生存模式”。
起初,她小心观察,表现懂事,但是渐渐她开始挑战家人,试探他们所能容忍的边界。
实际上,她在情感表达上是手足无措的,她需要学习如何面对自己的感受,并重新获得新家的信任,才能重拾爱与被爱的能力。
弗里达还要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世界上没有任何魔法可以让妈妈复活。
她还是抱有希望,但是在电影故事的后期,她不再相信外婆的信仰,而是通过她自身的理解去感知死亡真正的意涵。
Q:你是否赞同“这部电影让观众反思家庭关系”这个观点?
A:是的。
家为家;父为父;母为母;子女为子女;手足为手足。
我们很少去探究这些关系的根源,他们基本上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些关系里。
但是对于弗里达和她的新家庭来说,这个理所应当的家庭关系不再显而易见……《九三之夏》通过观察一个家庭重建的过程,反思“家之所以为家”的证据。
突然间,原先的舅舅、舅妈和表妹变成了爸爸、妈妈和亲妹妹。
他们一夜之间组成了一个新家庭,需要去创造、转换他们已有的家庭关系。
弗里达要在新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玛尔佳和埃斯特维要学会像爱自己儿女一样去疼爱弗里达,安娜也要去接受新来的姐姐。
我希望,这部电影可以提醒观众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同时更珍惜这些情感。
-FIN-北京和观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中外影视文化项目交流合作的新起之秀。
公司关注多元文化,兼顾影视文化作品的艺术性、人文性与娱乐性,引进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佳片。
Beijing Hugoeast Media Co., Ltd.has been working 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With a blend of multicultural focus, and eyes on both artistic and entertainment value, Hugoeast aims to bridge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via film and cultural exchange, importing new highly acclaimed film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转载/投稿/品牌合作/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一直以为,“丧”属于成年人。
它是一种人为的将情感退缩为虚无的麻木,一种自我放逐的懒散无力,一种夹杂在黑白之间的惨灰。
“丧”的雏形也发生在孩子的身上,溘然病故的母亲让年仅六岁的女孩无所适从,死亡是一个遥远陌生的字眼。
她还不懂得什么叫拥有,便开始品尝失去。
夏天是一个象征“长大”的季节,它悄然无声的来了。
女孩被安排在舅舅舅妈家里,和他们一起生活。
胆怯,嫉妒,敏感,多疑,她不愿去接受新鲜事物,她本能的用这些作为篱笆去保护自己的世界。
幸运的是大人们对她的温情,像夏日的风,不徐不疾的吹暖了树梢,打开了心房。
叨叨的细语,无微不至的爱意,一点一滴融化了这座小小的冰山。
松散平缓,波澜不惊,絮絮念念,非常生活化的故事,需要有耐心去慢慢体会。
小演员演得好,明亮的眸子里带着一丝丝倔强,几乎没有“演”的成份。
她带着我们去经历了那个惴惴不安寄人篱下的夏天,那个茫然又若有所悟的伤痛时刻,还有那一声痛哭后的躯壳重回人间。
年幼丧母,是一种难以言诉的酸涩苦楚。
这是导演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影片,当故事结束,漆黑一片的屏幕上映出那行小字“献给我的母亲”,莫名间竟然有了一阵撕裂般的心痛。
用细致温柔的镜头跟随一个小孩子在夏天失去母亲,来到新家庭,如何进入别人家庭的故事,虽是悲剧,但处理得很轻。
影调略平淡闲散,但由于聚焦在孩子身上,导演细心地抓到了不少童真童趣瞬间,孩童时代西班牙夏天的缓慢时光也颇有韵味,整部影片温情柔软,成人世界的苦恼只是短暂的出现,但儿童的世界也不是只有无忧无虑,在观影过程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主人公小女孩失去母亲的迷茫和悲痛,并伴随着她逐渐治愈,并且接受新家庭,学习被新家庭接受的过程。
影片入围2017年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并获得最佳处女作奖。
1、拍摄手法上,使用了以小弗里达为视觉的人称模式,以捕捉心理活动为特色,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小弗里达对新家庭由怀疑到信任的心路历程。
2、着重表达真实感,小格局的故事,可以以小见大,力求全面展现真实的生活,不带一点浮夸和造作。
3、至亲关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事必躬亲以及关怀子女脆弱的心灵。
另外,父母偏爱对于子女的负面影响,子女间的对比中隐藏着伤害,往往会激发儿童的虚荣心与侵略性心理。
4、受到委屈是导致子女不敢或不想与父母交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受到委屈的子女不被父母理解,这时候需要父母主动并且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善意的谎言也没有直面生活的勇气强大,成长的经历就是发现真相的过程,而又不被真相打倒,脆弱敏感但又顽强自信的成长,小弗里达做到了这一点,当然她的新爸爸妈妈们也同样功不可没。
《九三年的夏天》正好对应了一句话——爱一个人需要付出代价,在牺牲中学会忍耐。
今天要讲的电影是《九三年夏天》。
导演是近几年深受柏林电影节青睐的卡拉·西蒙( Carla Simón),土生土长的加泰罗尼亚人。
原来对导演不是很熟悉,恰好最近正在上映她刚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的作品《阿尔卡拉斯》,我才真正走近这位导演。
《九三年夏天》是导演的电影处女作。
很喜悦,我看到我喜爱的主题,乡村生活。
无论故事如何,导演镜头中的乡村风光一开始就攫住我的眼。
可以体会到导演对家乡深沉的热爱。
故事发生在1993年的夏天。
导演在海报中写着:这是一则真实故事。
这是导演自己的故事。
卡拉·西蒙6岁时父母死于艾滋病。
1993年是西班牙艾滋病暴发的高峰期。
随后导演被叔叔一家人接去拉加罗查一起生活。
电影正是发生在拉加罗查。
女主角是这位在海报中画着大人妆容的女孩弗里达。
这是一部从儿童视野来叙述的电影。
弗里达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只留下弗里达一人无人照顾。
好心的舅舅埃斯特维和舅母玛尔加收留了她。
因此从小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弗里达不得不来到乡村生活。
可是,即便乡村生活十分有趣丰富,舅舅和舅妈对弗里达也很友好,可在现实背后的内心深处,弗里达依然思念着母亲。
她将这种思念之情寄托在了森林中的神像之上,期待在某一时刻与母亲重逢。
儿童能够把握住神灵的程度远远超过成年人,因为她们的单纯与信念强大。
也是因为,弗里达太想念母亲了,即便妈妈再也无法接她的电话。
即便我没有经历导演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但是在电影中,我时刻在感受导演隐忍的痛苦与孤单。
人们在广场上唱歌跳舞。
在跳舞的人群中,弗里达一个人单坐着。
这首歌唱的是,亲爱的妈妈,我昨晚梦到你了,我在你的怀抱里睡着,妈妈亲吻我,大家一起跳舞吧。
弗里达第一次出走,从来不系鞋带的她,为了回到自己的家,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系上了鞋带。
镜头定格,弗里达走入黑暗的公路旁,驻足,黑夜浸没了她的勇敢。
导演其实并没有刻意拍一些悲伤的片段。
整部电影的叙事写实生动,情节也没有什么大的起伏。
可就这样奇妙,我的观影体验是,看到结尾的一刻,心底涌出的强大悲伤让我瞬间流泪。
电影中无数有趣的时刻,仔细想想,那些时刻又是多么悲伤。
这部片前半部非常平淡,是一个城裡小姑娘因为失去母亲跟着舅舅来到乡下的日常生活,她是个被宠溺长大任性调皮自我小女孩。
直到第一次的意外,看到这裡,如果能理解小女孩的心情,其实能猜到她想干吗!
她有没有起过坏念头,也许有的,但并不是真心希望发生。
导演很真实的把一个小女孩失去至亲的徬徨,寄人篱下的抗拒,接受善意试着去爱,感受不到自己不是家庭一份子的爱,让倔强更倔将,任性的坚强,因为害怕所以抢宠爱和关注,每个细节都处理的细腻真实。
导演的视角是温柔的,或者说那种温柔更贴近那个不懂人心的7岁孩子的世界,就算使坏也只是想得到温柔。
末尾有点意外又更真实一把的是Frida很伤心的哭了,在那麽开心的时候,就像被死亡笼罩的情绪,再经过那些日子后,慢慢的打开,哭过之后才是真正道别失去至亲。
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裡说的,年轻的时候失去可以復原的很快,只要真的放开伤痛之后。
得柏林影展最佳处女作没得说
我总有一份迷之夏日情结。
这部片子的观影体验和近半年最爱的Call Me By Your Name很像。
都是一个发生在夏日的故事,阳光和煦,树影斑驳,虫鸣起伏。
没有强行drama,亦没有耳提面命输出价值观。
观众不自觉地被镜头自带的温度和情绪引导,踏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那里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聆听自己。
CMBYN讲述的不是同性,不是一个小众群体对大众社会的抗争,而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的爱情本身。
这部片子在我看来也不是一个符号化脸谱化的儿童心理或家庭伦理片,它讲述的是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失去与重建,最终与自己和解的故事。
母亲去世后,小萝莉Frida从巴塞罗那的家搬到乡下与舅舅一家一同生活。
见到妹妹Anna的第一刻,她便施了个下马威炫耀自己的玩具,对妹妹亦是对自己强调“拥有这么多玩具是因为我拥有很多来自家人的爱”。
在羡慕嫉妒恨的驱使下,她开始了对妹妹的间歇性捉弄。
她拒绝穿外婆送的蓝裙子,而非要抢妹妹的粉裙子 —— 在那颗敏感无措的小心脏里,一切细微的差别都会被放大成“她是被爱的,而我不是”。
大概所有人在与那些熟稔温暖的人事景物失联的时候,都会经历这样一段有些巨婴化的过程吧。
你变得敏感,易妒,多虑,乖戾,甚至自闭。
撒一些自欺的谎,逞一些无谓的强。
明明有很多话想倾诉给朋友家人和陌路人,却像刺猬一样任性地屏蔽掉来自这个世界的全部好意。
这些找不到出口无处安放的情绪,最终不是被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幻象中,就是被囚禁在昏暗幽闭的角落里。
它们从来都没有被健康地消化掉,一直如履薄冰,暗涌着,等待剑拔弩张的那一刻。
然而庆幸的是生命中总还是有那么些可爱的人和事,温柔地舔舐着这个世界的伤口,把那些狐假虎威的困兽渐渐驯化成温柔野兽。
如果说和Anna一样踩着舅舅的脚起舞,和Anna一起钻进舅舅舅妈的被窝是润物无声的春风,那离家出走之夜Anna的“告白”大概就是一块从天而降的偌大的松软的棉花糖了。
—— 你为什么要回家?
—— 因为这里没人爱我。
—— 可是我爱你呀。
有谁能抵挡住Anna这句奶声奶气“我爱你呀”的杀伤力。
反正Frida是后知后觉地投降了,她先是把自己的玩具家当慷慨赠与Anna,最后在夜色中纠结片刻后开始掉头往回走。
路上遇到正好出来找自己的舅舅舅妈,那句“今天太晚了,我明早再走”的圆场把观众们都逗乐了。
那一刻好像所有悬着的心都松了口气。
哼谁还不是个宝宝了,Frida也就是个宝宝啊。
Better late than never,影片的结尾Frida终于哭了。
她穿着曾经抗拒的蓝裙子,以一个【真】宝宝的姿态嚎啕大哭了。
和CMBYN中Elio对着炉火抽噎的长镜头一样,Frida的点睛之泪同样后劲十足。
Elio的泪延续了抓不住爱情的无力感和悲恸,而Frida的泪却延续了那股无比舒缓镇静的治愈力量。
这段并不轻松的渐渐放下心结与自己和解的过程让我想起来Alain de Botton在
你想卸掉过去的伤痛大步流星向前奔,它们虽然看似已与你分离,却始终像一只骆驼一样,步履沉重地尾随其后。
直到有一天:The camel became lighter and lighter as it walked through time, it kept shaking memories and photos off its back, scattering them over the desert floor and letting the wind bury them in the sand, and gradually the camel became so light that it could trot and even gallop in its own curious way – until one day, in a small oasis that called itself the present, the exhausted creature finally caught up with the rest of me.嚯你看,它终于赶上来了。
回到电影本身,这部片子作为导演Carla Simon Pipó的处女作着实非常惊艳,表现了她对细腻情感的捕捉能力和极高的审美品位。
Luca Guadagnino把意大利Crema的夏天变成了影迷们的朝圣之地,Carla则让我对西班牙的夏天心驰神往。
卡司选得很成功,不仅两个小萝莉的表演朴实动人,舅舅舅妈等一系列配角也都恰如其分地烘托着这个西班牙乡间小家庭的基调。
适时响起的配乐亦是亮点,每一个游走于绿叶罅隙间的音符都在游刃有余地渲染着在这个夏天中相爱相杀的忧郁与明媚。
(咦越说越觉得和CMBYN好像 (泥垢了!夏至刚过,看完电影从Clay Theatre走出来时已是晚上9点,天还微微亮着。
看着街上零星的路人,又突然想起<蓝色大门>的结尾。
青涩的桂纶镁和中二气十足的陈柏霖坐在毫无保留的阳光下追忆着这个即将逝去的夏天:—— 好不甘心呐,夏天都快过完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做。
没有赢过一场比赛,真的什么事都没有做。
—— 但是总是会留下一些什么吧。
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
或许多年以后长大了的Frida会感谢那个夏天留下的眼泪吧。
2018.07.07很真实的味道,既没有美化童年,也没有刻意“伤痕”。
有人恶意评价中国电影,所以外国的全给一星
视听稳定,但女孩妒女孩的心理还是太常规太造戏。我设想过完全用主观镜头去拍这种回忆。
Simon真是一个厉害的导演,所有人的情绪都非常到位,小女孩的角色写得太可爱了!
没get到,也太平了。差点睡着,还有不是很喜欢小女孩。
7.真别说,这片和《八月》进行比较就很有意思,同样是具有自传性的童年回忆,同样是现代青年对九十年代初的父母辈的缅怀,同样以现实主义格调呈现那份残缺的小确幸。与静默的黑白旁观相反,本片则选择了高饱和色彩中和悲伤情绪,手持环绕的高度参与,水平机位的客观陈述,这段童年可比戏仿新台湾轻松活泼的多,彰显出一位年轻导演敢于大胆尝试的魄力。|虽然理想基调搭配职业演员与八月的素人组合不相伯仲,但两者基于不同的孩子形象,这种多层次的心理表现确实更难调一些。
# GFFF 5th【C】细腻平实,无惊无喜。
也许多年以后我不再记得剧情,但希望会记得Frida的眼泪,就像《佛罗里达乐园》最后小恶魔哭着去跟最好的朋友求助。小大人,要么是儿童智商情商早熟,要么是由于环境巨变或监护者缺位;Frida的“黑化”应该是上述两个因素的综合。在大人们看来,Anna和Frida好似儿童世界的天使与恶魔;但两个小姐妹本来是相安无事的,所有的戏剧只为了争夺成人的关爱。在一次次试探和确认后,Frida终于卸下了防备,所以才有结尾那看似突兀的大哭。加泰罗尼亚的乡村生活,有些时刻让我想起中国逝去的农村生活
再多细节不如结局那一哭,弗里达的很多表现甚至让人厌恶,一个愕然进入新家庭的孩子内心的抗拒和反叛的表现,安娜倒是可爱得很。西班牙小镇的夏日风光和儿童视角结合也比较赏心悦目。成长与家庭,性格与环境的话题,处理得举重若轻。
2023西班牙影展@奥斯卡国际影城放映出了点小插曲,没有字幕,后来整好了。头一次参加映后,感觉一般般吧。电影对于我来讲,大概是胜在小女孩的表演真实吧,包括各种不经意间的刻板行为啥的。然后大概就是在拍摄儿童视角的时候用的大量的画外音。
无感
「弗里达是幸运的。在母亲去世后,她被舅舅一家所收养。一个正常家庭的温暖将他从破碎的环境中拯救出来。这部电影也是导演自己的经历作为脚本。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被救赎的故事。她在原生家庭的所有缺点显露无疑。一个挑食的孩子:不喝牛奶。一个没有基本生活常识的孩子:不认识莴苣。一个没有是非观的孩子:他将舅舅家的小妹妹藏在了树林里,结果让小妹妹受伤。第二次,让小妹妹差点掉在水里淹死: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由于姥姥姥爷的溺爱。他撒谎说舅舅一家总让她干活,与小妹妹争夺那件粉色的睡衣,甚至要离家出走。」没有经历过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的人,或许永远也不会明白弗里达的冷漠、嫉妒和不善言辞,但是我能懂。
全程两个小女孩玩耍,主角女童模样不讨喜,性格还不好。西班牙人卷头发多。
小孩子總是因為天真而格外殘忍
不是很喜欢
好悲伤的电影,最后弗里达突然的大哭真是心都碎了;在这个93年的夏天,小女孩失去母亲,来到新的家庭,在迷茫和懵懂中开始面对成人世界和生活里的疼痛;导演把这个夏天拍的轻柔而温和,孩子的视角也是快乐很多,但那些细节里透出的痛苦也就变得更加敏感而灼人;小小孩子承受着人生的偶然、疾病和死亡。
新一代导演总是喜欢整活,比如拍摄方式,比如镜头语言,有两点我还是没想明白,一个是厕所不关门的带血姨妈巾的镜头,另一个是把小女孩隐私部位拍出来,想不明白能表达什么。后面那个黄红相间的旗,条纹很细,不知道是不是加泰罗尼亚搞事情一类的,又不像,因为中间又有类似于西班牙国旗上的图案和文字992
零散的自传,美化过的回忆,但是有清晰的线条串联。思念母亲-想成为母亲-争夺新母爱-融入家庭-再思念母亲。真挚可爱。
说实话我对弗里达没什么好感,领养的舅舅舅妈对她很好,小妹妹也很乖,为她马首是瞻,可是她出于嫉妒也好,寄人篱下也好,对妹妹下手。。也许我要被人说我妖魔化她,但是有些小孩就是因为那么点小事就恶意满满,而且只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来报复和获得宠爱,以为没有了对手自己就会成为唯一。希望结尾那一哭是她真正的敞开心扉。。
一直似像沒事人,最後玩耍中釋放壓力,哭了,哭是一種本能的自癒。